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

2024-07-31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 第1篇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 宋燕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关键词】课堂 兴趣 导入语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 第2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 ,应追求导入艺术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导入语的恰当运用 , 对于上好一堂课具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 ,向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 ,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 1 插图视频导入法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 , 利用多媒体视频 , 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教学《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可用视频《北京赢了》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可用教学插图导入 : 展示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点出该文的主人公_----贝聿铭。2名人名言导入法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 从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导语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书使人聪慧 , 哲理使人深刻。知识能塑造人 , 改变人 , 三国时期吴国名相吕蒙正就是一例。3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 , 引出一个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结果 , 使学生产生疑问 , 然后教师巧妙的导入新课。如讲《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上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实验 : 手拿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 , 问学生 ,从同一高度丢下它们 , 哪块先落地 ? 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大的先落地。我就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自然的导入到该课的学习: 刚才的试验结果与大家的经验不同 , 今天我们走进《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听听科学家伽利略的解释。这样 ,学生带着好奇探求新知。4情景导入法

教师借助录像制造一个美妙的情景 ,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时 , 先把长江滚滚东流、长城蜿蜒延伸、黄山云雾缭绕、黄河咆哮汹涌的画面展示 ,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江山多娇 ,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撤去画面 , 播放《我的中国心》的MTV 音乐 , 最后导入:《我的中国心》是香港回归前 , 香港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 , 一经演唱 , 立即广为流传。是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歌词中表达的情感。5、提问式导入法

上新课前 , 教师提出一两 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 通过回答和争论造成悬念 , 从而导入学习情景 如学习“长城”专题时 , 我这样设计导语 :说到长城 , 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 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 的功与过呢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看法有对立的 ,这些看法 有没有道理呢 ? 我们听听学者剧作家吴祖光的《万里长城断想》。这样 , 学生在悬念中引发了对学习的渴望。

此外 , 还有 复习导入、经验导入、悬念导入等等。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方法 第3篇

1. 开门见山法

这种要领即是在文章的标题上做文章, 分析标题寄义, 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 轻便明快, 三言两语直切正题。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课时, 我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 (板书课题, 作者) , 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 然后说出这个标题告诉了你什么。生: (齐读两遍, 一生举手) 这个标题点明确所写内容。一个叫曹刿的人谈论一场战争。师:本文题目是主谓结构, 能从语法分析着眼, 概括主要内容很好。那么文中记述的是哪次战役, 曹刿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自评:这样从标题入手, 开门见山, 和盘托出, 一句话就把要旨讲出来, 使学生心中有数, 教师也好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对培养学生突出中心, 简洁用语很有好处。

2. 以旧带新法

就是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 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 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 我借鉴于漪老师的导入:“一提到春天, 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 绿满天下, 鸟语花香,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 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 (生背)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 (生背) 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 但我们往往只知春, 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 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 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赏《春》。

3. 知识激趣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激趣法,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 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 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 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确实, 烟雨蒙蒙, 远山近水, 尽在画中, 漫步湖边, 荡舟湖上, 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 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 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 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 悬崖上的瀑布流泻, 草地上的鲜花盛开, 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 (稍作停顿, 学生凝神思考)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 把春天的赐给西湖, 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 济南的秋天冬天如诗如画, 别具情致。今天, 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自评:教师引古博今, 讲得生动活泼, 热烈精彩, 妙趣横生, 学生听得神思飞越, 如痴如醉, 欲罢不能, 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4. 影视剧导入法

计算机的普及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语文课本里有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影视剧。课堂上播放几分钟的影片剪辑, 可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内容。如在上《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时, 我播放了5分钟的电影剪辑, 让同学们欣赏刘姥姥在大观园里的情景。在上《马说》时, 我播放了视频剪辑《万马奔腾》片断, 配上雄壮的乐曲《万马奔腾》, 很好地渲染了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评: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它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有利于学生产生兴奋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

