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2024-08-03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精选8篇)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1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我县坚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柠檬种植,现在柠檬产业作为促进我县经济的主要力量,受到了县

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全县农业发展立足实际工作,依托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我县现有柠檬基地乡镇***个,***余个基地村,柠檬定植面积***万亩,年产量达***万吨,优质果***万吨以上,其中:柠檬出口基地备案面积***万余亩,可产出口优质果***万吨以上。果农鲜果销售收入***亿元,总产值***亿元。近年来,我县在发展柠檬产业方面取得了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政策支撑,强化行政推动力

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配备柠檬专职副县长,按正科级事业机构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柠檬产业局,35个柠檬基地乡镇配备柠檬专职副乡镇长,增设2-3个事业岗位,确保了柠檬产业有人专抓、有人专管。二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柠檬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柠檬产业三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研发、文化助推等方面落实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从开始建立柠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目前县财政累计直接投入柠檬产业近3000万元。三是集成投放涉农项目。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思路,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向柠檬产业。目前,共整合投放项目资金6亿元,粘合社会资金近3.5亿元。

二、突出规划支撑,强化项目聚合力

一是抓好发展性规划生成项目。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初具的后发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的发展性规划,着力构建全国柠檬种植、加工、营销、研发、文化五大中心。围绕这一发展性规划,催生了《安岳柠檬精深加工研究》、安岳柠檬商品化处理及物流系统、安岳柠檬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二是完善布局性规划引进项目。对柠檬产业实施产业化、区域化布局,相继推出2平方公里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万亩魅力柠海示范园等产业项目,并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和业主开发模式引进产业发展主体。成功引进四川华通公司投资建设和入驻柠檬产业园,禹王、三友等一大批柠檬精深加工、冷藏储藏、商品化处理企业相继入驻,推动柠檬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优化结构性规划争取项目。根据地形地貌和柠檬宜种区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柠檬种植面积100万亩,为安岳柠檬争取成为全国柠檬产业发展核心区和全国柠檬苗木繁育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出龙头支撑,强化主体带动力

一是引进业主、培育大户拓基地。坚持市场引业主、业主拓基地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为切入点,引进业主、培育大户种植柠檬,促进了柠檬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400余户,种植柠檬8万余亩。二是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引进培育柠檬精深加工企业17户,年加工鲜果5万吨以上,形成柠檬烯胶囊、柠檬油、柠檬酒、柠檬化妆品等10多类30多个品种的多层次加工格局。四川华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柠檬加工企业。三是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在全省率先组建起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扩面推广金大地柠檬合作社四六分账二次返利联结机制,带动全县建立柠檬专业合作社126个,幅射带动农民10万余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突出市场支撑,强化品牌影响力

一是搭建柠檬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实施品牌宣传。相继举办第六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和三届中国柠檬节,多次组织中国?安岳柠檬商务洽谈会、中国柠檬之都战略研讨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广州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围绕全国柠檬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县乡柠檬交易网点布局,基本构建起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培育柠檬营销队伍,现有自营出口企业9家,现有32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活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并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长期设立销售网点,柠檬鲜果远销中东、东欧、东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拓展柠檬销售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通安岳柠檬信息网,积极对接国际国内柠檬生产经营情况及消费习惯,不

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安岳柠檬已占据东南、西南各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进入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叙利亚、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三是创响安岳柠檬品牌。成功注册安岳柠檬证明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论证,先后获得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金奖、全国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

十佳区域农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

五、突出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技攻关体系。组建以县乡柠檬技术员为技术骨干的科技攻关小组,依托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中国食品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立题研究3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4项,《柠檬种植质量管理规范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成立安岳柠檬科学研究所,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定点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对柠檬主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测报的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建立专题会商、定期普查、动态报告、入境检疫申报等制度,做实柠檬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厅合作,编制了以安岳柠檬为代表的部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柠檬》和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柠檬》,编制的国家标准《柠檬》,已成功获得国家标委立项。同时,建成全国唯一的柠檬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农药等有害物残留检验检测技术规程,全县柠檬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全县15万亩柠檬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获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授牌成为全国柠檬研发中心。

六、突出文化助推,强化产业发展氛围

一是挖掘柠檬文化。鼓励围绕柠檬创作诗词、歌曲和舞蹈等文艺作品,挖掘和丰富柠檬文化。相继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近40首(个/幅)。其中,在《中国新闻》中登载图片5幅,新编创歌曲《柠檬情》等2首、舞蹈《金色柠檬》等2个,书画作品15幅,文学作品近10篇,戏曲5首,安岳柠檬风味宴荣获四川名宴。二是开发柠檬生态旅游。依托安岳柠檬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以中国柠檬之都为支撑中心,将柠檬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创建万亩魅力柠海生态旅游区。

