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2024-06-03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1篇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年级美术《我长高了》教学反思长高,是每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的心愿,与成年人身高的差异使他们对长高有很多的期盼,都希望自己可以长得又高又大,高到可以随手灌篮,可以随意拿到高处的东西,可以成为运动健将,可以超过自己的伙伴……因此,孩子们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敏感性。

教材上选用了一张小女孩量身高的照片作为情境图,图中的小女孩偷偷踮起双脚,把孩子对“长高”的心里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我也让孩子们来想想在生活中,他们长高后的一些改变。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和我分享他们长高的小故事。有的说他们长高后可以够到门把手;有的可以独自在洗手台洗手了,有的可以玩单双杠了……这些场景都是孩子们有过的共同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共同经历以强化他们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形象储存,就为后面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是活动课,要维持课堂的纪律又要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我来说难度比较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在开始小组合作动手的时候,经常闹矛盾,所以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时,要特别关注,正确的去进行引导,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事情,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堂课总的来说还是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学生们动手操作、回忆体验,品尝到了长高的喜悦。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4篇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绳子、毛线等测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

3、感受相互测量的乐趣,感知相互之间的差异。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吸管、筷子、各种绳子若干,纸笔若干

2、一张大的身高体重测量统计表,写上全班幼儿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感觉测量的作用

排队游戏导入:将全班幼儿按照做操的队形由矮到高排成五队。各组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小朋友。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有多高呢?有什么办法知道我们自己有多高?

追问:你们在哪里看见过,他们是怎么测量的?

关注:幼儿能够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变化。

小结:是呀,我们小朋友都在慢慢长大,长高了,长胖了。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测量身高——初步感觉测量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筷子,你们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为他们量一量身高。

关键把握点:(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寻找错误的量法

*寻找正确的量法

*寻找不同的量方法

关注:幼儿能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

小结:这种测量的方法就叫做首尾相连,在我们没有尺的的情况下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知道大概的身高了。

二)第二次测量身高——进一步进行测量

1、幼儿两人一组再次操作,教师观察

预设提问:用刚才知道的方法再去试试,也可以想想有没有新的方法。

2、再次交流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预设提问:你有什么新发现,好办法?

在测量的时候指出小女孩的盘的头发怎么办(算还是不算,说出理由)

用能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身高体重测量统计表中。

3、请个别幼儿上来测量,教师进行小结。(用规范、简单的语言介绍清楚测量方法。)

三)测量胖瘦——感受测量的乐趣

1、请小朋友讨论用什么样的工具测量腰腹部的胖瘦合适?

2、请小朋友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工具相互为对方测量腰腹部的长度并在身高体重测量统计表中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三、结束部分——引发思考

提问:除了前面用到的材料,我们还可以用那些材料进行测量呢?

小结:只要我们每个人动脑筋,想办法,就会找到许多好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了!

布置: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继续用各种好办法为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好朋友测量一下他们的身高,腰围。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四、活动延伸——日常尝试

在发现区投放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共有而继续学习测量,比如测量手的大小,测量活动室橱柜、玩具、书籍等物品的大小等。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在整个教案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问题,无法同时兼顾“胖胖”和“瘦瘦”两个方面,活动比较混乱,没有很好地将环节和环节之间紧扣起来。在第二环节中,只播放了“胖胖的烦恼”并且视频过于搞笑没有突出“胖胖”不方便的地方,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在第三环节中,对于一些垃圾食品、碳酸饮料等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没有强调量的问题,在幼儿动手分类时很多食物是两者都喜欢的,所以做不到明显的分类,材料的准备还有很多不足,导致幼儿没能很好地理解。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5篇

活动目的:

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

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术棒。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一起来玩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手持魔术棒,发出“变小鸟”“变小兔”“变小鱼”等指令,幼儿做“飞”“跳”“爬”“游”等动作。

2、介绍玩法: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按指令“长高了”“变矮了”做相应动作:长高了--双手上举、踮脚走;变矮了--蹲下走。

3、交代规则:听到指令后才能变换动作。

活动推进:

教师可逐渐加快变化口令的速度。

放松活动:

幼儿扮小鸟,做高飞、低飞动作。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教学意图:

幼儿美术教育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美术技能和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画正面人,表现出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准备:

蜡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在长高了呢?”(引导幼儿说出。)

小结:

二、观察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1、提问:请你们互相看看对方的胳膊、腿是怎么样的,再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看看对方的发型是怎么样的,长相如何。

