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2024-09-15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精选9篇)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第1篇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河西村小学 董春艳

《敦煌壁画》这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初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从美术的角度学习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精选了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式和典型形象,从内容、造型、构图、晕染、装饰等方面,再现敦煌壁画行简意赅、性格鲜明的艺术特点。课堂中精选了《九色鹿》、《狩猎图》和《飞天》几幅经典形象,并从构图、色彩和造型三大方面去分析,《九色鹿》着重从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狩猎图》讲解时除了从美术角度分析,同时结合三段音乐,让学生判断哪段音乐符合狩猎的场景,结合听觉的角度分析画面,做到视听结合。在讲解《飞天》形象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夸张变形的趣味,领略富有弹力的线条魅力,感受明暗与民族晕染相融合的新形式,同时还提供了《飞天》舞蹈的视频。最后,学生线描飞天的形象,通过动手描绘使得学生即锻炼了美术技法,又对飞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感知。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还应该完善点,部分学生对这个地方很陌生,在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很少,只是一带而过,教师的讲授也没有分量,可以下载简短的敦煌视频简介给学生观看。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第2篇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当代壁画创作与教学思考 第3篇

而作为高校中开设的壁画专业,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创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正在无时无刻地体验着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转换。

说到“古老”与“年轻”, 壁画艺术是矛盾的。壁画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原始, 也是最古老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绘画盛世最辉煌的时代, 壁画艺术就代表着这其中的鼎盛成就。但随着时代发展, 壁画艺术非但没有延续这种辉煌, 反而是近百年来逐渐衰微的一个领域。

当代壁画创作与教学的再度兴起, 则是对壁画艺术的复兴承担着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对悠久的民族壁画传统进行传承, 更需要对世界各国的壁画艺术博采众长。更重要的是, 在当代, 要深刻地认识到当代壁画的公共性, 将公共环境作为当代壁画创作的首要前提条件进行创作, 这将对创作出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并富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壁画艺术大有益处。

我们说, 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方法的环节上, 都会体现出教学者对绘画语言的认知水准和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壁画艺术特有的生命力在教学中体现为是与多门类艺术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造型艺术。而如何在壁画艺术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物象感受方式和自身的造型审美特点, 是教育者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整体把握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同时, 开阔学生多角度的文化视野, 着重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创造想象力也是艺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些教学要素都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壁画创作教学是壁画专业学生经过基础知识学习后进入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课程, 在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讲授画面构成、色彩、表现形式等基本的绘画要素之外, 创作理念的渗入, 创作思维的启发, 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之前提到的元素, 对壁画创作教学起到一定的决定指导作用。

然而, 在传统的壁画创作教学中, 却往往重画面而轻环境。也就是说往往只是单纯地从作品画面入手来进行创作教学, 在教学中只是脱离创作环境单纯地强调画面构图、画面色彩、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材料等, 而对于壁画创作中“公共性”这一重要特点却往往忽略, 或是在教学中强调不够。

我们知道, 创作一幅壁画作品, 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采用什么题材、构图、表现形式和画面材料等, 但是这些并不是由艺术家或者画面本身决定的, 而是由壁画作品所处的公共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说, 当代壁画创作的“公共性”决定着“艺术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更多的是从画面的来谈创作理念, 而脱离创作环境, 忽视公共环境, 并没有强调“公共性”在当代壁画创作中担当一个怎样的重要角色, 这在壁画创作教学中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教育者本身对壁画的概念都知之半解, 理解不够透彻, 何以做好教学者应尽到的传业、授道、解惑的义务和职责, 而这样的观点往往更会让学生们进入到一个不可逆转的误区, 以至于他们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 依然对有关壁画的特性、概念和壁画的创作思维、创作理念产生模糊印象, 对问题知之半解, 不知所云, 这也将严重影响到我国高校年轻的壁画专业的发展。

在当代, 高校壁画艺术专业中的创作教学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授课形式, 尤其是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提高。否则, 如果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和不明确, 将导致教学目标要求上的不明确。同时, 也会让壁画专业在教学上与其他架上绘画专业教学无本质上的区别, 从而让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壁画专业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这将是我们作为壁画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同时这也不利于壁画艺术专业的教学发展, 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色和魅力,

