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2024-07-18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精选11篇)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1篇

形容丰富的成语大全

千奇百怪 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千姿百态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美不胜收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目不暇接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目不暇给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琳琅满目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林林总总 形容众多。

各色各样 犹言各式各样。

各式各样 谓多种不同的式样、种类或方式。

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层出不穷 层:重复;层出:重复出现;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包罗万象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眼花缭乱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洋洋大观 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应接不暇 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应有尽有 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

形形色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无所不包 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无所不有 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无所不在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蔚为大观 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无奇不有 什么稀奇古怪的事物都有。

无所不容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森罗万象 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2篇

有哪些成语形容非常丰富?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9个关于描写非常丰富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bù jié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富面百城] fù miàn bǎi chéng

形容藏书非常丰富。

[应有尽有] yīng yǒu jìn yǒu

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

[源源不断] yuán yuán bù duàn

形容接连不断。

[无边无际] wú biān wú jì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连绵不断] lián mián bù duàn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接连不断] jiē lián bù duàn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无穷无尽] wú qióng wú jìn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络绎不绝] luò yì bù jué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3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学地理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而对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比其他学科更有诸多突出的优势, 成为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有鉴于此, 社会各界应重视地理教育, 将学校地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 更要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 确立新地理教育观, 努力“塑造”地理学科新形象, 激活地理教育活动, 为综合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地理知识的积累可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 出现了许多人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现象, 在这严峻的现实面前, 应该通过让学生了解、掌握其形成原因、导致后果,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以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了解实际, 了解国情, 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培养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辨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进行区域环境综合评价的能力。因为一个具有稳定的学习能力并将之内化为自己良好素质的跨世纪的接班人, 进入社会后, 他可能会遗忘中学学过的地理知识, 但是能够较快、较准确地认识观察客观事物, 并对一些棘手的人地关系问题, 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置。因此, 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杂的巨大工程。但在中学教育中, 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观为中心任务的中学地理教学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具备担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这一重任。一方面,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 而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综合考虑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也只有落实到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也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观念。另一方面, 可持续发展是在现有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的加深和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协调人地关系的固有思想, 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求, 其思想内容更广泛、更深刻。要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考虑全球利益;既要顾及当代的需求, 还要顾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即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这种观念既是科学意识, 又是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 使学生科学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科学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 同经济发展相吻合, 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些教育正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形容经验不足和经验丰富的成语 第4篇

【少不经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众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丈灌】:用来讽刺那些思想保守,守着老一套,拒绝接受先进经验的人。

【熟路轻辙】: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

【望尘知敌】:尘:尘土;敌:敌人;知:知道。望见飞扬的尘土就知道敌兵的多少。形容经验非常丰富。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

【能征惯战】:征:征伐。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知以藏往】:知:同“智”,才智;以:已经;藏:包含。人的智慧包含在过去的事物中。比喻聪明才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教训。

【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盲人扪烛】: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同“盲翁扪a”。

【传经送宝】: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蒲元识水】: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饱练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同“饱谙世故”。

【三折肱为良医】: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久战沙场】: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

【三折股为良医】: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能争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九折成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隔年皇历】:皇历:原指清朝廷颁发的历书,后泛指历本。隔了一年的黄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群盲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盲翁扪a】: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借镜观形】:借:凭借。比喻参考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老油条】:比喻处世经验丰富而油滑的人,或者是老毛病总是改不掉的人。

【盲翁扪钥】: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亦作“盲翁扪a”。

【能征敢战】: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作战。

【驾轻就熟】:驾:赶马车。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刀笔老手】:刀笔:古人在竹简上写字,错了用刀削去重写。旧指撰写公文或诉状有经验的人。

【经多见广】:经历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经验主义】: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引古证今】:用古代的经验教训,证明现实中的事情。

【新学小生】: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老医少卜】:指医者以年老有经验为贵,卜者以年轻敢于决断为贵。

【经验教训】: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

【措置裕如】:措置:处理,安排;裕如:从容不迫,很有办法的样子。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常用来称赞人有办事的才能和经验。

【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三折之肱】: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老成历练】:老成:阅历多;历练:长久从事而有经验。指阅历丰富,练达世事。

【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老于世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人情练达】:人情:人情世故;练达:熟悉通达。指通晓待人处世的经验。

【游刃有余地】: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以往鉴来】: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三折肱,为良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斫轮老手】: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年人经验丰富,做起事来,一个能顶得上两个人。

【惯战能征】: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老吏断狱】:吏:司法官;狱:案件。老司法官判断案件。形容有丰富经验的人,判断是非又快又准。

