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2024-07-25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精选9篇)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1篇

新课标下创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浅议

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一代一代的语文教育者的努力下,积累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不断革新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淡化语文教育的创新性,而仅仅把课程的教授当做传播知识的媒介;课程的设定没有对学生创新有确切规定;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媒体较落后等。

新课标在对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做了如下规定:在培养学生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走访,我们可以看到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过分追求言语的表达,而对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思维模式化,语言定式话,材料通用化;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学生思维不活跃,思路狭窄,更关键的原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思维创新的培养,脱离了思维规律。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创新写作教学的动力——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的培养是以基础为本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性共同努力下,才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由“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自愿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拓宽阅读面,让兴趣成为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前十分钟阅读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或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的美文,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思考之余会增加更多的情感的共鸣,从而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一些学生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家文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时,可以针对学生关心和喜欢的一些社会热点和视角出发,投其所好,让学生的情感专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生活中发现对美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出发,并自觉养成记录生活中点滴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认知力,这是写作活动中真挚情感的来源以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二、创新写作教学的生命力——联想和想象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说联想是为了让知识点不断的得到充实和丰富的话,那么想象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革新。因此创新写作教

学的生命之源就是联想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判断意识,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语文作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教师需要创设一个交流自由,平等友爱的教学氛围。创新是一个转变观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想法,让学生大胆的想,积极的想,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之花的成长的沃土。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要不断的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学习这段文字时,学生并不认识槐树,也没有见过秋天槐树落花满地的情景,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和铺设,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秋天的清晨,当秋风轻轻推开房门,作者起身走到门前,惊喜的发现

院子里的槐树落花铺满了地面,如同冬日大雪一般悄悄的铺满了地,作者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当教师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会在追求和发现美的同时,让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断提高。只有学生主动的自觉地去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那情感的空白会一点点填补起来。

三、创新写作教学的活力——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产生更多信息,从来源相同的信息中产生各异的输出。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求异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思维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富有个性的洞察力。而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教师要着重从这2个方面培养:

1、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角度出发,发现解决问题的多中可能,它要求思维的

主体从寻常中见不同,从从常例中见特例。在文章的构思阶段,这种发散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充分的调动出来,让写作走进生活,从而激发思维的多样性。

例如:以“水”为话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不同的文章主旨。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1)小和大:从滴水汇成大海,积少成多,联系到重视积累或个人与集体的问题。(2)上和下:从地上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联系到于细微之处也能见精神的问题。(3)此与彼:从水装在什么样的盛器之中,它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联系到人要善于适应环境;从水与船的关系,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联系到得民心与失民心的问题。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运用逆向思维,解说成语: 见风使舵、知足常乐、东施效颦 见风使舵:顺应朝流变化,及时改变思维或调整方向,才能成功。

知足长乐:目光短浅、骄傲自满、坐井观天,长乐其实是一种短识、无知的表现。东施效颦:丑则思变,对美执着追求,这是一种诚恳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事物的两面性,是决定逆向思维的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的重要途径。但是逆向思维不代表天马行空,不注重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追求逆向思维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2篇

阳高职业技术学学校 任玉全

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差,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教学的起点较低。我们所教的很多学生本来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薄弱,整体素养也不是很高。进入职业高中后,刚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了解,然后更是片面地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作为老师所花的功夫就要更多一些,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就要研究得更深一些,在课堂教学上更要多进行创新。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同时,它也要受心理因素,如情感、欲望的制约。进行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具体来说,在职业高中体育课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情趣。

指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在课堂上能互动起来。

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不善于学习。他们对上专业课都缺乏兴趣,对上语文等文化课更是如此,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感悟早读。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读语文读出味。我们把简单短小,而且语言或情感特点明显的文章集成册,称之为“早读教材”。例如有一天早晨同学们读到一篇摘自《青年文摘》的文章,写的是母爱,当学生读完最后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孝而亲不在”后,学生们全部都静了下来,足有一分钟没人说话,我知道学生被文中的情感感动了。

2,上课诵读。

上面所说的早读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课堂的朗读则让学生走进语文。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一个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应该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指导和分析,体会。在课堂上精彩的朗读和分析,无疑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

3,课外阅读。根据我的观察,爱看书的学生,语言的感悟力理解力会比较强,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语文成绩自然突出。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给每位学生制作了阅读卡。通过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是我们的目的。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把握好,组织好这三个时间段,我们就能实现学生从知语文到喜欢语文的转变,再到以语文为乐的更大转变,从而使学生找到学语文的感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精要。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少讲,但是讲课要精彩,要点不繁,有吸引力,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消化空间。教师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1.激趣导入

