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话阅读

2024-07-22

反弹琵琶话阅读(精选9篇)

反弹琵琶话阅读 第1篇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我们在作文时,有些同学常会感到头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出现“卡壳”现象,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下面这个写作小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明代著名学者 解缙有一次去给一位友人的母亲祝寿,见许多人都在题写寿联,所题的祝词不外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祝愿吉祥如意,自然无可指责,然而,解缙总觉得太落俗套,缺乏新意,轮到他题写祝词时,他别出心裁,挥笔写到:“这个婆娘不是人”,吓得众宾客缩头吐舌,面面相觑,在人们揣揣不安的议论中,解缙从容不迫地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原来如此!”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绽露了笑容。可是好景不长,第三句“生来儿子都是贼”。刚写完,众人哗然,简直不知如何来收拾这个可怕的局面了,解缙面不改色地写下了最后一句“偷来蟠桃献至亲”。至此,人们恍然大悟,颔首称妙。

文章的生命在于创新,“反弹琵琶”恰能给人以“新”的感觉。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新”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我们习惯于正文正做,很少也很不习惯把“琵琶”反过来弹。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方法固定化了,并成为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障碍。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要善于摆脱习惯性思维,而且要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对事物的传统的或老一套的意义,受到过多的训练,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格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因为他被认为是轻车熟路,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沉入得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它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让人生疑质疑,独立思考,“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竞成”,我说“有志者未必能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 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可正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使文章独有新意。

同学们,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各“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新颖独到,更富有个性!

反弹琵琶话阅读 第2篇

本文不想从常规的视角去谈阅读, 而是另辟蹊径, 从一个好像与常人思维相悖的角度来谈及这个平常而又沉重的话题。我对阅读是这样理解的:

一是无序阅读。许多名人谈及孩提时代读书的经历, 总有相似之处, 就是偷偷地杂七杂八地阅读, 不管什么书, 拿来就读。有时遇到看不懂的书, 也许看一看封面就放置一旁了。我们这些凡人同样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小时候, 最爱看的是“小人书”, 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 其原因一是儿童看的书品种不多, 二是高档的书价格贵, 农村的孩子也买不起。也就是这些破破烂烂的小人书, 激起了读书的兴趣, 进而一发而不可收, 逐步向大部头的《水浒传》《西游记》《烈火金刚》《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等名著进军。我以为从无序到有序, 倒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当老师和家长的, 不要过早地逼着孩子去背古诗, 去看名著, 这样有可能是拔苗助长, 欲速而不达。古今有许多所谓的“天才少年”, 结果没有成大器, 个中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二是粗浅阅读。读书可使人通达明智, 但是也有一个从朦胧到清晰, 从清晰到通透的过程。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过程, 开始读书, 往往是没有目的、漫无边际的。有时是一味的为了追求情节, 其实结果对情节也不甚了解, 仅仅是大体有个印象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小看这一点, 我认为这就是最初的收获, 也可以说是阅读的“第一桶金”。我倒是提倡阅读时不一定都要求读深读透, 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浅尝辄止”的, 不过要真正地“尝”, 因为“浅尝”的收获也是可贵的。从哲学的角度讲, 许许多多的“浅尝”积累多了, 就自然到达“深透”的程度。俗语说得好, 聚沙成塔, 涓涓溪水汇成大海。我们阅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是休闲阅读。现在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 压力大,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时代病叫“亚健康”。据说得了这种病, 除了针对病情药物治疗外, 更有效的方法就是精神调节。在众多的调节方法中, 要数“休闲”是比较好的一种。因此, 联想到阅读, 没有选择、没有节制地阅读, 也许会产生阅读的“亚健康”。我们不妨试试“休闲”阅读。所谓的“休闲”, 不是指休息的时候阅读, 而是把阅读作为一种休闲的方法。这种阅读可以完全在不带任务、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在吃饭后、睡觉前阅读, 不仅可以起到催眠养胃的效果, 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有时还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生思想或情感的碰撞, 产生五光十色的火花。也许是歪打正着, 发了意外之财。从这个意义上讲, 休闲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是抛弃阅读。一个人的出生是不可以选择的, 但是人生是可以选择, 选择人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抛弃阅读”, 其实就是谈阅读的选择性。俗话说天地无常, 人生有限。如果我们不管什么书拿来就读, 没有一点选择, 舍不得一点放弃,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 也读不了几本真正对你有用的书。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觉得还是认真考虑抛弃阅读的问题。可以先多读一些与自己职业、专业、兴趣、特长相关的书。比如, 教师、医生、工程师等, 就应该根据自己特点先读专业书。而后再读一些邻近学科的书。比如教师要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 医生要读医疗心理方面的书等等。当然, 青少年在学习期间, 提倡多读与文化课有关的书, 适当读一读课外的书。不管什么人, 一定要坚持少读远离自己专业的书, 不读有害身心健康的书, 这也许就是阅读的底线。