5. 随机导入法

教学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我们要随机设计适应当时情境的导入语。一次去外校讲公开课, 面对第一次接触完全陌生的学生, 上课问好后我没有直奔主题, 而是对大家说:“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 行不行啊?”同学们齐声回答:“行!”我一面致谢一面走下讲台, 对第一位同学说:“声音真洪亮, 你能说说打算怎么关照我吗?”显然这个问题有点意外, 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 说:“认真听讲。”“很好, ”我马上接过话头说, “我就希望大家在课上专心听, 听我讲、听其他同学讲, 更要多讲, 讲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好, 气氛热烈, 自然将大家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了。

自评: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 可让水面泛起涟漪;一艘巨轮经过汹涌的江面, 可激起千层浪花。巧妙的提问可让学生产生情绪波动, 甚至会情绪亢奋。

古人云:“教亦多术。”新课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体现这些要求, 关键取决于教师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 一经拿出, 就熠熠生辉, 引人注目, 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开启课堂宝库, 在知识海洋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 第4篇

摘 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80-01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进行探讨。

一、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自身的一段游历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青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食,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就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授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可以这样导入: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垦了一片菜园,他的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小朋友快速阅读课文《父亲的菜园》。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直接导入法

四、谈话导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教学案例《海上日出》,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吗?”学生可能会回答看过;接着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形状等;教师继续问“你们在海上看日出吗?”大部分学生会说没有看过;于是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我们今天跟着巴金爷爷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吗?”学生当然会欣然同意,那么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便开始了。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五、谜语(游戏)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是高年级谜语导入我采用得比较少。

小学课堂导入语 第5篇

教 研 文 章

小学课堂导入语的功能和使用策略

学生姓名:

姜代超 学 号: 0706010113 班 级: 07级现代教育技术班 专 业:

现代教育技术 系 别:

信息科学系 指导教师: 邹春杰

日 期:2010年3月31日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3 参考文献„„„„„„„„„„„„„„„„„„„„„„„„„„„„„„7 致谢„„„„„„„„„„„„„„„„„„„„„„„„„„„„„„„„8

小学课堂导入语的功能和使用策略

摘要: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做好新课程的导入工作,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能够为整个课堂的进行打好基础,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小学教学中导入语的功能谈起,并进一步介绍了几种课堂导入的策略,为导入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学课堂 导入语 策略

课堂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教学中导入语的功能

(一)引起关注,集中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伴随。上课开始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作好心理上的准备,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二)激发兴趣,引起关注

兴趣是感情的体现,也是学习的向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行动。在导课的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如沐春雨、如饮甘露,进入一段美妙的境界。

(三)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导课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牵动学生的心弦。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独特的开场白来活跃气氛以达到师生心灵相容的目的。这种良好的教 2

学氛围,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四)承上启下,联结知识

导入语是沟通“旧知”与“新知”的媒介。因此,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使学生了解自己要做什么,从而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导入语有重要的教学功能,它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完成好教学目的,完成好教学任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教学中导入语的使用策略

小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导入语应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等相适应,教师应很好的去了解学生心理,研究教材,从而设计出新颖恰当的导入语。一般情况下导入语的使用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通过复习来导入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应用时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多用复习,练习,提问等手段,还应因课施教,采用多种方式等。

如学习一篇关于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我们可以对前一学期所学的古诗进行复习,从而导入新的古诗中,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背一下呢?从而引出了以前学的诗,通过复习引入关于描写秋天的诗。这种导入不仅能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还能更好的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复习导入的方法更多的应用于一篇文章中后部分课时上,如在第二课时开始时应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从而很好的过渡到新知识。

(二)通过课题来导入

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策略的特点是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把握住立意的中心。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 3

真组织。

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板书课题]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主要是抓住题目,直接根据题目引申的意思来导入课文。

(三)通过设定情境来导入

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和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策略。情境导入法得当,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课上,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这种导入策略在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最广泛。运用此法应注意善于创设情境,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要加强诱导,巧妙构思,激发思维。

如在上《蜜蜂》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群小客人[课件:在音乐中,一群可爱的小蜜蜂来到花丛中采蜜]。蜜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昆虫,你对它们了解多少呢?然后学生自由发言,接着老师总结引出新课,有一个法国人叫亨利.法布尔,他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论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小蜜蜂》。这样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看到课件上的蜜蜂,将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蜜蜂上,从而很好的进入课文。

