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24-08-09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精选11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1篇

七年级教学质量分析

拟写人:周松

我校在抓管理促质量、以创新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教学管理逐渐科学化,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从期末考试状况对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答卷状况分析:试卷能紧扣教材,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难易还较适中。知识面较广,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须的难度。阅读题量大,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潜力。作文题材范围广泛,有利于学生组织材料,有资料可写。数学试卷知识面较广,题目难易适中,紧扣教材,基础知识题目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说明平时训练扎实。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答卷看,还需加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

二、主要措施

1、树立教育质量观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重塑教学质量观,学校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和教研上,经常性地举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常规管理办法,构成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观。有了这一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操作层面上,我们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价值取向。

2、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班教学成绩的多个方面,包括平均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生人数、优生率、巩固率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构成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案,加大了教师的紧迫感,提高了教师的用心性。

3、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向过程要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全程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具体要求,它包括教学管理常规、教师施教常规、学生学习常规。要建井然规范的教学秩序,向过程要质量,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①、教师明确教学管理要求。学年初召开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总结上学年教学工作状况(含教学质量分析),讨论、制定全镇本学年教学工作思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教学质量奖惩制度等。教师人手一份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领导、教师清楚明白,工作起来思路清晰准确。

②、严肃教学常规的检查考核

课程计划的落实。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教导处每两个周对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对做差的教师给予帮忙,指导。在对教学环节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大面提高教学质量应切实做到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内,弥补在课外。

规范各项考试考核。期末考试和各项考试工作由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

5、抓实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成就学校的关键是教师,成就教师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培训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又一重点。每学年初都制定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资料、培训方式、培训时间、考核办法,培训领导组工作的分工等)。培训模式是培训、实践、考核。培训:①、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到校理论讲座(上课示范)。②、本乡(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专题讲座或经验交流。③、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师培训。实践:教研组以课堂教学、教材教法为主的教学研究,透过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实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考核:考核评价是校本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培训要求、资料不同而考核的标准、方式不同。透过实施培训、实践、考核的培训模式,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

三、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只停滞现有水平,教育质量潜伏着下滑的趋势。

2、教学质量可能会有滑波的主要原因

(1)、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学生不重视读书,没有意识到读书能带来的长远利益。

(2)、由于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学生数量较大。家庭教育缺失。

(3)、学校内部管理还有待加强。与教学管理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还没有构成较为科学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相当配套程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4)、教师队伍缺乏真正的名师,没有很好的榜样模范作用,导致一些新教师毫无动力,停滞不前。

四、今后教学设想及对策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要加强组织教师强业务学习,继续转变教师观念,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用心开展校本培训,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为主要资料。用心开展岗位练兵,要求教师认真听课、深入评课,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教导处加强听随堂课,使教师克服平时课堂中的随意性,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目标和重点

结合每学期教学计划交流,让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难点,制定详细单元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边备课边在书中点批和眉批,注重标注哪部分是重点,哪个知识点怎样落实,采用哪种方法等。

3、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运用好远程下载资源,借鉴其中有用的课件,图片,案例等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数学课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资料能够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加强操作演示,也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理解体会。语文课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加强口语交际训练,重视朗读潜力的指导,增加课外阅读资料,提升阅读理解潜力,丰富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创新学生的思维。英语课用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单词积累,记忆,理解,注重口语训练,注重书写指导。

4、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培养优生和辅导后进学生。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语文方面字词要掌握、要求背诵的部分要牢记;数学方面计算潜力必须要过关,计算题必须要会做。中间学生侧重鼓励,向优生看齐。学校教研组组织学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的潜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

5、注意细节,培养习惯,提高质量。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格式规范的习惯。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细心。

2018年7月6日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2篇

该试卷既注重初中数学的基础作用,又重视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又力求呈现方式的丰富多彩;既坚持面对全体学生,又体现出合理的区分度,充分发挥了试卷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具体如下:

1.注重双基考查 试卷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结合了实际背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识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在重点考查基础知识核心内容知识点的同时,保持了适度的覆盖面,保证了基础试题应有的比重和位置。

2.突出数学应用 关注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教材与大纲的要求,也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试卷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加大了考查力度,注意从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与学习中寻找鲜活的实际素材,然后提炼加工,使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浑然一体。

3.强化思想方法 数学试题不仅要考查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考查阅读理解和归纳猜想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数学的素养与品质,正是学生继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

