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文化遗产范文

2024-07-12

身边文化遗产范文(精选6篇)

身边文化遗产 第1篇

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

古老的祁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故里有晋中,晋商文化在祁县。”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祁黄羊祁奚大夫的封地,现存的梁村古文明遗址则成为晋中祁县最早人类活动的历史标志。

祁县渠家大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院内整体建筑风格、造型艺术和雕刻装饰充分体现中原地方特色,荣登中国三大古院落榜首,是晋中是现存最大的一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晋商文化汇演热闹非凡,有晋剧、祁太秧歌、抬棍、背棍、杂耍表演、剪纸和民间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逛庙会的游人。祁县已成为展示晋中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家大院并驾齐驱的乔家大院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每年节庆期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大院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那里古建筑庄重典雅,院内遍地花草果木,环境优美,是晋中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20世纪90年代,渠家大院对外开放。平时,院里里举办有各种民间艺术展览,每逢节假日,还有组织捏面人、吹糖葫芦、剪纸、堆泥塑、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活动。精彩的民间艺术,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渠家大院现已成为一处民俗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是晋中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现在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宣传历史文化遗产,使更多外来游客了解我们祁县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祁县、我们山西、我们中国的历史走向世界.

身边文化遗产 第2篇

古老的管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八大古都有郑州,商都文脉在管城。”早在36前,这里就是商王汤所建立的毫都,现存的商代遗址则成为郑州古城历史的标志。

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庙内整体建筑风格、造型艺术和雕刻装饰充分体现中原地方特色,荣登中国三大古戏楼榜首,是郑州是现存最大的.一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城隍庙热闹非凡,有豫剧、杂耍表演、剪纸和民间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逛庙会的游人。城隍庙已成为展示郑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郑州城隍庙并驾齐驱的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每年节庆期间举办祭孔大典、新年撞钟等。

新中国成立后,当局对城隍庙进行了多次修葺,如今那里古建筑庄重典雅,庙内遍地花草果木,环境优美,是郑州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20世纪90年代,城隍庙对外开放。平时,城隍庙里举办有各种民间艺术展览,每逢节假日,还有组织捏面人、吹糖葫芦、剪纸、堆泥塑、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活动。精彩的民间艺术,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郑州城隍庙现已成为一处民俗博物馆式的旅游景点,是郑州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身边文化遗产 第3篇

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包容再利用的系统工程。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可移动遗产和不可移动遗产。在中国, 不可移动遗产有三类——第一类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二类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第三类是全国、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移动遗产包括国有馆藏和私人收藏文物。受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 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多种遗产也被纳入文物保护范围, 丰富了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种类。上述均属于文化文本范畴, 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化文本范畴, 而是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即“文化文本—文化资本—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我们把这样一个过程看作动态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要将遗产传承下去,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文化遗产不是在真空而是在不断产生新的需求的现实社会中保护和传承, 我们面对着诸如在开发中保护等无法回避的课题。城市的发展并非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立, 世界城市的发展已经要求将文化作为城市新生的重要支撑。

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 而我们的城市现状如何?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在《城市文化》中尖锐地批判了控制着巨大城市的金融机关、官僚机构、媒体的三位一体的构造, 提倡重视“生命和环境”的“生命经济学”, 主张“再建充实人间消费活动与创造活动的城市”。[1]20世纪80年代, 随着既有资源减少与制造业衰微, 对欧洲许多城市来说, 一再追求经济发展的超大城市已经不能应对经济危机的威胁, 文化成了救星。

1978年, 英国出现了主张创意城市的团队“传通媒体” (Comedia) , 团队的创始者是查尔斯·兰德利 (Charles Landry) , 团队早期在英国的许多工作都与城市中独立新媒体的发展有关。团队进行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就私营与小区电台的制作、播放和接收提供建议, 出版并销售书籍, 涉足电影、电视、多媒体、音乐、设计、手工艺与剧院等各行业。团队强调文化产业的价值, 而文化产业环环相扣, 目前已经完成了全球500多个城市规划项目, 出版了100多种出版物, 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查尔斯·兰德利2000年出版的代表作《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一书中阐述了一种崭新的都市策略和规划方法, 并检视人如何在城市内发挥创意去思考、规划并行动, 探讨了如何借助人的想象力与才华, 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并生气勃勃。[2]

