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2024-09-16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精选12篇)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1篇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课题: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五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语法结构

2、灵活运用循环语句

三种循环语句while、do-while、for 三种循环语句的区别

步骤一 引入新课

 问题1:假如全班41人,欲从键盘上输入每人的数学成绩,然后计算出平均成绩;  问题2: 编程计算n!。

 重复执行一组语句是程序设计要求的基本功能之一。在C语言中可以用以下语句来实现循环:(1)if 和 goto

(2)while

(3)do-while

(4)for

步骤二 讲授新课

一、goto语句及用goto构成循环  语法:goto label; 其中:label是语句标号,它命名的规则同变量名;  语义:使程序无条件地转向标号为label的语句去执行;  如:用if语句构成循环,求sum=1+2+…+100

main()

{ int i=1,sum=0;

loop:

if(i<=100)

{sum+=i;i++;goto loop;}

printf(“%d”, sum);

} 说明:

1)标号不必进行类型说明;

2)程序中的任何一个语句均可带上标号,但标号必须以冒号结束; 3)不提倡使用goto语句。

二、while语句

 语法:while(exp)

循环体语句;

 语义:当exp为真时,执行循环体;为假时,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续语句;  如:用while语句构成循环,求sum=1+2+…+100

程序如下:main(){ int i=1, sum=0;

while(i<=100)

{ sum+=i;

i++;}

printf(“%d”,sum);} 说明:

1)循环体可以用复合语句;

2)在while语句前应有为测试表达式(exp)中的循环控制变量赋初值的语句,以确保循环的正常开始;

3)循环体内应有改变循环控制变量的语句,以确保循环进行有限次后正常结束;

如:i=1;

while(i<=100)

sum=sum+1;(死循环)

4)while 循环的特点是先判断后执行,故循环有可能一次都不被执行;

如:

i=3;

while(i<3)

printf(“i=%dn”, i);

三、do-while语句 语法:do

循环体语句;

while(exp);语义:当exp为真时,执行循环体;为假时,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续语句; 如:用do-while语句构成循环,求 sum=1+2+…+100 程序如下:main(){ int i=1,sum=0;

do

{ sum+=i;

i++;}

while(i<=100);

printf(“%d”,sum);}

说明:

1)循环体可以用复合语句;

2)循环控制变量在执行do前必须赋初值;循环体内应有改变循环控制变量的语句; 3)do-while 循环的特点是先执行后判断,故循环至少被执行一次;

如:i=3;

do

{ sum+= i;

i++;

} while(i>10);例1:用公式求π的近似值,直到最后一项的绝对值小于10-6为止。π/4≈1-1/3+1/5-1/7+……

# include main(){ int s=1;float n=1.0, t=1, pi=0;

while((fabs(t))>1e-6)

{ pi=pi+t;n+=2;

s=-s;t=s/n;

}

pi=pi*4;

printf(“pi=%10.6fn”,pi);}

例2:求整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include main(){ int a,b, i;scanf(“%d%d”,&a,&b);

i=0;while(1)

{ i++;

if(i%a= =0)

if(i%b= =0){printf(“%dn”, i);break;}

} }

思考:有一张足够大的纸,厚0.09毫米,问将它对折多少次后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

四、for 语句

语法: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语句; 语义:

1、先求表达式1;

2、求解表达式2,若其值为真,则执行第三步;若为假,则结束循环;

3、执行循环体中的语句;

4、求解表达式3;

5、转回第二步继续执行  如: for(i=1;i<=100;i++)sum=sum+i;可看成:

for(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条件;循环变量增值)语句;

说明:

(1)显然for循环更简洁,更灵活;(2)循环体可以是复合语句;(3)for语句中的三个表达式均可以是逗号表达式,故可同时对多个变量赋初值及修改。如:for(i=0, j=1;j

(4)for语句中三个表达式可省:

 省exp1;如:i=1;for(;i<5;i++)

printf(“%dn”,i);

等价于for(i=1;i<5;i++)printf(“%dn”,i); 省exp2;如: for(i=1;;i++)

{ printf(“%dn”, i);

if(i>5)break;

}  省exp3;如:for(i=1;i<5;)

{ printf(“%dn”,i);

i++;} 等价于 for(i=1;i<5;i++)

printf(“%dn”,i);

 表达式

1、表达式3可省略

i=1;sum=0;for(;i<=100;){ sum+=i;i++;}

 三个表达式全省时,如:

for(;;)语句;

等价于while(1)语句;

三个表达式可包含与循环变量无关的语句

for(;(c=getchar())!=„n‟;printf(“%c”,c));

(5)for语句中的循环体可以是空语句;如:

int n=0;for(;n++ <=2;);printf(“%d”,n);

 该程序段的输出结果为:4

步骤三 课堂小结

1、while、do-while、for语句的语法结构,特别是for语句中三个表达式的作用

2、whie与do-while区别

3、注意循环控制的范围

步骤四 布置作业 上机练习:(第六章课后练习)6.2 书面练习:(第六章课后练习)6.3、6.5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2篇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 《C语言循环程序设计—for语句》教学案例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

C语言基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的一门重点课程,这门课程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编程的语言,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能读懂C语言源程序。

案例背景: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C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的课程。要掌握和使用好这门语言,既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照本宣科,让学生理解这些枯燥的概念都难,更不要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改为从案例入手,通过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模仿,在实际应用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和进行概念的延伸,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所以从课程内容而言,案例教学是适用的,是切合学生的。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三种基本结构的重中之重,而循环中的for循环是程序中运用最多的,也是较灵活的语句之一,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在知识构架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如果不采用一些恰当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一些有趣的程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本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阐述for循环语句在具体编程时的灵活应用。

