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文化脊梁范文

2024-09-22

挺起文化脊梁范文(精选8篇)

挺起文化脊梁 第1篇

文化自信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来源:和讯网

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珍视中国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总书记的一贯坚持,他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因而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将它们联系起来,并称为“四个自信”,由此构成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新的重要内容。

那么,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总书记为何要将文化自信提到如此高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部分中国人拥有文化自卑心理。无数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否定和背叛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卑者否认和背叛中国文化,就等于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从而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必然性——合法性。这是“文化自卑”可能导致的最为严重的后果。

后果的严重性迫使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精神条件。而要克服文化自卑心理,首先要分析其成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事实上,除了前述的外部的、客观的原因外(经济全球化及其伴生的文化全球化),文化自卑者本人也有其内部的、主观的原因——缺乏文化自觉。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也即要对中国文化拥有基本的认知和认同。没有这种基本的认知和认同,就容易成为外国文化的俘虏,就容易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香蕉人”(外面黄里面白)。因此,克服文化自卑心理的第一步是通过诚实的学习。在思想深处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建构一个内在的文化免疫体系。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克服文化自卑的前提条件,那么文化自强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实现文化自强,就要在文艺创作中,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段、形式、内容、思想等各个方面坚持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以此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发展的文化需要,培养出精神雄健的国民,以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吸引人、感化人,为广大人民提供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底气。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清晰的精神标识,是流淌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最热腾的精神血液,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顽强的精神脊梁。在历史上最为企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刻,没有理由不以文化自觉克服文化自卑,没有理由不以文化自强达致文化自信,真正挺起精神的脊梁,勠力同心,共筑中国梦!

挺起文化脊梁 第2篇

——向田思嘉同学学习2012年3月10日凌晨3时56分,诸暨市义乌小商品直销连锁店发生火灾。诸暨城东中队代理副政治指导员田思嘉面对浓烟烈火,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火场搜救被困人员,因现场日用化妆品罐装产品产生爆炸,不幸壮烈牺牲。我们,失去了一个英雄,却多了一份精神。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便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田思嘉便是中国的脊梁,他用他的青春换来了他人的安全,虽然他的生命已经消逝,但他的青春永远在烈火中定格。

中国从来就不缺“脊梁”: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义务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雪域高原十二年,善良孝女孟佩杰照顾养母12年,抗震救灾牺牲自己的武文斌,正是这一个个平凡却不平庸的英雄们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时光在流逝,许多故事都会黯淡了颜色,但他们的精神不会。

但是反观其他人,我们又是那么的寒心。小悦悦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卖水果的老人因收假钱晕厥在地,行人却只顾抢水果,没有人去救老人;陈良宇等官员不为百姓做事,却只顾着贪污腐败;大学生把大好青春花费在网络上,以致于死在网吧。这一幕幕的惨剧的出现,令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这是怎么了? 我们有那么多可以骄傲的人,却也有那么多让人不忍提起的故事。中国,以人口居多而撼动世界;中国,又以不屈不饶而震撼世界;中国,更以顶天立地而创造世界。世界,因为有了中国而充满活力;世界,又因为有了中国人而丰富多彩。

中国人,挺起你的脊梁,不要让冷漠蚕食了我们的温暖;中国人,挺起你的脊梁,不要让荒废时间成了永远的痛;中国人,挺起你的脊梁,不要让贪污腐败磨灭了人民的信任;中国人,挺起你的脊梁!

田思嘉用他的青春,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大山。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在苦难的面前,我们要挺起的是我们的脊梁!中国在千千万万次的灾难面前没有倒下,大难兴邦,只因为我们会挺起脊梁。中国人。挺起我们的脊梁,让中国,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1103班张露

挺起文化脊梁 第3篇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有数据表明, 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 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亚太国家占19%, 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该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 占美国GDP的25%左右。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占有率竟远在韩国之下。所以中共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种力量既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 也包括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等软实力。

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何来?

