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古诗范文

2024-07-02

春词古诗范文(精选6篇)

春词古诗 第1篇

春词,春词卢纶,春词的意思,春词赏析 -诗词大全

春词

作者:卢纶朝代:唐体裁:五绝 北苑罗裙带,尘衢锦绣鞋。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春词古诗 第2篇

春词

作者:常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阶下草犹短,墙头梨花白。

织女高楼上,停梭顾行客。

从古诗特点谈古诗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3篇

一、古诗的基本特点

1.音韵谐和。

诗歌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在古代, “诗”与“歌”分提, 两者有其区别:不合乐者谓之“诗”, 合乐者谓之“歌”;在现代, “诗”与“歌”已经“合体”, 统称“诗歌”, 泛指一种文学样式。诗歌, 尤其是古诗, 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音韵谐和, 是按一定的声调和韵律要求组织起来的文字作品。比如“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句尾“中”、“同”、“碧”、“红”四字, 不仅和谐地押着“onɡ”韵 (enɡ、onɡ吴语同韵) , 而且押韵之字皆为平声, 符合古诗格律的押韵规定;同时除了极少数文字依“一三五不论”之说有所变化外, 几乎各组联句的对应文字都符合平仄相对的韵律要求, 当我们出声诵读时, 便会立刻感觉到它是那样节奏分明, 声音和谐, 抑扬错落, 无比悦耳。

2.语言精美。

所谓语言精美, 有“精炼”和“优美”两个涵义。精炼就是选词用字极少极简。古诗字词之所以用得特“精”, 原因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严格的字数限制, 不能像写散文那样自由挥洒, 不能像写小说那样恣意铺张;优美就是所用字词极其生动, 能非常贴切表现丰富的内容, 真有“一字千金”的意味, 这是诗人的难处也是诗人的高处。我们熟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 其中的“绿”用得妙, 单从语言角度看, 将形容静态及结果的词用以形容动态及过程, 其间隐含着江南大地渐渐被“染绿”的变化过程;若联系诗人当时的政治经历, 这“绿”字何尝不是借春之勃勃生机来反衬因两次罢相催生的对政治生涯的淡泊以及期盼尽快重返故里安享余年的乡愁呢?正因如此词“精”意“美”, 故成为思乡诗文中千古传诵的经典。

3.形象鲜明。

形象, 日常是指人外在的容貌和仪态;文学理论中是指言语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直观生动的生活图景, 包括人物活动及其活动环境。本文侧重理解为后者。古诗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诗人所处历史背景中特定人物的活动状况及特定的社会生活场景, 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动的个性特点, 画面绮丽而不落俗套, 状貌鲜活而不失优雅。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 妙用两组对仗的诗句, 通过将数量、色彩、声音、动作、时间、空间等词语进行天衣无缝的精心缀合, 把飞鸟、春树、雪山、客船融入画面, 勾勒出一派玉宇澄清天地和畅时空廓开思行无疆的壮美祥和景象, 纵使不联想到“安史之乱”平定在即, 单是闲游之辈进入这种境界, 也当心旷神怡, 陶醉其间。

4.意趣深远。

意趣, 即意向、意义、情趣、旨趣, 是作品的主题, 是言说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想要抒发的情感, 想要表现的生活趣味, 想要探寻的人生真谛。古诗, 尤其是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古诗, 自然不只在语言文字上凝结着诗人独特的匠心, 而且在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上更有深刻的感悟和美好的向往, 情、志、意、味都耐人寻味, 这就是“诗言志”。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这首诗将高度概括的笔法与频繁变换的视角完美地结合, 简约却不失生动地描述出庐山雄奇多姿的形态, 足以令人称绝;然而此诗的绝妙之处远非仅此而已, 更在“笔锋急转”之后突发议论, 其间所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深邃哲理, 让读者顿觉一束智慧之光朗照心田。

二、古诗的教学策略

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存在迷惘, 不知教者要“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同时也难以把握究竟采用哪些策略比较有利于学生学好古诗。依据古诗的基本特点, 教学古诗应该灵活机动地用好以下教学策略:

1.强化吟诵。

轻声读为吟, 放声读为诵;吟诵, 以现代语言说白了就是读。读应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全程的“主打”策略, 不读无以理词通句, 不读无以破译文字, 不读无以产生体悟, 不读无以实现积淀, 所以什么策略都可以忽略, 读却永远不能从简, 永远不能“离场”。诗歌教学中, 读有着特有的作用, 尤其应该重视。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语言比较浅显, 尽管学生才一年级, 大致还是能读懂的, 教学时可重点通过指导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在独立默读中扫清文字读音障碍, 在自由轻读中疏通语句形成整体印象, 在边读边想中“浮现”早春二月的美景和儿童玩耍的快乐, 在移情朗读中感受诗句情景交融的妙趣, 在配乐赏读中升华情感陶冶心灵, 最后在连续吟诵中熟记诗句达到积淀的目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 将读与思考、读与想象、读与情感体验、读与语言积累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读就能在诗歌教学中大展用武之地, 收到其他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效果。