教学目标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程序设计中构成循环的方法

2、能使用for循环语句编写C语言语句,并能运用for循环语句编写出正确的程序。

(二)过程与方法

C语言程序设计中for循环语句教学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线,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扩展―讨论―总结归纳―实践”的程序,过渡到知识应用和练习。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课件把文字和图片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学习效率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学习内容,既有利于领会掌握新知识点,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重点的突破上,采用范例比较教学法,给出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典型的例子掌握知识,同时通过用while、do while语句的所编写的程序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快速的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观察,乐于分析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确定

C语言程序设计中for循环语句的重点是“for语句的结构”,分析题目意图(即算法分析),并用让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学生掌握语句的结构和用法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那些时候该使用哪种循环来解决问题比较简洁、高效,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for语句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高三高考班的学生,在学这节课之前他们应准确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中关于实现循环结构语句,如 for 或 while,do-while。并拥有能分析并描述简单算法如求累加,累乘的能力。

案例描述

案例1:教师将一张空白A4纸向学生展示,跟同学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个试验,让你们来猜一猜(学生的兴趣和精神一下就提起来了),然后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将这张纸对折一下后几张?学生都能回答: 2张。继续发问,对折两下几张?学生:4张。对折三下呢?学生:8张。(这个时候学生充满疑惑,老师想干嘛呢,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纸理想化的大,对折42下,这些纸的厚度将会多高?

这个教室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想像的答案,有些同学比划出手势:伸开双手说:有那么高,有人说桌子那么高的,有说房子那么高的。又有人马上否定,哪有那么高。有些同学拿起笔就开始算,算着算着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了。

这个时候老师组织安静课堂,叫同学分组给出自己心里倾向的答案,可以估计,可不说理由。

四个小组分别给出的答案是:1:书桌那么高(大概50cm)。2:人的高度(大概170cm)。3:楼房的高度(大概3000cm)。4:大概10厘米。

老师不说哪一组对,只是问同学们,这个高度该怎么算? 接下来和同学一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纸张的厚度h?

2、有多少张纸n?

3、高度=h*n.解决问题1:同学自行测量(4组同学各自准备100页纸,测出总高度/100,取4个小组的平均值)。最后得出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动手,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集体合作精神。

解决问题2:有多少张纸?2的42次方。接下来利用循环语句来做(即有42个2相乘)。

编写源程序

所用方法:学生自己编写,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目的:培养并锻炼学生将心中已明确的算法落实到具体的程序语句上。

教师活动 这个时候巡查教室,检查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对部分有小问题的同学给予及时帮助。

组上有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很快就把程序编写完毕,我看了一下,选了一个同学到教室机给大家调试展示。该同学给出的程序如下:

main(){ int i,k=1;float s;for(i=1;i<=42;i++)k=k*2;/* k是纸张的张数 */ s=k*0.1*1.0e-6;/* 将mm转换成km */ printf(“将一张纸折42下的高度为:%.2f公里”,s);} 调试结果:将一张纸折42下的高度为:0.00公里.这个时候老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0.00的情况?请同学们为他指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了一会无人作答。这个时候老师提醒:k的值将会很大.结果部分同学作恍然大悟状态,有同学马上举手:老师,变量k的值不能定义为int,应定义为long;问他为什么?他说:int类型的取值范围是:32767,装不下k。老师微笑表扬:方向对了。改好,调试,结果还是0.00公里。这个时候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不会定义为long都装不下k吧。这个时候老师提问:如果整型数据long都装不下的数据该定义为什么?学生回答:实型float。

改好,调试,Ok,成功!源程序如下 main(){ int i;float s,k=1;for(i=1;i<=42;i++)k=k*2;/* k是纸张的张数 */ s=k*0.1*1.0e-6;/* 将mm转换成km */ printf(“将一张纸折42下的高度为:%.2f公里”,s);} 调试结果:调试结果:将一张纸折42下的高度为:439804.66公里.全班同学的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可同学们看到结果,表示不太相信,问老师,是不是算错了,有这么高呀。老师作肯定的答复:没错,就有这么高。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384,401公里)都还要高。这里可以告诫学生,科学不是凭想像,实践出真知。

问题延伸:已知太阳离地球有1.5亿公里,如果理想化的去折纸,最多折多少下有这么高?

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语句最恰当。得出结论。(用 do while语句)给同学们五分钟,请同学们给出程序并且调试出结果。教师点评学生的程序,指出程序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源程序如下:

main(){ int i,k=1;float s;do { k=k*2;S=k*0.1*1.0e-6;i++;} while(s<=1.5e8);printf(“最多可折%d下有地球到太阳那么高”,i);} 案例反思:

通过这案例教学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

1、根据C语言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现状,特别是根据学生平时厌理论而乐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精神集中的状态,确保学生将知识真正学到手。通过新鲜的案例引领课堂,平时上课精神不集中的学生都认真分析问题了,个别平时打瞌睡的学生精神也集中了。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3篇

1、实例导入,使循环结构概念形象化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是指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当满足给定的条件时,反复执行某段代码,直到条件不成立为止。给定的条件称为循环条件,被重复执行的命令序列代码称为循环体。循环结构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往往感到陌生,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循环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他们把几句叫卖声录制在录音机中,设置循环播放,按下播放键就重复播放几句相同的叫卖声,循环开始进行,而弹起播放键则播放停止,循环结束。例子中,播放键的状态就是循环条件,几句相同的叫卖声就是循环体。再如,一天的开始是从0点开始,经过24小时后结束,在一天内时钟的分针不停地旋转,又是一个循环的例子。循环条件是测试分针旋转的圈数,若不够24圈,就继续旋转,一旦满24圈,就立即停止,表示一天已结束。循环体是分针重复旋转一圈又一圈的动作。通过这些生活例子的导入,使循环结构的概念通俗化、形象化,让学生理解起来轻松,掌握起来容易,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重点教学与对比教学并举,领会循环结构主要语句

