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2024-06-16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精选8篇)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1篇

保委【2011】78号

保安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州县有关会议精神,根据《中共同仁县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安排意见》的精神,我镇本着建立新型民族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积极促进农村发展的原则,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现将该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根据县委的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镇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我镇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各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并制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村社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对各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和督促检查,保证不留死角;真正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乡(村)规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做到认识、领导、措施、投入四个到位。

二、认真开展创建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团结、友好合作。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法制教育。把领导干部、宗教界人士和广大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

年内积极开展了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及形势专题学习会,对村级干部进行了培训。并利用“两基”教育工作验收的有利时机,在各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宗教知识及理论政策的教育,拓宽广大青少年的知识面,从小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此外,我镇还积极组织镇党、青、妇和民兵组织深入开展民族宗教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以丰富群众娱乐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效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宣传到村、到户、到人。

三、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民族教育工作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利用“阳光工程”办培训班的机会,拓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渠道。加快“两基”攻坚步伐,强化基层干部致富能力的培训。

利用今年党员集体培训活动,把政治觉悟高、有本事、会干事、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纳入培训范围,从而提高整个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四、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突出搞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内、城外、下庄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共计289户,总投入299.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80万元,现已顺利验收。二是下庄村以奖代补项目,投入30万元,已验收。三是麻巴十一村人饮工程项目,总投入230万元,正在实施。四是保安棚户区改造项目,共70户,总投资364万元,其中群众自筹84万元,已基本完成。五是修建双处通村公路7.4公里,投资51.8万元,已完成建设。六是2010年新建双处、城内两村党员活动室,维修石哈龙、全都两村党员活动室。总投入资金28.6486万元。现已投入使用。七是完成浪加及下庄土地平整,总投入126万元。八是进行塔山渠道维修,总投入506万元。

(二)现代农业成效明显。保安镇现代农业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已走在全州各乡镇的潜力,如集中连片1000多亩耕地建成千亩油菜基地;东干木村成功流转700亩土地用于设施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建设,每亩地每年流转费为150元,年均收入达10.5万元。成功流转150亩河滩土地,建设苗木生产基地150亩,每亩每年500元,收入7.5万元;流转土地80亩建成油桃生产基地,每亩每年650元,收入5.2万元。完成东干木设施农业观光示范园、黄果苗木基地、黄果枸杞间作示范基地建设。此外,整体出租格拉滩荒山坡地30亩用于修建驾校,每亩每年330元,一次性收入租金30万元,并每年负责免费培训保安地区农牧民驾驶员15名。

五、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管理,并积极为宗教界人士派有解难、增进友谊;二是建立健全各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制度、层层落实反分裂、反渗透工作责任;三是重视解决宗教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宗教人员非法出入境、社会流散僧人管理以及基督教管理等突出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制定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四是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五是认真贯彻州委《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的决定》,严禁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擅自插手、干预正常宗教事务,严禁共产党员信仰及组织、参与宗教活动,一经发现,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严肃查处;六是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坚决禁止违规新、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的决定》,严格控制大型和跨地区的宗教活动及宗教活动场所的新、扩、改建。

六、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重大事件不出县”的工作原则,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和重大责任追究制。深入农村牧区和寺院,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本着“加强排查、积极疏导、不能扩散、依法处理、不留隐患”的原则,以联系走访、领导互访的形势,排查新出现的影响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矛盾隐患,并建立健全各项排查调处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把矛盾隐患解决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大了反分裂、反渗透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积极措施,及时研究斗争的策略和方式,加大标本兼治、主动治理的工作力度。通过不懈的努力,及时将各类矛盾、纠纷以及违法犯罪行为遏制于摇篮之中,有效促进了我镇的民族团结,维护了本镇的社会稳定。

保安镇党委

2011年11月15日

主题词: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安排意见 抄报: 县委

抄送: 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2篇

关于2011年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安排意见

各村党支部,镇直各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对今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州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这个中心任务,以“助农促创”活动为新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构建红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努力。

