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2024-06-07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精选6篇)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第1篇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一、雾里看花:素质教育是什么?是整个教育都应试,还是教育有应试倾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既有过去的烟台经验、汨罗经验,也有现在的洋思经验;既有合格加特长的教育模式,也有绿色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的种种提法。作为一名校长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走访过大中城市的不少名校,但就素质教育的概念来说,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素质教育与教育本身是个什么关系?它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还是教育的全部?它与应试教育是什么关系?是教育集合中的两个不相交的子集,还是应试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如何评价素质教育提法以前40多年的教育?是百分之百的应试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 应试教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既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概念,它只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现象,是教育集合内诸多因素(历史的、文化的、经济基础的、人事制度的、评价机制的、教育队伍的)造成的一种教育在某个社会阶段所特有的教育现象,是教育中存在着“应试”的倾向和问题,而不是整体教育都“应试”。重文凭轻水平,重升学率轻全面发展,重选拔甄别轻人文涵养,教师素质不高,教育基础落后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而是产生应试教育的原因,如果社会不是从源头入手进行自身的改革,而是简单得把问题归罪于教育,那么今天的素质教育明天是否也会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

二、自伐其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的个体发展,还是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关注个体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等提法喧嚣尘上,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理念,被有些人当作偶像来追捧,有的学校不顾教育规律,竟然提出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话、可以喝水、可以下桌走动等主张。如何对待“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还是当作一种教育思想,这不是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的方针、路线问题。

首先,美国“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国家历史、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分不开的,这种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未必就一定带有普遍性。人们追捧美国原因是因为它的经济奇迹,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偶然性的,是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而发展起来的,未必就是文化思想的结果。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思想文化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也就是说,“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本思想,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美国社会自身并不能证明什么。

其次,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是有选择性的,它对于单一民族的国家,其危害是不大的,对于多民族的国家,不但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而是民族精神的消溶剂。就英、德、法、日等国家来看,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美国的“人本文化”,另一方面,虽然有的国家有少数民族,但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伤害并不大。但对于多民族国家,人本文化的影响就非常值得人警惕。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悲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这些国家迷信了“人本思想”,盲目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结果在一夜之间撕裂了社会,分裂了族群,肢解了国家,激化了矛盾,引发了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民族的衰落。

其三,中华文明是倡导以民为本的,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讲民族大义,讲中庸,讲和谐,追求集体利益至上,而人本思想恰恰相反,倡导个人主义至上,鼓励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讲竞争,讲个人发展,把弱肉强食当作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个体发展就一定带来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吗?这个问题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证明,个人私欲的膨胀之日,就是国家动荡之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人本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冲击和否定,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美国人讲究“人本”也好,推崇“民主”也罢,凭美国这么一个“人本”立国,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卖力的在全世界推销他自己的“好东西”?如果美国人讲求人人平等,为什么在高科技方面和贸易方面层层设卡?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有些教育工作者却不明白,还在那里拼命的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什么?张扬个性的背后是不是美国人谈的人权?是不是美国人要的“人本”思想?是不是美国人千方百计要卖给我们的“民主、自由、平等”?

我们决不反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差异。这样的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仁、义、礼、智、信的具体体现,决不是什么美国或西方的东西。

三、缘木求鱼:国民素质是教育的结果吗?习惯是教育问题,还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人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广泛,中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引人注目,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吗?

中国是一个历史农业大国,80%以上人口前三代都是农民,一个天天与黄土粪便打交道的人,养成随地吐痰的习惯不是很必然的事情吗?与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吗?如果他一出生就在一个铺满地毯的环境中长大,即使没有人教育他,还会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农民在田间劳动,在大草原上放牧,隔着山梁说话,声音小了能行吗?形成的高门大嗓子一下子就能改变吗?

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工业国家,移民到美国去的人,没有几个是农民。即使在美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也是机械化作业,生活、居住环境也远远高于中国农民,他们已经是市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中美国民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国民素质并不是教育的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和崛起,国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正处在由农民到市民再到公民的发展变化之中。就学校教育而言,不是实行什么美国式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如何适应国情,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迈进的过程中,考虑如何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才是学校教育的正途。

四、谁主沉浮。谁来主导教育?家长?媒体?