【若要好,问三老】: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先请教几位有经验的老人。

【切身体会】:指自身遇到的经验。

【死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入铁主簿】:比喻有才能有经验的官员。

【熟路轻车】: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同“熟路轻辙”。

【穴处知雨】:兽类久居洞中,习性所积而能预知风雨。比喻有所经验。

【以点带面】: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前所未知】:新经历或重新经历,以前不知或未经验过。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初出茅庐

【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释】: 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乳臭未干

【拼音】: rǔ xiù wèi gān

【解释】: 臭:气味。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年幼无知

【拼音】: nián yòu wú zhī

【解释】: 年纪小,不懂事。

【出处】: 《斩鬼传》第12回:“他年幼无知,纵有些不是,那不该将他打的这样。”

【举例造句】: 我那时年幼无知,又却不过情面,一时把不住主意。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章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盲人摸象

【拼音】: máng rén mō xiàng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处】: 《大般涅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Y,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管中窥豹

【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解释】: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形容缺乏经验的成语】:少不更事

【拼音】: shào bù gēng shì

【解释】: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 第5篇

2、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3、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4、泓涵演迤:泓:水深;涵:包含;演:长流;迤:延伸。比喻学问渊博精深。

5、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6、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7、宏儒硕学:指学问渊博的人。

8、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9、博通经籍: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10、鸿儒硕辅:学识渊博的学者,功勋卓著的臣士。

11、博闻强识: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2、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13、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14、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15、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16、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17、好问则裕: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18、杅杅富人:杅杅:广大。学问的渊博,就象富有的财产。

19、涵今茹古:涵:包容;茹:吃。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通晓古今。

20、钜儒宿学:钜:通“巨”,很大;宿:老成。指学识渊博,学术上有权威的人士。

21、如古涵今: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22、老手宿儒: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23、博物多闻: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24、达士通人: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25、通今博古: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26、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7、儒林丈人:尊称学识渊博的前辈。

28、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29、大知闲闲:知:通“智”;闲闲:广博的样子。指才智极高的人知识渊博,眼界深远。

30、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31、多闻阙疑: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32、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33、知今博古:贯通古今。形容知识渊博。

34、博物通达: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常识渊博,通晓事理。

35、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36、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37、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38、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39、钜学鸿生:学识渊博的人。

40、饱谙经史:饱谙:深知,极其熟悉。熟知经书史籍。形容学问渊博。

41、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42、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43、博洽多闻: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44、铄懿渊积:指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

45、鸿儒硕学: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46、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47、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48、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49、有脚书厨: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50、老师宿儒:年纪大而学问渊博的人。

51、以莛叩钟: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52、铄古切今: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53、矜奇炫博:以奇异和渊博而夸耀、自负。

形容知识少的成语 第6篇

1、愚昧无知: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2、少见多怪: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3、多嘴献浅:指胡乱说些没见识、不起好作用的话。

4、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5、井底蛤蟆: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6、用管窥天:从管子里看天。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7、牖中窥日: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8、耳目闭塞: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9、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10、不识一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11、短见薄识:指见识短浅。

12、尺泽之鲵: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13、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14、蜀犬吠日: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15、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16、独学寡闻: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17、井蛙醯鸡: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18、凡夫肉眼: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19、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20、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21、蠡测管窥:蠡:瓢;管:竹管;窥:人小孔缝隙里观看。用瓢来量大海,从竹管的小孔看天空。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22、肤见谫识:浅陋的见识。

23、以管窥豹: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24、不文不武: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25、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26、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27、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28、观场矮人:指见识浅鄙者。

29、不识时务: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30、杜默为诗: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31、挈瓶之知: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32、肉眼愚眉:比喻见识浅陋。

33、燕雀之见:比喻浅薄的见识。

34、矮人观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35、晋惠闻蛙:比喻愚昧寡闻。

36、目不知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37、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38、浮而不实: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39、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40、寒腹短识: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

41、辽东白豕:辽东:地名,在今辽宁省东南辽河以东;豕:猪。比喻少见多怪。

42、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43、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44、浅见寡闻: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45、以锥刺地: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46、瓮天之见:瓮天:坐在瓮中观天,见天不大。比喻短浅的见识。

47、井中视星: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48、不晓世务:不知晓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49、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50、单见浅闻:指见识短浅。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7篇

一、运用历史的眼光, 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必然的联系。例如, 地理就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而事实上,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很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完全可以, 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有趣的、或者具有历史性的情境之下, 接受地理知识。具体来说, 就是要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掌握, 建立起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如, 在学习有关世界主要航线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 通过“4个人两条路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两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等名称的由来进行导入, 让学生在具有历史特色的知识体系中, 掌握地理知识。再如, 在讲到“洋流”知识时, 教师可以插入这样的历史线索:奴隶贩子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 其实是利用洋流。去非洲用的是加那利寒流, 中途是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到欧洲;我国明朝下西洋的郑和7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其实也是借助了季风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通过这样的历史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与历史的有机联系, 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 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利用数学知识, 简化地理计算

