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2024-05-21

读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读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第1篇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推翻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纵观古今,不禁感叹:多少英雄成败于否或许只系于一念之间。

越军于夫椒之战大败于吴军。而就载勾践以为局面已临近最后关头准备杀妻于吴王夫差决已死战时,听取了手下意见,先屈辱求和,到吴国赎罪。不然,勾践也就不会有卧薪尝胆的意志,也就不会取得后来吴越大战的胜利。北魏孝文帝大胆推行汉化政策,使北魏政治、经济焕然一新。二十岁即位时就心有一番大作为的宋神宗在制定新法、进行改革时同样遭到朝廷内外反对,却犹豫不决,惊慌不定。最终变法失败,也没能有何大作为。而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都能在穷途末路时揭竿而起,带领众人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涌垂青史。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

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历史中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取之不竭的精华渊源,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不可不珍视的真谛。

一、生活既是矛盾:鞭策我们不懈追求,而又强迫我们在生命终结时放弃一切。怪不得睿智者早已总结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这也使得我们世人反省:生活充满美丽与奇迹,千万不要回首往事时才领悟到一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怀念消失的美丽与逝去的爱,但可曾想过,当美丽之花绽放时我们曾视而不见。这岂不是更另人痛苦的?!

二、理想本身会赋予生命太多的意义与价值。与其浪费太多生命去积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理想。

我把兴趣赋予书籍,书籍便成了我的精神殿堂。

我把目标亲人与朋友,他们便成了我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我把爱赋予你,你也便成了我的一切。

我的理想中,除了书籍、亲人、朋友和爱人,其他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我只会一笑了之。

不要被生活中的不足所迷惑,也不要被琐事缠身。带着理想,心中有爱,你会豁达超脱,幸福一身

读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第2篇

最近,我看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终于详细的了解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伟大的历史!

从盘古开天地到尧舜让位,从大禹治水到武王伐纣,从齐桓公九合诸侯到卧薪尝胆的勾践,我感觉中国的历史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讲述了很多的名人名事,有总所周知的,也有鲜为人知的。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比如孟母三迁,比如商鞅变法,比如一代名医扁鹊,比如蔺相如完璧归赵,比如毛遂自荐,比如荆轲刺秦王,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比如张骞通西域,比如司马迁写《史记》,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二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3篇

一、第一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2004年6月, 李希贵局长来到青年路小学调研, 他问我:“你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课本了, 上高年级后学什么呢?”我回答说:“我可以给学生借初中语文、地理、历史课本, 按我们的学习速度, 两年时间能学完初中这三科教材。学生可能得不了高分, 但考70分左右是没问题的。”李局长说:“什么年龄读什么书, 不要提前读中学课本, 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 我就开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教学。在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 发现学历史为学文言文开辟了一条通衢大道。有了这60多万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垫底, 理解文言文变得轻而易举。

1.浮光掠影, 回头再读

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 共271个故事, 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 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买了大量的书苦读, 但在学习过程中, 我还是遇到了当教师最大的尴尬之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 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 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 我个人对文言知识也知之甚少, 除了上学时在课本中学过的那十几篇古文外, 很少读古文。于是我们师生如果见到“拦路虎”, 略微一“过招”, 只要一看难以“取胜”, 就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 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 自然学习的速度较快, 半年时间, 我们就粗略地学完了271篇。这时, 我们发现, 当时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 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 能解释出大概意思, 学生们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

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是无奈之举, 后来就成了我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 也不急着告诉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 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 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 离开了教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教师, 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 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 “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 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我不沾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 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 让大脑和心灵震荡在思维和感动中, 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所在。

2.探索求真, 师生共进

教师对所学知识不精通当然不是好事, 但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 这却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求真观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 学生对教师只有师生情, 没有敬畏感;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 更多的是欣赏。在课堂上互相争论、思辨, 分不清是教师教学生, 还是学生教教师, 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学习交织在一起, 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在学习成语“解衣推食”时, 我把成语的出处“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映在屏幕上, 部分学生读作“解衣 (y侃) 衣 (y侃) 我, 推食 (sh侏) 食 (sh侏) 我”;几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 认为应当读作“解衣 (y侃) 衣 (y佻) 我, 推食 (sh侏) 食 (s佻) 我”, 并且引经据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还解释出了前后两个“衣”“食”意义上的不同。我对于此类情况一般不急于下定论, 说实话, 有时候我自己也拿不准, 但没有关系的, 留给学生辩论好了, 他们各自或者小组会去查询、求证、核实, 直到弄清楚才罢休。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与学习, 不盲目崇拜权威, 善于质疑, 用证据说话, 追求真理, 已成为我班典型的学风。3月中旬, 我们第二次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 读到战国七雄时, 我突发奇想, 翻开《古文观止》中的《过秦论》让几个学生朗读、解释, 他们竟然解释得非常准确, 这使视读文言文为一大难事的我非常吃惊, 学生的潜力真的很大。我们的课堂上不但演绎着孔老夫子“教学相长”的古训, 也呈现出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景观。魏书生老师说他带领学生跑步是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也是自得其乐, 用上课的时间读课本以外的书, 还有一群不用付钱的“小老师”在天天指教我, 做这样的教师倒也其乐融融!