创造性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常常能在上课开始用极短的时间,既出示了学习目标,又撩拨了学习兴趣,有时还设置了思维的荒漠,诱发了好奇心及求知欲。如教师上《不求甚解》时,一上课就撩拨学生的思维:“今天学《不求甚解》,看看谁能想个办法,把课文变短?”再比如一次看《雷雨》的教学视频,教师激趣道:“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了解人的方法。其实了解人不光要听言现行,还要猜出他心里的想法。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去了解„周朴园‟?”一个问题统摄了全课,课堂创造气氛浓烈。如果遇到名家名篇教师也可以由作者的简介着手导入课文,提问学生对作者了解多少,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作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还能达到温故初中所学习知识的目的。

2.取舍教材

成功的导入之后,应紧紧围绕与之有关的课文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并调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带入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中去。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敢于舍弃一些内容,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要能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学生需要去“虚”取“实”,去“粗”取“精”。

3.以生为本。

很多老师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时常常出现 “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上课的“不配合”,老师就干脆以自己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如果课堂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都会觉得疲劳,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不利的。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两位学生扮演林黛玉等人学生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把课文中的大学课堂搬到我们的中学课堂上来,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很快就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学设计合理,教材处理得当,可使老师在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求同存异。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要承认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悉心辅导,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如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可以围绕文中提到的究竟人生是机遇重要还是自身的素质重要这个议题开个辩论会,教师担任评委,并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学习《宋词二首》,我们可以让学生畅谈究竟喜欢哪一首,还可以延伸到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也可以有一千个苏轼,一千个柳永。

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创造,当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最致命的缺欠也是创造。创造力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育通过一篇一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因为每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它能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的欲望。这也是语文课的特殊魅力所在。我们不能人为地创造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迫学生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理解。否则,我们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第3篇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所谓创新性教学, 就是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仅仅围绕以人为本思想, 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好奇、求知上进的精神状态之中。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尤其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其教学手法, 或者是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落实问题上是非常好的, 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喜欢以经验办事, 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接受, 导致自身不断偏离实际教学。并且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增多, 如果教学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 那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进步, 而且还会让学生逐渐对该课程内容失去兴趣, 对教师失去敬仰。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是失败的, 没有成效的。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就必须不断汲取新的教学营养, 及时更新自己的见解理念, 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 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有效教学。

二、简化语文教学理论, 敢于讲新东西

语文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简化语文教学理论, 使之精要、管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删去过时的内容, 然后筛选出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对课文中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和关于学科理论基础的进行重点教学。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和“现代教育手段与语文教学”等。最后就是简化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语文基础理论的学习, 固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也离不开学生的钻研, 教师的讲解关键是要讲解得精、深、新。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如果照本宣科, 泛泛讲解, 只会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恶感。敢于讲一些新的东西正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语文教师不能闭门造车, 只知道抱着课本搞教法研究, 要更多地关注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 关注各地语文课程标准的进展情况, 各地的新改革措施, 以及专家学者最新的语文研究成果。要在语文教学中, 敢于给学生讲解语文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三、创新作业形式优化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作业固定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 认为作业多多益善, 向学生布置大量作业, 学生背负着沉重的作业压力, 做作业也是忙于应付, 为了作业而作业, 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挖掘教材内容, 巧妙设计课堂、课后作业, 从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出发, 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作业, 进而从作业中有所感悟,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 设计情趣型语文作业

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教师要改变烦琐、枯燥的机械式作业,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前提, 采取多种方式, 设计富有情趣的作业, 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练习相结合, 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在《药》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小说和戏剧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的差别, 可以在作业实践中将戏剧和小说结合起来, 相互比较, 融会贯通。因此,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通读原文, 根据原文适当改写人物语言, 可以适当补充“舞台说明” (在“说明”中要对人物的服饰、年龄、身份、性格、说话语气、神态给予适当描述) , 将《药》的第三部分“茶馆议药”改编成话剧, 要充分体现出话剧语言的特色。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场景,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潜力, 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

(二) 设计层次性语文作业

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作业, 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 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例如在学习完《声声慢》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层次的问题:1.背诵这首词。2.结合南宋文学家张端义的评价, 说说《声声慢》中叠词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 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诗词, 说说叠词有哪些修辞作用。3.同样是“愁”, 比较《声声慢》与《虞美人》有何区别, 上网搜集一些有关“愁”的名言名句。

(三) 设计实践型语文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实践型作业。例如在学习完散文《我的母亲》后, 为了让学生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 理解妈妈的辛苦, 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母亲一天的生活情景, 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

四、结语

语文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师应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简化语文教学理论;在布置作业时要创新作业形式。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会更具有吸引力、鞭策力和创造力。

摘要: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形式良好, 在此背景下, 以新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前提, 鼓励创新教学, 不断优化和改善当前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大流的落后局面。这就要求广大高中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深层次拓宽面对一切学生的教学任务空间,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教学成果为目的, 实行创新教学。

刍议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4篇

一、渗透语文精神、寻求语文教学革新方向

若想使得某件事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升,那么我們对事物的本身就一定要有所了解,渗透其本质和特性。正如语文学科改革中,我们要对语文的学科功能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特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和训练,最终达成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熟知以上观念,我们才能够向革新迈进。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的阅读写作能力都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将来更加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汲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思维被强加上枷锁,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树立民主创新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发现,有效的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呢?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若想实现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三、改变教学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战场,那么怎么在这个主战场上将教学改革落于实处,是我们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必须攻克的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知识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吕叔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我们可以理解为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真理更重要。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时刻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1.启发探究式课堂