以上谈了阅读的序列性、发展性、娱乐性、选择性。这是我个人对生活、对阅读的初浅体会,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吐为快, 也是一种乐趣。综

“反弹琵琶”更诱人 第3篇

"硬题材"作"软处理"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谓"软处理",从总体上讲,即努力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应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形象、具体、生动、鲜明的描绘,力避抽象、含糊、刻板、枯燥的叙述;在行文谋篇上,还要力求散状结构让人感到轻松流畅,力避长篇大段让人感到沉闷压抑。

1998年,我奉命写一篇我省改革开放20年市场体系建设的综述。这个问题,时间跨度长,题目含量广,文章框架大,所需数据多,如果走轻车熟路,以"硬"对"硬",则很容易堆砌成杂乱枯燥、索然无味的"石头堆"或"干柴垛"。为了避免这种效果,我在采访时既十分注意收集宏观的、综合的、概括的"硬性"材料和数据,更注意收集感性的、形象的、典型而生动的"软性"素材。"筑场兴市涌商潮"的总题目拟定之后,写稿时我通篇努力当做散文来写,着力感性化、形象化、微观化,所用材料也都尽量从利益和情感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之增强亲近感。比如开头写道:

这就是20年前的事实--

千家万户,每天算计吃、喝、穿、戴,都不得不细数口袋里有限的钞票、粮票、肉票、蛋票、布票……

左邻右舍,谁家拥有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这"三大件",便被羡赞为实现了"家庭现代化";

那时候,郑州的市民星期天能到市百货大楼逛逛,即使往返花上大半天时间,心里也美滋滋的;

那时候,啥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啥是股票和期货,人们脑子里几乎是一片混沌;

……

这些事实,今天听起来像是笑话,可它是许多人都亲身经历的历史真实。

记者特意穿插于文中的大量综合的和典型的数据,就不显得生硬、枯燥和索然了,这种散状结构也从形式上起到了"软化"作用。

"大主题"选"小切口"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有道是:"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砂石,可以品味大千世界;由半片花瓣,能够领略万紫千红"。

1993年12月,为了迎接新一年的曙光,报社要求增加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面对这一大主题,我最后确定的选题是:"郑州,离海近了"--紧紧围绕郑州与海的"距离"这么一个小小的切口,努力向深处采访,向深处挖掘,向深处展开:过去,郑州的人们只能通过海盐、海带之类品尝一点海的味道;如今,想吃生猛海鲜,到街头酒家或集贸市场去,几乎像萝卜白菜一样容易寻找。……过去,郑州没有口岸,进出口货物需跑到沿海或沿边去办理繁杂的手续;如今,就地装上国际标准集装箱,就等于交到了海外客商的手里。从而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球变小了;改革开放,使郑州离海近了。接着,从空路、陆路和电信路等多个侧面,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说明郑州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架桥拓路,走向大海,走向世界。由于选择的切口很小,稿子篇幅虽然有限,卻凸现了预期的重大主题。

"老问题"找"新视角"

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经济报道常常被人认为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写得枯燥、不通俗。我想这除了写法本身(主要指语言文字等)需要改进外,最重要的是选材和开凿的角度要改变。"这确是经验之谈。

一些老事物、老问题,一旦采取新视角来反映,有时可能独辟蹊径,获得特佳的效果。我看到一幅法新社记者在我国首都北京拍摄的新闻照片,题材和标题都是"大白菜"。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物资匮乏,市场萧条,即使北京市民,冬储大白菜也年年如火如荼。大白菜成了"老事物"、"老问题",记者年年采访,年年报道,也成了"老生常谈"。法新社记者1999年拍摄的这幅照片,采用广角镜头,较低角度,特意渲染了几棵大白菜的硕大、细腻,极富视觉冲击力;背景中两位北京"板爷"拉着平板三轮车经过,颇具北京特色。其图片说明写道:"随着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作为北京人主要过冬蔬菜的大白菜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胁,由于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今年大白菜种植比去年减少了五分之一。"视角这么一变,虽然是老事物、老题材,却新颖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入,要使经济报道不断出新,确实需要不断变换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报道和反映事物的视角艺术。比如,有人提出要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我觉得就十分及时和重要。

所谓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是指在报道经济新闻时,不仅仅局限于用经济角度报道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而强调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揭示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才能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感觉。

反弹琵琶写出新意 第4篇

咏落花

常规立意: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逆向立意: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咏七夕

常规立意:铜壶漏报天将晓, 惆怅佳期又一年。 (罗隐《七夕》)

逆向立意: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龚自珍逆向立意, 笔下的落花, 没有了常规立意的凄惨悲凉, 而是乐观高尚, 甘做春泥, 呵护新蕊, 回馈树根, 角度别致。秦观逆向立意, 一洗七夕嗟叹悲泣之态, 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 揭示出爱情的真谛, 也别具匠心。

师: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沉锚效应, 人的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 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议论文的逆向立意, 就是要摆脱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 从乍看之下谁都认为错或对的地方去发现它更为合理的另一面。其思维流程是:习惯思维如何立意?“反弹琵琶”如何立意?“反弹琵琶”形成的观点在怎样的范围和情况下成立?成立的理由有哪些?

