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2024-07-07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精选8篇)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1篇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小学教学方法总结及经

验交流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小学教学方法总结及经验交流 数学网提供 ◆热门栏目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探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

第 1 页 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页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

;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

第 3 页 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 索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第 4 页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2篇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你首先需要生存,需要养活自己及家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你需要一份工作,而且必须努力去工作,因为工作是你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就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色彩斑难,我们就应该好好工作,应该带着激情去工作!在工作当中,我把学生当亲人,为了他们的前途,我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丢在一边,置之于不顾。爱尔伯特?马德说:“一个人,如果他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借助于极大的热情、耐心和毅力,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变得独具特色,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不是为了当什么艺术家,但我确实尽到了一个超乎教师之上的长者应尽的义务。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这份工作,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如同选选择了自己的爱人一样,我们就应该一心一意的对待它,并且接受它的全部,而不仅仅只享受它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一件工作有趣与否,取决于你的看法,可以高高兴兴地去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地去做。如何去做,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设想如果你每天工作八小时,感觉就像和你的恋人在一起的那种滋味,工作就会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3篇

一、情境中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源, 让他们爱上数学, 而且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具体化、简单化.

二、观察中感悟

客观事物的现象是它的外部表现, 客观事物的现象作用在人的感官上, 人对客观事物的性态就有感觉和知觉, 这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观察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有意识地获取感性认识的一种活动, 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

三、动手中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儿童, 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通过外部动作实现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这种外部的动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而持久.

四、对比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学上的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使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而数学上的对比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学得扎实,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统计”, 学习方块统计图时, 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对比这一教学方法, 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方块统计图的优越性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象形统计图, 教学时, 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学生一下子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统计方法, 当有人提出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时, 我请学生用这种方法统计, 学生发现存在困难, 无法把头像进行分类与排列, 于是有人想到把相应的头像画下来, “这个想法很好, 我们试试吧!”我建议到, 可很多学生面露难之色, 我马上追问:“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表情?”学生说:“太难了, 画起来很烦!”“那怎么办呢?”这时又有人提出了“高见”: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代替实物图.经过实践, 这种方法果然很实用, 这时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统计的感受, 说说方块统计图的优点, 学生马上就迫不及待地说了出来.这样的“对比感悟”贯穿了整个新知的传授过程, 教师“处心积虑”地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条件, 营造感悟的氛围,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感悟的状态, 步入了自主学习的轨道, 不但使学生体会了表达和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 还在对比中体会到了不同的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及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式打下了基础, 充分彰显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让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再流于形式, 整个课堂弥漫了浓浓的数学味.

五、交流中感悟

交流是机遇, 能够使你自信、自强、自足.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如果没有交流就失去了学习与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数学交流”的要求, 为学生的相互学习, 相互尊重, 增强情感奠定了基础, 通过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发言的学生中, 有的是自己根据生活的经验思考所得, 有的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有的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自己悟出来的,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与感悟, 他们在交流中都获得了认知上的成功与收获, 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与喜悦.

数学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 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 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 感悟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4篇

案例一:教学十几减8、7的口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13-8的?

生1:我想8+5=13,所以13-8=5.(大部分表示赞同)

生2:我还可以看图来想,先用盒子里的10-8=2,再用2+3=5。

生3:我也是看图来想的,先把盒子外面的去掉,13-3=10,10-5=5。

生4:我是把8看成10,所以13-10=3,3再加多看的2就是5。

……

生5: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算法!因为十几减9的算式我们刚刚学过,13-9=4,4+1=5,所以等于5。

(由于学生表达的太急,老师没听清楚。)

师:你能慢一点说给大家听吗?我们再给这位小朋友一点时间。

(生5又重复了一遍)

师(很激动):老师听清楚了,你用刚刚学过的旧知来解决新知,真不简单!

(全班同学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思考:上述案例中的这个学生的数学学得很好,是一个很懂得迁移学习的孩子,因为在那么多学生中,只有他想到了可以用刚刚学过的旧知来解决新知,这种没有预设的生成看起来如此简单,只是教师多给了一点点时间,甚至只是一点点鼓励,但就是这样一次聆听的机会肯定了孩子迁移学习的方法,而这种学习的方法可能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案例二:一节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兴趣小组有 48人,其中五年级学生占25%,六年级学生占50%,兴趣小组中中五、 六年级学生各有多少人?