地理, 属于文科范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与我们常说的“理科”没有任何联系。事实上,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一步运用学科间的各种知识节点, 就能够运用理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如, 在高中地理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公转所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我们有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会计算某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果用公式计算, 很多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但是, 如果我们通过数学的几何原理, 就能够按照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简化公式:已知太阳直射A点, 求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则H=90°—A、B两地相距纬度。假如说, A、B两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 那么A、B两地相距的纬度, 就是两地的纬度差;相反, 假如A、B两地在南、北两个半球上, 那我们可以推断出, A、B两地相距纬度就是两地纬度和, 这样学生很容易学懂并掌握。举个例子: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0°N, 求纬度为50°N的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那么H=90°— (50°—10°=50°。

三、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地理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 也存在着各种联系。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也可以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 物理知识中的“力的合成”, 在风向与气压的关系的讲解中, 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教师只就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进行阐述, 但是往往会忽略近地面的风在摩擦力的参与下,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情况。

其实, 对风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如果学生能够明确这一部分的知识, 那就为气旋、反气旋以及大气环流中的风向判断的学习奠定了基本前提。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 通过物理上力的合成、分解与力平衡的原理进行分析, 那就很容易理解风向斜交于等压线的结论。

此外, 物理中天体运动规律, 也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其实, 地球上的重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是万有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合力的结果。因此, 在学习“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 在远日点时较慢”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 来理解地理现象。

形容阅历丰富的词语 第8篇

1、蕃篱之鷃:蕃篱:篱笆;鷃:鹌鹑。篱笆中间的鹌鹑。比喻目光短浅,阅历狭窄的人。

2、经多见广:经历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3、九折成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4、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5、老奸巨滑:老:有经验的,老练的;奸:奸诈。形容阅历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

6、巨奸大猾:奸:奸诈;猾:狡猾。指阅历深而非常阴险狡猾的.人。

7、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8、经风雨,见世面: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9、老于世故: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10、老成练达: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11、老成见到:见到:见识周到。阅历丰富,见解高明。

12、老成之见: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13、阅人多矣:形容人阅历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坏以至于他的前程。

14、历练老成:历练:长久从事而有经验;老成:阅历多。指阅历丰富,练达世事。

15、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岁:年;弥:更加;阴:指茂盛。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形容人的阅历越深,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

16、老江湖:指在外多年,很有阅历,非常世故的人。

17、老成历练:老成:阅历多;历练:长久从事而有经验。指阅历丰富,练达世事。

18、天外有天: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9篇

于老师的成语

1、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及与深入。亦用以称颂师长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

2、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3、良工心苦:泛指优良之制作,都由苦心经营而成。

4、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5、诲人不倦: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6、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 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7、研桑心计:谓人有理财的本领。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9、默默无闻:不出名,没人知道。亦作“没没无闻”。

10、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1、教无常师:凡有长处者,皆可为师。

12、良师益友:能给人以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3、一字之师:借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句中不妥当的老师。

14、尊师重道:泛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诲。亦作“尊师贵道”。

15、废寝忘食:极言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和吃饭都顾不上了。今多用以形容工作或学习专心努力。

16、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17、尽心尽力:犹“尽心竭力”,谓

费尽心力。

18、尽心竭力:用尽心思,使出全力。

19、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系毫不马虎。

20、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作出惊人的事情。

21、桃李争妍: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亦作“桃李争辉”。

22、后继有人: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23、循循善诱: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24、潜移默化:为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亦作“潜移暗化”。

25、和蔼可亲:谓态度谦温和气,容易接近。亦作“和蔼近人”

2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27、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

28、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29、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现引申为形容教师德高望重。

30、师道尊严:本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后多用以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亦作“师严道尊”。

31、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32、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33、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4、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

方不照顾到。形容老师的成语形容关怀备至。

35、勤勤恳恳:勤劳而踏实。

36、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37、桃李满天下:比喻优秀人才遍天下。为到处都有。亦作“桃李遍天下”,桃李:亦比喻学生。

38、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

39、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40、公门桃李:公:对人的尊称。尊称老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41、高业弟子:高业:高才,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学业优异的学生。

42、严师畏友:严:严格。要求严格的老师和朋友。

43、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

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44、严师益友: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4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

46、一炷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47、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丰富多彩的成语文化 第10篇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天衣无缝、点石成金等。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等。三是历史典故,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融入外来文化而出现的以及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儒道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等。四是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乘风破浪、老骥伏枥、水落石出等。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本文拟从成语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探讨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成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成语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许多成语出自《老子》: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谁作恶就要受到天理的惩罚;“天长地久”,是指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人崇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无所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还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出神入化”、“内圣外王”、“功成不居”等。

