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2024-08-02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精选7篇)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1篇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滚动播放音乐背景下的校园风光。【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情境导入】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画面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虽然我们来到这里不过两个月,但我想你一定已经爱上了这里的美丽。而我们的家乡济南同样是一座秀美的城市。

播放图片,教师同时进行解说:这里有见证济南解放的解放阁;南部山区的漫山红叶在诉说着秋的美好;这便是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千佛山大佛的笑容代表了济南人的好客;奥体中心的建成为济南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气息。我们对济南或许情有独钟,但我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美景无处不在。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南京总统府的图片)你判断一下这是哪里? 学生:苏州园林 学生:江南 „„

教师:大家的判断方向大体是对的,这的确是一座江南风格的院落。它就是位于古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这座充满东方园林优雅之美的院落它完整地经历了从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到终端的百年荣辱沧桑。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天王府。这座院落因而感受了太平天国“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的悲壮。今天我们学习一段和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的历史。【讲授新课】

一、紫荆潮——世间不太平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三个环节去体味、感受那曾经的激荡岁月。首先让我们通过一组材料去看看当时的中国究竟有哪些不平事? 利用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设问: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有哪些不太平的现象?体现了哪些社会矛盾? 学生:材料一,洋布排挤了土布,家庭手工业开始破产。体现了民族矛盾

学生:材料二,政府加紧搜刮,百姓负担沉重,群众暴动频繁,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学生:两广地区灾害不断,民不聊生。激化了各种矛盾。

出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示意图,教师同时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再加上天灾人祸使得人民陷入饥饿死亡的困境。

过渡:面对如此状况,苟且偷生不过是累死于沟壑,起来造反也只是掉脑袋而已,所以此时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当然是群起一搏。而乱世从不缺少英雄。横空出世的洪秀全便是时代的产物——时势造英雄。利用PPT出示图片、材料一:

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基督教小册子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教师边展示边叙述:洪秀全多年应试不第,一次次击碎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梦想,于是走上了斗争之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洪秀全为起义的发生做了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学生:创立了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教师:拜上帝教主张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是农民几千年的梦想,为太平天国已经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洪秀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利用PPT出示材料二

材料二 冯云山预先为拜上帝教的转型埋下伏笔,他在“披着宗教外衣的里面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憎恨”。冯云山定教规,严格管理教徒,使拜上帝教成为一个有组织有效率的高动员力的准军事团体。

教师: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传教对后来太平天国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就这样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爆发的时机日渐成熟了。

教师过渡:也许当一个国家不能满足其黎民百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时,太平是梦,天国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太平军的勇士们就走在追求天国梦的路上。

二、金陵梦——创太平世界

(一)为太平而战

展示图片:利用PPT出示太平天国运动重大事件的图片。学生结合预习学案,自主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然后将排列混乱的图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学生:正确排序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孤军北伐——天京事变——东南战役——天京陷落。教师总结:非常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利用PPT图示重走太平天国的兴衰历程。学生:按发展历程齐声说出太平天国的主要历史节点和事件。

教师:就在太平军浴血奋战的同时,他们也在编织着天国的蓝图,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二)太平的构想 1.《天朝田亩制度》 利用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二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设问:结合材料,体会《天朝田亩制度》构想了一个怎样的人间“天国”? 学生: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平分土地;人人不受私,圣库制度。

过渡: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

设问: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探究二)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回答:不能实现,原因是在小农经济下实现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也就是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学生补充:除此以外当时军事斗争形势很严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也不能保障其真正实行。„„

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阶级局限性)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

过渡:天京变乱后,由于国势日衰,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整顿朝纲的方案《资政新篇》。洪秀全认为甚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资政新篇》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利用PPT出示材料:

《资政新篇》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主张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发展金融事业;主张设学馆;(外国)谨守天规之人皆可来访。设问:读材料,回答《资政新篇》涉及到几方面内容。说明其特点。学生:涉及到了法治;发展工商业;设立新学馆;平等外交等。

