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4-05-29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精选8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1篇

身边的艺术——参观上海博物馆

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7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上海,那天的天气真是格外的好,万里无云,好像老天知道我们今天要去玩,所以就把天空放晴了。

妈妈说下午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得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下午,我就和妈妈坐地铁去了博物馆。出了地铁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样子十分奇怪,像个飞碟的形状。我们一直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伍,终于轮到了。一踏进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大厅,我们马上买了票,租了两个数码语音机。

我和妈妈每个馆都去参观了,我们先参观了陶器馆,在这里,我欣赏到了粗犷纯朴的彩陶、富贵华丽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青花瓷……知道了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学会了制作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许多产品技法讲究,制作非常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我们还参观了青铜馆,青铜馆非常大,里面陈列着许多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克鼎。大克鼎是三千多年前西周孝王的宝贝,鼎上刻着漂亮的兽面纹,里面写了两千九百多字的铭文。据说,它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还了解了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遗址。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熟练的水平。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雕塑馆、钱币馆、玉器馆、书画馆、少数民族馆、家具馆。我越看越有劲儿,那么多的艺术珍品好像都在叫我去仔细得参观呢!可是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一边走还不停地回过头来,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跟我说再见的声音。

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真的很了不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2篇

2010年筹建时,许多上海知青踊跃捐赠相关资料和物品,“有上海知青在农村劳作生产用的锄头、铁犁、草鞋,有在简陋环境下用以生活的脸盆、热水瓶、煤油灯等,还有当时插队落户的通知书、乘车证、火车票等,非常珍贵。

知青博物馆的展览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展览资料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过的岁月。此外,知青博物馆还将声、光、电与知青年代实景、知青时代文物、知青蜡像相结合,再现了知青下乡的场景。

上海知青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 400米展线采用科技含量极高的声、光、电及多媒体手段、以实物场景、文物资料、视频、图片组合、文字说明、影片放映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还原了部分场景。馆内特地增加了表现后知青时代的一些感人故事和知青们深厚的知青情结。参观者在馆内,可与多媒体展示器互动,可自行翻阅与自己当年所在地农村或感兴趣的图片、资料。上海知青博物馆采用知青历史写实主义手法,将整个展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第二部分“广阔天地难忘岁月”,第三部分“顺应民心调整政策”,第四部分“知青情结永志难忘”,四个段落共同书写成一部完整的知青下乡生活,让每一位顾客进入博物馆都犹如重回知青年代一般。

展馆内容丰富,除了展出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以及图版、文字说明、数据外,还有大量的“知青文物”:当年的证件、票据、书籍、奖章、奖状;农田劳作的农具、农机;插队知青住宿的生活用品、衣物、住房的实景;业余生活的乐器、道具;典型知青人物的事迹等等,充分反映了当年奔赴祖国各地尤其是南北边疆的上海120万知青“战天斗地”的风貌,以及劳动、生活、学习、娱乐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友好相处的点点滴滴。

从博物馆一直南行,就到达知青路、知青林、知青广场。知青广场占地2万平方米,呈现在绿树环抱,百花簇拥之中。其中心是近2800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北面是知青楷模金训华雕塑,广场正中则是一列当年接送知青上山下乡的《青年号》蒸汽机车及车厢。中国最长的知青纪念墙——作为知青广场最具纪念意义的一个主题工程,总长215.43米,高度为2.5米,由181块“山西黑”的花岗石组成。设计者将知青学习、劳动、“再教育”等各种场景的老照片,运用“影雕”的工艺方式予以表现,与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知青签名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充满艺术元素的巨幅卷轴。沿知青墙的《星光大道》除了伫立着各式知青雕塑,地面还留下了老知青的脚印模,如照片拍下的著名作家叶辛的足迹。

上海知青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做到年初有计划,阶段有重点,重要节日有活动。为了持续扩大宣传教育作用,上海知青博物馆在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藏品管理规范,有效保护和开发知青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联合上海知青广场和上海知青关爱基金会,多次举办了“永恒的青春祭”、“知青摄影大赛”、“关爱贫困知青”“大、中、小学生参观知青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知青主题活动,使上海知青博物馆成为宣传知青历史和知青文化的重要阵地。2014年5月5日,上海知青博物馆正式成为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单位,并正式成为由上海市文物局业务主管的博物馆。10日,来自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社团局、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奉贤区民政局、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知青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及200位来自上海各区县的知青代表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