生1:48×25%=12(人);48× 50%=24(人);

生2: 48÷25%=192(人);48÷50%=96 (人)。

此时,持第一种解法的学生群起反对第二种解法,并哄堂大笑。

师(微笑着):“我觉得第二种解法有道理,同意第一种解法的同学,请你们想办法说服我们接受你们的观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

生 3:根据题意,学校兴趣小组的人数才48人,而第二种解法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五年级的人数还是六年级的人数,都比全校兴趣小组的总人数还要多,不符合常理。因此,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第二种解法是不对的。

生 4:我再补充一点,如果依据第二种想法,把五、六年级兴趣小组的人数合并起来,有288人左右,比题意中的学校兴趣小组的人数多出 240人左右,太离谱了。

此时,做错的生2自告奋勇地说: “噢!我明白了,之前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审题,贸然采取了除法计算,听了大家的争论,通过仔细审题,可以知道,五年级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校兴趣小组的25%,所以,求五年级兴趣小组的人数就是求全校兴趣小组总人数的25%是多少,也就是求48人的25%是多少,当然用乘法计算。同理可得求六年级兴趣小组的人数也应该用乘法计算。”

思考:

这个案例中师生的表现使我想起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佐藤学先生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面对学生的错解,教师没有急于解释,而是站在弱势群体这边,给了这部分学生信心,把错误抛还给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则综合运用了估算、 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处理,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何等的珍贵,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

感悟

想让教室“润泽”,就要懂得倾听,下面谈谈我对倾听的几点感悟。

一、倾听需要尊重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走神,我想,这与教师平时倾听的态度密不可分,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在发言时,许多教师不是注视着学生,而是不停地翻课本或教案似乎并不在意学生讲什么,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这就是李政涛教授所说的“虚假的倾听”,这种“虚假的倾听”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许多想发言的同学打消了发言的念头,使正在发言的同学草草结束。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蹲下身来,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生的和无声的语言。一旦教师用心倾听学生,就意味着教师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因此,倾听是对儿童观的把握,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我们的教师应努力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二、倾听需要期待

或许,师道尊严从一开始便让我们失去了耐性,教师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们的话语与思想。作为老师,都会有所体会。对于那些听话的或是具有很强自理能力或是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个人喜好,与之相反的学生,则有可能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对于这部分表现一般的学生来说,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尽管这部分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流畅(特别是口吃的学生),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错误,但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就是一种乐观的期待。如果我们能像案例一中给学生重复的机会、案例二中的那位老师始终脸带微笑,耐心倾听他们发言,那么这种乐观的期待定能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我们要善于等待,给学生一点信心,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学习乐园。

三、倾听需要智慧

新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预设,更强调生成,强调预设与生成共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面对生成的亮点,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应如何应对?要正确处理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合统一,这就是教育智慧。其实,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的源泉。倾听的核心是思考,缺乏思维的倾听,何来我们的教育智慧,教学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倾听便是达到这一平台的基石。让我们多一些倾听,让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2001、 7.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日本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4.美、 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

关于小学教师工作感悟随笔 第5篇

教学内容,我们依托文本展开教学。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要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即“语用”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什么明确了要求。那么,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侧重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加以运用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才是我们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都是在为语文教学铺就成功之路。

最后谈一谈对于阅读和写作自己不成熟的作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要求学生多读文学类书籍。本学期我们五年级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草房子》和《青铜葵花》两本著作,曹文轩老师出色的文笔、巧妙的构思以及丰富绚烂的想象让我震撼,整个十月份,我就要求学生日记每天都用来摘抄曹文轩的作品,并写感受或仿写。

一个月过去,我惊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多了大胆的现象和细致的描写。这让我体会到,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有的学生阅读仅仅倾向于故事的情节,而忽视了作者的文笔和构思,长期下来,学生只对读过的故事情节印象深刻,而文学素养却提升很慢,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6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第7篇

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学习能力。就如托勒密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改革要要求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将学生从能够“学会知识”向能够“会学知识”转化,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操作性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性,学生的学习材料上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去观察、思考、计算、实验、再观察、比较、归纳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这样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好学生“自学”的指导目标。在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宣布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自学”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下去,从实验、观察、对比等学习过程中学会努力寻求答案,并在寻求答案和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伴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伴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是疑问来解决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的引导提供依据,这就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循环环境。