安岳柠檬以其自然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和品牌优势赢得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美誉。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继续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将安岳建成柠檬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和特色产业文化五大中心,到2012年,实现柠檬种植50万亩,产量50万吨;到2020年以安岳为核心的川中柠檬种植区,实现柠檬定植100万亩,100万吨以上,安岳将真正成为中国柠檬之都,安岳柠檬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品牌。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2篇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提出了“两重多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牛羊、柑橘两大产业为重点,西瓜、花生、南瓜、冬瓜、生姜、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共同发展,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优化了农业结构。

一、多措并举,“两重多特”产业布局全面形成(一)提早规划,产业布局合理

镇党委、政府进过多方调研,提出今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再根据各村实际,根据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制定各村农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搞政绩工程。各村结合群众意愿发展特色农业亮点,村干部说:西瓜、花生、南瓜、冬瓜,发展什么大伙说了算。群众都说:萝卜、生姜等各种蔬菜,想搞什么,自己说了算。

(二)做好示范,产业龙头带动

一是抓好种养殖大户的培育。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协助解决资金、免费提供技术等方面予以种养殖大户倾斜,鼓励发展壮大规模,通过大的示范作用增强其他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信心。二是加大专业合作社打造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引导群众规模经营、便于加强资源协调和管理等方面有点,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引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全镇共建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4个,涉及牛羊、柑桔、西瓜、花生等多个特色产业。2011年,红河村富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40余户群众种植生姜200余亩,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农户户均纯收入2—3万元,2012年,尝到“甜头”的农户又带动周围30余户群众种植生姜300余亩,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强化培训,依靠科学致富

一是按季节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各村召开培训会,免费为群众提供西瓜种植、柑橘管护等方面技术培训;组织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与农户交流为农民答疑解惑。二是加强对外协作,建立起农民田间学校,实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三是依托农家书屋,丰富特色种养殖类书籍,面向群众免费借阅。

(四)落实奖补,提高群众积极性

一是免费发放西瓜、南瓜、萝卜种子。每年初由各村对全村西瓜种植户进行摸底,向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报西瓜计划种植面积,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汇总后统一购买种子,然后免费发放给群众。二是以奖代补。对种养殖积极性高的农户,镇党委、政府挤出资金,在肥料、农药、药具等方面进行补贴。从根本上提高群众自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五)面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一是引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式农业,降低农户的风险,让农户无后顾之忧。二是发动机关职工,辖区成功人士,当起义务“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季节,利用节假日,免费为群众联系销路。三是充分发挥专业

合作社的作用,以专业合作社为支撑,对合作社内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定价销售。

2010年、2011年渠富党支部书记徐尚全,将渠富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的柑橘进行统一分类、分级包装,并贴上了“渠富柑橘”商标,到重庆、万州、开县等地联系销售,拓展市场。当其他村还在担心销路的时候,渠富村的柑橘早已销售一空,价格上每公斤还能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柑橘多卖0.2-0.5元。

截止目前,全镇肉牛10头以上大户达22户,山羊30只以上大户达30户,1-4月份出栏肉牛510头、出栏山羊3510只。下种西瓜5000亩、花生5000亩、南瓜500亩、冬瓜300亩、生姜300亩。

二、科学套种,突破柑橘前三年农户增收瓶颈

2012年,渠马镇计划种植晚熟柑橘6000亩,加上现有的中熟柑橘7000亩,到2012年年底全镇柑橘种植规模将达到13000亩,覆盖全镇8个行政村,近80%的农户将走上依靠柑橘产业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之路。

但是,种植柑橘前三年如何保障群众收入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难题。如何既要不妨碍柑橘的生长,又能保障群众的收入?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调研,总结近几年的经验,2012年初,优先在渠富村试点发展林下经济。在柑橘林里套种以西瓜、花生、南瓜、蔬菜等为主的矮杆作物,确保群众在种植柑橘的前三年里能继续稳定增收。

通过测算:以渠富村现有的1300亩柑橘(800亩中熟柑

橘,500亩晚熟柑橘)为例,在林间套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西瓜、南瓜、花生、蔬菜等特色种农作物的收入,是同等条件下将土地用于种植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传统作物收入的2.26倍。

三、做亮品牌,特色农业成效显著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3篇

一、国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一)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荷兰独特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非常适宜花卉的种植。花卉作为荷兰主要出口农产品, 其出口量占全球花卉贸易量的一半以上, 年产值达到120亿美元, 成为荷兰重要的经济来源, 也为荷兰赢得“世界花卉王国”的美誉。

