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2024-07-21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篇

一、使用教材实施新课改的收获与体会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公开课,通过听课学习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笔者认为“先放后收”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放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放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观察、思考、想象、讨论和探索。当然,放要放的明白,即给定学生目标,让学生采取不同的手段,完成学习目标。放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宏观调控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对放要全面构想,做到胸中有数。到一定的时候要能够收回来,就想放风筝一样,在一定的空间内,尽情放飞,但是不能走的失去方向。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放的过程渗透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学生充分的等待时间:新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开教学,开放教学,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要给学生两个充分的等待时间。一是充分的思维时间,要等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展开思维,得出结论才能进行下一步,决不能操之过急,以教师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新课程特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基于学生的批判思维,即“不畏师、不畏书”,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广泛的想象。

3.学法指导:一个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从更高的层次,多个角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联系教材的前后知识,既要联系到其他的学科,更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有关的热点话题。这样不但能很好的学好教材的内容,还能很好的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形成一种以教材为主并进行辐射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让评价走进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分成优良差的等级,而是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多元化,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评出学生的自信。

(二)收与放相比,是一个集中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通过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知识网络体系。收的过程主要强化知识目标的落实。对此,感触较深的是:

1.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灌输式或者说填鸭式,课堂上教师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可以说教师稳操胜券。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但是教师可能无法预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互补回答,自我矫正。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甚至采用讲解的方法。

3.耐心的等待,根据学情,使师的调控,随堂的应变能力

二、问题与困惑

1.教学评价的困惑

教学评价对新课改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它将引导教师的工作方向,然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迟迟没有出台,让老师想放又不敢放,未免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分分,学生的命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实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各学校关注的话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就目前的情况看,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来源大部分仅仅限于“校图书馆”和“教师自己的藏书”。教师缺少对课程开发的指导以及课程开发的相关信息,教师需要实实在在的、切实可行的文本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3.教师培训跟不上,专业能力缺失。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培训工作又跟不上。有时即使培训了,但是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时间不够,不能面向每个学生

4.教师的负担过重

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在各个学校搞的轰轰烈烈。其不知,有很多的教育科研,都是美丽的泡沫。现在的许多教育科研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有的是学校领导想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有的是教师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学校的每个教研组,甚至每个备课组都要申报自己的教研课题。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搞课程开发,又要搞教研,这对本已非常繁忙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的建议与措施

1.早早出台有利激励教师工作的教学评价

2.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

3.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其他部门广泛联系,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

4.基础教育应以教学为主要任务,教师应善于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为了科研而进行科研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三年来组织建立生物社团和参加河南省生物实验创新大赛的经验对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针对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五点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一线生物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生物社团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中学生物学实验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既是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的最佳方法。我于2015年10月参加了河南省生物实验创新大赛,在比赛结束后我对之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比赛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反思,希望对之后的实验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反思之前的教学生涯,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在课堂上教实验而不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结合自身问题和从同事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我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大包大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4)组织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5)实验结果反馈不及时。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

一、提高认识,重视实验课的开展

大多数教师不重视实验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教学过程只在意考试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唯分数论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出色的工作,争取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必须深入钻研《大纲》、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学生,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制订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精心设置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协助学校努力完善实验教材和设施,为实验课提供良好条件。教师应按计划上好、上足实验课,认真对待每一堂实验课,扎扎实实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实习、调查、观察项目,不能让实验课随意被挤占挪用。

比如,在我校08届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全体08届生物备课组的教师经过多次教研和探讨,最终确定了选修一的实验选题和实验过程。而在学校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又联系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选修一要求的7个实验并在市教研中获得了全体生物教师的肯定。

二、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发展,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从心理学来讲,高中生自我意识增强,作为受教育者易进入客体角色,但在许多教育活动中也能独立发挥主体作用。初中阶段学生只能在教师演示后模仿做实验,但在高中阶段学生则可能设计或改进某项实验的部分或其中环节。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他们失败或创新的机会,而不是只在教室里照搬课本。