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工作中总有一种感觉,有一只黑手在左右着学校教育,在不断化解学校教育的效果,5+2=0的说法,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现在的校长和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只能做他人操作的木偶,被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牵来扯去,甚至是被反教育的东西所干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和家长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一方面,把教师当作万能的上帝,不允许有半点儿的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做着学校、教师的上帝,站在教育门槛之外不断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搞得人无所适从。一方面学生要有个好成绩,另一方面不能增加学习时间;一方面家庭、社会带给学生好多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准学校、教师有惩戒教育;一方面期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成为天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成为上帝。现在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都在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说什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最终显现的标志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学习主动性的确立。课堂上学生说得多、动得多、问得多,都不能理解为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要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形成。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有点枯燥和机械是难免的,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快乐学习只是一种理想,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是一种教学标准。学习是今后劳动生产的基础,是劳动的一部分,学生理应吃点苦。忍受寂寞、不怕枯燥,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上帝不需要教育,也是无人敢教育的。一旦学生成了上帝,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孩子最初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定的惩戒,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惩戒虽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但也应是必要手段。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非观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无法靠法律手段来完成的,惩戒既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经验,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教育现象:如果一个小孩不知暖瓶的危险,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聪明的母亲就会拉着他去瓶口烫一下,让他知道暖瓶是摸不得的。农村的父母怕孩子溺水,在他偷着下水后,总要狠狠地教训他一次,让他知道这件事是危险的,是不允许的。即使是西方的教育也不完全摒弃惩戒。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地位的错误解读,我们的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牵制。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今天的教师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现在的教育已不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学生再成为上帝,那教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教育.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于20年前的学生,物质条件的优裕,使他们身上缺少了许多应有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现在的社会环境,更不同于20年前的教育大环境,黄赌毒等封建沉渣的泛起,西方不良观念的冲击,各种信息、技术的刺激和诱惑,使今天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增多,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家庭教育却表现的越来越情感化、非理性化,20年前家长对教育是宽容的、配合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做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或惩罚,家长知道后,多数是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今天的部分家长恰恰相反,对孩子越来越娇惯、放纵,对教师、学校越来越苛刻。面对

社会人文环境的不断恶化,家庭教育的弱化,教育的功能只能加强,而不是一味迁就,一味的迎合世俗,把学生当成不需要教育、没人敢教育的上帝。

五、鞭打芦花:谁该为学校乱收费买单?是学校乱收收费,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

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教兴国的旗帜越举越高,口号越喊越响,教育的地位也相应提高。最近,教育却又成了社会的大热点,成了与官员腐败、环境污染并列的最让百姓痛恨的三大问题之一。原因说是学校乱收费。学校为什么要乱收费呢?本是一个连小学生都不难回答的问题,从家长到社会,从媒体到官员,却一边倒地指责教育,没有人能站出来为学校说几句公道话。如果不顾社会责任和个人良知,一味为尊者讳,为当权者寻找推卸责任的种种借口,能真正解决教育问题吗?

从社会现实看来,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本原因是校长教师腐败了,还是政府不作为?!199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平均比重是5.2%。高收入国家是5.5%,中等收入国家是5.2%,中低等收入国家是4.6%,低收入国家是3.6%,尼日利亚1980年是6.1%,而中国仅占2.46%。2005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内蒙古教育经费拨付情况的调查,不少县市区是零拨付。中国仅仅是内蒙古一个省份有零拨付现象吗?恐怕有的地区不只是零拨付,还存在向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那些在乱收费浪潮中触礁的校长们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校长个人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一个人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教育大业,不惜身败名裂而义无反顾地去踩踏高压线,这种献身精神不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而值得提倡吗?为什么这样的人却成了过街老鼠,甚至是民族罪人了呢?

六、买椟还珠:英语课程为谁开?是学习吸纳西方的文化,还是学习西方的语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英语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一种必然,但怎样重视?重视什么?重视到什么程度?把英语放在母语教学的什么位置?这就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了。

首先,国家开设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推动劳务输出?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还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学英语说是提高民族素质有点牵强,说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也显荒诞,现在城市小学以上都在实行双语教学,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也都已开设英语课,全国 80%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其中60%以上的学生将来要回村务农或者进厂务工,能进合资企业的不到10%,即使到合资企业当工人,学没学英语也不是什么关键问题,那么国家投入那么多的人、财资源开设英语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英语在那些80%以上的学生生活和人生中,到底有多少实际价值?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培养高端人才、学习先进技术,只有全民学英语这一条路吗?有没有可以替代的办法?