学生: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要求,所以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体现了它的进步性。

教师:进步性(最大特点):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在当时来说是很现代很进步了,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先声,但却没有实施,为什么? 利用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人们对《资政新篇》中由“百万家财者”设立银行,“准富人请人雇工”等,不用说是极为刺眼的。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设问:根据材料,完成学案探究三。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注意从时代背景考查。

学生回答:太平天国政权是农民政权,而《资政新篇》中提到的法治、工商业等内容,农民不感兴趣,所以不会真正实行。当然也有社会环境不稳定的因素。

教师:《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却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因此它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经济发展,新的阶级出现)。加之当时一直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也未能真正推行。

过渡:至此,太平的构想因其自身的空想和落后而无法实施,似乎预示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三)天国殇——太平之反思 1.反思一—偶然与必然 过渡:天京变乱后的所有努力都没有挽留太平天国,1864年天京陷落就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太平天国“亡其也忽焉”呢?还是让历史告诉我们吧。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

提问:结合微视频和前面所学内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学生讨论,合作完成探究四)学生:我们小组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主要是从阶级和时代两个方面的局限性来考查。阶级局限性指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他和小农经济相联系,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落后性等,所以农民阶级的斗争不会提出科学的进步的思想理论,同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集团,革命小有成就后就滋生了腐败,脱离群众。时代局限是指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样的时代注定农民抗争要遭受来自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学生: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很多方面,究其根源是农民和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

教师总结:可见,太平大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过渡:农民阶级也因此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但它为中国的近代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后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2.反思二——推进与阻滞 利用PPT出示材料,有配音:

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

2.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太平天国成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灵感来源。12岁时就立志做洪秀全第二……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4.这次变革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说不定就会看到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国际评述》

5.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付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过渡:总上述观点,大体有两种类型,学生齐答:一为肯定,二为否定。你认为呢?让我们用科学、公正的态度去审视、评说太平天国运动。考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首先应当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洪秀全不是什么天王,真实的洪秀全只是个普通凡人。人有的一切弱点,他都有。后人只有以凡人之心去考量洪秀全,才不会过分颂扬和拔高,也不至于感到受到了欺骗而愤懑地辱骂和指责了。

设问:完成学案中的探究五——你说我说太平天国的功与过。学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各抒己见。

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写写你对太平天国的认识。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略。注意提示学生要全面地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与当时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悖,又由于自身的和时代的局限不能成功,但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反封建反侵略要求及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韵律。不仅如此,它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PPT出示材料:

洪仁玕被俘后严词拒绝了清廷的诱降,他在自己的遗言里说,“今予亦只法文丞相(文天祥)已”,“我鞠躬尽瘁,唯求速死”。他实现了自己“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的誓言。设问: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生: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结语:这样的悲壮场景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并不是个案,北伐将领林凤祥“刀锋所及之处,目光直视之,至死未发一声”;石达开“临刑之际,神气怡然”„„。这无畏的斗争精神,或许就是太平天国给后世留下的永不褪色的印记。

四、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教师:请大家在5分钟之内完成8个选择题。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答案,重点讲解第4、5两题。

第4题答案是B,其中①错在太平天国运动并不是要反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农民阶级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不会提出民主的主张。

第5题答案是B,《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的圣库制度,天下的绝对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请大家在课下完成材料题,明天上交学案。

教师:今天的课上到这里,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本节所学内容,下节课提问。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金田起义的原因和爆发;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天京的沦陷;太平天国的意义;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作用。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结合材料,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中的主张不能实行的原因。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指导思想的积极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教学重点:金田起义、《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主题歌《浩浩乾坤》,韩磊主唱。

19世纪中叶,中国农民阶级的先进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抛头颅,洒热血,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怪神的悲壮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体味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吧!

