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激荡三十年》

2024-06-17

导读《激荡三十年》(精选10篇)

导读《激荡三十年》 第1篇

激荡三十年

一、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下卷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二、作者简介:

吴晓波,1968年出生于江西,现居杭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其主要代表作《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三、媒体业界联袂推荐之作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

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中国经济学界泰斗 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何志毅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哈佛大学教授 劳维信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四、《激荡三十年》——记录那代人跌宕起伏的风云岁月

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应当记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三十年?过去所发生的每一

次重大的事件、每一次细微的脉动、每一次兴奋的呼叫、每一次沉重的叹息,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或重或轻的痕迹。如今,翻起这本编年体的中国企业史,那些湮没已久的人、事、词汇、甚至气息,再一次从记忆深处呼啸而来,让人不时陷入一种莫名的战栗之中。

短短三十年,中国如何从萎靡不振变成精神抖擞?企业如何从穷酸自卑变成强大自信?企业家如何从手忙脚乱变成镇定自若?此书最可贵的莫过于作者敢于挑战宏大的叙事框架,凭着一份耐心和细腻,记述了滚滚洪流中那些真实跳动的闪亮水珠——曾经在单位游手好闲的柳传志、四十岁仍然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任正非、砸碎铁饭碗跑到乡下去喂鹌鹑的刘永行兄弟、怀揣《大卫·科波菲尔》去倒卖玉米的王石„„三十年的波翻浪滚,他们仍然有幸站在时代的浪尖之上。历史显然不会只有成功者的欢呼声,更残留着失败者的喟然长叹。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任正非、王石等人只是时代洪流中少数的幸存者,然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企业家早已卷入滚滚东去的浪潮之中。谁还能记得那些悲情的名字:袁庚、年广久、陈春先、周冠

五、步鑫生、马胜利、褚时健、潘宁、禹作敏、牟其中„„《激荡三十年》的价值当然不单单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企业经济的跌宕起伏,更是一本对中国未来经济艰难前行的忧思录。中国未来经济有可能造成致命威胁的冰山有哪几座?或许是能源巨耗;或许是环境污染;或许是缺乏创新;或许是国企垄断;或许是腐败特权;或许是社会不公;或许是价值观的沦丧„„从然一路上尝尽苦痛艰辛,但只要稍一疏忽大意,成功便飞散如尘土。居安思危,创新前行,中国的企业才能屹立不摇。

五、《激荡三十年》——为年轻人勾画梦想的蓝图

虽然《激荡三十年》中所描述的都已经成为历史,诚如开篇所言,那是一个再也进不去的围城。城里的故事都很精彩,但城外的人却再也回不到那个处在时空他方的围城之内,但是,却恰恰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过去”,进而“掌握未来”。这需要我们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去了解上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不管是国内外,还是行内外,对某些一些影响深远事件,以一种观察者的心态来看待,学会如何观察这个世界,透过新闻热点重要事件了解更多的产业、行业以及行业之中的龙头企业,企业之中的风云人物;了解所谓经济圈中的发展态势、支柱产业以及发展前景;了解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地区它的崛起背景,政府优惠政策等等。

在“激荡三十年”行将结束的时刻,众多的大学生已经站在了人生新跑点,想要成功似乎已经越来越难,各种体制越来越趋于成熟和规范化。想要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还得稳扎稳打、目光长远。短视的“机会主义者”只能被历史遗忘。其实,《激荡三十年》里面的故事如今依然还在继续,我们都该努力成为故事中的下一个主人公„„

六、《激荡三十年》——乱世过后还需新规则

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不免让我想起现在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毒”事件,毒胶囊,毒奶粉,毒果冻,立顿毒农药„这些还只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也可谓是老生常谈,以至于如今再看到诸如地沟油等字眼都不能引起感官上的反应。要说中国社会何以发展至此,或许我们可以从吴晓波的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改革开放初期,私营和乡镇企业刚刚开放的时候,最具活力的地方不在大城市,不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而在穷乡僻壤。因为那里旧体制的束缚最为薄弱,在当时政策仍旧不明确的情况下,这些天高皇帝远的灰色地带因为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最先发展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胆子大一点,有了错误可以再改。我想邓小平的这句话很能解释今天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种种乱象。

