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三国英雄人物论

2024-08-31

相声 三国英雄人物论(精选8篇)

相声 三国英雄人物论 第1篇

相声:三国人物论 台词

甲:你爱阅读吗? 乙:是,爱看书。

甲:古典的文学名著,你爱读?

乙:您还真说对了,我就喜欢看古典小说。

甲:那我要说几部书,您听听,看您喜欢不喜欢。乙:你说。

甲:那天老师给我推荐,要我看什么 三列国,东西汉,水浒聊斋济公传,大五义小五义,五逆七镇西游记,薛仁贵樊梨花杨四郎回家看他妈。这些书您读过吗?

乙:您别说,这些书我都喜欢看。甲:都喜欢看? 乙:对,都喜欢。

甲:有这么一部书,叫《三国演义》。乙:喜欢,喜欢,喜欢。甲:特别喜欢是吧? 乙:是。甲:《三国演义》原文读过? 乙:读过不只一遍。甲:《三国志》呢?

乙:陈寿的《三国志》也看过。

甲:哟,真是酷爱阅读的好学生!乙:不敢当,不敢当,三国迷而已。

甲:那今儿个我们就来论论三国人物,当这么多同学的面,我问您一个小小的问题,向您讨教。乙:不敢不敢,互相切磋。

甲:三国里面这么多人物,你给谁点赞,认为谁的能耐最大,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 乙:诸葛亮啊。

甲:您再想想?

乙:不用想,肯定是诸葛亮,智慧的化身,神一般的人物。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对不对?(与观众互动)

甲: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乙:对、对、对。

甲:我想问问你,三国里面有没有这么一个回目:诸葛亮六出祁山。乙:有有有。

甲:六回啊,都让司马懿[yì]给打回来了,尤其最后五丈原,魏延闯灭七星灯,诸葛亮一看,七星灯倒了一个,噢地一下,Game over了。乙:什么意思? 甲:就是他没调出30条命来,死了。乙:hai 甲:诸葛亮哽gěng于五丈原。乙:这都什么词!

甲:您说诸葛亮能耐大,为什么打不过司马懿? 乙:啊……

甲:六回都打不过,都让司马懿给揍回来了。乙:呃……对啊!甲:对?

乙:不是,你要说这六出祁山,那就是司马懿能耐大。

甲:司马懿能耐大,那我不明白了,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是诸葛亮的能耐大? 乙:(欲言又止状)是啊,提司马懿必须提诸葛亮。是为了拿他们做比较。

甲:哦,拿诸葛亮衬着司马懿? 乙:对,衬着,司马懿能耐大。

甲:哦,那我问你,三国里有这么一个回目,“空城计”。乙:有啊。

甲:司马懿带着司马师司马昭,还有千军万马,夺诸葛亮的西城,诸葛亮害怕了,哎呀,来夺我西城,我没将可派了,怎么办呢,欸,想起一主意来,找两老头,拿着笤帚拿着簸箕,在西城门口扫地。诸葛亮呢,往城楼一坐,在那弹琴,还唱到:送你送到小城外,有句话儿要交代…… 乙:去去去

甲:我还没交代呐

乙:交代什么呀,人家只是弹着琴

甲:司马懿来了,拿望远镜一看,呵,这诸葛亮好潇洒啊,再往城里一瞧,一个人都没有,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带着人马撤了。乙:撤了!

甲:司马懿转身后又一想,欸,不对,中了记,又返回来,复夺空城。乙:又回来了。

甲:回到西城门口一看,哟,发现门口立马横枪站着一员大将,赵子龙。

乙:对,赵云赶过来解围。

甲:司马懿一看是赵云在那了,立马又掉头走了。欸,你说这司马懿能耐大,他那么大能耐,接着跟赵云拼去啊。还有两儿子,千军万马哪,为什么看见赵云一个人在那,扭头就跑啊。这叫能耐大吗? 乙:他……他赵云能耐大……(结巴地说)

甲:赵云能耐大?那你刚又提司马懿干嘛呀? 乙:这,这不是衬着吗?

甲:又衬着?又拿司马懿又衬着赵云? 乙:对。甲:赵云有什么能耐呀?

乙:能耐可大了,长坂坡单枪匹马独闯曹营,七进七出,……

甲:行了行了,赵云是你舅舅啊,干嘛替他吹,最丢人现眼的就是长坂坡了。乙:怎么着?

甲:赵云怀揣阿斗,在曹营里七进七出,那为什么到当阳桥的时候还让张飞给他断后啊,有能耐拼去啊。乙:这……

甲:张飞立马横枪,高叫四弟不必惊慌,飞哥在此,料也无妨,四弟你走,我来盯着小曹。乙:是……

甲:有能耐赵云跟曹操干去啊。拿阿斗扔曹操啊,拿脚踢曹操啊,拼呐。这叫有能耐,还让张飞断后。

乙: 那,这,这回就是张飞能耐大了。甲:张飞有什么能耐啊?

