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6-22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2篇

课 题: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第八册

主备教师:徐斌备课 时间:20xx/3/15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 行

6、5、4 行

10、6、4 不行

10、5、4 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 《认识三角形》几何教学反思

★ 《相似三角形》数学教学反思

★ “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教学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 《认识分数》数学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3篇

《三角形的认识》这堂课, 犹如璞玉, 反复打磨、推敲、精琢13次之多, 欲将其成为一块美玉。

我的磨课经历

切:拖堂的思考———是整合还是舍弃?

几次试教, 屡试屡败, 败在何处?拖课!且一拖就是十几分钟, 这让我苦恼不已, 不得不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要求, 本课要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会画三角形的高, 并且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教学实践看, 在一节课中达成上述教学目标, 尤其是要突破“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 时间远远不够。痛定思痛, 决定对“高”进行“减法”处理, 只认识“高的定义”和“高与底的一一对应关系”, 将“画高”后移至下一课时。这样处理能为本节课其他环节的教学争取更多的时间。

特级教师顾汝佐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 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磨课使我学会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 使教材为我所用。

磋:艺术的提炼———是抽象还是领悟?

“三角形定义”属于规定性的知识, 直接告诉学生也无妨, 但以怎样的方式“告诉”就是一门艺术。

[实践一]

过程简述:通过搭、画三角形, 引出关键词“封闭”, 随之告诉学生“封闭”就是“围”, 然后直接给出三角形的数学定义。

学况反馈:有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用“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的说法来描述三角形的定义。

课后反思:教师的这种“告诉”是一相情愿的, 学生没有获得对“三角形定义”内涵的真切体验。

[实践二]

过程简述: (学生画三角形后)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叙述有针对性地出示反例, 引导他们发现这些表述还不够严谨, 然后通过搭、画三角形, 得出“端点相连”, 告知他们这样的连接方式就是“围成”。

学况反馈:学生能认识到原先对三角形概念表述的片面性, 能理解“围成”的含义, 部分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沿用之前的表述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课后反思:学生在归纳三角形定义时, 代表性的描述是: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的语言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人感到亲近, 也容易理解。但要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学概念, 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借助精练、严密的数学语言。

[实践三]

过程简述:分解画三角形的步骤: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和线段的端点相连”。随之抓住学生提到的“封闭”“组成”“围成”等关键性词语, 不断举出反例 (如下图所示) ,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从“头和头碰牢”“线段和线段的一头碰牢”“线段和线段的端点相连”逐步过渡到“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真正将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经历将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的过程。

学况反馈:通过这样提炼, 学生不仅能清晰地描述三角形的含义, 并且在后续教学中, 能熟练运用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感悟]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能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 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生活语言是数学语言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语言为数学语言服务, 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 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规范数学语言,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琢:感性的构建———是回归还是兼顾?

“稳定”, 辞海上的解释是“稳固安定”。从这个层面进行思考, 我觉得可以沿用以往的做法:拉。通过拉一拉来检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过程简述:

1. 操作: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归纳: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学况反馈:

问:上了这一课之后, 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1:因为它很牢。

生2:三角形是拉不动的, 长方形一拉就要变成平行四边形。

……

课后反思:一位听课教师提出这样的异议:难道只有三角形的物体才具有稳定性吗?课桌椅的横档是四边形的, 它们都很稳固。这个异议让我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它和生活中所指的稳定性有什么区别?

查阅资料显示: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固定, 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了”。那么为什么生活中其他形状的物体也有稳定性呢?主要与使用的材料和连结的方式有关。

显然, 数学中所指的稳定性和生活中的稳定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拉过三角形的实物, 也可能拉过其他形状的实物, 所以用拉的方式体验稳定性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矛盾。那么, 怎样来排除生活经验对数学的干扰呢?我询问了中学数学教师, 他们认为“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他们建议从此入手, 这样就有了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过程简述:

1. 讨论:为什么四边形一拉就变形呢? (课件动态演示拉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四条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但四个内角的度数可以改变, 长方形就拉成了平行四边形。

2. 讨论:为什么三角形不易变形? (课件演示)

(1) 出示三角形ABC;

(2) 在三角形的外面出示D点, 连接成四边形ABCD;

(3) 按住D点向右拉动, 提问:能拉动吗?为什么不能拉动? (学生不能回答)

学况反馈:

问:上了这一课之后, 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三角形是拉不动的, 这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因为三角形的角固定了, 所以就稳定了。

……

课后反思:听课教师对这环节的评价是“如坠入云雾之中”。看来, 脱离实践操作而进行抽象证明,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跟着课件走, 没有获得任何体验, 与第一次实践相比, 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时, 有教师建议从“三边长度固定”入手,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获得更本质的体验。

[实践三]

过程简述:

第1、第2同实践一。

3.猜测:给你三条线段, 围成的三角形会不会都一样?用四条线段围成四边形呢?

