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27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6篇)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知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之中逐渐展开,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方面,历史学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也不可低估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严峻现实的必然要求。据调查:有较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7%。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也应当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一任务。

2、新课改新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历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

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通过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与学关系。

3、中学生特点与教育本质的呼唤。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历程中的特定阶段,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于以上问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大成智慧者”必然应该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教育在本质上应是一种人格的、生命的启迪和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更加关注和思考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历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挖历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源

1、能使学生有宽广心胸与远大理想之类的资料。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

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教导学生要象这些历史人物那样,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能引导学生不怕挫折与热爱祖国之类的资料。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亡吴国的故事、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等故事,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可引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以其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斗志,终于推翻清朝,完成革命夙愿,被世人尊称为“国父”的事迹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可以引用钱学森不计较个有得失冲破美国重重阻力最终归国的的爱国言行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等。

3、能教会学生看待自我与看待他人之类的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史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为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条件。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和他人。既不能因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视

甚高,忘乎所以,也不能因自己的弱点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短而忌人之能”。荀子则把“有知则问”和“不能则问”相提并论,王充提倡“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论自己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容貌美丑,都能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不论周围环境的优劣,都能从实际出发,调控自己,努力适应,从而做到善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和贡献自我。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1、要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结合点。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主动发展。如通过有关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永葆活力,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转变观念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思想政治问题来解决,实际上,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良个性心理所造成的,如果是生理心理带来的问题,就不宜用大道理来解决。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一个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各个阶段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及性格表现,比如:自卑、胆怯、乖戾、懦弱、冲动、暴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带来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分析、了解,及时发现并掌握其心理症结,帮助他们消除内心障碍。在具体做法上,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许多心理技术,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营造气氛以境动情。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巧妙使用尊重、关注、倾听、鼓励、释疑等各种技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描述、或评判、或感慨、或欣赏,总会有超过教师的新的见解、新的评价。当然,“发表”最好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在师生真诚互信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敏捷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样,学生在自己发表的情境中,情感品质受到培养,情操受到陶冶,自我意识受到强化,人格特质受到净

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总而言之,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新课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与各位历史教师都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将这项工作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争取开创一个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双赢的新局面﹗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

应用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家庭离异等原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在这三种途径中,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师资要求较高,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这种师资条件。进行心理环境建设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因此,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更为灵活。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在国内开始于80年代。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专著论述还没有。但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人员在学科渗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经过长期咨询实践后在《学科——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渗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这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途径。无锡市沁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课程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后指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都有情境教育的空间和可能,在这些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般多认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在教研中要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目标的挖掘及确定,并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进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三.概念界定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育心。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成员教师的心理学,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渗透的经验,探讨其内容、途径、方法。

五.依据理论

1、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纵条件反射,以及模仿学习原理。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建立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行为纠正的方法主要有系统托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果敢训练、强化等方法。

2、素质教育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根据这一特征,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应方法如下: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本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表、谈话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就必须有其教育内容,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作

出析找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学生的热点和难点心理问题的素材,并在教育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大内容。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课例研究等方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都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

师生互动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正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师生的良好发展,因此这一内容就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

1、优化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 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本课题组主要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试作摸索:

①全面分析学生情况.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强调教学适合学生,应了解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准备、兴趣、态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②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不光是知识,而应包括认知、情意、行为三方面。

③立足学科自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④创设情境:学生喜欢知识、热爱学习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⑤强调行为实践: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情感与行为技能,从而促进心理水平的发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正确鉴定,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期望和公正评价也有利于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②积极感染学生:师生情感共鸣是感染学生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是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③合理利用信息传递: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内容;内容表述要形象、生动、具体;传递手段要多样。

④课堂教学中组织多向交往:师生、生生互动称为多向交往。良好的多向交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水平。

3、加强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师生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渗透。

①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程秩序的建立对教学成效关系很大,而在相当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秩序的建立意义更大,因此本课题组将在实验阶段前期做好课堂秩序的建立工作。

②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奖励与惩罚都是教师控制课程秩序的手段。两者相比较,鼓励更能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中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惩罚手段也要适当的加以运用,但要遵循一定原则。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①讲述法:这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可以从道理上讲述,对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②自述法:即让学生针对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某一事件,人物说经过和感受,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③角色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内心冲突。