最近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撰文指出:“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的, 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也是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育报》2013-10-11) 这句话已然揭示了中国梦、文化软实力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之间的逻辑联系。

中华文明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与其他最古老的文明相比,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明, 因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大的文化, 它是世界上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 在几千年漫长岁月里, 其无数优秀分子殚精竭虑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有《四库全书》的卷帙浩繁, 学术思想有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的争鸣互补、文学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异彩纷呈, 更不用说中医、中药、武术、养生等等门类众多的研究领域, 青铜器、瓷器、玉器、木器等器物制造的精美绝伦。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复兴传统文化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非常遗憾, 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主要的三大文明圈——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之中, 大陆中国人是对自己的文明认同感最弱的族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贬抑, 割断了文化的历史联系, 当代中国人早已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健康发展。千百万中国人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后, 他们将向何方?作家、文化学者摩罗在一篇博文里写道:“可是当今的中国, 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知识群体, 和一部分高官, 天天忙于贬低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政治、自己的社会、自己的制度、自己的人种。在他们的嘴里和笔下, 中国就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无赖和贱货。这种逆向种族主义倾向, 至今统治着中国的媒体和舆论。” (摩罗《中国需要第二次民族觉醒》新浪博客2013-07-29 07:35:28) 这话虽然不无偏激, 但作者对于当今的文化迷失现象是相当敏感的。当我们不时从电视新闻镜头里看到, 连那些偏僻乡间的老太太也有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色的 (这与迈克尔·杰克逊誓死也要漂白自己的黑皮肤, 似有类似之处) , 就会感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无孔不入的同化力。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把科学、民主、商品、财富等同于西方文化, “以西方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如此的历史现实, 恐怕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及改革开放的倡导者们所始料未及。

中国的现代文化今后如果再不植根于自己的传统, 其结果只能使西方文化又多一个分支, 成为第二个日本文化、韩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人久已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形成一种“逆向种族主义倾向”, 阻挠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研究、推广。提起传统文化, 人们就把它与封建的落后的垃圾、糟粕划等号, 人们似乎担心:提倡“尊孔读经”, 最后会不会在政治舞台上演出“帝制复辟”的丑剧?担心社会上沉渣泛起, 封建迷信泛滥:会不会出更多的披着“国学”外衣的骗子胡万林、张悟本、王林之流, 出更多的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骗财骗色的人 (看风水、算命的人已经遍地都是) ?这第一种可能肯定不会发生, 第二种可能肯定会有。但出现这些乌七八糟的现象, 一是由于政府管理职能的缺失, 二是由于国人对国学的无知;这账完全不应算在国学头上。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文化传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科学素养, 几千年来正是优秀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的脊梁, 从而在今天支撑着兴国之魂、强国之梦。

如果说, 一百多年前,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民族觉醒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 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 勇敢而义无反顾地走向西方为标志的;那么, 今天, 中华民族到了第二次伟大民族觉醒的时候了, 其标志就是挺起民族的脊梁, 带着向“洋先生”学习取得的成果, 回到东方向自己伟大的祖先顶礼!

三、传统文化, 你还徘徊在国民教育之外吗?

十几年前开始的“新课程改革”, 其蓝图主要由海归教育家们设计的, 是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中国教育的进一步“西化”。

与此同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以及伴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 西方金融危机也暴露出西方文化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 在最高领导层的讲话中屡屡出现重视传统文化的提法, “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中国梦”等纲领性理念的提出, 实际上反映出国家领导人在面对发展和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时, 也开始把眼光转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社会上兴起了一次又次的“国学热”。在教育领域里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十几年间, 先后有二十多所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班”。

如2000年初,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2012年, “重庆国学院”成立,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由省级政府举办的国学院。粗略估计这二十余所大学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了几千人的规模。但“国学”或者“经学”还没有作为一个正式学科被纳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也就是说还没有自己的正式“户口”, 只能挂靠在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的门下。

2、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中小学, 在现有课程体系内, 以校本课程的名义推出了一些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内容, 如天水市甘谷县永安伏羲学校的经典诵读, 成都青羊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 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定影响。中华书局的工作人员也通过调研发现, 目前国内80%至90%的小学都开展了经典诵读, 但这种诵读大多停留在诗词诵读的层面。江苏省徐州市教科所发起组织了一项题为“国学与教育”的实验活动, 全市70余所中小学校 (小学为主) 参与活动。这些学校主要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但以上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 都离不开一位强势校长的大力推进, 在校内全体教师中还未必能形成广泛共识;另外处于现在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 国学教育难免有被“边缘化”的尴尬。