再回到各种“毒”,这些毒并非最近几年才冒出来。毒种子早在三十年前就生根发芽,而且早已遍地开花,也许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松了绑。那么如今,在乱世过后,种种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光靠民众闹情绪就能改善,而更需要政府在现实发展基础上加快完善旧体制,出台新规则,而这些规则就需要人民、政府来一起监督执行。

导读《激荡三十年》 第2篇

寒假期间我读了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心中有种抑制不住冲动,看到三十年的壮举,我有了烈士鲜血染红旗的悲壮,以及舍身就义的激动。该书激情洋溢,洞彻见底的剖析让我们依稀又置身于那个不知水深却又激流勇进的时代,也让我们三思再思时代的车轮究竟是如何载重碾压下厚厚辙痕以记录下那个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交织的年代。时间的流逝带走的是拼搏的青春和心力的澎湃,而留下来的是财富的积累和人生履历的丰富。感怀往昔的变迁,我们无法忘记那个时代一个个件事的背影,因为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改革者。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又有几个人能看出在经济的发展中蕴含的玄机呢!作为改革开放的元年,78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年是激荡起伏的开端。而开端又岂会是一帆风顺呢?思想的解放才算是真正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春江水暖鸭先知,作者通过介绍柳传志等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企业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意识形态的交织,体制的残缺等等都影响着改革的推进。而在改革中,随着民营经济的加入和外资企业的参与,中国经济呈现出多元化,也是在这多元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激荡的年代,高速的发展,我们总会惊叹取得的成绩,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尊重问题,不正是我们现如今面对的问题吗?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忧虑。作者指出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超常规的历程。这种看法,我很是赞成。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里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善于解决问题,也同样冷酷破坏,他们也是善良和贪婪的结合体。因为在任何时候,财富会改变一个人,就如同繁荣会改变一个民族一样。现如今,我们就经常陷于这样的难题,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所作所为,都让我们感觉发展不是公平的,改革也是可以怀疑的。思量之下,问题多多,据刚刚的报道,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GDP的超速增长,并没有提高普通工人的幸福感,我们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也远在日本之后。因此我们要纵览这激荡的三十年,为未来的发展探出一些可鉴的东西。

光辉三十年 第3篇

一路星光灿烂

踏着雷霆电闪

这三十年高举

“中国特色”胜利旗帜

按邓小平指引的方向

一鼓作气大胆实践

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

取得史无前例的辉煌

全世界都在刮目相看

这三十年不平凡

一路星光灿烂

中国这艘远洋巨舰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就是好船长

瞄准振兴中华大目标

劈风斩浪、意志如钢

打胜经济翻身战

中华崛起在东方

实现了繁荣富强

这三十年不平凡

一路星光灿烂

艰苦卓绝奔小康

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平息了多少内外风浪

农民种地不纳粮

和谐社会像天堂

五环旗第一次北京飘扬

实现中国人百年梦想

感谢上苍 天从人愿

这三十年不平凡

一路星光灿烂

中国人扬眉吐气

富裕不忘共产党

香港、澳门回归了

台湾和平统一见曙光

欢歌载舞庆团圆

“中国特色”胜利旗帜

高高飘扬 高高飘扬

伟大祖国永远富强

尾声: “中国特色”胜利旗帜

高高飘扬 高高飘扬

蓝色激荡三十年 第4篇

在北京的很多商场,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注意到很多收银台的收款机居然标有IBM的标识。我们大概会惊讶,这个庞大的蓝色巨人居然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如此细微之处。其实,在现代金融逐渐成熟的中国,与我们生活更加关系密切的银行卡更加多的渗入了蓝色血液。从1978改革开放引擎开动,IBM就投入到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及金融改革的旅程。回顾这30年金融信息化历史,让中国这个具有13亿入口的国家的银行系统达到技术前沿,具备领跑世界银行的条件,应该是IBM最为自豪的蓝色回忆。

抱歉,找不到这样的例子了

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ICBC)启动了全国数据大集中项目。经过8年努力,数据大集中胜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行的信息化水平。随后,IBM又先后协助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完成了数据大集中的工作。在一次与IBM负责人的交流中,工行方面询问,能不能给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找个榜样和例子来,使我们在技术上有所进步?IBM的负责人则表示,抱歉,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例子了。

