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2024-05-30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精选8篇)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1篇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参考文献:[1]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结题总报告[A].“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3).[3]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网络信息云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领导层的创新思维优势,重新考虑调动全体教职工的能动性,优化教师队伍配制、考核,全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达成校风、样貌的根本好转,造就一批合格学生。

一、做好结构改革,建立岗位框架,竞聘上岗。

学校校级领导层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设立岗位、岗位职数及岗位系数,制岗位职责、评价考核办法细则。全校教职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竞聘上岗。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主的竞聘考核领导小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竞聘与考核,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能减少和杜绝人情竞聘、人情考核,让优者更优,劣者追优,酿造一种和谐、融恰、积极向上的学校教职工队伍。

这样,可以克服①学校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岗位人浮于事,有的岗位人员紧缺。②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双向选择进入岗位,能热心本职工作,创造佳绩。③考核制度化,公开、公正,全员监督,更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正能量,进而调动教职工动脑思维,创造性地工作。④优化学校管理结构,使人人有事做,做事有准则(标准),考核有目标。

二、严格考勤制度,考勤面前人人平等。

纪律是实现成功的保证。遵守劳动纪律是每一个教职工的义务。无论校级领导,中层干部,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任何人不论什么原因都不能置学校劳动纪律这外。领导干部要在教职工面前做好表率,实事求是,带头自觉遵守学校劳动纪律,“打铁还须自身硬!” 普通教职工也要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切记因为“我”与某某领导关系不错,他会给“我”开绿灯,为“我”开脱而给领导设置障碍,使领导不能公正执法,在别的教职工面前不能自圆其说,从而致使学校管理一盘散纱。

学校领导干部、业务素质、政治修养都应该比普通教职工强。在学校事务管理中要以身作则,带头垂范,切不能因为某教职工我们关系不错就睁只眼闭只眼,任其为所欲为,不讲原则,听之任之。长此发展,必将削弱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更多教职工不信任,不信服,最终造成领导台上讲,教职工在台下搞。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不给你当面理论,就是给你面子,造成学校管理的尴尬局面。

领导干部是全校教职工的楷模,教职工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视其工作方法、管理方法、用人方法去做事,去工作。因此,唯有做到管理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思维的能动性,发挥最佳工作效果,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给教职工以发展平台,成就教师成功

四、改革利于教师发展的陈旧考核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师评价制度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应该重新修正。作为领导层应该大胆决策。这里例举几个现象,仅供参考。

1.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考核教师时通常采用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与年级平均值的差值评价教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如政、史、地、生、理、化等小科目与语、数、外等大科目(指每周课时数与个人授课班级数)存在倒挂,往往语、数、外教师得分甚少,影响了语、数、外教师的劳动积极性。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考虑将教师班级授课时数作为参考 系数参与评价,以调平学科间评价的相对公正、公平。计算公式为:个人平均分得分=(个人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班级授课时数÷学校教师标准工作量),这个公式仅能建立在学校在充分评估学生入学成绩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分班。但在实际中,我们有许多学校为了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和优化班级教学,大多都采取分层教学。这样,再用前面的计算公式简单评价教师存在明显不公平。教师中产生了消极怠工,部分教师凭借与领导的关系步入重点班(试点班或火箭班)后,与普通班教师一样,没有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而是处在不同层面的消极对待。学校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中规则不公平,教快班的教师永远优秀,教普通班的教师永远得不到优秀,极大地伤害了教师。建议学校是否考虑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考评教师,建立教师评价立体网络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师评价体系公正、公平、透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比一般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作为一个科任教师关注的是每一节课,作为班主任关注的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学校领导层关注的应该是一所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民展,关注的是一所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口碑。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都不能带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要大公无私。

2.在评优选模方面,要客观公正,让优者实至名归。

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客观公正的、充分发挥正能量的评优选模方案。杜绝随意性、人情化、草率了事、完成任务型的评选方式。

学校的工作是由方方面面、不同岗位上的教职工共同完成的,不是由少 数几个人完成的。因此,在评优选模方面不能只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能让大多数的教职工认为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结果都一样。反正领导又看不到或者在领导眼里自己都不行。造成工作装模作样,敷衍应付。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很重要,但教师的工作是人的工作,往往需要学生的配合,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教师的成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圣人的弟子为什么没有全部成为“贤人”?是孔子的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有一所学校在某年的教师评价中,对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时隔十年,我们的某某教师又教出了一个满分学生,应该给予重奖。试问:这位教师那么会教,那么能教,为什么时隔十年才出了一个满分学生?为什么没有年年出满分学生?如果换成另一位教师任教,这个学生是否同样也能得满分?后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生得了满分,会与前面提到的那位教师获得同样的殊荣吗?