3、如果孔子学院的兴办也与教育有些关联的话, 那么从2004年11月21日,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13年11月, “中国与各国学校合作, 已在全球建立430多所孔子学院和64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分布在96个国家 (地区) 。其中美国是数量最多的国家, 建立了98所孔子学院350多个孔子课堂。” (引自教育部长袁贵仁2013年11月20日在孔子学院美国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尽管孔子学院是以汉语教学为主的, 但也同时开出一些国学课程, 起到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介给所在国民众的作用, 可以视为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反向输出。

4、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的、民间的办学机构, 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有一所“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 以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面向全国招生并常年保有一二百名住校生的办学规模。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传统文化 (国学) 已经一定程度回归教育领域, 并且这种趋势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认可, 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但是它还没有正式进入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处于一种零星、自发、非主流的状态, 因而时冷时热, 开展情况并不稳定、正规。总之推行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没有形成国家意志, 在中国人开办的学校中, 相对于以西方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四、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钱学森晚年在病榻上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 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看,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世纪之问”提醒人们注意到两个历史现象:一:民国时期 (包括清末民初至20世纪的20-30年代) 在思想学术上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二:新中国60多年的教育事业虽然在教育的普及上成就巨大, 这是有目共睹, 不可否认的, 但这60多年出现的思想学术大师级人物又屈指可数。纵观六十余年的中国教育, 文科没有出现一个堪称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 理科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尤其令人痛心。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大师, 人们借此称谓表达对于成就卓著者的尊敬。而思想学术上的大师, 严格的说应该是指那些思想学术成就巨大而且独树一帜, 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 或者在某一或不止一个的学术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为什么民国时期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巨人呢?从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性的东西, 那就是他们人生之初接受的主要都是国学教育, 深受国学滋养, 打下坚固的国学根基;然后得时代风气之先, 吸收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也就是说大师们都是成长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地带, 在他们身上中西文化交融结出了硕果。“20世纪这些大师, 不仅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也是连接中西的桥梁, 因为他们为学的特点, 既通古今, 又贯中西。” (刘梦溪《大师与传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前代学者接触不到西方文化, 后代学者没有国学根底, 这使得他们那一代人独领风骚成为继往开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学人, 中国现代思想学术也因之成为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前代大师们在各个领域里的创造都为新中国的强盛奠定了文化基础, 没有他们今天的经济腾飞是不可想象的

国学学养深厚是那一时期各个领域大师们的共同特征;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根首先是扎在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传统文化开启了他们的智慧, 给他们大情怀、大视野, 给他们做人的根基, 给他们中国人的价值判断, 然后他们再去接受西学, 接受现代知识, 做学问、搞研究, 然后才能枝繁叶茂, 成为参天大树。后代学者就没有他们那个历史条件了, 他们只能接受学校给予的现代知识、西方科学, 这种先天不足, 人格的扁平化, 应该是很少有大师出现的原因之一。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回顾民国时期之所以在现代各个学科都有杰出的学者与专门家, 正是得益于这些学者本人在青少年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国学元典诵读背景。” (刘梦溪《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来源:2013年0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国民教育中排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受教育者得不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不仅使得思想、学术上的大师难以出现, 而且整个国家的国民素养也只能每况愈下。

五、传统文化教育能给受教育者什么?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树立起以国学元典为支撑的庞大思想体系,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积累起无比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教育在育人的实践上也是成功的。尽管中国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的堕落, 出现过天下大乱, 社会崩溃的局面, 出现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最终没有人能够真正废弃孔子的原则, 读书人的种子从没有断绝过, 经历一次次磨难的中华民族没有解体, 而是重新站了起来, 中华文化没有中断, 中华文化圈反而不断扩大。而且每一次从动乱走向安定都是靠了这个文化传统中的正能量而拨乱反正, 以后的社会重建更是重新确立了孔子的原则, 所谓人同此心, 情同此理。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在“时尚”潮流引导下所消费的西方文化正是西方的所谓“大众文化”, 而在校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大众文化的影响, 尽管学校管理者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保持着一定警惕, 然而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去正面引导学生, 所以当革命文化已经不能有效占领教育阵地之时, 正是西方文化大举入侵之日。