启发探究式教学即为:提问—探究—析疑。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提出问题很重要,我们要注意课堂问题的开放性、启发引导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问题要具有大面性,能照顾到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思维层次。然后要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把握。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

2.积极活动式课堂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定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我们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例如,征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赛、模拟节目主持、影评活动等。

创新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实施好语文创新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不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更加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路遥.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7).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开保.高中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湖南教育,2004(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豫中学)q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第5篇

江苏省盐城景山中学 朱明

【摘要】

想要让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不断得到创新,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面。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有大胆创新习作中才能够出现更多亮点,学生们才能够写出更多更有感染力的文章。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第6篇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文/刘顺田

摘 要:在科学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时代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教育来说,新课标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要求,改革和创新成为教学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残留了许多传统的思想,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应有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自我塑造。针对这一话题详述了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改革和创新。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7篇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愿请教于同仁。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 1 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 2 养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男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沙城中学高二153班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6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5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刑侦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 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祝福》,可让写《祥林嫂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者,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五、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谈 第8篇

一、给学生好的范本,让学生沐浴经典

学生在写作之前需要有好的临摹范本,教师需要给学生接收最好的知识与营养。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很多阅读的书目,可以列举一些《读者》、《青年文摘》、《智慧背囊》等杂志,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写作情感,激发自己的写作愿望。通过具体可感的教学指导,学生会朝着营养丰富的经典作品中去品读书文,并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汲取,和素养的积淀中去,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优化写作的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一些高考作文的满分作文,让学生学习优秀高中生考场作文的优秀范本,让学生吸收智慧的成熟的考场作品的芳华,在心中会形成精彩的作文模本,并会提升学生的作文的整体面貌。通过这样广博而精深的作品浸染,学生的写作境界会得到提升,学生进行高考作文的创作的时候,起点就会很高,也省去了独自摸索钻研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生科学合理的写作方法与过程

学生有了阅读积累还是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写作过程,教会学生怎样写作,这样,学生就能收获更好的写作效果。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要写的作文题,对学生进行题目的审题,并教会学生掌握题目的范围和内容,帮助学生对题目理解透彻而深刻。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写作构思的过程。这里笔者提出一个简便而高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事先写好下水作文,然后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经历分析给学生听,演示自己形成这篇作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科学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将写作的过程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提高学生的写作质态,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另外,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致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写作方法能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好的技能,给予学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会觉得写作有据可依,从内心深处觉得写作是一件容易而不是痛苦的事情。

三、让学生精心修改,雕琢出作文精品

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精心修改自己的作文。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提到,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世界著名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写作而不加修改, 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海明威就曾经向读者介绍说:“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 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经历着这样的修改过程,作为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在作文修改中提升学生的修改水平,升腾学生的修改能力。教师可以事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而细致地修改,并进行标注,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的方法,将作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作品的修改后的样子,教师并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讲解,对自己的修改过程和理由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剖析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熟知教师修改的情与理,也能够更好地掌握修改作文的诀窍,更好地形成写作的修改的方法和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境界。

四、组织写作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或者活动,组织同学们开展写作综合实践活动,在一些写作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配乐朗诵的活动,辩论的活动,演讲的活动,佳作欣赏的活动,主题班会的活动,在这些精彩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积极持久的兴趣,产生不竭的动力,产生强劲的力量。在这些写作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锻炼,学生也会对写作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写作的才能,充分全面调动学生心中的智慧的积累,启发学生的心志,提高学生写作的悟性,全面挖掘学生写作的潜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全面提升写作的面貌,优化写作的效果,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进入到全新的境界和视野中去,并激发升腾学生的写作理想和愿望。

参考文献

谈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38-01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者,我们该如何出新,来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使命呢?

一、建立师生新关系,创造融洽新氛围

(一)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真正使学生“亲其师”。卢梭说得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也会对其所任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情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二)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学生“信其道”。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应是双向影响、交互作用,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三)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终身学习的信念,真正与学生“同进步”。合格的学历、训练有素的教学能力、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新课改的进行,信息渠道的广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工作,使自己在学校里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二、开发课堂新活动,增强自主新意识

(一)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衔接,注重丰富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丰富生活和人生的体验。

(二)注重不同文体系列的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不同文体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学体裁,也应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系列目标中都包含了学习方法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举一反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鼓励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不同的课程都提出了各种实践活动的要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姿。既提倡尝试各种文体的创作活动,又有组织文学社团、朗诵小说、表演戏剧、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更有小说、戏剧、文化等的专题研究和探究学习。这些不同层次、形式不一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自由的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建教学新模式,培养想象新思维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上一篇:检修工作票三种人考试下一篇:竞选学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