4.动手操作, 验证猜想。

5.展示:

(多媒体辅助演示:将后五个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平移的方式回归到第一个三角形)

6.归纳。 (略)

……

学况反馈:

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不变时, 就不能搭出别的形状的三角形来了。

生:三角形不能变形, 因为只要还是这几根小棒的话, 就一定是这个形状和大小。

……

[感悟]第三次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加以建构, 但数学教学又决不是生活数学的简单“回归”。教师应处理好生活数学、学校数学和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关系。

磨:费时的品味———是探索还是接受?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是这样描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三角形的高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过程简述:

1.情境创设:由“走到对面的公交站台上, 怎样的行走路线最短”引出三角形的高。

2. 找出锐角三角形的高。

3. 找出直角三角形的高。

……

课后反思:只认识锐角、直角三角形的高, 不利于构建三角形的高完整的概念, 课后有学生质疑: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吗?决定增加“找出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步。

[实践二]

过程简述: (略)

课后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索, 费时颇多, 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权衡利弊后, 决定对本环节的教学手段进行调整, 这样就有了第三次实践。

[实践三]

过程简述:

1.自学:课本P81第一段。

2.提问:通过自学, 你学到了什么?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3.判断:下面的图形中, 哪幅图画的不是高, 为什么?

4. 理解高和底的对应关系:在图1中, 线段AD是不是AC底边上的高?为什么?假如以AB边为底,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高又在什么地方?

5. 找一找:下面两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分别在哪里?

6. 观察三类三角形的高:说说你对三角形的高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感悟]在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结论后, 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细细品味三角形的“高”:一品高的定义, 二品高的本质属性, 三品高和底的一一对应。合理运用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中有探究, 探究中有接受, 取长补短, 使学生获得的结论、特征、方法更为深刻,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的磨课所得

一、有舍才有得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文:有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 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 使劲地背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重, 即使疲劳到了极点, 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 直到最终被压得爬不起来。其寓意更多地指向于一种人生态度, 人生既要有所取, 学会做加法, 也要有所弃, 学会做减法。

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屡次拖课之后, 我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来思考:我的课究竟怎么了?细加分析才发觉:这节课中处处浓墨重彩, 真正的重难点究竟在何处呢?

无意中就成了那只小虫子, 只学会了做加法, 还没有学会做减法。原来人之初造词的时候, 真是蕴含玄机的, 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呀!

二、磨课更磨数学功底

总觉得小学里的知识简单, 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对付, 数学功底怎会薄?可是当你真正投入到一节课里, 专心打磨它的时候, 越磨越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前几次的试教中, 心中一直有和学生一样的疑问:三角形真的具有稳定性吗?桌子的台面是四边形的, 它不也很稳定吗?……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其实很心虚, 生怕被学生举出这样那样的例子来反驳。在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 拜读了仲海峰老师的文章———《追问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分野》后, 才开始重新审视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发觉三角形的稳定性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 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这其实和初中数学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有联系的。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得越深, 教学时心里越有把握。在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随着这节课一起成长, 教人的同时教己。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4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5篇

徐淑娟

一、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使长方形物体更坚固,都是让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调动了同学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同学的合作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6篇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一 起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终点

(一)课标要求。。。。。。

(二)年段目标。。。。。。。

(三)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与底相对应的高

2、认识、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解释和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折,画的方式找到三角形的高,感受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高的标注方法

4、在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感受空间几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并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操作,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动手寻找三角形的高,体会高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三角形中寻找高的操作过程,以及对“高”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体会,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三角形等实物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知空间图形

(1)认识三角形的构成及定义

课件展示生活中运用了三角形的建筑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到其中学过的图形

师:

1、看看在这些建筑上运用了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

2、说说你都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由发言,反馈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知情况,特别是要复习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学生每说到一个“点”上,就让同学们去指一指,或者摸一摸,将动脑,动口,动手集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教师板书: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探究学习--认识三角形

1、做做小练习,看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这个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帮助学生定义三角形。图

1、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图

2、让学生体会围成三角形需要三条线段;图

3、让学生体会三条线段必须首尾相连,是一个封闭图形;图

4、让学生体会围成三角形只能有三条线段,也就是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所以也叫三边形;图5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也不一定是三角形

2、给三角形下定义

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多半会说到: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老师引导:当还有学生这个图形是三角形的时候,还不能说三条边

学生还可能说: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老师引导:

这个图形能叫三角形么?