④讨论法 :让学生对某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

⑤.情景法:使学生进入模拟的历史情景,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映,培养适应能力。

⑥综合法:将以上各种辅导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辅导方法的多样性,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要综合化。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0511年1月)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课题组成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学习.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2月

——

2011年10月)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设计教案、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1 年11月

——

2012年5月)分析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报告。

八、研究过程及活动

(一)建立课题组,分工负责

任何一项研究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我们成立了由社会组组长负责的课题组,将各研究人员分为资料汇集员、测试分析员、测试分析员、实验研究员等,确保课题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从《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部相关文件《历史与社会课》课标等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网络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湛业锋主办的心理教学网络为我们课题组提拱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学科教学渗透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进行学科渗透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我们得到了学困生的相关心理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了较多的非智力因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孤僻,自我评价消极,面对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况,缺乏勇气和信心,且多不愿与人交往等。

课题组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几乎贯穿于每节课。渗透主要目的是要起到预防和转化学困生。渗透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在情感上平等对待学困生,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现出卑、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平等对待这部分学生,尊重其人格。并多找机会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爱心。从而在情感接受了教师和教学的教学。

②在教学行为上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学习困难造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恰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其次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如: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团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还可以让学团生在课前着手准备。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团生就可以有活动可说,从而参与讨论;多给课堂表现的机会等。再次:指导学团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是新课程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辅导中我特别注重学团生的基础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每节课前都要求学团生用笔写出我用口说出“上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这做法促进学团生课堂上认真听,记、课后认真复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2.设计调查了实验班学生意志力状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了渗透培养 学生意志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为此课题组对学生意志力调查,设计了20个调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强,其中意志力薄弱的达58.81%。一般的为38.64%,较强4.55%,非常强为0%,这结果说明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条件较好,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所以多为意志力不强,这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带来阻碍,因此,必须要求培养。课题组做了以下一些实验以促成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①课堂教学渗透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可以借鉴和指导的内容。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多方面挖拙资料,寻找教育内容。最后确定把意志力的培养贯穿在郑和下西洋,林则徐禁烟,中华民族的抗争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这些抗日战争的内容学习,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多的是体验到这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上加以对照。

②利用课外教学加以补充辅导

学校给历史与历史课两个任务:组织参观区建设成果展,慰问敬老院老人的活动,我把这一任务给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采取徒步方式前往。每次来回都有20多里路,步行+中间活动都要求在一个下午完成,许多同学叫苦收累,实验教师在跟班步行,用行动来支持学生,当实验班学生出现意志力不强时,用鼓励+生语言支持学生。回样后又要求学生写下了“我能行”或“我成功了”、“我骄傲”等体验成功的文章。

通过双上课堂和课外教学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力有所增强,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之后,常常以“我能行”告诫自己并能用行动体现出来。

3.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渗透

现在学生多表现出自私、孤僻、缺少热情、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觉性差等人际关往不良症。

实验班的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和课外教学形式,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并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用小组讨论,分组辨论,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实验班设计了一系列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社会调、访谈、参观访问,综合实践。如:调查政策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周边区域环境情况的了解得。以上课堂、课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了同组同学的合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也涉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题

总结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家都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抓紧落实。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对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前提

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授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成长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模仿的过程就是塑造的过程。任课老师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其榜样作用、示范作用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表现出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人格。

二、基础

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学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要有效地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强化历史教学效果。

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更注重学术性、探究性,注重运用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因此,可以挖掘如下:一是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加大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分量,照应到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课程中的“自由阅读卡”中还有很多跨学科的材料,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综合化倾向。因此,历史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联系与融合,特别注意体现学生感兴趣、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

三、把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自学讨论、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自我总结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 开放性原则。

历史课堂要多向社会开放,结合相关教材内容,组织参观、访问、调查、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广泛接受社会信息,开阔视野。

3. 体验性原则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

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期,已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对父母、师长的要求产生既想摆脱又想依赖的矛盾心理;对周围世界要求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因此,在进行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直觉,唤醒的直觉引起情绪体验。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第一步。