二、对试卷的建议

对第10题,认为若能改为填空题可能更好,学生就不会用代入检验的方法轻松地钻了出卷的空子,所以试题情境没能公平设置。最后第24题的最后一步,有些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可是同样写对了答案,这题目数据出的不好,而最后的答题形式确是填空题,大大地体现了试卷情境的不合理。

三、学生答卷的`突出问题

(1)段平均分为72.8分,段前20%学生的平均分为89.5分, 段后30%的学生平均分为42.9,段90分以上共有127人。可见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不会做题,整洁性差,准确性不高,得分率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生审题习惯差,见到改过的试卷后才知道自己没看清楚就随便做题目。如第16题;把已知角的位置看错了;第22题:把边长看为周长;第24题:不了解题目的意思。

(3)不注重解题的思想方法。如第10题: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用整体法,耗时又耗力。第18题,学生没有注意用平移的数学方法,也比较费力。第24题,很多学生思维混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有些做对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自己的想法,缺乏探究意识。

四、对教学的反思

1.夯实基础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考试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始终都是摆在突出的位置,始终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对此,我要有清醒的认识。事实上,从学生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在“双基”教学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学生因“双基”掌握不牢而失分,因“双基”欠缺而导致综合应用能力不够的现象严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基本知识要讲清、讲深、讲透,要切实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要立足课本,读懂教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牢固,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深度,全体学生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者。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3篇

一、七年级学生常见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

1. 注意力涣散, 学习情绪不稳定

如今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似乎更难静心于三尺书桌, 他们往往处在一种慌乱的情绪当中, 一些计算的低级错误经常性的发生使他们自己都无法解释.

2. 法则意识不足, 凭经验行事

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生活状态俨然已使他们在学习中也没有什么规则意识, 计算时的自由驰骋早将计算法则抛至九霄云外.

3. 强势干扰, 缺乏整体意识

面对较复杂的计算问题, 学生往往先入为主, 一面之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计算中缺乏整体布局与策略, 经常是解题越解越烦!

4. 急于求成, 思维跳跃

也许是作业太多, 学生就像交租的农民, 只顾目的地, 以致思维跨越幅度超大, 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无法了解.

5. 思维的惰性在解题中顾此失彼

做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解题就像云中漫步, 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

6. 不重视纠错, 自负心理较重

对待错误视而不见, 没有查错、纠错的习惯, 甚至有时心里还对错误不以为然, 简单地归咎于马虎而已.

二、七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教学应对策略

1. 强化首次感知

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可能的错误进行估计并在首次认知中给予足够的强化训练.如解方程最后一步未知数系数化作1时总是搞不清谁除以谁的问题, 如果教师讲解不详, 一笔带过, 则学生总是迷迷糊糊, 不知所以, 此处出错率就会较高.

2. 加强类比教学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经验, 这种经验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同时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 教学中应注重复习, 注意比较.

3.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即使是计算问题也应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步骤, 尤其是体现计算算理的步骤.应强调学生笔算.过多步骤下的口算只会使学生产生混乱, 延误解题时间.

4. 计算形式多样化, 算法个性化

在数学实践中加强多种形式的运算训练, 调动学生兴趣, 以免过多的单一计算引起学生反感.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思维, 不要硬性灌输计算步骤或统一方法, 应把重点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题习惯.

5. 抓好错例分析

如果不能落实学生的订错, 那么习题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订错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查错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必须查明错误步骤后进行订正.同时订错的反馈可以采取人盯人战术, 调动学生互查.学生订错应该纳入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计算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1. 计算教学的足够重视应落在对每一名学生的辅导上

学生在计算中呈现的错误是五花八门的, 单进行群体性的练习辅导效果不会很好, 此时教师必须要花一些气力进行针对性一对一指导.

2. 寻找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最佳切合点

课改后的计算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需要, 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 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 就需要具体的指导.例如,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算法后, 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 选择出合理的计算方法.如“你的方法与他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谁的方法更好些?”使学生在了解算法多样性的同时, 理解算法的合理性, 培养优化意识.

3. 寻求算理和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但课改后的计算教学似乎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从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法不扎实, 计算技能不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平衡点呢?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再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4. 多练与精练

冗长繁琐的习题训练, 也许会增强学生的熟练度, 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养成麻木不假思索的不良解题习惯.因此, 计算练习宜设计一些短小, 数字简单, 有一到两个小陷阱, 训练一至两个算理的题目, 使认真仔细的学生较容易成功, 从而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掌握.