有这样一位教师,在学生入学分班抽签时,抽到的学生最高分和平均分都处于全年级8个班这第八。教师苦心教学,一年一个台阶,结果在毕业升学考试中,统揽全年级有三名于该班。领导却视而不见或根本就没有在意。在评价考核教师不能给予该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追问原由何在?该教师不会阿谀奉承,只知道整天去管理自己的学生,研究自己的教学、备课、批发作业,没有抽点时间去与领导交心。

我们的一些教职工,平时工作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也不求无过,但每到考核或评优选模时,表现犹为积极,又是找领导又是打招呼,简直忙疯了。在个人推荐中还说,你们都已经聘上职称了,教得好是理所应当的,你们还好意思给我争吗?同事间也碍于面子默让了。但久而久之,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长此以后,学校的工作没人做或没人好好做。时间长久了,就变 成了好好工作的人得不到尊重,受不到推宠。讲原则、说真话的人被唾骂,正义得不到伸张,歪风邪气盛行。学校变成一盘散纱。领导会上讲,教职工会下搞,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不给你争辩就是对你最大的恭敬。学生犯错无人管,你叫我来我就来,你让我去哪就去那,到不到是我的事,干不干也是我的事,只要我到场你就无话可说。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3篇

一、以创新为突破,理性认识教科研工作

我们需要提出这样的目标:以创造科技为突破口,以实施新基础教育实验为载体,向科研要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口号,是基于对本校的客观实际出发,希望通过科技求得声誉,通过新基础理论以改变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我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以及不少学生、家长素质的偏差,师生缺少成功的喜悦,教学缺少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的支柱,这样就构成了我校以寻找科技为突破口,提倡从教科研上要质量,建立追求实施新基础教育的新平台的大背景。要搞好教科研,首先要在组织管理、教师思想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替代原有的教育理念,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教育对象的近期成效和远期发展的作用;二是在行动上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智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影响;三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验到师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教科研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它特有的育人功能。

二、以发展为宗旨,制定教科研发展目标

在近期内,我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我进一步想到,我们的教科研也应提出发展规划。如教科研的三年发展目标可以这样定:在新基础理念指导下,通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校有总课题,组有分课题,人人搞课题,教学有反思的教育教学氛围。其研究发展目标可以是:(1)注重知识与方法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素质。(2)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技应用能力。(3)注重学科知识与信息科技相整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4) 注重科学与人文相渗透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5)注重学校管理和班级文明建设。(6)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我校还可以以原有的研究课题为基础,成立新的指导性校极课题。例如:(1)后进学生的帮助和管理。(2)“会学———学会”课题的研究。(3)适应我校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的研究。(4)新基础教育在班集体建设、课堂教学、新型学校建设方面的研究。(5)新型学校管理的研究。(6)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运用的研究等。

三、以完善为根本,建立教科研管理机制

学校对教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教科研成功的根本保障。这个机制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接受教科研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时必须转变管理观念。首先要从事物性管理转变为思想的管理,即思想的选择和决策,要用先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针对教师科研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地组织专题研讨,通过研讨激活每一个教师的科研头脑,使他们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焕发出智慧和才华。如果说制度是“冷”的管理,那么情感就是“热”的管理;如果教师能充分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回报学校领导的厚爱。如果这样,教师的生命会涌动出更大热情和激情,表现出他们更加鲜明的甚至是卓越的个性。我校可以建立新的教科研的管理机制,如:(1)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建章立制,明文规定对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在绩效等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等级的嘉奖,在职务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将此作为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一项长期有效的制度。(2)健全评价机制。我们可以在学校、教研组、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如“教师教育教学考核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学质量评价表”“优秀教研组评价表”“教研活动登记表”“教科研大事件登记表”“学生评价反馈表”等。(3)建立教科研机制。其标准是:具有敬业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一定的教科研功底,有实绩。其方法是:以点带面,以强带弱,逐步扩大。(4)建立保障机制。首先是组织管理保障,由校长决策、教科研主任统筹安排,组织各项活动。其次是师资队伍保障,不断扩大教科研队伍,提高其业务素质。其三是时间安排,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其四是资金保障,保证到位。其五是信誉保障,允许失败。其六是跟踪服务,定人定时实行反馈。

