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

2024-07-01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精选9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 第1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达方式

【复习目标】 【课前复习导学】

一、温故知新:

(1)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伏笔照应 设置悬念 环境渲染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修辞格 字词锤炼 以小见大 句式选择等。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3)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㈠记叙(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需注意:记叙的人称以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㈡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1)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2)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3)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心理(或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㈢议论。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㈣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②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二、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前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3.这种巨鲸,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时能长到体长超过45英尺,体重40多吨,寿命长达30—40岁。

4.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更应挺起胸膛,用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去创造将来,使人人都能够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希望全人类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5.妈妈呀,你把您的爱深深的藏在了心里。是女儿不懂事,错怪你了。我再也不会以为您不爱我了,因为我从那张字条上,读懂了您对女儿深沉的爱„„

【课堂达标训练】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彩,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出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似的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在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了,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选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环境(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2.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文章标题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第4段“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坐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途中的大山“一句中的”一座山“指什么?

那场车祸带给自己的悲观胆怯。

4.品析语句,“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他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5.请说说题目“微笑的可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作用:给文章提供了一个线索,暗示主旨。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记,如果他穿红色的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一条围巾看一会,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的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的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呀!

那年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还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珍珠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太需要他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的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条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铺,暴风雨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店恨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一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下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得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阅读文章,将玛娅对货主老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

2、第四段中画线句子“那年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

(1)每次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2)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

6、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1.(1分)即

改为

2.(2分)(1)盯:喜爱(2)盯:渴望

3.答: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1分)。作用:①因为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1分);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热爱母亲,善良懂事的孩子(1分)。

4.好感→怨恨→ 感动

5. 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能紧扣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①玛娅是一个热爱母亲、聪明善良、情感丰富、智慧执著、勤劳勇敢、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孩子。②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道的慈祥老人。

6.答: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言之成理即可)

7.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 第2篇

复习内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分析。复习过程:

一、真题回放: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 ——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方法指导:

(一)准确把握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 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2.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分析。3.结合作者情感进行分析。4.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三、当堂训练:

那只天真的豹子

①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上慢慢沁出了冷汗。

②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土,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③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④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⑤很快,他发现了豹子。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开了。两个月以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小,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⑥半个月以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⑦摄影师从容地拍摄着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⑧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⑨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大树,竟睡着了。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猎人立时毛孔喷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在做梦,他悄悄使劲咬嘴唇,感到了疼痛。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叨枪管。

⑩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⑾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⑿猎人很久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1.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 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 2.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四、巩固练习: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1.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 第3篇

先抄录今年浙江卷相关的诗歌题。

钱粛《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首先, 我们来讨论“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这里, 命题者使用的是“表现手法”, 如《课程标准》的表述, 而不是《考试说明》中的“表达技巧”。检录一下浙江省近几年相关的命题, 都是使用“表现手法”, 如2011年“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而2012年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 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使用的是“表达技巧”。我们无意也无力区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差异, 甚至也认同它们的异形同义。但我们还是认为, 既然异形同义, 《考试说明》为什么不袭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既然《考试说明》另用“表达技巧”的表述, 那么高考命题又为什么是“表现手法”?这种无谓的兜圈, 我们宁愿把它解读为无意的疏忽, 而不是刻意的为难。

然后, 再来研究“表现手法”的内涵。一般的解释,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从现代写作学角度, 它的上一级单位是表达方式, 即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古代诗歌而言, 它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那么我们对表现手法的关注, 自然就是研究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关于抒情的手法, 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于事等等分类。至于描写的手法, 更是有不同分类标准, 且说法纷繁, 诸如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等等, 不一而足。而各种修辞格, 则是表现手法中的下一级单位。比如借景抒情, 比如正面描写, 在其抒情和描写中, 就可以使用到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格。

如果可以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审视表现手法, 那么要解答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就要煞费苦心了。从抒情手法来看, 钱诗是托物言志, 元诗是借景抒情,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芭蕉和海棠的描写中。从描写手法而言, 两首诗歌都正面描写了各自吟咏的物象, 但在各自的描写中, 又各得其妙。

钱诗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 借助比喻, 从外形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 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冷烛”, 蜡烛本无冷热感, 但诗人通过“移觉”, 把诗人对芭蕉的感受, 描述成芭蕉对自己生命特征的感受。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 描写未展芭蕉的神情。诗人用比拟的方式, 把未展的芭蕉拟作少女, 于是, 一个“怯”字, 描摹出未展芭蕉如同娇怯羞涩的少女, 神情毕现, 使人叫绝。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 用设问的辞格, 走进芭蕉的内心深处, 而“一缄书札”和未展芭蕉,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 但细细想来, 古人的书札大抵是筒卷的, 这与未展芭蕉又何其相似。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 是说未展芭蕉的未来, 即一旦东风吹来, 它就会慢慢绽放, 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而其中的“东风”居然会“拆看”, 自当是比拟。而相对于前三句描写眼前的芭蕉, 是实写;结句则是想象芭蕉的明天, 是虚写。两相结合, 虚实相生。

