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类作文

2024-07-07

自然与人类作文(精选8篇)

自然与人类作文 第1篇

台风的可怕,想必人们都知道。就算没有亲身体验过,也有从新闻报道当中,从电影当中见识到台风的可怕。而今年,台风来得比往年都厉害,都无常。每一场台风来临之前,空气总是沉闷的,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仿佛在给人们展示它的气势,所谓人未到声先到,又或者说,这是台风所难得的体贴温柔,提前的天气变化,仿佛在给人们作出防灾警告,让人们有了时间和心理准备,能够在台风正式到来之时有足够的防灾措施。

就算台风有多温柔,终究还是无法忽视它的可怕和强大的破坏力。台风正式着陆的当下,还有许多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继续外出劳作的人们被台风所危害,在台风来的当天,人们常会看到新闻报道,报告哪些位置又有多少大树,多少招牌被刮到。或者,路边的行人被砸伤,司机因为被倒在马路当中的大树而前行不能。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总是那么的脆弱。在自然面前,生命是卑微的。我们应该热爱自然,尊敬自然,报以虔诚之心,与之和平共处。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自然是生命的依托和依赖,失去了自然,我们也无法生存。

如今,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年比一年的厉害,为什么?这是人类不爱护自然,破坏自然,无节制开发的结果,人们也因此受到了惩罚。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爱护自然,珍惜自然。

自然与人类作文 第2篇

今天,那里都有工业生产的杰作,使人作为物种空前地强大,空前的幸福。从口头上说生态建设,在林业训有位领导曾这样评价“生态建设”: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面好转全局恶化。的确,在许多地方都有一个鲜红的保护环境之类的标语,可是只有少部分的人去遵守规定,大部分的人都去参加破坏环境的队伍之中。时间像水一样流走了,而环境丝毫没有好转。

为什么呢?

就说德国吧,他们的人工林是在原生林完全被毁灭以后经过生态建设而成。事实证明人对生态系的了解是不够的,原生林可以说是活的,具备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能力,具备了适合在这一地形和气候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有自然恢复和适应能力,而这些往往是人工林无法达到的一个顶峰。

而我国就在这方面糊涂过,我国曾建了一个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林,而如今才发现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一种作法,上游生产用水挤占下游的生态用水,就好像猴子掰包谷,扔十留一。

这里大部分成为沙尘爆的源头,是生态建设的反面教材,所以我们不能再去干那种捡芝麻丢西瓜的事了。

在一九五三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以北纬38度为停火线,几十年来这里基本无人类活动,完全恢复了自然状态,而且在这里有十四种以前认为灭绝了的动物,包括东北虎与棕熊。

自然与人类作文 第3篇

1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于这方面的认识, 直到今天, 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区, 特别需要提醒的有以下方面。

1.1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过程, 是对自然界的完美性的破坏。中国古老哲学里面说过, 道法自然, 说明了非人为意识干预的自然界里的自然性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观点。马克思也说过,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界孕育的人类, 未从类人猿分化出来的时候, 纯动物性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最融洽、最完美的关系;自从类人猿进化到原始人类以后, 随着人类独霸地位逐渐提高;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以后,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已经变成了对立的关系, 只是人类的发展初期对立程度还不是很高;随着人类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 人类越是发展, 对立程度就越高;总有一天, 人类与自然将形成对峙的局面, 那时候, 人类的发展就已经到达极限, 对峙一段时间后, 在自然界的反攻下, 人类发展就要进入衰退的阶段;最后, 自然将战胜人类, 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 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走过一个波状的曲线。具体地说, 从类人猿到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 首先打破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平衡, 本来各种动物的数量比是平衡和谐的, 但自从人类占据统治地位之后, 动物的数量就以人类的意向而定, 人类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接着, 人类开始改变植物种群分布和数量比, 把原来自然界里的动物和植物最完美的种群组成分布改变以后, 产生和发展农业和牲畜业, 从而把植物之间的天然平衡关系也给打破了。后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 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进入到了更深一层, 通过加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原始形态进行了改变;通过大量的能源消耗, 影响到地球的大气气候等;通过化学工业对地球上的物质种类和分布进行了改变, 使地球上原始的物种数量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核工业对地球上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改变等。高科技已经更深地破坏了自然界原始面貌, 可以用地球上原始物态及分布的形成、能源的形成、元素之间量的形成时间验证这些破坏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千亿百亿年形成的状态被人类用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就改变了。对自然界巨大的破坏加剧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动植物物种的消失, 地球上物质的物态和元素的变化, 已经使人与环境形成严峻的对峙局面。现在, 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自然界的做法是错误的, 回过头来重新保护一些原始自然的东西, 如天然林保护工程, 确立自然保护区等, 就是人们认识到天然性比人工性更加完美后的一项决策。

