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4-07-25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精选8篇)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1篇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 其影响亦辐射到了教学之中。网络在教学中的介入必定对传统教学带来冲击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便教师和学生能更有效地将网络运用于教学之中。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实。本文拟从网络教学出发,分别探讨了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网络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新要求,从而转入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1.网络教学

1.1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

1.1.1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教学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 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 I课件放入服务器,以便上课调用,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1.1.2 互联网运用于教学中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具有很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学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学习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互联网教学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

1.2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新要求

网络教学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能与教师、其他学生之间获得更多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对辅导量的需求不是比传统面对面授课所要求的辅导量少而是增加;网络中巨大的资源有助于给学生形成一种很有潜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 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能提供学生寻求获取有用资源的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必将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在网上交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作出综合的和迅速的反馈。(张新明,2001)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眼光局限于教材。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许多方面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现在,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 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并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这两种方式都不完全适合网络的学与教。在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 并向协同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不能仅仅是一般的讲解,而是要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特点, 这样就必须有师生间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对话方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师与学生必须有一致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接受对方的概念并能相互反馈。适应式:教师应当按照自己形成的概念与学生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来适时地修改谈话的话题。交互式:学生必须参加对话活动以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则必须提供反馈给学生,为学生解惑,学生亦必须提供反馈给教师, 以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思考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活动反馈, 与每一个层次的主题目标联系起来。1.3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为了适应网络教学中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的上述新的要求,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教学模式上下功夫。网络教学既有实时性又有非实时性的特点, 教师授课可以按着自己喜欢的时间安排,学生学习亦可按着自己的时间安排。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同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给予解答、及时反馈,因此传统教学中一人对一个群体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网络教学的特点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但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主持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网上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学生,他们同在一个网上, 在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之中, 比一般的学校教学更为复杂,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有全能型的教学素质,而这恐怕是一个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 这就需要多个教师在网上协作工作和协同教学,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网络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多媒 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如何在没有教师的监督 下保证学生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适合网络教育的教 学模式,使网络教学朝着开放、高效方向发展从建构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学生必须能够从他们个人经验中找到新的观点,因为含有新观点的经验对个人的理解、运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 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包含在绩效目标中的行动计划的传递,相反,他应该关注和开发学习者的技能,这样的话,他们才能针对情景要求和机会,构筑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要求让新的学习处于真实的环境经历中。向学生示范如何得出所学内容的合理解释是重要的,这样,他们才会在形成自己的目标替代最初的学习计划时获得合适的方式。2.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2.1.1 支持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教师在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2.1.2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2.1.3 有利于大班教学

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 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 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 或者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恼, 可专心致志地把更多的精力放 在自己的教学设计。2.1.4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 I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甚至是学生的习作等)。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既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 CA I课件精品,并将这些M CA 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2.1.5 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 息系统,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 定, 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陈琦,1994)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 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 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2 互联网教学模式 2.2.1 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 W W 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调用在网络上教学软件,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 ail或InternetPhone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在网上BBS站(电子公告)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以24小时进行,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黄清云,2000)这种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2.2.2 “ 一对一”学习模式

远距离教学中的一对一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课程的具体指导,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属于协同型学习, 即两个学生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共用写字板、画笔或某些应用程序(课件注释系统)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通过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总结和自述,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2.2.3 “ 一对多” 学习模式

在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个学生授课,除独立操作外, 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这种模式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观看屏幕上远地教师的授课, 而且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结语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运用于教学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其实践意义。只有通过实践和探讨才能使网络与教学结合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广。参考文献: [1]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大学 报,1994,第5期.[2]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 ].广西:关系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3]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 ].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0.[4]张新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研发[J].中国远程教育, 2001,1:17-18.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2篇

学生的学习是学习主体与环境交互活动作用的结果,网络环境是一种具有多种通讯机制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在互动活动中有效地教学与学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互动活动的特点、互动活动模式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做一探讨和分析,对有效进行网络教学与学习会有指导借鉴意义。

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环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环境,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多种通讯机制与交流手段。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让学习者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在交流互动中有效的进行学习已成为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互动活动”理论,远程教育专家gilbert he moore指出:网络教学下出现的新特征能够使我们运用互动活动理论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在网络教学设计中把握网络环境下互动活动的特征,设计恰当的方法,使学习者在与媒体、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本文就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交互性问题做一探讨。

