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2024-05-11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精选6篇)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第1篇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一)、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1)咏物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例如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思乡怀人诗: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3)送别诗: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隐逸生活为主,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边塞诗:盛唐时期积极用世的时代气氛,催生了边关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6)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用以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的作用。例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7)闺怨诗:哀怨之作分为“宫怨”、“闺怨”、“春怨”等几类,主要以女性的的口吻,表现对征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8)即事感怀诗:就是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场景生发感慨,常见的有怀亲、送友、思乡、赠别、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例如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哲理诗:顾名思义,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此类诗歌将抽象的哲理蕴含在鲜明直观的景象当中,深沉而含蓄。例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二)见意象及其含义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有诗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杜鹃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云:“枯藤,老树,昏鸦。” 猿啼 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郦道元《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羌笛 由于发音凄切,有凄凉之意。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水 和愁丝连在一起,比喻忧思和愁绪。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鸿雁 与雁书、鱼雁等泛指书信、音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亮 对月怀人,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煜《虞美人》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柳树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青鸟 传书的信使。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忧国忧民等。

(6)语言特点: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等。

(7)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平淡、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等。(8)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

(四)、锤炼语言

1、古诗的语言特点(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于浑朴中见清秀,语言质朴、平淡。(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4).明快

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例如他的《忆江南》。(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6).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7).精练 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语言相当精练。(8).生动 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9).隽永 语意深长,耐人咀嚼。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0).工丽 “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2、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1、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史

一、春秋战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汉魏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两晋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四、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五、唐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词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六、宋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七、元明清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2、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

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词的术语“下阕”、“下阕”。当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我们就要对词人的生平、志向、思想有大致的了解。若缺失了这一部分知识,对诗词的理解和答题就会形成障碍。因此,适当对这一部分进行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1).关于诗歌文体知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诗的体式上分,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古风、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从内容和表达上,诗又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古诗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源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如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源于《离骚》的浪漫主义传统,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如李白的诗。古诗也有各种流派:

①唐诗有山水田园诗派(如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如王昌龄、岑参);

②宋词有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如李清照)。

词,又称为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阙、上片,第二段叫下阙、下片。

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又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我国古代诗歌不仅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不同的诗体各有特色,如古风、乐府多为民歌;律诗体制严格;词或豪放,或婉约;散曲有严肃,有诙谐。

2.关于著名诗人、词人。

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人生经历、志趣、思想和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要把作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联系起来。(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字词特点: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平淡无奇 诗情画意 富有哲理 形神兼备 简洁 洗炼 质朴 清新 雄浑 夸张 比喻 拟人 形象 生动 对仗 双关

表达技巧:含蓄委婉 耐人寻味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衬托 烘托 渲染 对比 象征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呼应 照应 浑然天成 虚实相生 思想内容: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乡情 伤离 怀古 忧思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第2篇

温志成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以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已较少见了,大多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考查题型丰富多样,在中考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特色试题,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择取部分作一解析。

一、根据诗词意象体会思想情感。

例1.(20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后面题目。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所谓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寄予情感的物象。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用意象打动人,所以鉴赏诗歌,我们要善于通过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和思绪。例1集中选取了三句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月亮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所以月亮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诗人们对月亮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怨恨等,尤其是想通过身处异乡却能仰望九州共有的这一轮月亮来寄寓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离别相思等情感。例l中的李白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显然诗人是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词用比喻手法,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离愁别恨之情。王建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根据诗词内容补全对联。

例2.(年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与诗歌一样,都是我国艺苑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对联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凡善诗者能作妙对,善联者必有好诗,古典诗词中那些最出色、最精华的对仗句,有的本身就是一副精美的对联。例2将对联与诗词名句联姻,更能让我们品悟蕴涵其中的对称美、艺术美与意境美。要补全例句中的对联,首先应借鉴上联对第一组诗句的提炼方式,而后再揣摩其他组诗句的特点与内容。第二组诗句中的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这两句诗都描绘了山水田园风光;第三组诗句的苏辛是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这两句词都抒发了他们一腔报国之心:根据对联上下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等特点,可将下联拟为“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或“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等。

三、根据诗词抒发的情感给诗集命名。

例3.(201年江苏南京卷)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

解析: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极度浓缩。古人对诗集命名很有讲究,有以作者的姓、名、字、号命名的`,有以作者曾任过的官职或封号、谥号命名的,有以作者籍贯、生活地及书斋命名的,有以帝王年号命名的,也有以书名寄寓作者的情志的,等等。不过这些命名方法不适合例3,因为例3中的四首诗作者不同,所处的朝代也不尽相同。所以例3要给诗集命名必须依据四首诗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来命名。《次北固山下》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春望》通过对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边塞词,抒发了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可见这四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因此可把诗集命名为《思亲集》或《思乡集》等。