循环结构主要由for语句、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组成。其中,for语句简洁高效,功能强大,变化形式多,既可用于循环次数已确定的情况,也可用于循环次数不确定而只给出循环结束条件的情况,在三种语句中使用最频繁。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两者在结构上相近,但执行流程不同。有鉴于此,教学实践中,可从三种语句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效果较好。

2.1 for语句的重点教学

for语句的一般格式为:

for(表达1;表达2;表达3)语句s

其中表达1为初值表达式,用于为表达2设置循环初始条件;表达2为判别表达式,用于确定循环是否继续执行;表达3用于修改表达2的值,促使循环结束;语句s是循环体,可以是任意一条语句,也可以是复合语句。

流程分析:执行时,首先计算表达1的值,然后计算表达2的值,若其值非0,则执行一次循环体,接着计算表达3的值。然后再次计算表达2的值,如此循环,直到表达2的值为0,循环结束,执行for语句的后续语句。

解决循环结构的问题,要从下面三要素入手:

1、循环变量。循环变量,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被反复赋值修改的变量。所有的循环变量在循环前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值,即初值。

2、循环体。循环体就是在循环结构中被反复执行的那段程序段。

3、循环条件。循环结构不能永无终止地循环,一定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这个条件就是循环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循环继续,否则,循环终止。

在循环三要素中,设计循环体是解决循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循环体设计完后,循环条件和循环变量相应较易确定。下面以累加求和为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循环体。

如编程求1+2+3+…+100的值,由于学生对累加的过程不甚理解,难以正确设计循环体,这时可用储蓄罐存钱的例子类比:存钱前的储蓄罐(用s表示)里面是空的,表示s的初值为0,每次存入的钱用i表示,第1次存入1元,储蓄罐里的钱为s=0+1 (→s=s+1) ,第2次存入2元,储蓄罐里的钱为s=0+1+2 (→s=s+2) ,……依此类推,第i次存入i元,储蓄罐里的钱为s=s+i,这就是累和的过程。相应本题的循环体为s=s+i,而循环变量是i和s, i作为计数和被加数,具有双重身份,初值为1, s用于存放每次累加的结果,初值为0。循环条件是测试计数变量i的值是否超过100,若未超过,则继续累加,否则,结束循环,即循环条件为i<=100。用for语句编写的程序如下:

在学生对for语句的编写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可以逐渐改变条件,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可对上面例子作出变化,要求重编程序:(1)求1+1/2+1/3+…+1/100的和;(2)求1~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3)求1~n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这里(1)小题应将求和语句s=s+i改为s=s+1.0/i,注意由于1/i整除的原因,不能改为s=s+1/i, 同时,s的类型应由整型改为浮点型;(2)小题可用三种方法完成,即: (1) 将循环变量i的初值和步长均改为2。 (2) 将循环条件改为i<=50,并将求和语句改为s=s+2*i。 (3) 在循环体内增加一条判断i是否为偶数的分支语句;(3)小题则需要在循环之前增加一条scanf语句,用来接收一个整型数据作为终止值赋给变量n。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编程能力。

2.2 while语句与do-while语句的对比教学

2.2.1 语句格式比较

while语句扩充的格式为:

2.2.2 执行流程比较

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两者虽结构相近,但执行流程又不同。while语句是先判断表达式2,后执行循环体,而do-while语句则相反,是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表达式2。一般情况下,在处理同一问题时,若二者的循环体相同,则结果相同。如前面求1+2+3+…+100的值的例子,用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重新编写,分别得到程序如下:

可以看出,两者的结果相同。但应注意,若二者表达式2的值一开始就为假时,则while语句一次也不执行循环体,而dowhile语句则要执行一次循环体,这时两种循环得到的结果不同。如上面例子中,若将i的初值由1改为101时,则用while语句实现的程序将输出"s=0, i=101",而用do-while语句实现的程序将输出"s=101, i=102",可见二者得到的结果不同。

3、应用示范,掌握循环结构主要算法

循环语句是实现程序设计中许多带有规律性,需要多次重复执行某些操作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程序设计中经常需要用到循环控制。在循环算法中,穷举法和迭代法是两类最有代表性的基本应用。

3.1 穷举法

穷举法是指当一个问题有几种可能而一时难以判定时,把这几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逐一尝试,直到尝试结果与给定条件和结论相符为止。

穷举法的一般编程思路:1、确定穷举对象及搜索范围,用循环或循环嵌套实现,注意要尽可能缩小搜索范围以减少运行时间;2、写出符合问题解的条件,用if语句实现。

例:一张面值100元钞票换成面值分别为5元、1元和0.5元的三种钞票共100张,每种钞票至少1张,则每种面值的钞票各多少张?