上海知青博物馆实行全年无休、常年对外开放的办馆制度,至今累计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国内外来宾、大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举办临展、巡展、巡讲40余次,受众面超过25万人次;各类知青主题活动20余次,在各类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报导超过100余次。

上海玻璃博物馆 第3篇

原上海玻璃工厂坐落于上海市宝山区,占地面积约3hm2,园区内分布着30栋不同年代、规模各异的建筑。罗昂为园区制定了20年的发展策略,并重新命名为“G+玻璃主题园区”(玻璃、艺术、研究和技术园区)。一期工程包括上海玻璃博物馆和热玻璃演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0.58hm2。

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计划在上海玻璃工厂原址打造一个全新的玻璃博物馆。由于地理位置较远,这里不为大众熟知,因此一期工程的策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首先吸引更多游客。项目的商业策略旨在提升整个园区的品牌知名度,提升周边环境及宝山区的品牌价值,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概念也由此形成。G+玻璃主题园区的后期工程还包括二期雕塑广场、三期科技广场和四期商业园,这些后期工程都将配备完善的商业设施,预计于2018年全部完工。

“第二类”博物馆:实在常规模式的创新

上海玻璃博物馆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家玻璃博物馆之一,但它的独特之处不局限于此。罗昂为园区制定了G+玻璃主题园区发展策略及关键的项目定位决策:把一期园区打造成“第二类”多功能玻璃博物馆。这种新型博物馆和普通的“第一类”博物馆有很大区别:普通博物馆交通便利,人们一般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参观;而这个项目位置远离市中心,地铁等交通方式也不够便利,人们不太愿意在路上花1~2个小时去参观一个只能呆半个小时的博物馆。“第二类”博物馆的主要特点是多功能性,它能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游客前往参观,在这里逗留2个小时甚至更久。除了玻璃主题展览以外,上海玻璃博物馆拥有热玻璃演示中心、DIY工坊、演讲空间、小型图书馆以及其他丰富精彩的活动,使不同人群都能在此寓教于乐。

新旧融合的建筑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多功能设计方案囊括了展览空间、热玻璃演示、DIY工坊,演讲空间、图书馆、咖啡馆、活动空间、商店、公共空间等。这个可持续的改造设计将新旧特色融于一体,赋予项目现代感,是中国“第二类”博物馆的先驱。入口广场是博物馆的门面,具有高识别度,引导游客进入博物馆、热玻璃演示中心及园区其他地方。矗立于入口广场上的全新建筑迎接着来往的游客。明亮的博物馆大堂与黑色外立面形成鲜明对比,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外立面采用德国进口的U型玻璃,经过喷沙和涂层处理勾勒出和玻璃有关的多国文字。玻璃立面背后的LED灯管点亮了黑色背景上的文字,营造出眩目的效果。上海玻璃博物馆将为游客提供集娱乐、教育于一体的体验场所,也将为宝山区政府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G+Glass Theme Park–a concept is born

Located in Shanghai’s Baoshan District,this former glass manufacturing site covers a total area of 29,612sqm including thirty existing buildings varying in age and scale.logon developed the entire 20 year strategic develpment plan renaming the site to G+Glass Theme Park(Glass,Art,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ark).Phase one includes the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and a hot glass show covering a total site area of 5,785sqm.

The decision was made to design a glass museum in phase one.As the site location is not well known due to the projects’inconvenient location,a‘Loss Leader’status for the first phase was decided.

This business concept was chosen as the entire site needed a way to build brand aware ness of the site and value of the surrounding land;at the same time add value to the Baoshan district and community,thus the Shanghai Glass of Museum concept was realized.Following phases of G+ Glass Theme Park include;a sculpture yard in phase two,a science park in phase three and a business park in phase four all supported by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ed to be complete by 2018.