(四)通过游戏来导入

教师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来导入新课。小学生非常好动,喜欢做游戏,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来导入新课。主要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用较多,要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教师的言语要准确、简洁、条理清晰,使学生有序地进行游戏。

为了能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教师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 4

岗。”学生猜谜回答:“ 它是终止线‖”.教师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类似游戏活动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通过讲故事来导入

利用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教师教学。通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运用时应注意语言要生动、形象,否则无法吸引学生们。

如在讲《花喜鹊和小乌鸦》一课时,这是一首轻快而诙谐的儿童寓言歌曲。歌词是一个寓言,用拟人化的对比手段评价花喜鹊与小乌鸦的品格,前者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却“还真有人夸”,后者说真话“不掺半点假可却有人讨厌他”。所以在上课前先讲一个寓言故事《蜗牛的故事》:据说蜗牛原来是动物世界中的长短跑双料冠军。可是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使蜗牛同志深感不耐。于是他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睡上几觉,过了几个月,一头豹子来和蜗牛比赛,结果豹子赢了,蜗牛说:“没什么,狗还比我差得远呢!”说完就呼呼大睡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条狗来和蜗牛比赛,结果狗赢了。蜗牛说:“没什么,猪还比我差得远呢!”说完又呼呼大睡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头猪来和蜗牛比赛,怎么敲门蜗牛都没有应答,原来蜗牛犯了嗜睡病,已经很难叫得醒了。

现在蜗牛爬得这么慢,那是因为它是在边走半睡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专找比你差的人作参照物,这就是自己越来越差的原因。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通过教具导入

教具导入就是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通过使用课堂内容中涉及到的教具,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策略。这里的教具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这种导入语从直观教学引入,用形象、逼真的教学挂图或亲手 5

做的教具吸引住学生,同时要注意教师提出问题要紧扣教具。

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可这样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教学生叠东西,叠好后问学生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引出课题《小小的船》,那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小小的船。这样一个游戏既可以导入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

(七)通过看图片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中都附有插图,有的很形象的表现出了文中的内容,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更明显。

如在学习《一分钟》这篇课文中可以直接通过文中的图来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中的图画,然后老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追着公共汽车跑,为什么站在教室门口?为什么又说一分钟,这到底和一分钟有什么关系?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文中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这样就能很自然的导入新课了。

(八)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悬念导入应注意难度适中,要恰当适度,要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受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可先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忽然有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其它小朋友都急哭了,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哭,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救出了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种方法可以和故事导入法相联系,通过故事来设置悬念。

总而言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语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开端,就应该先声夺人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了解并熟练地掌握教学中课堂导入语的运用,使之成为一堂完美的课。

参考文献

[1]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胡淑珍,《教学技能》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远辉,张平海,闫祯。《教育学新编》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冯国瑞,《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5]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

北京 :高等学历教育出版社,1998.11 7

[m]

致谢

本论文是在邹春杰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邹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同时也万分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传授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仍旧要感谢我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十分重要的师姐师兄、师弟师妹们,以及我结识的朋友们。你们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我指点,同时也是我生活中一起同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建立友谊、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与帮助。

当然,在我求学期间,还要感谢我深爱的父母亲一直以来对我无怨无悔的付出、支持、关爱和信任,在我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是您们帮我抵御风霜,谢谢您们。我是幸运而幸福的,我知足并且义无反顾的在大家的关爱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一路前行。

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 第6篇

平舆县李屯镇小学

夏季红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入课语的成功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趣法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

如在上《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使用入课语:“一匹骏马在奔驰着,一群小燕子在空中轻盈的飞行着,突然,飞奔的骏马竟然踏在了燕子的身上,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期待老师的讲解。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了。

二、破题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像、幻灯、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文章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讲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情绪上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情高昂地去学习。

如在设计《黄山奇石》的入课语时,教师首先就利用教学录像播放出黄山美景的优美画面:突兀的山峰、美丽的石头、如同仙人居住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一下子都把心思集中到了课堂上。