学生还可能说:有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者说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角三角形。

教师引导: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但是反过来说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的图形就叫三角形是不准确的。同学看,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画三角形主要用了三条什么?(线段),因此,我们通常这样来定义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成的图像叫做三角形。

(组、连、围)

请选一字填空,并说说理由

教师点拨:

1、出示三个字在字典中与此处意义最贴切的解释 组(集合、构成、组成);连(连接,互相衔接);围(围绕包围)

()

()

()

组和连都没有准确说明三条线段连接的方法,围字却说明了:三条选段不在同一直线,而且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

(2)、体会、认识、理解、运用三角形的特性

过渡:三角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那个看到过三角形,在教室里找找三角形。

学生自由交流后:

教师出示幻灯介绍生活实例,并抛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问:在这些地方为什么要设计成为三角形的样子?

生自由讨论,交流后,老师再组织操作活动来验证这一问题的答案。

生:学生运用学具操作,发现四边形与三角形在拉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用:我是怎样拉的,结果怎样,我发现了什么。的句子结构进行汇报交流

怎样拉的,结果怎样介绍不同拉动方法的不同结果:

四边形:拉相邻的顶点不会发生变化

拉相对的顶点,形状和大小会发生变化

三角形:无论拉哪些顶点,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改变

“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这个实验验证的结论:“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性,这个特性叫做‘稳定性’”

思考:

1、在知道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使用三角形呢?

2、解决实际问题:

样使手中的四边形模具稳定下来,动手试试

(3)寻找、认识三角形的高

过渡:我们一起来做个挑战游戏,只画一笔或者只折一下,看怎样将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做好后先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然后举手汇报交流。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点拨引导:当学生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结果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有意识的提问引发思考:

1、怎么保证分出来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

2、何证明你的这条线与三角形的边是垂直的呢?(动手验证一下)

从而引发学生运用在上期的《相交与平行》一章中学学习到的有关“垂直”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想到运用直角三角板,想到垂直的画法,为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埋下伏笔。

归纳小结:

(折)、做到折痕要通过顶点,被折叠的边要互相重叠

让学生折折看,并用三角板验证折得是否正确。(画)、与以前学习的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方法大致相同。重合(将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边重合)——平移(沿着这条边平移三角板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画线段(画一条线段连接这个顶点到它的对边)。

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全班交流画法是否正确 观察分析、概括提炼:

刚才同学们无论通过画还是折的方法得到的都是一条线段,那么他是哪条直线上的线段呢?

点拨:过三角形一个顶点作他对边的垂线,这是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

教师板书概念,学生阅读例题二完成填空:

过三角形一个顶点作他对边的垂线,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把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

三、课堂小练习:做课本上的当堂练习题。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你认识了三角形的哪些新知识(梳理本节课内容)

2、你还有哪些疑问?(课外延伸,为以后学习买下伏笔)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内角和(4)三角形三边长度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3、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解决相关问题

4、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并结合定义掌握三角形高的作法。

5、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它的分类内角和。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 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并结合定义掌握三角形高的作法 教学具准备:小棒,边框,各种三角形,信封

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美丽的东湖公园附近一座座美丽、高大的居民楼正在拔地而起,而现在正是工地上最繁忙的时候,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繁忙的工地上看一看吗? 生;愿意

师:瞧,工地上的工人们正紧张的忙碌着,混凝土搅拌机正隆隆作响,各种机器都在忙碌着,整个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看,这个高高耸立的机器是什么? 生:塔吊

师:你知道塔吊的作用吗? 生:吊起建筑材料

师:是的,塔吊在建筑工地上师吊起重的建筑材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塔吊,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许多的三角形

二、自主探究、研究新课

(一)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1、提出问题

师:你可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谁能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塔吊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

师:看样子,这小小的三角形还藏着很大的学问呢!那三角形中到底有什么魅力呢?这节课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三角形

2、猜想

师:是呀,塔吊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设计成其他的图形可以吗?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板书;猜想

生:设计成三角形比较稳。

3、验证

师;刚才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设计成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呢?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一号信封里老师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图形框架,拉一拉,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变化? 生带着学具到前面来演示