1.2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反作用力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自然界一直以各种人类已认知和现在还无法认知的方式处处对人们做着相应的报复活动,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报复活动是一个自动启动和运转的系统工程。这种报复以各种自然现象而出现, 自然灾害算是人们已经知道的一种, 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将是非常严厉的。人类的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有自然界给予相应的反作用力, 而且报复力度与发展程度相当, 渠道多样。

1.3 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无疑是自然界取得胜利

人与自然现在既然是对立面, 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 要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界是无法相比的,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粒粒粉尘, 无法与自然界相抗衡, 注定人类是要失败的, 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1.4 人类破坏自然和自然消灭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人类的发展和对自然的破坏是一个渐进且漫长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达到繁荣的极值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而人类社会的衰退也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这就使得人类能够有一个较长的生存时间和空间。

2 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人类要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基础上,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以改变对自然破坏的方式和渠道来发展人类社会。

2.1 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 也是自然界里的很小的组成部分, 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粒灰尘。人类可以改变自然, 但自然更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和前景, 人定胜天的思想在科学上讲是不正确的。人类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行动置于科学自然的指导之下。

2.2 人类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

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 应当想尽一切办法, 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于破坏自然界的活动, 要提升到全人类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层面上来加以限制, 如限制全球核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减少对自然界的深度破坏, 限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以减少对自然界浅度的伤害等。减少资源浪费, 减轻对自然界造成不必要的破坏等[3,4]。

2.3 人类应当对自然界的破坏做相应的补偿

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在所难免, 人们只能通过对自然的补偿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们应当不断的投资于对自然界的修补活动, 减少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 如增加绿色植被, 加强天然林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等, 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和荣.用科学精神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17-19, 22.

[2]胜栋.环境价值: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13-16.

[3]李天贺, 郑玉书.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超越[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0-23.

人类与自然:剪不断的纠葛 第4篇

—Francis Bacon (弗兰西斯·培根)

Graced by beautiful rings and ridges on their shells, diamondbacks1) look like a field of galaxies on the move. They inhabit neither freshwater nor sea, but the brackish2) slurry3) of coastal marshes. Mating in the spring, they need to lay their eggs on land, so in June and July they migrate to the sandy dunes of Jamaica Bay4). The shortest route leads straight across the tarmac5) at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

Never mess with6) a female ready to give birth. On June 29, 2011, more than 150 diamondback terrapins scuttled7) across Runway No. 4, delaying landings, halting takeoffs, foiling8)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crippling9) timetables and snarling10) traffic for hours. Cold-blooded reptiles they may be, but they are also ardent and single-minded.

Don’t the plucky11) turtles notice the jets? Probably not as monsters. Even with polka-dot necks stretched out, diamondbacks don’t peer up very high. And unlike, say, lions, they don’t have eyes that dart after fast-moving prey. So the jets probably blur into background—more of a blowy weather system than a threat. But planes generate a lot of heat, and the turtles surely find the crossing stressful.

Mounted on the shoreline of Jamaica Bay and a federally protected park, indeed almost surrounded by water, J.F.K. occupies land where wildlife abounds, and it’s no surprise that planes have collided with gulls, hawks, swans, geese, and osprey. Or that every summer there’s another turtle stampede12), sometimes creating two-hour delay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plight of the quixotic13) turtles, a drama biblical in its proportions (slow, sweater-necked Davids vs. steely Goliaths)14). It defied reason that small reptiles would take on15) whirring leviathans16) whose gentlest tap may crush them and whose breath can blow them to kingdom come.