我们对“多元文化”的提法要多多深思。从一个社会的角度, 作为一种国家政策, 执行“多元文化”政策, 对不同文化能够予以包容、保护, 鼓励不同文化互相接触、交融, 吸收, ——这是开明、进步的表现, 会使其文化更加繁荣;但在教育上如果放任多元, 主流价值缺位, 那只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造成了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 造成受教育者精神上的迷惘, 最终使我国民族道德水准大幅度下滑。

正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低效, 青少年在道德信仰问题上的迷失, 有识之士早已把眼光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试图借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 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根本价值所在。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指出:“学国学不是学知识, 而是开智慧, 是觉悟人生, 升华人格, 使人找到精神信仰、道德信仰的支柱。”“目前, 部分综合性大学相继设立了国学教学和研究机构, 从事国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这很有必要, 但国学事业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上, 还应当广泛开展普及教育, 发挥国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优势……目前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 是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 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开展。可以考虑从小学到大学普遍设立国学课程” (张其成《加强国学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来自人民政协网, 2013-2-27)

当然, 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不可抱着不切实际的期许, 不要把国学当做简单的道德说教, 不能用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手段去推行国学。让孩子花些时间诵读经典是对的, 但不要指望孩子会背《弟子规》《论语》就懂得了做人道理, 就会做人;当孩子看到自己父母老师, 看到社会上的成年人, 其言行与经典上圣贤的教诲相背离时, 诵读的经典对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教条, 你对他们喊破嗓子也没有用。如果成人社会大道迷失, 让学生学多少国学也没有用。所以施教者必须从自身做起, 给孩子一个做人的榜样。家长、教师, 乃至全社会都首先要对圣贤教诲抱着诚敬态度, 教育才会成功, 那还需要相当的时日。但不管怎样都要先做起来,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的人生, 因为这是我们能给学生的最宝贵的东西。

六、传统文化教育正向我们走来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 这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也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向。

目前,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 它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如:2013年12月徐州市第五中学赵良厅校长带领本校教师编辑的《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一书, 由凤凰传媒集团下属的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套教材的编排, 针对从初中到高中六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 由浅入深, 分为六个分册, 总计收入21部国学经典, 共约25万字, 该书出版后除供本校及兄弟学校开设国学课程使用, 还将由凤凰传媒集团下属的新华书店系统正式向社会, 向所有中学生发售。徐州五中也将在2014年寒假后, 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各个年级增设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

国学家刘梦溪说:“我的研究就是想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融注在现代教育当中,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最终使“六艺之道”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刘梦溪《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来源:2013年0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是的, 让“仁、义、礼、智、信”重新得到国人的信奉, 让它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让每一个中国人挺起民族的脊梁,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奋斗目标。

摘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 中国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起自己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以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基础。民族文化的复兴, 不能从零开始, 更不能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它必须来自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沃土, 更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加强顶层设计, 让推行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进入各级学校, 建立起民族文化教育体系, 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梦溪:《大师与传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4]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吴光:《论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

“团队文化”挺起建筑脊梁 第4篇

x公司团队文化是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团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延伸和拓展。近年来,中铁五局建筑公司大力开展团队文化建设,积极践行“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客户第一、团队合作、创新、诚信、激情、敬业”的核心价值观,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建立制度 融入中心

在团队文化建设中,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建立制度,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團队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由于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容易被误认为是一项纯粹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因此,我们除了进行深入的宣贯之外,建立必要的制度加以保证是关键。为此,公司出台了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建立了相应配套的保障制度,以增强基层单位开展这项工作的自觉性。