我们应该意识到, 壁画艺术是公共环境艺术, 它的公共性决定了壁画艺术创作是为公共环境服务的, 这是壁画构思的出发点。它必须有与广大公众可以交流的语言, 必须有从精神方面展示环境空间的功用目的和文化内涵的作用, 它赋予建筑环境空间以生命和灵魂, 在创作之初就应该整体考虑到建筑环境空间的特色、风格、材质、色调等问题。这是当代壁画创作的时代要求, 同时也是壁画教学的根本。

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的“公共艺术”还只是在共有的空间中设置雕塑等艺术作品而已, 人们开始谈论和关注公共艺术的概念, 也只是把公共艺术理解为对城市环境的“美化”和“补充”, 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进行广泛的研究。现如今,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共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摆设, 而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需求。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完成是由人、艺术家、环境、时间、空间等综合的判断、感知所形成的, 公共艺术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景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来引导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的艺术形式。

目前, 国内的公共艺术发展, 其理论和实践的构建都还十分不成熟, 公众对公共艺术创作发展的关注度依然不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各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 政府和社会公众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公众生活的权利和义务, 关注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 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总有一天, 当代壁画创作的“公共性”和“艺术性”将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当代壁画创作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纵观中国古代壁画的辉煌成就, 敦煌、永乐宫、法海寺……这些代表着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壁画作品, 其构思之精绝, 气象之宏伟, 造型之独特而完美, 至今仍让世人叹服。这些国之瑰宝所显示的文明气度, 技巧的精湛以及画家们面对墙壁信手挥写的自信力, 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在那样悠远的岁月, 简陋恶劣的条件下, 何以产生如此不朽的力作?我想, 只有一种解释, 就是先贤们对待艺术如同对待祖神般神圣的情感, 这是一种精神, 一种敬畏, 甚或是一种信念, 一种信仰。而在西方, 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的艺术巨匠, 是在调动他们身心的全部, 用他们的生命在创作, 在他们的世界里, 如此的忘我投入, 生命与信念都化成一种动力, 仿佛自己就是上帝, 正在主宰和创造世界。只有具备这样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创作状态, 当然还有罕有的勤奋, 超人的毅力, 忘我的劳动, 才能出现这样的艺术巨人, 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宏构巨制, 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许多当代艺术家所缺乏的。

如今, 远在西域的敦煌成为每一个艺术家朝圣的境地, 西斯廷大教堂俨然已经成为米开朗基罗个人艺术的纪念碑, 壁画本身的文化影响力超出了地域与空间, 也超出了宗教的含义, 他们都成为了全世界人类共同接受的文化宝藏。这也许才是我们当代壁画创作与教学中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呼唤和培育一种精神, 一种情结, 一种理想, 这种思考对于我们在美术学院从事壁画创作与教学的人们来说, 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而广阔的。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第4篇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mosaic tessera and its

decorative contents, tried to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mosaic mural, and endeavour to make this

ancient art form to be understood,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a new way in nowadays.

Mosaic,中文音译为马赛克,含义即镶嵌。在美术领域中是指由一种或多种材料部件组成整体的工作,用以美化表面。该种图01 乌尔克的马赛克图02 乌尔克的马赛克(局部) 图04 吾珥战旗(局部)艺术形式大多使用可久经时间考验的材料作为构成元素,故被冠以“永恒的艺术”之美称。

马赛克的起源一直备受争议。根据早期文献记载,大约公元前4000-3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城市乌尔克(Uruk)生活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用黏土制成的彩色锥形嵌料来装饰墙面了(图01—图02)。在公元前2600年的吾珥王国(现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地区),也发现了用马赛克方法装饰的器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吾珥战旗(Battle Standard of Ur)是一个由贝壳、石灰岩、天青石以及沥青作为材料镶嵌装饰的木盒(图03-图04),从其嵌料的种类和造型上看,它不太可能是马赛克起源之初的产物,而应是该种艺术形式已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才得以诞生的杰作。

尽管如此,人们仍普遍认为,卵石马赛克才应是这种艺术形式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的克里特岛上,发现了米诺斯人和麦锡尼人将卵石嵌入泥土或砂浆用来铺排地面的痕迹。根据现代文献推测,这种习俗形成于任何可能获取到卵石的河床或者海岸边。当时,卵石仅仅是被用来进行镶嵌,卵石的排列也仅仅是以构成区域面积为目的,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图案。