Many people also felt a quiver of disquiet, of something elemental out of place. Supposedly, in our snug17), walled-in cities, we’re keeping nature in check, growing docile plants, adopting pets and erecting a buffer18) of steel and cement. If wild turtles can find their way into suburbia, can larger animals be far behind, ones with fangs and teeth, whose red eyes pierce the night?

The answer is yes; it happens more often than one supposes. Chicago is home to hundreds of coyotes, which have been tracked near strip malls19), in parks, and even 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2010, New Jersey hosted a six-day black bear hunt. Moose regularly pay house calls in Alaska, stomping20) into yards and onto porches, looking for grub. Giant antlers and all21), they can leap chain-link fences. On many a golf course in Florida, alligators create an extra water hazard22), and lakeside settlers know to keep their Chihuahuas indoors. Mountain lions forage23) in Montana cities; cougars stalk joggers in California; elk stroll through housing tracts in Colorado. At least one Brooklyn woman found a 7-foot-long python in her toilet. We forget that the animal kingdom is a circle of neighbors who often drop by unannounced.

The myth of our sprawly, paved-over cities and towns is that we’ve driven native animals out and stolen their habitat. Not entirely true. We may drain the marshes, level forests and replace meadows with malls, exiling some animals. But because we also need nature, we create a new ecology that happens to be very hospitable to wild animals. In some ways, it’s more inviting than wilderness. We install ponds, lawns, groves of edible trees. We leave garbage on the curb and design flowerbeds that are well-watered and well-fed, serving a smorgasbord24) of delicacies25).

We can’t help ourselves; we evolved to feel part of nature’s web. So we erect walls to keep nature out and take pride in scrubbing26) dirt and dust from our homes. Then we fill our houses with bouquets of flowers, adopt pets and scent absolutely everything that touches our lives. We seat windows in our walls, install seasons (air-conditioning and heat) and fasten at least one noonday sun in every room to shower us with light. Confusing, isn’t it?

In my hometown upstate27), we’re blessed by lots of wild animal visitors, from star-nosed moles and foxes to eagles, otters and skunks. White-tailed deer are so numerous that they qualify as residents. Each year, I line up behind a dozen cars on a busy highway as a caravan28) of Canada goose chicks waddles across in a single line between guardian geese, apparently unfazed29) by motorized honking.

Like the turtles at J.F.K., they remind us that, even with egos of steel and concrete plans, we’re easily humbled by nature in the shape of snowflakes, goslings or turtles—all able to stop traffic. They also remind us how conflicted we really are about nature.

钻纹龟的背甲上长着漂亮的圆圈和棱脊,它们一起爬动的时候呈现出一片璀璨,非常夺目。钻纹龟既不生活在淡水里,也不生活在海中,而是栖息于海滨沼泽地那微咸的泥浆里。春天交配的季节过后,它们要去陆地产卵。所以,在六七月份的时候,它们会迁徙到牙买加湾的沙丘地,而迁徙的最短路线就是横穿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柏油跑道。

永远都别招惹准备产仔的雌性动物。2011年6月29日这天,150多只钻纹龟从机场的4号跑道匆匆爬过,造成飞机落地晚点,起飞中断,空中交通管制员们束手无策,飞机时刻表乱成一团,交通瘫痪长达数小时。虽然钻纹龟不过是冷血的爬行动物,但是它们也满怀热情,一门心思地只想着一件事情。

难道这些勇往直前的乌龟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喷气式飞机吗?估计它们没把这些飞机当成什么庞然大物。即便钻纹龟把满是圆点花纹的脖子使劲朝前伸,它们能看到的高度仍然有限。而且,与狮子之类的动物不同,它们的眼睛无法跟踪快速移动的猎物。所以,在它们眼里,喷气式飞机可能只是背景中模糊的一团,更像是大风类的天气现象,而不是一个危险事物。不过,飞机会产生大量热量,所以从机场穿行的乌龟一定不轻松。

肯尼迪国际机场坐落于牙买加湾的海岸线上,那里有一个受联邦政府保护的公园。机场几乎四面环水,其所占据的这块地方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飞机撞上海鸥、老鹰、天鹅、野鹅和鱼鹰这样的事都不足为怪。同样不足为怪的是,每年夏天乌龟一窝蜂地迁徙都会造成交通瘫痪,有时会导致长达两小时的交通延误。