3.读史学文, 一举两得

当然, 我忘不了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 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还是主要的。我的办法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如:

汉高祖分封的同姓王到景帝时发展得像皇帝一样富有, 他们目中__________, 狂妄__________, 特别是吴王刘濞竟然__________得从来不到长安朝拜景帝。景帝推行__________的政策, 任用__________的晁错。

上面的片段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削地招祸患》第一段的几句话。让学生明确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把历史事件记扎实。

官员贾谊写《治安策》给文帝, 文中说:“高祖封的诸侯王已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那种认为天下太平的人就好像‘抱火厝之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

厝火积薪: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厝:放置。

上面讲述的是“厝火积薪”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让景帝削弱诸侯的势力, 诸侯说:“‘舐糠及米’, 这样下去, 我们的利益都会失去。”

舐糠及米:比喻由表及里地逐步侵入。

上面讲述的是“舐糠及米”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身穿什么衣服, 被处死在哪里?

东市朝衣:比喻大臣无辜被杀。

上面讲述的是“东市朝衣”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除此之外, 我还带领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学习了一些经典古文。如学完战国这一段历史, 我引领学生学习《过秦论》《六国论》;学完安史之乱, 我们师生又一起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我还下载选编了一些古文, 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我都注了音。比如“被 (p侃)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y侔u)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x佻ng)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z佶ng) 益其所不能”。但学生没有按注音读, 更没有考虑意思。我责备学生的眼睛不仔细看注音, 读时又不动脑筋。批评了几句之后, 我想, 指责学生也不能解决问题, 关键不在学生身上, 而是我没有找到好办法。于是我改动为“被 (披)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又)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性)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增) 益其所不能”, 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拥有某种令学生赞赏、倾慕的真功夫、真本领, 从而让学生自觉产生仿效欲望, 并主动“从而师之”, 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但如果不具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华也不要紧, 古今中外的名师名作数不胜数, 我把这些优秀作品推荐到学生面前, 让他们“取法乎上”地阅读。这样, 我这个不懂诗也不会做诗的教师麾下竟也涌现了一批小诗人。

屈原

刘若凡

残阳如血映身影,

猿穴鸣啼伴君行。

昏君不识臣子忠,

落得悔恨满腔胸。

汨罗叹息谁撷取?

独守忠贞望月星。

世事浑浊谁知我?

满腔热忱无处鸣。

过秦论

马光杰

秦欲虎口吞山河,

重才用贤灭六国。

仁义不施天下乱,

陈涉揭竿将其破。

欲建千秋万世业,

不爱万民怎奈何?

读《阿房宫赋》有感

六国破灭四海一,

始皇渐生骄奢心。

一声雷鸣建阿房,

万人齐工使辉煌。

一宫之间气不同,

长桥横卧似蛟龙。

阿房建时蜀山兀,

楚人一炬为焦土。

读《归去来辞》有感

人非天地能万寿,

滚滚红尘留身后。

自古帝王求仙丹,

只为留恋人间暖。

笑谈生死人间事,

寄情山水最无憾!