在这一点上,我们在14届学生高一年级时就组建了“开封高中生物与生活社团”,以班级为单位,每班设立生物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大家做调查、听报告、拓展实验。在我所展示的实验课《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鉴定》中,有很多改进就是在生物活动小组的启发和合作下完成的。现在14届的学生已进入高三,时间紧迫,因此我们将活动简化为搜集整理生物小知识,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搜集整理了关于长高、减肥、狐臭、细胞自噬等小专题并在年级印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生物不仅作为一门高考科目,也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目,更是一门有趣的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科目而受到了所有学生的喜爱。

有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依托,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潜心钻研,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课上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课前听讲,课上热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只顾新鲜,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在不断摸索尝试中,我发现如果利用生物社团活动请每班的社团成员先进行预实验,而在课堂上将实验重难点的讲解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社团成员的探究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能更好地集中在同学之间的讲解上,而且每个社团成员都变成了小组实验的核心,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实验过程开展得更加顺利,得到的实验结果也更显著。

四、不断学习,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备课也非常充分。但是到了课堂上,特别是实验课堂上,学生处于新鲜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实验器材的影响而分神。很多实验课,也就变成了学生的活动课、说话课。这也是很多教师不喜欢上实验?n的原因。虽然多轮的课程改革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在探讨实验课堂教学时,仍要注意怎样达到学生自主活动和课堂秩序相统一。

我认为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课前教师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2)从第一次实验课就明确课堂秩序,使学生从开始就养成实验课守秩序的好习惯。(3)在请学生展示和讲解实验重难点时应当站在讲台一旁观察全班的情况而不能放任自流。(4)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不断在教室中巡视,无论哪个组出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

五、及时反馈,加深学生理解

大多数情况下,实验课结束后教师会继续对《大纲》要求的实验部分进行讲解,但是学生在实验课上得到结果、特别是与课本实验不一致的结果并不会被重视和解答。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怀疑。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实验课后及时对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评。

对导学案和实验报告的利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与教材配套发行的实验报告册侧重于为学生提供与实验相关的学习素材,但是实验报告册文字阅读量大且实验思考题多为问答题形式,在实验课上无法完成。而导学案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报告册的内容重新设计导学案,使其能够体现实验教学目标中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方面的要求,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在设计上要注意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实验导学案的编撰和使用都应围绕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

(2)全面性原则:实验导学案的使用应设置各个能力阶层的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检验。

(3)探究性原则: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

(4)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不能落入旧的教学模式的练习册的固有模式,应多从新课改的目标上着手,从学生的多元化目标上着手。

(5)课时化原则:导学案的提问形式大多数是填空题,既能引导学生思考,又能减少形式书写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不留课后。

由于目前关于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在大量探讨中,作为一线教师,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以上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中出现不足也在所难免。同时,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我所接触的学生均来自开封高中,学生思想敏锐、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这些想法在普通中学中是否能够起到作用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是通过本文的思考,希望能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为一线生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10.2.赵娟.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3.唐玉梅.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部分实验的改进和创新[J].考试周刊,2012,33(12):15-17.4.张淑伟.高中生物实验改进与创新[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5.杨晓峰.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6.熊梅.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38.7.胡晓华.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0,35(1):20-22.8.吴根荣.创造条件使中学生物学实验课落到实处[J].生物学教学,2010,35(9):67.9.林本红.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材料选取的探究[J].中学生物学,2013(2):40.10.杨文斌.“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T]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10):22-23.11.陆佩红.有利于实验技能提高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2.房佳.基于“学案导学式”视频开发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3.张四海.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卢小霞.“学案式”教学模式在清新县初中数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15.张文秀.江?K新高考模式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16.章振华.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7.叶峰.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导学案的设计[J].新课程(教师版),2013(2):41.18.吴常红.新课标下高中学生生物学课发展性评价方案探讨[J].生物学通报,2009,40(9):33-34.19.曾献春.导学案教学策略对新疆双语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影响[T].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6:92

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教学刍议 第3篇

一理解占首位——先理解后解题

在细胞分裂中, 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 都有很多的曲线图。在这部分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曲线图理解不到位, 总是在分裂时期上或曲线转折点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在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想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些曲线图。在今年高三复习班的教学中, 我忽然想到一个巧妙的设计, 不再让学生画曲线图, 而是先让学生去理解细胞分裂中一些物质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在什么时期变化,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图。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完成上述表格后, 自己在坐标图上绘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不同物质的变化曲线图。让学生先理解变化的原因, 再自己动手来绘图, 这时核心概念就深刻地留在了学生的头脑中。改进后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在此之后的考试中, 这些曲线图问题学生都处理得非常好, 以前每次考试遇到这些曲线图学生都要求讲解, 但现在几乎没有学生要求讲这一类习题了。