这些具有堂吉诃德精神的乌龟们所处的困境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困惑。从力量对比的悬殊程度来看,这简直是一出圣经故事(一边是行动迟缓、穿着龟领毛衣的大卫们,一边是钢筋铁骨的巨人歌利亚们)。这些轰隆作响的庞然大物只消轻轻一碰就能让小乌龟粉身碎骨,吹一口气就能把它们送上西天,但这些小小的爬行动物却毫无畏惧地跟大飞机叫上了板,这真是匪夷所思。

许多人为此还感到心中一颤,他们体会到一丝不安,觉得有什么事从根子上出了问题。我们一直相信,在温暖舒适、高墙围守的城市里,我们将自然掌控在自己手中:种植温顺的植物,豢养宠物,建起一个用钢筋和水泥铸就的缓冲地带。可是如果野生龟能够爬进市郊,那些爪尖牙利、眼睛在夜里闪着红光的大型动物们离城市还会远吗?

答案是它们一样会闯进市郊。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芝加哥是数百只丛林狼的大本营,在商业街、公园甚至居民区附近都曾发现过它们的踪迹。2010年,新泽西州组织了一次为期六天的猎捕黑熊行动。在阿拉斯加,驼鹿是上门常客,经常闯进院落,踏入门廊,到处寻找食物。它们尽管顶着巨大的鹿角,有着诸多不便,居然也能跃过铁链连接的栅栏。在佛罗里达的许多高尔夫球场上,短吻鳄为水障碍区增添了新的挑战。而住在湖边的人们都明白,他们得把自己的吉娃娃狗关在屋子里。在蒙大拿州,北美山狮觅食的足迹遍布州内各个城市;在加利福尼亚州,美洲豹常尾随慢跑者;在科罗拉多州,美洲大角鹿常出没于居民区。在布鲁克林,至少有一位女士在卫生间发现过一条七英尺长的蟒蛇。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动物王国是一群常常不请自来的邻居。

关于规模恣意扩张和道路整饬有序的城镇,我们抱有这样一个谬见:我们已经赶走了原本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动物,盗走了它们的栖息地。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我们也许排干了沼泽地的淤水,将森林夷为了平地,用购物中心代替了草地,将某些动物驱逐了出去。但是,因为我们也需要自然,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而这一新环境却碰巧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生存。从某些方面来讲,它比荒野更有吸引力。我们在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中“安置”了池塘、草坪以及小树林,林中的树木就是某些动物的食物。我们把垃圾扔在路边,还设计了花圃,殷勤灌溉,精心施肥,这无异于为动物们布下了什锦盛宴。

我们这么做也是情非得已。我们已渐渐习惯将自己看做是大自然网络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方面竖起高墙把自然关在门外,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为荣;又在家里摆满鲜花,养上宠物,再想方设法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一切弄得芳香扑鼻。我们在墙上开了窗户,在房间里装上了季节(空调和暖气),并且每个房间至少装一盏正午的太阳,使我们永沐光明。挺自相矛盾的,不是吗?

在我位于北部的家乡,我们常常有幸碰到许多野生动物来访,从星鼻鼹和狐狸到老鹰、水獭和臭鼬。这里的白尾鹿数量非常多,简直有资格取得那里的常住居民身份。每一年,我的车都会困在一溜堵在繁忙高速公路的汽车后面,因为公路上有一群加拿大黑雁幼崽正排成一列,从负责守卫的黑雁中间摇摇摆摆地穿过,完全无视旁边震天响的汽车喇叭声。

像肯尼迪国际机场的乌龟一样,它们提醒着我们,就算我们心高气傲,满脑子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的规划,但大自然轻而易举地就能让我们威风扫地——即使它只是以雪、黑雁幼崽或是乌龟的形式出现都能让我们的交通陷于停滞。同时,它们也在提醒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多么自相矛盾。