一、教学性互动活动与社会性互动活动在网络环境中,主要有两类互动活动:教学性互动活动与社会性互动活动。教学性互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超媒体链接技术组织的信息,学习者利用浏览器从非线性组织的资源中获得有用信息,学习者也可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到页面上与他人分享交流。这些交互活动主要包括:获取教学资源、链接内容、下载信息、发布信息等。这种互动活动给学习者既提供了动态的信息控制能力,也给学习者提供了控制学习情景的机会,非线性的信息组织形式可供学习者随时调用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允许个体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信息,这些多样化、非线性的交互活动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考虑问题的方式去建构知识。

杜会性互动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在网络环境中,社会性互动活动是指用电子邮件、语言信箱、列表清单系统、新闻组、聊天室、公告板、在线会议或其他网上媒体交流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可以在线进行提问、回答、讨论、辩论、协商,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与他人协作与交流。

二、网络环境中互动活动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中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在网络学习情境中不断地进行相互交流与信息交换。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互动活动的特点和优点,主要表现为:

1.互动活动具有主动性。网络环境中的交互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由学习者自主控制交互活动。

2.交互方式灵活多样性。传统教学中,交互方式是单一的,网络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与交流手段,学习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3篇

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 使得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 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 不但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 同时还应该让其掌握到先进的网络技术,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达到此目的, 我们学校首先应该通过网络教学入手, 正是因为网络信息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们开阔思路, 接受更全面的知识, 增强其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信息资源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网络教学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一) 教材资源更丰富。

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到更加形象生动的课程, 并且能够获取相当多的信息资源,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也为我国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老师制定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按照要求对学生传授知识, 这其中就会有一个问题, 因为各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基础不同。所以就不能面面俱到地让学生全部吸收知识。通过网络教学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教学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专门适合各个学生的教学计划, 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在自身基础之上学习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 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益。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三) 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

扩招已经是各个院校耳熟能详的字眼了, 随着扩招的开始, 各个院校的学生人数剧增。这就导致了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大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 因为全国各地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导致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这就加大了有针对性教学的目的。当时通过网络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各种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可以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专题讨论。通过网络教学和老师的引导想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明确性加强了, 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增加了, 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要进一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目的给学生合理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些学习任务给学生传授一个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法。网络教学模式中, 学生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辅导。

(二) 教师要注重教学控制管理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模式下, 网络是教师所用到的主要工具, 教师应该通过这个工具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一定要关注学生们的反馈信息。网络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自由的学习, 作为老师还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改教学内容以及修改教学方案等。也就是说网络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 他还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修改, 寻找出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案。并且网络是一个大的世界, 里面的内容涉及方面和领域很广泛, 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进行严格管理,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 真正让网络为学生们自己服务。

(三) 加强网络教学系统的后期维护。

在我们学校的网站上, 我们的教师或者管理者一定要利用好这个网络平台, 及时地更新对学生们有用的教学软件, 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网上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学习资料。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 作为学校的领导, 一定要重视教学网络体系构建之后的投入, 避免校园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建立起来以后, 被闲置或者遗弃, 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现阶段的高校, 要适应现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且还应当利用好互联网这工具, 把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只要我们把网络教学这个工具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们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前景必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杨跃.网络时代教师教育意识的转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4篇

一.网络环境下构建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教学的核心思想

创新教学,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奥妙,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之《设计未来》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给学生放一些伟人人生简介短片,用来启发学生为下文做导入。在文章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龄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让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自己的人生格言,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学生是这节课的主角,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只是听众。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以达到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模式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地进行着革新。为学生提供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让他们把以前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转换为愉悦有趣的人生经历。当然,在这种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转换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向导”和“教练”。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雷雨》一课,可以让学生先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大家播放一段《雷雨》的电影片段,让大家感受一下文中主人公的人物特点。随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片段分析人物内心特点,让学生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可以组织学生自演话剧,以话剧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人物的特点,把课堂丰富起来,使乏味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有趣的人生经历。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构造创新教学模式中,应该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确定教学内容,不要总依据教材,应该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不唯书本知识,要强调方法的学习。并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注意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开放特点,放手让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2、合作、互动原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网络的出现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利于网络,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知识,大大丰富了视野。现代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互相交流和讨论的互动过程,因为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加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同,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对问题的认知水平。