下面,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思维流程, 对下列熟语进行逆向立意。 (投影)

见风使舵、入乡随俗、酒好不怕巷子深

生1:见风使舵用于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之徒太形象不过了, 那种靠看别人脸色来决定自己行动的人, 实在太可鄙。但是, 如果不是为了逢迎, 而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随机应变, 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如何看风, 怎样把握大方向, 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生2:入乡随俗通常的理解是, 到一个地方就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我的逆向立意是, 入乡不必随俗, 应有个性、有主见。入乡随俗通俗地讲就是随波逐流, 如果所随之“波”所逐之“流”是恶劣者, 这便意味着学“恶”求“恶”, 这难道是人们所愿意的吗?再说, 若到了落后地区, 不加分辨地入乡随俗, 这便意味着倒退。

生3:酒好不怕巷子深, 原意是酒酿得好, 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 也会有人闻香知味, 前来品尝。比喻好的产品、好的人才不用宣传也有市场, 也有前途。这种观点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是成立的, 毕竟酒坊一般只供应本地小范围的顾客, 巷子深点, 只要酒香还是能吸引人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巷子深就成了产业发展的障碍, 应该具有宣传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我的逆向立意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师:通过上面的训练, 同学们基本了解了逆向立意的思维流程, 老师要特别强调的是, 逆向立意一定要把握好几个要点。其一, 要大胆出新。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发前人之未发, 化腐朽为神奇, 标新立异。其二, 要谨慎求证。逆向立意要经得起推敲, 避免表面化、浅层次地思考问题。其三, 要避免极端。逆向求异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 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般说来, 我们要逆向立意, 首先必须了解其他立意。下面我们看一则材料, 想一想, 这则材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立意。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 独居一室而室内龌龊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等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 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屋?”薛勤立即针锋相对问:“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生1:可以从“要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等角度立意。

生2:我选的立意角度是:不拘小节, 难成大事。

生3:这则材料可以逆向立意: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

生4:可以辩证立意:要想事业成功, 既要胸怀大志, 也要脚踏实地。

……

师:下面我们就逆向立意“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来进行三方面的探究:其一, 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其二, 有哪些支撑观点的理由?其三, 哪些事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师: (学生讨论后) “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生1:当大事与小事不能兼顾或者二者面临选择的时候。

生2:当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 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的时候。

师:两位同学对观点成立的条件分析得不错。进行逆向立意时, 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这一环节, 不然, 我们的立意有可能绝对化, 甚至误入歧途, 弄巧成拙。那么, 观点成立的理由有哪些呢?

生1: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 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小节”是次要矛盾。处理问题不能舍本逐末。解决了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生2:《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 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人做事也应如此, 善于取舍, 不拘小节, 才能成就大事。

生3: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 不拘泥于小节, 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 才能减少细枝末节的小事的阻碍, 从而更快地获得成功。

生4: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说过: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所累。为什么一些人树立了目标却久久不能实现, 为什么成大事者总是那么少?因为太多人缺少了“不拘小节”的品质和气魄。他们很容易被琐碎小事分散精力, 而成大事者就不同了, 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一如既往, 抛开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和羁绊, 集中精力做大事。

生5:上帝是公平的, 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个小时, 不会因为你是成大事者就多给几个小时。成大事者与一般人相比, 有着更卓越的思想和更超群的能力, 他们应该集中精力做一般人不能做成或无能力做的大事, 而不该拘泥于琐碎小事。

师:大家能进一步从事实层面补充论证材料吗?

生1:春秋时的越王勾践, 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 卧薪尝胆, 十年积蓄, 一朝灭吴, 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这类小事, 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生2: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 提出了相对论;曹操用人唯贤、不拘小节, 招纳了一大批虽性情古怪、恃才傲物但能征善战的得力将领, 帮助其实现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生3:诸葛亮事必躬亲, 管太多琐事小事, 没有处理好军中小事与建立国家的“大事”的关系, 最终劳累过度, “出师未捷身先死”。

生4: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 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不计较这些小节, 以赵国的国家利益为大事, 才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

……

师:我们逆向立意时, 还应学会将逆向立意与常规立意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提升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请同学们看下面一则材料, 独立思考:这则材料怎样逆向立意, 与常规立意比较, 逆向立意有何优势。

有哲人说:如果我们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 那么, 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不会要求过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师: (学生阅读材料, 独立思考后) 哪位同学谈谈常规立意角度?