其次,现在一些幼儿园也开设英语,高考、中考更加重视,已经把英语付于同语文和教学一样的地位。这样的教学地位,这样大的教学投入,占去这么多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与其在民族复兴、经济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成比例吗?教育应不应该有成本问题?

其三,与全国英语热、考级热相对照的是母语的衰落。现在一些大学生写论文,逻辑不通、错字连篇、成语混用,甚至有些综合类大学文史系学生的汉语模底考试合格率不到50%。面对母语教学如此令人沮丧的现实,教育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如果再这样走下去,100年、500年以后,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吗?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承文明的呀!怎能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

七、拔苗助长:创新能力能培养吗?创新能力的背后是教育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原因?

现在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空气,看问题不是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大思考,而是简单比较,简单推理,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步步把中国教育推向了死胡同。改革开放后,国人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各行各业都在拼命追赶,教育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追赶英美的行列之中,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可在改革的声浪背后,有多少冷静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和战略的谋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落后了,落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落后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基础、教育制度、评价方法、用人观念落后了?是教育自身改革不够?还是政府和国民对教育重视不够?

有人把中国企业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说成是教育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国外几十年的差距,能在几年间就赶上吗?就教育规律来看,任何技术上的创新,都要经过学习模仿这一过程,难道中国企业就可以超越这一阶段直接进入创新?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阻塞了我们的学习渠道,也延缓了我们的学习过程,这些责任也要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吗?

有人把中国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教育没有创新能力的依据,诺贝尔奖与创新能力有关吗?这是教育创新问题还是经济基础问题?我们有美国教育的经济基础吗?我们学生实验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全部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原因吗?有没有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原因?如果我们有美国的教育条件、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我们的教育还会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吗?

有没有民族歧视问题?有没有民族背景文化问题?再说,诺贝尔奖就真的那麽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诺贝尔奖重要还是两弹一星重要?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快速增长,里面有没有创新?神州五号上天算不算创新?什麽是创新?完全西化是创新?教材改来改去是创新?各种提法口号层出不穷就是创新?

军事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教育的竞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竞争,还是教育投入的竞争?如果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民的正确认识,而是一味强调教育内部改来改去,会不会东施效颦,最后把我国教育仅有的一点优势也给改掉?!

八、本末倒置:课程改革的动因是什么?是教材问题,还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第一批课程改革试验区已经实施了五年,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多少教育问题?最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课程改革在我校也开展了两年,虽然也参加了几次省一级的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课程改革的真正原因。新课程改革所针对的教育观念,课业负担等问题,其实质还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问题,与教材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不高,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也无法解决教育效率问题。

这次课改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教材上,课改年级都改变了过去的教材。教材问题在教育中真得那么严重吗?教材是什么?狭义上讲是课堂教与学的材料、例子;广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媒介和工具。是工具重要还是使用工具的人重要?农村小学教师很多还是民师转正的教师,这些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起点低,底子薄;二是年龄大,负担重。换教材后对他们来说是什么结果呢?新教材对教师有一个适应问题,那么对学生呢?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农村一年级学生、山村学生,你让他在插图上数几只海鸥,就一定比数小木棒好吗?

如果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不从根本上得以提升,用什麽样的教材也都会教变味。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其实质又是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不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而是在教师和教材这些枝节问题上绕圈子,什么样的改革也都是雨过地皮湿,不会有什么真效果。

九、竹篮打水:教育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基础知识优势的滑坡和学生体能的下降有谁来负责?

基础知识优势是否在消失?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是占绝对优势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些年,我们的优势是得到加强了,还是正在削弱?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时多了,还是少了?原有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是越来越严重了?

文革结束后,面对当时的国家和教育现状,全国掀起学习知识的热潮,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回头看去,对知识的重视确实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知识和知识分子有了应有的地位。近30年过去了,学生的知识面确实比以前宽了,这是教育的结果,还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学生掌握的多了,还是少了?现在美国人、英国人都在不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国这些年弱化基础知识的提法和做法,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来讲,是福呢?还是祸呢?