创意城市的倡导者认为, 创造良好城市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资产以及那些戏剧性扩增的公认的城市资产。城市资产与资源可能是:①硬件、实质、有形的, 或软件、非实质与无形的;②实际与可见的, 或象征性与不可见的;③可计算、量化并可预测的, 或是与认知及意象有关的。其中, 人才和文化是重要资源。城市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产业及艺术遗产, 代表性资产有建筑、城市景观或地标等, 此外还有公共生活、节庆、仪式, 或是传说等地方特色和固有传统。创意不仅是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法, 更能帮助其增长。文化遗产是城市以往创造力的总和, 是凸显城市文化独特性的依据, 一旦城市拥有从交通系统、教育到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 理想地以最佳典范为标杆后, 便能靠举足轻重的差异、多元性与独特性来自我推销。[2]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21世纪的城市发展对于文化资源的迫切要求。城市以文化为发展重点, 要求最大限度地掌握文化资源的状况并发挥其作用。珍视文化遗产这项最大的资源, 把握文化和开发的平衡, 是对城市管理者能力的检验。

二、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系统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适应性再利用 (Adaptive Reuse) 方法是适当的。”1979年《巴拉宪章》明确了“适应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 其关键在于为建筑遗产找到适当的用途, 这些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 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程度, 并且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适应性再利用”的提出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外延。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建立了联系。如果我们把“创意城市”的发展观纳入到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之内, 便可以得到其外延, 即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从文化文本经过档案、研究、调查、评估成为文化资本, 还要通过创意、生产、销售等环节变为文化商品, 再从文化商品形成文化产业 (1) 。

第一个过程是从文化文本到文化资本。

文化文本是未被整理和评估的遗产, 人们往往不是很清楚其是否具有价值, 需要通过档案收集、现场调查、综合研究、评估分析来还原其本来的资源的意义。

前文所述“传通媒体” (Comedia) 的早期大部分工作是在英国对文化产业进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 这使他们对文化的亮点有最深刻的了解, 同样之于文化遗产, 不论物质还是非物质资源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建筑遗产有不同的等级, 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属于地方体系的历史风貌建筑, 也有不在体系内的历史建筑。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评估, 结论可能是每个部件都具有重要保留价值, 但是对于不在体系内的历史建筑, 我们也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资源, 同样要进行价值评估, 保护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部分, 并且在如此前提下发挥更多创造力。查尔斯·兰德利认为, “城市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资源与潜能, 继而促成必要的全面改造流程, 而这本身就是个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行动。”[2]

文物研究者进行的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我们针对文物进行的保护规划或者修复工程, 虽然也有展示规划的部分, 但大都是以文化文本向文化资本转换为前提而进行的保护。

但是仅仅具有文化资本是不够的, 城市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在于处理好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再利用问题。

第二个过程是从文化资本向文化商品的转换。

这个转换是文化遗产进入经济循环的关键。从文化资本向文化商品转换涉及创意、生产、销售等环节, 而文化遗产与新的文化商品不同的是, 文化遗产本身已经存在资本, 在保证本来的价值不减低的前提下通过创意实现价值增长可能更为复杂, 这也正是本文所强调的:在活化利用的同时不损失原有遗产的价值 (即保值问题) , 并且通过创意设计达到增值的目的。查尔斯·兰德利提出“文化深度” (cultural depth) 的概念, 意指文化遗产是有文化深度的资源, 是长期积累形成的, 是其他城市不可取代的城市特征定位标志。但是也并不是说新兴文化产业不能建立文化深度, 比如电影与媒体产业, 还有信息科技经济组织, 都是在洛杉矶和硅谷等新兴地区生的根, 但是比较起来, “某些地方有源自历史的文化深度。而借由确立特色, 让城市运用成年累月的古色古香感, 以及靠市民自豪感所激发的信心, 都能使历史焕发新生。它能赋予机构权威感与可信度, 就如波士顿坐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群聚学府般, 这让它变得具有自我强化能力。由于声誉, 尤其是教育界的声誉需要长时间建立, 因此不会轻易被新兴的城市或机构所夺走”。[2]比如天津曾经有九国租界, 也是近代工业先驱城市之一, 北京则是古都, 它们的城市特征并非新兴城市所能取代的。