1.diamondback [ˈdaɪəməndˌbæk] n. 钻纹龟。钻纹龟栖息于近海或河海交界处的沼泽地,背甲上有同心圆年轮和沟痕。

2.brackish [ˈbrækɪʃ] adj. 含盐的,有盐味的

3.slurry [ˈslʌri] n. 泥浆,浆

4.Jamaica Bay:牙买加湾,大西洋岸的浅水湾,位于纽约的东南方向。

5.tarmac [ˈtɑː(r)mæk] n. 用柏油碎石铺的停机坪

6.mess with:〈美俗〉与(危险或有害的东西)打交道

7.scuttle [ˈskʌt(ə)l] vi. 急速奔跑

8.foil [fɔɪl] vt. 阻止,妨碍

9.cripple [ˈkrɪp(ə)l] vt. 使……丧失功能

10.snarl [snɑː(r)l] vt. 使混乱

11.plucky [ˈplʌki] adj. 有勇气的

12.stampede [stæmˈpiːd] n. (畜群的)乱窜;(人群的)蜂拥

13.quixotic [kwɪkˈsɒtɪk] adj. 堂吉诃德式的

14.这里指的是《圣经》里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大卫(David),即后来统一了以色列的大卫王,是以色列的一个牧童,而歌利亚(Goliath)是中东古国腓力士的巨人勇士。未披战衣的大卫用弹弓和石头将头戴铜盔、身穿铠甲的巨人歌利亚打死了。

15.take on:接受……的挑战,同……较量

16.leviathan [ləˈvaɪəθən] n. 庞然大物

17.snug [snʌɡ] adj. 建筑牢固的,温暖舒适的

18.buffer [ˈbʌfə(r)] n. 缓冲地带

19.strip mall:单排商业区,沿公路商业区

20.stomp [stɒmp] vi. 跺脚,重踩

21.and all:其他,等等

22.water hazard:水障碍区,指高尔夫球场中有水的区域。

23.forage [ˈfɒrɪdʒ] vi. 寻食

24.smorgasbord [ˈsmɔː(r)ɡəsˌbɔː(r)d] n. 大杂烩

25.delicacy [ˈdelɪkəsi] n. 美味佳肴

26.scrub [skrʌb] vt. 擦净

27.upstate [ʌpˈsteɪt] adv. 在州的北部地区(或边远地区)

28.caravan [ˈkærəvæn] n. 旅行队

人类与自然的作文 第5篇

事实上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征服自然,呵呵!那些无知的人们啊!他们应该记住人类援永远不是自然的对手。

众所周知,水滴是不能用来代替大海的!正如人类的智慧是不能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的!

人类的智慧飞上了太空,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罢了!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自然看来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玩具。

人类的`智慧发明了很多工具,开采了很多煤矿,石油,天然气,可谁能断言,这些矿坑不是人类自己挖的陷阱呢!

人类的智慧看到了模糊的自然,而自然早看清了人类,孰不知,我们只是自然观察自己的工具罢了,我们实际上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里有资格去征服它!

或许我们只是演员,而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导演,它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表演一场,而我们表演完了。它就会叫醒其他演员,来代替我们,人类不也是从非生命开始的吗?

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作文 第6篇

清脆的鸟鸣,绵柔的微风,晴朗的天空,我感受到了,这是大自然,这是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声响,大自然的美景!尤其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天空像是一只大鸟的丰满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云,白云之间是蓝色的背景,金黄色的太阳从那里出来了,它刚对大地看了一眼,就改变大地上的万物;天空靠着地平线,是绯红色的,在较高一些的处所转变成了淡金色,再上去是黄的,再上去又是碧色,再上去到了天顶,则是一种清澈而鲜明的蓝色……

走近大自然,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美妙。看,一只肥大的蝈蝈在草地上穿梭,它那草一般的绿油油的身子,好像只为大地而生。听,知了在树上鸣叫,“知了,知了”,它的脾气可真不小。到草地里去捉蚂蚱,到河里去摸小鱼,还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倾听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大自然中,也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故事。大树上,一只小乌鸦在喂老乌鸦吃食,那是在教育我们学会感恩;草原上,一只跑得太慢的羊羔被狼吃掉了,那是在告诉我们,竞争很激烈;土坑旁,一群蚂蚁合作把肥大的蠕虫抬回它们的巢穴,那是让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蓝天、白云是大自然的恩赐,然而,贪婪的人们并不珍惜它们;登高远眺,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令人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恶劣,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竟如此糟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废气……短短的时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消灭了蔚蓝色的天空!如果大自然有个法庭的话,人类该当何罪?大自然不能审判,并不等于我们能逃脱受罚,历史上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深沉惩罚。