四、结束语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4篇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首先: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其次: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最后: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一一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5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管理创新,积极构建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为依据,主要探讨构建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教育管理既包括教学教务管理,还包括对人、财、物的行政管理,需要主动收集各种有效信息作为学校决策的依据。当前,传统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由于缺乏对实施新课改的保障和对学校制度的支撑,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21世纪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提高学校管理的力度,改变教育教学现状,就成为了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为依据,根据笔者的教育管理经验,通过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进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1学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反思

1.1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把学生的分数看的相当重要,因为成绩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还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许多教师都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和“两极分化”现象。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给分数蒙上了功利色彩,成为了利益驱使的砝码,教师通过分数对学生分层,实施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教学改革目标偏离正常轨道。

1.2学校规章制度过于机械化和程序化: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规范师生行为,提高道德素养,稳定学校秩序。但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过分重视规章制度的作用,往往是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细化规章制度,与评分和经济处罚相结合,与现代化教学管理目标不符。师生都成为了规章制度的奴隶,学校管理者成为了监工,规章制度过于机械化和程序化,使管理变成了检查,使师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小心谨慎,缺乏个性和活力。从整体效果看,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到最后也没有立足之地,流于形式,缺乏基础和师生的支撑。

1.3学校管理崇尚权力缺乏思想教育: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还表现在崇尚权力,脱离实际,缺乏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学效率极度下滑,而且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学校在教育管理上以权为本,权利至上,缺乏民主和科学,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和目标。学校管理需要权利,但并不是依靠权力去欺压和摧残学生,而是要靠权利去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造就学生。在一个只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是难以有效开展的。因此,学校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不仅要寻找新模式和旧模式相融合的途径,还要勇于探索符合新课改的管理策略,为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21世纪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2.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基础,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时,必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既要创新,又要合理继承,做到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被提上日程,每一个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课堂的主导,从“满堂灌”到“探究教学”。改变对分数的错误的观念,不再唯分数论,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助,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

2.2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管理方法: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要走出校园,推行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开放性、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管理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学校领导在教育管理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注重管理的策略,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家庭教育主要以父母为主,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在教育中渗透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社会产生的正确的认识,对社会风气和道德习惯等形成的了解。

2.3利用校园网推进思想教育,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综合实力:如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普及给学校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园网站和校园论坛,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可以把学校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活动等放到校园网站上,当学生浏览的时候能够增强对学校的喜爱,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还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开设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模块,学生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表在论坛上,然后会有相关的教师及时进行回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出谋划策。网络的便捷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认清形势,适度运用网络,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学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强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找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符合学校课改的规章制度,突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拓宽教学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盛强.新时期下乡村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年第5期

[2]吴微.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研究[J].才智,2008年第21期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 第6篇

论文 关键词:新 农村 ;基础 教育 落后;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 发展 的建设,是促进农村 经济、政治、文化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这种和谐新农村的实现,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 中国 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推广“基金式教育”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制约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 现代 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安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相信“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将陆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而这种建设的成功,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而且教育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农村普通中、小学,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至于在成年人中进行的扫盲教育和农民业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则是在没有完成基础教育人群中进行的一种补偿性的基础教育。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含义

农村的幼儿教育,从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意义上讲,也可以并入基础教育的范围,但它实际上只是教育和保育的结合、以保育为主的学前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是对学龄儿童实施的初等教育,是给儿童身心发展以全面影响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它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的重任。农村普通中学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这一级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教育,即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和为到更高一级学校进一步接受教育打好中等普通教育(又分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也为其中一部分人进一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农村扫盲教育是对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备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以便为运用文字思想交流或进行必要的活动提供基本前提条件。

