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2024-07-21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精选11篇)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1篇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 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 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 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 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 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2篇

一.培养多读多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多读多写,否则将前功尽弃。要达到多读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从中吸取写作“营养”。

二.加强作文指导。

每次进行作文练习,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是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是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三是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拿出来,从中选择好材料,为写作服务。

三.批改结束,及时讲评。

讲评分为简评和详评两种。简评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防止今后重蹈覆辙。

详评班里的“代表作”,引导学生讨论,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修改?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达到取长补短、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3篇

一、提高聋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 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亲师性”。

孤独、敏感是大多数残疾人都有的情绪, 当然, 聋哑学生也不例外。所以, 语文教师要多与聋哑学生交流, 多关心他们, 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温暖他们。这样, 聋哑学生就会与语文教师和睦融洽的相处。如果聋哑学生喜欢上了语文教师, 慢慢地就会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爱上语文这一学科了。

2. 语文教师要热爱聋哑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也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师在生活上、精神上、物质上等都要给学生最大的帮助。语文教师要热爱聋哑学生, 并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只有语文教师真心热爱学生, 学生才会真心爱戴教师, 才能使教师与聋哑学生的感情真正融合在一起。这样, 教师说的话才会有分量, 语文教师才可以带领聋哑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聋哑学生一般都是理解能力较差, 思维较慢,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按照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不能只是自己教, 然后让学生全盘接受, 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许多的弊端。所以, 语文教师要推陈出新。与此同时, 语文教师还要注意聋哑学生自身的缺陷, 把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和新的自主式教学结合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让聋哑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聋哑语文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和特点, 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可以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简单的形象, 这样就可以引领聋哑学生真正看到语文文字背后的知识, 才可以让聋哑学生把所看到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 语文教师在聋哑语文的教学中, 应该把语言还原成画面, 还原成情景等。只有这样, 才能让聋哑学生感觉到语文这一学科是真的贴近于生活, 才会感觉到其实这一学科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 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才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

2. 让聋哑学生在看中学, 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导致他们与人沟通困难, 思维跟不上, 理解能力较差, 在学习中没有兴趣和动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花心思去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多和聋哑学生沟通, 多了解他们的想法, 多了解他们想要怎样上课, 想要怎样的课堂。语文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堂活动, 将聋哑学生带动起来, 让聋哑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 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智力游戏, 让聋哑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知识。让聋哑学生边做边学、边玩边学也是提高聋哑学生学习语文这一学科兴趣的方法之一。

三、要加强聋哑学生的课外学习

聋哑学生由于自身的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导致了他们与人沟通困难。所以,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他们多沟通, 多给他们提供沟通的机会。语文教师除了要让聋哑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外, 课外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以后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 都是要走入社会的, 所以让聋哑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 让他们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

1. 语文教师可以给聋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语文教师在推荐时要注意聋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建一个图书角。语文教师可以把课外读物拿到班级里, 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读物都拿到班级里, 然后让聋哑学生自由阅读。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 如可以每周拿出一到两节课来让利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 就能大大提高利用学生的知识量。

2.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 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在社会中生存。

而且, 聋哑学生更需要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局限于课堂, 而要带领聋哑学生走出课堂。语文教师可以把聋哑学生带出教室, 带到生活中去, 带到社会中去学习, 让聋哑学生在生活中去与人沟通, 到社会中去学习生活的知识和本领, 这比在课堂中学习更加重要。

浅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写作     教学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习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勤奋探索,执着追求。充分调动学生小学的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习作,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

为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应先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如教学“记一次有趣的活动”课时,我问学生:“平日里,你们最喜欢哪些有趣的活动?”由于这样的话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老鹰捉小鸡”“二人三脚”“踩气球”“躲猫猫”……看来学生对“活动”的话题十分感兴趣。随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同学们详细回忆活动的步骤,并且记录下活动的经过,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活动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就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篇语句通顺、活动过程具体、感情真挚的习作应运而生。

其次是开展活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现实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预设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活动中,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辩论同学的语言、动作、表情变化。活动后,我及时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过程,畅谈感受及有趣的情节。学生在辩论会中津津乐道,生怕自己失去交流的机会,这个没说完,另一个就开始了。之后学生下笔行文,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写作的素材