建设团队文化的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实施领导负责制是促进公司主要领导积极领导并参与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公司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团队文化建设的规划布置和实施。具体实践中,公司注重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团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中培育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达到提升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融入中心,抓好载体,深入基层。团队文化建设只有融入中心才有生命力。公司团队文化建设始终围绕以打造和谐团队为宗旨,充分结合企业特点来开展相关工作,使其得到公司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同。实践中,公司推进团队文化与施工生产、项目管理深层融合,采取有力措施,引导职工自觉践行团队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把团队文化建设与创优质、创安标、保工期、保质量等专题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各种载体,促进团队文化建设更好地到项目、进工班、入人心,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与团队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点面结合,深入实践,促进转化。在团队文化建设上,公司企业文化部以点带面抓进度,全面推进项目团队文化建设向管理和制度层面深化。2009—2011年,公司先后在天津地铁项目、罗江板场等三个铁路板场项目和西宁项目、深圳地铁项目等中先后开展了项目团队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公司又在贵阳中坝保障性住房项目、贵阳医学院综合大楼项目进行了项目团队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与推进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团队文化建设体系。

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推动团队文化建设向劳务协作队伍延伸。围绕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到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公司有重点、分批次、分层次地抓好项目团队文化建设向农民工队伍和相关合作队伍延伸,实施以管理目标为导向,在理念灌输、安全生产、学习生活、形象建设上提标准、严要求、及时引导,促进其管理水平与公司管理水平接轨,构筑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

突出重点 分兵合击

深入推进团队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分兵合击,努力使团队文化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公司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团队文化建设:

强化以“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公司各项目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团队文化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2009年,公司天津地铁项目部克服重重困难,在天津地铁二号线22家施工单位的综合评比中多次获得第一名,使中铁五局名扬天津建筑市场。2010年,公司深圳地铁项目面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的困难,采用高科技SU软件科学组织施工,成为地铁线上数十个施工工地的榜样工地。公司西宁项目部在远离公司本部的青海施工,为了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出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拨高、标准更高”的项目理念文化,按期完成了工程施工目标,获得了青海省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第一名。贵阳地矿新庄项目、中坝保障性住房项目分别提出了“青春、阳光、活力”“勇争第一、勇做标干”的项目理念,并认真践行,得到了相关方的高度评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精神文化的生动内涵。

强化以“爱岗敬业”为特征的行为文化建设。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敬业”,爱岗敬业成为公司每一个员工必备的优秀品质。建筑施工工作流动性大、不稳定、工作任务重,这种工作特点决定了很多人为了工作不得不暂时离开父母和孩子。以贵阳市政项目部经理陈长云、贵阳银海元隆项目部经理周晨、天津地铁总工程师姜银归、西宁项目总工程师李清树、深圳地铁项目总工程师周建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员工为例,他们远离家乡、放弃节假期,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正是他们的爱岗敬业使各个项目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快速发展。

强化以“立诚守信”为核心的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的源头和窗口,诚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他们要对政府职能部门讲诚信,严格遵守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规定,强化对接力度,加强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他们要对业主讲诚信,提高施工合同的履约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内部施工生产管理,加强与业主高层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充分沟通,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完成施工任务;再就是要对合作伙伴讲诚信,与新老分包方、材料供应商、租赁商等建立互利双赢、良性循环的合作关系;最后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讲诚信,企业对员工讲诚信,员工对企业讲诚信,员工之间互相讲诚信,通过诚信塑造企业强大的凝聚力。近年来,公司先后创建了天津地铁、贵阳绿地联盛世、黔灵小区等十多个国家三A级安全文明诚信工地、30多个贵州省安全文明样板工地。正是通过大力推行诚信文化建设,公司才斩获了一项又一项工程,实现了“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留一方美名”的奋斗目标。

强化以“识大体、顾大局”为核心的奉献文化建设。公司各项目部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项目部职工的人文关怀,营造“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和谐氛围,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项目部领导主动关心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积极落实和创新职工休假、体检、探亲、劳动保护等相关工作,使职工福利得到切实保障,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仅如此,各项目部还十分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视其为企业一分子,积极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活动,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组织他们上工地夜校,定期举办各类知识讲座,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此举得到广大农民工的认同与好评,由此而激发出他们爱企爱岗敬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9年的金华南园大会战、2008年渝怀线铁路的抢险救灾、2009年关岭抢险救灾、2013年7月南宁东站项目大会战等,公司参建队伍“顾全大局、激情进取、积极奉献”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得到了上下各方的一致好评。