在公元前600年的古希腊遗址德尔斐(Delphi),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用黑色和白色卵石组合形成几何图案的马赛克铺地;公元前400年的奥林索斯(Olynthus)遗址中,同样发现了由黑色和白色卵石组合形成的马赛克,不过那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形成人物、动物、植物等更为复杂的图案;公元前300年的佩拉(Pella)遗址中,更是发现了使用多种色彩的卵石制作的马赛克壁画(图05)。

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以单纯的卵石作为嵌料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所以,马赛克壁画的嵌料开始向其他种类的天然石材进行转变,并且,为了制作出更为复杂且精致的作品,泰斯拉(Tessera)马赛克便应运而生了。Tessera,中文音译为泰斯拉、特塞拉,含义即大小几近相同的正方形嵌料。该词为拉丁文专门名词,其原意指正方形的物体,起源于希腊数字“4”。国外还有一些文献使用“Abaculus”、“Cube”或“Dice”这几个词表示与之相同的意思。这个词在当时不仅被用来指代马赛克壁画的嵌料,更是起到

了限定嵌料标准造型的作用——表明当时的马赛克壁画都是由被切割成正方形的材料组合而成的。

利用正方形嵌料来构成图像的原理同显示器荧幕利用象素点构成图像的原理相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显示器荧幕仅是利用单一的垂直水平法来构成图像,而泰斯拉马赛克却还拥有着多种其他构成图像的方法。泰斯拉马赛克的出现使马赛克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人们可以从原先只能单纯地考虑事物剪影造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为图像增加更多的细节以使画面变得更为具象且具体(图06—图08)。

公元前200-150年,许多马赛克工作者们开始使用尺寸更小的泰斯拉以使作品效果更为接近写实绘画。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一部分马赛克壁画是早期写实绘画作品的复制品,出土于庞贝古城的著名马赛克铺地——伊苏斯之战(The Battle ofIssus)便是其中一例:该幅作品虽然只运用了黑、白、红、棕、黄5种颜色的石材,但是在边长仅为3毫米的泰斯拉的细致排列下,其整体呈现出的效果却已和传统写实绘画几乎别无二致(图09)。该幅马赛克作品是根据希腊古典时期的湿壁画原作制作的,根据老普林尼的记述,其原作系出自公元前四世纪埃雷特里亚的著名画师菲卢库塞诺斯(Philoxenus ofEretria)之手,可惜的是该壁画原作已经不复存在。

在接下去的1000多年时间内,罗马帝国对马赛克进行了毫无间断的发扬和光大——不但画面的题材及体裁更为多样化、制作及施工的流程更为先进化,而且马赛克也开始从皇宫以及贵族的属地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绘画对其造成的冲击之后,马赛克终于在18-20世纪到达其发展的顶峰——人们怀揣着经由文艺复兴时期洗礼的思想,挥舞着近现代新生科学及文化的大旗,向世人展现了历来以古老见长的马赛克艺术从来不曾展现出过的全新面貌和生命力。

纵观马赛克壁画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即同时具备了耐久性和美观性,但此两者,却似乎难以兼顾。因此,曾有人认为这是一门荒谬的艺术形式——工匠们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却是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轻而易举便能完成的工作;业内也曾以“马赛克的演化究竟是以增加其耐久性为目的还是以增加其美观性为目的”为话题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诚然,与福雷斯考(Fresco)和传统用色料绘制的壁画相比,马赛克壁画所独具的特性即耐久性——其嵌料大都具备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并且防水、抗潮,再加之与地面或建筑基底牢固结合形成整体,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建筑表皮。但是,这个特性却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局限性——不但费钱、费工、费时,而且与前两者相比,在写实画面的表现能力上,也显得差强人意。

因此,我认为,我们只有将涉及到美观性的问题纳入装饰性的范围,马赛克所具备的潜力才能得到完全的显现。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蒂(Antoni Gaudí)就是一个充分挖掘了马赛克装饰性内在潜力的伟大艺术家,他的绝大多数建筑作品都用马赛克的方法进行了装饰。他的代表作:巴特略之家(Casa Batlló)和古埃尔公园(Park Güell)就是两例典型——各种色彩、肌理、纹样的陶瓷碎片按一种看似凌乱实则有机的方式铺排在造型独特的建筑表面上,使得建筑物的活力倍增,令人叹为观止(图10—图15)。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第5篇