生1;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也变形了。

师:你发现了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就变形了。

生2:三角形怎么拉也不变,五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也变形了。师:你也发现了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T字形一拉就变形了。由此看来,三角形怎么拉也拉不动,而四边形、五边形、T字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也就是说三角形相对于其他的图形比较稳定。其实数学家也发现了三角形的这个特性,数学家也是通过先猜想三角形是不是比其他图形稳定呢?然后通过验证,发现确实是这样。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猜想验证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的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这里塔吊之所以设计成三角形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生活中的例子

师:正是由于三角形具有了稳定性这个特殊的性质,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

课件出示自行车,课本43页第一题。师:图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上前指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请大家想一想在你的身边还有那些? 生1:金字塔 生2:房屋顶部

课件出示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细心的你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的更多。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既然三角形的作用那么大,稳定性的应用那多大,你能不能动手摆出一个三角形?请拿出2号信封,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老师点一名学生

师:你先给大家说一说你利用了几根小棒? 生:三根

师:你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出一个三角形的? 生在站台上边摆边说 师:在摆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在摆完第一根小棒再摆第二根小棒的时候要把第一根和第二根小棒连起来,第三根和第二根连起来,也和第一根连起来。课件出示摆三角形的过程

师:哦,你的意思是把这三根小棒首尾相连,这样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这就是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生:由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其实,构成三角形的每一根小棒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也就是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板书: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个这个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条边形成的角是三角形的角,相邻两条边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生上前边指边说

(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1:能 生2:不能

师:那到底是不是呢?现在我们就动手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内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棒,请同学们没人任选三根小棒,选好了吗?选好就不能再改了。现在就用你手里的小棒摆一摆吧。

师:摆成的请举手?没摆成的请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摆成了,由得同学没有摆成,那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就请一位摆成的同学和一位没有摆成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在展示台上摆成的同学先摆,没摆成的后摆 师:为什么没有摆成? 生:上面的2跟小棒太短了。

师:是不是上面的小棒倾斜的不够呢,我们把上面的2跟小棒再倾斜一 下试一试。再倾斜一下,看,上面的2跟小棒都连起来了,还没有第三根小棒长,我们看看这个摆成的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根小棒也倾斜一下,看一看,有没有第三根小棒长?看样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和第三边的长短还有一定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探究一下吧。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利用你刚才所选的三根小棒,量一量,每根小棒的长度。

2、再计算一下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然后与第三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

3、测量的时候,利用四舍五入法只取整厘米数,由组长记录,完成探究表。如果有重复的就省略。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中两条线段的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只要有一次两条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条小棒的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师:我们来看一看,数学家是怎样描述三角形的这个特点的。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觉得数学家的这句话中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任意”这个词用的好,因为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有3种,而数学家只用了一个词就把这三种关系概括了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下,三角形三条边有几种关系?看,数学家就用了任意这个词就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简洁、明了的概括了出来,多好呀!

(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 谈话:每个小组的3号信封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1页自学。

(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4页第5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第2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出示课题,了解学生学习需要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能有:

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吗?

3、怎样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师讲解: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师:有两个三角形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他们。(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生1: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大三角形大,它的三个内角的和就大。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

生3:当然是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了。

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意见,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动手操作,探究问题,以动启思

1、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们能够很快求出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 师: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生A: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B: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 生C:不一定

2、师:同学们能通过动手操作,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再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然后选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

(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2)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的?结果怎样? 生A:我们小组是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上来展示给大家瞧一瞧。(投影仪)你们看这位同学多细心呀,为了方便、不混淆,在剪之前,他先给3个角标上了符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在电脑里把刚才剪拼的过程重播一遍。你们看成功了,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刚才剪拼的是一个锐角三 角形,那还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进行剪拼,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不管什么三角形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刚才这种剪拼的方法可以不用再一个角一个角来量,就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那我们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个小组。

生B:我们小组是用撕的方法。我们是用手把3个角撕下来,然后再拼,结果也能拼成一个平角。(真会动脑筋,不用工具也行)

生C:我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请这位同学折来给大家看看。(投影仪展示)生:3个角折成了一个平角。

师:真是个手巧的孩子。他刚才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你们小组还有折其他三角形的吗?(汇报其它三角形折的情况)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折了几次?(3次)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让我们来看看直角三角形折了几次?(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折的过程)

师:折了几次?想想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可以只折两次就能证明。生;因为它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个直角,另外2个锐角只要能拼成直角,三个角的和就是180°了。