5. 磨炼性情, 调整心态

提高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理念;衔接;能力;教学质量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离不开科技,科技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素质教育,虽然现在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但是有些学校、教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仍然在搞应试教育,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然存在(真的熟能生巧吗?)小学死整上初中没有后劲,初中死整上高中没有潜力,高中死学,上大学更没有创造力,导致了恶性的连锁反应。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吗?因此有必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进程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是从传授知识变为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认真备课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解题格式和方法等都与小学数学有很大不同,小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为重点,而初中要逐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且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初中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规律,这些因素在分析教材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

要认真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真正含义及在教材中如何得到落实,要分析教材的各章节的异同及逻辑关系,如有理数与小学所学数有何异同,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的加减有何异同等。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它们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实四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2.注重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认真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动力。特别是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中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的实例,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集中精力,兴趣盎然。如在讲方程的时候可引入平时商店的广告,如“跳楼大自杀,六折优惠”(先把原商品提价80%后再说六折优惠),启发学生建立原价、卖价及利润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用方程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贯彻落实“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2)注重四基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由于现在教材是普九教材,因此要特别注重四基中的前双基的教学。首先注重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七年级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教学,如果这两个概念理解、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有理数的运算以及整式的加减,最终导致对学习方程的困难,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对代数的学习产生厌倦感。对这两个概念主要从几何意义(借助于数轴)及代数意义两种定义去分析、理解,进一步消化,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注重四基中的“基本思想”的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及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要引导学生明确一定的数学思想,比如分类思想(有理数分类可引导从有理数家族中加以分类、整式分类等)、化归思想(解方程最后化归为x=a的形式)、整体思想(合并同类项,某些化简等)、方程思想(在对一些求解未知的问题时可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加以解决,不要再像小学那样老是想列算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借助于数轴化简含绝对值的代数式,借助于具体的图形来建立方程等)、建模的思想(问题的解决、方案策略)、猜测的思想(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地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

(4)注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

新课程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课堂中在学困生做基本运算的练习时,让优生少做几道,这时可给优生补充一些提高题,比如,在学习绝对值的知识后可以补充■+■+■等类似的知识,并引导、启发学生歸纳奇数个与偶数个这样的代数和的规律;讲完之后再统一订正作业,这样使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在布置作业时,进行分层练习。在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尽量当面批改,并且使用好批改符号及激励性的评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受小学运算加括号不变号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若不及时纠正,在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教师,要全力以赴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挖掘学生及教材中的资源,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速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第5篇

(2012-2013-2)

一、考试目的

本次命题依据课标的有关要求,紧扣教材,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考查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由于该试卷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初中学习适应性检查,相对比其他年级试题难度要小,同时还力求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力求适应新课标要求,起到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9人,参加考试19人,平均分是66.2分,及格率是63%。有7人不及格。最高分96.7分,最低分39.2分。主要原因是:学生粗心大意,做题不够细心,特别是计算题出错最多。后进生的基础太差,优生的成绩不够理想。

三、考题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丰富,难度一般,涉及全册大部分知识点。

1、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命题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第22、23、24题。

2、知识注重综合性和学科的整合。命题要赋予新的背景,综合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呈现形式注重多样性和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讲究图文并茂,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创设喜闻乐见的栏目。开放性的试题,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学生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试卷中主要表现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技能仍须加强。如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错误,包括第10小题“无理数大小的比较”、第17小题的计算。

2、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较大,主要表现在:(1)、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2)、推理能力存在差距,推理过程思路不清,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差,缺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手段。这些问题在第21题中有明显表现。

3、计算能力有待加强。第19、20、22小题计算失分率很高。

4、解应用题的能力较差,阅读理解能力低,有些同学根本不知该从何入手,导致第23、24题失分率较高

五、改进措施

1、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内容的教学工作,这一方面的损失,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此次期末考试,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2、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源于生活实践,其形成过程正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将数学教学工作与生活实践割裂开来,是从前教学工作的最大弊端,也是课程改革急于解决的问题,为此,今后的教学工作,应充分发挥探究性活动课程的功能,把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及劳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身边的数学,研究数学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单一的数学能力是不存在的,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分析 第6篇

曹建岗

从教学和考试的情况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还算比较高,但由于第一次接触开卷考试,能力显得有较大差距,对开卷考试的适应性也比较差。平均分61.44,最高分刘建斌92,最低分赵永超28,具体表现出来的问题为: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识记内容未能很好落实。