分析:设i, j, k分别表示面值为5元、1元和0.5元钞票的票数。为了确定i, j, k的取值范围,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由题意可知,i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不超过100/5=20。j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不超过100/1=100。这样可用二重循环编程:i由1到20, j由1到100,在循环体内计算k=100-i-j,并利用if语句判断5*i+1*j+0.5*k是否等于100,符合条件的i, j, k即为所求的值。此时循环体将被执行20×100=2000次;方法二:由方程式i+j+k=100及5i+j+k/2=100,可得出9i+j=100的关系,因i和j至少为1,实际上i最大为11, j最大为91,同样可利用二重循环编程:i由1到11, j由1到91,其它算法同方法一,此时循环体将被执行11×91=1001次;方法三:将方法二的双重循环改用单层循环来实现,此时循环体将被执行11次。这个程序如下:

上述三种方法都得到相同的运行结果,但由于搜索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时间代价有很大的差别。方法三运行时间最短,效率最高,且是单循环结构,编程、调试、查错都较容易,所以是首选方法。

3.2 迭代法

迭代是指用同一个变量存放新的值,通过循环不断地给同一个变量赋予新值,即用一个新值代替旧值或由旧值递推出变量的新值的过程。迭代式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关键在于如何用迭代公式表示算法,迭代公式出来了,程序的算法结构也就确定了,只须用C语言实现它即可。

例:有一张厚0.5毫米,面积任意大的纸,将它不断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其厚度可达到1000米。

分析:设t, i分别表示厚度和对折的次数。由题意可知,t的初值为0.5毫米,对折一次(i=1)后,厚度是原来的2倍,即t=1毫米。对折二次(i=2)后,厚度又变为刚才的2倍,……依此类推,迭代公式可表示为:t=2*t。当t<1000000时均需对折,当t<1000000不成立时退出循环,对折的次数可用计数器来控制,这个程序如下:

4、注意应用的几个问题,增强综合编程能力

4.1 注意认清循环体

循环体可以由一条或多条语句,甚至是空语句组成。当循环体由多条语句组成时,必须用花括号括起来,以复合语句的形式出现。在do-while语句中,do与while之间的语句就是循环体。对于while和for语句,圆括号后如果有花括号,则花括号之间的语句为循环体,否则说明其循环体只有一条语句,即圆括号后出现的第一条语句。如果在上述位置中没有语句,只留下一对分号,则说明循环体为空。

4.2 注意避免出现"死循环"

如果在程序中出现了死循环,则循环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违背了编程的意图。要注意构造可以结束的循环,避免程序陷入"死循环"。

1、若循环体为空语句,则在循环条件中一定要有所控制,使循环能趋向结束。如:

上面循环体为空语句,而循环条件i<10永远为真,程序将陷入"死循环"。此时应将循环条件"i<10"改为"i++<10",使循环能正常退出。

2、若循环结构中含有循环条件,则在循环体内一定要有能使循环趋向结束的语句,如前面求1~100累加和中循环体内的"i++;"语句。

3、若循环结构中没有循环条件,则可在循环体内使用if (…break语句强制终止循环。如前面求1~100的累加和,也可用下面的程序段实现:

4.3 注意循环的嵌套

循环的嵌套是指一个循环体内又包含另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且内嵌的循环中还可继续嵌套循环。循环的嵌套,外循环必须完全包含内循环,且不能交叉。在执行时,外循环每循环一次,内循环就要完整的循环一遍。同时,内外循环的循环变量不要相同,否则可能会出现死循环或不循环等情况。

5、结束语

循环结构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验、总结、完善,进一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安排到教学内容中去,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电大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之一, 循环结构是该课程的重难点。本文从循环结构的概念、语句及应用等几个方面, 浅谈循环结构的教学。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循环结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玫.C语言循环结构四步教学法[J].福建电脑, 2009, (7)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4篇

【关键词】C语言;循环结构;微课

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教学模式的改变。微课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课程表现形式,以其主题明确、短小精悍、交互效果好等优点,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正被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在我院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微课设计被应用于很多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讲解中,经过实践发现教学效果良好。本文以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作为微课主要内容,对微课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微课的介绍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的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2.微课的组成。

(1)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设计脚本;

(2)微课教学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课件;

(3)微课相关素材、练习题、测试题、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3.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8—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主要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内容十分精简。

(3)资源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学习,也可查看相应教学资料。

(4)主题突出:一个微课就只包含一个主题任务,内容明确。

(5)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使用微课完成自主的、一对一的学习。

二、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微课设计

1.微课名称: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2.所属专业:软件技术专业。

3.所属年级:高职一年级。

4.所属课程:C语言。

5.知识点。

(1)掌握while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2)学会分析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思路;

(3)熟练应用while循环语句来编写程序。

6.技能点:能够通过while循环语句编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类型:讲授型。

8.设计思路。

(1)微课设计目标:通过微课交代出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以及所实现的具体任务。

(2)教学情境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重复操作的事情。比如,在数学课中曾经接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因为等差数列中的数据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加法的计算也是重复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循环程序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看似复杂的计算。

(3)微课基本思路:在微课设计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入,向学生交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循环结构程序来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学生首先聆听教师讲解有关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做好相关的技术指导,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包括本次课中主要学习的while循环结构的特点、语法格式、流程图和执行过程,再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分析出用程序解决该问题的设计思路和所需变量,然后结合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将循环语句书写出来。在具体编程设计工作之前要将整个程序的流程分析清楚,再动手写出具体程序,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产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书写习惯。学生在分组完成具体任务后要进行讨论,能够总结出while循环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合理解决其它问题。本次课程结束前,要求各项目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演示和阐述,并进行评分。最后总结归纳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9.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

通过画面展示“微课”名称 、“微课”所支持的课程名称、“微课”教学内容简介、“微课”主讲教师简介。可以添加适当的背景音乐。

(2)正文(8分钟)

① 画面1:通过课件展示教学情境,引入具体研究任务。(30秒)