不仅要保持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深度, 还要使之增值。创意是实现保值和提升文化资本价值的过程。所谓增值是在文化遗产原有的价值基础上添加新的价值。芝加哥大学教授契克森·密哈伊 (Mihaly Czikszentmihalyi) 曾说“创意等于文化的基因变化过程”。[3]从历史角度来看, 使城市命脉得以存续的, 正是能挑战传统界限的创意。在1983年出版的《传统的发明》一书中, 作者认为传统当然不全是真理, 许多传统的确含有谎言的成分, 但是不断和重复会使它们变得珍贵与崇高, 关键不在于它们曾经是谎言, 而在于它们从谎言变为传说的过程。[4]文化遗产现在的价值定位也包括今天人们的认识过程, 而这个过程还在延续, 创意就是延续传统的过程。

创意经济涉及四种“创意产业”的创造性产品交易——版权业、专利业、商标业、设计业, 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方面最多的可能与设计有关。创意有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大卫·斯洛斯比 (David Throsby) 曾在《文化经济学》一书中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中则包括有创造性价值, 也就是说文化遗产赋予了创造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5], 这是对一个新的设计所没有的恩赐。那么, 该如何处置遗产所内涵的资产?“在某个人手里, 它们会爆发潜能, 但在另一个人手中, 它们则遭到闲置, 或是一事无成[2]”。今天中国的很多城市不仅使遗产遭到闲置, 更有甚者无视遗产资源, 彻底破坏遗产。

中国的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有“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 这是中国的特色。公共文化事业是指政府或者公共团体出资的非盈利的再利用部分, 如利用为博物馆等, 这样减弱了单独由文化产业带来的对文化遗产的利益追求的强度, 但是不论哪种出资形式, 被利用的文化遗产都是消费的场所, 博物馆也是文化商品, 不论应用于文化产业还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遗产, 都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值和增值。

一系列文化商品的连锁构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 (cultural industry, 也称文化工业) 的基础理论来源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 其典型特征是把文化生产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 研究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其理论研究促进了实践, “文化产业”成为通用词。因为“创意”包含了更丰富的含义, 因此又出现了“创意产业”一词。创意产业又和创意城市连接。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群聚与创意区:在富有创意的地方, 群聚 (clustering) 举足轻重, 而这些地方往往被称为创意特区 (creative quarters) 。对“创意经济”与创意氛围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技术与支持性基础设施的汇集。[2]创意阶层 (creative class) 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理查德·佛罗里达 (Richard Florida) 在《创意阶级的兴起》一书中, 阐述了对一个创意城市应该有创意阶层的支持。[6]创意阶层包括设计师、科学家、艺术家与脑力劳动者等, 也就是在大家眼中需要用创意来从事自身工作的人。这些人最关心的, 就是“地方的质量” (quality of place) 。

我们在台湾看到这样的例子, 台北利用废旧工业遗产设置了文化创意基地, 将其命名为URS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s) 文化创意基地, 这些基地集聚了大学的研究者、艺术家、设计师等, 并通过设立基金会来管理运营, 政府仅仅从政策上把控, 并且提供基础设施修复所必须的最低限经费。这些基地像身体的穴位一样, 刺激一点带动全身, 激发全台北的活性。这是台北申请世界创意城市所付出的努力的一部分。北京也设置了十大创意园区, 其中著名的“798”就是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形成的, 起初这里作为中央工艺美院搬迁的周转地集聚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形成创意氛围, 在中央工艺美院迁离后依然成为艺术家们喜爱的创意集聚地, 这让我们深思今后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创意集聚区。数量众多的创意集聚区应该是创意城市的基础。联合国在2002年设立了创意城市联盟, 中国的深圳、上海、成都、哈尔滨、北京、杭州都先后成为世界创意城市, 但是这些被冠以“世界创意城市”的城市还需要更有意识地深化其创意城市建设。