学生体能是否在下降?由于学校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一些基本的东西实行起来变的越来越困难。不是学校不愿意加强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实在是担心万一出现的问题。学校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在学生面前学校是相对的强者,但在社会面前他是一个十足的弱者,运动会上因学生先天性病因都能招来麻烦,谁还敢冒天下大不炜来推动体育工作?整个民族体能的下降会不会影响下一代与以后几代人的基本素质?会不会出现素质教育下国民素质更差的现象?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第2篇

——对耒阳市城乡教育情况的调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它不仅联系着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城乡贫富等差距的日趋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最近,耒阳市城调队对我市城乡教育的现状开展了一次重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城乡教育的现状不均,存在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困难重重。

一、耒阳城乡教育的概况

耒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2所,在校学生156197人,其中农村438所,占85.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4所,在校学生136411人;其中:初中76所,在校学生57692人,小学427所,在校学生78719人。把农村义务教育单列出来,则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6所,占86.5%;在校学生93753人,占68.7%;其中:初中58所,占76.3%;在校学生40266人,占69.8%;小学378所,占88.5%;在校学生53487人,占67.9%。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目前我市现有高中10所,其中农村只有2所,仅占20%。全市现有教职员工10160人,在职教职员工9086人,其中初中教师4918人,小学教师3456人。

据调查了解,耒阳市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98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研教改及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去年,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559人,入学率达90%;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5%,巩固率达99.5%,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但是,由于我市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加之由于受有关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义务教育举步维艰,现有高中办学条件很难适应扩招需要等诸多问题,给我市农村教育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城乡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耒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城乡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形势不容乐观。

据调查,当前我市城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教育经费运转难以为继。一是农村教育经费因政策性减免无法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每年减收6000余万元,这笔原由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无任何补充渠道。二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从支出结构看,投入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保工资”上,教育投入涨幅逐年递减,教育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教育支出的增加。如200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较2002年增长8.87%,其中市本级财政拨款增长仅0.6%;2005年,我市财政对教育的预算总额为10248.5万元,其中工资9532.9万元,占93%;专项经费480.3万元(其中包括“危改”资金245万元),只占5%。三是教育负债严重。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规模普遍较小,学校“一无两有”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待遇偏低。2003年全市负债学校达31.2%;2004年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4600余万元,其中两所省示范性高中即一、二中负债均在千万元以上。四是拖欠教职工工资现象严重。2003年全市拖欠教职工工资1818万元,到2004年4月止,市财政累计拖欠教职工工资9262.57万元。五是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税费改革后,市财政在安排教育经费时,未安排学校及教育局机关的办公经费,教育局只有集中中小学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教职工福利,致使公用经费年年亏空。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堪忧。一是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2005年,全市农村小学教师45周岁以上共计2628人,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52.5%,这批人将陆续退休。40周岁以下的共计1613人,占总数的33.2%。这足以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二是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我市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组成是“三分天下”:即民办教师,招工、补员、军转、双招教师,大专院校毕业生三种途径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农村教师结构极不合理。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信息等课程难以正常开齐,理、化、外等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高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高中教师794人,按省普通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配置比例为1:13计算,以2005年下期为例,全市初三毕业学生,按比例升入普高6982人,加上原有的高中学生8531人,共计15513人,需高中教师1193人,当年缺编420人,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甚。农村中学拔高用人现象普遍,一大批中专生正在挑起初中教学的大梁,有的甚至一拔再拔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五是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外流有四种,即外调、外借、考研和离职。2004年,我市教

师外调到党政机关及外县市共82人,外借到科局39人,此外,每年全市考研外流教师20余人,全市已累计擅自离职到外地谋高薪职业120余人。六是教师分布极不平衡。我市教师队伍分布存在四大怪圈现象,即“城区堡垒圈”,“城郊挤压圈”,“中心地带富余圈”,“边远山区奇缺圈”。七是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市大多数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以2004年为例,每学期请病假人员达120余人,在职死亡人数13人;教师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势头,“有病拖医”的现象大量存在。

——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遭遇壁垒。一是德育工作滞后,学生道德水准下降。在应试教育惯性心理的影响下,我市95%以上的农村初中学校都未按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把德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再加之我市家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水平不高,致使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者不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德育活动的开展率更低。二是素质教育未能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市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渐成畸形:高中教育完全以应付高考为最终目标,初中教育以升重高为主,最严重的是小学教育缺乏导向。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大多数学校已不再高度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受师资等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小学教育管理松散、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局面。以2004年小学毕业素质测评为例,我市总及格率只有37.3%,总优秀率只有1.84%。而小学教学质量的低下几乎断了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后路。