乙: 诶哟,张飞,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啊。

甲:那我问问你,为什么虎牢关的时候,要三英战吕布,刘关张哥三打吕布一个人? 乙:对了,吕布能耐大。

甲:那他的白文龙让曹操给宰了? 乙:曹操能耐大?

甲:华容道见着关羽就跑? 乙: 关公能耐大?

甲:关公有什么能耐啊?

乙:啊哟,关公能耐可大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

甲:哦,他那么大能耐,为什么还要听诸葛亮的? 乙:那诸葛亮能耐大? 甲:打不过司马懿? 乙:司马懿能耐大? 甲:见着赵云就跑? 乙:赵云能耐大? 甲:那让张飞给断后?

乙:怎么又回来了? 甲:你倒环岛了 乙:我什么到环岛了

甲:说啊,到底谁能耐最大,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

乙:我说什么啊,你要这么问,我回答不了。大伙……我这么问你们,你们答得了吗?(观众答:不能)你瞧,没知道的,哪有这么来回问的。转圈呐,真是……

甲:你这人,啊,就是不够聪明,我告诉你吧。乙: 好,你倒是说说。

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观众互动)乙:嗨!

相声 三国英雄人物论 第2篇

人家都认为曹操很奸诈,但我认为这却是他的聪明之处,令我佩服的。他在逃避追杀时住进了吕伯奢家里,听见了磨刀声,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因而起了自卫心理,杀了他全家,接着转移住所。以他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人在被追杀的情况下不得不有防备心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灭口离开,这是明智的做法,换成是我也会那样。至于他说了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之类的话,可能是当时太伤心时说的气话。也是啊,吕伯奢是他的好友啊!

再说说他的“望梅止渴”吧!在讨伐张锈的行军途中水源紧缺,将士们干渴难忍,一个个倒在了路边。他看到这种情况,知道硬是叫他们走越没用。于是他脑筋一转,大声说前方有片梅林,树上的梅子又大又甜,到了那儿大家就能解渴了。士兵们听了这话,来了精神,一直走到了有水源的地方。他用与士兵们打精神战的方式鼓励士兵们继续向前。他这么做,既不贻误军机,又鼓舞了将士们的势气,可谓是“一举两得”。这又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这点是没有多少人能比的。当时袁绍阵营里的`一个谋士许攸来投奔曹操,他大喜过望,可能当时在干什么事情,连鞋子都没穿就冲出去迎接。依据当时的礼节,他这么做似乎也表示了尊敬。还有一次是在与袁绍作战时,袁绍的笔杆子陈琳写的檄文中骂了曹操祖宗八代。但曹操没有大怒,而是平静地说:“你骂我也就行了,干吗骂我父母呢,他们又没有得罪你。”陈琳解释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听了,很宽容地说:“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以后还做你的笔杆子吧!”再后来陈琳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了。有一段时间呢,曹操是很不顺利的,因此有很多人背叛了他。但是他还是很自信有一些人不会背叛他的,比如魏种。但意想不到的是魏种也背叛了他。后来在一次战役中,魏种被曹操俘虏了,众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以为曹操会以严刑对待他。没想到曹操却说:“放了吧,魏种是个人才,该当什么官就还是什么官。”这又体现了曹操是非常宽容大度的。权势那么大还能做到那样,的确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相声 三国英雄人物论 第3篇

实际上,此书不过是作者所作电视讲座的讲稿而已,全书以人物为纲,在综论三国大势的基础上,作者精心择取了三国故事中流传深远的十三个历史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构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着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竟然是稀松平常的,是戏曲文艺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即便是识不了几个字的老农,也能说出个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它们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渗入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当中去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关于三国故事中的一切,原本就是如此,根本无需去作讨究的。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巨奸而雄的曹阿瞒,神机妙算的孔明,多才善妒的周郎,神勇的关老爷,俊武的赵子龙,老黄忠,莽张飞,全部的人物,都像京剧中刻画好了的红红白白的脸谱那样,定格在了人们的头脑中,也定格在了一个民族的宏大记忆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非黑白,绝不混淆,崇德尚义,嫉恶如仇。它的背后,是无数老百姓的心声,他们的性情好恶,他们的动人之处,他们的生机和活力。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进步,千百万人的努力,造就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飞跃,而文化消费的市场,也已一步步转向这千百万人。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其中当然也包括三国热,我们不应仅仅将它看作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应仅仅看作是民族感情爆发、传统文化复兴的象征,而应将它视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真正的文化创新的开始。

