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反省范文

2024-08-21

个人反省范文(精选8篇)

个人反省 第1篇

自我工作的反省

今天,怀着深深地愧疚与不安站在这里,在此,我向各位做出检讨,并将我的个人反省汇报如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旅途,我们都有做错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当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失?我们能否随时随地问问自己?我们能否时时刻刻自我剖析?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拒绝自我反省,结果只能在错误的泥潭里愈陷愈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反省是成功的基石。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主观方面的疏忽,没有很好的履行作为一名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职责,这说明我思想觉悟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我从本次深刻反省之中,吸取教训,反思细节,引以为戒。要对自己严格,对工作认真,对上下级需要做的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是我,更倡导大家也要学习优秀员工李耀进的工作作风,从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工作理念,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牢固树立有守有为的担当精神,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饱满的精神、创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把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摸清、想通、看透,把整改的决心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到实际行动中,积极钻研岗位业务,认真探索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主动总结,不断积累,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开创岗位工作的新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怀着争当优秀员工之心,努力做一名“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沉下去能干”的合格员工。

个人反省 第2篇

教师个人反省自查报告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自我反省的!

让学生学会反省 第3篇

关键词:学生反省,教学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 在于他能够不断自我反省, 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的不好的地方, 然后不断改进, 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 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选自《人生应该有一颗认知之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几句话体现了做人的态度, 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要做好人, 做好事就必得“日三省吾身”。当我们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和习惯的时候, 我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就自然增强了。我们对自身行为的看法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认识问题的深度和角度也会发生改变。我们可能会变得更冷静、更客观。我们的责任心会增强, 我们的意志力会更加坚定, 对自身的要求会更高。在反省的过程中, 我们会分析自己的得失, 反省会让我们的经验更丰富, 方法更科学合理。

本学期学校大力开展高效课堂的实践活动, 按照惯例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并采用“连坐”制, 小组中只要有一个学生完不成相应的任务, 其他同学都会受到牵连。有几个小组中分到了特别弱势的学生, 他们问我怎么办, 我给他们的回答是, “你们就知道。”我相信每个小组中总有一些学生不愿被受罚, 他们定会想办法帮助这些同学完成任务, 果不其然呢, 有的小组有专人负责, 有的小组轮流负责。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些受帮助的同学, 不但主动请教其他同学, 反而刁难起来。

一次周会上, 我对同学们说, 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困难, 这时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帮助我们。例如:你受伤了, 是你的同学, 把你背到了医院;你学习上有了不懂的地方, 是你的同学, 耐心地帮助你解决了问题;你被人误解了, 是你的同学, 翻来覆去的安慰你。他们的耐心程度超过了你的老师甚至父母。这些行为都需要感谢, 可是有些同学, 不但不感谢, 有的还恩将仇报。同学们听到我这么一说, 便七嘴八舌的举起了例子。等他们平静下来以后, 我说,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或者正在帮助你的人。今天我们写一篇题为《朋友, 谢谢你》的文章。

为了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 我又接连出了两篇作文。一篇是《朋友, 对不起》。安排这篇作文之前, 上课的时候, 我首先让小组中学习较好的同学回答问题, 他们都答对了。我又连续几天有意地让小组中学习不主动的同学回答问题。他们答不上。小组连续受到了惩罚。这些学生都很不好意思。其他同学也有了埋怨情绪。开学初的那段日子有人总是不服从班长王贝的管理。王贝是我们七年级最优的学生。我就让答不上来问题的同学请人, 并说, 请来的同学答不上来照样受罚, 所以很多同学都不接受邀请。这样一来,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请了王贝, 可王贝从没有拒绝过。我趁机说, 很多同学都不愿接受邀请, 但我们的班长从没有拒绝过, 她宁可受罚, 也不愿意让答不上来问题的同学难堪。我们的班长真是心系全班同学呀, 尽管你不听话, 尽管你惹她生气, 甚至惹她流泪, 但是, 当你有困难的时候, 她从没有犹豫过。可有些同学还不服从王贝的管理, 你也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特别是有些男生。所以我们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朋友, 对不起》, 希望你能够表达出你的歉意。这次的效果很好, 整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便更强了。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也增强了。班长的权威也被树立起来了。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写了一篇《我们一起努力》为题目的文章。此后无论是早自习还是晚自习, 一旦安排了学习任务, 小组的成员要么辅导, 要么一起讨论, 气氛非常热烈。

九年级的同学毕业了, 期末考试也马上到了, 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让同学们写了一篇题为《一年又过去了》的文章, 让他们好好反省一下过去一年的得失, 特别是本学期的表现。作文交上来一看着实让人兴奋, 同学们写得很深刻, 很坦诚。以下是同学们作文中的句子。