市十中 孙伟强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课外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今天我们走进敦煌文化,去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出示词语: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2、从上面的词语中选一个或多个说说敦煌壁画给你留下的印象,老师随机板书:规模宏大 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 种类繁多

巧夺天工 技艺精湛

三、交流领悟

1、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1)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2)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a、体会第五自然段“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b、运用排比句式练习说话。c、多媒体播放飞天壁画的活灵活现。(3)敦煌壁画巧夺天工,技艺精湛。

2、教师小结,引出张大千临摹壁画时的感慨,并谈谈体会。

3、课文除了介绍敦煌壁画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地址、价值)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读第一、第七自然段。

4、总结:正是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四、练读拓展

1、为敦煌壁画写一个简短的宣传词。

2、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板书设计:

敦煌壁画

规模宏大 风格各异

内容丰富 种类繁多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第6篇

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行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这是全文的分述,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二层意思(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三层意思(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这是全文的分述二,有两层意思。先讲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传承敦煌艺术。再讲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和意志。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的价值。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敦煌石窟、莫高窟壁画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敦煌

2、谈话:“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3、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4、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二、自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哪些情况?(注意生字读音。)

三、交流领悟

1、学习生词。齐读,说说词语意思,在文中指什么?

(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

2、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1)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课文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三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

引导学生读书: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为什么?

【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才能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画师们是怎样创造、传承敦煌壁画的?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张大千的话,展开想象:当年的画师在创作时的苦与乐。)

【“想象”,总是学生喜欢的的一项训练。在想象中,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学生„„】

3、总结:正是一代代伟大艺术家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这人间的奇迹和瑰宝——敦煌壁画。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永远散发迷人的魅力!

四、练读拓展

1、为敦煌壁画写一个简短的宣传词。

23 敦煌壁画教学设计 第7篇

学习目标:

1、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的能力。

3、认识“凹、璀、璨、孜”;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璀璨夺目”等词语。学习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段,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学习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导入新课

板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敦煌壁画的了解。师补充:敦煌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之地。他的城南有鸣沙山、月牙泉等名胜,城西南有阳关遗址,城东西有莫高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将带我们去敦煌莫高窟,去看看那里保存着的中华文化又一瑰宝。

二、出示预习提纲: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敦煌壁画的。

3、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古代的画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敦煌壁画的?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敦煌壁画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6、为敦煌壁画写一则简短的宣传词。(50—100字)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学。

2、难点同桌、四人学习小组解决。

3、集中难点及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完成预习笔记。

第二课时 展示课

一、文本展示: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敦煌壁画的。

3、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古代的画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敦煌壁画的?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敦煌壁画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想想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和在文中的作用,再读一读。①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②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③然而,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古代的画师们却创造出如此卓越的艺术成就。他们的精神和意志,让我们感慨万千。

二、才艺展示:

1、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1)你认为哪一部分内容写得最精彩,原因是什么?

(2)学习本文后,你又学会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什么?

(3)你最欣赏有关本课中的哪一幅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对各小组的展示作出评价。

3、对展示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三、谈学后感受。

学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两方面谈,并说说自己现在有何想法。)

第三课时 巩固提高

一、练读拓展:

1、为敦煌壁画写一则简短的宣传词。(50—1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增长新的知识。

最大的九龙壁画

中国最大的九龙壁画是山西大同九龙壁画。

这座“九龙壁画”位于大同市内东大街,东西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身全用特制的五彩琉璃砖镶砌而成。壁正身的九条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栩栩如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特有的庄严华贵的气派和风格。这座“九龙壁”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建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二、挑写本课生字、词语。

三、解决本课重、难点词语。

四、处理课后习题。

五、总结本课收获。

1、学到的知识点。

2、学会的新方法。

敦煌舞教学中的美感训练 第8篇

所谓“内”,即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情感。敦煌舞是一门源于壁画的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除了有佛国天宫传经说法的神奇故事,也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照。壁画涉及人文、地理,其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因此,作为敦煌舞的表演者,不但要了解其素材的基本知识、历史背景,还应该熟悉某个舞蹈形象的历史根源、属性等相关知识。