2.知识点理解不清,不能从材料提取所考察的知识点,乱答一气。

3.书写不规范,缺乏条理。

教学建议:

1.努力优化课堂,突出学生,分清楚我的“讲明白”和学生的“理解透”不是一回

事。

2.新课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方便学生开卷考试检索。

3.尽可能增加有实效练习,让学生熟练各种题型各种知识点。

七年级英语教学质量分析 第7篇

期中考试过去一周了,为促进以后的英语教学,现对本次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七年级英语期中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试卷分为九部分。单选题40个,分布在第一和第三大题。英汉互译共10个,共10分。分布在第二大题。按要求改写句子共10个,10分,分布在第四大题。补全对话15空,共15分,分布在第五大题。完形填空10个空,共10分,分布在第六大题。阅读理解3篇,共15个,共15分,分布在第七、八大题。书面表达2个,共10分,分布在第九大题。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第五大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思维的能力,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知识与技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总之,单选不是太难,深难度题在第四大题。不太好做的题在音素题,学生对音素的掌握不是很好。

二、年级成绩

年级及格率为32.97%,8班优生率为46.30%,年级最高分为91分,(90分以上的2个)最低分为4分。总的情况不是很好。

三、得失分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1、学生在阅读这块失分较多。第一,学生阅读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很多学生只是对照题目单纯去找答案,而不去认真反复地看文章,缺乏耐心。第二,部分学生只能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多学生只是对照题目单纯找答案。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培养和训练。

2、完型填空本题所给的语篇比较简单,难度系数较低,符合七年级的知识水平。

3、汉译英,英译汉,写作得比率比较高,这也许得益于平时的多背、多默、多练,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基础知识。

4、补全对话。该题分为两大部分。尤其是第二部分错得特别多。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懂该内容,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shoes这个单词的意思,也不知道这个词要用复数形式。该题15分最高得了13分,绝大部分学生只得了5至8分。

四、采取措施

1、我们自身要加强英语授课的素养,广泛运用流利的英语课堂用语,来营造英语环境和学英语的氛围。

2、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对优秀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展视野,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让他们稳中求提高。

3、立足教材,面向全体,狠抓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离开基础,能力就是无源之水,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要狠抓朗读,背诵语篇,多阅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大语言信息输入量,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多吸取他人的长处和经验,转嫁于自己的教学之中。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8篇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部分以“认识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主线,共设计了5个主题。

1. 生命的奥秘

本课是初中“三生教育”的起始课,对生命的认识虽然在小学阶段已有接触,本课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螺旋式上升。“三生教育”的内涵中,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没有将社会生命单独提出,只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精神生命属性。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区别在于,人类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

本课包括四个内容:“自然生命的诞生”,让学生了解人类自然生命的诞生过程,懂得我们的生命是父母孕育的,体会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精神生命的习得”旨在让学生懂得人类与动物的生命不同,不仅有自然生命,而且还有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来自于父母的遗传,但精神生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生命却是无限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使精神生命得到扩展和延伸。“生命与爱同行”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关爱,懂得父母的关爱应当得到回报,孝敬父母要体现在行动中。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初步树立感恩的意识。“奉献爱心延续生命”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和升华,也是生命教育的落脚点之一。

在教学中,应注意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关于人的生命诞生过程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为避免与相关课程重复,我们可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生、养我们的辛苦,培养感恩之心。在此基础上,树立关爱其他生命的意识。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适当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古至今我们都把尊重父母视为一种美德。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当今时代怎样孝敬父母。

2. 生命的蜕变

大多数初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身体外形的剧变、内部机能和性的成熟等,对初中生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身体、心理的变化,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但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涉及。为避免重复,本课着重帮助学生提高对青春期阶段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状况,了解有关的保健知识,树立保健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乐观心态,坦然面对变化,悦纳自己。

课文包括四个内容:“变化的身体”主要讲的是青春期男女生身体变化的情况,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是一种正常、健康的现象,要从心理上予以接纳。“丰富的心理”讲的是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重点讲了应正确对待“逆反”心理。“萌动的青春”其实也是心理特点的一个反映,因为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较多的困惑和误区,因此单列一目,主要从正面阐述了与异性交往的几个原则。“快乐地成长”是本课内容的一个落脚点,主要强调二点:一是正确认识青春期身体心理的变化,做到悦纳、欣赏自己。二是要了解相应的保健知识,树立保健意识,顺利度过青春期。