二、主要任务

1、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是抓学习,提高认识。以经常性教育为主,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营造浓厚的创建活动氛围。各村支部要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纳入党支部工作日程,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各村、各单位要在坚持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识。并在全镇干部职工当中开展一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知识考试。各村要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学校要开展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对先进事迹进行宣讲。二是抓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和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延伸到各村各户以及宗教活动场所,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全民受教育,人人促团结的生动局面。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教育,全镇各小学要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从小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要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好第七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法制培训、“三下乡”等活动,在全镇掀起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高潮,努力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开辟专栏、制作专题、人物访谈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在全镇树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教育和鼓舞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在全社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2、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化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各村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目标,严格按照《示范标准》内容,逐项对照检查,认真查漏补缺,争取通过考核验收,挂牌命名,各村及驻镇各

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责,认真对待。从软硬件着手,加强指导,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同时,要坚持分类指导、高标准、严要求,正真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树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为全镇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化建设带好头、领好路。

3、抓好“助农促创”活动。“助农促创”活动是镇上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各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采取的有力措施,也是创建活动的一个新载体、新内容、新任务,各村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切实抓好落实,正真使这项工作成为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的实惠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来,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帮扶形式,帮助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4、抓好清真食品的管理。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对清真食品的认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临夏回族自治州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的人和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抓好宗教领域的创建工作。一是全面完成宗教活动场所基础管理工作。二是继续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星级挂牌评定工作,并实行动态化管理。三是扎实开展“一遵四比”和“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认真做好法制宣传进宗教场所活动。五是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维护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驻镇各单位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把民族进步创建活动作为构建和谐红泉的重要载体,按照镇上确定的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2、加强督促检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和各村,要按照各自工作分工,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表率,定期召开协调通报会,及时掌握创建工作进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村、各单位要根据镇党委发《关于2011年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安排意见》的要求,对创建工作牢固树立长抓不懈的思想,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将创建活动的动态及时向上反映,既要把创建活动寓于各项工作当中,使其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又不能简单地把其他工作与创建活动等同起来,使创建工作流于一般形式。镇党委要对各村创建活动进展情况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年终统一进行考核验收。

中共红泉镇委员会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抄报:县创建办

抄送:镇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

存档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3篇

(1) 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传统文化, 为昌吉州民族团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昌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成立于1954年, 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总面积7.39万平方公里。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2个民族,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8.8%。现辖5县 (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2市 (昌吉市、阜康市) 3区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准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有乡镇71个、行政村453个;街道9个、社区106个。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和农八师的21个团场。在昌吉建县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这种长期睦邻而居、团结互助的传统, 使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和认同, 而客观上, 也为昌吉州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提供了传统文化保障。

(2) 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互补,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互助的平台。

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 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交流。昌吉州借助福建、山西两省和自治区项目, 充分发挥资金和人才的优势, 深入开展对口帮扶, 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近年来, 先后出台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的意见》、《加快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举全州之力加快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1个少数民族乡、22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29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 对聚居在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三县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进行重点扶持, 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通过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 促进木垒县实现后发赶超。二是妥善做好牧民定居、生态搬迁工作。昌吉州积极引导牧民发展特色经济, 帮助搬迁的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切实做到“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全州牧民定居率达65%,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 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发达县市、乡镇和民营企业, 投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昌吉州加大对两个边境县的投入, 除国家每年安排的“兴边富民”行动资金外, 州财政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 并通过引导和带动其他各类资金, 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大力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昌吉州用好用足贷款贴息政策, 推动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3年昌吉州共实施各类项目462个, 落实资金923亿元, 连续三年位居全疆第一, 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各类补助资金80亿元, 38个援疆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 开工率、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100%。

(3) 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思想基础。

昌吉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目前州县两级共有创建工作专职人员47名, 各部门也指定了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常年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考核机制上, 把创建活动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同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 州、县 (市) 已累计落实创建工作专项经费420万元, 工作用车6部, 州县各部门也按照要求划拨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

全州各地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大宣教、大创建、大结对”活动, 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民生,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基础。

按照自治区的部署要求, 昌吉州连续三年实施“民生建设年”活动。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通过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发放技能培训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 解决了“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 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 举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技术、实用致富本领等经济含量高的培训班, 实现“一年一户一人一技”的培训目标, 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技能。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 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招录一定比例本地员工和少数民族员工。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 近三年完成了7 367户游牧民高标准定居任务, 完成7.3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 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 将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向城镇、郊区、农村延伸。深入实施城乡解困工程, 逐步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 做到困难家庭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随时产生、随时帮扶解决。积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红十字会等慈善网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 大力提升城乡医疗救助、孤残救助水平。深入实施了系列民生建设工程, 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5)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创建了社会保障。