如,舞蹈“伽陵频伽”的素材就是壁画中的一个乐舞神形象,人面兽身。舞蹈演员应该从伽陵频伽的性格特点入手,抓住它具有人性与兽性合一的特点,通过表情、肢体表现其艺术特点,将伽陵频伽的内在气质准确地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气质的拿捏上需通过下颌微扬、眼睑微合、目光深远等来表现伽陵频伽具有人的特点。再通过快速的跳跃、轻盈的步伐、双臂无限的延展来表现其具有兽性的特点。这些都需要由“内”而“外”进行抒发。所以,培养一名优秀的敦煌舞演员,就必须使其掌握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壁画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而才能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之中。

所谓“外”,即指演员的肢体表现力,即如何达到准确、完美的“形”(形态)。

如,“则托大靠腿”这一动作,幅度很大,要求头部侧斜25度,上身侧冲肋45度,同时胯部侧推,单腿侧吸与膝处。

敦煌舞中的每一个动作无一不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得以实现。包括柔韧性和重心两方面的训练:1.肢体柔韧性训练:(1)肋部训练,可采用多方位、多角度、不同力度的训练方法强化肋部的柔韧性。(2)胯部训练,可采用不同幅度、不同角度的训练方法来训练胯部的柔韧性。(3)膝部训练,可采用单一训练和与舞姿结合的训练方法来加强其柔韧性和灵活性。(4)腰部训练可通过组合加技巧的训练方法强化柔韧性。(5)腿部训练,则需要通过大幅度的腿部舞姿来实现腿部柔韧性的训练。2.重心训练。重心的训练是完成敦煌舞动作、技巧的重要环节,原因在于敦煌舞的姿态多以“多弯”“多曲”为主,很多技巧也是在“冲肋”“出胯”“弯膝”的状态下完成的。身体处于一个非直立状态,力点不在一个垂直线上。如何在动作形成的瞬间,从不同力点上找到一个统一的“力轴”,就需要演员长期、反复进行训练,使肌肉形成记忆,最终较好地完成敦煌舞特殊的动作。所以,肢体表现力是演员训练的基础,也是敦煌舞美感展现的前提条件。

当舞者“内”“外”两方面素质兼备时,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力的培养。所谓表现力是指在演员准确掌握舞蹈的特点,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的基础上,恰当、适度地将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如何使学生拥有这种表现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抓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鼓励的语言。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训练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

总之,教师只有“内”、“外”一起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敦煌舞演员。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第9篇

一、损毁美术作品原件是否侵犯作者的著作权

(一)“赤壁之战”壁画案简介

1982年4月15日,晴川饭店工程指挥部与湖北省美术院签订协议,委托蔡迪安、伍振权、李宗海、田少鹏四位画家创作壁画。1983年8月,《赤壁之战》制作完成,固定在晴川饭店二楼宴会厅的墙壁上,晴川饭店工程指挥部按协议约定支付了9180元稿酬和相关费用。1997年,该画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被评为“中国壁画复兴的代表作品之一”。但就在当年六七月间,晴川公司对饭店进行整体翻修时,在事先未通知四名画家的情况下,拆毁了这幅壁画。2002年12月,他们以著作权受侵害为由,将湖北晴川饭店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00万元。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驳回了画家们的索赔请求。画家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高院认定一审事实,终审维持原判。

(二)法院的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晴川公司拆毁《赤壁之战》壁画作品原件,并未侵犯蔡迪安等对《赤壁之战》壁画所享有的著作权。其理由为,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作品原件财产所有权与该作品的著作权是可分离的两种不同的权利,作品原件展览权归作品原件所有人享有。蔡迪安等享有《赤壁之战》壁画美术作品的著作权,晴川公司对美术作品原件拥有所有权和展览权,晴川公司有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范围内行使权利。其拆毁美术作品原件行为,是对自己的有形财产的处分,并未涉及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的著作权权利范围,也不在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关于侵犯著作权行为之列。因此,晴川公司损毁属于自己财产的美术作品原件,不属于侵犯著作权行为。