2、共同确定头在画纸上的位置,在纸的上方画头部,把脸蛋画大。

3、教师示范。

按由上而下的顺序,由幼儿提示,教师逐一添加。

4、观察人物整体特征,说说还可以画什么。

提问:

小结: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在纸的上方画个大大的脸。

2、有顺序地画出身体各部分的特征。

3、添加某些细节,添加得越多表示自己观察越细致,手越灵巧。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把自己的作品和师生共同创作的人物画放在同一基底线上,比一比画中人物的高矮。

2、寻找作品中的细节,比一比谁画得更仔细。

3、教师总结:

五、活动延伸

1、游戏:我们会长高幼儿用作品一起玩我们会长高的游戏。

2、选择长度不同的长条纸画人,从矮到高排一排。

教学反思:

孩子们从小班升入中班了,应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了”、“我们长大”了,激发幼儿做中班小朋友的自豪感,帮助其萌发初步的责任意识,并尝试体验自我服务和集体服务的快乐。活动中孩子们大都能完成,只有个别幼儿将手画到了头上去,可能要求还不够明确吧。

总之,我认为美术教育活动不单只是教幼儿画几幅画,它对幼儿的许多方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用手中的画笔尽情展现自己心中的天地。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活动目标:

1、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

2、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术棒。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一起来玩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手持魔术棒,发出“变小鸟”“变小兔”“变小鱼”等指令,幼儿做“飞”“跳”“爬”“游”等动作。

2、介绍玩法: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按指令“长高了”“变矮了”做相应动作:长高了--双手上举、踮脚走;变矮了--蹲下走。

3、交代规则:听到指令后才能变换动作。

活动推进:

教师可逐渐加快变化口令的速度。

放松活动:

幼儿扮小鸟,做高飞、低飞动作。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我长高了》活动反思大班科学 第8篇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知道了多种测量方法并且学会了测量、比较。活动内容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学期结束时是我们两位老师帮助测量身高的,今天用毛线和粉笔来亲自量一下同伴的身高,而且通过比较毛线的长短还可比较你、我的高矮,大家兴趣很浓。我在示范时演示的比较仔细,也给每组指定了能力强的孩子做组长,负责他这一组的成员,他们也不负我所望,在比较后,他们选出的小组中个子最高的伙伴都是对的。

第二,分组测量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差不多的身高,凭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测量的。于是他们一上一下,另一个做记号,三个人帮忙来量出一个人的身高,使孩子很自然地合作起来。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轮流、等待,期间并未发生争吵现象。在席子上测量时,有些幼儿的头没有顶在最上端,容易出错,我也反复提醒孩子们注意,孩子们也就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管理头部位置,有的负责画线,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觉得他们好像真的长大了许多。

第三,知道了必要的保健常识。间接教育了那些爱偏食的孩子。“多锻炼身体”,“每天坚持喝牛奶”,“饭吃多一些”,“样样菜都要吃”这些都是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的让身体长高方法,可见平时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都映入了他们的脑海里了。孩子们知道了必要的保健常识。而这些孩子建议也教育了那些爱偏食的孩子。

数学第三册教学设计:我长高了 第9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准备:

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二、活动

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

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

②汇报测量结果。

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

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

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

① 猜猜同桌的身高。

② 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③ 介绍测量工具。

④ 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

⑤ 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

⑥ 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

⑦ 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

3、自由测量

① 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

② 生自由发言。

③ 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

④ 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

⑤ 汇报测量结果。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随着新数学课程的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合作交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课堂上的活动会增多,学生也会更多地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进行学习。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怎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我们的学生不缺乏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但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使他们自幼就不善于与同龄人合作。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合作,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乃至适应未来高度合作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在此,笔者以数学实践活动课“我学会测量了”中的两次小组活动为例,谈谈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认识和实践。本课改编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的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一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课桌宽度、门窗宽度和黑板长度。学生按每组6~7人,分成8组。3个组测量门的宽度、3个组测量窗户的宽度,2个组测量黑板的长度,并且记录测量结果,布置完任务后,学生都十分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希望马上开始动手。

教师提出:请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每个人做什么,然后再测量。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一番后,汇报了计划。有的组让每个人都量,于是他们讨论了顺序,即谁先量,谁后量;有的组指定了两三个学生,由他们专门负责测量和记录。

在随后的测量活动中,有的组行动有序,速度较快;有的组,几个学生争抢着做记录、做测量,出现了混乱;有的组,个别学生显得离群;有的组为测量结果不同发生了争执。

测量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立刻说了起来,情绪很激动。

学生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组织问题,这可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

【课堂实录】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说:“有的同学老是抢,搞得很乱。”学生们纷纷附和。