说唐

魏榕

李渊建立唐王朝,

太宗领导有新招。

国富民强天下平,

唐与吐蕃议和亲。

文成远嫁天之角,

吐蕃人民皆欢笑。

武后称帝国号改,

建立周朝奠国基。

武后去世国动乱,

睿宗李旦把位禅。

玄宗即位搞发展,

心满意足不向前。

杨家有女名玉环,

一日选在君王侧。

春宵苦短不早朝,

终究兵变断情缘。

魏孝文帝

管潇

大刀阔斧改革风,

百姓安居乐业中。

汉人鲜卑速融合,

民族团结文帝功。

上面的诗是学生们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后的感想。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吧!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还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欲亡其国, 先亡其史, 斯言善哉, 闻者足戒。这部沧桑的历史, 浓缩了中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 抒写了多少悲壮和雄奇。屈原、苏武、司马迁、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大丈夫的形象已树立在了学生的头脑里, 爱国主义教育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已无声无息地潜入学生的内心。看看学生的读后感, 就会感受到以文化人的力量。我的学生诵读了无数的爱国诗篇, 他们心中已屹立起无数华夏儿女的高大形象, 他们能不热爱伟大的祖国吗?他们爱得能不深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郭爽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有了许多发现, 现在请你们来看一看我的发现吧!请听我一一道来!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前, 我从不知道我们的祖国有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 我知道了中国的坚强、中国的不屈, 知道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岁月, 知道了“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的真知灼见, 知道了太多太多的道理。我想它们一定会变成照亮我前进道路的火炬, 让我可以更快地走向真理, 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善恶只是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我想它们会为我选择正确的一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的心中屹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那些创造华夏文明支撑起民族脊梁的先辈使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于是我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宋词中, 我发现了李清照看似柔弱的性格中, 却蕴涵着不屈和坚强。在国破家亡、时局动荡之时, 这个纤弱的女子, 却在她的词中展现了令男儿汗颜的骨气。我还发现了, 一生叱咤战场, 写下豪气冲云天的《满江红》的岳飞, 却也有他的无奈。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也有“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的苦涩。又有谁知晓, 马上就要“直捣黄龙”的岳飞, 却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生生拦住, 功亏一篑是一种怎样的无奈?恐怕在战场上叱咤一生的岳飞,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自己没有马革裹尸, 却死在了那位自己效忠的君主的一道圣旨之下!那无奈的苦涩恐怕也只能在词中吟出来!

二、第二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一贯的作风是先做“实事”, 然后再写点儿教学笔记。除了上课之外最大的“实事”就是为学生准备自学材料, 近几日正给《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册的古文注音、注解。这个活儿在2005年教上届学生时已干过一次, 当时把注音、注解写在了书上。今年暑假又输进电脑里, 查了无数次《古代汉语词典》, 但还是有许多古文的意思不明确。现在在全班集体学习之前再次订正, 自悟了不少通过“百度”查证译文的办法。

上一届是怎么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 尽管有陶老师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 尽管在《我的语文实验故事》《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两本书上都有描述, 但还是要重新确定教法。通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实践, 我形成了以下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提前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 边指着黑板上的词语讲解历史故事, 边领读重点词语, 最后用黑板上的词造句达到复习和检查的双重目的。

如学习《秦始皇嬴政》一文, 先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板书:

嬴政功高盖世励精图治丞相王绾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禁锢危崖边缘

教师边指着板书的词语相机领读边概括故事大意:

公元前238年, 秦王嬴政亲政。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世, 称始皇帝。秦始皇励精图治, 解决了一系列诸侯割据时的弊病。丞相王绾 (w伲n) 劝谏秦始皇在离咸阳很远的燕、楚、齐三国封诸侯王, 李斯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郡县。秦始皇决定废除奴隶社会的传统分封制, 改用郡县制。他还统一了度量衡, 派蒙恬率领大军抗击匈奴的侵略, 并征召几十万各地民夫建造长城。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 下诏将除了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的书全部烧掉。并不准私下谈论这类书, 否则满门抄斩。后来, 秦始皇下令将460余名说他坏话的儒生全部活埋。一时间, 咸阳城内到处是焚书之火、埋人之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想以严刑酷法禁锢人民的思想, 却反而激起民愤, 把秦朝推向危崖边缘。

“嬴政、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与历史故事关系密切, 边讲边领读,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丞相王绾、禁锢”两个词中含有生字, 领读时要强调读音。

“功高盖世、励精图治、焚书坑儒、危崖边缘”这几个词要引导学生说出符合文中意思的句子, 要求意思完整, 语言精练。如:“秦始皇妄想通过焚书坑儒禁锢人民的思想。”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国人暴动》说“秦始皇不懂‘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道理, 通过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通过这个造句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的预习、听讲情况。

教法基本确定了, 但我总感觉不满意, 因为课堂效果不如学习唐诗、宋词时发言面广。学习唐诗、宋词时,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各自的理解, 谈以前学过的与此相关的诗词, 场面非常热烈。而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时, 学生的回答基本禁锢在书本的范围内, 即使有的学生知道这本书之外的历史故事, 也是一人讲, 众人听, 无法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我还有一点儿烦恼, 就是每次上课前都要板书大量的词语, 没有足够的时间写不完。如果上午第一节课上语文课尚且有时间提前板书, 那么第二节课上语文课,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根本来不及做课前准备。教室里的电视屏幕不但面积小, 而且在黑板上方, 位置太高, 想指点着领读很不方便。于是我决定这上、中、下三册271个历史故事就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讲课。