“本学期, 我最对不起的是父母与老师, 我长大了, 我再也不让你们操心, 以后我要报答你们养育之恩。”

“语文老师对我们很好, 但是我们却把他对我们的关爱当成放纵, 老师对不起, 我们不会在惹你生气了。”

“严格的管理, 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这能锻炼我们的意志。”

“我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学生, 过去听到别人说脏话, 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现在听到别人说脏话, 我很害羞。”

“这学期我在品德方面进步了, 在集体劳动中不在偷懒了。”等等。

班级管理应该分为制度约束性管理和自我控制性管理两个方面。制度约束性管理, 就是指通过制定一定的条例, 让学生执行的管理。这种管理的目的是端正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通过制度约束让学生的某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例如, 时间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语言习惯等。制度主要是用来克服惰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当学生的自身认识意识增强了, 我们的管理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如果制度的力量是外因, 那么自我约束的力量就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所以, 如果内因的意识不明显, 外因的力量一旦削弱甚至消失, 个体便会很快回到原点, 因为外因缺乏一种持久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 建立有序班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设立“反省室”的学校更该反省 第4篇

“自我反省,积极改造”,看着怪吓人的,让人联想到监狱和看守所一类的场所。学校称,设立的是“自主学习室”,而非“反省室”,黑板上“自我反省,积极改造”这几个字也不是老师写的。

学校的解释显然很无力。将部分学生单独“拎出来”放在一个教室里,理由是这些学生“成绩差、纪律不良”,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事实上已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有违“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至于那个看起来吓人的八字标语,不是老师写的,又是谁写的?哪怕不是老师写的,但出现这种明显不妥的东西,为何学校不管一管,老师不去把其擦掉?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学生“犹如被放逐”的说法?

古人建议“每日三省吾身”,适当的自省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方法,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不过,自省应当发自内心,是个人的自觉行为,绝不能强制,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被送进“反省室”的学生,确实可能成绩相对差了点,有的甚至还存在违纪行为。学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好”,就像其解释的那样,是“为了督促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尽快纠正不良习惯”。可是,越是存在不足的“问题学生”,越需要教育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采取“贴标签”“放逐”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近年来,关于某些学校推行另类“新政”的新闻屡屡见报端,其中有不少举措,据称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出台这些措施的时候,教育者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吗?评估过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吗?窃以为,设立“反省室”的学校其实更应该反省——不仅要反省教育方法,更要反省教育理念。

(责编 欧金昌)

个人自我反省检讨书 第5篇

您好!

每一个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到品学兼优。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改正错误也有一个过程,我深为震撼。如今,大错既成,我深深懊悔不已,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过于懒散也不至于如此。为了更好的认识错误,也是为了让老师你能够相信学生我能够真正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保证不再重犯,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

一个人的犯错误,有可能造成影响班级纪律性,而这份检讨将是我的一个监督,对学校的纪律也是一种破坏,而且给对自己抱有很大期望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伤害,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靠的是大家来共同维护来建立起来的,去破坏了学校的良好环境,在此错误中应负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我不想像许多人那样写虚伪的检讨,检讨只是一份死物,改正错误不是靠写检讨!只有真真切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一个警钟,监督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改正所犯的错误!同时也感谢老师给我机会,我一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于是我一再告诉自己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此致

敬礼!

检讨人:xxx

个人犯错反省检讨书 第6篇

在学校三令五申的铁律下,在严明校纪校规的大环境下,本人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学校对本人是应当严惩的,在家的日子里,本人不知多少次在家大声说,校长,教师本人错了,本人错了。妈妈,爸爸本人错了,本人错了。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于家长对于本人的期望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家长辛辛苦苦挣钱,让本人们能够生活的比别人优越一些,好一些,让本人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可是,本人犯的错误却违背了家长的心愿,也是对家长心血的一种否定,本人对此很惭愧。

对于这一切本人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教师相信本人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本人已经意识到本人的错误了,并且认识到了此次错误严重性。本人明白本人那天确实是太冲动,太不冷静了。本人错了,脾气差已经不对,先动手打人就更不对了。

本人应当多为别人着想,多忍让,多包容她。本人以诚恳的态度承认本人的错误,本人身上的确存在问题,本人已经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经过这件事,本人充分认识了自身的严重缺陷。本人明白自我应当认真检讨自我的行为,认真对自我的脾气、性格进行深刻的反思。本人确实脾气暴躁,不够冷静,应当经过这件事清醒地认识自我的`错误,进取改正。其次,本人还应当团结同学。而本人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还破坏同学之间的安定团结。在这一点上本人做的也是十分十分的不够。再次进行深刻地自本人检讨。

事情已经发生了,本人应当进取的应对它,解决这件事。此刻本人能做的,除了反省自我的错误,检讨自我之外,的就是期望能够把这件事以很好地方式解决,能够让本人们像以前一样的相互帮忙,和平友好的学习生活。为此,本人期望苏兆鑫同学也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以及本人们之间的关系。期望她能够和本人重归于好。从此刻起,本人应当时刻警示自我,吸取教训。从今以后,本人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我,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个人工作自我反省检讨书 第7篇

您好!