伴随着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三十年,在与IBM的合作中,中国的银行业逐渐被推到了全球的技术前沿。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率领IBM团队进行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历史,曾经在1995年至1997年担任IBM中国金融、证券及保险行业总经理,现任IBM亚太区副总裁及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工商企业部总经理的秦尚民深有感触,在考察了中国本土银行的各项指标之后,秦尚民指出了要应对当时及未来金融形势的挑战,银行的技术体系亟待从人工操作转为智能技术。他提出了“五个统一”:总行出面,“统一规划”、 “统一硬件平台”、开发出适合国情的金融管理系统,“统一开发”、由总行推而至各省市,“统一推广”以及“统一采购”。

IBM将SAFE软件系统引入中国,并做了SAFE系统的中国式改进。SAFE系统给当时的中国银行业提供可以应用的技术模式。此外,IBM适时共享了SAFE源代码,促进了行业内交流,事实上也促进了行业标准的形成。SAFE开动了三十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机”,直到2000年之后,SAFE系统才逐渐被取代。

在IBM对银行业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种类繁多,而其中实现北京、上海两个数据中心的异地灾备令人印象深刻。鉴于中国银行系统的庞大用户群,如果两大中心合并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上亿用户,破坏力和损失规模之大不容小觑。IBM集合全球善于解决此问题的少数专家,攻克实现两大中心合并的核心。使全年的安全时间比例达到了99.96%,并正在朝着实现99.999%的比例努力。

“军师”说

随着IBM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IBM之于金融行业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技术提供者演化成了技术和服务、战略方面的“军师”。

目前,从用户角度讲,尽管国内银行业的技术已经到了全球的前沿,但是进入银行大厅,屡见不鲜的排队情况、办业务时繁琐的表单、处理业务时的不够迅捷,都让我们感到国内银行与世界一流银行的差距。对此,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架构师程静说道,“对于最终用户,如果你要能够体验银行对你的服务是真的有改变、真的有改进的话,是体验在业务上的需求,客户的需求怎么能够很快地反映到后面支持它的IT系统。”也就是说,有了技术支持做强大后盾,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改进应该是国内银行急需努力的。

“设施、整个的系统,也就是硬件设施可以很快追上来,因为硬件设施是最容易去建设的,尤其是从零开始起来的时候很容易的。但是难的是什么?这里面的管理文化、软性的东西是非常难的,需要积累。积累是需要时间的,经验是没有办法去在课里面学的,而是要自己通过做去感受,或者去使用别人的最佳实践去进行检验和实践,所以必须要通过实践。”程静说道。

除了银行本身的改进,在全球化趋势下重新定位,则是“军师”给出的又一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渐开始由“世界工厂”向“全球领先者”的角色转换。在世界各银行的排名中,Top 10中已经渐次出现中国几大银行的身影。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银行业务咨询负责人、合伙人吴钺认为,现在经济形势普遍不被看好,但中国也有机会尽量少受其影响,甚至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其实就是要利用这种机会,趁着别人一瘸一拐的时候,咱们赶紧往前跑,这个东西如果抓不住的话,以后就比较难了。我们不是过于自信,但是确实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Information insiaht

从“工程师”到“军师”,从data到information,从information到insight,IBM也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成长而成长。

全球CEO调查就是IBM成长到更为全面、更具前瞻性的巨人的标志。在“2008年全球CEO调查中”,IBM发现,很多CEO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变化速度加快,但影响并非总是正面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进一步的市场混乱已经不可避免等等。对于IBM一向倡导的创新,CEO们普遍认为,变革要超乎客户的想象才能赢得客户,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等等。此外,CEO们的一点共识让人眼前一亮: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这来自客户和银行本身的考虑:客户希望CEO重视企业的道德建设,推进企业社会责任(CSR)规划,同时,“通过行善而广招客源”,也是银行认识到此的商业价值所在。

吴钺认为,全球CEO调查还从范围广泛的个人认识中,获得了一种对于全球经济形势的提前认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点,世界会越来越混乱,我在5月份看到这个论点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惊讶。为什么银行行长说混乱,而且越来越乱呢?后来我发现到9月份再看,确实越来越乱,那个数据是从全球1130多位CEO里面调查,其中有将近130位的银行行长,每个银行行长谈到的都是我自己一小块,觉得自己的银行业务风险很大,很多贷款收不回来。但是如果我们把数据统计在一起,再统一的结果看,会发觉其中的异样。那时候我们可能不确定是否是金融风暴,但是我们感到不对劲。所以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汇合起来就是很大的一股力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IBM从调研确实察觉到这种趋势。”