教学中应注意针对性,应对学生在青春期方面的一些困惑给予具体的指导。可以利用“悄悄话”活动,或事先收集学生在青春期方面的困惑,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予以解答。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出现的一些令人烦恼的问题,如外貌、身体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男女生交往的问题等,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变化。

3. 生命的潜能

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的特点,人总是生活在一种对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之中,人们总是想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活得”比现实状况更好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而人拥有巨大的潜能这是生命能够实现不断超越的条件和基础。

课文包括三部分内容:“生命有无限可能”让学生懂得从生理和智能上看,人的生命拥有巨大的潜能,人的生命发展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关键是要去积极挖掘、发展,使生命更加精彩和辉煌。“了解自我”强调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和方法,这是发掘潜能的基础。“做最好的自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就能使自己向最好的方向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涉及,教学时应注意与相关课程的整合。在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树立自我观察的意识,初步掌握认识、观察自己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树立自信心。

4. 生命的价值

本课设计了三个框题的内容:“生命的价值”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命价值的内容,为下一课珍爱生命教育的学习奠定基础。“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尊重生命”包含三层内容:第一,人是生命世界的奇迹,人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第二,人类的生命状态却又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尊重完整的生命,更要尊重残缺的生命;第三,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的,除了人的生命,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使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随意践踏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就必然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关爱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与其它各种生命和谐共处。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让生命更精彩”告诉学生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体现了生命的精彩。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每个生命都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命的价值是“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生命的价值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的词语来解释价值,比如,可以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就是指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用性。而要使生命“有用”,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活着”,这样也就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命的价值首先表现在生命的诞生是人生的起点”和“生命是生存、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层内容。同时也为下一课珍爱生命的教育奠定基础。对“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教学中可以例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案例加以说明,因为此内容在以后的“三生教育”中还会多次涉及,这里不必拓展过多,初步有个概念即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阶段的生命都有其价值,对中学生来说,也有其可实现的生命价值。

5. 生命的宝贵

在学习了生命的诞生、成长之后,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就是生命的死亡问题。在幼儿园、小学进行死亡教育的基础上,本学段侧重于让学生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死亡问题,初步懂得生命虽会消失,但人可以通过对他人、社会的付出,而获得精神的不朽,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课文包括四个内容:“生命只有一次”强调生命的不可逆特点,即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便不会重来。“直面死亡”从生命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死亡,说明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有的结局,应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珍惜生命”是前两框内容的自然延伸,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每个人的最后归宿,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本框重点是珍惜生命应如何做。“让生命不朽”强调肉体生命虽然会消失,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不朽,让学生增强关于生命价值的思想。

在进行正确面对死亡的教育中,可以适当补充关于死亡的一些知识,如什么是死亡,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还可以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对一些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象进行辨析。

在生命价值教育方面,本课内容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时应注意把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教学“让生命不朽”的内容时,应避免陷入功利化的泥塘。我们所提倡的“不朽”,应该是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青史留名”。历史形成的对人的评价与个人去主动追求“青史留名”是不同的。把“青史留名”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着眼点是个人的“不朽”,关注的是自己,是一种虚荣心;而把为人类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着眼点是付出,关注的只是自己对人类做了哪些有益的实际事情。

二、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部分,以“了解生存环境,学习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设计了5个主题。

1. 保护生存环境

人的生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环境条件,本课强调的是人生存的外部条件,即和谐美好的环境对于生存的重要性。环境教育在多个学科内容中都有涉及,但大都侧重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上。而本课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上,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内容。我们强调人的生存除了要依赖自然环境外,还离不开和平、安宁、有序的社会环境,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而社会环境则为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保证。所以我们要珍惜当前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课文包括四个内容:“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强调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自然环境面临危机”列举了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谐社会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共建美好家园”强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增加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理念。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人类靠集体的采集和渔猎生存,被动地去适应自然;农业文明阶段,人类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基本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对自然过度开发,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危机,地球几乎无法支持工业文明的发展了。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它的核心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所以说生态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核心是价值观问题。