对事物的理解不够彻底,因为思想意识不够高。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反映出我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工作责任感不到位。放松要求,工作作风松懈的必然结果!为此,我深感内疚。经过深刻的自我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这件事,在深感悲伤的同时,我也感到幸运,感到及时醒来,我决心引以为戒,用实际行动纠正我的错误,这无疑是我未来生活成长的关键转折点。

所以,在这里,我不仅回顾了领导,还向你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因此,无论领导如何严厉地惩罚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同时,我要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样我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我的觉醒,并加倍努力为我单位的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请相信我。

检讨人:xx

反省当代笔墨观念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笔墨论争

“笔墨等于零”与“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这两种观点清晰彻底地、针锋相对地表达出了人们在20世纪对待中国画笔墨的两种态度倾向:一种倾向认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并无决定性的差异, 两者不过是外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而已, 西方焦点透视、明暗造型等技术方法也可以为中国画所采用, 中西绘画在艺术实践上都是表现写实, 故而两者的工具手段并不彼此排斥, 笔墨与油彩画刷可以一视同仁, 绘画时哪种更加称手就选用哪个, 笔墨与中国画并非密不可分生死相连;而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笔墨在则中国画在, 无笔墨则中国画死, 笔墨是中国画成其为中国画的命脉关键。以上两种看法, 它们能够展开讨论的理论共识是:笔墨是什么?只有把笔墨的内涵清理明白了, 才可能知道它是否等于零, 如何成为中国画的底线。

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 即什么是“中国画”的问题。笔墨论辩的大背景, 其实是中国画自身的存在问题:在西画挑战之下, 中国画是否具有独立的品格?其特殊的存在性为何?它有什么独特的存在价值?正是在这一问题下, 笔墨才凸显出来, 它被人们委以重任:笔墨正是中国画存在的内在品性。20世纪80年代, 人们在面对如何为中国画划界 (即确定识别、判断、评价中国画的标准尺度) 时, 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画自身形式、技法、工具材料及其精神“内核”的重要价值。1傅抱石先生曾经在《中国绘画之精神》中指出了中国画的六大特色:一笔、二墨、三不重视彩色、四画地、五工具、六中堂手卷等展观形式。由此可见, 傅抱石先生对于中国画特殊的工具笔墨十分看重, 他在另一篇文章《我的作品题材》中说:“中国画的生命恐怕必须永远寄托在‘线’和‘墨’上……工具和材料, 几千年来育成了今日的中国画上的‘线’与‘墨’的形式。”2笔墨之于中国画, 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创作工具,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 这正是笔墨成为焦点的内在缘由。

相较于古人对笔墨的身体力行, 当代人更加关注于对其展开理论反思。以下列举若干代表性的笔墨定义, 管中窥豹, 可以见到笔墨的丰富涵义。

(1) 一般辞书对于笔墨的解释是:“广义上的笔墨泛指中国传统绘画中各类技法的总称, 狭义上的笔墨则指绘画中基本的用笔用墨之法, 如皴擦、勾染、线描、点苔、烘染、泼墨等。”3 (2) 刘海粟先生认为:“笔墨是什么呢?就是完成表现画面的东西。”4 (3)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说:“笔墨二字, 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 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5 (4) “笔墨作为中国画完整的语言系统, 首先表现为点画语言的笔痕墨迹形态;有点勾皴擦染, 重浓中淡白, 焦湿润干清。其次用笔具有独特的动作性。再次墨具有材料独特性能和使用方法。”6

简单归纳以上各家说法, 它们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笔墨的:首先, 是从“笔墨本身” (即笔墨的物质存在诸形态) 的角度, 论述笔墨独特的工具材料性, 以及笔墨痕迹独立的特殊审美价值;其次, 是从“笔墨运用” (即人们在笔墨的运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方法、技巧及其相关联系物) 的角度, 认为笔墨为一系列技法规范, 具有其独特的动作性质, 由此可作为艺术技艺的难度指标;最后, 是从“笔墨效果” (即以笔墨为特殊媒介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性产物) 的角度, 指出笔墨能够传神写真, 可以创造出某种艺术境界, 展现艺术意境, 并且其表现反映着艺术家独立的风格特性。