荷兰花卉种植历史已有数百年时间, 但是直到19世纪末, 荷兰政府实施了教育、科研和信息“三角顶点”项目, 荷兰花卉产业开始形成。随着农业机械的使用、园艺业发展和温室的出现, 荷兰花卉业开始实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 荷兰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扶持发展花卉温室栽培等生产方式, 彻底解决了花卉常年生产供应的难题, 同时也为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施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 花卉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花卉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 荷兰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 开发节能型温室, 培育新品种, 研究栽培新技术和采后处理和质量检验新技术, 实施多元化营销方式、公司集团化联合以及向低成本区转移生产基地等改革措施, 从而获得更加明显的产业优势, 在世界花卉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牢固。发展到目前, 荷兰大约5.6%的耕地种植花卉等各种园艺作物, 其中花卉种植面积约5000公顷, 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 采用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生产方式, 生产专业化水平很高。花卉以鲜切花为主, 主要有郁金香、月季、菊花、百合及非洲菊等品种。近几年来, 由于低成本生产国的竞争压力以及能源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鲜切花种植和产量大量缩减, 种植商转向其他收益更高的盆栽植物 (主要是蝴蝶兰盆栽) 的种植和生产。在荷兰中南部和西部威斯兰地区聚集了大量花卉种植企业和相关辅助机构, 彼此间长期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互补共生的花卉产业集群。

作为世界最大花卉出口国, 荷兰花卉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集科研、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科研方面, 荷兰类型众多的花卉研究机构为花卉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撑, 主要从事花卉遗传、生理生化、育种、栽培技术、资源引进和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型研究和科研工作。除了球茎花卉主要通过普通贸易形式流通, 荷兰大部分花卉市场流通主要是借助拍卖方式来完成。花卉种植者以会员形式加入拍卖市场, 按照规定, 会员种植的花卉必须通过拍卖市场销售, 荷兰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FloraHolland, 拥有4900多名会员, 年销售额达43亿欧元。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花卉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荷兰花卉种植和生产主要集中在荷兰西部地区, 临近海洋以及受北大西洋湾流的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明显, 气候暖湿, 温差小, 非常适宜花卉的栽培。

2. 花卉产业形成了科研、种植、销售于一体的

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推动了花卉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荷兰花卉产业从育种、种植到拍卖销售环节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生产中分工、专业化程度高。科研机构从事育种及提供科研支撑, 销售环节通过拍卖市场完成, 围绕花卉种植的配套服务体系为花卉种植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金融等辅助机构以及政府有效管理和政策扶持共同构筑荷兰花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美国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加利福利亚州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是美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作为新兴葡萄酒大国, 美国90%的葡萄酒酿造于加州, 2012年产值达到22亿美元。加州拥有近2000公里的海岸, 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潮湿, 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 是优质葡萄的理想产区。加州葡萄酒在地理分布上, 沿海岸一带以纳帕、索诺玛为代表主要生产高档葡萄酒, 中部地区则生产甜型酒和较少葡萄酒, 其中的纳帕山谷、索诺玛山谷是加州葡萄酒主要产区。

加州的葡萄酒产业与法国、西班牙等欧洲传统葡萄酒生产国相比, 发展时间短, 仅有200多年, 在20世纪70年代后, 随着葡萄酒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葡萄酒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葡萄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逐渐超越法国、西班牙等国, 在世界葡萄酒市场占据显著地位。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内部有680多个葡萄酒酿酒厂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 还有生产制造葡萄灌溉设备、采摘设备、储存设备等多种相关产品的企业。集群内部的许多机构团体, 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费雷斯洛州立大学、酒业协会, 以及加州州参议院和立法会议的特别委员会为酒业产业集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葡萄酒产业集群与加州农业、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 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已形成了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葡萄酒的设备制造———葡萄酒酒瓶、瓶盖、瓶塞的生产———商标的印刷及专业出版物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 葡萄酒酿酒厂是集群的核心, 葡萄种植、生产制造葡萄灌溉设备、采摘设备、储存设备等多种相关产品的企业为葡萄酒生产加工提供直接的辅助性服务;大学等科研机构则为优质葡萄品种选育栽培、葡萄酒酿造技术改进以及葡萄酒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智力支撑;酒业协会以及加州州参议院和立法会议的特别委员会为葡萄酒业的有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规范行业发展。集群内部的各种机构间紧密的互动促进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的持续发展。

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有:

1. 在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等优势基础上,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推动力。

2. 构建产业集群的发展平台, 集群内部各主体间的互动联系能够提升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内部围绕着集群核心, 各种辅助性机构大学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存在为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 各种机构在集群长期发展进程中相互协作, 凝聚形成并不断提升集群竞争力。

二、国内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一)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山东寿光是我国的蔬菜之乡, 被誉为“中国一号菜园子”、“蔬菜生产联合国”。目前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4万亩, 年产优质蔬菜40亿公斤, 552个品种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志, 14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获得“国家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系列称号。