二易混题型——进行比较总结其核心解法

如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中, 有两个名词:自交和自由交配, 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极易混淆。其实, 这里就两类问题:是所有个体全部自交还是自由交配, 是淘汰掉某些个体再自交还是再自由交配。这里,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习题将这些知识内容都包含在内, 通过课堂讲解, 让学生掌握该类习题的核心解法, 这样, 学生遇到该类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和黑身蝇杂交, F1全为灰身。F1自交产生F2, 试问: (1) 取F2中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 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 (2) 取F2的雌雄果蝇自交, 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 (3) 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 让其自由交配, 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 (4) 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 让其自交, 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

A.5∶1 B.8∶1 C.5∶3 D.3∶1

解析:由题意可得出, 灰身为显性 (B) , 黑身为隐性 (b) , F1为Bb, F2为1BB 2Bb 1bb, 再借助哈代温伯格定律来解题 (上节课已经学习过, 这里不再介绍) 。 (1) 因为是自由交配满足哈代温伯格定律, 故用基因频率来解题。b=bb+1/2Bb=1/2, 所以黑身bb= (1/2) 2=1/4, 灰身=3/4, 故本题选D。 (2) 因为是自交, 直接写自交过程即可。1/4bb1/4bb, 1/2Bbbb=1/2×1/4=1/8, 黑身=1/4+1/8=3/8, 灰身=5/8, 故本题选C。

总之, 核心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 树立“授之以渔”的理念, 使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 要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真正实现核心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晓颖.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初探——浅谈教学中核心概念的处理策略[J].教师, 2013 (3)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学科自习自主学习辅助指导

根据学校的具体课程安排,我校在课前设置预习课,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问题,让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力争理解并掌握每节的知识点,然后完成预习案中的基础知识点。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我认为课前学科自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辅助指导作用,通过课前课本知识的预习,针对不同的科目,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在生物学方面,我谈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科自习时,学生先要看本节学习目标,再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限时通研教材,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知识点,目的性很强,能够知道本节内容的要点,但内容不一定读懂,却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思考为什么,引导看书的思路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学会新的课堂下自主学习。

其次:在学科自习时,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点,要把本节内容条理化,笔记本上记下看书的重要知识点,或建立初步的知识小框架,或用双色笔勾勒课本重要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会做生物学科笔记。

第三:在课本内容熟悉的条件下,尝试填写导学案中的预习案及预习自测题,最好也是限时完成,遇到疑难问题时,要求学生再读课本反复推敲,或在小组内共同通研教材内容,也可查阅辅助教材或工具书以及课后查阅网络资源,若在小组内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学科自习中随时咨询老师,老师可以提示或点拨后让学生再去讨论。

第四: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学生理解上肯定存在疑惑时,我认为有必要在学科自习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不同班级内根据学情具体由科任老师安排,把课堂中可能难于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做提示或点拨,让学生尽量完成预习案中的习题,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垫定探究问题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准备。

第五:我校新课改目前来看,学科自习中老师们准时到位,不同科目的老师在学科自习中对课堂疑难问题做解答属正常现象,这与学情有关,学校有要求但不提倡,而本学期生物已进入《遗传与进化》模块,知识内容较难理解,在遗传学方面,课堂讨论中未必将本章知识点全部理解吸收,教学目标未必达到要求,同时,课后训练案中也有个别习题难以解决,个人,小组,班级内未必都达到掌握和应用的水平,所以,教师酌情辅导是有必要的。

第六:教师的督导作用,课改刚刚开始不到一年,我们的学生还未必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理能力不同,科研小组的管理未必高效,组织能力未必能达到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看书不够仔细、不够认真,预习案中的问题通过同学的导学案抄袭,甚至直接借用工具书抄袭。这样,设置学科自习,在老师的督促下,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及方法。