师:说得真清楚。

3、师: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内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每种各选一个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把结果填在表中:

汇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量、剪、拼、折等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板书: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5、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大家可以在小组内拼一拼,进行讨论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师: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一)解决问题:(15分钟)

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1)在三角形中,已知∠1=70°,∠2=50°,求∠3。(2)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3)选算式:(1)∠A=180°-55°(2)∠A=180°-90°-55°(3)∠A=90°-55°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80°、75°、24°。()

(2)三角形越大,它的内角和就越大。()(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4)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大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8篇

一、创设有效情境, 诱发已有经验

数学学习具有累积性,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因此, 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 创设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 但这个情境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 有数学意义的。借助有效数学情境, 构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并努力把已有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较熟悉直角、平角、周角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经过三年半的学习, 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 主动探究知识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时, 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 将三角形拟人化, 创设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争论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你认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为什么”等问题。通过质疑、争论,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并能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 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

二、经历探究过程, 渗透转化思想

2011年版课标中所说的数学基本思想指的是抽象、推理、建模。面对数学问题, 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 人们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 直到转化为能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思想方法称为转化 (化归) 思想。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取舍、有所侧重地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还要结合情境让学生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生从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中, 体会、感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转化成一个平角, 而平角就是180°。

因此, 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4个组。每个同学按小组的要求, 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用∠1, ∠2, ∠3标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让学生验证。一是测量的办法;二是剪拼的办法,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学生剪拼) 。

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经历用两种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过程, 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深入体验, 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

三、丰富活动过程, 形成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也就是,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多种活动中形成与提升。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 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学生初次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所获得的经验是初级的、粗浅的, 需要继续经历一些形式不一、而本质相同的数学活动, 并在交流、讨论等活动的作用下, 使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为什么刚才在测量时有的小组测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呢?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去给课前两个争论的三角形评评理, 看看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 并逐渐内化这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巩固与应用阶段, 设计了3道练习题, 有效促使学生的经验提升。第一题:想一想, 已知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两个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的度数, 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第二题:算一算, (1) 我是等边三角形, 求三个的度数。 (2) 我是等腰三角形, 顶角是96°, 求两个底角各是多少度。第三题: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学生通过逐层递进的练习, 不仅能进一步体验到计算不同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及空间观念。学生经历连续性的数学活动, 也能有效地促使低水平的经验发展和升华。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9篇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学生自读了解)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1篇

(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年

级)

四年级(姓

名)

马伦霞

(学

校)

马场镇中心学校(联系电话)

***

2013年4月12日

三角形的特性

执教:马伦霞

教材分析: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探索出三角形的高。教学内容:P80~81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三角形框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紧接着出示另一副图。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得出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一)三角形的定义。

1、分类。

多媒体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 4 25 3 6

注意观察这些三角形,你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再规范概念。)

课件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哪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像三角形?(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在出示少先队入队宣誓图片时,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少先队相关知识。)

认识队旗:五角星加上火炬的红旗是我们的队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着光明,红色象征革命胜利。

学习《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

一、我们的队名:中国少年先锋队。

二、我们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七、我们的标志: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八、我们的队礼: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十二、我们的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2、概括特征(各部分名称)A:画一画。(小组合作)

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三角形呢?请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仔细观察小组里所有同学画的三角形,交流、讨论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

课件出示,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B:字母表示。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黑板上板书三角形ABC。

(二)三角形的高。

1、做游戏,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A点的对边是哪条?(BC)B点的对边呢?(AC)C点的对边呢?(AB)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比如老师说顶点A点,你们说出对边BC;老师说对边BC,你们就说顶点A点。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问: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

整理概念,课件出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多媒体演示把其余两条线段擦除。)

②画三角形的高。

请同学们试着在在你刚才画的三角形里画一下高。小组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巡视并对不会画的学生进行指导。)

指名学生板演画高。教师再着重讲解画高的要领。(继续指名学生板演画高,从而检查一下学生是否会画高了)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要怎样画?在黑板上画三个不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三角形另外两条高。)

(三)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的样子?有什么作用?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学生轮流用手拉一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3、回应“特性”的引入。

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练习题:

1、判断这个三角形的高画得对吗?为什么?要怎么样画?

2、故事引入:慢羊羊村长让美羊羊和喜羊羊给菜园围篱笆,美羊羊坚持这样围,而喜羊羊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我们怎么帮助美羊羊使它的篱笆更牢固?

3、思考题:怎样把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上一篇:谈如何用日语组织课堂教学下一篇:无人变电站防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