寿光种菜历史悠久,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巨著《齐民要术》中就对寿光蔬菜栽培进行详细描述, 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受到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蔬菜种植还停留在大田菜为主的粗放式生产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 经济效益也不高。1989年, 冬暖式大棚栽培蔬菜技术的推广掀起寿光反季节栽培蔬菜的革命, 蔬菜种植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 四季有菜”的大棚栽培转变。蔬菜产量和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栽培品种大量增加, 寿光蔬菜逐渐闻名全国。1995年以后, 蔬菜产业开始转变发展方式, 开始注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向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在市场带动下,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立足国内市场, 扩展国外市场, 国内外市场并举发展;同时, 与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编制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蔬菜生产, 与农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校合资合作, 大量引进和培育蔬菜新品种, 推广无土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还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基础构筑蔬菜质量检测销售网络。寿光蔬菜实现了品种多、质量好、产销两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局面。如今在寿光, 胡萝卜、韭菜、芹菜等蔬菜形成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 蔬菜生产基地 (种植户) 、加工企业以及生产资料服务企业、种子及育苗公司、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形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集群各主体的支撑, 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服务企业逐步完善, 蔬菜良种培育创新力度加大, 通过聘请农业专家以及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 推进良种培育, 改进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采用科学化、标准化技术, 运用自动化手段实现蔬菜种苗规模化生产, 提高了蔬菜品质和产量;市政府投资建设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集种苗研发培育、栽种技术培训、农业观光、种植推广于一体, 推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和产业化发展。每年一度的中国 (寿光) 蔬菜博览会、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企业的设立带动了蔬菜的市场销售。发展至今,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已形成“蔬菜良种开发———试验示范——繁育制种———种植———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主要有:

1. 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高度重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政府支持下, 集群内部蔬菜种子及育苗企业、生产资料服务企业、蔬菜生产基地 (种植户) 以及蔬菜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 进行良种培育创新、栽培技术改进推广, 提升了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2. 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完善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从粗放生产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过程, 是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的结果。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强化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 提升了集群的竞争力。

(二) 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成功经验

定西市处于甘肃中部地区, 处于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气候温凉, 昼夜温差较大, 耕地土层深厚且富含钾元素, 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 雨热期与马铃薯生长期吻合, 为马铃薯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也为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南部高寒阴湿区是马铃薯脱毒种薯和良种扩繁的最佳区域;中北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适宜高淀粉型马铃薯和优质菜用薯种植;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河谷川水区主要生产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经过多年发展, 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24万亩, 总产量500多万吨, 总产值达38.2亿元, 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

定西马铃薯种植已有200多年历史, 1995年以前, 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100万亩左右, 1995年开始实施“洋芋工程”后, 马铃薯品种得到改善, 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产量逐渐提高, 产品开始外销和用于淀粉加工。之后, 马铃薯产业开始作为定西支柱产业来发展。2003年后, 在政府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 马铃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种植面积和产品外销不断扩大, 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也得到了提高。2007年以后, 在打造“中国薯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 马铃薯生产逐步实现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 在种植基地建设、生产加工、流通营销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至今, 形成了种薯和良种繁育、种植、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围绕马铃薯种植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 截至目前已有27家种薯企业和大量农户;加工企业中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有20家, 精淀粉及相关制品年生产能力35万吨, 产品品种系列包括变性淀粉、精淀粉、全粉、薯条等, 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37个,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韩国及港、澳等地区, 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 “定西马铃薯”因此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马铃薯种植实施“企业+农户”的订单化种植, 形成了洮河、渭河、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型专用薯生产基地、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以及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外销商品薯生产基地三个特色局域化布局生产基地。在销售方面, 建成6个较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和50多个中小型交易市场, 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92个, 在农村还建设了2100多个收购网点, 形成了专业市场为主体, 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 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 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在集群内部, 还有180多个各类协会组织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体现在:

1.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是经济落后地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政策和科学的产业规划能够克服经济落后的制约, 引导产业充分利用地域和政策优势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2. 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进行整

合, 构建和完善产业链体系, 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龙头企业的主导下, 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与农户、加工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调发展, 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

三、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启示

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的案例来看, 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 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实践经验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经验。

(一) 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 带动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广西的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规模的特色农业。目前, 甘蔗、木薯、秋冬蔬菜种植, 蚕桑、水果果木栽培、茶类等特种林业, 畜牧业渔业等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此为原料的加工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今后发展中, 在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制定方面应着力推进这些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构建整合产业链体系是推动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有发展条件下, 应不断培育和整合产业链条, 完善产业链体系, 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基础上, 实现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之间的密切互动, 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以集群化推动甘蔗、木薯、蚕桑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

(三) 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以及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龙头加工企业是产业链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以及强化与农户、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等集群主体协调互动的主导者。龙头加工企业所发挥的职能直接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当前广西特色农业发展应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的成长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坚.变迁中的荷兰农业及其启示[J].农业展望, 2006, (6) .