生1: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人性、对人对己、过高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神, 不可能无所不能, 人性是有弱点的, 做事不可能尽善尽美, 对人对己的要求不应苛刻。因此, 常规的立意为:对人对己的要求要适度。

生2:我觉得以中国的传统美德要求自己, 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常规立意:人性的完美是以自律为前提的, 所以应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师:如果逆向立意, 可以从哪个角度切入呢?

生3:抓住关键词“充分”来做文章。一方面, 人性是不完美的, 人有贪心, 人求虚荣, 人图享受等等, 但人性可以发展得更完美, 而要达到更完美, 对人对己都可以有过高要求。

师:大家觉得逆向立意与常规立意相比较, 有怎样的优势?

生1:逆向立意强调人应该“有所为”, 应该挑战人性的弱点, 比常规立意更积极。

生2:逆向立意追求的目标是“人性发展得更完美”, 这个境界有高度。

师:逆向立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是“要求过高”的“度”。如果高到人无法承受, 就走向极端了。

师:同学们能为这种逆向立意补充一些典型事例吗?

生1:北大教授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获得诸多荣誉, 顶级科技大奖就有二十余项, 500万奖金的重奖曾有两次, 但他把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 自己依旧过着堪称简朴的生活。

生2:“台湾苏珊波伊尔”林育群外形不美, 矮小肥胖, 但坚持自己的歌星梦, 父亲骂过他, 评委嘲笑过他, 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 挑战自己, 最终大获成功, 一夕之间被全球媒体关注。

生3:前中国女排队员克服重重困难, 坚持进行魔鬼式训练, 赢得“五连冠”的殊荣。

……

反弹琵琶海底逃生 第5篇

1851年2月1日,潜艇在基尔港外开始潜航试验。由于技术错误,结果艇首一头栽到海底。此时,这艘潜艇在海底犹如一块石头,再也浮不起来了,眼看艇上3个人将永远留在海底,情势非常危急!

此时在艇中的鲍尔立即命令操作和赶快排除主压载水舱内的海水。当时他们沉在18米的水下,靠人力排水实在是无能为力,3个人累得喘不过气,可是潜艇还是浮不上来。

鲍尔冷静下来,他进行了分析,要靠32人自救浮起潜艇已完全不可能,只有靠水上援救。这时他听到艇外有响声,好像是铁锚在拖动,不时撞击着潜艇。鲍尔突然站了起来,伸手打开了海水阀。另外两名操作手惊慌万分,扑上去赶紧把海水阀关住。他们以为鲍尔在死神威胁面前神经错乱了,打开海水阀不等于自杀吗?

鲍尔对战友冷静地一笑,他讲起为什么要打开海水阀的道理。他说:“现在我们浮起潜艇已不可能,帷一出路是等待水面援救。可是水面人员看不到我们,他们是用锚在寻找我们,万一潜艇被弄破,那就完了。我们现在的体力,很难挺到等到别人来援救,坐等死去,不如我们自己逃生。要逃生就要向艇内注水,等艇内和艇外压力均衡时,打开舱口盖,逃出艇外,再浮上水面,那样生的希望要大得多。”两名助手一听,觉得鲍尔的想法有道理,于是3人决定齐心合力逃生。

鲍尔打开海水阀,海水哗哗地钻进了,在空气压缩到将近1/3的瞬间,他们打开艇侧的舱口,随着气泡,3人相继钻出潜艇,憋足一口气,浮出海面。救护人员很快发现了他们,立即把他们救上船来,结果3人都安全得救了。

反弹琵琶,从作文到课文 第6篇

我们为何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惯例是从课文到作文, 目的是先学好课文, 然后再去学写作文。而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从作文到课文———教师先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思路, 由写作文的思路引导着学生学课文。把课文看作习作例文, 写好一篇作文的过程之一是学习这篇例文, 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用作文的模式去套课文框架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模式, 用这种模式去套课文内容。一般小学生的作文都是“总—分—总”的思路, 就是开头一段先点明“我”今天要干什么事, 或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事;第二部分详细具体地去叙述这件事, 解释这件事, 这部分可以用1~3个自然段来叙说;第三部分是对自己所解释或叙述事情的概括总结。小学的课文也基本是这种模式。教给学生用这种模式去套课文, 看看自己能否也写出像课本上的例文来。要让学生时刻想着用自己的写作模式去套课文。在这种思路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例文, 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让学生觉得这篇课文只不过是学写作文的例文而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一部分先总地介绍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鱼、海滩的贝壳和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第三部分总结西沙群岛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课文的思路和我们的写作模式是不是基本相符?课文只不过是结构紧密、语言精练而已。当然有些课文的结构有点复杂, 但无论它怎么变化, 也是从这种框架中发展而来的。如此便增加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他们会觉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也拉近了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使学生有信心更深入地学好这篇课文。