把一个清澈透明的天空弄得乌烟瘴气,实在有愧于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高等动物”这一称谓,追根溯源,就是人类需索无穷的自私本性,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方便,置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于不顾,导致了大量的生物种类灭绝,和谐的自然环境惨遭严重破坏。正如一位学者描述的那样,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一片荒芜。

感恩自然与人类优秀作文 第7篇

自然之风,袭过生命的涟漪,摇起了一湖的诗情。——题记

亲爱的人类:

你们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祥和的蔚蓝星球上,从那上古时期单细胞生命的出现,就见证了她的古老历史,进化万年,漫长的等待,一场大雨,浇灌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沐浴了万亿年的阳光,地球的第一任霸主—恐龙,出现了,它缔造了爬行动物的辉煌,跨越侏罗纪,走过三叠纪,最后来到白垩纪,它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那始祖猛犸,遮天巨木,一切都令人惊叹!冰河世纪终结了这一切,接替它的,是古猿,恐龙的绝迹就与它们的出现一样,神秘莫测……感叹着一切,地球上的无尽蓝海,辽阔碧空,广远川泽,以及那雄蜂奇峡。一声猿啼,开创新的世纪。划破天空的一声惊雷点燃进化的火种,有了火,就有了光明,文明,自然赋予人类进化和生存的力量。如今,那都已成为古旧史书上的几行黄字,那扉页中保存着那些古老的,饱经沧桑的历史,它们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更加熠熠夺目!

我们漫步在海边的椰林中,目送海鸥远去,静观黄昏的镰刀收割者一抹抹斜阳,自然用神奇的透明针,将夜色织上天空,听海浪演奏出的自然旋律,在静如秋水的夜空下,星宿闪耀出永恒,海风风干颊上的几滴汗,惬意……抱手怀想,自然给了人类一个美丽,美好的生活环境,此刻,我想感恩自然,感恩自然让我诞生在这美好的环境之下,并无私的给予我她独特的爱。皎皎孤月,召唤着潮起潮落,这一切仿佛在演奏一场天地之间的沐歌!沐浴洗刷污秽,留下的永远是美好。在这星光中,在这美好中,自然是永恒。月之阴晴圆缺,水之潮起潮落,再次感叹自然的神奇,有了自然才有了我们,感恩自然,让自然默默收下我们的祝福,并将此祝福化成一股力量,用此力量创造更多美好,真正改变世界的.是自然,不是人类。苍翠的绿树,水,空气,矿物能源,自然将她的一切奉献给我们,没有这些,哪来的文明?摇曳的晨露中折射出生命的光彩,一朵花便是一个世界,一滴水便是广远的浩瀚汪洋,自然何止值得感恩?

如今,我们的做法却与感恩自然背道而驰。当你亲手用电锯砍到一棵满目青翠的大树时;当你发誓这是最后一次时;当你将无边林海一点点变成布满黄沙的凄凉地时;首先你轻视了自然,其次你无视你的誓言,最后,当木已成舟为时已晚时,请你别用你那虚伪的眼泪污染这片亲手毁在你手上的净土!罪恶的双手在利益的诱惑下,扣动扳机,一头几乎与地球同龄的动物随着一抹青烟,倒下了……它倒下掀起的那一袭尘影中,自然之怒隐隐若现,这些是感恩吗?我们不懂得感恩是什么吗?我想,是利益吧,利益让我们忘记自然,忘记全人类的母亲,忘记感恩她。

自然创造人类,期待我们将她改变地更美,但却连感恩都换不回来!人类这样做是在毁灭地球,难道我们想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吗?况且恐龙根本没有破坏这个星球。自然帮助人类爬上食物链的顶端,原来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因为我们是感情动物,现在看来,这是助纣为虐!水天山峡,无限美好,我们感叹自然之美,这一切都是自然地鬼斧神工,既然感叹,就代表赞美,既然赞美,为什么没有感恩?