[2]李育华, 等.国内外葡萄酒产业集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9, (5) .

[3]刘中会, 刘力臻.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岳论丛, 2008, (11) .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4篇

关键词:贵州;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9.2;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1-1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很多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地理上集中分布,包括企业、专业互动相关的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制造商和其他有关机构。

在全国,成为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和集群区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条件:第一,市场的供应充足;第二,地方政府在推动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所起到作用。对这种作用的看法存在较大争议,有些人认为政府的作用几乎不起作用,有的人则又认为正因为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可紧可松的政策,才是真正促进集群形成并壮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以贵州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为例,分析政府对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1 发展趋势

1.1 农业呈现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趋势

1.1.1 良种化趋势 近年来,贵州正在着力开展辣椒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可望提高贵州辣椒干和加工用鲜椒的单产、品质和商品质量。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达到800万粒以上,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40%左右。

1.1.2 标准化趋势 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茶叶、水果基地建设及茶叶、辣椒生产的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已取得成效。

1.1.3 产业化趋势 贵州辣椒加工性能好,加工程度深,加工产品在传统的油辣椒和发酵辣椒制品的基础上发展辣椒风味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在辣椒碱、辣椒红素开发上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些省外、国外厂商被贵州马铃薯的生产优势所吸引,正在洽谈投资建设马铃薯加工厂事宜。

1.1.4 品牌化趋势 贵州辣椒制品己有“老干妈”、“好花红”、“老干爹”、“苗姑娘”等一批知名品牌,且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以苗族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工业产值增长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工业发展比例和其他医药工业发展比例。贵州一批民族药生产企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己有贵州神奇、益康、益佰、信邦、百灵、宏宇等一批知名品牌。

1.2 政府管理

政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管理者、服务提供者,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设置阈值、完善的服务,其参与可以加快或減慢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政府的支持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贵州省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贵州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推动、鼓励扶持、规范管理、科学引导。

2 贵州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分析

2.1 贵州特色农业开发的资源条件及优势

贵州省特色农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一般包括自然禀赋和获得性禀赋。农业方面,自然禀赋主要指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的丰富或缺少和接近的位置;获得性禀赋(后天禀赋)主要是工人掌握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因为资金的短缺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具体到贵州而言,主要是由自然禀赋和一些后天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自然资源 贵州天然的立体气候,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非耕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宜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等6大类。

2.1.2 环境污染较轻 适宜于健康食品种植、加工,有后发优势。贵州省有相对较少的大型化工、冶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少。

2.1.3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2.2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观念落后,创新力弱,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和主导产业 贵州地处西部腹地,距国际港口和发达的城市较远,在全国范围内,贵州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仍然落后,严重制约着对外经济交流的开放,从而严重制约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又约束着大多数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2.2 粗放式生产,无序经营,没有完整的优化的产业链 大部分投资于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条件差,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

3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在建设特色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影响,特别是在贵州的社会和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无疑扮演无法比拟的角色,是经济发展的规划者。理论与实践说明,准确定位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是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定位是必要的,政府行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定位要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要求。

4 结语

总之,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放式特色的道路。贵州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参观了解等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开放式意识。企业应加强文化开放式创新的培育和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合理的区域开放和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投资,大力鼓励海外优质资本与本地的知识、技术、人力资源和其他移民投资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贵州省企业发展贵州特色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 兰肇华.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06,(04) .

[2] 王志凌,谢宝剑.地方政府在贵州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07,(01).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5篇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羌圩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材料 第6篇

羌圩乡位于大化县西北部,东与岩滩镇接壤,西与巴马县相邻,南与平果县交界,北邻乙圩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3公里,素有“文艺之乡”、“林业之乡”之美称。全乡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区共有6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48人(其中贫困人口6691人,低保户799户,五保户101户,在校中小学生1236人)。全乡耕地面积11697亩,其中水田4269亩,旱地7428亩。林地面积14.1万亩,荒山面积20194亩,几年来共实施退耕还林7700多亩,荒山造林30000多亩,现有速生丰产林5600多亩,黄花梨等珍贵树种70000株,核桃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6%。大化至巴马二级路横穿境内25公里,途经羌圩、坡马、艾圩、那良四个行政村,乡府距离“长寿之乡”巴马县城31公里。

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以及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农业生产方面,我们结合羌圩实际,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甘蔗种植、葡萄种植和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经过全乡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大范围启动,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有的已初具产业化雏型,1

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83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7元。