由此可见, 笔墨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工具材料, 还是一套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技艺制度, 更是精神性的审美观念集合。笔墨的丰富性、多义性、复杂性, 正与其历史积淀下的厚重底蕴和其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意义相匹配。

相反, 在那些轻视笔墨价值的人们看来, 笔墨并无特别之处, 它完全可以被西方画学包括进去, 比如, 刘国松先生认为:“笔墨就是点线面和色, 皴就是肌理。”7吴冠中先生也说:“笔墨只是奴才。”8在刘国松先生们看来, 笔墨仅仅是一种绘画的特殊工具罢了, 它或许能够更为方便地制造出某种独特的画面效果, 例如描法、皴法之类, 但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些古旧的笔墨形象已经过时, 或者可以被更加方便的材料工具制作出来, 笔墨作为工具、奴才、手段, 它不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对于这种将笔墨纯粹物质化的作法, 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反对, 郎绍君反驳道:“第一, 肌理是对水墨媒材进行物理或化学性处理得到的偶然效果, 其产生具有不可更改的先定性。……第二, 制造肌理是一种缺乏难度的技巧, 笔墨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技巧。……第三, 如前所述, 笔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中国文化与心理意识结构的特质, 已非单纯的技巧。” (9) 刘骁纯先生也对笔墨与西方画学中的相近观念作出了区别:“ (1) ‘笔墨’的外延包含在‘笔触与肌理’之内而较窄; (2) ‘笔墨’以严格的品位要求和理法约束为内涵, 以‘书法用笔’形成核心规范; (3) 高度强调文人士大夫阶层文化精神的质和量。”以上二位学者的反对意见, 都共同落脚在了笔墨的精神品质上, 笔墨正是由于其精神性品质, 才使其不仅仅局限在某种工具材料的被动地位, 而是能够主动地为创造艺术境界作出不可取代的贡献, 才有可能在中国画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或多或少具有着一定的精神性品质, 即便是一粒石子, 当你踢它时, 它也会对人产生反作用, 让人感到些许疼痛, 这种近乎完全被动的影响就是精神性力量的最为底层的表现之一。在人的身体而言, 并不仅仅是大脑具有精神性能力, 我们还会谈到心, 还会关注到人的双手, 正如恩格斯曾经论述过的那样, 双手不只是人肉体性的肢体器官, 它们还是人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法国美术史家福西永这样说:“这双手不仅帮助人实现目标, 也有助于树立目标、明确目标, ……手也创造了人。手使人能够与世界进行某些接触, 而人体的其他器官和其他部位则办不到。” (10) 正因为拥有双手, 我们才能够使用钥匙, 或者拧开门锁, 才能够使用键盘来打字, 才能够掌握毛笔来书写绘画……这一系列的行为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物质文化基础, 双手以及作为手的延长扩展的工具只要具有足够的精神性力量, 它们就能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 所谓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网络社会之类的称呼就是在表明工具的精神力量。笔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挥着悠远长久的历史作用, 数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史, 笔墨伴随始终, 它就如同我们的双手一样, 不仅是为我们所用, 还不停地在塑造着我们本身, 笔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 渗透到了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它作为文房四宝之“二宝”为世人珍爱, 其物质性存在已经具有了文化价值;它作为书法、绘画的工具材料, 生发出一系列的艺术语言、审美风格, 披麻皴的空灵温婉, 斧劈皴的纵横果敢, 使我们面对笔墨痕迹时, 感受到浓郁的精神性享受;笔墨精神更作为观念性存在为中国人所重视、传承, 正如丁密金先生所说的那样:“笔墨既是物质名称, 也是文化概念。” (11)

时代变化, 工具也会变, 从石斧到铁剑, 从人脑到电脑, 这是工具的具体操作形态的变迁, 但在这种外在形态变革的背后, 可能其内在精神却始终被继承、转化了下来。笔墨的工具形制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多有改进, 制笔、制墨的方法形式数度变革创新, 从披柱法到散卓笔, 从石墨块到仲将墨;同时, 笔墨的技术法则也在不停地丰富拓展, 从描法到皴法, 从平涂到墨法……但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的那样, “笔墨精神, 千古不变, 章法面目, 刻刻翻新”。 (12) “笔墨精神”, 即立足于笔墨工具、材料、技法形态而存在发展形成的那些创作、欣赏、评价中国画的思想观念体系, 它当然会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精神力量影响, 但笔墨材料是其滋生发展的核心动力, 为其生命的源泉。

上一篇:老人生日的祝福话语下一篇:吴邵萍事迹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