武汉中院认为,著作权属于智力成果权,其权利形态具有无形性。作为一种特定表现形式的壁画美术作品,著作权实施的范围受到自身形式的限制。当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后,某些要利用作品原件才能行使的部分著作权受到限制,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主要体现在自我保护其权利的一面,即禁止他人行使其著作权的权利,包括《赤壁之战》壁画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在此情况下,著作权人是无法利用作品原件实施其权利的,除非经原件所有人同意。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原告上诉后,二审法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中基本认同了一审法院的判决理由。在其判决书中,湖北高院指出,“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晴川公司取得了壁画原件的所有权及展览该原件的展览权,其如何行使或是否行使上述两项权利既无合同约定,也无相关的法律规定,只要晴川公司不违反民法通则第六条、第七条、第七十一条和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相关规定,作为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全面行使其上述支配美术作品原件的权利时,就应享有排除他人干涉、不受限制的权利”。湖北高院并另外强调,“在晴川饭店指挥部委托湖北美术院创作《赤壁之战》时,双方并未就将来如果要拆卸该画时是否要履行告知的义务进行约定,我国著作权法对壁画等美术作品也均以一般受保护作品看待,并未对壁画作品的拆毁、更换等问题作出特殊保护规定,同时也无其他相关法律对此义务加以特殊规定;在此情况下,不应认定晴川公司拆毁壁画的行为是未尽妥善保管义务、侵害蔡迪安等人著作权的行为,因此,维持原判”。

(三)本案所反映的法律问题

本案所反映的问题实质上是美术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和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人的所有权之间的冲突,具体来说,就是损毁美术作品原件是否必然侵犯著作权。本案中,壁画的著作权和壁画原件的所有权分别属于壁画作者和壁画原件的所有权人,双方权利的客体并不相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而所有权的客体是作品载体——壁画原件,但是,由于本案的特殊情形,使得作品与其载体的结合具有了某种特别的价值,因而导致了本案的纠纷。本案判决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美术界和法学界的极大兴趣。许多学者质疑法院判决的合理性,认为著作权人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著名的美术学家侯一民提出:如果壁画都毁了,著作权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对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关系的分析

(一)区分美术作品原件物权意义上的唯一性和著作权意义上的唯一性

对本案判决持批判态度的代表性观点认为,美术作品的创作具有一次性、不可回复性,作者的灵感、个性通过作者的笔触一次性地凝结于其作品之上,由此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并形成美术作品的原件,因此,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不可分离。同时,美术作品原件因其承载着作品全部的视觉信息而产生了绝对意义上的特定性,它不能为任何复制品和其他相同主题的再创作所替代。因此,在著作权法领域,美术作品原件与美术作品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美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原件无法分离,所以,损毁美术作品原件,必然会引发和美术作品著作权之间的冲突。

上述观点初看起来似乎言之有理,然而细加分析,却不难发现破绽:持这种观点的人事实上将美术作品原件本身作为物的价值混同于其作为美术作品载体的价值,换言之,将美术作品原件的唯一性混同于美术作品载体的唯一性。事实上,美术作品作为物而言具有唯一性,这种稀缺性正是其作为物具有很大价值的原因所在。但是,美术作品原件作为美术作品的载体却并不具有唯一性,除了孤本作品这种罕见情况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影像复制技术的发达,美术作品留下各种形式的复制件非常容易,所以美术作品存在于原件和众多的各种形式的复制件之上。从物的价值而言,美术作品原件无疑要远远超出复制件,有些作品原件价值连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但是作为美术作品的载体,美术作品原件和别的复制件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从表现作者的创作内容来看,复制件发挥了与作品原件同样的功能。不难看出,损毁美术作品原件侵犯著作权,必须首先满足一个条件:美术作品原件是美术作品的唯一载体。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行使著作权时必须以美术作品原件存在为必要条件(比如,复制、修改原有作品),此时,作者的著作权就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发生冲突。

(二)著作权的行使并不必然要依赖美术作品原件

还有观点认为,即使美术作品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复制件,但是有些著作权的行使必须依赖美术作品原件,因此损毁美术作品原件必然影响著作权。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作为一种抽象存在的无体财产权并不需要通过作品物质载体才能实现,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虽然作品的存在和传播要依赖于物质载体,但是著作权本身却是一种无体的存在,著作权和作品载体本身可以相互分离。比如,艺术玉雕“大禹治水”,作为作品,不是那块玉,而是玉上反映出的大禹造型与山川造型;徐悲鸿的“群马图”,作为作品,不是那张画纸,而是纸上载的群马造型。所以,由于著作权具有非物质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著作权的存在、转移和灭失,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与作品载体(包括作品原件)发生必然联系。