《呼吸作用》生物教学反思 第5篇

1、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很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如果照搬书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没有探究性,意义不大;如果把改进好的装置都组装好、材料也都选好,只让学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刚开始给学生设置的探究环节比较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让他们自己组装合适的装置完成“植物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学生们对实验原理不明了,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又能给他们进行探究实验呢?方案经过几次修改和试讲,我们一致觉得应该以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为依托,首先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老师在一旁协助,帮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后,再抛出问题,实验装置可以怎样改进?学生明白后就可以思考改进装置的办法,老师再给出几个改进方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再在实验材料方面引导,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就引导学生用最简易的装置来探究叶片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叶片用的是西番莲的叶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植物,自然非常感兴趣。老师先做对照组,学生再操作实验组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注重联系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探究实验环节应用的实验材料是西蕃莲的叶片和果实,也与十中朱琦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所研究的课题“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相吻合。

2、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6篇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视频《动物能帮助传粉、传播种子》进行拓展,打开他们的思路,避免学生只进行浅表思维,将学生认识引向深入。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对整个生物圈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我借助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然后再用图片《动物能促进特质循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疑惑迎刃而解。

3、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认识动物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反思自身和身边所见所闻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及时让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4、课件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节课能够把媒体资源恰当的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制作缺少动感画面,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第7篇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性、可行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怀疑,如果没有植物,植物自生自灭,其遗体或残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样的疑惑存在,是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全面理解。本节课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先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传播花粉和传播种子开始。在解决学生疑惑的过程中,联系自然界存在而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现象,剖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学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兴趣来了解的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有时甚至是片面的,本节教学是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几种代表动物入手,全面分析、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另外,本节课采用“动物与人类大看台”比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也方便学生理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仿生学”和“生物反应器”就显得顺理成章。组织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和交流表达交流效果,这需要平时注意锻炼。

高中生物的学科交叉教学研究 第8篇

(一) 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的科学背景

生物学科是人与生命个体的中介性学科, 旨在促使学习者认识生命体、了解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是基于科学的整体视野来观察生命个体。因此, 科学发展需要以科学的分化作为推动力, 即生物学科的产生是依据生物现象与规律进行学科知识分类排列的结果, 但学科的发展却有赖于对科学的综合性审视、反思与抉择。因此, 生物学科在展示自身学科属性的同时亦反映了科学的整体发展观,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现代教育回归科学本来面目的必然之选”[1],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无法回避生物交叉学科, 还应通过生物交叉学科来还原科学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二) 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的认知基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 即“依靠命题形式来发现命题关系, 从而理解符号意义的逻辑推理阶段”[2], 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方式。对此, 传统高中的分科教学模式是基于各个学科的主要思维特点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单向理解, 不利于高中生发挥逻辑思维的认知优势。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将生物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看做不可分割的整体, 打破了生物学科壁垒, 促使学科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相互渗透, 不仅能有效保障高中生生物认知体系的完整性, 还能推动知识迁移, 帮助学生揭示科学共性, 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 挖掘丰富的学科交叉点

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挖掘与整理教材内容, 向学生呈现具备教学价值的学科交叉点。例如: (1) 高中生物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挖掘:生物遗传学问题经常会运用数学统计法以及数学概率原理来解释基因遗传模式, 食物链的营养级生物量计算、种群增长的曲线斜率等都与数学计算相关; (2) 高中生物与化学学科的交叉点挖掘:细胞元素、生物膜结构、叶绿素分离、细胞外液酸碱度均涉及对化学知识的例证与应用; (3) 高中生物与地理学科的交叉点挖掘:地理地形与气候类型对生物分布、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4) 高中生物与政治学科的交叉点挖掘:通过辩证思维中的对立统一来看待生物结构或生物功能的二重性, 如植物生长激素作用的二重性; (5) 高中生物与英语学科的交叉点挖掘:生物概念的英文缩写, 如信使RNA的英文缩写“mRNA”来自于信使的英语单词“messenger”; (6) 高中生物与物理学科的交叉点挖掘: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都是使用物理学方法进行论证; (7) 高中生物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挖掘:细胞学说的科学发展历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背景等科学史内容联系。