持续推进 永不停步

建筑公司作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的三级子公司,多年以来,在传承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争先文化和中铁五局“竞争、创新、合作、共益”竞合文化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公司团队文化建设,并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近年来,建筑公司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公司在2010年、2011年和2012连续三年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企业年生产经营总值由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的871万元,到2012年发展到年产值40.2亿元,增长了近500倍。

然而,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尊重企业自身实际,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才能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先进团队文化和一流团队。为此,公司必须上下求索,不断进取,努力推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通往直前。

挺起民族的脊梁 第5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第10课第1站)

石山中学王崇德

教学目标:

从学习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功能入手,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育学生自觉实践民族精神的意识。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教学难点: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用语录,导入新课;

由一则毛主席语录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民族的脊梁”;

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1)师生结合材料并阅读P114教材,探究民族精神的含义; a、归纳民族精神的含义;

b、探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加深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理解;

(2)教师展示课件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民族精神的核心;

a、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物事迹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教师出示课题,拓展思维,我们应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实践爱国主

义精神?

(3)师生共同探究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a、通过几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b、师生共同收集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加深理解;

c、出示课题,发散学生思维,除了以上所学内容,中华民族还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

(4)师生共同探究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四、齐唱国歌,情感升华;

五、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六、板书:

挺起民族的脊梁

含义

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重 要 内 容

挺起自强的“民族脊梁” 第6篇

宁夏平罗县姚伏中学七年级(6)班王磊

指导教师张慧娟

好男儿,不言败;人中杰,多磨难。自强的民族才能直面大灾大难,挺起民族的脊梁,力挽狂澜,重新站起,再创辉煌。这是我读了一篇短文后得出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土地上到处是废墟,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带着几名随从人员到实地察看。他们看到许多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而后,波普诺就向随从人员发问:“你们看像这样的民族还能够振兴吗?“”难说。”一名随从随口回答。“他们肯定能。”波普诺非常坚定地给予纠正。“为什么呢?”随从人员不解地问,波普诺看了看他们,又问:“你们到每家的时候看到他们的桌子上放了什么?”随从人员异口同声地说:“一瓶鲜花。”“那就对了!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爱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是啊,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在绝望中仍能追寻着希望之花的民族是多么令人敬佩,难怪德国在短短三四十年间重新跃为世界强国。我中华千年历史发展振兴的长河,也一直昭示着这个真理。再大的灾难也难以压垮民族自强的脊梁,梦在的地方希望就在。凭着这种不言

败不气馁的民族精神,今年5.12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曾使多少人望而生畏、顾虑重重,我们硬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束缚住地震这个称雄的恶魔。我们仰起头擦干眼泪,抑制住伤悲,重建家园,又投身于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活动中。天灾之后一场前无古人旷世瞩目的巨大成功,让世人读懂了中国的魅力、中国的自信,更读出了中国的自尊自强、坚定乐观和无坚不摧!

10.1挺起民族的脊梁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行动,增强爱国之情,自觉实践民族精神。教学重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与此同时,.教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首老歌表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久经考验的伟大民族。我们要挺起民族的脊梁。

二、讲授新课

(一)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1、设计自学习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什么是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列举具体人物或事例。

2.小组可以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教师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例。

教师介绍古代及当代两位具有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及英雄事迹。教师播放视频《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片段。

(二)拓展提升 合作探究

1.材料《铭记2008》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问题1:2008年我们经历了那些磨难?

问题2:是什么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问题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培养这种精神?

(三)总结归纳,课堂小练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点评讲解。

2.提出还存在的疑问,教师点评。

3.课堂小练:

(1)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

精神。

A、国际主义B、爱国主义C、人道主义D、理想主义

((2)爱国主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屈原上下求索,以身殉国是爱国;焦裕禄为人

民服务,鞠躬尽瘁是爱国;李素丽一腔热诚,服务顾客

是爱国。

请你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爱国主义精神?