最初上台讲课的学生都很羞涩, 急急忙忙讲完历史故事就交差了, 他们写到纸上的那些词语还要我亲自出马领读三遍。轮到马一鸣小组上台当老师时, 小马在讲解过程中领读了一个词, 同学们像没有反应过来似的有气无力地跟读了三遍。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正面典型, 我赶快大加表扬, 于是我讲课的特点———不间断地让学生张开嘴巴出声读, 就被他们发扬光大了。

这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 若雅、婷婷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圆圈, 擦擦画画地忙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指着《魏人范雎做秦相》的这段话:

张禄马上说:“听说大王要派穰侯攻打齐国, 齐国距离秦国甚远, 就是能够收复齐国, 恐怕也很难以此壮大秦国。而且中间还有韩国、魏国, 想直接控制齐国很难, 我认为大王应该改变作战方略, 最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原来, 她们要解释“远交近攻”, 画图是为了便于说明哪个国家离秦国近, 哪个国家离秦国远。我茅塞顿开。

《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讲到“项羽在灭秦之后不但不去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反而将本来统一的中国分封给十八个诸侯, 自立为西楚霸王, 把西楚的都城建于彭城, 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这时, 我问道:“同学们认为他应该把都城定在哪里?在项羽之前或之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在哪里定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之后。韩佳俊同学飞快跑上讲台, 略略一看就指准大概位置, 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地图这么熟悉让我颇感意外, 于是大发“真男人爱江山”的感慨, 希望学生主动看地图, 让文字和地图产生联系。

郭葳蕤的小组讲第40课《李斯辅秦王》时补充了“仓鼠之志”等自学材料上没有的成语。李斯有治国之才, 但他做出了帮助胡亥继位的祸国殃民之事, 与他的“仓鼠之志”关系密切。郭“老师”补充的这个成语使第40课与第45课《三人合谋篡王位》产生了内在联系, 也使我产生了灵感:学第45课时可提问“与李斯相关的成语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们回家考倒家长, 增加自信。

轮到宋佳怡的小组讲《荆轲刺秦王》了, 小宋上台第一句话就说:“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公元前230年, 探寻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史实……”“燕国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非常了解燕国若与秦国正面交锋的结果是以卵击石。”我赶紧翻开书来找, “以卵击石”这个词书上没有, 那是宋“教授”的创造。“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活了四十多岁只知道这两句, 今天又跟着宋“教授”学了后面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小宋指着课前写在黑板上的词又是解释又是领读。哇!我可真跟着长见识了。

轮到田欣怡小组讲《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了, 小田讲完后看了一眼黑板接着说:“……这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陈胜起义之前的故事……”我一看, 黑板上的大字中间有几行小字, 具体是什么字我一个也看不清。我联想到自己做的投影片上也有很小很小的字, 那是提示自己的话, 以免“卡壳”。这一点儿我虽不提倡, 但看得出学生的智慧还是无穷的。

丁乐腾拿出刚买到的《史记》在我眼前晃了晃,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小丁读古文的声音, 赛过任何美妙的音乐。我一向讨厌声音, 在家不开电视, 不听音乐, 唯有学生读书的声音, 无论多么嘈杂, 传到我的耳朵里都如同天籁般悦耳。轮到小丁的小组讲课了, 小丁同学给大家念了《史记》中一长段完整的文字。说实话, 不看着字, 只听声音, 有些地方我也听不懂, 但我能感觉出小丁停顿恰当。什么叫语感?就是听得多了, 念得多了, 对古文的感觉就有了。如何停顿 (古代叫“句读”) , 就是凭着感觉就能读正确。只要学生上课跟着念, 就能达到“合格”要求 (参看后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 有所收获。

下课时, 我正在往墙上贴孙陶从家里带来的中国地图, 文睿凑过来说:“我正在和杜金慧研究丝绸之路。”瞧瞧我的学生, “正在研究”, 多么有气势的语言, 说不准文睿将来真的能“研究”出什么。文睿边说边伸手从兰州画到印度。“宝贝, 张骞走的不是直线。这儿有地图册, 对着书上的文字再找一找路线。”我晃了晃初中地图册, 又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了一排放大的地图。各科知识如果能融会贯通, 那孩子们学习的劲头会有多足啊!有弟子如此, 做教师多幸福!