2. 呵护身体健康

本课在上一课的基础上,主要是从内部条件,即健康的身体对人生存的重要性进行教学。珍爱生命,首先要做到身体健康。因为虽然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就是这个“一次”,每个人也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能活到九十多岁,而有些人却英年早逝,健全的体魄是事业成功和精神欢快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保证生命质量的一个方面。但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20年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50%,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也不如人意。近年来,青少年中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都显现大幅下降趋势。因此,在“三生教育”中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本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健康是生存的基础”强调健康的含义及重要性;“合理膳食”,“积极健身”,“预防疾病”,“调适心理”则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促进身心健康。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了解与选择。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健康。还要树立科学文明的观念,包括对健康的正确认识。强调心理健康,一是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另外,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3. 应对意外灾难

第8、9课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生存知识和技能。本课主要从预防意外伤害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知识。随着生命教育在全国逐渐引起重视后,忽视生命、漠视安全的现象在减少。但是,另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有些学校和领导把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对立起来,为了保护生命,而限制发展生命。如有的学校为了安全取消了受学生欢迎,同时也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春游、秋游活动;有的学校为了安全,体育课中使用器械的项目不再进行;为了安全,学生在校午餐后,只允许坐在座位内“自由活动”。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体质怎会不下降呢?这些情况的存在,显示出人们认识的误区,保护生命,并不是消极的防护和自我封闭。而是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三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重视热爱生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还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文共包括三个内容:“天有不测风云”主要说明意外事故对人类生命造成的巨大伤害,如何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强调要学会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时刻在头脑中树立安全生活的观念。“积极应对各种危险”则是比较原则地概括一些自护知识。

学生的意外伤害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在各地,意外伤害的种类和情况也不完全一样,考虑教材的普适性,本课仅是原则性地提到一些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根据实际,多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辨别,对避免意外伤害的自护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查找资料,互相交流,还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自救自护知识手册。

在教学本课时,还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补充关于应对某些自然灾害的技能,如地震、泥石流等。

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是学会生存、学会自立中的重要一环。保护自己,当然要依靠政府、社会,依靠周围的朋友,但是如果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那还不能说是学会了生存和学会了自立。我们应教育学生把自我保护意识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争取社会和别人的援助。

4. 防范暴力侵害

本课是前一课内容的延伸,主要从如何面对生活中暴力伤害的角度进行生存教育。暴力本不应该表现在健康成长的学生身上,暴力更不应该出现在校园中,但当前校园暴力不但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校园暴力已经成为走向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确实让人忧虑,令人深思。本课设计了三项内容:“机智面对暴力伤害”说明应如何应对校园及社会上的暴力伤害。“警惕性侵害”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特点,说明在生活中应如何避免受到性侵害。“和谐校园,拒绝暴力”简述了校园暴力现象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暴力侵害。

5. 学会逆境生存

本课主要是对学生生存意志方面的教育,因为有时候生存意志可能比生存知识和技能还更重要,让学生知道在碰到挫折和困境时应有正确的态度,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本课包括三个内容:“生存与挫折”说明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了解挫折形成的原因。“直面挫折”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挫折。“苦尽甘来”说明锻炼意志力,提高耐挫力,有助于战胜挫折,品尝苦尽甘来的滋味。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首先应该强调的应该是正确面对挫折,通常我们认为挫折不好,但也应让学生了解挫折往往也会成就人。可以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挫折成就成功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抗挫折的意识和增长抗挫折的能力。

除了提高对挫折的认识外,也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如果能主动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挫折,一旦挫折到来,由于有了挫折体验,思想压力不会很大,有了抗挫折的经验,方法也会多起来。这种体验,可以学校组织,也可以结合家庭教育进行。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以“树立正确生活态度,学习基本生活技能,追求幸福生活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仍然设计了5课内容。

1. 好好做个人

人的生命有多重属性,“做人”问题,实际上是人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体现,因为这里的“人”就是指精神层面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个体生命在诞生之初充其量只是一个自然人,这时期的人与动物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有经过接受教育,知道并遵守一定社会规范要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会“做人”的过程。而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人,这是在做人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课文结合现实,提出了一些作为公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一些道德要求。“勇于担责”也是做人的重要的内容,我们不仅要有承担个人、家庭的责任,更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善于创新”这是修订后新增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同时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基础。

2. 在和谐中生活

本课以“和谐”为主线,将规则、合作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遵纪守法是和谐人生的基础”说明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遵守规则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说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现代公民,我们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低碳生活”则让学生了解现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

本课实质上是一种生活观的教育,生活观包括的内容很广,本课选取了现代生活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生活观念的内容,有一定理论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规则、合作、竞争、环保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强调守规则,讲合作,重环保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更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观念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上。