对于时下关涉全球

经济、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IBM认为,同中国改革开放史无前例一样,我们对于金融危机、对于整个经济周期的认识也是要经历一个从高速增长的繁荣到低谷然后再度繁荣的完整过程,在未来的三十年,IBM还要和中国银行业共同成长、面对挑战。颠覆性创新

在谈到IBM的一贯传统——创新时,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王天莪提到了一个细节:在与IBM研究院的同事闲聊时王天莪发现,她的同事居然正在研究一片荷叶。这位研究员认为,荷叶上的膜很薄,但是却可以让荷叶不受污染,这种功能让他很感兴趣。

作为金融事业部总架构师的程静,现在正致力于国内主要大银行进行SOA解决方案的规划和实施,这位带有工程师气质的科技团队带头人仍然认为,与工程师气质不同,IBM研究院的研究员更具有科学家的气质:善于想象、喜欢突破。这也是IBM提出“颠覆性创新”的底气:创新已经不容易,颠覆性创新更加显得富有挑战。

IBM认为,如果说1997年到2003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重点在安全运行方面,那么2003年以后则要把创新列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了。

近年来,IBM共发布20余份金融行业白皮书及研究,并开始计划一项名为First of a Kind(FOAK)的金融行业与IBM研究院的合作。而2002年对著名金融服务机构普华永道的收购,也是从金融咨询方面增强了IBM的创新能力。

从金融电子化、集约化管理,到银行风险管理、客户为中心的理念,IBM和中国金融已经携手走过30年。从纵身投入当时难以预见结果的社会变革到如今在帮助金融行业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作为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在蓝色激荡的30年里,IBM帮助中国金融行业走到技术前沿,也将在未来帮助中国金融行业实现领跑者的角色突破。

成为中国的Ioopnet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网络广告投放费用的快速增长,很多房地产广告主加速弃“纸”投“网”,从而使一大批房地产垂直网站包括搜房、焦点网脱颖而出。北京写字楼信息网(www.beijingoffice.com.cn)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北京写字楼信息网创建于2001年,迄今拥有鼹鼠房地产网主网站、写字楼网、商业地产网、公寓网和选址通社区等旗下网站,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和最具商业价值的房地产垂直网站之一。根据艾瑞咨询2008年3月访问量统计排名显示,北京写字楼信息网用户日均访问页面量在中国房地产类网站中排在第一位。

“八年来,我们始终专注于为来自中国和全世界的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提供所有与办公室、商业及居住选址有关的互联网服务,致力于为用户提高选址效率,降低选址成本。”北京写字楼信息网总裁刘凯表示。北京写字楼信息网秉承“选址企业的合作伙伴” 的核心理念,塑造了业内最权威的新闻资讯与选址通服务品牌,成为中国商业房地产类网站的领头羊。

选址社区专项服务“选址通”是网站的主打服务品牌。通过“选址通”,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自由拓展其销售市场,而销售商可以构建自己的网上销售、报价系统,随时发布代理楼盘信息;选址会员可随时与40万注册用户群进行互动,从而直接带动的产品销售量及品牌影响力。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第5篇