2.驱遣想象。

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通过加工改造原有表象建构新的形象。这样的心理过程对于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把抽象文字符号所指称的事物、所描摹的场景、所陈述的情节等“转码”为具体形态的“影像”, 有了这样的“媒介”环节, 我们阅读时才可能产生情的涌动和理的参悟。诗作为文学样式, 展示的画面是生动而美好的, 呈现的形象 (包括意象) 是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因此, 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移情入境, 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 是李白描写瀑布的传世名作, 众多后人常常不惜贻笑大方将其名句“古为今用”点缀自己的文章。教学此诗, 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已经跟随当年的李白, 来到了庐山脚下, 你正仰头凝望庐山的瀑布……”紧接着便作绘声绘色的范读, 让学生在闭目聆听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大多会在脑际呈现缥缈入云的香炉峰、雄伟葱郁的庐山、倾泻而下的瀑流等壮阔绮丽的景象, 而且呈现的景象会各不相同, 各有不同的感受;然后由学生交流“所见”的美景, 讲述相应的感受, 相互启迪, 相得益彰。

3.增补见识。

艺术是以形象来感染人、熏陶人的, 古诗作为艺术作品, 大都有其形象, 形象在其活动与变化中展开场景或形成情节———这在教学中即是可以诉诸视听的“情境”。文学的语言, 从广义角度上说也是直观的, 因为它以描述性语言为主;但对学生而言, 这样的直观还是有很大局限的, 他们在事物见闻及生活经历方面都相当有限, 同时文学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还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对很多诗句所表现的场景或情节还不能直接形成表象, 这会影响学生理解的进程和效果。为此, 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见闻、经历或知识, 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呈现情境, 或扩充知识填补空白, 促使学生正确和深刻地理解诗句。比如“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 这首古诗选取了一个神话传说题材, 表现了闺中怨妇的凄冷孤独之情, 学生对神话可能不甚了了, 同时对其中的云母屏风、长河晓星等也未必彻知, 如果在教学时补充“嫦娥奔月”的神话, 并以媒体呈现银河、晨星、屏风、烛影等构成的清冷夜景等景象, 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4.诱发体验。

理解, 用之于科学学科的学习与用之于人文学科的学习, 其情形截然不同。前者是循着规则推进的逻辑思维过程, 后者则是基于情境知觉的体悟生成过程。体悟即在体验中领悟, 其中体验就是“心灵在场”, 是人的认识与情感沉浸于意识对象、与其融为一体的心理状态。理解语言文字就是这样的体悟过程。古诗语言文字中不仅容纳着生动的情境或丰富的意象, 还蕴蓄着真挚的人情和深邃的事理, 教学时就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适宜地要求并引导学生透过言表, 体悟其耐人寻味的意涵, 达到与心智水平相应的理解效果;要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富有特殊表现力的字词, “沉潜”进去, 思注其中, 情融其中, 深入体察验证, 从而领悟其深刻的意蕴。比如“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的教学, 可启发学生先瞄准表孤寂与悲凉的“秋风”和表愁思与眷念的“家书”这两个经典意象, 然后伴以适度煽情的语言或媒体渲染, 引导学生沉入“远离故乡”的“瑟瑟秋风”之中, 在如临其境中体会与验证诗人乡思“万重”的复杂心态和“匆匆”“不尽”的激动表现。

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7-01

1. 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属画龙点睛之笔。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古诗时就能提纲挈领,准确理解诗义。一首诗因诗眼使人更觉灵动与透彻,透过诗眼可以洞悉诗人的内心,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经过诗人多次的捻须苦思,改动十多次,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又在这无限生机中隐约表达出诗人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绿”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凸显了该诗的神韵,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2. 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文未出,声画先行,学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诗人站在黄河边观赏山川美景的中国水墨画,耳边回响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此时,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之中,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当时诗人在想些什么,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接着的学诗明理打好基础。

3. 编成故事,让学生说一说。

由于古诗的语言要求凝练,它就不能像散文那样细细地表述,古诗中会有跳脱的空白。因为这一点,也就给古诗以无限的张力,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诗歌的优越条件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如何" 还" 的?――三峡旖旎风光使诗人陶醉其中?豪饮斗酒,诗兴大发,赋诗百篇?"人逢喜事精神爽",与艄公对话?如此等等空白,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想象的结果编成故事说一说,充分体会诗人李白的喜悦之情。

4.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1)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2)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过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3)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要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味,体会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不只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上,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们自学求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也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同时,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自由发挥对“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了小草的欣欣向荣。

春词古诗 第5篇

春词

作者:吴融朝代:唐体裁:五律 鸾镜长侵夜,鸳衾不识寒。羞多转面语,妒极定睛看。

春词古诗 第6篇

春词

作者:王建朝代:唐 良人朝早半夜起,樱桃如珠露如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春词古诗】相关文章:

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09-07

古诗词赏析古诗大全07-22

2024古诗文大赛古诗总结07-11

古诗审美08-12

古诗范文05-21

唐代古诗05-20

爱情古诗06-07

古诗风06-27

新柳古诗06-29

古诗随笔06-30

上一篇:副连干部自查报告下一篇:迎春节卫生大扫除活动13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