——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现象存在。近几年来,“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家庭有所抬头。几乎所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把读书当作跳出“农门”的一种捷径。然而,受教育乱收费、特别是高校高额收费、“不包分配”的教育分配体制等原因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家长只求子女混个初中文凭即可,而对读重高甚至升大学只能望“校”兴叹,不敢奢求。因此,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中途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或者进入外出务工经商的行列。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每年均达2.8%,无法达到衡阳市提出的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农村教育形势整体下滑。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呈逐年下滑趋势。据了解,目前一些村小学、乡中学因学生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导致学生人数锐减而不得不裁班并校,少数村原有的村小学已名存实亡。

三、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

据调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因势下滑,城乡教育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当前,响应党中央亲民政策的号召,我省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纳入省政府“十一五”规划,并

将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但就耒阳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基础而言,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定的“阵痛”,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1、现有经费运行机制将面临崩溃。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投入的渠道有:中央及省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其它专项补助资金、地方教育基金等,其中主要是中央及省市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四条主要渠道。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杂费收入、寄宿生生活费、勤工俭学收入(主要是商店)。作为农村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经费主要来源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已被取消,在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框架内,县级财政成了“吃饭”财政,乡镇教育投入几乎为零,在生源大量减少,勤工俭学收入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学杂费收入成了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保持运转的主要渠道。还没有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已经是负债运行,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教育部门不得不挪用一定专项经费进行开支。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的财政压力是相当大的。

2、农村教育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首先,办学条件的改善将举步维艰。学校在保运转、保基本福利都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进行学校基本建设。当前,农村学校大都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土木结构为主,历经风雨,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危房。尽管年年搞“危改”,但还是力不从心。中央、省市转移支付资金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只能是杯水车薪。

其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将任重道远。实行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界当前的紧迫任务。农村义务教育本来就落后于城区义务教育,要帮助农村义务教育赶上城市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这需要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在办学条件本来就落后的广大农村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强大的教育资金作后盾。如果是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这笔装备资金得不到可靠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也等米下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有效实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过去那种一村一所小学、几个村一所初中的格局必须打破。尽管我市通过几年的努力,撤并了一大批学校,整合了分散的教育资源,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一方面撤销的学校人去楼空,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保留的学校规模扩大,重复建设,加之偏远山区孩子就近入学不方便,护送孩子上学需要

添置设施设备,还要建设寄宿制小学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市新一轮布局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新一轮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所需经费投入理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3、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将因势下滑。耒阳市现有的教师队伍已存在多种不良境况。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师资将更难以保证。首当其冲的是边远山区教师将奇缺。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村教师流向了城区,我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编制已严重不足,许多偏远山区学校不得不自行聘请少量代课教师以满足需要。至2007年,随着初中生源高峰的回落,新一轮小学生源高峰的到来,部分山区学校学生人数将会增加。加之实行免费教育,农村学校的生源还会有大的回流,而教师数量没有增加,相反因为经费来源切断,不但不能聘请新的代课老师,现有代课教师也不得不清除。我市农村小学教师将大量缺编,师资与学生人数及教育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没有保障。

边远山区学校本就自然环境差,生源不足,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会更加紧张,工作会更辛苦,生活会更清苦,教师福利待遇会更低,积极性更难以调动,又会形成新一轮教师流失。即使没有门路能够留下来的教师也会因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和专项经费参加学习培训,而变得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技术缺乏。面对风起云涌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信息化世界,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和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更难以提高。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耒阳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及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须未雨绸缪,通盘考虑,并在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农村学校平稳过渡到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并促进全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舆论环境,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发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强化主要领导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建立任期义务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要将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一届政府和班子政绩、奖惩和任免官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任期教育发展目标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政府官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体系,才能真正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对全市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洗脑,形成正确的导向,督促他们将教育发展重心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各教育单位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切实降低义务教育成本。比如对接受农村义务教育的学生年龄、地域、就读学校做出明确界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流到农村学校就读,原则上应该回到其户籍所在乡镇、村级学校就读,对辍学后返读的,应界定其入学年龄。城市户口到农村学校就读应严加控制。要规范各学校招生秩序,严禁跨片、跨地域招收学生。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在校学生及流动学生档案。