四、辨析他人对诗歌的理解。

例4.(2010年四川乐山卷)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解析: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含而不露是诗歌的最大特点。所以,赏析诗词,不能只单纯地看字面,甚至是割裂整首诗词来单独片面地理解某个字词或某一个诗句。例4中那位同学对诗歌第三句的赏析犯的就是这种错误。比如,第三句中“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他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因为诗人“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而且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因为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那还伤心什么呢7显然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其实,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是平安的。

五、将诗词与现代文结合考查。

例5.( 2010年福建漳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第3篇

一、解读时代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涵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诗词就是诗人生命的彰显,而这些都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诗歌本身,学生对诗人的身世、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更为感兴趣。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洒脱不羁、豪迈奔逸的李白才可以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爱国忧民的陆游才可以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浑悲慨,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王维则追求淡然,语言空灵、画面清新。作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以及他所经历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留下重重的一笔,所以教师在教学诗词时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二、解读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诗词简单的意象中,或咏物,或写景,或刻画生活场景,或描摹人物情态,不尽相同,让读者在感知、品读诗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诗词的境界里遨游。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生活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要想探知具体的“志”,那就得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笔力苍劲,视野开阔,使得《使至塞上》整首诗意境雄阔,苍凉悲壮,这种意境也几乎是当时边塞诗的共同点。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这对国人影响深刻,尤其对边塞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炯、岑参、高适等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创作极为丰富,诗人们常常以边塞风情为背景,用浓重的笔墨展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和开阔的胸襟气度。

三、解读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词塑造的形象

形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在创作时,诗人们总是借助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意志、感情、愿望寄托在客观物象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此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如《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画面,蕴含了作者陶渊明淡泊宁静的思想。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形象包括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前者是指文章作者在诗中精心裁剪的客观之物,如傲雪挺立的梅、触发情思的凤凰台、发人深省的飞骑送荔枝等,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激发出作者深深思考,进而迸发出情感思想。主体形象一般来说都是隐藏在客体形象中,是文章主人自己主观意志的展现。

如学生初读韩偓的《深院》中“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时,有一学生说“人昼寝”体现了诗人安闲自适、悠闲自得的情怀,是啊,大白天睡大觉怎么不悠闲呢?可仔细一玩味,其实不然。出生在唐末的韩偓自命清高,不愿趋炎附势而遭排挤,这样的“深院”似乎成了诗人的一个“桃花源”。通过解读背景资料,我们不再是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景致,还看到了诗人一颗哀愁、苦闷的心。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衬托了庭院的“人迹罕至”。“深院”之“深”,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

鉴赏古诗思想内容 第4篇

1.客观分析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各种形象。诗人会描写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通过诗中的形象,就能把握住诗人跳动的脉搏。如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休无止正好吻合,故诗人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2)借助诗歌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为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3)借助风格流派。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清新明快,李商隐的诗朦胧晦涩,李贺的诗雄奇悲壮,苏轼的诗豪放旷达……我们可以借助他们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2.揣摩深层含义。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一般而言,对于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不处于同一能力层面的理解较为困难。不处于同一能力层面的表达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二是侧身诗外,暗寄褒贬。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中作者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并不同一,诗人侧身诗外,将其褒贬之情暗寄于“妾”这一形象上。

3.做到知人论世。自从高考出现古诗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有关诗人的生平,在鉴赏古诗时才能充分地调动我们的记忆细胞,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比如陆游的《好事近》一词:“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要求简析下片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知道了陆游的词常常体现其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就会对这个试题的解答有很大帮助。其答案为: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4.把握感情基调。任何优秀的诗歌都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塞,不念经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彩练。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特别是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蕴意,是了解诗人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把握感情基调的最好途径。比如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无奈”“思家”等,就把握住了诗的思想内容。

【原创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子规”是杜鹃的别名,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经常表达什么情感?这首元曲中的“鱼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中写了哪几个“景”?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有诗才。

(1)诗的前两句写“孤舟”“天涯”“万转”“云山”,描写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诗的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1)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第三、四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受。

3.(1)忧愁忧思或悲凉凄清。“鱼雁”指书信。(2)有三处写景。即“子规啼”“柳絮飞”“双燕斗衔泥”。“子规啼”引出了“不如归”的思乡念头,由写景转入叙事,自然连贯。“柳絮飞”既是暮春实景的特写,让人触景生情;又比喻游子的身体因思乡而瘦削,清寒渲染了忧愁的气氛。“双燕斗衔泥”写的也是暮春实景,同时又反衬游子离家在外的情景,暗示人不如燕,燕子还可有家有亲人,而自己却孤身一人。

4.(1)寒夜,作者夜泊长江,江景凄寒,他独自伫立江边,抚今追昔,思潮翻滚,不禁全然仰天长啸。这时,大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以至惊动了水下的鱼龙。这既是写景,也寄托了作者的忧思与不平。(2)下片“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5.(1)本诗前两句用“孤舟”“天涯”“万转”“云山”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楚、悲凉、艰难、迷茫的景象。通过此表现了作者对女婿李穆新安之行的担忧和关心。(2)刘诗后两句用“柴门”“远客”“青苔”“黄叶”“满”表现自家的贫寒和孤零,表达对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和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作者简介】