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是习作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留意生活,观察、发现、辨察真假、善恶、美丑,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农村优美的风景,浓厚的乡土气息,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既是农村学生习作的直观教具,又是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教师可凭借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触景生情。如在一次指导学生写“家中的小动物”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谈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性,再列出具体的观察项目,由于学生观之有序,因而言之有理有据,情动其中。

三、博览约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强调了阅读对于语言理解、感受、积累的重要性。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可从多读入手,有计划地让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并定期检查;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中外书籍,要求学生熟读甚至成诵;定期组织“阅读之星”比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长期的积累,学生自然内化于心,习作资料库逐步变得充实、丰盈起来,自然会减少许多习作障碍,使习作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四、加强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样,均属表达范畴。上好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学生说得越充分,文字表达得越容易。

首先,要做到有话可说。教师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熟悉的东西说起。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珍惜资源》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结合实际和掌握的资料就这个主题跟同学交流:可以谈谈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如何珍惜资源;生活中你是怎样珍惜资源的,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针对这个题目,学生有的说不使用一次性物品,有的说实行垃圾分类,有的说少用塑料袋,有的说注意节水节电节约纸张……通过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珍惜资源的重要性。针对生活中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我趁势引导学生写建议书,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其次,要让学生变得“能说会道”。课上,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话时断词断句、说不出完整的话,如何让学生“能说会道”?笔者认为,上课时,无论是学生发言,还是交流、讨论,都要注意提醒学生说完整话。当介绍人或物的时候,要先让学生确定说的顺序,按顺序观察,按顺序描述,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天长日久,学生的口语交际就得到了历练,从而为习作夯实了基础。

五、加强练笔,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义务教育階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习作教学提出的总体要求。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要“练笔”,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途径。日记的内容不限,长短不限,生活所思、见闻、感受均可作为日记题材,长此以往,学生在作文时就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但是,对于写日记,一定要防止学生抄袭,记“流水帐”,写得千篇一律。我经常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或一篇读书笔记,然后采取学生互相检查或教师定期检查的方法,对于写得好的,给予褒奖;对于做得不够好的,耐心地给予指导、鼓励,让他们明白“文章多做始能精”。

六、参与批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批改习作是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方法。然而,时下的状况是学生只关注教师的批语、等级(或分数),不懂得如何修改,使批改失去了应有之义。对此,教师应积极践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建议,先教学生学会基本的批改方法,然后让他们练习批改。如在《我的理想》作文训练中,可先对学生提出批改要求: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书写是否规范整洁,有无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感情是否真实。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批改方法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习作。这样,班级每个学生的习作能力、批改能力都能得到同步提升。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5篇

摘要从加强课外阅读,教给读书方法;指导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培养想象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指导反复练习,掌握习作技巧四方面入手,长抓不懈,定有成效。

关键词务工子女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04-0006-02

我们学校地处厦门海沧区的生活区,成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让子女上学的首选学校。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新的学校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成了我们学校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施建议,强调:“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地域不同,之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到新的城市后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促使我从中摸索出习作从抓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入手,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规律。

一、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教给读书方法——多读

有的来自农村的务工子女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导致见识狭窄,词汇量小。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

1.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由于小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以致于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尊重他们各自个性的独特性,针对各类学生的个性特征,个别化地因势利导,介绍他们阅读相关读物,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各种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方法上,我予以适当的指导。如阅读一份报纸,我指导学生采用“快速游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当然,学生在读中必然会碰到读不懂的字词,我就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来阅读并养成习惯。(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不断增加词汇量,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少。为此,我建议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我还要求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随读随记,不仅摘录好词好句,还要写下读后感。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将一本书读懂读透,还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从指导观察生活入手,丰富习作素材——多看

1.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习作教学中的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习作材料的方法。外来务工子女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任何事物都很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更要抓准这个契机,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我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从而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在指导写《我们的学校》这篇习作时,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我们的学校,在熟悉校园的同时,有意识地按观察顺序引导,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