具体展示内容:各位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重复操作的事情。比如,在数学课中曾经接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因为等差数列中的数据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加法的计算也是重复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循环程序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看似复杂的计算。

② 画面2:讲解循环结构的特点、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和执行过程。(220秒)

具体技术指导内容:学生首先聆听教师讲解有关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做好相关的技术指导,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包括本次课中主要学习的while循环结构的特点、语法格式、流程图和执行过程。

③ 画面3:分析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中所使用的变量、设计流程,并进行程序编写。(300秒)

具体操练内容:向学生交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循环结构程序来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再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分析出用程序解决该问题的设计思路和所需变量,然后结合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将循环语句书写出来。在具体编程设计工作之前要将整个程序的流程分析清楚,再动手写出具体程序,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产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书写习惯。

(3)小结(20秒)

通过画面展示总结本微课重点。

(4)片尾(10秒)

通过画面展示“微课”制作者信息、 相关“微课”信息、“微课”应用信息和必要的内容注解。

三、结语

本微课在C语言教学中已经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对C语言循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张一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在今后的微课设计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真正使微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的特点,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技能和方法。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4、明确我国西部开发的途径及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形、绿洲、西气东输

教学难点:

干旱气候的成因、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西气东输工程的好处 教学方法:

地图观察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新疆风光的图片,播放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

二、【讲授新课】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概况

1、提供“新疆民族分布图”、“我国各省人口、面积比较图”、“中国政区图”、“新疆降水分布图”“乌鲁木齐气温、降水年变化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新疆的民族、面积、位置、气候的特点,提问: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因素对气候有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找出新疆主要山脉、盆地,观察地形特点,绘制地形分布简图。

找出主要河流,观察地形与河流的关系——观察雪被的分布,认识到河水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

找出新疆主要城市,观察城市与地形、河流的关系。

3、完成P42活动题2。

通过人口、城市分布与绿洲的关系,说明绿洲在新疆的作用。展示资料,感受新疆荒漠化的严重性,产生原因。

二、绿洲农业

1、听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新疆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2、进一步引导思考:新疆人们是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的? 展示图片

完成P43活动题1。

3、思考: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指出:适度利用水资源,选择适宜的农作物是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若过度及不当用水,农业发展就会受影响。

完成P44活动题2

4、思考:除水的因素外,新疆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完成P44活动题3(承转)新疆乃至西部地区仅靠发展农业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因此这些地区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当地是否具有资源优势?

三、能源开发

1、教师提供“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及我国主要油田开发现状、东部地区对能源需求的相关资料,通过东西部地区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确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不仅为发展西部经济,对东部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新疆油气资源分布”图,了解新疆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区。

3、完成P46活动题1、2、3

三、【课堂小结】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仅靠农业发展、能源输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进行原料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同时还可以发展旅游业、边境贸易等,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概况

民族、面积、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城市、绿洲、荒漠

二、绿洲农业

条件?

三、能源开发

西气东输

C语言循环嵌套结构教学设计探究 第6篇

摘 要:C程序循环嵌套结构设计是C程序循环结构教学一章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是后续数据结构课程算法实现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句,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基础。该文将针对初学者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实例的设计,由浅入深,采用类比、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分析循环嵌套结构程序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帮助学生掌握C语言循环嵌套结构设计的实质,提高利用循环嵌套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C语言 循环嵌套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a)-0120-02

The Inquiry Teaching Design of Nested Loop Structure on C Language

Duan Hongyi,Wang Huihui

(Science Department of Hetao College,Bayannaoer,Inner Mongolia,015000,China)

Abstract:The C program nested loop structure design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chapter C program loop structure teaching,is the follow-up data structure course algorithm in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entence,is the basis for complex programming.This paper wil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eginners,by design,the teaching examples from the shallower to the deeper,by analogy,inspir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design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 of loop nesting structure of the program,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 language nested loop structure design,improve the ability of using the nested loop structure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Key Words:C language;Loop nests;Teaching design

C语言是一门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其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结构组成。其中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最为重要且使用较多,对于后续课程数据结构来说,其算法实现主要以这两种结构为主,所以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前,学生必须要通过C语言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两种程序结构,并能够正确设计与阅读理解这两种结构的程序。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循环的嵌套程序设计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内容,该文结合作者从教以来教授C语言的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循环嵌套结构的设计,提高利用循环嵌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环嵌套教学内容引入及设计

循环嵌套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是循环结构,在学习循环嵌套结构程序设计之前需要掌握C语言中实现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while语句、do...while语句以及for语句,在此基础上学习循环的嵌套。首先需要知道循环嵌套的概念:一个循环的循环体内包含另外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称为循环的嵌套,内嵌的循环还可以继续嵌套循环,构成多层循环。循环的嵌套结构本质上仍是一个循环语句,只不过其循环体为一个循环语句罢了。C语言中三种循环语句可以互相嵌套构成循环嵌套结构。由于for语句在C语言中最为灵活,下面以for语句为例来讨论循环的嵌套结构。

1.1 循环嵌套结构程序的引入

为了便于理解循环嵌套,首先举一个简单的循环结构的例子来引入嵌套。

例1:输出123456789。

该例子如果利用for循环设计,学生可以轻松写出如下语句。

int i;

for(i=1;i<=9;i++)

printf(“%d”,i);

如果对该例进行修改,要设计以下程序。

例2:输出5行123456789。对于该例来说,可以使用循环的嵌套来设计程序。

1.2 循环嵌套结构设计

我们可以利用循环语句的设计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例子的关键在于循环体语句为输出123456789及换行符,即要循环5次123456789以及换行符。这里我们先把上述代码以及输出换行符语句看成一个整体即一个语句块。比如用语句块一来表示,则可以写出如下的程序代码。

int j;

for(j=1;j<=5;j++)

