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2024-09-20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精选8篇)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第1篇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是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本文通过梳理主要管理学流派的理论,进而分析其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6]陈红燕,张新平.再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三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18-23.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管理艺术性;师生关系

1前言

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第3篇

1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和分析

1.1第一,思想状况不稳定

研究生党员数量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当前研究生党员主流思想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要求,但由于研究生来源广泛、年龄差距明显、自主意识强、集体意识和凝聚力相对较弱、 与社会的交流较大学生而言更为频繁,甚至许多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 研究生的思想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入党动机功利倾向比较明显,有的纯粹是由于从众心理所致,而真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入党动机的相对较少。

1.2第二,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研究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入党时的简单层面上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社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党的新理论方针和理论热点不了解。特别是完成基本课程学习之后,广大研究生党员专注于社会实践、临床和实验研究,逐渐淡忘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甚至对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不清楚,对时事政治和理论热点更是不闻不问。

1.3第三,教育方法略显单调

当前研究生党员的教育仍是以党支部组织研究生党员进行文件学习、辅导讲座、集中轮训等形式进行,忽视了研究生党员的实际思想动态,不能针对研究生党员所关心的问题开展主题活动。缺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流于形式,这导致广大研究生党员对参加组织活动的态度淡漠。同时,由于研究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大部分时间忙于课题、科研、实验和临床实践等,很难协调好统一的时间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1.4第四,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研究生往往在完成一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余下的时间用于实验、社会实践、 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不同方向的课题研究。在这期间,有的研究生特别是长期在外实习、 实验的流动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得研究生党员对党的新的理论热点和方针政策的认识出现空白,几乎徘徊于党建工作之外,无疑增加了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难度。

2完善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2.1第一,严格研究生党员的发展

首先,重视对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培养其政治素养,提高其思想觉悟,将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培养积极分子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坚信共产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思想精华内化于心,进而端正其入党动机,了解其思想动态,积极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其次,在发展预备党员的工作中,重视积极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支部委员、导师、群众访谈的形式,掌握他们的平时表现和组织纪律观念,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依据。最后,在预备党员转正考核体系中,提高对理论热点、 时势政治和新的教育活动、方针的考核标准。大部分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入党考核后,就开始出现思想懈怠的现象,认为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按期转正的浮躁态度,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抛之脑后,对时事政治、理论热点等不闻不问。因此,加强预备党员的转正考核也不容忽视。

2.2第二,探索研究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为丰富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模式,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不能局限于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讲座,还要以研究生入学教育、班会、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为活动载体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对研究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例如: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党总支结合医学研究生们的专业特长开展义诊活动、研究生党员积极参加的 “践行群众路线,弘扬优良作风”征文比赛、组织研究生优秀党员就同学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与本科各院系同学进行学习交流,探索研究生育人新模式。通过优秀党员带动普通研究生,研究生带动本科生的模式,调动了全体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垂范和先进引领作用,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让研究生党员受教育的目的。注重党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信息的及时反馈,弥补了单纯说教和灌输式教育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2.3第三,建立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重要作用

虽然研究生已经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导师不仅是学生的科研责任人,更是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研究生与导师的接触时间比较长,导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因此,应建立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如:可以将每年的导师考核与导师对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程度挂钩,或定期要求导师向党组织汇报其学生的思想状态等。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学术教育和指导,在思想教育上也扩大了研究生党员的进步空间。

2.4第四,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流动党员与校内党员的交流互动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以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 成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应及时发布国家相关政策信息,及时更新网站新闻热点和网上课堂的学习内容。各党支部应建立微博、微信、QQ群和飞信群等,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社会正能量信息、社会热点、以及党的相关活动,党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流动党员也可以与导师互动,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党支部也可以同导师交流研究生党员的政治思想、学习进度、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信息,为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的考察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平台。

2.5第五,开展研究生党员担任研究生新生助理辅导员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研究生仍由各高校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处统一管理, 并配备有专兼职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合格的助理辅导员不仅要求工作上专业化,在坚持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更要求意识上满足敬业、乐业的内在要求,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研究生新生助理辅导员, 不仅可以发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具体化,也锻炼了研究生党员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在研究生新生中树立模范形象,引导研究生新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其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3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3.1第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研究生党员是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信仰坚定的优秀群体,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广大研究生积极投身于科研、临床、 实验等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2第二,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而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的先进代表[6],对研究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行修养,努力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3.3第三,是加强学校党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工作模式也不断更新,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学校党建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坚定研究生党员的政治立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引导舆论导向的核心,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摘要: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严格研究生党员的发展、探索研究生党员教育新模式、建立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提出完善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论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第4篇