A‘type two’museum infusing innovation to an old idea

The Shang hai Museum of Glass is one of the only glass museums in China;but this is not what makes it unique.After the logon lab developed the G+Glass Theme Park developme nt strategy,a key project positio ning decisio n was made;to develop phase one into a‘Type Two’multifunctio nal glass museum.Type Two museums differ from regular(Type One)museums as in this case where the site is not located downtown or near conveni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for easy access.People are happy to visit a regular museum for short periods of time due to co nve nie nce;however,it would be challenging to expect someone invest over two hours by car or bus to visit a museum for only an hour.Another key feature of type two museums is that they are multifunctional;they must provide enough 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 to attract people to spend at least two hours or longer.In addition to its glass themed exhibition,the Shang hai Museum of Glass does this thro ugh its’hot glass sho ws,DIYworkshops,lectures,libraries,and other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ll designed to attract and educate a variety of target groups creating value and incentive for people to visit.

Architecture that embraces the old and the new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大同大张 第4篇

“大同大张展”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品展览,而是由作品展、学术展和文献展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展览。它不仅是对过去30年当代艺术突出个案的展示与梳理,也是对当下艺术生态环境的对比与思考。

大同大张最为人熟知的是两件行为艺术作品,一件是1989年“89大展”的《吊丧》,一件是1996年的行为作品《渡》,两件行为作品像首尾呼应一样,预示了大同大张的人生和死亡。

展览由生平、绘画、邮寄艺术、行为艺术和手稿五个部分组成,依次在展厅中展开,并实施了邮寄艺术期间的若干件装置方案,其中入口处的《细节的膨胀导致整体的虚脱》以农耕使用的镐头为材料,用30米的长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大同大张方案的原貌。

在展览空间开发上,策展人通过“时间”的线索,和每个展览部分的“时间”线索,从历史的角度去回顾和观察了大同大张的生平和创作。图片、装置、架上作品和资料组成了属于一个叫大同大张的艺术家庞大的创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每个行为、每个架上作品、每个装置方案背后都由那些资料来串联,它们有的是大同大张写给朋友谈艺术的信件、有的是行为实施前的感想、有的是阅读西方哲学书籍后的思考,通过这些记录,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大同大张作为一个哲学艺术家的角色,他的每件作品背后都是哲理和思想碰撞的结果,每件作品都以超前的思维方式呈现。

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展系列的开篇,大同大张展明确地指出了收藏展系列的方向和态度,深入挖掘和重点突出了当代艺术中那些极具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可能从当下的市场中观察,它并不显得那么的热闹,但把它放在当代艺术的历史梳理中,它将在冷静的展厅中还原其自身价值和艺术导向。

上海自然博物馆 第5篇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古朴甚至寒酸的老者,你可以看到斑驳的墙壁,挥散不去的樟脑丸气味,你也可以看到最早、最认真的那一批科学研究者留下的考古痕迹。安静的三层楼里人很少,五块钱的门票说明它已经渐渐从时尚的、热烈的城市中退下,独守一方。

说实话,如果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多一点对古生物的了解,我们自己也许不会与它相遇。在这个热浪滚滚的夏天,我们踏入其中,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里,和孩子一起解读古生物的奥秘,心有所得。

庆幸我们没有错过它。

上海自然博物馆 第6篇

买票进入博物馆以后,妈妈先给我租了一个讲解器,买了四维电影票,我们就开始参观了。我们先来到二楼的生命长河展厅,抬头一望,天花板上挂满了奇特的海洋生物模型,有一只海底恐龙、有乌贼、水母、鲨鱼和独角鲸等等。巨大的马门溪龙模型扭动着脖子,发出低吼声。我们顺着螺旋形的斜坡参观,斜坡两侧陈列着各种动物的标本,有天上飞的鸟类,像是秃鹫、丹顶鹤、孔雀、鹈鹕,有地上跑的盘羊、岩羊等等,有猴子、猩猩之类的灵长类,还有狮子、老虎、豹子这些猫科动物,还有狼。