2. 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中故事情境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直观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

3. 创造合作式学习课堂,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合作式学习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目标和资源共享,相互依靠,共同参与,直接交流。协作技巧与群体决策是过程中的要素,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信任与责任感等的培养,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教学中互帮、互教、互学,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团结协作,让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些共享快乐的机会,开拓思路,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 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充分开展历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自私、任性,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爱国志士、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豪言壮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身上的光荣品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因而在历史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祝新华著.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

[2]冯长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侯明中.中学历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中学历史地理教育学, 2003.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世界上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脸,更找不到从表到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有道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和发展,把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怀爱护学生,从心底里沟通情感

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其实人们眼中所谓的”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因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的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违反校纪班规,让学校家长都颇感头疼;有的不遵守纪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总是拉班级的后腿,家长和老师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愤。可为什么明明知道差生有这么多的毛病,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愿意选择做一个差生呢?许多差生的真正困难并不是他的笨拙,而是他的自卑、畏难的心理,因为长期面对诸多的批评,使他们缺少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现状,急切希望能得到帮助,这时如果周围的人与事不能吻合他们的心理状态,便逐步向负面发展,成为与教育相斥的心态,处事待人表现为一讲就烦,一批评就反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逆反心理。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

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鼓励赞扬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差生和优生本无明显的界线,也无判断的标准,只是人为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是犯了校纪班规就说他们是差生,也不能凭学生某方面某时期的较好表现而定义为优生,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松懈和疏忽,也会有自己所感兴趣和需要表现的方面,所以说我们面对的不是天生的差生,只是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本是无知的,他们的一切社会性都是成人世界所赋予的,是我们在刻意地用相同的标尺衡量着不同的学生,是我们硬性地让学生分出了优差之别,是我们在必然中因应试教育而制造了“差生”。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的双边和谐的活动。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责任感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态度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离开了责任心,这些可贵品质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上课也不断进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就降温了,没有持久性,做事虎头蛇尾。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责任心。

四、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勇于竞争与善于合作的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的表现。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也激发可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小组以合作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我获得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展进步打下了一个必备的基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第5篇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受挫后的个体陷入长期不良情绪的困扰,导致生理失调,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自卑心理。②攻击。受挫后直接攻击他人,损毁东西或转向攻击迁怒他人、迁怒自身,严重的导致犯罪或自杀。③退缩。受挫后不敢面对现实,陷入幻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他人对学习态度冷漠,与同学不合群,造成性格孤僻,形成心理障碍。④固执。受挫后寻找各种客观理由,一味埋怨或者破罐子破摔,失去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史以明志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信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用理想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起着积极作用”。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二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天,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渲泄自己的痛苦。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的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6篇

作者:朱江山

摘要: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一直被每一个国家所重视。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现行教育过分重视才智教育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司马光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德育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通过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总结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及开展方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既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而多年的历史教学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历史课堂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渗透德育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要想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一名优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1、寓心于教: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内心从而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教师有更丰富的思想,更真诚的心对待历史,对待历史教学。只有寓心于教的历史教育才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融入学生的内心。

2、寓情于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鲜活的人物事件,更是有丰富的情感贯穿其中,这些情感因素需要历史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必须以情感人。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德育内容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将这种情感印记烙于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想。

3.寓德于教:

太阳因为自己的发光,才可以普照大地。以德教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4、寓识于教

俗话说: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在学生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任何问题都不被难倒的老师也最有魅力,只有博学才能让学生折服,信赖,跟从,努力学习。

二、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比较对比法。

1.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从而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勤奋的学习。

(二)课外活动法。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历史参考书、历史名著等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二者巧妙的结合,作到事半功倍。

(三)联系现实法。

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德育决不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它必须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讲儒家思想的时候,我设计了当今“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影响巨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望。

(四)、榜样的力量

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爱国、诚实、谦虚、坚强、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德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蕴含的美德内容。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林肯为还给顾客的零钱而体现的诚实;刘备三顾茅庐的谦虚态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无私品质;这些史料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这些美德就会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从而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变为学生自身的优良美德。

三.结语:

上一篇: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小屋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