农村业余初等教育,是试图对扫盲后的学员和没有上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或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者进行的业余文化教育,主要是相对于高级小学阶段的初等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逐级升学和接受高、中级专业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以至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的素质基础。搞好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终身的成长和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基础教育也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奠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而且普及初等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国外经验证明,普及初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国民收入。(2)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基础,有助于把 科学 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3)初等教育的投资较小而收益较大。具体而言,就是讲农业是一种产业名称,指的是农、林、牧、渔等生产事业。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一些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直接带动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就业现象,流向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偏远的山区;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使一些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这种尴尬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大城市经济繁荣、待遇优越的强大吸引,更是因为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人才缺乏的原因

1、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占据战略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必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工资拖欠,而且拖欠的数额比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保障,素质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只所以会这样,根源在我国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如高考制度在地域上存在录取分数差异。

第四,农村人招不来金凤凰,自己也不会家养金凤凰,当然会尴尬。

2、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一,贫苦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2004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的辍学率平均为2,49%。由于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几乎为0。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小学辍学率不低于2%。初中辍学率,估计不低于7%。

第二,经济落后也造成了当地财力不足,有的贫困乡村,甚至无法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如:比较贫困的西部8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114.4万,占全国未入学儿童200.5万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脱离当地实际,办学缺乏吸引力。

三、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相当比例,在当前我国国情条件下,农村的安定、发展和繁荣,一定程度上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总体水平的高低。某种意义上讲,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另外,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总之,推动和促进教育的发展,也是任何政府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 农村 教育 重视度的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采取了一些很有力度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并部分解决了这些矛盾。

从198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 科学 规划会议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畏研究员牵头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到1989年5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通过实验区为实施“燎原计划”提供经验和示范,又通过实施“燎原计划”推动全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再到1994年9月24日,国家教委颁发《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另外,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在2002年5月27日印发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示,根据教育 法律 法规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 中国 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政策、教育部政令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出台,都不同程度的缓解着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但还不能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笔者建议可以实施推广“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

所谓“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即在保持我国农村现有教育模式中,已有的有利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采用类似基金的方式,给予积极供给自己孩子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家长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具体奖励(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情况的现实需要,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奖励制度),鼓励家长供给孩子按时上学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建立一种农村人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广。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更详细切合农村实际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可以给予农村财力、物力等物质方面的直接帮助,尤其是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帮助。同时,相关立法部门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很必要。

其次,就这项具体工作而言,除了政府进行相关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帮助,像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些基层的组织,也要积极地加入这场基础教育的全民运动中来。相关具体建议

第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去宣传并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供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高级的教育,并鼓励身边的人去支持自己的念书、获取更高的学历。

第二,充分利用村里已有的设施和条件。办黑板报、每天定时定点定量播放广播等,集中、重点宣传接受教育的好处及国家和政府对教育扶持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可以采取走家串户等方式,开导农民,让广大农民明白“让孩子中途辍学,外出打工赚钱”这一只跟眼前利益想法的害处所在,并让他们理解支持孩子学习更多知识的好处。

第三,在宣传起到一定作用的时候,在村里同步开展小规模的教育讨论等活动,巩固宣传效果。可以责任田的划分小组为讨论单位,也可以村民的居住地为依据实行划片讨论。这样,让“接受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是大好事”由理念变成实践,由想法成为行动。

第四,像县政府这样一些与农村空间范围上离得最近机的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这项工作在农村实际开展的最新动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这项教育模式的推广,可以采用“试点——区域——全国”这种循序渐进的传播模式,类似我国 经济 特区的建设,此外,也可采取其他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等。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把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爱传递到广大农民手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基础教育,让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服务。通过这些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从根源上控制并减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的辍学率,有效保证绝大部分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并完成基础教育,让“先富脑袋,再富口袋”,还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至理名言,在农村发展中产生同样的燎原之势。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新的量和质的飞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砖添瓦。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新认识 第7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抓好教育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尤其是农村这类学校,面临着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学生生源不足、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危机,更应该在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才能出效益,出质量,上品位。下面我对教育教学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提升教师的管理意识

每当一提及教学的质量,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的任务,与其他人没有关系。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教育教学在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根据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讲,初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直接管理者。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对相关教学的管理。(2)教师在讲课、批改作业、测试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这是提升初中教育教学有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