另外,要多鼓励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交流。在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下,同学之间可以形成相应的学习竞赛小组,对比学习经验和结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追问引发学生的不同见解,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活跃起来,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向同学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所得,当得到肯定时,他们会喜形于色享受成功的快乐;当他们的理解偏差得不到师生认同甚至被反对时,他们就会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讲解,重新对知识加以理解认识。

再者,就是要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让大家分享其创新过程和所得结果,鼓励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以此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去加强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认真巡视,除了注意收集错例外,还要对学困生适当地进行辅导,辅导的方式可以采取“生生互动(一帮一)”与“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在自学过程中,把最基础的知识加以理解、记忆,使得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尽量地多学知识,少带学习帐。

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学生求知天性的释放,这也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二)孩子计算粗心这么做

粗心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不仅仅是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有存在。只不过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之间会问道:孩子粗心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的时候,看见出错的地方很多都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还有漏题没有做。于是父母有的苦口婆心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训斥,而孩子却依然故我毫无改进,家长们也是伤透了脑筋。

实际上,孩子粗心是有原因的。

第一、没法集中注意力

粗心是与注意力密切相关的。注意力比较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收到的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很容易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从生理层面上来分析,难以甚至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以至于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视知觉不是视觉,是把眼睛将所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一种能力。 有的孩子把69写成96;有的孩子总把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对位不齐;有的孩子答案计算正确,抄写时却抄错了。这些或多或少的问题,都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有关。

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因人而异。当一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孩子的水平,这就会导致粗心现象的出现。

第二、知识点掌握不全面,造成认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对学习新知识不够重视,重点难点浑然不知,西瓜芝麻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知识点的掌握上凌乱无序,方法点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讲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说起来懂了,具体却又讲不明白,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复习,学到的零散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作业考试中必然出现差错和漏洞。另外,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如果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这样的知识状况就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结果可想而知。

那我们又要如何正确纠正孩子的粗心问题呢?

了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纠正,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上面提到的各种粗心现象。

第一,强化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心,对什么事情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有了责任心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敢有半点儿懈怠。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家长光靠说教不行,还得身体力行,亲自做示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我们想想一下,一个懒散的父母会培养出严谨细致、富于责任感的孩子。具体来说,在家里可以给儿童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负责扫地或洗碗或者洗自己的袜子之类,干好了给予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总之,就是让他负起责任来。长期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孩子的责任心会大大增强。

第二、培养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孩子的干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还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一边做习题。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会大很多,效率也不高,作业半天都做不完。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或玩乐,在做活动、运动或玩乐中时也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同时让孩子明白集中精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第三、保持耐心。对孩子粗心这个毛病,做家长的千万急不得,我很理解一些家长的心情。我的孩子也有粗心这样的毛病。记得上个月,孩子数学测试做漏了题,扣了3分,被老师加倍罚分,共扣了6分,孩子心里很难过,抱着陈老师伤伤心心地哭,我们知道后反而安慰孩子,和她一起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后来一段时间,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上星期测验,又有一道题忘记做,被扣罚了1分。这说明孩子在改正粗心的毛病中会有反复。我们也曾经给孩子讲,粗心说带来的后果。孩子也开始渐渐明白道理了。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时间。特别是千万不要打孩子,体罚孩子。它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后果。因为你的行为不是在纠正,反而是强化。尽管孩子当面承认了错误,收到了一时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子又会故态重生,为什么呢?那是孩子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所以持续时间就短。因此对孩子粗心的毛病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日积月累,你会发现孩子的粗心渐渐减少。

自己能认识到,却无法改过来,心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真希望广大教师和家长在正确认识“数学障碍”的同时,对粗心的学生,老师应该想设法改进一些,帮助粗心学生各方面。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随笔(三)教孩子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

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数学同样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自然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 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巩固新知识要做到擅于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以前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7届奥运会即将在悉尼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说:“16枚。”黄燕说:“比上届多3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黄燕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著名的数学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场买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进程,让我们每天思考,每天探求,每天革新。“野炊”活动将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评论着自己所买的菜,交流着买菜的体验,充分展示了每个人的个人爱好,生活经验、情趣,也学习和交流着学习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又如有一年经常下雨,玉米的收成不太好,农民议论说今年的玉米可能要减产几成了。于是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种同样多的地,去年和今年的玉米收成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少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思考:是什么原因列出来,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农民提出建议。这是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1)与经常下雨有关。(2)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3)空气污染。(4)玉米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农村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 第8篇