就是我所说的,感恩自然,自然就会回报你,这是必然的,她会给予我们美好的明天,我想,我提出的问题,会有人解答,不管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地点,感恩自然,为了明天!

当你漫步在海边的椰林中,感受习习晚风,听着海浪拍打的节奏,看着无边的星际,你也许会明白,我们该怎样保护自然,感恩自然

依旧是自然之风,留下生命的印记,轻点手尖,悉数百万年的历史,依旧是她,缔造永不褪色的文明!——后记

此致

敬礼!

一位地球人

自然与人类作文 第8篇

关键词: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关系,冲突协调,生态文明

一、人类文明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本内容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文明作为展示社会的进步、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从内涵上讲, 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造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 围绕着满足人类需要而在实践的基础上,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从这一角度来看, 文明概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内涵的必然要义, 是文明的内在要素, 也是贯穿于所有文明形态始终的一个基本主题。

(二) 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从不同层次制约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生活于自然界之中,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作为人类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基础, 为人类的维持生存和繁衍生息提供了水、阳光、空气等基本的生态资源。离开这些自然资源, 人类就难以生存下去, 更谈不上繁衍和发展。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那样:“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 自然是一个由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物种所组成的整体。每一个物种的存在和发展, 都和人类一样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 会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展而发生改变, 从这一角度来说, 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 不仅会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还会直接影响自然界的演化历程。这种影响还会由于自然对人的影响而再次作用人类本身。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 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多层次、多方向地作用于人类自身, 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人的能动作用得到改变

人依赖于自然, 离开自然界, 人就不能活。这一点, 人和其他物种一样。所不同的是, 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器官———大脑和意识, 通过它, 人类可以透过对自然的感性认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 实现比其他物种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的理性认识, 从而达到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如此, 在全面、深刻认识自然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 人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对自然进行主动、深入的改造。这是通过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和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生产的特殊性时, 曾指出:“诚然, 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 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 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 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独特能力, 使得人类为了满足特有的社会需要, 能动地作用于自然, 人为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 成为变革人与自然关系中唯一的能动者、主导者和引导者。

二、不同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一) 原始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关于原始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问题, 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基本观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在人依附、顺应自然基础上的原始平衡融合状态。比如有人认为:在人类社会初期, 人与自然处于一种直观、朴素、简单, 同时又融合的状态。也有人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在人依附、顺应自然基础上的原始平衡融合状态。概括起来, 这些观点的提出, 大多是基于近年来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的严峻形势, 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 主要围绕人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而展开。毫无疑问, 这对于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 在实践中建立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笔者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多维的互动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地包含着人对自然的作用, 也内在地包含着自然对人的影响。因此,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应该将自然对人的影响作为主要因素纳入我们的考察范围。基于此, 笔者认为, 原始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不仅存在着协调的方面, 更包含着巨大的冲突。协调之处表现在, 自然客观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人类依靠自然提供的直接成果维持着基本的生存, 人类活动也没有对自然造成破坏。冲突之处主要表现在自然虽然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但是这种空间非常狭小。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极其落后, 人类只能依靠自然界提供的天然食物维持基本的生存。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 正像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此, 人与自然关系是原始文明状态下的主要关系, 从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来看, 受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限, 自然几乎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从自然对人的影响来看, 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融合的伙伴, 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 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 而人类只是处于一种绝对被统治的地位和服从、被动的方面, 人近乎自愿地敬畏与服从着自然。基于人与自然的双向关系, 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客观、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发展, 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二) 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关系