3. 有智慧地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根据“三生教育”的内容要求,并结合初中生特点,主要选择养成好习惯、学会理财,以及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好习惯助你成功”说明了好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学生应养成哪些基本行为习惯。“钱该怎样花”介绍了一些理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原则。“学习与休闲”提出了闲暇时间的概念,说明闲暇时间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健康、文明。

智慧生活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课只是选择了追求幸福生活应养成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而不是智慧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好习惯、会理财、会休闲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能初步树立起生活需要智慧的观念。

4. 过有目标的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一生的追求,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挫折,会有倦怠,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理想,志存高远,人生才会有不懈的动力。因此,选择了这一内容作为本书的结束课。本课设计三个内容:“人生要有目标”说明目标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理想指引我成长”说明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制定理想要切合实际,还要坚持不懈。“科学规划人生”说明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规划人生,在有限生命中实现人生无限的可能。

在理解理想对人生的作用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宜采取以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材料来说明,让学生初步懂得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进而明白人生需要规划。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近期或远期目标,并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目标及规划改善自己的为行为,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迈进。

5. 追求幸福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是“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也应该关心社会、国家的幸福。本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认识幸福,获得幸福的途径,理解个人幸福与国家的关系。“解读幸福的密码”从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的理解,说明真正的幸福应包括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充实。“幸福就在你的手中”说明幸福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家和、国兴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是本课内容的升华,说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幸福,也应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幸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人们的感受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本课的教学不是要告诉学生一个幸福生活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为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六、七年级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9篇

【关键词】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4]侯冬玲,时俊卿,李耀华.“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3(9).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第10篇

时间匆匆而过,半个学期又过去了,通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为了在今后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现将期中考试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题范围

本册书共六章内容,但前三章内容较多,学生理解掌握上也较难,因而我们年级组数学教师商量后把第三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放到了期中后,因而期中试卷中出现了较多没有讲到的题,删减后分值改为了100分,题量也大大减少了。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本套题难度适中,覆盖知识面广,出的题比较活,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答题分析

1、学生解题格式不规范,导致失分。以后教学中进一步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克服上课能听懂,下课不会做的现象.2、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从平时测验和这次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填空选择和计算题失分比较多,以后要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和数学运算能力、特别对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与关注并耐心教学.同时要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要引导学生多议、多想、多练,只有这样,产生的新知识才能越真、越完善、越易于迁移。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精讲,精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今后的教学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亲身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应用题背景新颖,考查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们;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分析、加工信息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四:这次考试结束后,有些学生进步很大,但也有学生退步的。

在近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于讲过的重点知识,落实抓得不够好。

2.在课堂教学时,经常有急躁情绪,急于完成课堂目标,而忽视了 同学对问题的理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一部分同学就养成懒惰的习惯,自己不动脑考虑问题。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1.教师通过教学改革,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发挥分组合作的优势。

4、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会学、肯学、乐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并举教学方法。

5、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做到人人当堂达标。

6、加强双差生的辅导和转化。

七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11篇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彭靖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本次测试是由教管中心统一命题,学校组织安排期末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在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套试卷紧扣教材,试题在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知识的灵活性和应用性考查,对数学的运用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二、试卷题型结构

试卷共有填一填、选一选、算一算、做一做、解一元一次方程、试一试和想一想七个大题,共30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填一填占26%,选一选占16%,算一算占20%,做一做占14%,解一元一次方程占8%,试一试占10%,想一想占10%。

三、学生得分实况

七年级实考学生人数467人,总成绩为12393分,平均成绩为26.54分,比最高分81分,最低分2分,及格人数13人,其中,80-90分1人、70-80分1人、60-70分11人,及格率为

2.74%;50-60分17人,40-50分42人,40分一下394人。

四、学生答题典型失分原因分析

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不深刻,基本运算能力较差。

2、审题阅读亟待加强,文字阅读能力低下,读不懂题意,对应用题、文字量大的试题存在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

3、解题格式及数学语言的表述不规范、表达不完整、导致失分现象较严重。

4、“用数学”的意识差,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差。这暴露出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对数学事实的真正理解,尤其在实际背景下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不够。

5、“做数学” 的能力差,即动手实践、合情推理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不到位。

五、改进措施

1、重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平时的上课及作业批改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抓的较紧。本次考试在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太低,令人费解。

2、转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要抓实双基,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有

价值的数学”。使学生学、用、做相结合。

上一篇:××公司“安康杯”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莲花的语句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