{

语句块一;

}

由于语句块一的代码为:

int i;

for(i=1;i<=9;i++)

printf(“%d”,i);

printf(“\n”);

所以将语句块一用上述代码进行替换,可以写出例2完整代码如下:

int j;

for(j=1;j

{

int i;

for(i=1;i<=9;i++)

printf(“%d”,i);

printf(“\n”);

}

通过这个例子看出,外循环决定内循环(把内循环看成一个整体)的执行次数,而内循环则控制每行内循环的次数。在这个例子中,内循环变量与外循环变量之间没有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内循环变量执行的次数取决于当前的外循环变量,来进一步理解循环嵌套结构程序。

例3:设计程序输出如下的图案数字。

2

3

4

5

这个例子要打印5行数字,故外循环次数为5,设外循环变量为i,取值为1~5,再看每一行要打印的数字的个数为1,2,3,4,5,即循环的次数为1,2,3,4,5,假设用j表示内循环变量,那么,内循环变量与外循环变量有什么关系?假设我们要打印的是第i行上的数字,可以发现其打印的数字j取值为1到i。找到了规律就可以写出的循环嵌套程序段:

int i,j;

for(i=1;i<=5;i++)

{

for(j=1;j<=i;j++)

printf(“%d ”,j);

printf(“\n”);

}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如下图案的程序段。

例4:设计程序输出如下的图案数字。

3

5

7

9

提示学生这个程序可以有2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通过观察,发现例3与例4只是每一行上输出的数字不同,即需要修改例3的内循环语句printf(“%d ”,j);即可。显然第i行上打印的是一个等差数列,其打印的第j个数字应为2*j-1。即例4对应的语句为printf(“%d ”,2*j-1);

第二种写法:不改变例3的printf(“%d ”,j);输出语句,则需要修改内循环for(j=1;j<=i;j++),分析可知第i行的内循环次数为i,而打印的数字最大值j为2*i-1,后一个打印的数比前一个数大2,即步长为2,则将例3的内循环语句改为for(j=1;j<=2*i-1;j+=2)即可。

通过上面例

3、例4两个程序的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循环的嵌套结构了,对循环的嵌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利用循环嵌套结构设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

例5:打印如下图的九九乘法表。

这个例子与例3比较相似,一共要打印九行,故外循环为9次,假设用i来表示外循环变量,其值应为1到9;第i行打印输出i个数,假设用j来表示内循环变量,即内循环变量j取值为1到i。并且能写出第i行第j个要打印输出的数为:printf(“%d×%d=%4d”,j,i,j*i);有了例3,例4的基础可以写出如下的程序:

int i,j;

for(i=1;i<=9;i++)

{

for(j=1;j<=i;j++)

printf(“%d×%d=%4d ”,j,i,j*i);

printf(“\n”);

}

结语

在循环嵌套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用例,从浅显易懂的例子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类比,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程序设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7篇

课题: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章 C语言概述

1、了解C语言出现的背景

2、掌握C语言程序的构成、书写格式和上机步骤 C语言程序的构成 上机操作

步骤一 引入新课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过的计算机语言及语言处理系统引出C语言。步骤二 讲授新课

一、C语言出现的背景

1.ALGOL60 :1960年面向问题、结构化,可读性、可移植性好,不能对硬件操作; 2.CPL:63年接近硬件,规模较大、难以应用;

3.SIMULA:1966~1967 SIMULA 66是ALGOL 60的扩充;SIMULA 67引进了“对象”和“类”等概念而成为第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

4.BCPL :67年由CPL改制,结构化、直接处理硬件;

5.B语言:1970年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以BCPL语言为基础设计的,开发了第一个UNIX操作系统;

6.C语言:1972-73年间,保持了BCPL和B语言的精炼与接近硬件的优点,克服了它们过于简单、数据无类型的缺点,重写了UNIX操作系统的90%;

7.标准 C:以1978年发表的UNIX第七版中的C编译程序为基础,Brain W.Kernighan&Dennis M.Ritchie合著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问世; 8.ANSI C:1983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制定的标准

9.C++:1986年 与C兼容,保持了C的所有优点并进行了增强:增强了面向对象的机制,成为典型的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混合语言,适用于大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

10.87 ANSI C:1987年制定的新标准;

11.ISO C:1990年ISO接受87 ANSI C为ISO C的标准,该标准是目前C编译器的标准。

二、C语言的特点

1.语言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 2.运算符丰富

3.数据类型多(整型、实型、字符型、数组类型、指针类型、结构体类型、共用体类等)4.具有结构化的控制语句 5.语法不太严格,自由度大

6.既是高级语言,又具有低级语言的功能 7.生成目标代码质量高,程序执行效率 8.可移植性好

三、C语言程序的构成

1.C语言是由函数构成的,至少有一个main()函数;

2.每个函数由函数首部和函数体组成;函数体由说明语句、执行语句组成; 3.每个C程序从main()函数开始执行,并在main()中结束; 4.每个语句和数据定义的最后必须加分号;

5.C程序无输入、输出语句

输入功能由scanf()函数完成;输出功能由printf()函数完成; 6.可加注释/*……*/

借助程序实例加以说明,并提倡良好的程序设计书写风格: 1)每个语句占一行;

2)同一层次的语句从同一位置处开始书写;

3)同一层次中嵌套的结构,应从不同位置开始书写;