⑴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⑵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利益;

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决同破坏 祖国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等。

三、多媒体再次播放歌曲《中华民族》同时老师用简短而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再次感受民族精神。结束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的伟大民族精神。跨入新的时代,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倡议:让我们用一生的行动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精神 核心:爱国主义

重要内容: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重要作用 :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五)当堂练习

1、下列成语分别体现了什么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勤劳勇敢

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协和万邦爱好和平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爱国主义

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能直接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D)

①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③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多选)

3、请看右边的漫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BC)

A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B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我们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C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奋进的伟大民族

D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4、2011年5月12日光明网报道: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使以汶川为重心的1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山崩地裂,亲人失踪,骨肉分离,距今已整整三年。三年来,党和政府领导灾区人民,在满目疮痍、废墟坍塌的残垣断壁上从零起步,艰苦奋斗,至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完成95%以上,灾区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三年来,因为有一种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民族精神,才有了以空前绝后的速度造就“四川模式”,用三年时间完成汶川地震及灾区二十年的跨越。

(1)面对巨大的地震灾难,四川人民仍然能在挫折中奋起,这其中的力量之源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

(2)请你列举出三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格言和两个历史故事。

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硝烟的故事等。

五、结束语:

老师用简短而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的伟大民族精神。跨入新的时代,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倡议: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

板书设计:

核心: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大漠瀚海挺起工业脊梁 第8篇

近30年来,从“转移战略”到“转移发展战略”再到“城乡一体化”,勤劳智慧的阿拉善人积极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和家底单薄等诸多发展“瓶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促进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逐步确立了“工业兴盟、工业富盟、工业强盟”的指导思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使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支撑全盟各项事业发展的经济强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全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75%,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0%, 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4%。工业经济成为支撑阿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脊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阿盟地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交汇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加之建盟初期家底单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面对“地大人少过度分散、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的生活亟待改善”等难题。怎么办?“穷则思迁”。当时的阿盟盟委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原则的“转移战略”。此后,进一步深化认识, 适时将“‘转移’战略”深化为“‘转移’发展战略”,通过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农牧业向十大滩集中,迅速在全盟掀起一股发展热潮。“十五”以来,盟委、行署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全盟工业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全盟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全盟工业增加值达到66.77亿元,是2000年的10倍;是1980年的近15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9.5亿元,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123提升到230。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74.11%。为全盟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十一五”,阿盟盟委、行署与时俱进地将“转移”发展战略的内涵予以进一步深化、拓展,提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推进全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阿拉善工业开始了又一轮“起跳”。“十一五”头两年,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速都在30%以上,位居全区前列。

从“转移”战略到“城乡一体化”,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实践证明,阿拉善用近30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符合盟情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发展之路,也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作为全区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阿拉善主要的86个矿种占全区已发现矿种的71.67%。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转换水平,谋求工业腾飞、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历届盟委、行署领导班子在深入研究盟情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更是阿拉善20万各族群众多年的期盼。

从1980~2000年,全盟工业企业技术改选完成投资额4.38亿元。其中:“六五”完成3500万元,“七五”完成3800万元,“八五”完成4000万元,“九五”完成26500万元。“十五”以来,阿拉善盟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发展重化工业的历史机遇,依托地区优势资源,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加快产业集聚、延伸、扩展。全盟共实施工业重点项目205个,总投资29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额153亿元。其间共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技术30多项。在政策引导和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座座厂房在大漠深处拔地而起,成为推动“资源转换”的中坚力量。兰太公司引进美国杜邦公司金属钠制造技术,实现了电解槽的国产化,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年产500吨高纯钠项目引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先进技术, 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庆华集团与中国第二化工设计院、中冶赛迪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关系,设立新产品研发基地,部分煤化工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圣氏化学公司的氨基甘油项目是开发区2007年引进的高新技术项目,主要用于医药造影剂的原料,该项目的建成将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产品。科技创新,正在为工业腾飞插上翅膀,成为加快“资源转换”的强大动力。

20多年来,阿盟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白一黑的简单采掘加工型格局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和金属矿产品采选加工业为支柱、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和铁、金等矿产品采选加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具有一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产品占全部工业产品的比重由2000年的不足5%上升到20%左右。盐及盐化工、煤及煤化工和铁矿石采选加工业三个产业之间也相互渗透,互为关联,初步建立起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小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主要工业产品由原来为数不多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60多个。