众所周知,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是孔子及其子弟的言行录, 篇幅不长, 内容却很广泛, 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 集中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它以仁为体, 以礼为用, 以智为表, 以和为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 智圆经方, 内圣外王.自汉代以来, 一直被奉为治国之本和人生修养的准则, 可以说是传统道德的集大成者.《论语》中的主角———孔子, 他20多岁开始办学, 数十年的教育生涯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能自己成才, 做一个优秀的人物;二能振兴中国的文化, 让天下走上一条光明且和谐的发展大道.孔子数十年追求不止, 即使周游列国, 相继碰壁, 仍矢志不移.他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我觉得正是这种矢志不渝, 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成就了孔子儒雅的风范.孔子学问博大精深, 对理想的追求持之以恒, 他的师德无人能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从孔子的身上汲取丰富的儒雅内涵———成为一个儒雅型的老师.然而, 现在的不 少教师心 态功利、浮躁, 无心读书, 少的就是 “儒雅”.何谓“儒雅”?“儒雅”就是指学识渊博、气度温文尔雅.要内外兼修, 外在的气度来源于内在的深厚积淀.孔子云:“居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我们反其意而运用:“诵《论语》之经典, 久而闻其香.”每当重温《论语》, 我的眼前常常晃动着那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儒雅的、渊博的、睿智的、谦逊的、勤勉的、悲悯的恩师.于是, 我对孔子的教育情怀、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感悟, 对自己的人 生也有了 新的目标, 那就是———学习孔子宽阔的胸怀与包容的心态、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不懈的追求及创新的意识、不凡的谈吐和超脱的气质, 做孔子式的儒雅老师!那么, 怎样的做法才有效呢?笔者认为:必须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有教无类”的照耀下, 做一个充满爱心 的数学老师;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照耀下, 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数学老师;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照耀下,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数学老师;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匹夫不可夺志”的照耀下, 做一个有追求的数学老师.

1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有教无类”的照耀下, 做一个充满爱心的数学老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大意是, 孔子说:不因为贫 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对谁都进行教育.孔子三千弟子, 有像10哲与72贤人那样优等生, 也有“朽木不可雕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差等生, 在享有教育权这一点上, 孔子是一视同仁的.

1.1让生活在不利的家庭环境的贫困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孔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

大意是, 孔子说:君子要是行善, 民众就会行善.对广大学生有人文关怀, 然后才能带动学生, 营造充满爱 心的人文 环境, 从而使“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在孔子看来, “博施而能济众者”岂止是仁人, 简直就是超过尧舜的圣人.

案例1润物无声.

1983年, 我担任初中班主任, 曾遇到一名学生小于, 他父母在他读初一时离异, 他被判给了患病的父亲, 父亲为了生计常常早出晚归, 有时一个星期不回家.于是一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孩子从此只能孤零零地度过每一个夜晚, 既没有人去过问他的学习情况, 也没有人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学校, 他时常上课开小差, 打瞌睡, 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成绩一落千丈.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 我没有责备呵斥, 也没有弃之不管, 而是寻找教育契机, 用真心感化他、用耐心引导他.有一次他患病了, 我马上推来自行车, 带他去医院, 并且为他付上医药费.回来的路上, 我主动跟他拉家常, 了解他的思想.他告诉我:“全班同学都有文具盒, 我没有.”我说, “只要你好好学习, 将来什么都会有的”.我知道, 对他来说, 拥有一只文具盒, 就很满足了.期中考试总结表彰会上, 小于各个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荣获“进步星”, 我掏钱特地买了一只文具盒 (里面装着一些学习用品) , 亲自奖给他.数学课上, 小于用着斩新的笔、橡皮, 脸上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天气转凉了, 我还托人给他织了件毛衣, 嘱咐他注意不要着凉……慢慢地, 我用真挚的爱, 终于唤醒了他那颗迷惘的心灵.后来他慢慢改掉了学习上的坏习惯, 成绩已经稳步上升.看到小于取得的进步, 我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当年, 我接的是 一个全校 最差的班, 虽然, 在我接班后, 因我是才20岁年轻人, 学生有点不买账, 但两年后, 这个班是全校自主管理的样板班级, 曾评为南通县优秀班集体, 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我毫不夸张地讲那是我用爱换来的!