昌吉州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针对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双语”教学及“双语”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解决好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逐步实现了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做好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突出抓好职业教育, 扩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搭建起了校企、校地合作办学、就业平台, 努力建设了面向各民族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 昌吉州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和保证饮食、用药的安全。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各类卫生事业发展资金应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巩固“新农合”成果,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乡镇的群众参合率达到99.2%。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制建设,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重点实施少数民族优生、优育、优教工程,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在文化建设方面, 昌吉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将创建活动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和繁荣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完成了《别失八里》音乐剧、回族舞蹈《踩点点》、新疆曲子现代戏《哈哈泉子的户儿家》等20余件舞台艺术精品。

(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文化屏障。

昌吉州政府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与发展工作, 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 大力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着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等文艺精品。通过开展“现代文化促进月”、“现代文化推进年”活动, 全州上下按照解放思想引领行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推进行动等“七大行动”38项内容, 精心策划开展了357项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现代文化引领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品牌文化活动, 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创作。

(7) 民族团结进步和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载体。

争创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昌吉州从2011年开始将过去每三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改为每年表彰一次, 创新评选方式, 开展了公众网络投票评选活动, 全州12万人参与投票活动, 累计表彰模范单位600家、模范个人1 108名。昌吉州先后在全疆、全国召开的民族团结经验交流会上做过精彩发言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昌吉州抓好社会各层面的宣传教育, 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载体,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宗教场所为载体的“大宣教”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这些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及时妥善地解决,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消除了隐患。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是昌吉州民族团结的重要经验之一。昌吉州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进一步完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工作机制, 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同时, 规范信访秩序, 95%以上信访问题得到化解,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防范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模拟训练和演练, 不断提高发现、判断、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形成了全社会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强大合力。昌吉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进程中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了社会矛盾, 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群众的安居乐业。

2 建议与对策

(1) 要适应现代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 多运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开辟各族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 努力增强各种媒体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电视媒体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如何有效地利用电视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比如电视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 传播画面直观易懂, 形象生动, 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等优势, 但是电视媒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媒体在争夺媒体受众的过程显然力量不足, 不管是从节目的覆盖范围、技术的资本, 还是从电台的人才、节目源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卫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能否与中国第一娱乐卫视———湖南卫视联手共同打造一个宣传民族团结的节目, 把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 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吸引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电影媒体逐步走向了市场化, 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 但是, 电影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倾向于制作受众喜好的作品, 而关于民族团结题材的优秀电影极少, 这与目前的影视传媒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种状况, 政府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电影。首先, 由政府搭建平台, 组织各方的力量, 从故事题材、主创人员、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民族题材电影的专项投入;其次, 加大公益展演的力度, 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让优秀的电影和广大的观众见面;最后, 在创作民族题材的电影时, 要尊重创造规律, 避免急功近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媒体已成为我国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互联网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另一方面,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在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有损于民族团结的攻击、谩骂之词, 应迅速删除, 引发严重社会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强化国家认同的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 淡化民族意识, 宣传中应更多强调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强调逾越民族界限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

民族团结应该更多地讲56个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上形成的血肉联系, 在相互交流中的不断融合。“新疆的汉族没有不喜欢吃馕和烤羊肉的, 少数民族也没有一家吃饭不炒菜的”这些文化上自然的相互吸收现象要多讲, 而不应该刻意讲民族的不同。

目前民汉群众的民族意识都在增强, 在调整或出台各种政策时, 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 广泛考虑社会影响, 兼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 既要使少数民族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又要避免汉族有“二等公民”之感, 离疆心理增强。

对各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新形势下应重新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一些调研工作, 我们发现由于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民族意识的上升, 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本族利益的观念在强化, 双方往往站在所属族体的角度对一些政策进行解析, 评价其公正性与合理性。

要继续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五观”的宣传和教育。但这些宣传和教育切忌喊口号和走过场。要把这些教育切实融入到各族居民的具体生活中, 通过身边的例子, 使居民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教育。

(3) 提倡各民族换位思考, 树立宽容与包容意识, 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差异, 民族间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 宽容和包容应该成为各族民众的正常心态和行为方式。