或许,你并不认同我的看法,甚至还会反问,这跟本书又有何关系呢?一本书,它的内容必须充实、吸引人,然而这固然重要,可是其真正的意义,我认为还当在于它能否带给我们启示,带给我们价值观念上的改变,不是吗?就三国故事而言,千年流传下来的模式和范型依然存在和活跃,这必有其合理的原因。对此一概否定的人,是典型的文化上的自卑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早已不合时宜了,各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适合不同的口味,都应该予以同等的尊重。在诸多不同的口味之中,有一种叫大众情趣,无论就文化传承而言,还是在文化消费市场上,谁又能不认为它们是最重要的呢?一台戏,一部电影,一本书,如果没有人去看,它还会有生命延续的可能吗?这也许正为自命清高的学者们所不屑,然而有价值的作品,不是为了甫一诞生即就陈列入馆,聪敏的人们知道,真正宏伟的事业,不是躲在书斋里独自完成的,它必然要与大众共同呼吸,它能够濡染千百万人,也有足够的襟怀和志趣膺受千百万人的濡染。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很多人讥讽这一类著作是肤浅的,然而老百姓才不管这些呢,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无数前贤先哲的努力,于此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站立的姿态不同,说的话也自然不同,我只是想,如果能求同存异,协调立场,尽可能地将不同的方面联系、融合起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一点。这实在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周思源先生的这本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代表了以上我所要表达的看法。首先,它是国学热潮的成果之一,在现代化电子传媒中赢得了良好反响之后,又以纸质的形式出版。这一类文化产品,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和追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它们代表着新的文化发展、创新的潮流及方向。说起三国故事,其实原本就有两个相互重叠但又实有所异的系统:《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尽管《三国志》叙事出色,被目为“良史”,而《三国演义》也号称“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这两个系统仍旧有着绝对的不同。简言之,它们一个是历史,一个则是历史小说。前者要求必须是实录,它企图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并努力再现当时社会的客观情状,而后者则允许虚构,它注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其思维形式是文学的、艺术的。二者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可谓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不是专治三国史的,大概是很难想到自己平素所接触的、所谈论的、所认识的三国历史及人物,这一个个棱角分明无法磨灭的印象,原来离真正的历史如此之远!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关于三国历史的认知,几乎绝大部分来自于小说而非历史。无论是小孩子们无比珍爱的小人书,还是宏大制作的影视作品,抑或令老年人如痴如醉的评书说唱,小说的影响几乎充满我们的生活,甚至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岁月。与《三国演义》的这种热闹非凡相比,《三国志》可以说是门庭冷落的,唯有专攻的学者们,大概才可以体味到个中的苦衷与无奈吧。原因也许是简单的,《三国志》是典正的史官的作品,研究它,也似乎只是史学家们的工作。而《三国演义》则显然不是这样,它原本就是普通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产品,它注定是要长盛不息千古流传的。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厚此薄彼,二者所处的范畴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只是道出一个现实的境况而已。当然,历史小说毕竟还是由历史作品演化而来的,任何一个喜爱和关注三国故事的人,任何一个想切实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绝不可能无视和绕过历史而直接代之以小说,这就需要具备全面而合适的视角。拿两个三国系统来对读,应当是一件极其有效而有趣的办法。这其实是读书的好方法,是标准的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周先生此书一以贯之的手法,作者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丝毫不觉有凝重滞涩之处。在对读中,问题出来了,意思也出来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画,便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它们果然是历史的真相吗?理应是,然而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存心要去“纠正”什么,对读的双方完全是平等的,两个系统,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乐趣就在于这个对读的过程中间,而这个过程,正需要更多的人与之相伴,发现之,领略之,甚至仅仅去体味之,亦已足矣!

其次,此书是兼顾了好多的方面的,甚至还可以说兼顾得天衣无缝。显然,它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的定位很清楚,它是一本雅俗共赏大众皆宜的读物。当然,这丝毫无碍其论述的严密与周到,也丝毫无碍于其求真求新、释疑解惑的独特旨趣。正如该书封面所标示的:“百姓视点,学者眼光,作家文笔。”这个概括是相当精准的,而这三个方面,也是缺一不可的。总体而言,此书是面向大众的,作者从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推陈出新,溯本求真,在脍炙人口的同时,也使人获益匪浅。文字是平实的、流畅的,完全是谈话和做讲座的风格。在不同的人物之间,一环接着一环,娓娓叙来,令人感到亲切自在。然而绝没有人在读了这本书后,会认为它是简单和浅显的,也没有人会认为它过于严肃和沉重,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善于将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雅与俗,趣与真,故事、知识、思想,都能很好地融化于叙述当中,甚至于普通的人之常情,都能在其间得到细微的照应,真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心思的缜密、逻辑的严明。在这种绝佳的融合之中,作者又以其创作经验,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作出了精当的剖析,皆可谓鞭辟入里独具慧眼,令人印象深刻。惟其如此,才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使得人们对三国历史、人物及故事,直至对写作艺术的体会,更多了一层感知的角度和深度。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第4篇