讲授新课:

一、金田起义

1.天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它们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农民和家庭加工业破产,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2)财政危机。鸦片战争后,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和鸦片贸易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人民负担加重,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3)吏治腐败。鸦片战争产生的战费和巨额赔款被分摊到相关各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清朝各级官吏层层加税,借机搜刮,导致吏治极端腐败,清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4)自然灾害。鸦片战争后中国水、旱、蝗灾不断,加剧了人民的困苦,贫苦百姓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程度,激化了原已非常尖锐的阶级矛盾,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广西地区地瘠民穷,自然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再加上广西地处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加上有天地会多年的斗争传统,清政府统治比较薄弱,因此广西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发源地。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久后,与冯云山到广西传教,得到人民广泛响应,广西地区的拜上帝会组织迅速壮大。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他的宗教理论同西方基督教有所不同,西方基督教主张忍受苦难,放弃斗争;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号召人们进行反封建斗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朝统治者。西方基督教主张幸福的生活在来世,信教者死后进入天国;“拜上帝会”主张建立人间理想天

国,在现世。洪秀全创立的宗教理论,对动员人民群众进行反清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1850年7月由于广西又遇饥荒,参加拜上帝会的民众日益增多,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通知各地会众到金田村集中编练队伍,并采用军事编制。12月,清政府派兵前往镇压。1851年1月拜上帝会会众击败来犯之敌,解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

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冲破地主武装和清军的围堵,1851年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东乡称王)。

1851年8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立封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永安建制)。

关于永安封王建制,可用歌诀进行记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东西南北翼,西王以下人,皆受东王制。”

永安封王后,太平军相继攻克广西的全州,湖南的道州、岳州,在岳州组建水营,不久攻克武汉。1853年初太平军从武汉出发,浩浩荡荡,水陆并进,顺长江东进,先后占领九江、安庆、芜湖等重要城市,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定都天京)

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军事全盛。①北伐:(结合教材插图掌握)a.当时形势: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南北对峙,要推翻清朝统治,必须北伐。b.过程:1853年5月到1855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横扫六省,紧逼天津。被迫南撤,最终失败。c.北伐意义:北伐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中心,引起清王朝的动荡,同时也牵制了清军,有利于南方太平军的发展。d.失败的原因: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战争环境不利,清军倾全力反扑。

②西征。a.当时形势:清政府为扑灭太平天国而加强了对天京的围困,要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扩大长江中下游控制地区,必须西征。b.西征区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区。c.结果:取得辉煌胜利。

③同时,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威胁。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2)政权建设。

经过几年征战,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在军事发展的同时,太平天国还进行了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它不仅涉及土地制度,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制度为核心,所以称之为《天朝田亩制度》,但这一制度并未全面实施,1854年太平天国即实施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① 目的与原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② 内容:a.土地分配方法: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b.提高妇女地位:如可分得土地、参加考试、参军任职等。

你认为《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是怎样的社会?有实施的可能吗?

提示:《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是农民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革命思想的结晶,但其试图在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经济主张是一个空想。加之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缺少必要的条件,根本无法实行。《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颁布后,第二年太平天国即实施“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证明了这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排斥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空想性: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的原因:

从客观上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说,平均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1)太平天国的强大外敌的出现。

随着太平天国的日益强大,满清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不足以对抗太平天国革命,清朝统治者迫不得已放松了对汉族武装的控制。1853年咸丰皇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武装。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相继发展起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以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势力的壮大,表明满洲贵族和八旗军队的腐化堕落已经无法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清王朝正在走向衰亡。

(2)天京变乱。

1856年8月,杨秀清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会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敬救驾。韦昌辉立即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2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慌。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只好半夜坠城逃出天京,石达开的全家都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的行为,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11月2日,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翼王石达开在天京变乱后,因不满洪秀全的猜忌,自率10万大军离开天京,虽然多次击溃清军,但终在大渡河畔被清军全歼,这实际上是天京变乱的一个继续,从此,太平天国局势更加危险。

