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教学设计一

2024-05-25

3白杨教学设计一(精选6篇)

3白杨教学设计一 第1篇

白 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思路、教路、文路的和谐统一,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作者借白杨的正直高大、坚强不屈的特性来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阅读新疆的有关历史资料,了解新疆的巨变。(2)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3)回顾阅读已学课文:《翠鸟》《鲸》《桂花雨》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读题引疑

1.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种树——教师板书,学生读题。

2.引疑:根据课题,你认为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白杨树呢?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疏理文脉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1)将字词读正确,将课文读通顺。(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件出示,检查字词。(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2)学生自读词语,思考有哪些字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的。(3)教师重点点拨。

疆:不能漏掉“土”。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陷:右边部分笔顺易错,学生一起书空。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4.以“白杨树”为线索,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写列车在茫茫戈壁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4~12段)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13~15段)写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16段)写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三、联系环境,初识白杨

1.导入:自由放声读第1~3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树?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回答。2.交流板书:高大挺秀。用拆字解词法理解词义。3.引导探究: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样的感觉?

(1)课件出示:(茫茫的大戈壁)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描述戈壁的荒凉情景,感受环境之恶劣。

(2)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这一个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课件继续出示: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中的一行白杨。此时,你又有什么感受?(白杨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3)你想怎样夸夸这白杨树。

4.带着赞美、热爱之情读好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和图片资源的辅助作用,再加上教师充满情感的描述渲染,让学生在感受戈壁滩荒凉的同时,让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身影定格在他们的心中。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留疑: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茫茫大戈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白杨,那么,爸爸究竟要借白杨来表达怎样的内心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置留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忆白杨的特点

1.播放课件,呈现戈壁上的景象。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结合图片说一说,戈壁滩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导入:望着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父子三人展开了议论,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回顾课文相关段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白杨的品格

1.默读第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思考:从中,你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简要批注。

2.交流出示,研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 ②比较: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就这么直。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这样,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关键词语体会到的?(适应能力强。从“哪儿„„哪儿„„”“很快”可以体会出来。)②据词想象,白杨树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

课件出示:()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③小结: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从“不管„„不管„„总是„„”可以体会出来。)②引读:遇到()的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的雨雪,它还是„„ 遇到()的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的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读到这儿,你对白杨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注意)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思前想后,领会爸爸的心愿

1.引读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引导学生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2.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这段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只知道”,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

3.出示填空。

①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②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③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4.探究: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要接孩子们去新疆上学?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教师播放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边疆的画面,学生结合画面联系课前查到的资料和同桌讨论、交流。

5.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三个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白杨树和爸爸这样的新疆建设者有什么共同之处?爸爸想借白杨对孩子们说什么?

(白杨树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生根发芽,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而像爸爸一样的众多边疆建设者,他们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西部地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是坚强不屈的“边疆战士”。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白杨一样的品格,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炼,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6.领悟写法:看来,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抒情”。

7.引读第15、16自然段,课件出示:“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引导体会“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2)体会表达方法: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环节的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一写作技巧。

四、知识回顾,整合归纳写法

1.比较异同:课前,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鲸》《桂花雨》《落花生》等课文,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交流归纳:几篇课文都以事物名称命题,但描写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翠鸟》属状物类,《鲸》属科普说明类,《桂花雨》属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属借物喻人类。

3.回读文中含有“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学生已存储的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借物喻人类文体的特点。

五、拓展阅读,积累运用语言 1.仿写练笔。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树一样的人,请你介绍一下他们。

(2)写一段话,夸夸这些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朗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学中,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抓联系,挖内涵,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教学中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上接白杨树的“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引导展开合理推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合理利用媒体手段,巧妙突破教学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让“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鲜明起来,课始,教师出示茫茫的戈壁让学生感受环境之恶劣,再出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感受其顽强不屈的可贵品格。在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又通过媒体展示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画面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不足之处: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学流程也非常顺畅,但教师“导”的过程似乎太强势了些,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够。

3白杨教学设计一 第2篇

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重点段切入,感悟特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师:在这样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这么直,这么粗壮,足以说明它的适应性强,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句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 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四、理解心愿,深层体验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课后习题

白杨

课时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

()

()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

严肃──()

坚强──()

动摇──()

满足──()

粗壮──()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

四、课内阅读。

爸爸

着孩子,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次沉思。他在沉思()。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暗指

。这种写法叫:。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小白杨树不怕环境恶劣,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戈壁滩的卫士。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ē

qīnɡ xī

(戈壁)(清晰)

(抚摸)

jiè shào

biān jiānɡ

xiàn rù

(介绍)

(边疆)

(陷入)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晰──(模糊)

严肃──(随便)

坚强──(软弱)

动摇──(坚定)

满足──(贪婪)

粗壮──(细小)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拟人)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设问)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比喻)

四、课内阅读。

爸爸

搂 着孩子,望 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 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结合课文知道,这是爸爸第四

次沉思。他在沉思(B)。

A.思过去,思自己; B.思子女,思未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指 边疆建设者的后代。这种写法叫:

借物喻人。

(4)“浮起一丝微笑”说明爸爸

为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5)“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意思是(A)。

A.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二) 第3篇

1.谈话导入:同学们, 在祖国的西部, 有一碧千里的草原, 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 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 我们一起来领略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的风采。 (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根据课题, 你认为作者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3.引入新课:本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咱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读题质疑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把握主题与选材的能力。本课是以事物名称为题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习作知识, 会认为是“状物”类的文章, 多从事物的样子、特点、作用等方面描写。这就与本文的内容形成了对比, 为下一步有效地促进学生领悟“借物喻人”这一写法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展示