著作权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对于财产权而言,是以复制权为核心和基础,而作者依靠作品的复制件,就可以实现复制权以及复制权衍生的各种财产权利;对于人身权而言,分为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以下逐项分析。对于发表权而言,一旦作者将作品公之于众,就行使了发表权,这项权利也就用尽了,所以不存在发表权后来又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对于署名权而言,是指作者在作品上签署名字的权利。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是在作品而非必然要在作品原件上签署名字的权利。作者要行使这项权利并不以原件的存在为必要条件,只要作品仍然存在于一个载体之上,作者就可以随时行使这项权利。对于修改权而言,同样是一种针对作品而非作品原件的权利。如前所述,这项权利同样并不以原件的存在为必要条件,只要作品仍然存在于一个载体之上,作者也可以随时行使这项权利。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作者不是通过在作品复制件上来署名或者修改,而是要在所有权归属他人的作品原件上未经同意来署名或者修改,实质上构成对作品原件物权上的侵犯。作者要在作品原件上行使署名权或者修改权,需要得到原件所有权人的配合,而在作品载体并不唯一的前提下,强制原件所有权人提供配合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法理上的正当。当原件所有权人拒绝配合时,作者的署名权和修改权就只存在于名义上,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权利的“穷竭”。对于保护作品完整权而言,就更加不以作品原件的存在为必要,因为这项权利是一项防御性的权利,行使该权利并不需要支配作品原件。该权利的核心内容在于禁止从内容上歪曲、篡改和割裂其作品,同样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涉及的是作品而非作品载体。

(三)损毁美术作品原件构成侵犯著作权的条件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由于壁画的著作权和壁画原件的所有权的权利的客体并不相同,著作权的客体是无形作品,而所有权的客体是作品载体即有形的壁画原件,所以一般而言,损毁美术作品只是损毁了一件物权意义上价值较大的作品载体,但只要作品还存在其他的复制件,对著作权就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可见,损毁美术作品原件构成侵犯著作权的主要条件,就是美术作品原件即为作品的唯一载体。我国目前对于美术作品与其载体结合在一起又成为唯一的情况下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但是对于文字作品与其载体结合在一起又成为唯一的情况下却已经存在司法解释可资参照,该解释认同了唯一载体在表征作者著作权方面的绝对意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出版公司在编辑出版一书的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手稿原件,而且作者又未保留底稿,那么手稿不仅是作品的物质载体,而且也是作品著作权的体现。因此,出版公司就不仅应承担赔偿丢失作品载体的责任,而且还应该承担赔偿作者损失作品著作权的责任,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

本案中,法庭调查的事实表明,《赤壁之战》壁画获得过多次比赛奖项,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被评价为“中国壁画复兴的代表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该美术作品的复制件已经留存下来,壁画原件并非《赤壁之战》美术作品存在于世的唯一载体。壁画原件的损毁,只关涉到物的灭失,是物权的正常行使,而著作权因为得到了其他载体的保障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虽然著作权人通过作品原件行使著作权的质量要高于各种复制件(例如,从原件复制得到的复制件质量一般要优于从复制件再复制得到的复制件),但这种优势仍然是一种物权意义上的优势,只要有作品载体存在,作者著作权意义上的权利就没有受到根本影响。倾注了作品巨大精力的作品原件在物权上并不归属于作者,归属作者的只有附着于原件之上的无形的作品,而这种作品在其他复制件上同样得到体现。因此,在本案中,由于美术作品的载体并不唯一,所以事实上著作权与所有权构成的只是假性冲突。参照前面的分析,著作权与所有权在作品原件上发生冲突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美术作品原件是作品的唯一载体。

三、基于美术作品原件发生权利冲突时的法律协调

如前文所述,当美术作品原件并非作品的唯一载体时,物权与著作权事实上并行不悖,不会产生法律意义上的冲突;那么,当美术作品原件成为作品的唯一载体时,应该如何协调物权与著作权之间的冲突呢?