1.2让接受能力差的数学学困生“脱贫致富”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大意是, 孔子说:做人要不断学习, 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 不感到疲倦.

案例2等待鸟鸣.

学生小燕数学基础薄, 记忆力弱, 理解能力差, 上课听不懂, 新知识难于接受,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因而很难进行正常的学习.在数学课堂上, 我提出问题时, 经常随之对小燕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我知道一个故事,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 而要听它啼, 有什么办 法?”他的回答 是:“等待它啼.”

对于接受能力差的数学学困生的成长, 我想到需要等待.于是, 当小燕汗流浃背跑进教室上课时, 我就为她留一点喘息擦汗的时间;当小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时, 我不急于大动肝火加以制止;当小燕课堂上回答提出的问题受阻时, 我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其思考;当小燕的家庭作业未及时完成时, 我不急于在班上点名批评训斥;当小燕考试成绩大不如意时, 我不急于怪罪小燕是一个白痴;当小燕发生突发事件而情况不明时, 我给予小燕自我申辩的机会;当小燕误入青春歧途而荒废学业时, 我决不大惊小怪, 不加分析地贸然干涉……

面对小燕这样的学困生, 我上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 分散难点, 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 必要时放慢镜 头.课堂上对 小燕优先 提问, 优先辅导, 优先检查评价, 放大其闪光点.在小燕学习动力不足时, 我结合所学内容向小燕进行理想教育, 帮助小燕树立理想, 激发小燕的学习动力.对于小燕的数学作业, 以课本为主, 题量适中, 注意引导小燕掌握学习方法.同时, 还有针对性地对小燕进行基础知识的补习, 从最简单的入手不时地教会其一些学习方法, 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表扬.在课堂上常给小燕一些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小燕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小燕有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于是, 实现了小燕由不想学变成被动学、再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化, 终于“脱贫致富”了.

1.3让背着沉重包袱的心病生消除心中的“阴霾”

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要随时关心学生品德、心理、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和学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谊.不溺爱、不袒护学生, 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教师无私奉献, 无以回报.

案例3春到江南.

学生江南, 她所在班的数学课我接手已经半个学期了.经过观察, 江南学习上情绪抑郁.在单元测试后, 由于成绩与班级平均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加上家长的指责, 情绪较为低落, 对学习缺乏主动, 学习成绩每况日下, 情绪波动较大, 对数学的学习表现出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另一方面, 家长的期 望值也高, 使她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在与江南的谈话中, 她告诉我:“知道自己的数学成绩不好, 我也很想赶上去, 可是一拿起数学课本, 我就什么也看不进去, 什么也记不住.”为了使江南能消除学习上的忧虑与不安情绪, 尽快适应数学学习, 我主要是采用了下列方法来帮助她:一是对她加强理想教育, 帮助他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 建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二是通过学法 指导, 使其发现 学习的兴趣, 提高耐挫折的能力.指导她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指导她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 帮助她从高一年级的知识补起, 特别是函数模块的学习.把她的座位调到优生的旁边, 以便及时得到帮助.同时加强对她的理解、信任、爱护等情感投资, 培养她对自己的好感, 从而使她对数学产生兴趣, 以达到自觉、主动地学好数学.

通过半个学期的引导、帮助, 该生卸掉沉重包袱, 虽然成绩上不是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从她的表现中 我看到了 她消除心 中的“阴霾”, 学习起来比以前也更自信了许多.

2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照耀下, 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数学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论语·为政》

大意是, 孔子说, 只学习不 动脑子去 思考, 就会什么也学不到, 但如果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 就会疑惑不解.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 而且也重视思考.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学和思的正确关系.孔子主张教学反思.孔子认为, 通过学习解惑, 通过思考辨伪.可是, 长期以来, 一般教师把“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视为针对学生而言.其实, 在新课程背景下,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有启发意义.对教师而言, 可改为:“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1反思数学教学的理念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 如“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 但他不主张死读书, 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有用的, 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又说:“赐也, 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他通过思考, 形成自己一个基本的观点, 做到融会贯通, 重视学和思, 并且认为应该正确对待学和思.

案例4关于实施数学新课程的反思.