全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乡初步形成以木材加工,核桃、甘蔗、葡萄种植,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以羌圩村核桃、甘蔗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生产区,以健康村、坡马村葡萄种植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生产区,以那良村林下养鸡,艾圩、坡马土鸭养殖为突破口的养殖发展区。全乡优质特色农业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乡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木材、果品、禽类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木材加工业:全乡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共7家,年加工木材5-6万立方米,产值约5000万元,可以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仅此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全乡现有林地面积14.1万亩,木材储积量约5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木材约3万立方米,是我县木材加工主要输出地。今后乡党委政府将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二)核桃、甘蔗产业: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深化年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3955亩,甘蔗种植2788.5亩。

(三)葡萄产业:我乡健康村委副主任黄丽菊等党员在家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项目,2012年投入18万元,承包本村30亩荒地种植葡萄,经过科学管护,该园葡萄长势良好,现已初成规模,2014年葡萄园产值预计可达20万元,该种植园是我乡党员发展特色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第一人,项目成功经营,极大影响到周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动力,截止目前,全乡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示范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7篇

对策中心

伍振军

 2012-08-22 11:33:01

来源:国研视点 2012年8月18日

内容摘要:云南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力度,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几年,云南省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但仍存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小、弱,农产品知名品牌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等问题。本报告根据对云南省的实地调查,提出了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云南省

一、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发展

云南省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和生产基础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10年达到4200万亩,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一是巩固提升烟草、甘蔗、茶叶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烟叶是云南省第一大农业产业,2010年云南省烟草种植面积达到657.8万亩;产量达到99.1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糖业是云南第二大产业,“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糖料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30万~470万亩之间,糖料蔗产量在1750万~2000万吨之间,种植面积和产量皆占全国16%左右,稳居全国第二。茶叶是云南省发展较快的产业。2010年末,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551.5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9.9%,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20.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1%,在全国排第二位。二是加快发展花卉、咖啡等新兴特色产业。2011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58.1万亩,居全国第一位,鲜切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已经成为全国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2010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64.6万亩,生产咖啡4.9万吨,分别占全国咖啡种植面积、产量的99%、98%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近几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发展较快,培养出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0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12家,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10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值达832亿元,农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目前,已经有344家国外企业和400多家省外企业进入云南省从事农产品的种养、加工,这将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近几年数量快速增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2010年底,云南省广泛分布于烟草、糖料、咖啡等各个农业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127个,成员102万,带动非成员农户154万户。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58户。

(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云南省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末,云南省共制定发布了1152项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农业规范,初步建立起了农业标准体系。目前,云南省共完成13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区面积达697.5万亩。云南省同时开展了咖啡、桑蚕、花卉、林木种苗、香料油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云南省部分优势农业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2010年,云南省发展种烟专业合作社4658个,专业户24万户,覆盖种植面积549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8.4%;烟草种植实现了100%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近5年来,云南省临沧、德宏、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州(市)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专业村、专业组,提高了糖料生产专业化水平。2011年,临沧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51.8万亩,共建成甘蔗专业村57个、专业组154个,其中临沧南华糖业公司建成甘蔗专业村38个、专业组76个,面积达43.4万亩,专业化程度达45.5%。

(五)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云南省着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初步建成现代农产品流通平台,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买难卖难”问题。一是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2005年以来,云南省累计建成农家店1.5万个,配送中心265个;截至2010年,云南省建成县级以下农村商业网点21.3万个,农贸(集贸)市场2600个,已有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20个农贸市场被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云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大中小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二是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云南省累计投资29.5亿元,发展农产品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安全监控中心、污水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结算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市场基础设施。三是推动农超对接。云南省商务部门通过推介会、洽谈会、展销会等积极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市参与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富民效果非常明显。云南省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由2000年的1115.7元增长到2010年的2420元,翻了一番,占农民纯收入的64.5%。一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云南省建成的13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训农民287万名,带动农户234.5万户,示范区农户户均增收3453.7元。2010年,云南省收购烤烟1877.6万担,104.2万户烟农售烟收入达到138.3亿元,平均每户农民收入1.3万元。2011年,云南省蔗农收入达到57亿元、600万蔗农人均增收950元。二是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富民潜力较大。2011年云南省大理州核桃产量预计11.27万吨,产值20多亿元,山区农民核桃人均收入500多元。该州漾濞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超过800多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宾川县拉乌乡农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其中核桃收入2800元,占70%。