關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 [1]主张。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作为代表演义小说最高水平的《三国演义》,历代学者评定不少。目前所见论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章,在某些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蜀国君主刘备的态度上,争议还是相当大的:有人说他是至高无上的贤明的君主,有人说他是具有儒家精神的儒士,又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奸雄。他的人物形象的正确分析,要通过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著作反复细心的研读来进行研究。

一、明君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豪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的美誉,又有“枭雄”的称号[2]。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的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就“仁德爱民”来说,刘备大半生都在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重视用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截然不同,因而取得了人心。

尊贤礼士的一面,就是知人之明。用人有所长,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其实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处而避其短处,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的表现,非明君不能为啊。在这方面,就连诸葛亮也未必可以与之相比。

二、枭雄

作为“枭雄”,《三国演义》中的叙述也是不少。刘备出身在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很清寒,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孙权那样继承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靠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的时候开创自己的江山,没有几分骁勇之气是根本行不通的。事实上,“枭雄”恰恰也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评论。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称刘备为“天下枭雄”。这种骁勇之气,主要表现有四方面:一是冒险精神。刘备刚登上政治舞台时,便经常亲冒矢石,不避艰险和风险。早年兵少,又年轻,他动辄“力战有功”,“数有战功”,也是必然的;赤壁之战的时候,面对生死存亡的机会,他白天打仗,晚上睡觉也不脱战袍,定要破魏,也不奇怪了。到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争夺汉中的战役,他已经59岁了,手下也已兵多将广,但在“矢下如雨”的时候,仍然亲当矢石,奋勇向前冲,便可见他的冒险精神,至老犹在啊。二是机变权略。建安元年(196),投奔他的吕布趁他和袁术相攻之时候,袭取徐州;他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向吕布求和,屯驻在小沛,可以说是能屈能伸。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杀后,他跟随曹操到许都,可以说是暂栖虎穴。以上这些,都可见其机变权略。三是坚忍不拔。在汉末群雄中,刘备屡遭失败和挫折,有时甚至败得很惨;但是他从来不灰心丧气。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每次都能转危为安。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的发展和壮大起来了,成为鼎立三分中的一方。四是霸道。最典型的就是杀张裕之事。尽管这种霸道行径不是很多,但足以让人看到,现在的刘备毕竟只是在小说中的形象,逃脱不了历史人物中的那种草莽之气。

历史上,那些在乱世中崛起的、真正有所作为的开国君主,差不多都有几分骁勇之气。自汉高祖到唐太宗,从宋太祖到明太祖,都可以称为枭雄。但在封建时代,枭雄与明君并非截然对立的,往往是同一君主的不同面。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但是,对于刘备的“枭雄”色彩,《三国演义》有意淡化,或者不写,或来个移花接木。最明显、最容易被人想到的例子便是“鞭打督邮” 。史上鞭打督邮的本来是刘备。事情的经过是:由于朝廷下诏,要对因军功而当官的人进行淘汰。正在当安喜县尉的刘备担心自己的官职也可能保不住;适时督邮来到安喜县,准备遣还刘备;刘备前往馆驿求见他,督邮却称病不见刘备;刘备一气之下,便带人闯入馆驿,将督邮捆了起来,绑在树上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解下了自己的印绶,把它挂在督邮的颈子上,扬长而去。历史上的刘备原本性格刚毅,带有强烈的草莽气息,此时又年轻气盛,受到欺辱时自然不愿意忍气吞声了。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把刘备塑造为理想的“明君”,便把此事转移到了张飞头上,这样不损害刘备“宽仁长厚”的形象,又有利于突出张飞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啊。[5]

三、似伪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历史上刘备的那种奸雄似的伪善的。

(一)目的和手段、功利追求和道德向往的矛盾

刘备难以避免“似伪”的嫌疑。作为一代豪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刘备要想复兴汉室,统一全国,又不可能指望所有的割据者都能像陶谦一样以礼相让,就只能从他人之手夺取了。既然要夺取,权谋是少不了的了。以取益州为例。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制定了“跨有荆、益”,伺机两路北伐的战略方针,这关系到刘备的根本利益和长远的奋斗目标。而在占据荆州之后,刘备对是否夺取益州曾经也有过疑虑: (庞)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事情已经很清楚:刘备要么坐守荆州,不再进取;要么入主益州,取而代之。但是如果益州被他人(例如曹操)所夺,那对刘备将是很大的不利。所以刘备就采纳了庞统的意见。而在益州真正到手时,面对刘璋这位软弱无能而心地仁厚的同宗兄弟的时候,刘备不可能毫无内疚。“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第65回)这正反映了刘备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常有的矛盾心态。为了争取人心,他们可以做到爱民,可以做到敬贤,却不可能做到对竞争对手处处“长厚”。这里无法完全避免诈伪,但如果一概斥为“诈伪”,就有点太偏激了。