1.初步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

(2) 老师相机巡视检查朗读情况, 对易错字音进行指导, 如:浑黄一体、抚摸、露出。

(3) 请“小老师”听写生字词, 小组对改。 (老师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4) 重点指导听写中出错较多的生字, 如:疆、晰。

2.理清思路。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些内容?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跟我们猜测的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既是落实课标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学习的层次,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课改理念。】

三、主题训练

第一部分 (白杨特点) 。

师:咱们先走进课文第一部分, 看看白杨有什么特点。

1.默读思考:作者笔下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的特点?边阅读边体会并做批注。

2.请三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的汇报内容和顺序是随机的, 学生谈到哪一方面, 老师要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加以引导, 使加深理解) 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择环境。

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1) 请用一个词概括大戈壁的特点。

(2) 这段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既突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 也为理解后文边疆建设者工作环境的艰苦做了铺垫)

(2) 高大挺秀。

出示:每隔几秒钟, 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引导学生推想:“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出示:戈壁滩上的卫士。

引导学生推想:“卫士”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出示: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你看它多直!

引导学生抓住兄妹的争论, 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 顽强生长。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师相机引导:

(1) 文中写道:“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请你想象:哪儿有可能需要它?它会在那里怎样生长?给那里带来什么影响?

(2) 你发现本段写法有什么特点? (巧用关联词)

(3) 借助关联词背诵爸爸说的话语, 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4.快速浏览第5—12自然段, 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其写法。

5.分角色读第5—12段课文, 读出提示语所表达的情感。

6.教师小结:作者在介绍白杨树时, 先后运用了“环境衬托”“对话揭示”以及“比喻拟人”等方法, 把白杨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此环节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表达效果, 感悟表达方法”的能力方面。既体现了课堂教学预设的“顺学而导”,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部分 (表白心声) 。

1.质疑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作者仅仅是在向读者介绍白杨的特点吗?你从哪儿看出的?

2.问题引入: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从哪儿看出的?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 第13自然段的设问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 第12自然段, 爸爸表面是在赞美白杨, 实际上是在赞美谁?

(3) 第14自然段:

(1) 这段中, 作者连用三个“只知道”, 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请根据上下文推想。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推想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这儿工作, 是怎么工作的。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新疆的条件怎样。

(2) 出示新疆今昔对比的资料图片, 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想, 运用方法, 练习说话———

引导学生想象: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 想象一下, 是什么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才使这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模仿第12自然段描写白杨特点的方法, 夸夸边疆建设者。

4.揭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质疑思考:题目是“白杨”, 作者的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吗?还在赞美谁?

(2) 揭示方法:作者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就是借物喻人。

(3) 写法探究:从《白杨》一文来看, 你发现借物喻人的文章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写?

【设计意图:“借物喻人”是学生新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根据认知规律, 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该环节设计采取步步推进的办法,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 水到渠成地理解掌握这一写作技巧。】

四、写法类比

1.整合归纳写法。

(1) 比较异同:课前, 大家回顾复习了《翠鸟》《太阳》《桂花雨》《落花生》几篇课文, 你发现它们与本文写法有什么异同?

(2) 整合归纳:虽然几篇课文都是以事物名称命题的, 但表达的侧重点却不相同。《翠鸟》一课写的是翠鸟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属状物类;《太阳》是介绍太阳有关知识的文章, 属科普说明类;《落花生》借谈论花生,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是借物喻理类;《桂花雨》是借描写故乡的桂花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 这是借物抒情类;而本文借白杨来赞美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是借物喻人。

2.拓展阅读积累。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读, 课堂上一起欣赏、研究。

3白杨教学设计一 第4篇

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前参谋长、已退休的维克多。叶辛上校将军在俄新社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从我与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主任的接触来看,我认为美国人将需要5至7枚具有拦截洲际导弹能力的防空导弹来拦截一枚白杨-M导弹。”

叶辛说,美已部署30个地面反洲际导弹基地,“26个在阿拉斯加州,4个在加利福利亚州”,这补充说明了美反导导弹的效力“有点局限”。他也提到,和美国的导弹防御谈判将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并且那一片地区的对峙局势将继续发展。

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在3月中旬宣布,关于欧洲导弹防御最后阶段的计划将被取消,美国原本计划部署在中欧的导弹将被部署在阿拉斯加。

美国称在阿拉斯加安置的拦截器以及在日本建的一个额外的雷达站是用于对朝鲜可能发射的任何导弹提供进一步防护。但俄罗斯担心,美国任何导弹防御计划都会破坏自己军事战略的完整性。

两星期前,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阿纳托利-东诺夫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俄罗斯和美国的安全官员将见面并讨论近期发展的影响。他提到,会谈可能在定于5月23至24号的一次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举行。迫切希望与美国签署一份“保证美国导弹防御部件不针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俄新社)

3白杨教学设计一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五年级下册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6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沙洋县高桥小学 陈继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 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坚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

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篇二: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案(1)(精品)3 白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素材】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关于建设者开发西部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搜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质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1.交流学习词语(课件出示)

清晰 大伞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茫茫的大戈壁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的身影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戈壁: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中亚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国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课件出示)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开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三、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课件出示)争论白杨——介绍白杨——笑看白杨 篇三: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 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上一篇:农民工培训施工方案下一篇:日行一善 班级工作日记(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