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继续诵读白话文, 积累语言和历史知识;二是学习文言文。正常进度每天4课, 上册预计一个月学完, 到第24、53、84课时, 可以分三次检查, 检查古文和填空两项。也可以一次通过整本书的检查, 检查次数越少得到的奖励越多。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 我会在目录旁写上“古”“空”并盖相应的印章。请家长要求学生提前按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检查, 不要拖拉。

1.每天固定作业

预习:每天预习四课, 读故事、猜测古文大意。

建议家长鼓励学生找错别字, 让学生在书上改。从上届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 由于学生敢于质疑书本, 挑战权威的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所以家长也鼓励学生在朗读预习的过程中勤查字典。

复习:给家长讲解当天所学的故事, 朗读并讲解古文。

2.达标标准

合格:按时完成预习、复习作业。在书上画出填空题。

一星:正确朗读古文、填空题, 知道故事大意。

二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基本能背诵口头填空题。

三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并解释字义, 背诵填空题。

三、改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引导小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市面上很少有适合师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的书, 比如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存在很多问题:古文没有注音、注解, 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古文和白话文故事不完全相符, 有些文言的意思在白话文故事中找不到译文, 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贯重视的, 如果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就一定要注重背诵积累, 所以我给学生补充了口头填空题。为了方便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情况, 我又补充了“测试题”。于是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稿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原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因替李陵辩冤而遭惨祸) , 幽于累 (l佴i, 通“缧”, 捆绑犯人的绳索) 绁 (xi侉, 缧绁:监狱) 。乃喟 (ku佻)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汉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司马迁》

改编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 字子长,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之祖也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更是精于天文历算, 通经史诸子之学, 是汉初的著名学者, 在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各国文书, 撰 (zhu伽n) 写了《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 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长短得失分别进行评论。父亲的正直品格和治学精神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六岁的时候, 每日跟随父亲苦读, 不到两三年的时间, 他就可以把《左传》《国语》等历史名著倒背如流了。又过了几年, 他又跟随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后来, 又拜孔安国为师学习《古文尚书》, 这都为司马迁后来博采百家之长, 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的时候, 司马迁离开京师出外远游, 到各地考探史迹, 搜集史实。他走遍祖国各地, 南下江淮, 在汨罗江畔, 凭吊了伟大的诗人屈原。路经湖南长沙, 探访西汉杰出政治家贾谊的遗迹, 还拜谒舜墓。后又沿长江而下, 到达浙江会稽, 看了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又渡江北上, 到了汉初英雄韩信的故乡淮阴, 探访先贤。接着又来到曲阜寻找孔夫子的轶 (y佻) 事。这样的经历, 使司马迁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 被封为郎中, 他时刻不忘治史。公元前108年, 司马迁继承父职, 任太史令, 他看遍了皇室藏书馆里的书, 并开始正式收集文字史料, 准备写《史记》。

任太史令五年后, 司马迁因为“李陵 (李陵即飞将军李广之孙) 之祸”, 不得不中断创作。那年, 李陵奉命随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去抗击匈奴, 本来李陵大获全胜。但不久匈奴反击过来, 李陵大军因寡不敌众、粮草短缺被俘。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 异常愤怒, 召集文武百官商讨计策。大臣们纷纷向李陵发难。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向武帝道:“李将军为人正直, 这次投降本非他所愿, 乃客观条件逼人啊!”武帝听后异常生气, 把司马迁打入监狱并处以腐刑。腐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司马迁不堪受辱, 曾经想自杀, 他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 身体被毁伤没有用了。”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游历中国大地时所听闻的古代贤人的事迹, 随后又深思道:《诗》《书》的意旨隐微, 文辞简约, 是因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他心中的思虑。他决心“就极刑而无愠 (y俅n, 怒, 怨恨) 色”, 顽强地活下去, 并发愤要著成史家巨著《史记》。

公元前96年, 司马迁出狱了, 他仍然坚持创作。公元前91年, 司马迁在五十五岁那年, 在经历了腐刑、牢狱之后, 在历经了十年风雨之后, 终于编述了自陶唐以来到汉武帝获得麒麟那一年为止的史事。闻名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史记》终于著成。

司马迁的著作博大精深, 开创了史书纪传 (zhu伽n) 体的体例先河。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司马迁作为一个有胆识有勇气的史学家、文学家, 为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在《史记》中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他“不虚美、不隐恶”, 秉笔直书。在书中, 他还勇敢地揭露了暴政酷吏, 就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他也如实记载了他“好酒好色”的嘴脸。他对农民起义也作了正确的记载, 并大加赞扬。