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做好招生工作,突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

优秀的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努力提高院校本科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招生储备大量优秀生源。采取如保留入学资格、本硕连读、免试攻读硕士、硕博连读的比例,使优秀学生一入学就确定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做到高起点、高目标。

第二,改革初试制度。如对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科目实行资格考试制度,通过资格考试的给予一定的有效期,取得资格考试以后,只考专业课。适当降低公共课的录取分数,增加专业课难度,使招生院校挑选余地更大,可以从中选拔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

第三,加强复试环节。统考成绩只能代表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例如,对军队研究生来说尤为关键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在统考成绩中体现。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素质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导师负责制决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承担者。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充实和活跃导师队伍。

第二,通过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院士来院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与兄弟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强化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鼓励军事类专业的导师参与部队实践,选送部分导师到部队代职锻炼,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演练,不仅可以增强导师实践的经验,而且有助于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队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论文选题的现实针对性。

三、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它确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环节,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设置合理的课程和使用优秀的教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首先学校应成立专家小组,针对不同的研究专业和领域,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设置方案的针对性、先进性。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加大研究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鼓励高水平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科研实践”编写高质量研究生课程教材,推进研究生的课程建设。

第三,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教材、网站建设。建设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创新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装备的先进性。加大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設和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第四,在课程学习环节,要依据培养方案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口要以部队需要为导向,努力把握部队发展的脉搏,跟踪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制订、修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四、加强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表现为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充分程度,同时也体现创新程度的大小。应贯彻落实总后党委《关于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加强总后院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学位授予工作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个转变”,不断完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保证选题的高水平。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所选课题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者具有工程和开发的应用价值,选择学科前沿课题、学科交叉课题,保证在科研选题上有突出性、创新性。

第二,要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认可,是授予相应学位的主要依据。

第三,组织好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总体认可,也是对培养质量的一次最终检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提倡请相同领域的校外专家主持答辩,既加大了评审人员的权威性、公正性,也加强了院校间的学术交流。

第四,评选优秀论文。通过评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鼓励研究生面向部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引导各单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

五、构建评估体系,实施质量评估

有效的评估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手段。评估体制的建立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军校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及评价指标应是综合德、智、军、能、绩等多方信息的综合指标,应细化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全面质量考评为最终目的,以分类、分层考评为基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增强考评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谭跃进,王军民.对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3

[3]曹琴,崔英英.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山西农业大学学,2003.2

[4]郭俊.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3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第5篇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健,张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

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第6篇

2建议及对策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的现状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下文将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的工作措施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力求更好的实现工作的进步与创新发展。

2.1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首先应当充分的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全面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政策原则,树立起正确的工作思想,同时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项目,始终的贯穿于整个管理的流程之中,在工作的开展进程之中不仅应当尊重每个管理对象的价值和个性化差异,同时还应当为相关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环境,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和理想可以得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之中的核心环节,同时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想真正意义上保证高校的发展水准,就应当从此环节着手,加强对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另外在当前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强,使得其可以主动的配合教师的工作,充分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效果。

2.2制定出健全且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制度

此外还应当充分的结合教学工作和管理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健全的工作体系,加强对考核思路和相关政策的建设,以实现新的工作标准。体系的制定,尤其是考核体系的制定,应当以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水准为基础,着重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准的表现,以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更加新颖的工作模式,实现对授课方式和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丰富教学的手段,增强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第7篇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展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04).

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第8篇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研究者把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创新为本, 以追求科学真理和科研素养为理想, 培养学术人;以人为本, 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主体人;能力为本, 确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取向的素质教育目标, 培养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

1. 缺乏创新意识。

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的短缺, 同时, 有的高校忽略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的差别, 侧重理论灌输, 缺少实践研讨;习惯于树立理论权威, 缺乏启发式教学, 没有质疑、探求的精神, 导致研究生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创新的需求。此外, 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 与研究方向缺乏有效衔接, 缺乏针对性;教学管理柔性不够, 学生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 培养方案千篇一律;研究方向设定及毕业论文选题往往很空泛, 没有拓展性和创新性, 能不能顺利毕业成为选择研究方向的唯一依据;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学生不愿参与枯燥的、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 这也就导致缺少创新思维意识形成的载体和基础,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 作风浮躁。