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建都天京后,太平军的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奢侈,等级森严,诸王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导致太平军发生内讧。翼王石达开在天京内讧后回朝主政,因不满洪秀全的猜忌,率10万太平军离开天京。

太平天国内讧、滥杀、石达开出走带来了严重后果,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破坏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团结,动摇了太平军将士的宗教信仰和对太平天国理想的坚定信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丧失了乘胜歼灭清军的有利时机。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的仇杀、分裂,是农民政权封建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革命不可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

从天京事变这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贪污腐败;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重建领导核心。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原有领导集团的成员或死或走。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威胁天京。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在军事方面,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组成了新的军事领导核心,扭转了战局。太平军连挫清军,占领江南大部分地区,士气重新高涨。内政方面,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针《资政新篇》。

阅读小体字,总结:①目的:重振天国声威,挽救天国危局。②主要内容:效法西方,兴建铁路、公路,仿制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进行文化交流等。③评价和认识:它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它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有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并未真正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就一直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严峻局面。1863年,在英法军队的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英法军队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主要是1862年英法联军从天津调往上海,此后多次在苏泸杭地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直至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课文从社会影响、农民的传统理想和思想进步三方面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刻超过了过去的农民战争,达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顶峰。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太平天国所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平均主义的愿望和获得土地的理想。《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资政新篇》提出了效法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措施,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即将出现的先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新的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以新的特点,太平天国后期,其领袖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板书设计:

一、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2.概况

二、天国兴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时期。

2.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1)军事全盛。

(2)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

(1)太平天国的强大外敌的出现。(2)天京变乱。(3)重建领导核心。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3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东征;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防御战;天京陷落。

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

3.运用:通过史论结合, 分析太平天国的性质、特点、历史功绩及其教训,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历史感知、情感体验、材料分析、问题探究、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将士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 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农民革命英雄, 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2.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 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也无法实现中国现代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性质、功绩。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性与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五、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状况, 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 播放影视剧《太平天国》片段, 让学生自己描述某一历史片段或介绍某一历史人物,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 明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在“中国步入近代不久”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爆发的一场农民运动, 然后在较好的课堂气氛下导入新课。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一) 背景

1.民族矛盾激化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根本原因)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10年中, 鸦片进口每年从3万箱增至六七万箱, 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商人多不贩运, 而闽产之土布、土棉, 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 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加严重, 造成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纳税负担增加, 致使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破产。

材料三为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 清政府极力搜刮, 加捐加税。官府常抓捕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 遍及十几个省。

教师指出: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 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统治更加腐败。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2.自然灾害频发 (直接原因)

多媒体出示材料:“1846—1850年, 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 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教师指出:天灾人祸, 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广大人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3.洪秀全用拜上帝教发动群众

多媒体投影:“洪秀全塑像”。

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 受西方宗教界影响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 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

(二) 爆发:1851年金田起义

多媒体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太平天国运动经过长期酝酿, 发动了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它表达了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 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 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三) 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多媒体投影:“永安封王表”。

在转战中, 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接着, 太平军北上, 攻占永安, 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

(四) 正式建权:定都天京

(五) 军事全盛:北伐、西征和东征

思考:太平军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 教师补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来围困天京。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必须北伐;为了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必须西征;为了断绝清政府财源, 必须东征。

多媒体展示:“曾国藩照片、曾国藩想要投水自杀图片、全盛时期太平天国都城下关的景象图片”等。

1.北伐

思考:北伐失败原因? ( (1) 孤军深入, 远离根据地; (2) 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 (3) 天气寒冷。 (4) 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

2.西征

3.东征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853年冬

多媒体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一) 内容

1.土地分配: (1) 原则:“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 方法:以户为单位, 不论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多媒体投影:“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多媒体投影:“凡分田……以赈彼荒处……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

从这段材料中, 你能看出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是依据人口;二是依据地力;三是依据丰荒情况;四是依据年龄。如此细致规定, 真可谓是“平均”了。

(补充:太平天国……承认耕者有其田, 保护农民劳动果实。……安徽桐城一个有文化的地主曾作诗哀叹“东庄有佃化为虎, 司租人至撄其乳。西庄有佃狠如羊, 掉头不顾角相当”)

2.产品分配: (1) 原则:“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2)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 其余归国库。

(二)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 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

思考:“这一美好社会蓝图能否实现呢?”