4)编译控制行、外部数据定义、函数定义之间空一行书写; 5)对于函数体的大括号的书写约定 6)学会使用注释。

四、上机步骤

1.进入环境c:tctc 或进入ms-dos,>cd,>cd tc,>tc 2.编辑源程序 3.保存源程序 4.编译源程序F9 5.执行程序Ctrl-F9,查看结果Alt-F5 6.退出C环境Alt-X

步骤三 课堂小结

1、C语言的构成要素,main函数在程序中的作用

2、上机操作的过程

步骤四 布置作业 上机练习:

1、进入C编辑环境,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输入例题,按步骤编译、运行、查看结果

C语言课程中循环结构授课设计 第8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了讲台的中坚力量, 站稳讲台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讲课比赛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激励和教师自我激励[1]的常规而有效的方法, 对促进本科教学设计、知识组织和课堂管理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3]。西安科技大学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也成为全校非常重要的教学交流活动。C语言作为集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优点于一身的程序设计语言, 既可用来开发底层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也可用来开发上层的应用程序开发, 是高等院校讲授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语言。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其讲授效果会持续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编程应用。C语言是一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由顺序、选择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组成, 任意复杂的程序都可分解为三种基本结构。其中, 循环结构是最复杂的一种结构, 所以该部分内容的授课设计至关重要。因此, 这里选择C语言课程中的循环结构作为讲课比赛的内容, 精心设计了紧凑而饱满的授课内容。

1 授课方法分析

目前, 对C语言课程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 文献[4]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进行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 首先对学生水平进行摸底分层,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教学;文献[5, 6]认为应加强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实践教学建设, 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考核机制。对于C语言循环结构部分的教学设计, 也出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 文献[7]针对计算机专业第一门程序语言的教学要求,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逐步启发学生, 通过分解程序执行过程, 逐步展示运行结果, 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循环结构;文献[8]针对C语言公共课授课对象,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的心理规律, 探讨了一种适合公共课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程序设计本身抽象、枯燥、难懂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 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作为他们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 要采用公共课的授课方法。循环结构部分的内容语法讲解太过抽象与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畏惧的心里。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会采用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 以原理为主线、案例为引导,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结合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 语法讲解板书图文并茂, 并结合程序案例进行多媒体演示, 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讲课比赛时间有限的特点, 讲解内容力求难度适中且信息量饱满。

2 循环结构授课设计

2.1 板书设计

板书不求面面俱到, 要重点突出。具体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板书文字只有授课的框架标题和关键字, 中间四分之三的版面是三种循环结构的介绍, 语法格式结合流程图和案例程序, 这样可以对教学重点进行对比展示, 达到直观的教学效果。

2.2 授课进程

授课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递进步骤:

(1) 首先, 复习C语言三种基本程序结构中的顺序和选择分支结构的特点, 由连续自然数求和、迭代求根等问题, 引出反复执行同一段程序特点的循环结构;

(2) 然后, 结合程序流程图, 对while/do-while两种当型循环结构语法和执行流程进行板书讲解, 并结合同样一个程序案例对比二者应用语法的不同, 然后进行上机VC程序演示;

(3) 通过分析两种当型结构中循环控制变量i的作用, 结合程序流程图, 对for型循环结构语法和执行流程进行板书讲解, 并结合同样一个程序案例对比应用, 然后进行上机VC程序演示;

(4) 最后, 对三种循环结构进行总结比较, 分析各自适用的情形, 布置课后上机练习作业。

4 结语

本文以讲课比赛为目的, 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对C语言课程中循环结构内容的教学进行具体设计, 包括授课方法分析、板书和授课进程设计, 对该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使用该授课设计参加西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得到了评委教师的认可,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芳, 余仰涛.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444:76-79.

[2]熊志勇.讲课比赛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70-172.

[3]范建玲.讲课比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实施[J].广西教育, 2014, 1:21-28.

[4]景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分析与探索[J].价值工程, 2014, 15:282-283.

[5]杨健, 徐东, 刘海见, 祁薇.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 2014, 6 (上) :79-83.

[6]刘淑英, 张顺利.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教育, 2014, 11:3-3.

[7]孙华, 于炯, 田生伟, 钱育蓉.《C语言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 2012, 8:238-238.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9篇

关键词:记忆法;C程序设计语言;口诀记忆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90-01

计算机C语言具有设计特性、高效性、可移植性、灵活性、强大的功能等优势,学好C语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但由于初学者缺少先验知识,该课程学习难度大,知识掌握较困难。本文采用“口诀记忆法”,将一些较为复杂和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编写串联,对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选择。

该课程新增知识点较少,教材内容变化不大,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如图1),即可完成编写过程,后续只需在教材章节的基础上对知识点上进行细化。

一、分析环节

分析环节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对学习者的分析,第二是对知识点的分析。分析学习者应该着重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入门能力和学习风格。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学习成绩记录、直接向学生提问、与学生交谈、与教师交谈、标准化测试、教师自己出题等方式来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和入门能力[2]。学习风格可以选择问卷或量表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确定要进行记忆的重难点。教学者应重点关注那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较弱,但容易调动积极性的学习者,进行重点的教学辅导。

对于知识点的分析,一般应结合教材目录、前人总结、课后习题、题库试题等方面进行。以《第二章C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3]章节为例,首先借助教材对知识点进行初步细分。由目录可知,该章节包括“简单的C语言程序的格式”、“标识符、常量和变量”、“数据类型”、“算术表达式”、“赋值表达式”、“自加、自减运算符和逗号运算符”等小节。其次是对每小节具体知识点进行分析,教材一般都提供了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是专家教师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者可以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要点暂时列出。最后在结合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要点知识,即编写知识点。