成语对佛家文化的体现。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佛家文化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汉语的语言和语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成语有着浓厚的佛家文化气息,并蕴含着深刻的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如“佛法无边”、“佛光普照”、“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等;“明心见性”、“一尘不染”、“勇猛精进”等成语描述修炼人同化佛法,修心去业,保持心地纯净及不断向上升华的状态;“神通广大”指神奇的功能、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是“因果报应”的体现,劝人行善向善,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成语对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全面展示。成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看法、社会认识等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如做人要“安贫乐道”、“明辨是非”、“正气凛然”、“满招损,谦受益”等。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态也得到体现,如“温良恭俭让”,就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要做到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份,每一个成语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历史的积淀,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使人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如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张良的“运筹帷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祖逖的“闻鸡起舞”、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富弼的“德高望重”、岳飞的“精忠报国”。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人们非常看重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成语“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人把尊师的概念和尊道联系在一起,古人认为道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实践道是实现最高的人生价值,指出为师之道尊贵、庄严。倡导维护师道尊严,老师受到尊敬,学生才能看出道的崇高,老师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喻户晓,是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它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就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恭敬地站着。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道。成语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反映。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这些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如反映文学的“文以载道”,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绘画的“妙手丹青”、“吴带当风”。再例如音乐: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且有特色,将一些反映音乐的成语串联起来,就会显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容。从“丝竹管弦”、“金石弦丝”、“钟鼓齐鸣”等成语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乐器;“黄钟大吕”、“五音六律”等成语,记录了我国古代特有的音乐理论“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尽善尽美”、“余音绕梁”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追求。其它艺术都可以从成语中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价值观。

成语中出现的山水、植物、动物、器物,每一种形象都包含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成语描绘出“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等自然景观;描绘出“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等活泼、充满生机的气象;松柏、梅、莲等以其特有的品性还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如“岁寒知松柏”,梅“傲雪凌霜”,莲“出淤泥而不染”。山水在成语中不仅是具有普通的地理意义,也被赋予象征内涵,如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大、庄重、神圣的象征,它是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成语有“安(稳)如泰山”,比喻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登泰山而小天下”,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泰山不让土壤”,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故能成其大,比喻人包容的胸襟;“泰山北斗”,比喻因德高望重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常用以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也很多。如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以高贵、威严、祥瑞被作为吉祥的象征,著名成语有“龙飞凤舞”,出自宋代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用于形容奔放雄壮的气势或生动活泼的姿态;“百鸟朝凤”出自《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用于比喻德高望重者乃众望所归;“凤鸣麟出”:指凤凰鸣唱,麒麟出现,用于比喻贤人出现。

形容知识丰富的成语 第11篇

一、理解中鲜活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 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 就不敢涉猎, 似乎背些好词、好句, 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 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 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

二、情境中运用积累

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 只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 死读书”, 不但浪费精力, 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 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 并引导有效积累。在情境中积累,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 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例如:

(1) 每逢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时节, 远在国外工作的姑父就会借用王安石的诗句“, ”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2)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文天祥说“,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

(3) 妈妈总反对我看课外书, 我真想把这句读书名言告诉她:“”

(4) 我还知道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是:“。”

(5) 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中的“, 。”

这两句既写出了庐山的丘壑纵横, 又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应客观全面, 在对学生的训练中, 既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 又活化了语言积累。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 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 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 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三、活动中深化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 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 积累才会有内驱力, 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讲故事、古诗诵读赛、新闻广角 (每日介绍新闻) 、优美词句本 (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 、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 教学《烟台的海》时, 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 选择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一个特点介绍, 学生根据课文描写, 充分发挥想象, 介绍得声情并茂, 兴趣盎然。如“……四周吹着海风, 到处弥漫着大海的味道, 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大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们随便走走, 好好欣赏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的‘艺术品’吧。愿你们玩得愉快!”

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 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 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另外, 每天“一练笔”, 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 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 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分昼夜、吮吸、拼命、如饥似渴”等词语, 感受到海伦·凯勒身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还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在评析时, 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 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积累语言。

四、生活中丰富积累

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 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 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 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语文学习, 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 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文学习的领域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科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感受大干世界, 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会思想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说到底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认识日月星天、风霜雨雪、绵绵山岭、茫茫大海时;在欣赏农田水库、山村果园、防护林带、园林花卉时, 领略了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陶冶了情感, 增加了认知, 同时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 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 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 读书应当一边读, 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 或者一边读, 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萧乾则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就作文而言, 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 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 积累生活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并不富有。这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 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经典成了他们难以消化的“残羹冷炙”, 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削弱了积累的欲求, 从而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 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 扩展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 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结合教学适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 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和社会,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打基础。

上一篇:新春茶话会方案下一篇:人工费结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