二、注意课文中的字、词、句

要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词语、语句, 时刻想着这句话精练, 那句话有概括意义;这个关联词很好, 那个词很有利用价值;要想着这句话、记着那个词, 说不定在某个地方能用得上。要时刻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思路去学习每篇课文。这样既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句话:“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 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有位学生看到“有的……有的……有的……”这种句式, 在写《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时, 写道: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在跳皮筋, 跳得满头大汗;有的在丢沙包, 两头的同学想尽办法要击中中间的同学, 而中间的同学眼睛瞪得像铃铛一样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有的同学在激烈地打乒乓球, 你推我挡, 好不热闹……这样带着要利用的目的去学习课文, 课文就不再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而是香喷喷的“红烧肉”!

琵琶不可乱反弹 第7篇

不少的成语、格言、警句、寓言等,往往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口耳相传;但不能否认,其中有一些所揭示的哲理确实带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非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像“近墨者未必黑”、“有志者事未必成”、“不知足者常乐”等就是。应该说,这种不囿于前见、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可嘉的。用这种“反弹琵琶”法所写的作文,也因其独有的个性和新颖的色彩倍受老师的青睐。因此,很多同学特别是考场作文中热衷于使用这种反弹琵琶法,以求擦亮阅卷老师的眼球。但我们万万不可盲目地“反弹”,要知道,并非凡事都可以“反弹”,即便能反弹,也一定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否则,那就成无理取闹了。

请看病文:

“喜新厌旧”值得提倡

张华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喜新厌旧的意思是喜欢新的,讨厌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这似乎是个贬义词,不过依我看来,持这种思想的人也该“解放解放”了。

首先,既然是“新人”,或是容貌比“旧人”好,或是才华比“旧人”高,或是“寻寻觅觅才惊觉她(他)就是最望与之共怀抱的人”。如此说来,“喜新厌旧”还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

其次,“喜新厌旧”能唤起“旧人”的危机感,从而奋发图强。想当年,卓文君面临被休的危险,用心灵写了“一别之后,两地相思……”的名篇,不是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了吗?

还有,联系当前的改革开放,新技术、新设备、新科学管理,与那些旧经验、旧机器、旧经济体制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新厌旧”呢?

综上所述,“喜新厌旧”的精神实在应该大为提倡。

[评析]“喜新厌旧”这一成语带有贬义性质,这好像已形成一种共识。我们为它“翻案”难免有冒天下之大不韪之嫌。当然,如果我们将其用在钻研学业、发展科技上,说“喜新厌旧值得提倡”倒也说得过去。但上文的主要论证部分(一、二两点理由)却是站不住脚的。作者认为,只要“新人”容貌比“旧人”好,或是才华比“旧人”高,……那么,爱情不专一、喜新厌旧是无可厚非的。无疑,这种见识是错误的,和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也是格格不入的。作者还认为,“喜新厌旧”能促使“旧人”奋发图强,这也不尽正确。事实上,哪位“喜新厌旧”者促进“旧人”“奋发图强”呢!所以说,《“喜新厌旧”值得提倡》这篇“反弹”是不能言之成理的。

由上分析可知,反弹法虽好,但如运用不当,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这种技法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挑战,不断创出新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

(二)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如上文的反弹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也就不是成功的反弹。

(三)“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满分作文示例]

臭皮匠如何顶得诸葛亮

一考生

“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这句话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其意思自然是众人集思广益,远比一个高材来得强,因为个人总有想不到的地方,众人脑袋多,想的方法自然就多。这算是一正解,而这句话听得最多的原因,是80年代,全国下海经商,许多没有文化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收入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在校教书的博士们,又由于正好与学习无用论这个冤家碰到了一块,于是以讹传讹,这句话好像如同真理一般被定下来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我想未必,假如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那刘备干嘛要放下身段,三番两次地去请一个诸葛亮?当时臭皮匠多了去了,全国到处都是,他刘皇叔怎么没拉十个八个的臭皮匠当他的军师?其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后来魏蜀吴三分天下,一大半都是孔明兄的功劳,假如刘备真请十个八个的臭皮匠为他出谋划策,估计他早被别人拉出去砍了,哪轮得到他后来称帝?