2.引导实践,体验生活

教过习作的老师应该有体会,每次写学生有切身体验的习作,其习作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叙述也详细具体,语言也特别丰富、生动。而写没有切身体验内容的习作,就显得空洞,语言贫乏。所以学生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比如说写《一次家务劳动》,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瞎编乱造。因此,我要求学生学做家务,让其亲自实践,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但能得到素材,而且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从培养想象能力入手,提高习作能力——多想

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习作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第五册开始,几乎每学期都安排了想像习作。如人教版语第六册第六单元: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像,写一写。这一类想像习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想像的起点,结合心中的憧憬进行想像。比如让学生想像未来住的房子,先让他们说说现在自己的住房子是怎样的?有哪些优点?你希望你的房子还具备哪些优点?让学生充分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因为老师把憧憬想像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所以学生能自由想像,如: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收放自如房子,爱搬到哪儿住就搬到哪儿……”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发明一个会飞的房间,像一只小鸟一样可以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着,带着我周游列国……”。

四、从指导反复练习入手,掌握习作技巧—

—多练

1.加强口头习作的训练

“说好是为了写好。”口头习作练习,使学生又动脑又动口,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表达、评析文章等能力,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逐步从惧怕习作转变到兴味盎然地练文。为了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我让学生模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发生在学校里最感兴趣的人和事,评论学生眼里的热门话题,要求把话说得通顺,把事说得清楚就可以。学生有了说话的兴趣,再提高要求,让学生说说平时的日记,要求讲得有条理,围绕着一个意思说。最后,可让学生根据要求,用一定的时间思考,进行构思,然后试说片断习作,要求做到说话内容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这样学生写起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2.通过小练笔习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传统习作,无论是学生的写或是老师的批改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学生就很难品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如利用节日进行小练笔:六一节到了,学生在小练笔中写到了在学校的传统项目文艺汇演,哪个节目如何精彩。秋游时,学生在小练笔中描写了学生的模拟长征的过程,其间的艰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情感。

总之,习作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要想让务工子女们爱上习作且会习作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抓住且落实好从“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四个环节,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习作,在习作中成长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6篇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3、加强协作能力训练。

【关键词】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害怕写作,“没有写的”“不知道写啥子”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敷衍成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虚假不实;语言干瘪无生气;缺乏想象力。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它能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自主行为。针对当

前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情况,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我的妈妈》 ;《我的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此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举此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谈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具体的想法、做法、结果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

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而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如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投稿发表。如学生习作《我的“怪”老师》《抢电视》、《做一朵花的知己》等在《天全教育》上发表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有的还主动交给老师修改。还可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有目

标,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清楚、流畅、准确地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写作必备的材料,如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千变万化的景物以及情感、哲理都是写作必备的材料。还可以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积累其他方面的材料,如名人名言、优美文段或篇章、一些历史事件或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3.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3.1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

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

3.2仿写名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名篇具有用词准确规范、写人记事感染力强、写作特色显著等特点。仿写名篇,可帮助学生很快地吸收名篇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快捷地进入写作正轨。我们使用教材中有不少名篇。教师可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仿写训练。如作文开头结尾的训练、写景写人的训练,等等。在开头和结尾写景方面,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和结尾都写景,又首尾照应且情真意切,在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老舍《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也非常突出,对学生进行写景训练不妨仿写这些名篇文章来练练。

3.3片断写作与整篇写作的训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片段作文练习。片段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写好片段作文是今后写好一篇完整文章的基础。片段作文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整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布局等因素,也不求全,可单就人、事、景、物的某方面或局部做单一性的写作训练。如专门描写人的外貌、记一件事情的片段、写某一季节的特

定的景和物等。写作的字数、方式可不和统一要求。

其次是完整的作文练习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主题思想的提炼。作文必须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先定好主题思想。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般而言,颂扬憧憬美好生活、弘扬高尚思想品德、批评不良行为等,都可作为初中学生写作文时考虑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些主题的形成都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表达“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事多从对方立场作考虑” 的主题思想,就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如果平时学生多关注和思考生活,想想事件给了自己什么启发。那么,写作时要选定好主题思想就不难了。

第二、作文提纲的拟写。文章结构和材料的恰当运用能较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列提纲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文章要写多少段、各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等,都用提纲的形式一一地列出来。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写作文。经过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了。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7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好的课文不去读它,永远也不会变成精神财富。“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领悟和理解文中字缝之情,字外之意。这是任何教师凭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并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只读不思的现象普遍而又严重,由于教师压阵,学生不得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付差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形在神飞。