针对“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堂学习行为还存在着某种不适切”的问题, 我经过反思, 提出了“转变课堂学习行为, 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思想,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一是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合理创设情境, 使学生乐学;把时空留给学生, 使学生研学;渗透学法指导, 使学生善学.二是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实行感知性实验操作,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感性准备;实行验证性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实行探究性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实行调查性实验操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四是变统一模式为发展个性, 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差异;课堂中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

以上反思的成果以“转变课堂学习行为切实践行新课程理念———浅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为题, 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2.2反思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曰:“子绝四:毋意、毋必, 毋固, 毋我.”意思是学习不凭空揣测, 不全盘肯定, 不拘泥固执, 不自以为是, 要反思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方法.

案例5关于高三数学复习课学生听得懂不会做的反思.

针对“不少学生数学课能听懂, 作业不会做”的问题, 我经过反思, 提出“高三复习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探求解题思路”的思想,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一要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探求一题多解;二要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探求解题思路;三要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常规方法所不能问题.“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的掌握, 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以上反思的成果以“高三复习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探求解题思路”为题, 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2003年第5期.

2.3反思数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学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是现代教育成败的关键.综观整部《论语》不难发现 ,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几乎处处闪烁着情感教育的光芒 .孔子对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而学生对孔子坦率真诚、敬爱尊重 , 从而形成教学相长 , 师生兼益的民主师生关系.这一切都离不开双方的情感互动.

案例6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 使学习数学低效 (甚至无效) ”的问题, 我经过反思, 提出“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的思想, 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一是以境激情: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情感需求,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学习.二是以知载情:寓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活动中,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学习.三是以情生情:以教师的真情感染学生, 情情共鸣,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学习.四是化暂为久:及时鼓励, 化暂时性积极情感为稳定持久的积极情感,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有效学习.总之, 教学法一旦能够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是左右数学教学的巨大力量.

以上反思的成果以“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题, 发表在山西教科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3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照耀下,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数学老师

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大意是, 孔子说:聪明并且热爱学习, 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感到耻辱, 这种品行被称为“做学问”.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还在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并且身体力行.孔子把学习跟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 在孔子看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 是当今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创造性的终身教育思想.

3.1向数学教育文献学习, 增长教育底蕴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 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优秀数学教师与一般数学教师之间的区别, 主要看他们是否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 以及怎样读书.

案例7甘在数学杂志 (文献) 中浸染三十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马卡连柯曾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因此, 我每年都要订阅3-5种数学专业期刊杂志.工作之余, 进行“读教育经典”之旅.我走近苏霍姆林斯基, 聆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走近马卡连柯, 欣赏《教育诗篇》;我走近玻利亚, 畅谈《数学的发现》;我走进陶行知, 细品《陶行知文集》;我走进肖川, 满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我走进孔子, 与《论语》为友.我在诵读《论语》后, 针对“不少数学教师脱 离中国国情, 舍近求远地将国外的一套套做法生搬硬套地用到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上去”的弊端, 提出“活用《论语》教育思想, 促进数学有效学习”的思想, 并撰写体会论文, 约1.1万字, 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同期刊登了汤先键老师撰写的以“读稿随笔”为题的2500字的文章, 给与高度评价.

3.2向本地数学教育“高人” (专家) 学习, 提高教育智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有高人指路.”这是河南名师常作印的经验之谈.

案例8拜名师, 学“学得来, 用得着”经验.

在我们南通地区, 有不少优秀的中学数学教育专家, 虽然他们的经验有些“本土”或“草根”, 但恰是最适合本地区数学教育特点的, 这些经验学得来, 用得着, 像江苏省特级教师周学祁、李庾南、徐泽洲、陈颖、瞿国华、管红兵, 市区教研员、数学教育专家袁亚良、张汉林、顾亚南、王惠清等,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每逢听他们做讲座或上课, 总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跟他们对话、交流, 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碰撞, 更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他们的为人之道、为学之方深深地影响着我.如在听过周学祁先生关于思维研究的讲座后, 我受到启发, 反思高三数学复习中存在着忽视思维能力培 养的痹端, 提出“数学总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的思想, 并撰文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1997年第5期上.

3.3向学生学习, 丰富自身的教育智慧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 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 寡;有若无, 实若虚;犯而不校.”意思是自已有能力, 却向比我能力差的人去请教, 自己知识丰富却向比我知识差的人去求教, 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 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是十分可贵的.