(三) 特点:具有绝对平均主义色彩

(四) 实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保护发展小农经济

(五) 评价:

(1) 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 积极作用: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 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 根本无法实现。总之, 《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 又具有封建落后性, 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三、天国悲剧

(一) 天京变乱

1.天京变乱的原因 ( (1)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 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势)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1在天京, 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 大兴土木, 建造王宫。外曰太阳城, 内曰金龙殿, 苑曰后林苑。

材料2天王深居宫中, 选大量美女入宫, 生活奢靡;天王轿夫六十四人, 东王轿夫四十八人……东王外出, 仅仪仗达千人之多, 如赛会状。

材料3天王同其他诸王的关系 (更不用说同其他官员和将士的关系) 再也不是兄弟关系, 而是君臣上下的关系。

定都天京后, 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 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 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争权夺利。究其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 而是小生产者的狭隘性的表现。

2.天京变乱的经过

(1) 焦点和起点:洪杨矛盾

杨秀清借代“天父”传言, 逼洪秀全封其“万岁”, 实际要求得到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力, 洪杨矛盾已势不两立。

(2) 经过:韦昌辉杀掉杨秀清, 韦昌辉被处死, 石达开出走。

思考:“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 还是必然的?”

3.天京变乱的恶果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父杀天兄, 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统, 依旧让咸丰。天父杀天兄, 终归一场空, 打打包裹回家转, 还是做长工。”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清军乘机反扑, 天京又被围困, 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难以应付的境地。变乱是太平天国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的转折点, 是太平军从战略进攻走向防御的转折点。

(二) 重建领导核心

1.提拔将领

多媒体展示:“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和干王洪仁玕”图片。

洪秀全为摆脱危局 (“光杆司令”) , 重整朝纲, 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 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 实行政治改革。

2.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1956年

多媒体展示:“《资政新篇》书影”。

(1) 目的:重振太平天国

(2) 内容: (1) 政治:依法治国, 官吏由公众选举。 (2) 经济:发展工商业, 奖励技术发明。 (3)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3) 特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4) 实质:向西方学习, 发展资本主义

(5) 评价: (1) 性质: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 积极作用 (进步性) :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3)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脱离实际。

【知识拓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都是农民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治方案; (2) 都脱离了实际, 无法实施。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主义, 废除私有制, 保护小农经济;《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保护私有制。)

(三) 天国防御战

1.再破江北大营

2.三河镇大捷

3.再破江南大营

4.太平军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思考:“外国侵略者为什么在上海公然直接参战?” (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

5.安庆陷落和陈玉成英勇就义

(四)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1864年)

2.失败原因

思考:“为什么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1) 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2) 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 (3) 定都天京后, 领导者贪图享乐, 特权思想膨胀。)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 孤军深入, 犯了兵家之大忌。

(2)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3.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历史功绩

(1)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新旧交替之际, 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

(2) 历史功绩: (1) 达到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的最高峰。 (2) 在反封建的同时, 又担负了反侵略的任务。 (3) 主张学习西方,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4) 它是亚洲反殖民主义革命风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

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与以往农民运动相比, 它具有什么新特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参与广泛, 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活跃, 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成功的。

第13课 丰腴饱满与堆砌事例 第4篇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两次提到了“实”。其中在基础等级里面要求“内容充实”,在发展等级的“丰富”条目下要求“论据充实”。如果说“论据充实”专指议论文体,那么“内容充实”却是针对所有文体而言的。