真正的互相接触是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 没有了民族间的交往,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有交往, 才有了解、理解、赞同、认同, 这些都是宽容和包容的前提。为此, 可以以社区为单位, 多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促进各个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在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可以通过推荐、翻译一些反映各民族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 尤其是民族作家写的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拍摄、播放介绍各民族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认知。

民族工作要注意考虑各民族的真实心理, 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使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合适的渠道得到反映,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才能完善和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 把少数民族干部凝聚到党的事业和旗帜下。

摘要:昌吉州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昌吉回族自治州被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昌吉州已全面启动了创建工作。文章全面总结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经验, 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4篇

国家民委对首批示范州创建试点检查验收之日将近,记者再次来到海北,感受历经两年示范州创建热潮洗礼的海北大地,时时飞扬民族团结进步赞歌,处处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在美到令人心醉的金银滩草原上,李利什吉的“生态鸡王国”越来越壮大了。

2009年春,海北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藏族妇女李利什吉租下1000亩草场,发展草原散养生态鸡养殖。此后,在州县政府配套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山东援建资金等的大力支持下,李利什吉成立的海晏县绿野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跳步发展,2014年出栏鲜肉鸡15.4万只,销售收入1540万元,纯利润800万元,销售订单签往陕西等外省市。

作为“青海省科技致富女能手”,李利什吉不忘回报社会,接纳了352名汉、藏、蒙等各族牧民进合作社务工,还赞助维修寺院,敬老济孤助学,带动周边贫困户致富,赢得了广泛称赞。“我能有现在这点小成绩,是赶上了好时候。我最大的心愿是合作社每位成员、每个家庭都越来越富裕、快乐、幸福。”李利什吉说。

李利什吉是海北创建示范州分线工作——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进程中涌现出的带领群众致富典型之一。海晏县委书记董玉毅介绍说:“作为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分线工作的‘八项示范性工程’之一,我县以现代、生态、示范为落脚点,发展草原生态鸡与牛羊共养立体式养殖,启动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根据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2013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设立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等,使合作社经济越来越成为农牧产业发展亮点。”

“海北是资源富集区,草皮底下就是优质煤炭,祁连山因矿藏丰富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但州委、州政府却没有大力发展矿业采选挖掘业。比起牺牲草场开采煤矿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海北的选择是更忠诚于生态,更坚信生态文明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祁连县县长龙永胜说。

2015年3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尼玛卓玛建议国家加大对青海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支持力度。除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外,尼玛卓玛在建议中重点提到了在维护青、甘、内蒙及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祁连山地区。

2014年夏,青海省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省级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此前于2014年5月召开的海北州创建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启动大会上,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利用7年时间,构建起祁连山森林生态屏障和青海湖北岸草原湿地保护带“一屏一带”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州和全省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是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分线工作中的另两项示范性工程,突出体现了我们生态立州的发展理念。”龙永胜说,“祁连山生态保护并不是要约束或牺牲发展,而是要求我们探索出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世界上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适合骑行的地方了”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是海北的主动选择。

随着我国首部青藏高原青春骑行文化微电影《爱,全在那儿》登陆主流视频网站,故事发生地、环湖骑行大本营——海晏达玉部落民俗村越来越火了,租上一辆自行车环青海湖骑行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青藏高原,整整4天,每天近100公里,环青海湖一圈,据说还同时完成了一次藏式祈福,这样的骑行真是太刺激太有意义了!”来自台湾的小伙SamWong说,“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灵魂回故乡、思想去流浪、理想在燃烧。我想世界上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适合骑行的地方了。”

海北州文体局副局长张宗德介绍说:“《爱,全在那儿》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数位领导全程策划。这部微电影是海北文化营销的一种尝试,以时尚励志故事宣传海北‘骑行天堂’旅游品牌和‘文化海北’、‘运动海北’的形象。”

“梦幻海北”旅游资源丰富,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生态性兼容,是“大美青海”的典型缩影,全省旅游规划中82个精品景点有22个在海北州,尤其青海湖及鸟岛、沙岛、金银滩、原子城、百里油菜花海等,拥有较高知名度。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既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又保护传承好优秀文化,为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起到提升物质基础、发挥文化凝聚力的双重作用。