3、学科性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师的自身的经验归纳。一般地说,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借鉴和推广。因此,有必要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将经验型“模式”提升、构建为科学的、概括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科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科特点。第二、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第三、教学内容应该新颖,难度适宜,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第四、所设的问题情境应在学生的兴趣上设立,让学生能感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驱使下解决问题。

陈益娥,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第5篇

摘要: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他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网罗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方面知识,推动着学生认识的发展。但是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把网络资源与语文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网络积累写作素材,优化写作。让网络为作文教学服务。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 第6篇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7篇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缘起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教育与学习化体系,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决不是传统的、封闭式的单纯的授受模式,而是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立体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了想象、设计、创造、协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集各种有效信息于一体,创设了多元联系的灵活可变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活动的源泉,更为创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设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二)问题的提出

“十五”期间,我们道里区教科所受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参与组织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道里区四十余所学校、其他地市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及教学的整合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省市信息化示范学校,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能力和信息意识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们决定选择本课题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是有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指导意见。《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学生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技教育”,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法脱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段话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的重要而经典的论述。《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即要重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有可能缓解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矛盾 网络教学在师生中将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有利于发挥优秀师资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实施网络教学,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的有效形式,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的相互促进,必将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这里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各自又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环境:指计算机网络中所包含有各种媒体要素有机整合成的各类信息资源,媒体要素包括: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色彩、表格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指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在课程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繁杂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与整合,然后构建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在网络环境下的能有效组织并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提炼,从中归纳出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和一般规律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结构和操作要点。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重任务。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交流合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认为: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在“知识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二)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四)从对事物认识的本质来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发展到创造性实践的过程。促使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这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社会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探知”和“导行”。其激趣导入、探知明理、深化导行、总结延伸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思想进行的。这种模式,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十五”以来,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探索型”、“互动合作型”、“问题探究型”。

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丰富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现有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深入挖掘、探索、总结和拓展的地方。

1、有待形成多元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还不够科学规范,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引导,因此尽快出台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它将引领网络教学的方向。

我们发现综合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也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空白,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从而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2、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设施建设显著增强,但不少地区和学校受教师应用能力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硬件环境的最大功用,甚至存在闲置的情况,这就要求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和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都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推广。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大容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或是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情况准备不足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容量不断增大。学生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和知识体系构建的不完整。网络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易造成学生们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们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将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更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技能才能参与这样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操作技能需要跟上。这样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硬件网络环境设施的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实施网络教学,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我们也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具体的标准。在目前资源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充实的情况下,开发有效虚拟网站与制作相关课件,耗时巨大,如何在不断的开发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改善也是研究的重点。

五、研究假设

如果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创建更为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学及相关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构建出各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扩展教与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资料的查询除了查阅书籍外,还可以到网上去查,那么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浏览器进入Internet查询资料,学生首先要必须熟练掌握浏览器以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通过Internet在网上遨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发现有用的信息,一是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二是使用相关链接的跳转来寻找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提高善于处理、集成信息的能力。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采的,内容是详尽的。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必须利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引用重要的资料,再通过整理,编辑成完整、通顺的文章,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而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提高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提纲,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自行在网络上查询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充分地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是全开放的、多样性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情况,围绕学习的要求安排学习环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建立交互式、多向性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一个学生或多个学生建立联系;课堂外的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和一个班级学生的框框。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源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从而形成最合理、最科学的学习途径,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向不同层面的人交流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和制作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都是很有效的。学生可以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利用信息资源,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探究,自由自在地在各种媒体提供的资源海洋中畅游。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个别化、充分地自主学习。

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积极地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就会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有效地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学习的佳境。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网络教学,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开展网络教学的研究的重点是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比较。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5.网络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6.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7.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9.如何培养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问题的研究。

10.如何设计好网络教室,完善网络功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六.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思路

推进网络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一要积极探索,规范管理,边实践,边总结,成熟一门学科,推广一门学科,成熟一所学校,推广一所学校,不搞一哄而上;二要加强授听合一的“一对一”多媒体教室建设,尽力克服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三要鼓励授课教师参与制作电子教案,促进脚本写作、教案制作和上网授课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案水平;四要推进教学平台和其它各类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五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六要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七要明确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网络教学虽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某种挑战,但更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促进,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以信息方法、文献法、预测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资料整理法、教育实验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十几种实验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1——2006.7)(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和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10.7)(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实验学校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定期举办网络教学大赛和师生信息技能大赛。(8)定期深入实验学校,检查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情况,(9)及时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10)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0.9——2010.12)(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七.研究保障措施