古代帝王之所以能成大业,关键在于他们知道,人才是立国的资本,是他们夺取天下的保证。这个道理估计今天的人也明白,他们羡慕臭皮匠无非是觉得他们挣的钱多罢了,然而只有睁眼看世界,才会知道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温州人当时个个都是皮匠,他们把生意做到了国外,几百万几百万的鞋都往国外销。温州人的腰包鼓了,其他人眼睛红了,然而一架波音飞机就要去了几亿双皮鞋的钱!他们这个时候反而不眼红了?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中国廉价商品的确畅销全球,因此国人就开始骄傲了,然而别人一个贸易保护主义就可以把你吃得死死的,你便宜,我就告你倾销,大批商人因大额的反倾销税而破产。说白了,你就是世界人民的打工仔,发达国家就是你上司,他心情好让你过得舒坦点儿,他心情一不好你就得倒霉。国际旧秩序无时无刻不在打压中国,而打破这一旧秩序的唯一手段,便是以知识强国,以科技立国。海尔公司遍布各大洲,大赚发达国家的钱,凭什么?凭的就是那七百多件国际专利技术!你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最大的砝码,如今温州也在机制创新,也在联合,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三个臭皮匠永远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知识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财富。如今我们不再需要更多的臭皮匠出现,而是希望更多的诸葛亮能将中华民族带向一个新的辉煌。

[特色简析]这是一篇颇有争议的满分作文,它存在着多处硬伤。如文章结构不合理,全文三段,最后一大段约500字,没分层次;个别地方表述不够清楚,令人费解,如第一段后半部分,第三段前半部分说“温州人个个都是皮匠”,这里的“皮匠”与题目中的“臭皮匠”意义不一样。但本文也是一篇较好的反弹琵琶佳作。“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这句耳熟能详的熟语,考生多从正面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团结就是力量”或“人多力量大”等。可本文的作者却能反弹琵琶,反其道而行之,由正解生发开来,引申出“三个臭皮匠顶不上一个诸葛亮”的观点,突出人才的特殊作用,合情合理。这种活跃的创新思维,值得称道。本文也终因这一亮点,获得了满分。

不看续集

一考生

文学如今是越来越不景气了。

从卡西莫多对艾斯美拉达悲怆人心的爱情,到时下琼瑶笔下愈来愈滥的《还珠格格》Ⅰ、Ⅱ、Ⅲ、Ⅳ中男女主人公千篇一律地呼天抢地;从美国土地上那杆掀翻海明威的双筒猎枪和圣提亚哥手中那柄折断的鱼叉,到金庸古龙梁羽生还珠楼主那些似曾相识的江湖情愁;从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和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到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的哗众取宠……我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这是文学的悲哀。

的确,琼瑶初出道时的缠绵悱恻,委实凄婉动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委实大气磅礴,想象奇特,让人耳目一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非浪得虚名。

然而,为何精彩过后的不是经典,而是一堆堆的文化垃圾?为何凤头过后不是猪肚和豹尾,而是依样画葫芦地如法炮制出来的凤肚、凤尾?

凤头固然美丽,然而凤肚凤尾也一定美吗?

一部作品成功,然而多而滥的风格甚至是内容上的复制,也会成功吗?

非也!

文化快餐、文化垃圾的产生,这些作家难辞其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对着第一部成功作品所带来的荣誉和金钱,他们迷失了方向;于是,粗制滥造出一部部风格类似的作品,甚至是苦思冥想出来的续集,拼命往家里扒拉人民币,全然不顾这是狗尾续貂。文学不是妓女,不是一时兴起可以随意玩弄的荡妇。它是庄严而神圣的。这一点,那些叼着“万宝路”,跷着二郎腿的作家未必明白;即使明白,也难免故意亵渎。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不是书香,而是铜臭。

续集的泛滥让人大倒胃口。那些拜金作家笔下的凤肚、凤尾,也同样让人提不起兴致。

琼瑶女士那固定的“好……耶”句式,已成为她每部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标志性语句,让人一读浑身鸡皮疙瘩,也成为我排斥她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类推,其余作家的狗尾续貂之作,同样是让人恨得牙根发痒。那些冗长的带有几个续集的电视剧和电影,就更不用说啦……

因此,我呼吁:聪明的读者,只看一个作者的第一部好作品;特别注意——不看续集!

[特色简析]这也是一篇较成功的反弹琵琶式的满分作文。文章针对各种续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化现象,不是与一般读者和观众那样,大唱赞歌,而是称其为“文化垃圾”,进行否定。从经济和金钱角度,来揭示这种“文化快餐”泛滥的实质是“狗尾续貂”,并表示了“不看续集”的观点,既点明了标题,又突出了主旨,而且用语泼辣有力,毫不留情,精辟剖析,入情入理,如剥茧抽丝,畅快淋漓,读后令人警醒受益。

议论文写作如何“反弹琵琶” 第8篇

一、限定条件, 让论点更客观

反弹琵琶的议论文, 其论点往往不是正面的, 至少不是那种不需要任何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真理, 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角度上, 才是成立的, 才是正确的。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时, 考虑观点成立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 为自己的观点确定一个范围, 在这个特定范围和条件下, 论证观点的合理性, 使得观点更加客观、科学。如《精彩》一文的开头:

文天祥誓死不降, 舍生取义, 那是名垂青史的精彩;莫言在诺贝尔奖的主席台上发言, 圆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之梦”, 那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然而, 只有成为第一才是精彩吗?只有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创造精彩吗?他们的精彩虽耀眼夺目, 却不可企及, 我们应该追寻更加真实的精彩。

作者以几个熟知的事例入题, 很自然地引出精彩, 然而话锋一转, 换个角度写精彩, 写出新意, 然而说法欠妥。应该限定条件, 改成“他们的精彩固然耀眼夺目, 却难以企及, 平凡的我们也可以追寻属于自己的精彩”, 论点就比较客观准确了。

二、借助对比, 让内涵更深刻

在具体论证过程中, 既然是反弹琵琶, 必然有不同观点、论据的碰撞。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将之作出恰当地对比, 就能使观点的内涵具体、更加深刻。在具体对比中, 一定要围绕观点, 设置对比明显的细节, 进行渲染、烘托, 以使对比更加直观。如《精彩》一文, 作者这样来写平凡的精彩:

成就精彩, 不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 将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积累起来, 就是最美的精彩。一位白姓老人, 七十多岁了, 还蹬人力车挣钱, 平日非常节俭, 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守财奴吧, 但事实正相反, 他用自己积蓄资助贫寒学子, 离世的那一天, 上万人来为他送行, 他们脸上流淌的真挚的泪水, 早已交织成闪耀着光芒的翅膀, 助他向天国行进。再反观那些富豪们, 追求奢侈生活, 却无心慈善, 虽很风光, 却难说人生精彩。

文中, 作者将白姓老人的清贫、平凡、善良与富豪的奢侈、风光对比, 进一步揭露了人生精彩不在于表面的风光, 而在于内心的仁善, 在于世人的认可。通过这种对比, 对观点的内涵就揭示得更加鲜明和深刻。

三、作出假设, 让新意更勃发

议论文反弹琵琶, 有一定的走题或反题的风险, 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绝对化地、武断地去论证, 而是教会他们采取假设的方法来进行多种情况的讨论, 在思维的辩证分析下, 使得观点的新意勃发出来, 得到读者的认可。如文中作者这样来写:

成就精彩, 不一定非要成功, 不一定非要得第一, 不需要虚无的标签。当陈一冰从吊环上稳稳落地, 举起双手, 微昂下颌, 骄傲地向观众示意的时候, 他的身上散发着王者的光芒, 他是当之无愧的“吊环之王”, 就算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他没有拿到“第一名”的头衔, 但有谁能说, 这不是属于他的成功和精彩?假设他如这次获第一的那位, 实际水平并非冠军, 却因为场外因素而拿到金牌, 试问若干年回忆起来, 会有精彩的感觉吗?人们记得的只会好似获得第二的“无冕之王”陈一冰。由此可见, 只需凭真本事, 就算没有那些虚无的名号头衔, 一样可以铸造自己的精彩, 精彩人生不需要任何名义的标签。

作者以陈一冰因为场外因素遗憾丢掉金牌, 却为观众奉献出最精彩的演出为例, 对因此获得第一的选手进行假设, 得出不是凭借真本事得冠军的精彩毫无意义, 多年后人们记得的还是奉献精彩演出的陈一冰, 以此阐述了“精彩人生不需要任何名义的标签”, 很有新意和深意。

四、联系实际, 让论述更合理

反弹琵琶, 有时候论证的内容更需要结合实际来谈, 围绕读者熟悉的人和事情来谈, 才能让读者更能认可观点。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都要将观点所体现的内涵在生活实际中的表现写出来, 取信读者。如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这样来联系实际的:

成就精彩, 不一定是别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平凡的我们, 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你乐于助人, 拾金不昧, 灵魂就多一点光芒;你坚持不懈, 勇于拼搏, 灵魂就多一点光辉;你诚实守信, 富有责任感, 灵魂就多一点光彩……平凡的人, 做平凡的事,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灵魂, 一样可以铸就自己的人生精彩。

精彩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星光, 也不是炽热灼人的太阳, 精彩应该是人的灵魂化成的舍利, 是助人向更高洁的灵魂进化的涅槃圣火, 只要我们坚守成就精彩的信念, 就能打造平凡中的个性精彩。

文中, 作者没有就具体的事情来写, 而是写了周围常见的一些现象, 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 虽然不多, 但也足以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这样就使得作者的观点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更加客观合理了。在文章结尾, 作者对论点进行了深化, 把这些大家都可以做的事情归结为“打造平凡中的个性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反弹琵琶”出新奇 第9篇