选材之“实”,就是指材料的翔实、密实、厚实、实实在在。在记叙文当中,选材不能是干巴巴几条筋似的,它应该包括丰满具体的人物形象、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等;在议论文当中,选材不应该空喊口号或堆砌事例,而应该是丰富的事例之间有机又统一,共同证明深刻的道理;在抒情类文章中,也不能空洞抒情,要选取典型的景、物,并对它们做出精心描绘,寓情于景,寓理于形。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题目中有两个明显的角度:①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②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说,本题角度明确,但立意难定。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到底有没有关系?考生习惯了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但本题材料的每一个角度下面都可能有一大堆历史名人事例供选择,出自于语文课本的就数不胜数。这样,考生内心会产生强烈地争执。

角度一可供选择的事例太多:

①屈原有着忠贞的爱国情怀才写作流芳千古的《离骚》和《天问》。

②司马迁在群臣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的时候尽力为李陵辩护,表现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在他遭受宫刑以后,还能发愤著书写《史记》。正说明伟大的人品成就伟大的作品。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生厌恶,于是弃职而去、归隐山林。正因为其性高雅淡远,才写出《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④无论李煜的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格调都不高。其诗词从语言文字方面看无疑是优美的,但所表现的无非是李煜本人并不高尚的人生变化,早年作为皇帝,享尽了豪华奢糜的生活,词风轻佻艳浮;晚期成为阶下囚,饱受孤独凄凉的折磨,词风又低沉悲咽。

⑤岳飞身为武将,怀有精忠报国之志,才能仰天长啸,书写一曲荡气回肠的《满江红》。

⑥海明威一生经历复杂,他身体各部分分别遭受多次严重的伤害,但他不以为然。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角色——以坚强著称的“桑蒂亚戈”,证明了海明威的“硬汉”称号也绝非浪得虚名。

角度二可供选择的事例也很多:

①李白虽然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那是在他被赶出皇宫时才说出的话。他在皇宫里作为御用文人,也为杨贵妃写赞歌:“云想衣裳花想容”;不得志时也曾巴结过地方官员:“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②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孺子无不唾骂。但请读读他写的小曲:“春光渐老,流莺不管人烦恼。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你会觉得他很高雅吗?

③当今某些贪官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哪个不是振振有词?如果不是东窗事发,谁能说他文章写得不美呢?

即使选好了角度,下笔时事例太多,可能也会使人头疼。是不是所有事例都得塞进文章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考生,有时多有多的苦恼。

【高分捷径】

1. 记叙类文章选材既要能表现人物特点,更要能突出文章主旨。

记叙类文章主要靠描写和叙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以有多种手法供选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再加上细节描写,要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还要注意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顺序,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要交代清楚。

但是文章不能照搬一个真实人物的外貌和经历,一定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加以取舍。例如,作家李森祥在作品《台阶》中使用了大量看似琐碎细小的素材,但各具匠心,表现“父亲”在总是感觉低人一等的卑微中拼搏的经历。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写“父亲”吃苦耐劳,修造台阶,表现其勤奋的一面。“父亲”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新屋。在举家欢庆时,作者写道:

父亲從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此段文字描写了两个人的行为:“我”放大鞭炮是自豪、高兴;而“父亲”高兴中却带有尴尬,手竟然无处停放。作者用“放鞭炮”这个素材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甘卑微却习惯于卑微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还表现在后来他完成了从三层到九层台阶改造后的不安: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2. 论述类文章选材要避同求异,一事一理,且事、理一致。

写一篇议论文,不能把所占有的素材全部塞进文章,所用素材必须和文章的论点契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典型事例足以证明一个道理,无须众多同质素材的叠加。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里面使用了三个论据:①文天祥拒绝向元朝投降;②穷人不食嗟来之食;③闻一多不畏暗杀、痛斥敌人。虽然三个素材都是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又各有侧重。因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已经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进行了阐释: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文天祥拒绝了元朝的高官厚禄,证明了“富贵不能淫”;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愿看别人的脸色,可谓“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就是“威武不能屈”。这样每一个素材都有其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不显得累赘,况且事与理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3. 抒情类文章选材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理于形。