(二)《演义》对刘备爱民的描写,有过头失真的地方。

如第41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到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就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和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相一致的[6]。作品紧接着久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那么真实。作者一心想要美化刘备,但是夸張过头了,反而造成了“似伪”的嫌疑。

(三) 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所不同

《演义》第42回写赵云把冒死救回来的阿斗交到刘备手中,“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很多人对此时有讥刺,民间甚至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俗语,这似乎也是诈伪。其实,在古代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加重要。《三国演义》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史实的延伸吧。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乱世英雄与普通百姓的选择也不同,对此不宜作太多的解释。

(四) 临终托孤

对于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的举动,《演义》第85回在史实的基础上,写得很是动情。如果把这也视为“诈伪”,不仅没有贬低刘备,而且也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

长期以来,对于刘备的人物形象,研究者也不少。但是,这类研究大都只是单单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人物形象,很少有人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从历史跟小说联系起来分析。长期以来,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轨道。要了解刘备人物形象到底如何,《三国演义》分析得很透彻,其人物形象的演变也会更加清晰,一个历史上的奸雄,小说中的明君枭雄。当然在这期间也不乏众多的文人雅士对刘备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论述和分析。

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不要片面的把小说的内容当做历史事件来看,也不能片面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评定人物,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没有好处。刘备是一个历史人物,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在小说中,都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乐趣[7]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虽然它有很多地方和历史一样,但是它也有很多地方和历史相差很多,因此我们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时侯,不要再把小说当成真正的历史来看了,要分清历史和小说的差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本来的面目,而不能把他们和小说中的人物混为一谈。

结语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政治思想、人格精神、智术权谋三个层面来刻画刘备这个人物形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但作者并没有把刘备写成一个“完人”,他的性格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譬如趋小义而坏大事,少武略且逊智。集中表现在关羽被杀、张飞被害之后,为了替他们报仇雪恨,他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亲帅大军讨伐东吴,而自己并不精通武术,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终至惨败,几近全军覆没,戎马一生的他只落得“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结局。但是从侧面也烘托出小说作者在对刘备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是相当精彩的。

当然,《三国演义》塑造刘备形象的艺术手法也并非没有瑕疵,鲁迅先生当年评论《三国演义》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可谓一语中的。作品中“猎户杀妻”、“刘备掷阿斗[8]”等情节完全违情悖理,明显带有为拔高人物形象而刻意夸张的痕迹,不免失之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使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主观愿望反面而拉大了距离。

给三国英雄人物的信小学作文 第5篇

三国时代的所有大人物:

你们好!今天能在这里写信给你们,真的是我莫大的荣幸。虽然没有看过原版,也不知道是否真实,但是我承认自从看过《三国演义》之后,我就变成你们的“忠实粉丝”了。在我的家,三国不但有小说,还有漫画版,甚至连绘本都有!所以,从小到大,你们都一直用不一样,却又大同小异的`脸,伴随在我的身边。

我最希望、也是这封信最主要和你们探讨的,就是“和平”的问题。大家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妄想登天,这一切的一切,不就不会发生了吗?可是,人心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天真,人心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企图心,企图占领国家、企图称霸世界……,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永无止境的企图,将会牵连多少无辜、平凡的老百姓们受害?难道就不能和平共处吗?

或许,你们会觉得那都是我的一面之词,你们会说我根本没生活过乱世。没错!我既不懂武功、也不会内政,我甚至不了解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一切事情,都要靠动干戈才能了结?那如果战败了,了结掉的又是多少人的性命呢?就算三分了天下,干戈有平息吗?你们说皇帝无能,那无法让百姓安康的你们,不是更无能?

现在是发达的国际社会,距离三国的时代已经过了好几百年。再谈这些,不仅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也不能唤醒牺牲掉的亡魂,所以其实没什么用了。既然事情终究会过去,那战争的意义何在?既然生命终将会灭亡,那当上霸王的意义又何在?