有学者将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的现实概括为“4个简单”:简单移植, 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缺乏研究方法的创新;简单揭示表面现象, 只对现象做直观陈述, 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简单延伸, 只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简单推理, 没有大胆假设。受学界浮夸风气的影响, 学生往往热衷于拼凑短平快的成果, 而很少能投入足够精力, 对关键问题作深入思考, 所发表论文鲜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甚至于作为学位授予依据和学术水平代表的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也严重不足。

3. 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参与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凸显了高校自身的科研资源的短缺, 导师队伍增长相对缓慢, 很多研究生只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没有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 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客观上, 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缺乏高层次、原创性、有效经费支撑的课题, 同时, 没有建立起具有创新意识、实践精神、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而课题和科研团队的缺乏, 也使得在校研究生缺乏科研实践机会, 游离于科研体系之外, 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创新成果稀少。

原创性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整体上看, 我国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 (被引用次数) 和数量 (检索机构检索量) 与国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差距还相当大。据2011年《泰晤士高教》所做的世界大学200强排名, 中国重点大学在研究成果被引用方面得分偏低, 科研成果如果没人引用, 科研创新也就成了自说自话。科研创新成果稀少也客观上反映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低下, 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二、教育管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育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 就像产品生产的工艺一科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学研究活动基础之上并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而且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位管理、培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就业指导等, 涵盖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心理特质培养。

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型研究生的健康人格、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人格主要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在教育学中也被称为“个性”。创新型人才的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不从众, 研究生教育可以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为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 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基础和保证。创新意识是指创新型人才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研究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

培养研究

识创新价值, 增强创新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研究生教育能够在引导学生在积极投身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的同时, 将人生的目标、计划、实施与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2. 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知识获取。

加强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所涵盖的课程体系、科研实践及导师指导等环节, 促进了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能力结构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 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研究生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平台。通过各种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重要性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通过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只有经过实践活动的磨炼, 创新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加强教育管理,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1. 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而学术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师生员工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谈起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直言:“当下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反而有利于培养投机人才。”“有些大学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发表SCI论文, 才能拿到学位、才能毕业, 我认为这是荒谬的。”“这种做法助长了急功近利, 助长了研究生造假。”“创新应该是发明、发现加上社会/经济效益。创新最根本的是看能否运用到现实中, 能否为解决实际问题作出贡献。”可见, 为保证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 学校应该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首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倡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科研观、价值观, 摒弃急功近利、拼凑剽窃的不正之风。其次, 要保证研究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支撑条件。学校研究生教育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 保障各种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及服务, 并通过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最后, 要对学术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 这是形成良好学术氛围必备的环节。对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保证科研活动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创新性, 对于优秀的学术活动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 从而保证学术氛围的健康营造。

2. 建立创新培养的体制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障碍, 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围绕人才培养工作, 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研究生规模扩大, 客观上学校要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与院系负责制, 由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 并在二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实现日常业务和专业教育分管的体系。在二级管理模式下, 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院可以在专业培养、科研选题等方面更具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获取更多自主权的同时, 承担更多责任;研究生院 (处) 等管理机构回归本质, 更专注于人才培养的服务职能。

3.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 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 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 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学科发展还离不开合理、稳定的人才梯队, 以及核心人才所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 要实现以创新为中心, 需要不断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项目的投入, 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如实验室、文献检索系统、图书馆等外部条件, 为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应从导师的培养、遴选、考核、淘汰机制入手,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通过定期参加学术论坛, 追踪学科前沿, 经费的经验交流, 掌握研究生培养规律。导师遴选要根据综合学术素养, 并突出考虑候选人的创新能力。导师考核应引入创新指标, 强调研究生参与考核, 对于缺乏创新能力、学术能力低下、考核结果较差的导师, 要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导师还要处理好学科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的关系, 把握好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取充足科研经费之间的平衡, 保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行。

5. 健全研究生创新奖助体系。

研究生创新奖助体系为研究生提供了生活保障与学习激励, 是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 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高校奖助学金来源逐步多元化, 涵盖国家拨款、学校专项经费、导师资助经费及社会捐赠等组成部分, 数额越来越大, 激励和导向作用日趋明显。新近国家层面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提出要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 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 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些举措也印证了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要引导作用, 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围绕创新能力培养, 依据国家政策健全完善奖助体系。

上一篇:山东省《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下一篇:作风建设回头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