二、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一是农业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近四年来,云南省受灾面积呈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2172万亩增长到2011年的4822.4万亩,增长一倍多。一方面,云南省旱地坡地缺乏水利基础设施,60%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易受旱灾。2010年,云南省发生特大旱灾,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435.5万亩,是2009年的3倍。另一方面,云南省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滞后,排灌沟渠不畅,在雨季易受涝害。二是部分农产品单产明显偏低,优质专用原料供给能力有待提高。云南省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而按照采摘面积算,2010年云南省茶叶单产为仅66.1公斤/亩,远低于福建省101.9公斤/亩的单产水平。2010年,云南省甘蔗单产从2007年的3.75吨/亩下降到3.11吨/亩,下降了16.9%,只有广西同期的82.9%,低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与我国相近的泰国、印度单产4.60吨/亩左右的水平。三是部分新兴农业产业产值偏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云南花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鲜切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全省花卉产值只有23.3亿元,在全国排第六位,只有浙江花卉产业产值的21.1%。

(二)龙头企业少、小、弱,品牌建设滞后

一是龙头企业状况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2010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110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2.4%;产值亿元以上的仅占全国的0.9%;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的1.1%;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二是农业产业品牌市场认知度较低。目前,云南省已有8个产品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4个产品获得了云南省名牌称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品品牌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不多,2011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云南省只有“云烟”、“红河”、“云南白药”等3个品牌上榜,食品、饮料行业尚无一家企业入围。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

2010年底,云南省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只有10.7%,低于全国12%的水平,远远低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水平。2010年,云南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87.5%,而涉及加工、仓储、运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还不到5%。

(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以糖业产业为例,根据当前确定的最低保护价和联动系数,尽管糖价持续高涨,制糖企业获利丰厚,蔗农却获益不多。根据今年云南部分地区最低保护价为250元/吨[①根据《陇川县人民政府关于2010~2011年度甘蔗生产安排意见》,陇川县甘蔗品种分类最低保护价为:一类品种280元/吨,二类品种260元/吨,三类品种230元/吨,四类品种(劣质淘汰品种)180元/吨,平均仅有250元/吨左右。],联动基价4300元/吨,联动系数5%[②按照《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稳定蔗糖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规定,2009~2010年榨季,以白砂糖平均出厂价格4300元/吨(含税)为联动基价,超过联动基价部分,按5%的比例结算支付给蔗农。]的实际情况,以当前7300元/吨的食糖价格计算,制糖企业纯利润增加了960元/吨;而由于今年人工价格上涨冲抵了大部分上涨的收购价格,蔗农却获益很少。

(五)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2010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值832亿元,仅占全国的1.2%。实现增加值179亿元,仅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2.9%。云南省除烤烟、三七等少数农产品外,绝大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只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

(六)农业企业贷款难

云南省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突出特征是不大不强不优。农业企业做强壮大、深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调研看,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二是农业龙头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三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放到农业产业上;这些原因导致农业龙头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三、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2000年农业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八部委行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2006年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要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出口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2009年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农业产业化部门要做好项目推荐和政策支持工作,农发行要做好项目选择和信贷服务等。

同时,云南省针对本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几年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云南省2011年出台的1号文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实行土地优惠、完善人才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实行能源优惠、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创建品牌等政策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从云南省总体情况上看,相比于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粮食生产等,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投入不多、扶持力度不大。鉴于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云南省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把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一)提高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更加重视基地建设,当前省财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每年只有4亿元左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橡胶、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蔬菜、茶叶、花卉等特色园艺基地,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优质、稳产、高产目标。二是统筹涉农资金、把特色优势基地建设和中低产田、中低产林改造项目结合起来;三是抓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整合扶持资金。全省目前每年财政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接近6亿元,但是扶持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二是完善信贷、土地、能源、税收、进出口等扶持政策体系,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贷款,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三是引导产业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驰名中外的农业企业集团和农产品品牌。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力度,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支持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利用好全省供销社的组织优势和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优势,积极发挥供销社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进一步完善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地区采用的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农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农业原料和深加工产品的价格联动、适当返还利润等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组织参与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保障农户参与定价的权利;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真正的协作型关系。

(五)注重农业科技发展创新

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以作物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花卉、糖料蔗、咖啡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工作,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和包装技术的研究与设备开发,发展特色农产品专储、专运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六)完善金融服务

县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第8篇

1.1 关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群现象。佩鲁和保德威勒 (1966) 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正在不断扩大的, 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波特 (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竞争钻石”论, 他认为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 对钻石理论中的每个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1.2 关于政府行为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影响的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 很多学者都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有所研究, 其中王慧娟 (2007) 从理论上定位政府在集群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职能活动, 从宏观层面对规范政府行为提出可行性建议。兰肇华 (2006)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指出政府可通过培育创新体系来指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张丽等 (2005) 通过对平谷区大桃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种植业的发展、品牌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 我们发现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非常多, 但到目前为止,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集群, 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非常少。我国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深入而广泛, 且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中予以阐述政府的重要作用, 但政府行为和农业产业集群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文章还不多。我们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作为特殊的产业集群, 政府发挥的作用比其在工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因此本文从政府功能角度出发, 认为政府应当从培养创新环境、提高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政府职能,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政府行为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功能定位