又经过2个月的时间的沉淀,再加上2个月的案例收集,终于把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再次温习。先从近期一个故事开始吧,柳传志在财经类回忆中,说,他不算是一个企业教父。其实,确实不算,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企业可以说是硬件上,别人1才走完的,我们50年做完;别人在50年里完成的,我们甚至可以在内赶上;但软件上,特别是在“企业人”方面上,我们还差得远,甚至对于邻国印度,我们也有一些过而不急,例如在此次沉浮的年广九、张海、顾雏军等人物,他们沉浮于世,有过辉煌,但最终短暂的辉煌结束了他们作为企业人的权利,因为中国现时企业的法制、环境还有待健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柳传志只不过是抓住了趋势,不犯错误,制定了些许合理的策略,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看下去……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不算是正规的中国企业正规史,或者说,只为了在这30年中,为一些企业留在纸上,提供给后人一个案例,但至于这些已死或者还生的企业,能给到我们什么?这才是书的重点。以下是近期所悟的几点: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第6篇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有余,若以1978年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则前后两个时期刚好在这六十年中各占三十年的时间。而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十年来所生所长的环境正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年代。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只能来自父辈的描述以及历史课本,而这最近的三十年,却是亲身经历并体验着国家、社会乃至身边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改革开放的前些年正值懵懂孩提时代,对于很多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并无太多感触,但是当读到吴晓波先生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时,却如同又被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回归到那个时代,重新审视了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三十年历程。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主要为我们描述了数百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们在1978年至的三十年间的奋斗历史。文中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缩影的这些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其中不乏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也有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样在当代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同时,也详细记录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命运沉浮录。时至今日,无论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是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翘楚,又或是锒铛入狱成为阶下囚,又或是泯然众人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激荡三十年》都将他们作为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用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之路勾绘出一幅白描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画卷,同时,也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崛起的历史。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于它既不是空洞无物的历史书,也不是虚拟缥缈的幻想小说,正是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个人经历,栩栩如生而又朴实无华的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记录了下来。作者理性的站在各位普通企业家的角度,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这些企业家的崛起史或是从成功走向末路的过程。这样,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我们才真正了解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第7篇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的中国,却是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

“八二宪法”激荡三十年 第8篇

1982年12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庄严、肃穆。

一张粉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发到了参加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每一位代表手中。随即,一张张表决票投向了设在会场内的30个票箱。

下午5时许,当大会执行主席习仲勋宣布投票结果,3037票赞成,3票弃权,0票反对,“话音一落,场内掌声雷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就此诞生。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出发,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明方向。

宪法的至上地位,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宪法的起草、讨论、通过、颁布以及宪法修正案的出台,尤其是现在,1个序言、138个条文、31条修正案所构建的中国宪法文本,它走过的每一步都反映出这个宪法在确定制度路线、功能制定、理念进步等方面的转变,这也同样折射出中国在这三十年以来所经历的发展路径。

八二宪法出台前的“四大争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而1978年《宪法》60多个条文中依旧宣称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规定为“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不可否认,这部仍未走出“文革”阴影的《宪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大潮下,已然跟不上形势了。

距1978年宪法颁布两年多后,中央高层做出了比较重大的决定——重新制定一部宪法。

年逾耄耋的许崇德教授虽然听力不如以前,但是对三十多年前参与起草和通过宪法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80年9月,参与1954年宪法起草工作的许崇德的人生轨迹又一次与宪法制定工作产生了交集,他被点名要到宪法修改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据他向《小康》回忆,彭真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时反复强调,宪法修改必须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在此之前,1954年宪法早已被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取代。

对于当时修宪的过程,许崇德向记者介绍到,制定这部宪法争议很多,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在摆脱“左”的长期压制之后,这次讨论思想氛围空前活跃。

“这是集体的创作,大家观点不可能一致,肯定有不一样的声音。”

一大争议——要不要写序言?

一部宪法呈现出来的形式首先进入了委员们讨论的行列,除了宪法的目录和体系内容,序言在宪法中该不该存在,应该以怎样的内容形式存在都是修宪急于解决的问题。“争论的问题大大小小无法用数字说明,序言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之前的三部宪法都有序言,然而当时修宪时有人提出‘宪法就是法律,就是条文’的意见,认为宪法不应该再有序言。但是相反也有人认为宪法应该有序言”。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当时许崇德和同事们把一百多个国家的宪法进行了梳理,发现有的国家有序言,有的国家没有序言。序言长短不一,有的就一两句话,有的则比较长。

最后一轮的结论是1982年宪法还是要保留序言。但是在新的背景下,中国的宪法序言应该写什么?

“样板还是参照五四年宪法,提出的国家总任务,当时的任务是‘一化三改’总路线。然而1954年确定的总任务在1982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像三个改造1956年就已经结束了,工业化也初步实现了。”

即在宪法序言中作为綱领性国家的总任务也必然发生转移。

“序言一共十三段,第七个自然段提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许崇德认为,尽管当时序言中没有写“改革开放”,但其中还是埋下了伏笔,提到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虽然没提出‘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但是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了。”

另外这次将原本写进条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放进了序言里,“写成法律条文还是比较僵硬的,写在序言里灵活一些,带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是实实在在的考虑,从现实出发。比如你是宗教徒,他就当然是遵守宪法,但是让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比较僵硬,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啊,从理论上来说不大行得通。”

二大争议——应不应该搞两院制?