摘要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形象说法。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打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无论是在教育实践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要敢于突破传统和常规。

关键词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新奇

一、逆向思维与教学

按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来判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视察,“反弹琵琶”这一行为不异于是荒唐怪异之举。但是如能反弹琵琶又何尝不是一种突破?一种思想的突破,意识的突破,观念的突破,制度的突破;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一种大胆的创新,使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可以标新立异的创新。如果能把反弹琵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或许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中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形象说法。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打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他的特点是富于独创性——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富于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富于灵活性,思路灵活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对问题的求解中,如能用上反弹琵琶这一策略不失为一种上上之策。

三、逆向思维应用举例

案例1:(二年级的一个数学题)三棵树上总共有15只小鸟。从第一棵树上飞4只到第二棵树上,再从第二棵树上飞3只到第三棵树上,最后从第三棵树上飞2只回到第二棵树上。此时三棵树上的鸟儿只数相等。问:原来每棵树上各有多少只鸟?

分析:本题如果用顺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确实很麻烦。但是如果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就显得既简单有又好懂。从题目中“三棵树上总共有15只小鸟——此时三棵树上的鸟儿只数相等”可知:此时每棵树上有5只鸟。以此为基础,倒着推回去:飞到每棵树上来的鸟要减出去,飞去的要加回来,到最后就可以算出原来每棵树上有多少只鸟了。

解答如下:

此时每棵树上有5只鸟,倒推回去:

第一棵树上有:5 + 4 = 9(只) 把从上面飞走的4只加回来

第二棵树上有: 5-4 + 3-2 = 2(只) 把飞来的4只减出去,把飞走的3只加回来,再把飞来的2只减出去。

第三棵树上有:5-3+2 = (只)把飞来的3只减出去,把飞走的2只加回来。

案例2:(四年级数学题)一个牧羊人赶羊过了10条河。每过一条河总有一半羊会掉入河中,而每一次他都捞上来3只羊。过完10条河之后清点,还剩6只羊。问:他在没有过河前有多少只羊?

分析:如果要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此题,恐怕伤透脑筋也白搭。但我们不妨用“反弹琵琶”之法来解。

解答如下:过了第十条河后剩下的6只羊中:

① 有3只是捞上来的

② 剩下的3只是过河前的一半,也就是说过第十条河前还有6只羊。也就是说过了第九条河后还有6只羊。

同样的道理,过了第九条河后剩下的6只羊中:

① 有3只是捞上来的

② 剩下的3只是过河前的一半,也就是说过第九条河前还有6只羊。也就是说过了第八条河后还有6只羊。

又同理

过了第八条河后剩下的6只羊中:

① 有3只是捞上来的

② 剩下的3只是过河前的一半,也就是说过第八条河前还有6只羊。也就是说过了第七条河后还有6只羊。

依次类推可以得出:

牧羊人没有过河前有6只羊。

其实他每次都有3只羊掉入河里,每次他都捞上来3只,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损失,最后他的羊还是原来的6只。

又试想一下:如果有损失谁又还要赶羊过10条河呢?既然这样,那就是没有损失,一开始就是6只羊。又把这个结果(6只羊)倒回去验算一下,恰好是这样:每次都有3只羊掉入河里,每次他都捞上来3只,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损失,最后他的羊还是原来的6只。这种随机应变的推导联想,不拘一格的多向性思考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解决问题。

案例3:某校教师曾经要求学生以“愚公移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大部分的学生都从课文的角度选取了“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角度来写。当然,不乏有写得好的作文。可是,有一个学生却反其道而写,他的选题角度是“愚公太愚,智者且智”。他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愚公太愚的四大理由:一是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无穷无尽。如果遇上台风、地震、瘟疫流行、战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他子孙全部死亡;二是他不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而是造“苦”。如果他的子孙一如既往地坚持他的移山精神,那么将在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千上万年的时间里只能奔波忙碌往返于渤海和大山之间。这不是造“苦”是什么?三是他的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他的移山必然造成天晴粉尘漫天,下雨处处泥泞;四是他不能保证他的子孙会一直坚持他的移山精神。也许哪天就把他的精神丢了呢?如果他换种方法去做:对山上的环境和土壤进行考察,看适合种什么植物,可以养殖什么动物并且对外宣传,修一条进山的路,引进投资,或者把它开发为风景名胜区。这样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搞好了环保,也为子孙后代造了福。这个学生就这么一反过来思考,就写出了一篇新奇的文章。在选材与构思方面,这一篇文章都很独到。

总之,无论是在教育实践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要敢于突破传统和常规。像“反弹琵琶”似的这种头脑风暴或许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条捷径呢?

上一篇:关于优秀班主任的演讲稿下一篇:新婚祝福的话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