(一)更新理念,制定法规,开创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在“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上下功夫。“制定规划”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实验重点;“加强引导”就是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实验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支持”就是研究制定支持学校开展研究优惠政策,为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环境”就是首先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在保证为教师信息化物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强有力地课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是各实验单位要把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并做到一把手挂帅,增强对课题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真正把课题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各实验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建设,为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建立基地,分组管理,全面推进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典型学校,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推广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该项课题顺利圆满的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信息真正为教育现代化服务。要注意典型引路,把那些认识高、行动快、能力强、方法新、效果好的实验单位树立为典型,确定为课题实验基地,并授予课题实验基地标牌。总课题组对实验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即实行评估轮换制度,先进、优秀的实验单位可以被命名为课题实验基地,学期课题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取消基地称号。总课题组将对基地单位的课题研究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全省各实验单位积极推进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为便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推进,使该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实现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网络化、现代化,课题组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标准,设立子课题组,每个子课题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成员若干,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领该课题组全体人员,遵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安排,结合子课题组实际,制定该组的学期课题研究工作实施步骤及日程安排,同时组织好实验单位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召集课题研究推进会,进行阶段性总结,按计划完成预期成果,并要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资料存档,主要研究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子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材料,另一份上交总课题组。总课题组也将定期对实验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检查、指导、评估、验收。

(三)建章立制,信息反馈,保存资料

1、落实省、市《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办法》的精神,深化课题过程管理,为确保课题的高质量的完成,总课题组设计课题评估表,并与实验单位签定责任状,以确保实验单位按计划进行,如期完成。

2、建立信息情报制度

各实验单位要开设课题宣传园地,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要专门设立网页专栏,定期更新内容,将该项课题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网上发布,以最快捷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还要遵循“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加强协作,及时提供与实验研究相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材料,设立通讯员,将每月的课题研究的典型活动、实验单位开展研究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等进行梳理、汇总,向总课题组反馈信息,总课题组将每两个月编辑一期课题简报。

3、注重保存详实的实验资料。

各实验单位要建立“实验档案”,并将与实验有关的材料、问卷和活动都如实记录下来,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四)态度严谨,方法科学,保障有力

各实验单位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按照有关要求和科学规律认认真真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操作,实事求是地观测,科学准确地统计分析。同时要按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研究任务,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教育规律,又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与方法。

作为总课题组,道里区教科所将依托道里区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服务器设备和管理平台作为网络平台,并加大投入购置高配置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一体机、移动硬盘等现代化办公用品,保障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我们选择“十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作为实验单位,要求各自承担课题研究经费。总课题组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费和自筹经费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基本模式的经验性论文汇编。

3、建成一个集教学、学习和交流推广于一体的“道里区教育资源库”和“道里区教育网站”。

4、优秀课成果:录象课(光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

5、网络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二)最终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优秀成果汇编(正式出版的著作)。

九、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单位 组 长:庞 伟 副组长:段力强 成 员:张 颖 赵天明 马 凯 刘 滨 张玉华 赵志川 马振中 张 蕾 王元平

高 军 那冬岩 王玉华 王 力 刘 克 刘延君 肖鸿照 王淑贤 吴莉莉 孙丽佳 宋 颖 王艳玲 曹淑芬 任福冬 王继功 李云亮、宋丽玲 实验单位:第五中学、第十四中学、第十八中学、第十二职业高中、第十三职业中学、第二十六中学、第五十一中学、第一一二中学、第一一三中学、外国语学校、兆麟小学、经纬小学、新阳路小学、安静小学、安广小学、通达小学、抚顺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阳明小学、地段小学、新华小学、安阳小学、尚志幼儿园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8篇

1、网络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 各种教学活动都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 学生集中在学校, 读相同的教材, 听相同的讲授, 参考相同的资料, 然后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而老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 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是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学生和教师以交互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它强调资源共享和计算机协调工作。教师既能将教学信息广播给学生, 又可以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交谈和辅导,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切磋讨论。我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异步式教学模式, 它是基于Web的软件实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学生或教师只要有一台计算机, 而且连上了Internet, 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远距离教学,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在这样的系统中学生可以学习、考试、讨论等, 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传输文字、图形、甚至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它是一种异地、分散教学的、非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也是目前远程教育实施中的辅助教学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同步式教学模式。它是以视频会议系统为主要手段, 除了需要第一种方式中的各种软件支持以外, 这种方式还需要特殊的硬件, 用于实时的语音和图像信息的压缩/解压缩和传输, 这样学生和教师可以互相实时看到和听到对方。这是一种指定学习地点、规定学习时间、集中教学、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也是目前各远程教学办学点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