许崇德回忆道,起草初期有人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搞两院制,好处就是“两院”可以互相制约,还可以发扬民主,“因为有些群众看人民代表大会是个‘橡皮图章’,有什么提案大家举手通过,一起拍拍手,没什么争论,也没有互相之间的讨论。”当时提出的两院制模式是首先将人民代表的人数从三千减少至一千,并且分成两院,一院五百,然后两院进行讨论。

“当时我们构想的两个院,一个是全民选举组成的,一个是按照职业组织起来的,里面有工人、农民、医生等各个职业的代表。当然后来没有再深入下去,还是坚持了‘一院制’。可对于‘两院制’当时的讨论是非常热烈的。”

然而针对现在很多人写文章时提出的“两院制”,许崇德认为“那是两码事,当时提出来两院制的人,他的主观愿望并不是要搞西化。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两院制是要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法制。

三大争议——设不设国家主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设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部宪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单独列为一节,作为国家机关。“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主席缺位,至1975年宪法中不设国家主席。此次修宪,要不要设国家主席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有的人说毛主席说不设国家主席,那就不要设,有的人说有国家主席好,可以代表国家,比如说国内有什么问题,主席发令签字,好像就有权威了,有个主席体制上完备一些,但是不赞成个人权力过于集中。”许崇德说。

最终1982年宪法设立了国家主席,但是取消了原本属于国家主席的两项职权,包括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和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主席虽然享有崇高的地位,但不能独立决定国家事务,主席职务较之以前虚化了。

“国务院实实在在管那么多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是实实在在的机构,所以主席是国家的代表,比如庆祝外国的国庆、签署外国使节的国书、以主席的名义发个电报,对于这类的事务也是一个需要。”

四大争议——检察机关要不要砍掉?

“当时恰好要精简机构,有人说检察机关这一块可以砍掉,一些国家就没有检察院,而由司法部行使检察职能的,检察官工作由司法部来管,司法部长也就是总检察长,所以我们不一定要保留检察机关。”

1975年宪法没规定设立检察机关,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权,开展检察工作。“这是很荒谬的,公安本身要受监督,公安机关不能乱捕乱抓。这样导致公安权力膨胀,又要逮捕人又要监督,自己监督自己。就像踢球的球员和吹哨的裁判是一个人,他又踢球又吹哨怎么行?!”

新中国建立之后,学习苏联设立了检察机关,而且相对独立。“这个制度还是好的,但是检察机关的一般监督职能被认为凌驾于党委之上,因此在‘反右’之后,检察院就不起作用了。”

最后1982年宪法鉴于国情,从实际出发决定仍然保留明确检察院组织职权和监督程序,并新增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该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这个就很全面了,既有法院,也有检察院。法院管判,检察院管起诉,公安机关是侦查。”在许崇德看来,这不仅是恢复检察院,还把司法制度组建的这三个机关的关系写得很明确,“这点很重要。”

当时有些条文基本没有什么争论,委员们无条件拥护的条文是——保护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

许崇德说:“这是因为过去‘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人身的侮辱太厉害了。这次起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对公民侮辱诽谤诬告陷害。这个大家都是比较拥护支持的,这一条文在五四年是没有提到的,这是‘文化大革命’出现了问题,跟过去比有很大的发展,很大的进步。”

1982年宪法中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1954年的宪法中,《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第三章,置于总纲和《国家机构》之后。八二宪法虽然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五四宪法,但是特地将《公民权利》提前到第二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表明保障公民权利是制定宪法、建立国家的基本目的。”许崇德教授介绍道。

当时全国上下对这部宪法草案的关注和热情可谓是空前的,许多阶层的百姓都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了宪法草案的大讨论。统计显示,八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总共立了24条,比五四宪法多出5条,比七五宪法多出20条,比七八宪法多出8条。

四次修宪的变与不变

但八二宪法并非一劳永逸,此后30年间历经四次修改。

“八二宪法主要继承了五四宪法,经过四次修正之后,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1949年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但是现在看这部宪法注定是有许多不足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向记者指出,因为当时“文革”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尘埃落定,现行宪法从1982年颁布至今共经历并通过了四次修正案,但总体上保持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的平衡。