2、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合理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建立这种保障体系,必须建立与现行财税体制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分级合理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一是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主要是要调整县级以上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争取上级资金对市本级危房改造及其他重大教育项目建设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全额用于农村教育。二是要建立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投入分担机制。主要是制定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和最低标准,促使他们依法担负起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责任。三是要坚持依法筹资办学。我们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办学责任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捐款兴教,充分吸纳民间资本,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四是要增强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根据我市教育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勤工俭学事业,做大做强校办产业,借助市场力量,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五是要作好教育经费预算,加大投入保运转。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的基础上,把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所形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未按规定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六是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监督机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益。要加强审计,通过审计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管。七是要澄清学校债务底子,千方百计地为学校消赤减债。实行全免费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保持正常运转,就得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务必要在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前采取奖、罚、补等各种软硬措施帮助各学校清老欠、断新欠;在清理债务上,要克服阵痛,不留后患。

3、优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发展环境。如何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保驾护航,明确责任是前提,加大投入是关键,优化环境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较差,首先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义务教育发展氛围受到影响,导致部门支教、群众兴教助教的热情受影响;其次是教育部门受制约因素多,在义务教育经费本身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向教育部门摊派、罚款

等伸手要“钱”的多,学校是任何“诸侯”也得罪不起,只好花钱消灾,义务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再次是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周边环境干扰的因素多,地痞地霸、黑恶势力强揽建设项目,插手学校食堂商店经营、违规开设网吧、电游室,甚至侮辱殴打教师学生,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损害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营造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导向。二是要规范职能部门的执法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都要把兴教作为己任。三是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和危房改造用地、基建项目审批等有关优惠政策。四是要重拳整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边环境。市公安、文化、监察、环保等部门要采取联合行动,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及污染源进行清理整治,市劳动部门要严格查处本市区城内各企业招收童工的事件,并严厉处分。乡镇办事处派出所要对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学校稳定。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第3篇

一位教师的困惑:怎样把握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特征?

社会教育活动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难把握领域特征。我的社会教学活动经常被评委老师批评为语言课,对此我非常困惑。例如,有一次我在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中,以故事为主线让幼儿感受勇敢,并学做勇敢的人。但是,整个活动完成后,大家都感觉很像语言课。我很困惑:这一领域活动(或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重点是什么? 此活动应该让幼儿获得哪些关键经验? 教师从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设计与引导策略上如何支持幼儿实现学习目标?

[思考与分析 ]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 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个难点。为什么社会课难上,主要困难表现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难以确立,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难以选择,不能凸显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园社会教育》是综合的学习领域。在知识教学方面体现在五大领域知识的综合,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就是和语言活动的综合。在活动形式方面,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我认为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领域学科特点,在活动设计中欠缺对活动材料的深入分析与结构的把握,欠缺针对幼儿认知经验的引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行为养成,一方面,教给孩子们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孩子们能绘声绘色地讲解许多包含行为规范、为人处世道理的故事,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行为中多表现出任性、自私、争抢、不懂礼貌、不分是非等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操行培养,以知识教学代替行为养成教育。这位教师的困惑是太重视给幼儿讲清楚大道理,知识灌输得太多、讲得太细致就像语言活动了。

要理清上述状况,首先要明确社会领域的教学重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社会领域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 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要把握好,分清主次。幼儿情感体验、行为养成往往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再次是注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语,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不能跑偏关注幼儿是怎么说的而忽视社会行为养成。最后,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听多想,多改进。

[困惑二 ]什么是最重要的

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 ”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 如果家长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李老师感叹道:“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提意见,要求我们多教孩子一些计算、多认识一些汉字。不知道对孩子而言哪些是最重要的。”

[思考与分析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社会、幼儿园、家庭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并不正确。他们往往对孩子有更多期待,希望孩子能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更优秀,希望孩子早点学习小学书本知识。许多家长认识不到小学知识的学习,早期是立竿见影,后期会造成孩子厌学。影响孩子一生社会性发展是隐性的, 家长看不到早期社会教育的缺失对幼儿有多大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人一生发展影响重大。因为幼儿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性发展方向和水平。

人才素质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并不是其拥有哪一项特长,相反,如果某项能力有所短缺,长项就会像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一样,成为一种“多余”。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施的效果直接决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各方面能力发挥。因此,幼儿园教育不仅要有发展幼儿智力的目标,更要担负起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任, 要给予社会领域教育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四个领域同等的地位。

家长这种教育态度可以理解, 但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幼教 工作者 ,不能抱怨 ,不能违背 教育规律 ,迎合家长 。要通过家 长会、家访 的等家园 联系形式 ,让家长认 识到家庭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困惑三 ]

一位老师进行《天鹅的志向》这一教学活动时,一开始就问:“小朋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孩子们困惑地看着老师, 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想让幼儿领会天鹅坚持梦想、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可是怎么讲幼儿似乎还是不明白,该怎么讲呢?