2、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 以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为目的。振兴我国教育事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 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传统教育, 尤其是“应试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仅单一从教师传授中获取, 不必要过多的思考与证明, 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学者、专家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 善于考试, 但动手能力低, 自主性差。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因此,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 应以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 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为创造力提供源泉。

2) 以现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应以建构主义理论, 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方法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 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

3)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网络技术具有超文本、无疆界、大容量、非线性、多界面、交互性强的优势和特点。加上多媒体课件、超媒体技术的应用, 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 学生的学习有可能真正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 而且网络环境可以提供真正意义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在同一时空可进行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学生。因此, 网络技术、超媒体的优势最适合建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4) 教学过程诸要素的转变。第一, 教学过程中师生中心点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强调教师的“教”。而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情境是建立教学模式的关键, 一切都应以如何好学作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 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中获取知识;第二,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和性质的转换。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从以往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目前教学中的多媒体还是教师教的工具, 是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 不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网络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文本信息,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管理、组织具有逻辑关系的大量信息;第三, 教学过程及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遵循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讲授, 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遵循整个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关系, 而是以组团形式将相关知识制成文本之间的超级链接, 让学生随机进入学习, 学生的思维可在各个结点进行发散式的跳转。

3、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

1) 教材的处理。网络课程的教材, 既要满足教学目标, 又要在技术手段上确保学习进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逻辑过程, 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操作性及教学管理所需的监控性。在全面发展观的整体素质要求下, 为满足个性要求, 教学内容的编写, 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包括政治、地理、文化与历史的考虑。教材构成层次可分为知识构成要素和能力构成要素;教学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基础要求为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提高知识为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创新能力训练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 从知识库中提取合适的教材教法, 有指导性的访问课程内容、参考资料和练习自测题, 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 因材施教;

2) 全面优化教学过程。这里既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及方法, 还要考虑课程知识的逻辑延伸和学习、强化的心理过程。无论采用的是杜威的“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教学模式, 还是“引起动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教学程序, 或别的教学模式, 都涉及到怎样营造“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针对学生理解的误区设计独到的“问题”, 以及怎样评价学生“感知”、“联想”的深度和广度等。科学越来越重视综合, 因而网络上的科学教育也必须强调面向问题, 而不是面向学科, 问题的选择越有生活的真实性, 则越能激起学生的关注与求知的动机。目前国外有名的网络教学方案, 都尝试以合作研究与对问题的探索活动为课程内容的两大主轴, 努力把计算机技术、教育理论, 以及知识结构的认知系统结合在一起, 以期经过网络去创造一个模拟科学研究过程的教室;

3) 增强多媒体课件的综合表现力。一个课件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果。制作效果的好坏, 由学习效果评判。因此, 必须注意所选媒体的空间、时间、运动特性适合教学内容;媒体的展现时刻、速度、色彩、视角满足学习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学生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可能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感,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生动, 避免使用长的文本展示。网络教学应当有交互性, 使教材多媒体化, 各种概念的陈述均可考虑借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 使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更大, 也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激发想象。内容安排应面向任务,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 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建立一个好的跟踪和评估体系。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提出建议, 控制教学质量。例如, 前一个单元测试不合格, 不允许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以此来控制教学过程的强度化。学习过程的监控表现在, 学生在各个知识点、各单元的练习情况都有记载, 由表单存储程序存入服务器, 这些数据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刷新, 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这些数据, 而且可以调用程序作深入的统计分析, 及时了解、监控课程进展情况。

结束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探索和解决, 应加大研究力度,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积极实践, 勇于探索, 使网络真正发挥其教学功能, 为教学服务。

摘要: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崭新的模式, 本文介绍了网络教学模式, 并探讨了构建网, 络教学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2]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 2001年6月8日

[3]邹晓平.网上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

[4]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展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4 (, 10) .

[5]秦福利.谈高职高专学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05 (, 6) .

上一篇:公司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挂包帮转走访帮扶计划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