近几年,创新教育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状问题,及时发现、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本是一门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社会科学,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却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语言“解剖课”。教师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修改润色,力求头头是道地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阅读教学被摆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对此,许多学者和语文教师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但据了解和观察,我们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不“讲”也不“问”,干脆“放鸭子”,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没有了教师讲课的“束缚”,学生随心所欲,面对并不熟悉的课文,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是难以在很短的时间理解、掌握课文的。本人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教师就不应包办,而应指点、纠偏,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要正确教给阅读方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做到;

1、带问题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朗读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评判课文来直接理解,让朗读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乐意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学课文之前,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具体在哪方面提高。这样就增强了朗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自然课堂上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教给学生用试读、自由读、个体读、细读、跳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等方法去自读自悟。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悟式的阅读。要让学生在“读”的经程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另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凭借自己的阅读进入意境,唤起内心丰富的想象。

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带问题阅读、边实践边阅读、开放性阅读等适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方式,有目的性、有感情、有顺序地去阅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领略作者独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之妙处,体会文字语言的准确传神及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学到精湛的语言,而且还增长鉴赏语言的能力。

2、品读

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品读,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品读课文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利用脸部表情向学生传达情感,也可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如语速、语调、停顿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表演、画画、多媒体等手段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体悟这些词语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老师去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学生的朗读情趣,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人物评论、交流资料、练习片段等,将品读过程引发深化,拓展延伸,提高品读的兴趣。

3、默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默读、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使语文课堂张弛有致,在动静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在提倡“朗朗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默读方法有: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画,一目十行,让学生在默读、用心品味、欣赏的同时,个性化地批注、圈点、勾画、书写。圈点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感动自己的生动语句,书写自己感性趣的地方。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也就会主动、乐意地去做,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汲取精华。当然默读同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正是因为它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等直观效果和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眛。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如课件的固定化、内容的程序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观察,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影视剧片段或影视主题乐曲,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闹,但因缺乏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与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

2教育网

3百度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8篇

一、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1. 日记法

这种方法是训练学生用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所见、所思、所感记下来。在记录过程中, 不要求学生有条理, 也不必成文。只要能自由表达, 我手写我心, 我口抒我情, 我心发我感就可以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有了动笔的勇气, 也就有了积累词语的习惯, 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也就增强了。

2. 鼓励法

对于学生的作文, 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他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自我, 提升自信, 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动力。无论多差的作文, 老师都应多表扬、多鼓励, 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习作中产生积极性, 有所感悟, 这样, 学生的下次作文就会有进步, 学生习作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的习惯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泉源就是积累, 就是素材。

1. 课内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备好学习笔记本,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名段名篇分类摘抄下来, 老师适当指导, 让学生通过诵读、记忆, 再结合生活实际, 加以消化。

2. 课外阅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报纸刊物收集起来, 再发到学生手中, 互相传阅, 在阅读中做好笔记。然后, 组织交流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优秀的在全班传阅。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写作内容就丰富了, 生活面就拓宽了, 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平时多读书, 经过日积月累, 方能达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三、经常练笔与“口头”作文

1. 随文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美文佳作甚多, 每一次学文之后, 学生都会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写一篇相应的随文练笔加强技巧的应用。学生手中的随文练笔本, 在详解、感悟之后随文而记, 相互评议、修改。在这种情况下, 刺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促使学生相互借鉴, 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2.“口头”作文练习

平时在上课前5分钟, 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作文课上, 利用一定时间让学生口头作文, 把“写作文”变成“说作文”, 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由怕到喜欢的写作兴趣。

四、要给学生表达自由

1. 形式自由

不压抑个性, 不泯灭童心, 习作形式上顺应学生的天性, 引导学生习作构思与众不同。让学生自由倾吐要求, 让他们能够自由去展示个性。

2. 达意自由

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色彩浓郁, 他们都有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为此, 习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正如冰心所言:“心里有什么, 笔下有什么, 只凭此时此地的心潮自由奔放, 从头脑中流淌到指上……