[思考与分析 ]

“困难”这两个字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 , 但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确实很困难。当老师问到生活中的困难时,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这和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知识、经验缺乏有关。社会教育注重培养幼儿一生都需要的许多优秀品质,例如:正直、合作、友爱、坚持、分享等。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需要在生活中给幼儿创造形成这些优秀品质的环境。教师不要在课堂中空洞说教。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0-01

问 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搞科研,不愿作“与现在教学距离很远的工作”。对于课题研究只有立项而没有成果,申报了课题就把材料束之高阁,不去研究,致使课题研究虎头蛇尾。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张老师说:我搞教育科研,我能考第一,我不搞教育科研也能考第一!李老师说:我们农村教师整天上课,放学后,还要忙着写几科教案,什么时间搞呢?小王老师说:我一毕业就搞课题研究,整整三年,我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可在科研成果评选时,不搞科研的老师的一篇论文也和我一样被评为二等奖,与我三年的工作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原 因

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出现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对科学研究认识的不够,未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放在“科研兴教”的位置上,只是喊喊口号,壮壮门面,认为我搞科研了,我就“科研兴校”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只是把它作为获得荣誉的一条途径。

其次,在于教育科研本身。一方面,我们所搞的课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过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不一帆风顺,这样就会使教师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搞课题研究需要理论基础,需要论证,需要设定实验模式,这些高深的东西让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索性“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第三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手续太繁琐,实验报告、开题报告、音像资料等,在老师看来,写这些的时间不如辅导几个特长生或学困生见效快;第四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代价让一般学校和教师不能承受,没有活动资金,农村小学连最起码的档案盒都难以购齐,更不用说买资料之类的了。

最后,在于教育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没有给予研究者必要的关爱,评价教师时,一般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教育科研列为一项,致使搞不搞科研对评聘职称、受奖等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些科研主管部门在评科研成果时,为了充数,显示自己成绩突出,只要是论文就可以评成果,这些都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策 略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不同于其他科研:没有专门的人员;没有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要想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兴校、兴教的作用,我们就应从不同的渠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实效性。

(一)从领导者的认识入手

教育科研关系的是教育的兴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不能把它只作为喊口号、壮门面的事。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识这一点,还要从思想上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要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让其知道如何去研究了,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从科研课题本身入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课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降低科研管理者手中“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只要是结合实际工作,只要能说明问题,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毕竟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

(三)从激励机制入手

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第5篇

特殊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提升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特教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特殊教育要和其他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而改革和发展特殊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人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是我们特教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绩与经验回顾

巴州区下辖特殊教育学校1所,创办于1992年,是一所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适龄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也是巴中市唯一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为一体的残疾学生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2平方米;现有学生264人,18个教学班级;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本科学历28人。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有爱无碍,启智增能”为办学理念,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以“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为办学思想,坚持走“语训—康复—学习文化—艺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的办学之路,以学习文化为基础,艺术发展为特色,职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先后组建了声乐、器乐、舞蹈、话剧、手语、书法、美术、手工、篮球、网球、羽毛球、田径等社团。毕业的盲生全部就业,多名聋生先后毕业于湖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现已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学校艺术方面成绩斐然,孩子们因为个人的才艺展示了各自的精彩。编创的舞蹈节目《门》获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节舞蹈类银奖,舞蹈《爱?无尽》获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学生张秋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网球团体第二名;秦晓芸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获团体、单打两枚金牌;徐鑫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网球比赛中获团体、双打两枚金牌。

巴州区特教学校呈献给党和人民无数教育奇迹和灿烂微笑,呈献给残疾孩子无数生存本领和精神力量,巴州特教事业蓬勃发展,巴州特教学校在川东北独树一帜。巴州区曾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被评为“四川残疾人之家”、“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无烟学校”、“四川省卫生单位”、“巴中市最佳文明单位”……。

二、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1、送教上门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不被人理解,有家长说:不需要送教,送了也没有效果;有的家长开始是高兴接待,后来也不怎么热情了;还有就是送教上门送什么?效果怎么样?