学校常规管理中教学管理是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抓好每天、每周、每月、每期的常规教学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落到实处。①各学科教师要求有完整的课时教案和复习教案,教师至少配备三种参考资料和一至三类练习题集,要求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②不上无准备的课,教务处加强督查,把课堂教学事故纳入考核,查到无准备的课视为旷课,并与其谈话,限期改正;③重点科目要有适量作业,分课时、单元下发,作业把握三个关口:一是作业量足;二是作业全批全改;三是作业评讲订正。教务处加强督查(每期至少定时检查四次,平时抽查);④除了完成学校、年级组织的月考外,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情况有单元检查(自己命题,自己考试、自己批改、评价),对各自学科定单元目标,未达到要求者考第二次,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给学生定目标,对未达到目标的进行实质性弥补(如试题更正、分析、重考等)。考试科目必须强调单元过关检测,结合课程标准、考点要求,多时间、多角度的进行小

结,加大基础训练力度,只有基础训练得以夯实才能形成能力,得心应手;⑤加强自习课外辅导。根据学科特点,多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进师生情感,如语文课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指导、师生对话、学生心理疏导等;数学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把学科竞赛体现在平常学习中;物理、化学注重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化学,从物理、化学走向社会的能力,其它学科都应有相应的内容补充;⑥引导教师逐步建立教学资料档案(计划、教案、成绩册、学生情况、试题以及教学随笔等)。

2、注意抓好几个结合。①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学校班子成员轮流值周,负责督查课堂教学,检查各班的教学秩序;教务处主任和教务员对老师的课堂教学随堂检查,作好记录并及时讲评。对情况比较差的教师,与他交换意见,商量整改措施,促使教学行为的改观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②听课和调研课相结合。每期规定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中年教师不少于15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便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知,互帮互助,尤其是新教师更应多听课,吸取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对于教学水平较高的课,教务处有针对地调研,帮助教师总结整合,打造精品;拟订新教师培训方案,要求新教师上好三课:随堂课、研究课和汇报课;③学生评价与学校督查相结合。检查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态度,学生能比较公正的评价,每期以每个班抽调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管理、清正廉洁等方面进行打分,然后由教务处汇总,进行综合评价,纳入教师的全员考核,记入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奖优罚差。

3、加强期中、期末质量考核。严格按照各年级的质量考核方案,落实每期二次的质量考核,要求质量奖金数量较低的教师,学期结束时或下期开始主动找包级领导说明情况,对学科差距较大的教师实行“对口帮扶制度”,由同年级同科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同时加强“学生评价”制度,一学期末以观成效,实行动态管理。

4、切实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

一、二年级均衡发展,到了毕业班重心有所倾斜,随时了解各班动态,及时解决各班及任课教师遇到的困难,班主任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各阶段的情况,广泛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拟订好计划、目标,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心中有理想,奋斗有目标,行动有措施。

三、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要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质量的提升。根据国外现代的教学管理相关的成功经验,要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效地联合校内的所有成员、家长、社会,积极的参与到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国在对学校的管理上做得还不够,这不仅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偏差,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真正的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作用,必须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 以下两点:(1)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调动校内的各个力量,力争与家长、社会取得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2)在校内要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组织、制度等,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可靠的、适用的改进意见。

四、构建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

和谐、优美、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初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促使教学环境一直处于一种良好、平稳的发展状态,需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作为一个初学的教学管理人员,(1)集中精神,不断地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2)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时地增添教学器材,逐渐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促使器材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3)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维持、班级优良作风的形成等,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创设优美、安静、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加强对教学整个过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从传统的经验上讲,对质量的管理只是注意对质量的检查,也就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对教学全过程的创造管理。由于教学的质量并非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出来的,因此,在管理上,我们要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由以往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加强管理。也就是说,要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进行管理。在目前看来,我们国家对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学生课内外的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远远不够。究其后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没有得到严格的统一规定;(2)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顾忌自身,没有实现各

科作业的和谐统一;(3)学生家庭作业的负担相对来讲较重;(4)部分学校因为客观条件受到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或者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等。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各科之间的有效协调,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安排、检查等,促使其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管理的实效性。