《史记》还史无前例地关注到社会生活, 如《货殖列传》就记载了武帝时全国各地的经济生活状况。

《史记》是一部充满了激情与心血的巨著, 司马迁不惧艰辛, 坚强面对耻辱、困难的精神永远闪耀在这部以其心血灌注而成的史学巨著当中。

测试题:

一、口头填空。

1.司马迁小时候的学习为司马迁后来__________、编写《史记》打下了__________的基础。

2.司马迁在汨罗江畔__________了屈原, 在长沙__________了贾谊的遗迹, 还__________舜墓。司马迁到各地考探史迹、搜集史实使他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3.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司马迁的著作__________精深, 开创了史书__________体的体例先河。鲁迅曾赞它为“__________”。

司马迁作为一个有__________有勇气的__________学家、__________学家, 为了“__________天人之际, __________古今之变, 成__________”, 在《史记》中他“不__________美、不__________恶”, __________直书。《史记》是一部充满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巨著。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写成语。

司马迁忠于国家却遭遇不幸, 太荒谬了。比喻绝大的荒谬, 大错特错。 ()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成体系。 ()

三、朗读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 , 幽于累 () 绁 () 。乃喟 ()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

《上下五千年》 第4篇

那是十几年前,在一个冬天的早上,我看见一个圆脸胖呼呼的、又有一点幼稚的可爱的少年,他大概只有十岁左右,正蹲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捧着一大本很厚的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忽然,房里冒出一道青烟,他“哎呀”一声,赶快起身去抱他那棉衣,原来他看《三国演义》看迷了,把棉衣烤焦了。当时我想,《三国演义》对这么小的儿童不一定合适,如果有一套知识性、趣味性和忠于史实的小丛书,提供给青少年阅读,那将是多么必要啊!

一九八○至一九八一年少儿读物评奖中,《上下五千年》荣获一等优秀读物奖,使我想起了往事。

在一次座谈少儿读物的会上,同志们七嘴八舌地议论,都说《上下五千年》编得不错。有的说:“这个书名起得不错。”有的说:“用故事串起来讲历史,很新颖有趣。”同志们还说到,中学生普遍欢迎这部书。有的学校在假期组织学生阅读;图书馆中登记借阅这部书的人,为数也不少。的确,这是一套比较好的历史读物。在青少年中加强对祖国历史的教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上下五千年》不但能使青少年增长历史知识,而且从中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上下五千年》是林汉达、曹余章同志编写的,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共有五个分册,从开天辟地到鸦片战争,全书六十万字。现在已出版了四个分册,第五分册正在排印,即将问世。这部书的设想,是林汉达同志拟定的。林汉达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不幸在十年浩劫中去世。他是一位语言大师,又精通中国历史,他深感用祖国人民斗争的历史,来教育和启发人民群众,是爱国主义的大事。他善于汲取历史上有趣的故事,以通俗的语言撰写历史读物。他这方面的著作已出版的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两汉故事》等,他的书有独特的风格。《上下五千年》,他设想了一个大纲,要自己撰写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可惜只写到东汉部分,他于一九七二年去世,未能完成计划。

还得感谢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他们觉得林汉达同志的计划很好,希望找到人来完成它。伯乐相马,终于找到了曹余章同志。曹从解放以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既深谙历史,又熟知青少年学生的志趣,是一位理想的继承合作者。所以,这部书从东汉以后,即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部分为林汉达同志的手笔以外,其他大部分都为曹余章同志所作。

学习历史知识,这是青少年的必修课,也是各行各业具有初等文化的群众和干部所必需。用什么书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发行最大的图书之一,是历史演义这类读物,例如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发行几十万册。我们不能完全抹煞前人的成就,不能完全否定前人的功绩。蔡东藩一生写了十一部演义,从秦始皇写到袁世凯,十几年时间编写了五百万字。他是前清的一个秀才,有生之年也不得志。据说一九四五年死于上海的亭子间。我在这里不想去评论他的演义。的确,他的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有不少有兴味的故事,但从根本上说,和我们基本观点不合,我们不能提倡青少年都来阅读。

现在书店中出售这类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有:一、前人编的历史演义;二、这些演义的节本(将封建迷信等部分内容删去);三、新编的历史故事。我们应该向青少年推荐第三种。但是,读者希望读起来不仅能增进历史知识,还要有趣味,内容要有血有肉。