生命长河展厅旁边就是体验自然展区。一个宽宽的走廊两侧摆着很多箱子,箱子里面养着各式各样的动物。在这里我看到了蝎子、水母、海龟、蚂蚁、蛇、竹节虫、热带鱼等等,很多有意思的动物。有一个玻璃房子里面有植物和许多许多蝴蝶,有一种超大的蝴蝶,翅膀的颜色五彩斑斓;枯叶蝶,停在玻璃上,真的像一片片枯树叶;还有很多各种颜色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采蜜。

接着我们来到了负一层的演化之道展厅。我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立刻就想起了我在美术班里做过它。三叶虫的脚很多,身体很小,喜欢在石头上爬来爬去。我还看到了许多原始植物的化石,知道了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化石猜测原始动植物的样子。

上海自然博物馆 第7篇

上海自然博物馆里有10个展馆,分别是:起源之迷,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和未来之路。10个展馆展示了近1000件标本和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一个租赁导游讲解器的柜台,我和爸爸一人租了一个,付了钱后,我们就开始了博物馆“有声之旅”。

首先,我们先去了起源之迷,探索宇宙未解之迷,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了解天外来客――陨石;我们又去了生命长河,与恐龙共舞,探讨恐龙如何灭绝------我最喜欢马门溪龙,头和尾巴摇摇晃晃,像是在欣赏什么优美的乐曲呢!它张开大嘴,发出低沉的咆哮,好像在说:不要靠近我,否则我就吃了你!

在“非洲大草原”上,我看见了许多非洲动物,这时我发现了长颈鹿的介绍旁边粘着一块数字板,我赶紧把这个数字编码输入我的讲解器,讲解器里介绍说,长颈鹿的蹄子很厉害,一蹄子踢下去,连狮子的头都能被踢碎呢!

造梦之地——上海电影博物馆 第8篇

上海电影博物馆,却呈现出另外一种可能,如同平等友善的朋友,用带有张力的叙事技巧邀人亲近,以新鲜便捷的方式引人互动,更在整个参观旅途中潜藏独有的历史情怀。最主要的是,上海电影博物馆用相对合理的方式,以动态的百年光影幻象呈于人前,犹如一场恢弘生动的电影,令人流连于梦幻中。

站在漕溪北路五百九十五号,关于电影的历史一层层拨开:六十余年前,这里是联华、昆仑、天马等著名电影厂的厂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佳作出产于此;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成立;《铁道游击队》《大闹天宫》孕育在此;现在,一栋风格现代的大楼傲然屹立,一至四层共一万五千平方米的空间,即上海电影博物馆。

时间在空间中的铺陈

1895年电影诞生,次年的8月11日,在今天天潼路附近的徐园里放映了一部“西洋影戏”,这是“电影”这种艺术载体第一次在中国放映。自此,电影这个造梦机器逐渐开始在中国人中间流行。不久之后,上海电影公司林立,电影院放映内容与好莱坞同步,直至当代,上海仍旧是中国电影重镇。百年的历程,电影写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DNA,也刻入了几代上海人的记忆。

博物馆策展设计是室内设计领域中最复杂的类别。与其他历史载体不同,动态的光影与固化的展示所呈现的冲突,让电影博物馆设计更为困难。担任上海电影博物馆艺术创意总监兼首席设计师的Tilman,来自德国的博物馆设计世家。两年前,当他接手这项任务的时候,深感挑战,如何满足每一位参观者对这里的期待?如何将这些动态的藏品流畅连贯地呈现出来?如何为观众安排好一条完整深入的故事线?2008年Tilman在上海定居,他对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创办了一间擅长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建筑设计咨询事务所“协调亚洲COORDINATION ASIA”,这间工作室的上一件作品上海玻璃博物馆曾让人耳目一新。Tilman接受任务之后,开始带领团队向上影厂、从事电影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资深电影人广泛地讨教上海电影工业的点滴。他的故事线在此基础上几经琢磨最终确定设计方向,当人们一走进这里时,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设计师的精巧用心,一个光影奇幻的世界由此展开。

所有来宾都会为门厅上方恢弘的吊饰群驻足仰首,细看之下,这些吊饰还原为人们熟悉的电影道具。每隔半小时,门厅的大屏幕会播放一段简述上海电影的短片,声光交替之际,也诠释了这些道具的来源:占普车是来自《南征北战》、翻斗摩托车从《渡江侦察记》冲出,还有手风琴正在演奏着《城南旧事》中的“长亭外,古道边”。吊饰和短片还配合出一些“彩蛋”,例如角落里有一组凌乱的乐器吊饰,短片结束时,一道追光打过去,白墙上登时折射出一位导演扛着摄影机的身影。