品三国论英雄 第6篇

在不久之前的一次课上曾被老师提问道:“你认为曹超是英雄还是奸雄?为什吗?”,当时我的回答是:”英雄“。究竟为什吗我这样说,这自然是有我的道理的。那吗在此我想再次和大家讨论一下,”英雄“的话题。

想必熟悉三国演义的同胞们必然在记忆中有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所谓英雄说白了不过是特定时代的必定产物,因此英雄就像东去的长江水随着时代的逝去而消亡。这样大家就会问哪嘛我们要论英雄,论什么呢?是的,世上没有不死的人,即便最顽强的英雄也逃不过。我们所能讨论的并不是英雄本身,而是英雄那点事。

在三国演义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关于谈论英雄的一出非”青梅煮酒论英雄“莫属,以下是我为大家摘录的一段: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一段说的是刘备在投靠曹操手下后搞了个蔬菜种植基地韬光养晦是时发生的事。从文段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曹操另一个就是刘备。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那都不是一般的的人物。

本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曹操,与刘备相比我个人更喜欢的是曹操。虽然历史上的评论是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在治世你就是个能臣,乱世就是个奸雄。我以为“奸雄”之名固然合理,但仍有失妥当,唯有”英雄“才是正确的。究竟我有什么里有这么说,以下我將为各位一一道来。

那吗我们先看看”奸雄“,要说奸雄不得不说曹操的一句名言,那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出自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时候,(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因此我们暂时不考虑曹操杀人的动机)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必然会想,这个人该有多坏,宁可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他。首先,据史料考证这句话可能应该为“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如果是这样,就说明曹操其实只是为其过失杀人打个圆场,寻个心理安慰。但是这毕竟已经没法证明究竟曹操当时说的是哪句话,我们总不能起古人于地下来问你到底说的是甚麽吧。就算科技已经达到那个水平,曹操也未必就说实话啊。现在我们就从”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来考虑,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曹操当时说这句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他当时因刺杀董卓不成被追兵追堵,和友人陈宫一同逃到吕伯奢家中,半夜忽闻其子磨刀声以为自己被出卖顿起杀心,事后才发现是误杀。友人追问之下说出

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天下”二字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那种气魄,心。而作为一个英雄有霸气有野心是其首要条件。

再者曹操好色。这个可能大家会说,好色如何成为英雄的条件了。正所谓

人关”,正因为是英雄,所以好色本是其常态,如不好色了那就不是英雄该是罗汉了。曹操好色并非我一家之言,而是有依据的。曹操这一生究竟拥有过多少个女人确以无史可考,有记载的和其发生过性关系的就有丁夫人、卞夫人、尹夫人、刘夫人、杜夫人、秦夫人、王昭仪、李姬、孙姬、周姬、刘姬、赵姬。这还仅仅是和曹操有过性关系的有名号的夫人、姬妾。可以说几乎曹操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收编一些美女,这就有点像蒙古军队打仗似得,打一路掳掠妇女一路性活动一路生。但我们不能因为曹操好色就说他不是英雄,正是因为他好色才说明了他情商高。现代成功学理论证明:智商只占成功的靠情商。因此我认为这是他作为英雄的又一个条件。当然,比如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就把曹植的《登楼赋》中的两句将

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导致了吴蜀联手和曹操的赤壁之败。果说曹操不是一个好色的人,想必孔明在怎么造谣也是很难成功地。

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之前曹操和刘备的“英雄论”。刘备因为吃了吕布的亏无奈之下去投奔了曹操,在曹操手下他是处处留意事事小心。但当曹操的两员大将来请他,去可能赴的是鸿门宴,因此分外小心,他怕曹操看出了他种菜的韬晦之计。

以为当今天下何人可为英雄时,刘备依次列举了当时混的都颇有名气的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企图蒙混过关,可是一一都被曹操给否决了,依曹操的判断袁术、袁绍、孙策是属于力量型的人,这类人有勇而少谋,他们虽然都是兵强马壮但是不擅用人,换句话说他们冲锋陷阵或许是一顶一的好手,但是要总揽全局却显得力不从心;

刘表这类人是沽名钓誉之辈,徒有花招中看不中用;张绣、张鲁、韩遂曹操则认为是翻不起大浪的泥鳅。最后曹操说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因为他认为自己和刘备都是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的人物。在未晓后事的读者看来这或许是句奉承话,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刘备在后来成为了三国后期鼎立的一足。

识人能力,这也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正因为曹操识人善任的优异天赋,为他收拢了不少人才,这也是他成为鼎立一足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曹操总是奸诈的代言人,是反派角色;

正统的代表。为什麽大家会有这样的印象?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曹操杀人有关。

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杀了不少人。在三国群雄中,他杀人之多,我们暂且就看三国演义中有曹操主刀的8起惨案:1.案;证人:陈宫; 证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南征,孔融劝之,曹操不听,孔融叹了口气,说了几句话,“宁可我负天和一种雄霸乱世的野“英雄难过美一路反而我认为20%剩下的得“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但这个我们就不予考虑他知道他此于是当曹操问他刘璋、但往后读去事实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 而刘备则象征着忠厚亲善,曹操在他几恐怕是为人所不及的。孔融被杀事件 内容:曹操欲“喀嚓”解决掉了。但他的好色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如是特大杀人事件:吕伯奢一家灭门惨 2.然后就让曹操 3.杀杨修。《三国志·曹植传》说,曹操以杨修颇有才策,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以罪诛杨修。