抒情类文章可以容纳的素材更是多种多样。但所选素材也要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主旨,去体现一定的情理。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道: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中写了小雪、小山、矮松、山尖、山坡、草色、蓝天、阳光,内容极其丰富,但描写有序且都围绕着“济南的冬天之美”而写。“最妙”“带水纹的花衣”“更美的山的肌肤”“害了羞”“太秀气”,镶嵌在简单的陈述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却饱含着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之情。

【写作误区】

材料翔实不是堆砌事例。

很多老师主张议论文选材是“二正一反”,即在一篇文章里必须有两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两个正面事例最好是一古一今,或一中一外。其实,一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就可以构成对比式结构的议论文了,不管是一古一今还是一中一外,都是没有区别度的。为什么非得用两个正面事例呢?显然就是为了凑字数。

以前文样题为例,如果立论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选取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海明威等其中两三个素材组成文章,就属于同质素材的叠加。

正确的做法可以是,确定论点之后,选择上述素材中的一个,然后再选用阮大铖的事例。虽然阮大铖的为人立场龌龊,但其作为文人,也有文雅的一面,他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方面都是一个坏人,他在文学素养方面与他的政治立场不是一回事,“深巷清晨卖杏花”也能够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还可以再选用郭沫若的事例,《女神》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当时他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但其老年之后,恰遇疯狂的文革年代,写出一些应制拍马诗篇,也让人看出他晚年的失节。郭沫若先生性格的二重性正好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至于很多贪官,在所谓“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声言作为人民公仆,大谈“为人民服务”,况且信誓旦旦、铿锵有力。但我们要问问那是否出自他本人之手,捉人代笔,正是其虚伪的表现。

这样屈原(或司马迁、陶渊明等)、阮大铖、郭沫若、今天的一些贪官,就是一组有区别的素材。行文虽然使用了诸多论据,但它们是从不同方面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并不会给人堆砌事例的感觉。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商店里,往往很多人围住一种商品抢购。我选择喜欢的运动白袜子,后跟有夹层,前面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可是出来时,手里拿的却是不喜欢的后跟没有夹层,前面没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因为买这种袜子还附赠一双免费的袜子。这完全是免费的诱惑。因为人们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回了原先不想买的东西。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需要?

要求选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确文题,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5篇

第13课《暑假生活计划》教学反思

秭归县实验小学:贾艳华

我在任教《快快乐乐过暑假——制定好暑期生活计划》这课时,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往的暑期生活,查阅资料、看图片,知道别的小朋友的暑期生活情况,他们对暑假生活全面了解。教师没有生硬地告诉学生哪个对哪个不对,而是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都说出来,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哪些做法对,哪些做法不对,经过讨论、商量,最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学生自己更容易接受,然后我给学生一个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的天地——说出自己的愿望,满足了学生们的心理。但是他们自己也明白有一些愿望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实现。这样,学生通过对暑假生活的全面了解,自己原来暑假生活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他们重新梳理暑期生活,制定好自己的暑期计划。教师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教育的延续性、发展性充分体现,学生也在轻松快乐中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达到教学目的。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第13课《美丽的鱼》 第7篇

罗晓艳

课题:美丽的鱼 课时:1课时 课型:纸工 年级:一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书画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本第1册“奇妙的纹理”单元中的第一课《我绘制的鱼》。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对用点、线、面装饰画面的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将集中体现这一知识点的表现,用彩纸剪贴等方式体现鱼身花纹的点、线、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