科技进步促发展,资源转换天地宽。通过依托科技进步,大打资源转换牌,改革开放以来阿拉善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为区域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8年预计阿拉善盟工业增加值可达115亿元,是2000年的15倍,是1980年建盟之初的300倍;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220亿元,是1980年的2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总额分别达到175亿元和25亿元, 是1980年的900倍和100倍。

培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经济风生水起

2008年,20万吨煤焦油加氢、3.5万吨苯胺基乙腈等一批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的大项目陆续在阿拉善落地开工。环顾当下之阿拉善,从乌斯太到雅布赖,从腾格里到赛汗陶来,在工业园区,在大型企业,一条条转动的流水线上,无不跳跃着“工业支撑”的强劲音符。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旗级经济不断增强———这是阿拉善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构筑起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哪里有资源,就在哪里建厂。阿拉善工业企业基本以“点”的形式散布于27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上。产品结构单一化,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关联度低、聚集效应差等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为改变现状,盟委、行署举全盟人力、物力、财力,在乌斯太地区集中规划建设了目前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

作为阿拉善盟改革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阿拉善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得到自治区、盟两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招商引资措施。短短10年间,全盟上下齐心协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以生态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共吸引入驻各类企业137户,其中工业企业48户,规模以上企业31户,上市公司1户,中外合资企业2户,现有工业产品36种。到2007年末,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4.03亿元和5.01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8.54倍和46.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盟份额由11.83%上升到60%。与此同时,古拉本、吉兰太、腾格里、呼鲁斯太、雅布赖、长山等工业小区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伴随着工业园区的高速发展,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阿拉善工业经济腾飞的实践者和见证者。在“三改一加强”的创新实践中,政府以园区为载体, 引进国内大企业中盐总公司, 实施强强联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吉盐化集团、雅布赖盐化公司先后成为中盐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并投资建设了40万吨PVC项目,5万吨硫化黑项目等大项目,项目的竣工投产对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循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节能减排和建立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策扶持下,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庆华集团通过不断地投资扩张,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大手笔动作,总资产已愈90亿元,成为跨国、跨地区、跨行业,集采矿、选矿、炼焦、煤化工、钢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大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步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煤炭百强企业之一。迄今全盟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由2000年的2户已增加到11户。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阿拉善工业产业的关联度日益提高,产品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形成产业内集中、企业间相互协作、上下游资源共享,以庆华、吉盐化、太西三大企业集团为骨干,雅布赖盐化、泰丰、达康、瑞钢联等百余家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布局。实现了由资源单一开发的传统方式向科技创新型、集约型、现代化新兴工业的转变。现已形成年产原煤1500万吨、原盐230万吨、铁精粉120万吨、铁矿石400万吨、纯碱30万吨、PVC50万吨、金属钠4.5万吨、高纯钠500吨、氯酸钠10万吨、金属镁1.4万吨、氯化聚乙烯12000吨、氯化异氰尿酸1万吨、氯气6.7万吨、靛蓝粉2.2万吨、酞菁绿1000吨、三氯乙烯60000吨、冶金焦炭310万吨、甲醇20万吨、铁合金24万吨、水泥250万吨、风力发电装机2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起锚扬帆

“要经济增长,更要蓝天碧水,要发展,更要科学发展”。这是历届阿拉善盟领导班子的共识。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5~2007年,阿拉善盟共实施50个能够促进产业延伸和升级的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99.3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和具备投产条件的项目22个。随着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阿拉善盟已形成了以制钠、氯气、PVC为主的盐化工,以焦炭、甲醇加工、焦油回收为主的煤化工,以染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三条产业链。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为主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框架。构建起以盐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格局,实现了产业的全面转型和升级。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先后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生态工业园示范点、第一批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全区聚集效应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十强工业开发区之一。内蒙古庆华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中盐吉盐化集团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面向未来,阿拉善将以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就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资源转换,加强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推进全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全盟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

上一篇:小学卫生健康教育下一篇:慈铭健康体检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