4.吉平被杀事件内容:谋曹失败,被“虐”而死。5.“梦中追魂刀”杀人事件 内容:犯罪嫌疑人曹操之最强“必杀技”。恐别人谋己,而练就“梦中追魂刀法,经神病型杀人罪成立。6.马腾被杀事件内容:谋曹失败,被杀。报复杀人罪成立。7.华佗被杀事件 内容:怀疑华佗想谋杀自己故先杀之。8.管粮小吏被杀事件内容:冤其以小斛散粮,莫须有杀人罪成立。我们现在看来曹操现在杀的这些人都是有才尽忠之士,要吗是绝世名医,要吗是大文豪或是名将,揽在手下用不是比杀了要好吗。再说曹操这样一个重视人才的人为什麽又舍得杀掉这些能辅助他的有用之士呢?

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我们先看最先被杀的吕伯奢一家。曹操杀他们一家我们之前分析过是出于自保的考虑,做出的决定,我们暂时定罪为防卫过当。孔融和杨修被杀很大程度是出于政治因素,我个人觉得孔融被杀是有些冤,但杨修有明显的扰乱军心行为,杀他当是名正言顺。之后也不乏有送上门的傻瓜成了曹操追魂刀的实验品,这是曹操为了防范别人谋己而作出的,此举起到杀一警百到效果,是一种打草惊蛇的计谋。再说曹操杀的只是一个伺候他的人,如能以此起到更好的效果是我我也会杀。还有管粮吏被杀这是由于时事所逼,曹操打袁术粮不够了,于是让管粮吏以小斛散之,救一时急。这小吏本也就是按照你曹操的命令去办事,可是他没想到回头来曹操却说要借他的脑袋以正军心。我们因此说他奸诈,很大程度是从道德上评价的,可是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做出那样的决定不是最好的吗,正所谓兵者诡道也,如果杀个小吏可保存三军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有8起惨案中我唯一不认同的就是“华佗之死”。第一华佗是你找来看病的医生,他帮你看好了病要留要走并不关你的事。(当然统治者一般都不是这样想的,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第二当你曹操旧病复发人家华佗提出开颅手术你又不答应,还怕别人是要害死你,这就颇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当然即便现在做开颅手术都是很有风险的,何况在当时那个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时期,这个手术在当时又没有先例,曹操作为一国的统领自然不愿以身试刀了。因此虽然“华佗之死”从道德层面来讲是曹操的不对,但很多时候道德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曹操当时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杨修、吕布都杀了,杀你一个小小的华佗算得了什么。所以曹操杀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出于大局考虑,是较有远见的,虽然有些是所谓的疑杀或政治杀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并非全部就是曹操的一时好恶。刀不可随意出鞘,出鞘就要见血。董卓、袁绍、袁术他们不懂所以失败了,可曹操能做到这个地步难道他会不知道“兵者凶器也”的道理吗?

三国论英雄作文 第7篇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得的人才,怪不得刘备要“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点。而我认为孔明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如书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愚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就能当皇帝?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得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得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当然喽,他又太多疑了,以至于刚愎自用。但是,我觉得功还是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是英雄。

再看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很讲义气,但太骄傲;张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吕布,见利忘义之徒也……

论英雄人物对杭州旅游的促进作用 第8篇

[关键词] 英雄人物;人文旅游;杭州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17-2

一、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从初创的数量型、粗放型到横向扩容的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化。当今旅游消费呈现出求精求新的新浪潮,而这里的“新”和“精”主要体现为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活动。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必定会有着众多的历代文化名人相扶。杭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古都城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不待言。从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追求旅游的文化底蕴已形成主潮,所以杭州也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进攻。

二、杭州英雄人物旅游资源

(一)杭州英雄人物界定

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诸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他们为杭州留下了一页页的华章,塑造了“文化之邦”和“历史名城”的形象。杭州历来人文荟萃,英雄人物也是数不胜数如: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五代时的钱鏐、唐朝的白居易、宋朝的范仲淹和苏东坡、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于谦、近代章太炎、秋瑾、胡雪岩等等。

(二)杭州英雄人物景点

杭州英雄人物的景点非常多,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庙、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后裔聚居地的富阳龙门古镇;有位于西湖南线的新开发的供奉五代时期吴越国五位君王的钱王祠;有纪念苏东坡的苏东坡纪念馆以及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有纪念白居易的白堤等等。这些景点为杭州的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三)杭州英雄人物墓地