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性组织, 它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 共同调整与制定经济政策, 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集群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较差, 常常需要从公共机构获得专业化服务。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它的参与能够加速或减缓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2.1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发展经济学中一直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看作是经济起飞的先行投资。交通、通讯不畅会导致市场经济发育迟滞, 企业就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就失去了前提。为此, 许多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一直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交通、水利、市场、仓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2.2 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

政府通过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 优化集群的制度环境, 可以起到增进集群内农业企业之间的信任, 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农业生产特有的时滞性, 农业集群不能靠市场指导来进行长期投资, 但是长期投资对其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政府要依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长期投资, 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完善现代化的服务体系

2.3.1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信贷制度、风险投资制度、资本市场制度等。从我国农业集群发展过程看, 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缺乏金融机构的支持, 贷款困难。因此, 政府应努力推动资金向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活动注入, 为集群成员企业提供相关金融信息服务。

2.3.2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包括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物流和信息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收集农业集群内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区域品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其大部分为非营利性或少营利性, 因此, 需要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2.4 市场监管功能

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行为主体主要是农民或其他自发的农业合作组织, 其在产权的自我保护、实施契约和争取平等竞争市场机会等方面比较薄弱, 需要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的政府监管。首先,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主要应管好市场秩序, 维护公平竞争;其次要对市场环境的维护和建设进行管理。政府是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

3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

3.1 政府行为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主要表现

3.1.1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 寿光市建立了完善的蔬菜检测网络,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900万元, 购置了气象色谱、原子吸收等检测仪器, 并通过了潍坊市和山东省技术监督部门的认证。各重点基地、批发市场也建立了蔬菜农残检测室。另外, 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寿光已建立起“无农药残毒放心菜专营区”, 保障绿色蔬菜的顺畅流通。

3.1.2 在科技创新和推广方面。

政府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蔬菜生产中遇到的重点难题进行攻关。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 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

3.1.3 在人员培养方面。

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广高科技成果, 市政府先后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 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 “农业人才信息库”,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巡回讲课。到目前全市有10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 2.4万名农民获得“农业技术员资格”。

3.1.4 在营销规划方面。

政府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中的营销方面的措施有:一是注重培育规模基地。韭菜基地、番茄基地、彩椒基地等各具特色,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已经形成, 蔬菜的花色品种繁多, 应有尽有。二是注重培育经纪人队伍。目前围绕蔬菜产业, 有30多家购销、配送公司经营蔬菜, 全市有10万人从事蔬菜营销、加工、服务。三是注重培育市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400多万t, 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

各类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由上可以看出, 寿光市政府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政策制订、宏观调控、社会公共服务、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培训等项工作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全国的其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但在政府行为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3.2 蔬菜产业集群在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政府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较低。

政府实施调控的组织体系是由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构成的, 这些机构部门间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 都影响着调控体系的运转效率。政府只有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范围, 有效配置资源, 才能更好的协调各体系的规范化运营。

3.2.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寿光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农业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 农村养殖污染的正确处理, 是政府进行生态建设和法律规制的另一重要方向。

3.2.3 标准体系不健全, 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寿光蔬菜批发交易除电子拍卖较为规范以外, 其他交易都比较分散, 在质量和交易方面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 包装、运输等各个方面也缺乏标准化的要求。

4 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对策

4.1 调整农业结构, 实行规模种植

地方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农业集群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农业产业规划过程中, 应把农业集群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来抓, 结合本地区经济资源、发展特点做好集群的规划工作,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迅速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4.2 发展生态农业, 改善环境质量

政府应以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契机, 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高毒残留农药, 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大力推进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的生态良性循环,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4.3 实行标准化生产, 推进集群产品品牌化

实行标准化生产, 推进产品品牌化首先要健全监管体系, 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专门机构, 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的总体规划, 同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健全标准检测体系, 形成全覆盖的检测网络, 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强化措施, 推进品牌创建工作。

4.4 培养创新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培养创新环境不仅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 加快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地方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等。同时, 政府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集群战略, 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生态环境, 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圈。

4.5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农业产业集群, 政府首先建立政府信息发布系统, 形成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 及时发布各种政策、政务、统计、等可靠有用信息。其次, 要建立多层次的经济管理决策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监测预警系统, 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保证政府决策必要、准确、及时的信息供给。

参考文献

[1]张丽、韦光、左停.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府的发展干预——京郊平谷区大桃产业集群的个案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

[2]兰肇华.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 2006, (4) .

[3]王慧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9) .

[4]迈可尔·波特著, 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上一篇:72电影中的营销学下一篇:河北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