二、选择记忆方式

对于编写知识点,可以采用口诀记忆可以选择谐音、简化、对偶和综合等方式进行编写。谐音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教学难点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采用押韵、联想等方式进行记忆;简化是将复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后进行选择性的简化;对偶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但一般情况下在记忆法中,较难达到完整的对偶,只要求字数大概一致即可;综合的方式是指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将几种方式结合运用(如表1所示)。初步完成编写的记忆法往往较为粗陋,还会存在混淆概念或知识点的可能,教学者需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同时最好配有口诀的解析说明,方便学习者理解记忆,避免产生歧义。

三、学习者参与编写

对编写的口诀而言,学习者参与编写,可以发挥群体智慧,逐步完善其解释和记忆功能。对学习者自身而言,积极参与会提高学习效果[2]。对教学者而言,可以减轻教学者编写负担。教学者可以定期组织学习者展示上交记忆法成果。

四、评价反馈与修改

评价反馈与修改在整个记忆法的编写过程中都在不断进行,包括判断学习者分析是否准确、对知识点的分析是否适当、对记忆方式是否有改进、对学习者学习和编写过程及结果是否有效。在此过程中,记录调查结果、原始口诀和改进口诀及其解释说明、学习者学习表现等都会为评价过程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同时鼓励并组织学习者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最后,教学者要把握谨慎修改,修改必须记录说明的原则,逐步修改和完善记忆法。

参考文献:

[1]普拉塔.C Primer Plus(第五版)中文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斯马尔迪诺.教学技术与媒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M].2010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10篇

使用教材:谭浩强,《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3版

任课教师:王琪

授课班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6(1)

授课时间:06年秋学期

课时安排:第一学期每周5课时,其中上机每周2课时,讲授至第9章。第二学期每周4课时,其中上机每周2课时,讲授至第13章。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11篇

第五十三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议定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五十四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报民政部审查核准后生效。

C语言程序设计教案 第六章 循环程序设计 第12篇

【摘要】本文以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作为微课主要内容,阐述了对微课设计进行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C语言;循环结构;微课

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教学模式的改变。微课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型课程表现形式,以其主题明确、短小精悍、交互效果好等优点,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正被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在我院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微课设计被应用于很多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讲解中,经过实践发现教学效果良好。本文以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作为微课主要内容,对微课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微课的介绍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的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2.微课的组成。

(1)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设计脚本;

(2)微课教学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课件;

(3)微课相关素材、练习题、测试题、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3.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8―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主要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内容十分精简。

(3)资源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学习,也可查看相应教学资料。

(4)主题突出:一个微课就只包含一个主题任务,内容明确。

(5)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使用微课完成自主的、一对一的学习。

二、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微课设计

1.微课名称:应用C语言循环结构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

2.所属专业:软件技术专业。

3.所属年级:高职一年级。

4.所属课程:C语言。

5.知识点。

(1)掌握while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2)学会分析循环结构程序的设计思路;

(3)熟练应用while循环语句来编写程序。

6.技能点:能够通过while循环语句编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类型:讲授型。

8.设计思路。

(1)微课设计目标:通过微课交代出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以及所实现的具体任务。

(2)教学情境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重复操作的事情。比如,在数学课中曾经接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因为等差数列中的数据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加法的计算也是重复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循环程序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看似复杂的计算。

(3)微课基本思路:在微课设计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入,向学生交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循环结构程序来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学生首先聆听教师讲解有关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做好相关的技术指导,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包括本次课中主要学习的while循环结构的特点、语法格式、流程图和执行过程,再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分析出用程序解决该问题的设计思路和所需变量,然后结合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将循环语句书写出来。在具体编程设计工作之前要将整个程序的流程分析清楚,再动手写出具体程序,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产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书写习惯。学生在分组完成具体任务后要进行讨论,能够总结出while循环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合理解决其它问题。本次课程结束前,要求各项目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演示和阐述,并进行评分。最后总结归纳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9.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

通过画面展示“微课”名称、“微课”所支持的课程名称、“微课”教学内容简介、“微课”主讲教师简介。可以添加适当的背景音乐。

(2)正文(8分钟)

①画面1:通过课件展示教学情境,引入具体研究任务。(30秒)

具体展示内容:各位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重复操作的事情。比如,在数学课中曾经接触过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因为等差数列中的数据都是有规律的,而且加法的计算也是重复的,所以完全可以用循环程序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看似复杂的计算。

②画面2:讲解循环结构的特点、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和执行过程。(220秒)

具体技术指导内容:学生首先聆听教师讲解有关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做好相关的技术指导,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入到具体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包括本次课中主要学习的while循环结构的特点、语法格式、流程图和执行过程。

③画面3:分析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中所使用的变量、设计流程,并进行程序编写。(300秒)

具体操练内容:向学生交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用循环结构程序来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再根据等差数列的特点分析出用程序解决该问题的设计思路和所需变量,然后结合while循环的语法格式将循环语句书写出来。在具体编程设计工作之前要将整个程序的流程分析清楚,再动手写出具体程序,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产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书写习惯。

(3)小结(20秒)

通过画面展示总结本微课重点。

(4)片尾(10秒)

通过画面展示“微课”制作者信息、相关“微课”信息、“微课”应用信息和必要的内容注解。

三、结语

本微课在C语言教学中已经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对C语言循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张一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在今后的微课设计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真正使微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药学专业导论课论文下一篇:2023年上期六年级英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