教师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有的学生说:每个组应该量之前就商量好谁先谁后。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大家应该按我们说好的做,不能抢。这样才能量得快。

有的学生说:对,越抢越慢,应该排队,按顺序来做。

还有的学生说:不能插队(加塞),组长应该管管那些插队的人。

通过这些话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已经感觉到秩序的重要性和人人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并且开始自发地寻求管理。这正是开展活动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不是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更多地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是碰撞中得到锻炼。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分工问题。

【课堂实录】教师主动问一个在活动中显得离群的学生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老站在旁边不动。

他说:我想量,可是组长不让我量。总是让××和×××量,别人都量不到。

他的组长解释道:他量得很慢,所以我就让量得快的同学量。不然我们组就会很慢。

教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分歧很大。

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每个人都量,一人量一次。这样才公平。”这句话在很多学生中激起了共鸣,他们大多是没有被指定做测量记录的学生。

也有的学生支持组长的.意见:“要是每个人都量,时间就不够了。”这个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不过人数相对较少。

还有的学生想了折中的办法:“没量到的人可以下课量。”

学生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但即使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公平和效率往往也是一对矛盾。在此时,一个理智的教师不应该绝对地支持某一方,而反对另一方。

【课堂实录】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对学生说:“我们搞测量不是为了争速度第一,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本领。所以,只要时间足够,就应该让每个人都量。量得慢的同学,大家可以帮助他,使他能快一点。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时间了,那就只好下课再量了。”

学生反映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协调问题。

【课堂实录】在这次活动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测量,一些学生结果不同。于是教师请学生们说说是怎么协调解决的。学生说他们一开始争论得很厉害,后来看哪种结果同意的人多,就写哪种。

教师认同这种协调方法,同时指出:“由于每个同学的尺子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尺子每小格长一点,有的尺子每小格短一点;而且有的人拉得紧一些,有的人拉得松一些,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可能有点不一样。如果不知道哪种结果更准确,可以在结果前面写上‘大约’两个字。”

综合学生的发言可看出,测量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少,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围绕着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说的。这说明刚步入二年级的他们,由于对合作中的组织、分工、协调等问题都很陌生,缺少合作经验,所以虽然事前有计划,但是考虑得不全面,在活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待到回顾时,这些问题自然成了他们讨论的中心,引发了他们对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的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习怎样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课堂实录】第二次小组活动是测量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及腰围。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有动手做过这三项测量,因此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身高、两手伸开的长度和腰围的意思,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需要的人数;第二步,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填表记录。活动时仍然是按6~7人一组,分成8组,2组学生测量身高,另3组学生测量腰围,另3组学生测量两手伸开的长度。布置任务后,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时的分工、顺序等等。

这次测量前,学生讨论得很认真。虽然这次测量,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但是他们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急于开始。可以看出,他们吸取了教训,开始重视分工、排序等组织工作了。

【课堂实录】讨论后各组汇报了自己的计划。这次的计划比上次周密完整。有一个量身高的组,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排队,第一个学生给第二个学生量并记录,第二个学生给第三个学生量并记录……最后一个学生给第一个学生量并记录;另一个量身高的组,由一个人拉动身高测量仪上的横杆,一个人读数,一个人记录,其他人按顺序排队受测,受测完了在旁边观看、帮忙或者回座位休息。量腰围的组和量两手伸开长度的组,分工情况比较多样。有的组分成了更小的组,每2人一组,互相测量,各自记录;有的组,由一个人专门量,一个人专门记,其他人受测完了,可以互相自由结合再量一次;有的组让每个同学轮流做测量和记录。

汇报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观察发现,基本上各组都按计划进行活动,效率有所提高,组织比较周密,分工比较合理,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离群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有的组甚至称得上是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和第一次测量活动相比,进步很明显。

【课堂实录】在回顾时,学生们大多认为这次活动比上次好,没有人插队,争吵少了,也没有人抱怨分工不公。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谈论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个学生说:量两手伸开的长度时,皮尺零刻度那边容易掉下来,我就请那边的人捏紧一点,这样就行了。

一个学生说:一个人量腰围不好量,我就叫被量的同学自己把皮尺头按住,这样就好量了。

还有个学生说:×××同学辫子太高了,横杆压不到头顶。应该把辫子弄低一点,不然量不准。

我们将前后两次活动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活动就会变得有效起来。学生不再被混乱、冲突的人际关系所干扰,注意力集中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在合作中被有效解决。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第一次小组活动后学生们埋怨秩序,抱怨分工,而在第二次小组活动后,不但没有了这些不满,反而能够提出“辫子太高影响身高测量”的发现。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协调、活泼的合作关系总是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刺激灵感的火花,使每个人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正如人们常说的1+1>2,一个和谐、生动的集体,它的力量远远大于所有单个成员的力量之和。