围绕“文化旅游活州”发展战略,海北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产品,做实做强观光旅游的同时,推出了以金银滩水(冰)上乐园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度假游、以马背民族互动营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游、以高原桃花源为代表的华热民俗体验游、以岗什卡和黑河大峡谷为代表的登山探险游、以年钦夏格日山为代表的昆仑文化之源寻根祭祖朝拜游以及环青海湖自行车骑行游等新产品。2014年,海北共接待旅游人数56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3%和50.9%。

“确保学生一个都不失学”

“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归根结底是千方百计让各族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一个家园,‘同’一个梦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落脚点就是促进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尼玛卓玛在总结创建工作的意义时说道。2008年以来,海北每年财政支出的70%都用于社会民生事业。2011年开始,这一比例达到80%。

2011年,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主体仍只是一座平房。州委、州政府全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后,州、县政府和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祁连民小的投入。如今,学校教学区有明志楼、明德楼,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生活区有熹香苑餐厅、龙鳞公寓,5人一间宿舍;活动区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

nlc202309011735

为大力扶持祁连民小汉藏双语教学工作,县教育局让校长沙金莲面向全县教师“随便挑”。沙金莲对此深表感激:“我们学校生源复杂,全县7个乡镇都有,多为牧区留守儿童,入学前没有考核,只要你来就能免费上学。教育局为我们配足了优秀师资力量,这几年学校教学质量有很大提升。”

祁连县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尚海红说:“州委、州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教育布局调整等多项措施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县已实现‘3+9+3’(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职业教育)教育保障机制,并不断建立健全奖教助学长效机制,确保学生一个都不失学。”

祁连教育事业发展是海北全州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在海北深入采访的日子里,这类鲜活的故事和数据不胜枚举:

刚察县“村村通”工程全部告捷,全县3乡2镇31个行政村所有“断头路”连成了路网;

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共7个行政村,培育了21家民营企业,经济总量过亿元,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7元;

为庆祝全村圆满完成党政军企共建省级示范村任务,刚察泉吉乡新泉村两委班子组织了150名各族村民“华东五市游”,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愉悦身心;

2014年,海北率先在全州214个行政村聘用了214名不脱产的农牧民村警,发挥其“土生土长、群众中人、信息灵通”的优势,担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和群众的“贴心人”;

海晏县把白佛寺基础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帮助寺院实现水、电、路、通讯、电视“五通”以及公共服务对寺院的全覆盖,所有僧人都加入了医保,6名孤身僧人成为县“五保户”……

如今,你无论何时来到海北,也无论去到海北何处,你总能目睹繁华的城镇、整洁的社区、美丽的乡村、通畅的大道、宁静的寺院,总能在磅礴壮美的风光中领略到群众舒心惬意的生活,总能在擦身而过的人群中体悟到那份神情的喜悦与满足,那份笑容的希冀与信心……

对话尼玛卓玛

《中华儿女》:2013年9月,国家民委选定13个州、市、盟作为首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盟)试点,海北是其中之一,是青海省唯一入选的创建地区,也是全国藏区除拉萨市外唯一入选的自治州。对海北而言,相信这既是信任和动力,也是压力和挑战。

尼玛卓玛:是的。青海有三十多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是青海“三区”战略之一。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实施《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正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申报下,海北才有机会入选首批试点单位。一定程度上,海北示范州创建工作,是青海先进区创建工作的缩影和代表。所以,海北创建示范州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许成功。

同时,海北创建示范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省委、省政府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战略即为“天时”;海北自1978年以来连续37年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所打下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即为“地利”;曾经全力以赴支持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的海北各族干部群众,如今又万众一心、聚精会神抓实抓好各项创建工作,即为“人和”。

当前是创建工作最后阶段,我们一定争分夺秒查漏补缺,自我加压再上水平,确保海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首战告捷!