原始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外在分离和对立, 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严峻挑战, 也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推动着人类不断提升认识自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使人与自然在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深刻地变革, 最终将人类社会文明带入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时代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总体上和原始文明形态下一样, 也表现为外在的分离。人类与自然在外在的分离和对立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所不同的是, 在原始文明阶段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 自然完全占上风, 而到了农业文明时代, 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 人类在与自然的对立中, 对自然的恐惧和依赖逐渐降低, 而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增加。在人与自然对立的大框架下, 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从自然对人的影响来看, 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 可以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 使自己所需要的植物和动物得到生长和繁衍, 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界的严重束缚。从人对自然的影响来看, 在认识层面, 人类渐渐认识到仅仅听命于自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认识自然规律, 在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美好愿望。在实践层面, 人的主体地位开始逐渐凸显, 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人类不仅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 而且在冶金、航海、商业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当然, 随着人与自然结构地位的变化, 在局部范围内也危及到了自然的存在。但是从总体上看,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仍然处于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平衡、自我消化等组织能力, 基本上可以抵消步人文明社会之初的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总之, 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 人类与自然是相分离乃至相对立的。在人与自然的激烈斗争中, 自然对人的威胁超趋于减弱, 人对自然的作用与影响慢慢增强, 但是由于能力所限, 人对自然的影响尚处于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冲突与协调互相作用的张力中, 在相对平衡的范围内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三) 工业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量变的积累, 必然会引质变的发生。农业文明时代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缓慢变化, 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随着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在控制和改造自然中所取得空前胜利,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结果表现为, 自然对人作用与影响的畸形萎缩和人对自然影响与作用的极度膨胀。首先, 从自然对人的作用与影响来看, 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 人类再也无须借助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其次, 从人对自然的影响来看,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层面, 机械自然观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指导。人们认为自然就像一个机械时钟那样按固有规律运转, 人类能够像熟知时钟的每一个零件和发条那样, 认识自然的所有规律, 进而预测它如何进行运动。在其指导下, 以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为核心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日益盛兴。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 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去衡量事物。凡合乎主体需要或含有合乎主体需要的现实可能性的, 便加以青睐, 而对于其他特性, 则漠然置之。人们认为自然不再是人类必须依存的环境条件, 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 是人身之外的一个可满足自己需要的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层面, 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 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 人类借助科学技术, 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 一味地利用地球, 剥削地球, 大举向自然进攻和索取, 不仅对现在的自然过度开发、开采, 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畸形状态, 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层面之间的严重失衡, 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危机。

三、文明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考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 在新的思维框架内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指归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 无论在哪种文明形下, 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 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不仅是人与自然存在状态的基本度量,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是冲突和对冲突的协调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存在, 推动并规范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 都需要根据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状况,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进行适度协调, 保持人对自然作用与自然对人作用的适度张力。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度冲突迫切需要及时的修正与协调, 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因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必然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发展, 将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

(二)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重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由外在分离向内在融合的跃升

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来看, 每一次文明的更替, 都是特定环境中人与自然关系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 再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 人类对自然的依存越来越小, 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日益减弱, 另一方面, 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自然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 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从以自然为主的状态向以人为主的状态发展。无论是以自然为主的时代, 还是以人为主人状态, 人和自然都处于相对分离甚至是对立状态, 二者之间始终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人和自然关系的外部状态。从目前来看, 在外部关系的框架下, 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能力的日益强大, 自然在文明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日益淡出。这又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致命威胁。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 人们在破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难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 需要在更大的视野中进行。实际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外在对立, 从理论上讲还有另外一种状态存在的可能性, 即内在融合, 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适应性地改造自然, 使人与自然的对立变小, 协调增大,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由外在分离向内在融合的跃升。这对于当前破解生态危机时代难题、重塑人与自然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也是生态文明视野下有效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重点。

(三) 实现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内在融合要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本依靠力量

在新的视野下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由外在分离状态向内在融合状态的跃迁,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指归。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 因此, 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要遵循这些规律, 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自发的产生变化, 更不意味着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考查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 不难发现, 人的因素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巨大推动力量。人对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推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当人类改造自然出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内在融合时, 就会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自然时, 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者;否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糕, 最终不仅危及自然, 甚至殃及人类自己。因此, 我们认为, 无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循环, 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性发展, 都与人的能动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中是由人来推动的。这是由人集自然性与社会性于一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将这一规律运用于生态文明形态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重塑, 就要把人作为生态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内在融合的力量之源, 从改变长期以来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入手, 使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内在融合的思想意识, 并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实践层面对人与自然的改造活动, 相信人、依靠人、影响人、调动人, 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从外在对立状态向内在融合状态的跃升。

参考文献

[1]姚晓燕.从“附魅”、“祛魅”到“返魅”[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2]李东晓.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失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7) .

[3]郑元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透视与战略选择[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罗英豪.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0, (2) .

上一篇:读《蝙蝠和雷达》的感受下一篇: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