修改憲法,遵循什么原则?党的十三大以后,党中央领导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研究对现行宪法做首次修改时,就确定了重要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修改宪法,只限于不修改就会妨碍改革的条款,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有些问题采取宪法解释的办法去解决。

“能不改则不改!这样做,有利于宪法的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许崇德教授说,现在修改宪法方式采用的是修正案的方式。

1988为“私营经济”争位置

1988年伊始,中国的“个体户”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涉及两项内容的第一个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意味着到工商局登记的时候,在“国有”和“集体”的企业性质之外,又有了另一选择:私营经济。

此次修宪,明确规定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对其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后,中国的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占我国经济总量已逾六成,这为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制造分工都做出了近代史上最大的贡献。

1992为“市场经济”正名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翌年的宪法修正案,继“私营经济”之后再为“市场经济”正名,明确表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次修宪中,“市场经济”一词成为亮点,而“计划经济”则在宪法修正案文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文本中将原来“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等内容,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等。

国家的奋斗目标同样随之变化,由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激荡三十年 读后感 第9篇

教师:段丽君

有些书就是这样,看完合上之后,内心却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今早,脑子里却突然冒出大时代三个字,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都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国企业史(1978年-2008年),可是作者吴晓波没有用过多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历史创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整本书侧重在写“人的命运”,本来,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接近百位的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如今也许有人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为了振兴民族企业的功臣,有人成为了阶下囚,或又有人成为了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在1978年-2008年的中国,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环境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他们当中的有些做法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们却是他们所在的年代的缔造者之一,他们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之势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一本以写人为核心的历史书。1978-2008年的中国社会,出没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勤劳、聪慧、他们具有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陈天桥、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 1

穷的英雄任务一般。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陈天桥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陈天桥,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谁能预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败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吗?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第10篇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激荡.1978-2008》,该剧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另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岁月。虽然之前有看过一点有点印象,借此机会自己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会觉得震撼。

《激荡·1978-2008》是由第一财经制作的大型财经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重述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8年的重大经济事件:其中包括1979年袁庚如何种好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4年王石们如何踏准步点,跨入中国的“公司元年”等事件。为了更好地表达口述历史的节目价值观,精准还原中国经济史的细节,纪录片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见证者”。

三十年,太多变化万千,太多历史事迹让我们铭记,从邓小平访日之旅,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袁庚拓荒,傻子出题,争议个体户,乡土奇葩鲁冠球办厂,寒流陡降八大王遭殃,王石创业经商成主流,物价闯关改革遇挫折„„到中国制造,大国崛起。

从视频中感受这三十年的变迁,不止看到了人们物质变化的渐为丰富,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多彩;感受到时代下的人物缩影和时代规则,不止有喜,也有痛,有梦想,有付出,有成功,有失败,在疼痛中感受惊喜,于悲情中看到希望,这才是真正能激荡人心的地方。

在视频中着重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希望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所帮助。《激荡·1978-2008》如一幅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的画卷,主要从经济角度 描绘了一群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失败,勾绘出 一幅中国经济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年的起伏跌宕中,在这三十年中的千辛万苦中。有的企业通过点滴积累成为“名牌”,有的企业得意忘形 成为遗憾,有的企业韬光养晦成为今日之星,有的企业输给形势、潮流成为过去...太多太多的个体在这改革大潮中曾经激起过或大或小的浪花,而每一朵浪花或大 或小地在改革进程中提供了教训或经验,他们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施 展拳脚,不管“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共同抒写了改革开放的豪言壮语,共同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凯旋之音。牟其中,年广九,马胜利,任正非,史玉柱,陈天桥,俞敏洪,王石„„在他们耀眼光芒的背后,他们如何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中翻滚的经历,才更是弥足珍贵。

最后要说一下这部片的插曲,《花开在眼前》这首歌,由于看了《激荡三十年》后,这首歌就在耳边环绕,它的确有如一首情歌,用朴实通晓的情感诉说了一代人对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的多情与眷恋。这首歌因为有《激荡三十年》的背景而尤显得意味深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导读《激荡三十年》】相关文章: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900字左右06-06

激荡十年观后感范文06-19

让榜样激荡初心的力量03-21

图书导读05-30

课文导读06-07

精品导读06-21

导读工作08-27

教师导读09-02

原著导读05-10

思政导读06-12

上一篇:王石捐款门案例分析下一篇:申请国外大学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