《中华儿女》:这两年海北具体是怎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想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

尼玛卓玛: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建格局。在定位和谋划上,州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建州”上升为全州发展战略,州人大制定并审议通过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是青海省第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地方性法规。在组织领导上,州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全州各地区、部门、单位,均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全州27个创建重点推进单位由27名州级领导直接联系指导工作。

第二,突出思想引导,做好宣传教育。具体落实七项措施:党委先行带头示范学,分层施教深入学,载体创新带动学,以建立一支宣传队伍、编发一套校本教材等“十个一”为抓手融入学,强化宣传阵地建设,进村入户100%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创新方式方法,充实创建内涵。主要是七个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长期开展的一些创建活动如“平安海北”、“美丽乡村”、寺院“三比一促”等相结合,与各项示范建设如“林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示范州”等相结合,与军地联建、企地共建等六项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彰显文化内涵相结合,与援青共建相结合,与鼓励创新载体相结合。

第四,抓关键强基础,提层次升水平。主要是牢牢抓住“依法治理、社会治理创新、寺院管理”三个关键环节不放松,强化创建的“物质基础、基层基础和群众基础”。

最后,完善创建机制,巩固创建成效。一共有九项机制: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机制,社会治理机制,寺院管理机制,平安建设机制,机关单位服务管理机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创建联席会议机制等。

责任编辑 陈晰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5篇

2011—2013三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州党委九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六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列》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创建表彰管理办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结合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为我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创建活动做出积极贡献,现结合实际,制定我局关于昌吉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2011—2013三年规划。

一、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当中眼、国务院和区州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福建省泉州市对口援助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发展史第一要务不动摇,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发展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是市委、市人民政府新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眼于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和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开展好创建活动,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三个率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的原则;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3、夯实基础、整体推进的原则;

4、注重实效、联动创建的原则。

三、主要工作任务

2011年6月—2011年12月: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创建工作三年规划,结合各类活动,加强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打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制定年底创建工作计划,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强化民族团结学习,积极慰问少数民族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2013年1月—2013年12月: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典型人物,举办巡回宣讲报告会,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为昌吉市成功创建成为民族团结模范先进市做出积极贡献。

三、具体要求

1、领导重视。领导班子定期研究此项工作,制定出台本单位创建计划和长远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2、经费保障。对开展的创建各项活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此项工作深入战士开展。

3、统筹协调。对相关问题的解决,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作用,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确保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6篇

为进一步贯彻学习我县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的精神,更好地做好我校民族团结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确保我校健康发展,按照《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县委发[2005)30号文件)要求,我站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目标,狠抓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以《实施

意见》为重点,不断提高全站职工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现将我站2005年创建民族团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一荣誉称号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局面,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同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同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扶贫帮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主要内容

1、层层动员,广泛发动,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站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动员,站领导亲自作动员讲话,并作出周密安排部署,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带头人。在全站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同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采取个人自学与单位组织学习,学后讨论、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活动,不断开展民族团结的新局面,我站以第5个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结合我站实际,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既陶冶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很好的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大力表彰先进,不断推动我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4、以扶贫帮困为重点,切实为群众大办好事、实事,不断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篇章。我站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深入牧农产,为贫困户免费送药送医,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向纵深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7篇

为进一步贯彻学习中央和我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神,更好地做好我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x市委员会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山委〔20_〕91号)文件要求我局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目标,狠抓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以《实施方案》为重点,不断提高全局职工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现将我局20_年创建民族团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_、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精神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新x”的讲话内容,认真学习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局面。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学习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结合起来。同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扶贫帮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主要内容

1、层层动员,广泛发动。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局认真贯彻学习牢固树立“三个不离开”、“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的思想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动员,局领导亲自作动员讲话,并作出周密安排部署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带头人。在全局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_,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采取个人自学与单位组织学习、学后讨论、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活动。不断开展民族团结的新局面,我局以平安x建设宣传活动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关于平安建设、民族工作和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结合我局实际,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既陶冶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很好的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大力表彰先进,不断推动我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结 第8篇

笔者2015年5月前往贵州黔东南州肇兴侗寨进行调研, 主题为“民族关键符号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当地的文化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建起了旅游景区吸引外来游客以发展经济, 景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本民族特有的符号文化传递给游客, 更随着游客传到更远的地方。当地的侗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相处基本融洽,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播过于简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仅仅停留在“不同民族之间不发生冲突”的层面, 并不能够深入且依据实际创办有特色的民族团结活动。