(二) 运用学科交叉促进知识的迁移

高中生物学科交叉教学可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首先, 教师需要建构不同学科知识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内容, 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生物问题, 借鉴其他学科思维方法来促使疑难教学问题简单化[3]。例如, 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这时候教师可以用化学物质溶解的“相似相溶”规律进行解释。其次, 高中生物学科的交叉教学还可以通过“概念类比”的方式进行知识渗透, 例如, 物理学科的机械能、动能、势能等“能量转化”概念被大家所熟悉, 那么生物中细胞的代谢反应也需要能量, 这些能量是从哪儿“转化”来的呢?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又是什么呢?如此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顺利导入生物学科的ATP概念。再次, 教师还应基于主题单元学习来开展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 以“水资源的污染与防范”为主题, 该主题不仅具有社会价值, 亦容括了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应用, 学生需要对水资源类型、水资源循环与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解 (地理) ;收集历史上重大水资源污染的案例 (历史) ;接着还要调查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寻找水资源净化方案 (生物、化学) ;撰写水资源污染预防的中英对照倡议书, 完成实验汇报 (语文、英语) 等。学生通过做实验、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制作视频、撰写报告等一系列实践协作工作, 有利于全面认识生物问题, 培养跨学科知识应用的综合能力。

摘要: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学科交叉教学是对当今学科综合发展趋势的响应, 有利于还原生物知识的整体性, 突破高中生生物认知思维的局限,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生物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生物学科交叉教学的理论依据, 提供了相关教学途径,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交叉,知识迁移,概念类比,科学共性

参考文献

[1]匡廷云.学科交叉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9) .

[2]薛淑敏.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 2009 (04) .

实现生物学科有效教学的途径 第9篇

有效教学

激发兴趣

实验教学

课堂导入

科技成果有效教学提倡的是效果、效益、效率三者并重的一种教学观,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有效益指的是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有效率指的是方法科学、学有所成。总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一、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当学生对某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再配以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其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还有的将蚯蚓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得最快。每一届的学生对《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书都非常感兴趣,印象也最为深刻,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大多在实验室里完成,还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未曾使用过的显微镜和其他的实验工具。如果部分的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会组织部分学生先进行预备试验,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这样既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能让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能力一般的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初一学生对实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就能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以此提高教学实效。三、注重课堂导入的新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是一节高效课的良好开端,一节课开始前,学生往往还在处于下课时的放松散漫状态,要实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段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对每一届初一学生的第一课,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同学们”为基础,以小故事的形式为他们展示生物学中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我通常会以小问题作为引子,如在讲“人的生殖”时,我以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英国的路易斯布朗的出生为开端,引出人类的生殖的话题;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内容是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每节课的开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四、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讲课之后,自我感觉离我预设的理想效果还有一段距离,除了临场发挥不够好的问题外,感到遗憾的主要问题有: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讨论方面没有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没能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3、完成情感目标上还欠缺一些。应该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典型食物链时,除了让学生得出动物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一结论外,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随意干预就会造成引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为渗透动物的保护打下伏笔。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1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很高。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在生态平衡和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本节课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和材料,说明动物在调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方面的作用以及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在加上学生的`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且提高了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目标上,渗透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借助草原生态系统图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草 羊 狼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真正从内心里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本节课自我感觉离预设的理想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没有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学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如果结合生态瓶来进一h地探究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那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能会更换好一些。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听过同行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除了书上的例子,学生还举出不少平时阅读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中应培养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第13篇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 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 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 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 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 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 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 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 构成了生态系统, 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浅谈初中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 第14篇

一、有效备课

备课,范指为教学而做的一切准备活动。备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习惯。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第二,备教材。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第三,备学生。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第四,备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摘要平台,特别是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第五,备教师自己。这是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个好教师要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魅力人格,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备课时教师结合这五方面的内容,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恰当的手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的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

四、有效设计练习题

(1)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我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

(2)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

总之,学生要学有所获,教师要教有所成,与教师心态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要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5篇

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更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反思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把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本节课我讲述的内容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五章的内容。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过程、原理应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内容虽然是新课,但学生并不陌生,是初中学过光合作用的拓展与延伸。学生能积极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很好,所有的讨论和分组回答的环节井然有序。学生小结的时在上黑板边画边讲,胸有成竹的样子可以看出其对知识点的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导课新颖,一鸣惊人。为了让学生尽快投入本堂课,我用“光合作用汽车”的漫画、“世博会概念车—叶子”的图片以最短的时间吸引住全班学生,调动其的积极性。并渗透德育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倡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在很好的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入新课。