五、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利于激发教师教育生命的活力,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①立足教师个人发展,在“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怎样成就自己的成长计划”、“学校需要为自己奉献什么”、“自己应该有哪一些付出”等问题上引导教师深入讨论、思索,引导教师积极拟定个人发展规划,做到个人有目标、学校建舞台、同事互促进。从教师实际需求入手,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培养计划,从而使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形成专业化教师群体奠定基础。②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以“骨干教师”为抓手,实行定目标、定方向、定任务的办法,在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以指导、帮助,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第8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因此, 学校科研管理必须强化策划意识, 在调查了解的前提下, 我们在对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科研管理的构思和设计, 全面加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 把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最佳。

一、现状分析

由于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之路, 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已取得一定优秀的成果,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学校还存在着科研管理薄弱等问题, 例如:教师科研意识不够强;课题实验研究过程管理不规范;课题研究出现重“大”轻“小”的现象;有些科研课题不能够从教育实践出发, 去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甚至有的课题出现只立项, 不研究, 只开花, 不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见, 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已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此课题的提出, 对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化管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探索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 目的是使科研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原则

构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 坚持以邓小平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 构建科研管理新模式, 促进学校“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的贡献。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粗浅的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坚持“三个面向”, 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 构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的新模式。

2. 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使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化。

3. 整体性原则。

教育科研管理要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全面管理, 全方位实施。加强教育科研组织管理, 强化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健全教育科研制度管理, 优化教育科研队伍管理, 搞好教育科研档案管理, 实现教育科研整体优化。充分发挥指导与检查的作用, 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员齐抓共管, 齐心合力, 共同做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

4. 主体性原则。

管理者的对象是广大教师, 是搞好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从突出主体地位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应该是参与教育科研的主体, 但也是参与教育科研民主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 要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主导性原则。

突出以教育科研管理为主导, 学校的校长、科研副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的主导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6. 实效性原则。

坚持实效性原则, 是解决重口头、轻实践以及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性的重要原则。必须要抓实, 要实干, 见实效。

7. 有序性原则。

教育科研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有序化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成果总结、终端成果验收以及成果交流与推广等, 必须周密组织, 有序运作, 取得圆满的效果。

8. 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性原则, 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 实现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管理模式

在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中, 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其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对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 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1. 建立“一体两翼”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

建立以教育行政管理为主体, 以科研管理、教研管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确立, 有利于提高“教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水平。

2. 构建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

所谓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 即以科研为先导, 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为重点, 实行校、处、组“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校”指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 统一筹划, 全面指导, 强化管理。“处”指科研处, 教导处明确分工, 密切合作, 具体组织, 实施管理。“组”指教研组、年级组, 是基础的教科研活动单位, 要扎实有效地做好科研、教研工作。

“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的确立, 解决了学校科研管理以校管为主的单一管理问题,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提高了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

3. 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管理, 设立科研管理机构, 健全与教育教学制度相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在校本科研中引导教师应用科研成果, 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再研究, 使成果得到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管理策略

1. 加强教育科研思想管理。

通过理论学习、信息交流, 对教师进行科研思想教育, 端正其思想认识, 纠正搞科研神秘论的错误思想, 打消教师的畏难情绪, 消除功利思想, 树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新观点、新理念, 形成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

2. 实行教育科研目标管理。

以建立新的教育理论,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质量为目标实行管理。

3. 健全教育科研制度管理。

学校制订《教育科研五年规划》、《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关于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的暂行规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办法》、《学术论文评审的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健全学校、处、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 明确职能, 层层落实, 确保各项科研制度的有效实施。

4. 强化教育科研队管理。

学校搞教育科研, 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认识搞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及其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学习、交流先进经验信息, 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 举办科研讲座、沙龙研讨和成果交流,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建立一支既善教又善研的科研队伍。

5. 狠抓教育科研过程管理。

在各级科研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 加强检查、跟踪指导, 引导研究人员认真对课题进行研究, 避免出现“只立项, 不研究;只开花, 不结果”的现象。

6. 搞好教育科研成果管理。

课题研究终结后, 要聘请专家组对课题成果进行验收鉴定。同时, 学校要及时做好科研成果评价、推广和应用工作, 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

7. 完善教育科研档案管理。

教育科研档案是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形成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各类多媒体软件等各种形式的记录。主要包括科研文书档案、科研机构档案、科研适度档案、科研课题档案、科研成果档案等。完善了教育科研档案, 有利于科研经验、成果的积累。

上一篇:依法治校52下一篇:我不是鱼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