2 侗语文保护与民族团结创建的问题

2.1 侗族语言保护观念的滞后

笔者经过实地考查发现, 在黎平县与肇兴侗寨中, 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民众, 广大侗族同胞对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都还不足, 虽然肇兴侗寨目前还是一个处在初期开发阶段的自然村寨, 侗文化保存的相对完整, 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 以及少数民族语言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冲击呈现濒危甚至自然消失状态的大环境下, 侗语文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目前肇兴侗寨对侗语文保护的呼声和行动尚未形成自觉行动, 没有正确认识到侗族民族语言与现代化发展之间互不可缺、相辅相成的关系。

2.2 侗族语言保护后继人才的缺乏

民族文化消失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继乏人。问卷数据显示:肇兴侗寨的侗乡人平时使用的语言为非侗语的有18人, 占总人数的43.9%;其中, 在使用非侗语进行日常交流的人数中, 使用方言即黎平话的有8人, 占34.8%, 使用普通话的有7人, 占30.4%。这表明侗语的使用在肇兴侗寨已经开始出现比重下降的现象。由于影视文化的冲击、汉字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等原因的影响, 学龄期青少年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 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将会逐渐升高。而在侗文的使用上, 情况更为不乐观。黎平县文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部的W主任表示:虽然国家民委为侗族创造了文字, 但很难普及, 所以现在认识侗文, 会使用侗文的人是少之又少。根据他提供的《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汇总表》来看, 虽然侗语能够以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的形式传承下来, 但是却没有与侗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3 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不足

在黎平县侗族人口居多, 同时各民族杂居;随着游客、行商的大量涌入以及青壮年外出谋生等因素不断增加, 肇兴侗寨也由一个相对封闭的侗乡村寨发展成为日渐开放的民族杂居区。但根据笔者的调查, 在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3 侗语文保护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

3.1 拯救侗语文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

(1) 慎用双语教学这把双刃剑。从加强民族间融合、增强国家认同感这一层面上来讲, 双语教学将普通话带进了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课堂, 使他们能顺利适应现代主流社会, 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能够同其他民族进行融合, 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另一方面, 在本民族语言走向濒危时, 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拯救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工具。少数民族学生能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2) 普及侗文。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发现侗文的普及存在很大难度。首先, 侗文被创造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历史太短, 侗民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是可以做到不使用侗文而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其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性语言更具工具性, 大多数人认为侗文没有太大用处。但侗文属于侗族的民族文化, 并且在记录中其准确性非常突出, 因此政府机关应该结合民间组织和广大民众, 采取积极宣传教育, 成立专门机构、编写侗文教材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侗文。

(3) 利用现代技术, 培养传承人。侗族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侗语载体, 都可以利用现代技术, 如光盘、录音带、文学作品等进行保存, 也可以创建侗语推广节目、侗文纪录片等。政府也应意识到, 无形的文化更应该重点传承, 重视侗语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

3.2 民族团结促进侗语文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也影响着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交流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现实中, 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同程度地存在,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民族关系。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 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民族关系。

依据肇兴侗寨当地的实际情况, 加强民族团结应该重点以旅游业的发展为载体。作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 肇兴侗寨敞开自己的怀抱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游客, 成为展示侗族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只有真正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才能够在彼此的交往中促进民族情感的交流, 才有机会融入、爱上这个民族, 从而实现民族团结。在具体的实践发展过程中, 旅游局应寻求与其它相关部门的配合, 积极宣传, 完善旅游管理工作, 为肇兴侗寨的建设做好总体布局。此外, 旅游局可以联合肇兴旅游管理委员会等部门, 结合周边景区开展旅游活动;或者利用网络营销手段, 组织诸如“游记征文”、“黔东南最佳旅游路线设计大赛”、“走进侗乡”等等既主推侗乡文化, 又可以发动其他民族游客共同参与的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在直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的同时, 能够将本民族文化向外渲染推广, 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纽带桥梁。在民族关系日渐融合的情况下, 民族语言也更多的被其他民族接触, 从而利于语言文字传播和发展。

4 结语

侗语文是维系侗族同胞共同精神纽带的主要文化因素之一, 侗族语言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发展语言学的宝贵财富, 也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特征。因此, 对侗语文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拯救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也是拯救一种文化, 更是促进民族间交流的、和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庆厦.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5) .

[2]阳小华.从语言功能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合理性[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3) :25.

[3]张梅.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地区的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4]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5]瞿霭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J].民族翻译, 2014 (4) .

上一篇: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书下一篇:班主任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