有时,利用做游戏或讲故事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设置悬念法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就不赘述。

五、直触中心法

教师在讲解一篇新的课文时,首先把最能表现中心的部分提出来讲解,这就是直触中心法。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的情.趣.疑 第7篇

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一上课,教师就要用深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若要学生的心,教师必要先动情,如:在教学《十理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十理长街送总理”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如诉如泣,极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师发言:“同学们,这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令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理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经验的登上讲台,往往不是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架设一座信任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堂的需要精欣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干瘪了。

二、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需要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一篇生动有趣的解说词,画了一幅桂林山水图。上课时,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词扮演导游,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游览,适时还对学生进行饶有兴趣的点拨,在语情、语态上也进行了渲染,学生顿感欢乐,兴趣盎然。这时候,我趁机吟颂了自写诗──《醉了,桂林》“桂林是一窖陈酒╱不小心╱落在大地的杯中╱山醉了╱水醉了╱我也醉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接着,我唱起了韩晓的《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迸发无限神往的渴盼之心。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老师说得唱得都好听,下面不如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去寻觅桂林的美吧。

三、疑

疑就是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着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比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迷》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近期正在电视播放的科幻片《外星人的故事》接着,巧借学生好奇心,提出了系列他们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宇宙是无限的吗?你还知道那些星球?

问题二:动、植物要生存,需要那些条件?

问题三:“天上人间”“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

问题四:“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是真的吗?能不能说出他们在哪里?

问题五:假设火星上有生命,说说其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

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要求他们多思多想,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诚然,小学儿童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它,让它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例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第8篇

一、歌曲导入法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在进入新课之前, 可以放一段音乐, 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 以创设一种情境, 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 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提高听课效果。

二、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新课之前, 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 导入自然, 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 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 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 长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 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 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 八扇窗, 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 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 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 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 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三、复习式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好的导入语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 也是一个老师推陈入新, 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 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答:天资固然重要, 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是的, 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 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这种方法, 不仅能“温故知新”, 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视频导入法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 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 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例如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 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 热烈、铿锵的音乐, 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 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 走进黄土高原, 走近安塞腰鼓, 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给巴特勒的信》中断壁残垣的圆明园, 《苏州园林》中典雅古朴的园林等等若以音像资料导入, 无疑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五、标题导入法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 好的标题对作品起着统帅全局、画龙点睛的作用。透过文章的标题, 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构思意图。标题导入法就是在新课开始时, 教师从探讨课题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标题, 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学习《伟大的悲剧》, 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茨威格为什么要说悲剧是伟大的呢?是谁上演了伟大的悲剧?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揭开这个谜团吧!”这样的导入语迅速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伟大”和“悲剧”这一对关键词上,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探寻“什么样的悲剧”和“怎样的伟大”两大中心问题。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调动起来了。

六、关键语句导入法

关键语句, 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是要表露的观点。对于篇幅较长或重点、难点较多的课文, 应考虑运用关键语句导入法。如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 我直接从篇末的一段话导入:二战的炮火早已远去, 但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忘却的。正如苏联作家西蒙诺夫说的———它将永远燃着,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然后引导学生就“蜡烛”、“母亲的眼泪”、“儿子的英勇”展开分析, 进入正文的主题。这样的设计既简洁明了, 又新颖别致。很受学生欢迎。

运用关键语句导入法,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文, 从课文诸多重点、难点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文章意蕴的关键语句。再结合课文重点设计问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我认为, 这种导入方式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设计艺术。

七、从生活哲理导入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启示都可信手拈来, 作为语文教学的教材。从生活哲理入手, 导入新课的学习, 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

“往事如烟, 时光的痕迹也许会淡然逝去, 然而有一种情感却早已融化在血液里。它的名字叫怀念。怀念你的好, 怀念你的笑, 怀念你对我的教导……如果我们走进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定可以倾听到她灵魂深处的这声呼唤!”———这是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的导入语, 诗意、煽情, 沉淀了我对生活的感悟, 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上一篇:含人生哲理的句子青春下一篇:关于温暖的初二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