二、用探究学习彰显生命活力,用问题串贯串整个课堂。本节课是生物探究课。课前,请学生自主完成导学卡,以问题串的形式贯穿课堂,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几个实验引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反应的条件和场所,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问题串相连紧凑,一气呵成,学生在探究式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

三、借鉴了“三为主”原则授课,关注学生思维构建。“三为主”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本节课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分组自学、讨论,教师再用课件演示过程,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并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辨析了易混淆知识点。

四、讲与练有机结合本节课每一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巩固练习,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点。学生边做,教师边批改,做到及时反馈。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6篇

本节用三个实验,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内容串连起来,第一个实验从分析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引入,从知识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培养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紧接着呈现第二个实验,即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第三个实验是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这两个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领悟科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相关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让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所以本节安排两课时进行。

本节做得比较好的是:

(1)将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迁移,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认识。探究由易到难,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利用众多科学家的系列实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最终揭示光合作用的实质。

(3)本节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及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的归纳总结。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既锻炼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提高了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7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而逐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1]。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生物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3]。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4]。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一线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了解、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更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文章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四维目标进行一一阐述,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与各素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教师在各章节教学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学科涉猎广泛,跟生活中的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社会责任素养即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主动宣传生命、安全、环保等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素养。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高一生物教师需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相关章节作为载体,对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引导(如表1所示)。

二、生命观念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观念素养即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观察、了解到一定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等,形成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相关生命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渗透情况。

三、理性思维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理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的基础之上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等的一种逻辑推理思维,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思维、模型和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和推理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劳厄曾说过:“教育是将已学习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同样,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生获得并且永远牢记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具备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包括团队组织、交流合作及创新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高一生物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相关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实验、学习及生活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终身发展。

五、结语

生物学科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 第18篇

1 情景化策略

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创设生物学教学情境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 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通过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我讲《反射和反射弧》时, 我向同学们放映课前准备好的两段录像:养猪场的饲养员一吹哨子, 猪就会跑到槽边等候吃食。我端着一盆鸡饲料, 在老奶奶的院子里一边敲击铁盆, 一边发出“咕———咕咕, 咕——咕咕”的叫声, 院子里的鸡不予理睬。老奶奶在同样的地点, 做同样的动作, 发出同样的声音, 鸡马上从院子的各个地方, 朝老奶奶处跑去吃食。学生看后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是什么现象?我提问几个同学,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对反射和反射弧进行讲解。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人们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调教家畜问题。这种联系畜牧生产实践,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在积极的情感中进行记忆。比起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 死记硬背抽象空洞的概念来, 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2 直观化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记忆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 记忆直观形象材料优于抽象材料, 视觉优于听觉。因此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科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直观, 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他们或使用活体生物、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 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观看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例如我讲“真菌”时, 我上网收集了平菇、香菇、木耳、灵芝等几种大型真菌影像资料, 上课时组织学生观看。通过多媒体, 把这些大型真菌的生活环境、形态、主要特征等直观的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边看边讲, 学生兴趣盎然, 记忆准确牢靠, 学生对这样的课特别喜欢。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观察和调查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利用学校附近有许多食用菌种植户的优势, 带领学生到食用菌种植户家中参观。具体生动的实物, 鲜活的画面, 奇妙奇幻的生物现象, 可以边看边讲, 能迅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 学生通过具体形象联系到抽象概念, 使抽象概念和理论具体化, 避免了死记硬背, 有效地提高了记忆效果。

3 联系化策略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记忆的重要机能就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想学生学的东西记得牢, 就要引导学生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就要通过类比、比较等的方法对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的教学策略。

生物教材中, 有很多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些可列图表比较。例如“自养型”与“异样型”,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等。我在教授“减数分裂”时, 在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丝分裂”, 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细胞成熟前进行的特殊有丝分裂。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新知识的同时, 激活学生学习过的旧知识, 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学生理解透彻, 不容易忘记。

联系化的处理教材, 可以使教材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真正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记忆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光合作用”后, 根据农村学生实际让学生分析和解释为什么要合理密植和间作套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本地一些种植大户科技致富的例子。介绍他们如何利用“光合作用”, 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间、套、混种, 实施多层次的种植配套, 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和灵活运用。

上一篇:通信工程实训报告下一篇:基于文化体验的夜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