三、适应性再利用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点

在中国对于文化遗产进入市场是存有争议的, 反对的原因是担心不能很好地把握真实性原则而破坏了文物。的确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文化, 并不是为了满足商业要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的途径。但是其核心是不能丧失其真实性。目前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衔接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 缺乏充分的价值评估

缺乏历史和现状调查、缺乏价值评估的现象十分常见。笔者所在的研究中心对过去十年近代建筑改造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撰写了《我国工业遗产改造案例之研究》, 我们发现大部分案例缺乏历史调查、价值评估的过程,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 50个案例中仅有8个案例对改造对象的价值评估信息进行了明确的介绍, 其余案例仅是对其价值进行了概述, 甚至并未有提及。[7]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和建立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正确认识。

在亚洲, 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都有十分系统的历史建筑调查报告书, 由政府委托大学研究者或者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并撰写的, 这是保证遗产价值的关键。但是中国内地在这方面并不规范, 2004年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集价值评估和策略制定以及展示为一体, 并没有专门的调查报告书, 当然也没有专项经费。

价值评估也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在从文化文本到文化资本的过程中要有价值评估, 在从文化资本到文化商品的过程中也应该有再利用完成效果评估。价值评估是在适应性再利用中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关键。

2. 急需懂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创意人才

创意城市需要创意阶层, 人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但是就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来说, 更缺乏既懂得文化遗产保护又懂得创意设计这样两者兼顾的人才, 这是未来教育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

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特征需要从事文化遗产类创意设计者具有跨学科知识, 但是目前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设计单位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目前学科之间的界限依然十分严格, 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跨学科人才的要求。就建筑学本身而言, 大多数高校以往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脱节, 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建筑历史也被当作选修课程, 大部分设计优秀的学生不愿意进入和建筑历史相关的研究室深造,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也是为了新建筑设计设置的。目前只有同济大学在本科就设置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也开始这样的尝试, 西北大学设置了侧重考古学的文化遗产学院。目前中国没有文化遗产保护资质制度, 不具备遗产保护知识的建筑师也可以从事除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的规划和设计, 而且从事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除了修缮设计之外很少接触创意设计。

3. 需要营建创意氛围

建立一个互相协作的平台十分重要。政府机构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例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行政管理体制分割, 文化遗产归文化局, 文化产业归宣传部, 产权所属更是复杂, 造成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不连贯, 严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再利用。因此我们主张管理部门打破布局界限, 建立一个官产学研、市民、媒体的平台, 更好地促进沟通。除了机构之间打破条块分割, 学界打破专业局限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此外, 加强弹性管理、创造宽松的创意环境等也都是今后应该努力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准备出版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 其中很大的变更是加入了文化遗产改造和再利用的部分。很多大学和机构参与了这个工作, 促进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笔者有幸参加了近代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部分工作, 借此机会梳理了一下思路, 提出如下操作程序路线 (图1) 。

首先信息采集要对资源有充分的了解, 包括历史调查、现状调查等相关信息采集。

价值评估包括建立价值评估体系、价值评估标准和价值评估方法。

分级包括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系统, 对于非国家、非地方体系的历史建筑要特别注意, 因为这部分更容易被拆除。

保护策略是根据价值评估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遗产指定保护策略。保护策略常见的有修缮保护、适应性再利用、保养维修、异地迁建等, 这里重点讨论适应性再利用的问题。适应性再利用需要根据对建筑、环境或者设备的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 确保其真实性。

根据《巴拉宪章》适应性再利用应该使遗产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 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程度, 并且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

文化遗产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结合更多的不仅仅限定于遗产本身, 更重要的是在确保遗产本身价值的前提下和现实社会需要很好地结合。而且文化产业不是一个文化商品, 而是创意集聚区。查理德.佛罗里达定义了推动经济发展的“3T”要素:技术、人才和宽容度 (Technology, Talent and Tolerance) 。发展创意集聚区也需要具备这三要素。此外为了维护文化遗产的寿命, 需要有遗产管理平台进行监测, 这个平台的信息不仅包括再利用的遗产本体, 也包括用户的社会信息。使用后评估也是应该进行的研究。

在这个路线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不断地反馈,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更多需要专家审查, 而在创意的过程中更多需要创意阶层的参与。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 李翔宁, 周鸣浩译.郑时龄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Czikszentmihalyi M.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6