与门厅处的观感体验类似,博物馆的每一层都会有不同的惊喜。设计者建议观众从四楼开始参观,同时却又一再强调:“实际上不论从哪一层开始,都不会影响参观内容,这完全取决于参观者自己的选择”。这种效果是因为整个故事脉络没有单纯地采用“编年体”来实现,而是在每一层都反映了整个历史的一个侧面。在四层的“光影记忆”讲的是独立的电影人、电影公司和彼时彼刻的场景所构成的历史;三层的“影史长河”勾勒出电影技术传入上海,发展至今取得的各项成就;二楼的“电影工厂”为观者展示电影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流程;一楼的“荣誉殿堂”除了叙说上海电影的文化成就与贡献,还有一处完全复原电影拍摄现场的展台。除此之外,每一层都拥有着将近四千平米的空间,在Tilman及团队科学的设计下,让观者不自觉地参观完每一个环节。于是,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少去了一个展厅而忽略掉对某个阶段的认知,也不会在某一层的行进路线中有些微的犹豫。时间在空间中恣意铺陈开来,参观者顺势而行,既是被引导的,又是有选择的,更是轻松的。

“互动”细无声

通常电影放映的常规流程中,会在一段短暂的预告片之后“数秒”,提醒观众屏息静气迎接好戏,在电影博物馆,这条法则同样适用。看完一楼门厅的短片,引导员会将观者指向通往四层的电梯,电梯门关闭的瞬间,头顶的一方屏幕骤然开始倒数,短暂的十秒埋下诸多伏笔,倒数到一秒钟时,电梯门开,一条璀璨的星光大道赫然出现,吸引着瞠目结舌的观众走上去,一刹那,礼乐声欢呼声和镁光灯四起,潮水般将人包围,明星走红毯也不过如此。

星光大道的尽头,是一处稍微暗淡的转角,待眼前重新明亮,数不清的经典明星面孔扑面而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几乎要让电影迷们惊艳到落泪。大师的照片被满满当当地镶嵌在墙幕上,黑色的地面和天顶就此遁形,观众仿佛融化在明星的包围中。触手可及的展台上,还有一块触摸屏,可以根据字母检索到某个具体的人物,看到其生平和代表作。整座电影博物馆中有七十个互动装置,星光大道上的感应器和明星检索触摸屏仅是其中一部分。从“星耀苍穹”走出后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交互性极佳的互动设计,它们被设计团队缜密地设置在整个展览之中,与三千多件历史文物编织在一起,将观众拉入历史中去,而其中许多装置往往是在人经历过之后才被觉察出来。

四层的“大师风采”区域,用灯光和透明玻璃屏风隔出一个个单独的展区,勾勒出老一辈电影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当观者走进某一个展区,不知从哪儿打出的柔黄色灯光逐渐亮起,将观众与电影人彼时彼刻的状态连接起来。静默间,他们曾使用过的钢琴、麦克风、导筒、写字台融入化境,仿佛胡蝶刚刚离开这张桌子,周璇在身边吟唱,谢晋则在头顶指挥拍摄,转过身去,刚好误打误撞进《马路天使》的拍摄现场。

三层的“光影长河”同样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震撼。一条五十米的蓝色“河流”倾泻而过,始于1949年的上海电影工业溯源之旅蜿蜒其中。人们临“渊”前进,可以对其中感兴趣的年代内容进行“垂钓”——河流本身是一组白色展台,上方的一系列投影感应装置,营造出河流的效果,可以用手“钓”起其中感兴趣的电影,可以看到片段及相关资料。对于熟谙触控的观者来说,这个装置毫无交互障碍。

而在接下来的“经典译制”展区,同样是在互动下,把“声音”巧妙地展现出来,参与者能在十米之间听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录音效果,手脚并用地改换同一部电影里中文英文及上海话的声道,通过一台触摸装置听到上影厂那些经典译制配音,还能在一间专业录音棚自己给电影配音。