曹保顺,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辛集中学,市学科带头人,发表文章多篇。

内容型古诗鉴赏题攻略 第5篇

名师解读: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的问答类型中,有一类是内容型题目,这类问题在作答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问题设置一般是:①关于这首诗(或两首诗),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②与其他诗相比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在做题时应该清楚,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认定诗词的感情,应分析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在方法上做到: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内容;②抒发了什么情感;③如果两首诗比较,还要找出它们的异同。

-解题示例:

(1)(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福建卷第9题)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基本内容 第6篇

一、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它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

古典诗歌中的诗又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亦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需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以上有关诗词体裁的知识,掌握这些诗词知识,不但要记住,还要会使用。

二、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哲理诗、爱情诗等等

1、写景诗:一般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美好志向,或通过写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通过写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等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写出了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刘禹锡的《石头城》通过对金陵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诗:即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

3、咏史(怀古)诗: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多表达的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对昔盛今衰的感叹。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均为名篇。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胜今衰的感慨。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即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王冕的《墨梅》通过作者画梅花以追求色彩鲜艳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于谦的《石灰吟 》借诗人对石灰的吟咏、赞美,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坚贞不屈、为民众利益甘愿牺牲的高尚精神。

5、山水田园诗: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景象和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弃官归隐的决心。

6、边塞诗: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约有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战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送别诗: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几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很注重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来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州》(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8、哲理诗:它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诗: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三、明确考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从2002年开始,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主要是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考纲要求有两点: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点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1)鉴赏评价古诗的形象,既包括人物形象(既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还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又包括景物形象。(2)鉴赏评价古诗的语言,既包括谴词造句的特点和语言的表现力,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等。(3)鉴赏评价古诗的表达技巧,既包括象征、渲染、衬托等表现手法,又包括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等。(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看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下面具体做出分析:

(一)、分析形象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析人物形象时,可抓关键词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可抓住“独”“佳节”“遥知”等关键词来分析,该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孤独游子的形象。异乡异客,形单影只,再加上又逢佳节,就把诗人内心的孤独情绪鲜明的表现出来。再如杜牧的诗《初冬夜饮》通过“客袖”“侵霜”“烛盘”等词勾勒出一个在灯光下自斟自饮顾影自怜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2)分析景物形象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看塑造的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它通过初春最常见最具有特征的景物来勾画出春天灿烂阳光照耀下的明净绚丽而阔远的图景。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的是要抓一些特殊意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所谓意象,简单说就是作品为抒发某种感情所描写的一个个的物象,而意境则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品味语言

鉴赏评价古诗的语言,既包括鉴赏语言在句中谴词造句的特点和语言的表现力,也包括语言的风格等。前者就是要品味诗人练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后者指语言的特点和流派。

品味诗人练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就是看诗中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用得准确、生动。即抓住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二字,就是诗中的诗眼。尤其抓动词、颜色词、叠词、拟声词、修饰语及词类活用等。

1、动词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特别是“闹”字,写出了盎然春意,蜂蝶纷飞的情景。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怨”字使用拟人的手法,既表达了曲中之情,有显现出吹笛人之心。

2、颜色词(主要用来表现人物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碧”字写出草的碧绿,增强了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船泊瓜洲》)“绿”活用作动词。传说王安石作此诗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词,觉得都不恰当,最后才选用了“绿”字。此字在句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江南阳春、花红柳绿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仔细品味便可发现,“绿”字较“到”诸字更活泼、更有色泽感和生命力。

3、叠词(叠词的使用能增强不仅增强语势,而且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写行为,“冷冷清清”写状态,“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三句全部使用叠字,写出了诗人从“寻”到“空”到“悲”的心理历程、行动经过和感情变化。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的《黄鹤楼》)“萋萋”这一叠字,写出了晴空下远望所见树木、芳草的茂密和清晰。

4、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以叠字摹声,把琵琶声描写的生动逼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萧萧写出了落叶的声音,滚滚写出了流水的声音]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品味语言,要了解语言的特色,反映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品味语言,还要了解语言的风格特点,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清新、凄美、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缠绵、豪放、婉约等。

(三)鉴赏技巧

赏诗歌最主要的还要鉴赏它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构思、表达方式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情景关系等。

(1)烘托渲染:借鉴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即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一连串的意象烘托渲染出“断肠人”相思之苦。

(2)象征:即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的表现。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军民.。

(3)虚实关系:这是古人论文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拖为虚„„„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的眼前所见,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写。

(4)动静关系: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往往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叫声来衬托山的幽静。

(1)直接抒情手法: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激昂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予此景此物中,通过描景表现出来,就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借梅花的高洁来抒写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用典的运用。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因为典故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古诗中多用的是描写和抒情。

(四)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的就是判断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我们可以采用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知人论事。古典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多为: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古伤今,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忆友怀旧,昔盛今衰等。

上一篇:2018年士兵提干基本常识之外国艺术篇:戏剧与音乐下一篇:新生见面会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