[4]E.霍布斯鲍姆, T.兰格主编.传统的发明.顾杭, 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5]Throsby D.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身边文化遗产 第4篇

身边文化遗产 第5篇

1.征文要求主题鲜明,表达生动,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真实原创并且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2. 征文必须围绕主题,内容是有关甘孜州文化遗产,讲述作者身边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讲述与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护弘扬相关的人和事,也可以抒发感想、感悟和建议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以图片为主,文字解说;也可以文字为主,图片补充说明。

3.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纪实文学,也可以是散文、调查报告等。

4. 参赛稿件均按要求在网上投稿。所投照片相机、手机照片边长不小于(即不小于800万像素,3264×2488以上的原图)文字不超过1200字。

5.征文时间:6月20日至6月20日。

6.州内外对甘孜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均可参赛。

(三)奖项设置:

征文设特等奖一名,奖金1200元;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三名,奖金800元;三等奖五名,奖金500元;优秀奖十名,奖金200元。届时将邀请有关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奖、颁发证书,优秀作品将陆续在《甘孜日报》、《康巴文苑》、《贡嘎山》甘孜新闻网等媒体上刊登。

(四)注意事项:

征文作品一律以电子稿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3410107842@qq.com),请严格参考邮件标题格式“姓名+文章标题+联系电话”,征文尾页写明作者单位、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主办方拥有作品版权。

联系人:张乐琼,联系电话:0836-2873892, 18090126865,13990486178。

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

甘孜州文化艺术界联合会

甘孜州文体广新局 甘孜日报社

身边文化遗产 第6篇

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以及老师对《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深入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自读课文并不陌生,也有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人物传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都可给学生自己解决。倡导学生先阅读与居里夫人有关的文章。如果,对阅读习惯不好的学生,可利用自习课组织学生熟读文本。因此,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大胆放手,多形式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A.知识与能力:①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②理解人物传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①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C.根据传记的特点,写一段自我介绍,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

D.教学重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E.教学难点

了解传记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教学方法

/ 17

①复述法

简析:本课为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分析讨论之前,同学相互复述或抽生简单复述,既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只有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下,师者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②谈论法

简析:自主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在完成“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板块可多形式的让学生讨论交流。

③自主探究法

简析:在整个预习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讨论交流之前,都应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否则,讨论交流就有可能流于形式。

④圈点勾画法

简析:阅读文本,学生应该养成“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习惯,每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都应该有根有据。纸上谈兵,学习目标就难以落实。

F.教学课时 一课时(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

1.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居里夫人。

a.小组内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积累的知识卡片)b.用一句话归纳你心中的居里夫人。

c.抽生在全班交流,师简单点评。(3人以内)

/ 17

2.师: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让我们走进居里夫人。(板书:美丽的颜色)

二、预习检测 1.检测重点字词。

a.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的答案。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炽热(chì)猝(cù)窒息(zhì)吹嘘(xū)镭(léi)钋(pō)氯(lǜ)踱(duó)燥热(zào)沥青(lì)骤雨(zhòu)荧光(yíng)轮廓((lún kuò)筋疲力尽(jīn)和颜悦色(hé)b.小组相互批改,并帮同学把错误的更正。c.展示重点词语,抽生解释。窒息 筋疲力尽 和颜悦色 2.请用简短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如:这是一篇___________(文体),主要叙述了一个___________(事情),体现___________(主人公)___________(精神品质)。

三、问题探究

(一)居里夫妇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提取镭的?