五、注重学生作文的修改

修改习作是提高习作水平、掌握习作方法和技术的最好方式。所以, 在学生形成初稿之后, 老师应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也应指导好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习作。这样, 学生的习作能力, 就在反复修改习作中砺练而成, 在修改习作中, 学生不但知道怎样写, 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六、注重评价

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保障。良言一句值千金, 好的评价会让学生爱上写作, 反之则会使学生失去写作信心。因此, 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语言, 让学生读了老师的评语, 能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浅探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第9篇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笔者提出从四个方面的着手以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2)反复诵读,感知文本;(3)质疑文本,开放思维;(4)关注学生,注重动态生成。

【关键词】阅读能力 动态生成 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仅仅是课堂上的阅读和对课本的阅读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搞好课堂文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学会如何去自主阅读,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兴趣、特长、才能都得到发展。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阅读、体验、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对这篇议论文的注意,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如果减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饶有兴趣地回答“三个”、“四个”、“五个”。为了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文,我又说“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学习和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同,问题的答案就不止一个。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学习这个有趣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导语自然地将话题引入了要学习的课文。

二、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诵读也叫朗诵,即大声地有感情地读。现代的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朗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是“整体—部分—整体”,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通常人们阅读一篇文章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在阅读中读通文字,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旨,对文章特点有大概的总体印象。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离开了文本这个特定的审美客体,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文本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

学生在初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会感到该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出现烙印在脑子里的“背影”,那种父慈子孝的真情会激起学生浮想联翩,乃至感动涕零。《听潮》和《沁园春·雪》两文中,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形象美;从词中所营造的高远的意境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

三、质疑文本,开放思维

一篇课文,它是作者思想、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作为范本,应让学生在学习其优美与闪光之处时,让他们有理由去批判地接受或评判文章观点;同样,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

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句子“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阳光下互相挑逗。”“挑逗”一词写出了紫藤萝什么?句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挨着、接着、推着挤着”写出了紫藤萝什么?作者这么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有什么意途?通过这些问题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作者之所以生动细腻去描写紫藤萝,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生命力之“盛”,为与下文描写十年前的紫藤萝“稀落”、“伶仃”形成鲜明的对比作铺垫,从而揭示出人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与坎坷,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像紫藤萝一样,“满装生命的酒酿,张开生命的风帆”,定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四、关注学生,注重动态生成

新课程认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具有生成问题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真实有效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永远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信息,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才会有思想的融合、心灵的沟通、智慧的碰撞。

动态生成的课堂,自然不能囿于教师课前预设的目标和内容。学生的质疑、意见的分歧、偶发事件等都可能生成教学的新亮点。课堂上语文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情、语言、举动和思想变化,多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善于捕捉、甄别学生的信息,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不断生成的需要,富有创意地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达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的效果。当然,強调生成并非摒弃预设,生成的教学对教师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宽度和厚度,而且要把握学情的宽度和厚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会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美丽。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文化多样性;教育,护理

多元文化是指在价值取向方面文化主体存在多样性和异质性,意味着在同一个社会中,异质文化是平等共存的,构成了文化交流互动体系[1]。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后国际交流的深入以及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当今国际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影响已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在医疗活动中,护理工作的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已从本地区、本民族、本国扩展到全世界各族人民。一直以来,护理教育的具体做法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符合技术层面要求的专科人才。而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强调护理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医疗,还应促进患者潜能的全面发挥。而多元文化护理是在新形势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又称跨文化护理,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学家Leininger提出[2],该理论以人类的多元文化与应得的照护为基础,总结出要依据各类有差异的文化背景护理对象的不同需求、世界观、宗教信仰、价值观、健康疾病观念乃至生活、饮食习惯等采取有差异的护理措施,最终向患者提供其本人认可的、符合其个人文化需求的照护。本文主要对目前多元文化下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了对策和设想,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多元文化下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如何提高聋哑学生习作能力浅探论文 第11篇

[摘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是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出现差错,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要提高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才会有成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会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兴趣习惯 算理 能力

[正文]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

1、全方位引导。

(1)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作用 ,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同时,边动手 ,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2)提倡估算,让学生的直观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2)对比练习。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

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三、克服粗心,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 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四、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因

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上一篇:某年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下一篇:2020关于爸爸妈妈我爱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