在三层的最后一站是“动画长廊”,观者可以看到“镇馆之宝”,万籁鸣《大闹天宫》的手稿;而对小朋友来说,这里是一间游乐场,可以蹦蹦跳跳地在地板上玩“小蝌蚪找妈妈”,站在绿幕的特效舞台,通过身体与四肢的舞动,进入动画场景中去,许多大人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与小朋友一起领略光影的奇幻魅力。

互动,使人走入梦幻的通道,不经意间完成从参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不刻意、无障碍的交互体验,能让观众感受到被体贴的意味。

博物馆是有思维的整体

博物馆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承担教化世人的职责。当代博物馆设计策展理念,更加丰富多元,将教育、展示、传承、娱乐等诸多功能融为一体。当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盘桓半日,再度走出回望时,顿觉它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着自己的历史哲学。

博物馆除了一楼的荣誉墙,整个讲述历史的过程没有宏大的叙事。四层以单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开始,洞察构成历史的人是如何的一种存在;继而是对上海电影发行的梳理,从原样复原的南京路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电影海报,从最早的徐园到上海的影院地图,人们看到的是能够引起共鸣的具体事物;三层讲述电影工业的发展,从老上海三百余家电影公司中挑选十个做突出展示,并做了一块播放经典老电影的银幕,让人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当时的影业盛景与成果;紧接着的“光影长河”,四周按年代顺序排布着各式摄影机和胶片盒,仍旧是以一个个具象的物品生动表现电影人的耕耘果实;二层的电影工厂,为观众展示的是现代电影创作流程,每一个细节都能被人看到、听到、触摸到。还有一间四周透明的动画工作室,里面的人的确是在工作,如真人秀般呈现动画产业的工作内容。设计者表示:“这座博物馆不仅讲述了上海电影的历史,还要体现它此刻的活力!”而这间工作室与其他展现当代电影工业的展厅也被设计者们寄予希望,愿能激起年轻参观者投身电影工业、动漫制作的热情和志愿,从而为上海电影工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这样细致入微、以小见大的历史讲述方式,更能打动人心。据说有位满头银发的老伯伯,在周璇的个人展台前沉吟良久,看到展台上周璇逝世当日的报纸,不禁潸然泪下。还有位老阿姨与女儿经过复刻版南京路时,满脸绽放出绚丽的容光,“这与我年轻时的南京路一模一样啊”。历史由鲜活的人和事件构成,当还原如斯,让人们在电影中重拾记忆,更在记忆中愈发热爱这段历史。

还有一处设计使人难忘,那是三层老电影放映区旁边的一堵黑色玻璃墙。它是两个展示板块的区隔,却是单面透光的构造。看电影时绝看不到墙后的景象,而来到1949年后的“光影长河”,则可以看到墙那边看电影的人们,Tilman解释说这是要为观影者营造独立的环境。但当参观者站在一排排摄影机前看到墙变成了“窗”,大抵会感觉到这是博物馆在说,过去是无法看到未来有多瑰丽,但现在却可以回望过去走来的足迹。这不被设计者所预知的启发,构成了博物馆本身的思维。

生长中的博物馆

上海电影博物馆自2013年6月16日开幕。对观众来说,这是一件精心准备的成品,但是对建设者来说,这是一个启程。上海电影集团与Tilman团队的设计执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梦境。抛开其诸多历史意义不谈,上海电影博物馆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概念: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与博物馆呈现出的丰满张力,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Tilman团队不希望这是一个“一次性”的博物馆,在他们的规划中,那些互动装置会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以提供更新鲜的体验;一楼一隅的电影拍摄复原区是个临时展台,不定期地还会更换其他的展示主题;而与其他电影博物馆类似,馆内怎能没有一座代表先进技术的电影院?现在,一楼有一座小型的4D影院,正在上映《大闹天宫》;而地下正在兴建一座巨幕电影放映厅。此外,博物馆周边的商铺与物业规划也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可以想见,这座博物馆正在活力十足的生长中,隔段时间再度到访,必定又有大不同。

上一篇: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简介下一篇:会议赞助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