首先,一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对颜色较为敏感;有的动手能力较强;有的想象力丰富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做手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事情,通过剪、贴、撕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绘画过程中没有的快乐。此外,鱼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小生物,但是多以菜场买到的鱼居多,因此形状、色彩等极其丰富的热带小鱼,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学生对手工的喜爱、对热带鱼的好奇心等特点,对上好这一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鱼的外形组成部分,了解鱼形、鱼纹的特点,并用彩纸剪贴的技能表现鱼形、鱼纹。

过程与方法: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通过尝试、体验等方法,表现鱼形及鱼纹。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感受鱼身纹样带来的美感,体验纸工制作带来的乐趣,培养其热爱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教学重点:发现鱼纹的美感并表现它; 教学难点:用点、线对鱼身纹样进行装饰。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课文内容及学情的分析,我把这篇课文的课题设定为《美丽的鱼》,把重难点设置为对鱼身花纹的探索和表现。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完成。以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为引导,以学生共性的知识点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同时结合回忆启发、交流探究、尝试体验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用剪、贴、撕等方法创作一条“穿着美丽衣服”小鱼的剪贴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 1.照片欣赏。

出示一张从外太空拍的地球的照片。

[说明:地球上大面积的颜色都被蓝色的海洋所占据。] 2.师:从外太空看过去的地球是蓝色的,这蓝色的是什么呢? 3.学生讨论。

4.师总结:蓝色的是海洋。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谁生活在蓝色海洋中?

5.师: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生命,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的认识一下美丽的小鱼。

6.师:播放PPT,出示课题《美丽的鱼》

二、回忆、交流、授新

(一)、形态各异的鱼

1.教师请2-3位学生上台画一下他(她)记忆中的鱼。

2.师:总结,同时出示一副完整的鱼的图片:鱼头、鱼身、鱼鳍、鱼尾。(可用拼版完成。)

[说明:比较学生画的与教师出示的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3.讨论:说说上台画鱼的同学是否把鱼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来。4.教师示范,在一张彩色卡纸上先用记号笔画下完整鱼形的小鱼,要尽量画到最大,然后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剪的时候提醒学生,慢慢剪,剪光滑。[说明:利用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示范,提醒学生,画鱼形鱼鳍、鱼尾与鱼身连接在一起。] 5.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小鱼,提醒学生鱼的形态丰富多样,但是鱼头、鱼身、鱼鳍、鱼尾不能缺。(播放PPT课件)

(二)、多彩花纹的鱼

1.师:空白小鱼不可爱,穿上花衣会更美。2.师出示课件,提示鱼的花纹有线条状、色块状等。

3.请1-2名学生上台尝试,选择教师已准备好的彩色纸片的条状花纹和色块状花纹对空白小鱼进行摆放装饰。制作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4.师小结:除了用画笔画,还可以用彩色纸片来装饰作品。

[说明:让学生发现,除了绘画的方式,用彩纸剪贴也可以让作品美丽起来,引起他们动手尝试的兴趣。] 5.教师示范:用“点”、“线”分别装饰的小鱼以及用“点、线”结合装饰的小鱼。

[说明:教师的示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花纹装饰的理解;且不同的装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三、尝试与体验

(一)欣赏

1.教师出示同龄人的作品。2.学生欣赏。

[说明:同龄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觉得制作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增强他们创作的自信心。]

(二)讨论

1.你准备画什么形状的小鱼。

2.你准备用哪种形式的装饰方法装饰美化小鱼。

[说明: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通过探究拓展创作思路。] 书画版 一年级第一学期 《我绘制的鱼》 三林中心小学

罗晓艳

(三)作业要求

鱼形勾画完整,花纹设计别致,颜色搭配协调。

(四)体验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评与小结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大鱼缸,把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贴在里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集体作品。1.自评:说创作的想法。

2.互评:欣赏他人的作品,说说喜欢的地方。3.师评:说亮点、说不足。

[说明: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努力挖掘每一张作业的闪光点。]

五、课堂拓展

上一篇:幼儿常规培养的重要性下一篇:2024法宣在线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