案例9师生共同探讨, 使得师生教学相长.

我知道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老师更敏捷, 认知和理解的角度更新颖.在教学实践中, 我学会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长处, 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用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师生的各种能力, 这无疑是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记得我在上高三复习课时,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x+y+z=1, x, y, z∈R, 求证x2+y2+z2≥1/3.教者并没有用参考案中的解法一解了之, 而是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 研究它的多种证明方法, 看哪个学生的方法最多?学生在这样的探索环境里,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 得出各种各样的证明方法, 小组汇报时, 得出了18种方法,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 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 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更是一个创造者.课后, 我以“一题多解话化归”为题, 将上述解法整理成文, 发表在《中学数 学月刊》2005年第4期上.

4汲《论语》思想精华, 在“匹夫不可夺志”的照耀下, 做一个淡定而有追求的数学老师

子曰:“三军可夺 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 (《论语·子罕》)

大意是,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 匹夫不可剥夺志向.”这是孔子在表述,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 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翻开《论语》, 所有朴素的句子里面全都闪耀着一种隐约的理想.在今天看起来, 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 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一颗淡定的心.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 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

4.1在参与数学教学改革中放飞理想

孔子治学, 不仅重视言传 (讲授知识) , 而且特别重视身教 (身体力行) , 所以他的学生子夏悟到了“行”里边的学问:“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知行统一的观点, 就是现代教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案例10走在校本研究的路上.

我觉得勤奋、善思、敬业是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的品德, 一个儒雅的教师应是一个走在教育科研之路上的行者.我且行且思、追求悟创, 与老师们在教育科研的沃土上辛勤劳作, 共同探索.一同和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品味数学定理、探究解题思路.我用智慧启迪着学生们聪慧的心灵, 成就着学生们的智慧人生.

1983年开始, 我参加了 一系列教 学实验,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李庾南“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江苏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我认识到教师要由新教材的实践者转化为教材的研究者.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更是教师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 每个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总结的万字教学改革成果论文“实施‘低小多快’策略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发表, 并且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4.2在省市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中放飞理想

林崇德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课题研究, 可以以科研带教研, 以教研促教改.而教师写作的实质是由默写知识向明言知识的转化, 明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思的过程.我们通过反思与写作, 整理自己的思想, 积淀生命的厚度, 提升生命的高度.如果没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为后 世写下《论语》这部奇书, 我们好多的教育思想就无根可寻, 无据可依.

案例11论文写作在课题的引领下从自发走向自觉.

我的论文写作是在课题的引领下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正因为如此, 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我从1982年大专毕业工作至 今, 70多篇论文 在《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学研究》、《中学数学研究》等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所写论文涉及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高考命题、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智慧教育等多个方向.主持或负责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智慧生成的高中课堂有效学习研究”被评为“南通市‘十一五’教科研优秀项目”, 江苏省教研第七期立项课题“促进高中数学有效学习校本行动研究”荣获江苏省优秀课题二等奖, 南通市教研第六期课题“和谐协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适切性研究”荣获南通市优秀课题一等奖.

4.3在开设讲座与公开课中放飞理想

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 养犹涵育熏陶,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磨不成才.”可见, “磨”并非消耗, 恰是一种“历练”.教师开设讲座与公开课可以促使自己深度磨课, 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 在一次次的实践的体验中, 以及一次次设计的修改中, 慢慢地蜕变, 理论知识不断充实, 教学能力 不断提高.磨课不仅 是磨“课”, 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12“磨课”: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我在校、县、市、省开设过各级各类公开课或讲座几十次.当自己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 (讲座) 的时候, 公开课 (讲座) 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自己.经过公开课 (讲座) 的打磨, 我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 (做完讲座) 以后, 也可以从评课 (听讲座) 老师那里反馈得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多了一份专业引领.

在对一个又一个教 学环节“磨”的 过程中, 自己对相关理论越积越多, 厚积薄发, 在多少个的一刹那, 我会眼前一亮, 一下子幡然顿悟.其实, 我感到这就是理论积淀到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的那堵墙.一次又一次公开课、讲座的磨练, 还给了我写成数十篇数学教学论文的灵感, 这些文章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期刊上, 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可以说, 公开课、讲座成为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磨刀石.

上一篇:我国蔬菜出口发展现状下一篇:推广大使的必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