《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它的内容丰富。凡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书中都有所记载。这部书对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线索,使读者对几千年的祖国有个简单的了解。其次,也比较有趣。该书写法,是以故事为中心,介绍历史人物、事件,用故事来铺叙,还比较生动。第三、作者强调文史结合。当出现文学艺术家时,引出其代表作品,给读者以诗情画意的感受。书中还引用不少古代的成语典故,介绍其出处,使读者了解其寓意。第四、图文并茂。每个章节都有插图,画家倪绍勇同志,突出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今年五月,我恰巧有机会遇见该书作者曹余章同志。曹同我谈起撰写《上下五千年》的甘苦来。他说,困难在于知识性和故事性的统一。写历史故事,既要给读者以正确的历史知识,又要使叙述有故事性,使读者读起来觉得有味,易于接受。我问及他的处理方法,他说历史故事,首先应该是历史,其次才是故事。宁愿使故事的生动性弱一点,也不能用虚构的情节,添枝加叶的方法创造故事性。但为了适合青少年阅读,故事性是不可少的。他说,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在选材上,尽量选择生动的情节;在结构的安排上,把原来松散的历史材料加以集中,从纷繁的头绪中理出线索。在细节的描写上,加以修饰,尽可能做到使读者读起来有味。

作者撰写此书,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在搜集材料,核对史实方面是费了心机的。曹余章同志对我谈到,为了忠于历史,在选材的时候,查阅了许多史籍原著,包括正、续编的《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有关纪传等。正史上没有的,也尽可能去找第一手材料,如写“成吉思汗”,用了《蒙古秘史》的材料;写《欧洲来客马可·波罗》,用了《马可·波罗游记》的材料。作者有一个很好的用意,希望少年读者将来有机会接触到史籍原著的时候,会发现同他小时所读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样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扎实。

如果说《上下五千年》有什么不足,我觉得全书对历史的连贯性还有些不够。有些故事是分散的,还不能看到历史的全貌。也许对作者要求过苛,仅仅六十万字,就能全面书写伟大文明的祖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么?所以,我希望篇幅还可以扩充一些,内容还可以详尽些。

系统的有趣的通俗历史读物太少了,有趣的通俗近代史更少,希望有更多的同志编撰更多更好的历史读物,以飨读者。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任务,加强祖国历史的教育特别是近代史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第5篇

张骞出生于约公元前164年,去世于公元前1。公元前139年,张骞受汉武帝委托,出使西域月氏国。没走出多远,他就被匈奴人抓住了,这一抓就是。10年中匈奴单于软化、拉拢张骞。为了打消他出使西域的念头,匈奴人对他进行了多种威逼利诱,可是张骞始终牢记使命,没有动摇前往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人不注意时,逃了出来。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月氏国,可谁知月氏国王不愿出兵攻打匈奴,他只好返回汉朝。经过匈奴地界,他又被抓住了,于是两年后,他才趁机回到汉朝。事后,张骞被封为太中大夫。几年后,汉武帝再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途中,他访问了许多国,意识到汉朝可以与他们进行贸易往来。回国后,他对汉武帝说应要与西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开展贸易往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广泛交流,他走过的西行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他对汉朝的贡献巨大!

看了这些故事,我从心底产生了一种对张骞的敬佩之情。他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惧危险,不惧匈奴,穿过茫茫沙漠前往西域;他不忘汉朝,一心为国,他提出了与西域交往的请求,使汉朝更加强大。他这种不怕困难牢记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有许多困难,不会做题、没有思路、不够每当这时,我总能想起曾经的张骞,他在那么艰难的下都能到达月氏,我现在条件不差,我们怎么不能战胜困难呢?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第6篇

这是一本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了解到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并了解到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优秀的人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两个部落,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用火,生吃植物果实,即便

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才发明了火。我还了解到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绅;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睿智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所有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

这本书的。

这套书都以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具体地展现了一个个动人情节。其中看到《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在教育孩子身上深深的感触。孟母和她的儿子住在墓地的附近,孟子就经常到墓地里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孟母认为孟子这样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成才,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可是在城里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于是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城东的学府对面居住。孟子这才开始认真学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从这个故事里我体会到了父母和老师为了将我们培养成为有用人的用心。

说点实在的,其实我本不乐意读书,是在李校长的鼓励下,在学校各种政策的激励下,我比以前多读了很多书,从中我体会到书的力量可以带我们飞翔,读书可以让我们翱游知识的海洋。从书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帮助。让书这个好朋友伴随我们一生。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了解到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并了解到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优秀的人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两个部落,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用火,生吃植物果实,即便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才发明了火。我

还了解到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绅;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睿智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所有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本书的。