元诗首句“枝间新绿一重重”, 运用白描的手法, 表现出海棠积蓄着蓬勃的生机。次句以重重新绿为背景, 聚焦于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本是花少花小不显眼, 却说“藏”, 比拟手法的运用, 使海棠内敛不张扬的品格顿现。如此的海棠, 本就足以使人称道, 诗人还要忠告“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为什么呢?也许, 诗人想到了, 如果一旦开放, 几场风雨之后, 花很快就会凋零, 为此, 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 诗人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 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嬉闹, 只是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能够与海棠对话, 是因为在此已经把花拟作人, “芳心”一语双关, 既是海棠, 又是儿辈。而“桃李闹春风”, 又和海棠的“藏”自成对比, 诗人希望儿辈牢记的一番苦心, 内敛低调也罢, 矜持高洁也罢, 自然呈现于笔端。

梳理上述的分析, 就表现手法而言, 就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比喻、移觉、比拟、设问、白描、双关、对比等等。

再来看看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 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 不仅传神, 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 不仅表现了话题的天然之美, 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如果只从表现手法看, 命题者完全无意区分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 并且仅仅列举了一些修辞格。对于修辞之外的诸如虚实相生、白描等等, 完全无视;而且即便是修辞格的列举, 也是不完全的。当然, 这仅仅是参考答案, 阅卷过程还可能再作补充, 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 命题者对于表现手法的思量是欠稳妥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这样的问题指向, 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前所述, 纷繁复杂, 学生究竟要列举到什么份上, 才算圆满, 谁都没底。其次, “分析”一词指向不明。是以具体的诗句例证表现手法叫分析, 还是如参考答案所示, 还要进一步分析诗句的情感倾向?如果是后者, 其实已经脱离了“分析”二字在题目中的特定含义。而且对于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倾向, 命题者也知之寥寥, 只能以“美好情感”了之。命题者命题时, 工具书在旁, 尚且如此, 那么要求试场上的学生, 在对诗人的人生履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去揣摩诗歌的情感, 那真是刻意为难。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近几年各地有关诗歌手法的命题。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 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2011年福建卷】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浙江卷】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10年全国卷1】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010年安徽卷】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010年山东卷】

如果纯粹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指认, 那么2011年的浙江卷、福建卷和2010年的安徽卷最为明确。浙江卷、福建卷明确指向诗歌中某些具体的诗句, 而且它们都以描写见长, 学生自然就容易穷尽诗句全部的表现手法。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举出两种”, 也考虑到诗歌手法的纷纭和学生的试场实际。2010年的山东卷第一问,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整体”一词的限制, 让学生避开只言片语, 而立足于诗歌的整体表现手法。

如果真正要考查学生如何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那么2010年的山东卷最为妥帖, 它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目有两个问题构成, 首先是整体上运用的手法是什么, 然后是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了, 就是“分析”。而2011年的浙江卷和福建卷, 相形之下, 问题就显得模糊。至于2010年的全国卷1,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个问题虽然各自都明确之至, 但这样的设问顺序, 完全没有逻辑可言。

小说阅读之主要表现手法 第4篇

小说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法等。

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单独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人物塑造、环境营造、情节推动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象征、联想与想象,《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以及常见的双关(语义或谐音)、反语、通感等。

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体现在小说对故事发展的叙述上,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体现在叙述的人称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区别;体现在小说营造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有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以及各种描写方式[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如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如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

常見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作品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能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考生答题时可采用三段式,即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收到的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考生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以求答得更全面,更详尽。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5篇

【阅读前言】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也可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运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弟 弟

□张爱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 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那是巴斗大的锦毛毯。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发疯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选自《张爱玲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并选取其中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环境前后有无变化,或是不同人物之间是否进行过比较,并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解答。

【拓展练习】

2.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解题思路:写人记叙文通常会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并且常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因此要学会从不同方面概括文中的事件。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记叙文表现手法 第6篇

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托物言志(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结合(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增强表现力。

4.对比

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

5.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7.赋比兴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8.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一开始就亮出作者的观点或表达的文章的主旨。

9.卒彰显志

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解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可以有力地表现主题。

10.设置悬念

先把……��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的表达主题。

11.前后呼应

是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借景抒情

(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13.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趣味、内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可以使文章更生动,让人捉摸不透。

14.伏笔铺垫

伏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第7篇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记叙文阅读之对比手法 第8篇

对比是指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行文,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翡翠莲雾

□林清玄

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儿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却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着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树了。

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节)

【专项训练】

1.文章倒数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必须在通读全文后,思考故事中的人、事、物间有无变化,然后从文中找出提示性或关键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拓展练习】

2.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解答画线句含义的题型,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必须立足文本,联系文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第9篇

一、常见和较常见的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承上启下 首尾呼应 伏笔 照应 铺垫 悬念 顺叙 倒叙 插叙 表现手法包括: 直抒胸臆 想象 联想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等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还可以笼统写成 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三几种常见表现手法解释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或烘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衬托:点衬点 烘托:面烘点 8.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五种表达方式详细解释:(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附:

区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四、几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示例

1、对比。

作用:把……和……相对比,突出了……(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2、烘托、衬托。

区别:烘托——“……面”烘“……点”;

衬托——“……点”衬“……点”。

作用:营造了……突出了……

3、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

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

正侧结合好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特点)显得更鲜明突出,生动

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

细节描写:突出了……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如:哪里采用了****的表现手法

上一篇:原谅美文随笔下一篇:三叔盗墓笔记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