/ 17

1.快速阅读文本,勾画相关句子。a.学生边浏览边勾画。

如:1段“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2段: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3段: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2.写批注,提取核心词语。

如:残破 艰苦 简陋 不舒服的典型 燥热得像温室 厌烦的声音 冻僵 严寒 没有通风罩 窒息 3.交流展示。

板书:工作环境——夏天:燥热 残破

冬天:下雨 下雪 冻僵 艰苦

工作设备——极其简陋 窒息

/ 17

没有排出有害气体的“通风罩”

(二)文章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1.跳读文本,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居里夫人的话。a.学生独立浏览并圈点勾画。

例如:5段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6段“……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11段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14段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 17

15段“……我们在实验室里只有很少的几个客人。偶尔有几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们的实验,或是来请教比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是很出名的。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并不打断思考的进程,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的气氛。”

b.提炼核心词句。如: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 无中创出有

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

筋疲力尽 极累人的工作 新领域吸引住 觉得很快乐 只有很少几个客人

2.写批注:注明引用居里夫人话的作用。

如:意志坚强 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忘我工作 痴迷科学 3.交流展示。

a.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b.全班交流,师引导。c.师归纳讲解传记的文体特征。

如:补充细节 心理感受 增强真实性 变换节奏 行文生动。

/ 17

板书: ①内容真实 ②事例典型

(三)结合语境,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1.浏览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

如:a.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b.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c.“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

2.写批注,用核心词语进行概括。

要求:针对具体的句子用核心词语概括。要有根有据,不能泛泛而谈。3.交流展示。

a.小组交流,师巡视。b.全班交流,师点拨。

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1.题目“美丽的颜色”的含义。①镭自身的色彩及发光而产生的美景。②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

2.传记的特点:①内容真实 ②事例典型

/ 17

(五)课时作业

1.读了本文,你觉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设置目的】考查学生领略人物精神品质情况,培养学生拓展延伸能力。【解题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解题时,结合相关句子、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先归纳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再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思考。

【参考答案】

秘诀:意志坚强 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忘我工作 痴迷科学 启示:

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解析】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居里夫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设备极其简陋。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难的勇气是不可能成功的,说明物质条件不是最重要的;每日每夜的工作,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但是居里夫人仍能坚持下来,说明干事要有兴趣,更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

/ 17

2.写一段自我介绍。

要求: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200字左右。提示:①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写清楚自己的出生日期、出生地等基本信息。②选取自己生活经历中的重要事情,注意记录言行方面的细节。③写完后与同学交流,并请大家提出修改建议。

【设置目的】检测学生对传记文体知识的了解情况,培养学生拓展延伸能力。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在这种课程观下,《美丽的颜色 》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史上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

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因此,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灵活生动上。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三.说教学目标

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处理想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 17

1.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3.学习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如对残破的顶阁小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出人物热爱科学、沉醉痴迷科学,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再如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故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来概括人物形象并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讨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思考,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五.说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 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 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

/ 17

了镭。

通过课文教学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学生认识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变为具体。

不足之处由于进度问题,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并未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以后应注意。

公开课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何均明 2018.12.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化遗产,并继承发扬它。

2.爱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蕴藏了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湖北武当山古建筑”“西藏布达拉宫”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

/ 17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活动指导 生成能力

(一)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明确活动内容。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4.活动内容: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②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③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二)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组长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本组“申遗”项目)(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一下拟申报的项目。①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②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

/ 17

境。③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该文化遗产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报告中应包括:①建筑概述。②人文、历史价值。③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④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4.要求:报告最好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

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①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②制定规则。③选定主持人。④撰写串联词。

三、成果展示 达成目标

活动结束后,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说课稿

一.说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

/ 17

习身边的文化遗产》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二.说教学方法: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

二、什么是文化遗产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活动内容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4.活动结束

/ 17

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三.说教学过程:在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剪纸知识】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剪纸欣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我看剪纸】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示例1: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

族艺术,是中华瑰宝。

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主要由小组长组织开展,效果很好。首先想到的是举世文明的中国万里长城。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

/ 17

万里,它就是长城。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这时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这时刚才说:NO,NO!外国朋友再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在回去的路上,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七大奇迹之

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等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召开时,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无形的遗产--吆喝回首上世纪的古老北京,当时盛行着一种不朽的街头文化--吆喝。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声越来越多的被取而代之……辉煌历史吆喝即大声喊叫,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

/ 17

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悄然消逝解放后,国家经济得以改善,农民也都安居乐业,真是“百废俱兴”啊!可随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疯狂般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刚兴办起来的工商业遭到了严重损失;还间接的破坏了许多无形的遗产--吆喝。我们羊场的云中山里面也有很多古迹,值得我们去保护。

上一篇:教育专业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乡镇党委书记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