这套书都以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具体地展现了一个个动人情节。其

中看到《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在教育孩子身上深深的感触。孟母和她的儿子住在墓地的附近,孟子就经常到墓地里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孟母认为孟子这样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成才,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可是在城里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于是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城东的学府对面居住。孟子这才开始认真学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从这个故事里我体会到了父母和老师为了将我们培养成为有用人的用心。

说点实在的,其实我本不乐意读书,是在李校长的鼓励下,在学校各种政策的激励下,我比以前多读了很多书,从中我体会到书的力量可以带我们飞翔,读书可以让我们翱游知识的海洋。从书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帮助。让书这个好朋友伴随我们一生。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六年级三班王艺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打开《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自豪着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发明,品味着无数英雄用热血谱就的一曲曲壮歌,思索着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和使命??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岳飞是一个身经百战、刚正不阿、英勇善战的宋朝名将,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参军后,凭着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智慧胆识,屡立战功,在众多将士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带出了一支撑起南宋半壁江山的威猛之师——岳家军。

“精忠报国”,岳母刺在岳飞背上,更刻在了岳飞的心里。几十年来,岳飞不忘母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士兵同甘共苦,永远站在抗击金兵的第一线,所以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他深知百姓疾苦,为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岳家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他的军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岳飞以他的人格魅力,造就了岳家军这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威猛之师,就连敌人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家军一鼓作气,打倒了离开封府仅45里的朱仙镇,胜利在望!只可惜,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听到这声长叹,我不禁泪流满面。长叹声中,英雄“壮志未酬身先死”,;长叹声中,靖康之耻永不得雪;长叹声中,黎民百姓再次遭受金兵铁蹄的蹂躏;长叹声中,偏居江南的南宋小

朝廷加速走向灭亡。

我的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着,当读到岳飞率领着岳家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时,我热血沸腾,仿佛听到了战马的嘶鸣,听到了战士们的拼杀声。当我读到岳飞为了百姓和国家的利益,竭力阻止“求和派”的计划时,不禁被岳飞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当我读到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时,心里悲痛万分,痛骂懦弱昏庸的朝廷杀害了一位忠臣,让岳飞十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好像听到了岳飞惨死**亭后百姓那绝望、凄凉的痛哭声??

岳飞倒下了,他那“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留存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保家卫国而前赴后继,像南宋的丞相,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虎门销烟、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抗日名将杨靖宇、赵一曼??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身份、职务、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他们就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灵魂!正是有了他们,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五千年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了解历史是为了将来书写历史,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在感叹中国巨大变化的同时,更要明确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将来让祖国因我们而骄傲!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辅延中心小学五班顾晨洁

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

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

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

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

心寒。

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

彩。

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

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

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四班彭丽瑾

今年“三八”妇女节妈妈到华东五市旅游给我带回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我怀着满心欢喜的热情,捧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去探寻历史中的奥秘。经过一段时间饶有兴趣的苦心研读终于把他看完了。

《上下五千年》让历史在我的眼前重现。我从中看见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看见了中国过去灿烂而伟大的文化,看见了古代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远古时期的盘古开天辟到陈后主亡国,到中古时期的隋文帝治国到元朝灭亡,再到近古时期的太祖朱元璋到新文化革命的曙光。从神农尝百草到我国历史纪年的开始,从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土木堡之战到中日甲午战争;有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妙手回春的华佗,有范仲淹实行新政,还有秋瑾徐锡麟举事等两百六十四则故事,生动有趣的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形

象。最吸引我的就是《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很多人都以得到他的亲笔书法为荣,道士王烨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到了着迷的地步。

“我是个普通的道士,怎样才能结识这位大书法家呢?”王烨苦苦思索着。当他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大白鹅时,灵机一动,就在道观里养起了大白鹅来。

王羲之来道观游玩,看见了这群可爱的大白鹅,不知不觉就停下脚步,目不转睛的欣赏起来。随从知道王羲之的心思,说:“大人喜欢,咱们买几只回去吧!”王羲之点点头。随从找到道士王烨,说想买他的鹅。王烨装作很不乐意的样子,说:“这鹅是不买的!” “我们多给钱还不行吗?”随从说。道士见随从急了,改口说:“王大人一定要买,那就请他写本《黄庭经》来换吧!”

王羲之爱鹅心切,当场就写了经文,然后喜滋滋地赶着白鹅回去了。

千百年来,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师,他吸取前代精华,但不拘泥于传统,我们要学习王羲之这种毅力和孜孜不倦的精神。

上一篇:交通运输局年终总结下一篇:驿路文学社社团创建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