青山有幸埋忠骨,胜地逢墓色倍增。西湖有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墓;有民主斗士秋瑾、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墓;有实业巨子胡雪岩、史量才、都锦生墓;有文艺大家俞曲园、潘天寿、盖叫天墓。他们生前钟情西子,死后埋骨湖山,诸多英杰地下为邻,后人至此,肃然起敬,最能寄托崇仰之意,抒发怀念之情,激励奋发之志,因而也最具不朽魅力。

(四)英雄人物的贡献地

西湖有今日,离不开历代才俊的关心厚爱与贡献:白居易恩泽西湖,苏东坡缘识西子;阮元功绩著杭州,林启兴学启新知,吴昌硕结社西湖,龚自珍力倡改革;更有毛泽东情系西湖、周恩来关爱西湖、朱德欢喜西湖,他们都眷恋西湖。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作出了伟大业绩,对杭州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业绩尚存,有的佳话犹在,一代一代,有口皆碑。因而也最能激发游人的壮志豪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三、 英雄人物旅游资源为杭州创造的经济效益

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是其经济支柱之一。以前的游客到杭州来呆的时间不长,因为景点不多,以风景为主,人文景观较少。而现在的西湖开发了许多人文景观,包括许多与英雄人物有关的新景点。让游客在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又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仅以2013年一季度杭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1.03万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682.11万美元,同比增长8%。接待国内旅游者1845.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6.57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春节”黄金周期间(2月9-15日),全市共接待540.99万人次,同比增长5.9%。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85.88亿元,同比增长17.27%。从以上可以看出杭州的旅游收入越来越好,游客在杭州住的时间长了花费也多了。英雄人物的景点、故居、墓地的恢复吸引了大批游客,为杭州旅游经济做了巨大的贡献。

四、杭州英雄人物景点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杭州旧城改造和西湖沿线改造工程的启动,不少散落在杭州湖畔、街巷里的英雄故居却被毁损乃至消失。清末重臣王文韶的故居木楼破损严重,多年失修;丰子恺故居因为拆迁而不复存在;岳飞、于谦和张苍水号称“西湖三杰”,岳飞早已经家喻户晓,但于谦和张苍水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于谦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击外来民族入侵,挽狂澜于既倒。在现今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度却迥然不同:岳王庙前车水马龙,于谦祠外门可罗雀。造成这样一种情况的根本在于宣传不够到位。作为杭州籍的名人,他有着极其广的开发空间和极高的开发价值。旅游产品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出色的新产品。近几年来,杭州市相继投巨资修复了夏衍、胡雪岩、盖叫天、都锦生等一大批名人故居,其中耗资5500万元、占地10.8亩的“清代巨商第一宅”——胡雪岩故居自修复开放以来,每日游人如织、门庭若市,已成为记载杭州悠久文化历史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二)应对措施

1.开发年轻人旅游市场

杭州广大的中小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客源群体市场。从今年开始,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两周、11月份的第一周(西博会期间)将是杭城数十万中小学生的快乐春假和秋假,这意味着杭城的中小学每年将有4个假期。延长假期时间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亲近山水。中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表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在参观历史文化名人遗迹,如岳王庙、秋瑾墓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2.“英雄”游览专线

设计于谦祠(三台山麓)——张苍水墓(南屏山)——岳王庙——秋瑾墓“英雄”游览专线,主要围绕“爱国主义”专题展开,景点的主角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英雄,但地理位置上跨度比较大。重点推荐中小学生游览,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3.开展多项展览活动

绍兴近年来对名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出了四个“第一”的精华品牌大旗:中国第一名人故里——鲁迅故里,中国第一书法胜地——兰亭;中国第一水石大盆景——东湖,中国第一爱情名园——沈园。每年还推出兰亭书法节、乌篷船旅游节、绍兴黄酒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针对中小学生还特别推出“鲁迅作品赏析游”和“兰亭书法研修游”,充分展示江南古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对照这些活动,杭州也同样可以开发一些英雄人物的旅游活动,来纪念为杭州做出过贡献的英雄们。在构筑大都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古人的优秀传统将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育,对于以创业为重点的杭州人文精神的弘扬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弘扬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杭州的旅游资源在未来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和英雄人物相联系的这些景点在未来将会成为杭州的主打景点。

参考文献:

[1]晓钟.西湖名人名胜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4).

[2]仲向平.试论浙江特色旅游的开发[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3).

[3]孙跃.杭州的名人[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3.

[4]仲向平.西湖名人故居[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3.

[5]石洪斌.杭州都市旅游[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6]施向东.西湖志[M].浙江:杭州古籍出版社,1993:197.

[7]冯若梅,黄文波.旅游业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1999.

上一篇:伤口门诊护士长职责下一篇:建筑设计应届毕业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