《我长高了》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长大的含义,了解自己的特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肯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4、情感与态度:

①学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②引导孩子体验家长的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教学重点:让孩子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并为此高兴。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的疼爱,让孩子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

1、布置让学生收集反映自己长大的照片或物品等。

2、布置学生收集从小到大最开心的事和最自豪的事。

3、有关课件、小白桶、小布娃。

教学过程:

我长高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导入新课

今天由老师和大家上一节品德与生活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吗?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听儿歌《愉快的收获》。(老师放录音,学生听。)

师: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儿歌,儿歌中农民伯伯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答,师放幻灯片)儿歌中工人叔叔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答,师放幻灯片)我们小朋友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小朋友的收获是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这些变化都告诉我们在慢慢地长大(出示幻灯片了)

二、课中探究,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喜欢听儿歌,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编写一首儿歌?课前我让同学们从家里拿来了小时候的鞋子和衣服,还有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同学们拿来了吗?谁拿鞋子了,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

师生交流,教师导出儿歌中的第一句:鞋子小了,脚长大了。

谁拿小时候的衣服了?师生交流,编写第二句:裤子短了,人长高了

当妈妈给我们穿衣服时,发现我们的鞋子小了,裤子短了;她会说些什么呢?听到妈妈的表扬,你高兴吗?教师出示儿歌中的最后一句:妈妈说我变样了,我高兴得拍手笑了。

师小结:这首儿歌就编好了,可是没有题目,谁来给它加上个题目: 生答:我长大了,我长高了 生答,师出示题目(板书)

谁来读一读,个读,师评,齐读,师赞。

2、合作探究,体验生活

师引导点拨:我们长大了,我们长高了,那么谁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生答。谁还知道刚上幼儿园时的身高?刚上一年级时的身高?自己刚出生时的身高?师引导:老师就知道一个小朋友刚出生时、上幼儿园时和上一年级时候的身高。(出示投影,教师讲解)师生体验:出示小布娃娃,体验小宝宝的身高。除了身高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还有我们的体重也能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看图体验:让学生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宝宝,然后互相抱一抱体验。除了小时候的衣服、我们的身高、体重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还有哪些事情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师评:这些事情真有趣?

师点拨:我们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可是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我们不记得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呢?①看小时候的照片②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师评。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从家里拿来了一些小时候的照片,谁来让同学们看一看你小时候的照片,并说一说照片里有趣的故事,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学生评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师引导看照片,说一说小时候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说的真好。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同做个游戏?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拿出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是谁。

师总结引导:看看小时候的照片,再看看自己今天的模样,变化大不大?怎样变化的?我们在长大,我们长高了,这真有意思。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的日子里,谁最关心你?谁最爱护你?生答:爸爸妈妈(板书)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呢?(同桌可以讨论讨论)生答。教师点评。提示(出示幻灯片)。师板书: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我们的照片能告诉我们长大了,长高了。我们的鞋子、裤子告诉我们长高了,教师还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告诉:脚印一天天的长,我们长大了。出示儿歌,学生个读,齐读,师评。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我们的手印脚印也能告诉:我们长大了,我们长高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作业,出示活动作业。

板书设计

在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里:长大,长高!

教学反思:教研员和几位听课的老师耐心地帮我推敲着每一个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综合他们的意见,我做了一个全面的反思。

1、活动设计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课程标准指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孩子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收到失效。活动三中的亲情故事没有创设好情境,学生的情绪没有调动起来,觉得孩子生病父母照看、孩子有困难父母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加之我语调比较呆板,缺乏激情,所以故事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的主体没有凸现,感受并不强烈。

2、没有设计学生的课前参与活动。品德是面向学生生活的一门综合课程,课前参与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课前参与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这次试教前忽视了学生的课前参与,没有让他们收集家人关爱自己的小故事,所以在活动三中,学生的亲情没有得到激发,情感没有得到升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道德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

点评:张老师这节课从教学法设计上体验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现了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的设计思路,在模式结构上体现了临沂市下发的教学策略的要求,加上张老师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例。建议张老师在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多考虑要面向全体学生,如:让学生互相抱一抱,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体重。还要多发挥一下学生互评的激励作用。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长高了》

沂水镇长虹小学张广杰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

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⑴ 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

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②

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③

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长高了100字作文 第11篇

长高了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