②试行:如我们学校利用周末、双休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全校教师分成6个送教小组,按照计划各自驱车下乡,开始了对分布在各个乡镇的重度、极重度、多重障碍特殊儿童的送教行动。送教老师给孩子们送去文具、图书和学习教材,给他们捎去零食,部分教师还对特别困难的家庭捐了款。老师们陪他们画画,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与他们互动游戏。

通过送教上门,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孩子的孤独,也看到家长的无奈与悲伤,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老师,无法做到满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要,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这些家长们带去一些康复教学理念,引导她们进行家庭康复。但是送教上门需要付出很多,我们没有方法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教学过程充满困难,这些不能自理的孩子们总带来很多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③思考:为使“送教上门”活动更有针对性,学校因人而异,我们的方法是拟定“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是洗脸、穿衣、吃饭、如厕等生活和社会适应课程;三是生活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是畅游、体育、美术、娱乐等艺术休闲课程。

送教上门是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送教上门”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生理缺陷也无法逆转,但只要我们“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教育关怀的幸福,我们就能缩小甚至改变上帝对他们的不公平!

2、资源中心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资源中心建设:各地建设标准不一样,比如成都特校投入1500万,建筑面积一幢楼,很大气很规范;我们缺场地、缺经费、缺人员;

②思考:资源中心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检查指导;二是全区特教师资培训;三是家长的接待和培训;四是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鉴定;五是规范随班就读资料要求及管理档案;六是送教上门一人一案管理档案。

但是这些工作光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行政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才能正确开展。现在目前条件不成熟,大家无法完善资源中心的作用。今天我提出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共同探讨。

3、职业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计划中要求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规模,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提法是对的,但实施起来困难,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是重要,要让学生学得一定的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将来自食其力才是根本……

目前,我们巴中特校开设了聋教职高班,有中餐西餐烹饪专业、美容美发专业;盲生有推拿按摩专业;培智的职业培训还没有方向和目标,但今后培智学生是主流,聋生、盲生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开设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①一是师资问题。无专业师资,都是到社会企业中聘请专业教师,费用高、时间紧,难请到;②二是无经费支撑。上面未拨付任何经费,只享受秦巴山区的职高免学费政策,一年1900元。平时训练的耗材费,1900元一个月都不够,包括设施设备费等开支,办起了确属困难;③三是学生实习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大部分企业不接纳。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职业教育问题多多,但我们是特教工作者,最终还得让孩子能自食其力,所以有待于大家今后共同思考和探索,开创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农村小学管理的困惑与思考 第6篇

许集小学 李元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社会教育氛围都面临很多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要发展必须从根本上理解学校的需求是什么、各种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弄清楚我们已具备了哪些能力等,然后再确定学校的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一、学校发展中的困惑

困惑一:师资带来的困惑。我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民招师”和“民转公”出身,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基本上是“应试教育”阶段的主力军,教学方法形成了定式,一下子还不容易转过弯来,课堂教学的手段大多数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后来新招了一批音乐、美术、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也只能保证开齐课程,他们还得兼带其他课程。

困惑二:城乡差别的困惑:现实社会是高科技信息时代,城市的条件比乡下要好,信息拥有量要比乡下高几百倍;虽说农村现在的教育投入力度在不断的加大,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设施的应用也正在步入规范化和常规化。但是教师的应用能力只停留在表面,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困惑三:考评机制的困惑。教育改革天天在说,天天在改。而落实到最后还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农村教师为了学生能考高分只得把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拿出来,课堂教学也不会去思考怎样改革教学方法那一套,认为只要考了高分就是好教师。加上农村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农村孩子要出人头地也只有走考试这条路,学生考不好老师就会受歧视,所以老师也懒得去考虑什么新理念、新教法,参与改革只是流于形式。很难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

二、学校管理上的思考

1、校长的执行力是关键。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2、人文管理是前提。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

实行校务公开,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学历,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教育教学管理是根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落实“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夯实基础是关键,因此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上一篇:芦溪乡2011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