(一)通过合同事前约定的办法来消弭纠纷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合同的目的是帮助人们缔结安全的私人利益关系,它使人们能确定承担损失的比例。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在法律框架内,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签订合同,“法无禁止即自由”。由于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时候,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协助,要求其强制履行,这就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本案中,当壁画原件成为作品的唯一载体时,壁画作者可以通过与所有权人在转让合同前订立有关权利行使和限制的合同来保障自己的著作权不受到重大妨害,或者在拆毁壁画前与壁画原件所有人就有关事宜进行合同磋商以转移、保存壁画。对于作者而言,转移、保存壁画的成本无疑远远低于壁画本身的价值。参照国外经验,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当壁画原件所有人一方要对壁画原件进行切割、损毁等破坏性的事实处分时,应提前一定的期限通知壁画著作权人,著作权人有权支付合理的费用将壁画回购、转移,以保障壁画不受到实体性破坏。

(二)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在进行事实处分前应尽善意通知之义务

壁画等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后,当所有权人要对作品原件作出损毁、抛弃等事实处分时,如果与作者并无合同约定,考虑到原件是作品唯一的载体形式,如果原件灭失,作者的著作权将无法恢复和实现,所以所有权人应在合理时间内通知作品作者,作者有接触该作品原件并制作复制件或者以合理价格回购作品原件的权利。但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只有涉及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时才应要求所有权人承担这种义务。对于大部分的壁画而言,并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对于这些壁画而言,艺术价值往往和实用价值相差不远,因此,不应当限制所有权人的权利。例如,饭店经营者在家居建材市场购买普通壁画用于装饰,之后的事实处分如果也要联系通知著作权人,就会给经营者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负担。第二,只有涉及到对作品原件的事实处分时才应尽通知义务。只有威胁到作品原件实体存亡的事实处分行为,比如,损毁美术作品原件,才应当受到必要的干涉。对壁画原件作法律上的处分,比如,赠送、转让壁画原件,因为不影响作品原件的事实存在,所以不应当受到限制和干涉。第三,对于无法通知著作权人(无法联系或去世且无继承人等)的,作品原件所有人可以在采取合理复制措施(如拍照)后自由处分作品原件。

(三)在著作权法中引入接触权等模式

在解决基于美术作品原件发生权利冲突时的法律协调的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做法,可以分为三类:

(1)将毁坏艺术品原件的行为纳入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范畴

法国和美国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将毁坏行为纳入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范畴,但是,这和我国目前法学界通行的主流观点并不一致,一般认为,保护作品完整权是强调“作者有权反对对其作品进行有损其荣誉或名声的任何歪曲、割裂或者其他更改”,显然,损毁美术作品原件因为不涉嫌损害作者的荣誉或者名声从而很难认定会对这项权利构成侵犯。但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拆毁壁画的行为应当被扩大解释为一种对壁画的歪曲、篡改。

(2)将毁坏艺术品原件的行为纳入侵犯修改权的范畴

美国《版权法》对于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的利益的保护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保护对象仅限于附着于建筑物上的美术作品原件;其次,未严格区分作品与作品原件,将毁坏美术作品原件的行为等同于曲解、篡改、更改美术作品的行为;再次,以禁止修改权对抗物权来达到保存美术作品原件的目的,并划定了该项禁止修改权行使的范围,即以作品原件可以移走(保存)且物权人主观存在恶意为限;最后,由版权局建立备案制度帮助实现保护美术作品原件的目的。

(3)赋予著作权人以接触权抗衡所有人的所有权

《德国著作权法》第25条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接触权:“如果为制作复制物或改编著作,并且不损害占有人的合法利益,著作权人可向占有其著作权原件或复制物的占有人要求让他接触原件或复制物。”但是,“占有人无义务将原作或者复制物送交给著作人” 。可以看出,当作品原件为他人所占有时,作者行使接触权应该符合一定的条件:第一,作者有正当接触作品的目的,必须为了行使发表权、改编权、复制权或其他正当权益;第二,作者接触作品时不应损害占有人的合法利益,在解释是否造成损害时,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此外,作者在通常情况下不应该提出移动作品的要求,在此情形下,《德国著作权法》允许原作所有者有权拒绝把作品或者其复制件交给作者。我国著作权法尚无“接触权”的规定,但应当承认,接触权需要在著作权保护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但是,“接触权”的机制毕竟为我们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帮助。

上一篇:关于优秀的班主任寄语下一篇:11月2日工作总结及11月3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