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2024-06-16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精选8篇)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1篇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及设置说明

本专业设有流行、美声、民族3个演唱方向,根据各种唱法的不同及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同时具有歌、舞、演的强大舞台表现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全面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将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照行业标准、强调能力本位原则、整合科目课程、突出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唱法的不同(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3种唱法的综合表现能力为中心,构建了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功能课程模块、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的“一中心,三模块”的课程体系。

1、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设置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体育舞蹈),大众传媒通论,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入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对传媒知识的认知素质。

2、职业功能课程模块。(含四个小模块)

(1).职业工具能力课程模块。设有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艺术概论,音乐作品赏析,流行音乐概论,驾驶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为职业服务的工具应用知识和能力。

(2)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设有发声技巧训练(练声课)、形象设计、形体、舞蹈基本功、表演、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民族与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技巧。

(3)职业创作课程模块。设有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排练)、钢琴、歌曲写作、合唱、录音演唱实践。旨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4)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学生可在二年级后任意选修。设有吉他演奏、音乐制作、编导基础、音乐美学、舞蹈编导、民歌、节目主持艺术、教育心理学、合唱与指挥、流行音乐作品赏析。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适岗、变岗与创新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项目)课程模块。设有声乐综合实践、歌舞排练综合实践、表演综合实践、声乐舞蹈专场演出、音乐剧专场演出、综艺晚会演出。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舞台演出,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与创造能力,为第六学期开始的顶岗实习、岗位对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主要课程介绍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华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

1、乐理:《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关于音、音程、节奏节拍、记谱法、常用记号、和弦、调式以及它们之间内在关系,是一门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学习音乐艺术最基础的课程。

2、和声:《和声学》是学习多声音乐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本课程以“传统和声学”及我国民族调式和声实践为主要学习对象,研究多声部音乐中常见的和声现象,学习和弦的构成与连接、掌握和声序进的基本规律。课程应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和声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常见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写作简易的钢琴伴奏,为即兴伴奏配置和声,以及具备和声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

3、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以训练学生视谱能力和音乐分辨能力为主要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同时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增强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5、歌曲写作:《歌曲写作》是一门通过作曲实践, 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6、发声技巧训练:《发声技巧训练》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进行发声原理和进行发声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演唱好更多的声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7、歌曲演唱:《歌曲演唱》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个专业方向,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最终达到可以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流行演唱则是适应市场对流行唱法的需求,培养全面的流行歌手。流行唱法这门课程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

8、录音演唱实践:《录音演唱实践》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以录音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走入流行歌坛之前提前进入录音环节。通过录音实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风格定位,并使其较好的掌握录音话筒(电容话筒)的使用技巧。通过现代化的录音制作手段为每位学生录制小样或专辑。

9、合唱:《合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声部并共同演唱的训练模式,也可以几个人为一组进行组合的演唱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在声音及肢体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音乐作品的处理,适应现在市场上对合唱团体及组合演唱形式的需要。

10、钢琴:《钢琴》课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音乐修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不同作家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具

有编配和弹奏简易钢琴伴奏、并能边弹边唱的能力,以适应钢琴音乐表演及中等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音乐教师工作之需要。

11、形体:《形体》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围绕音乐表演艺术对形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改变形体状况,获得表演的正确姿态,提高运用形体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力的能力。

12、舞蹈基本功:《舞蹈基本功》课是在有一定的形体基础之上,针对各舞种进行舞蹈基础元素的训练,为下一步进行歌舞排练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3、歌舞排练:《歌舞排练》课是针对学习音乐表演及其它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演唱与舞蹈结合起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丰富舞台表演形式、培养全方位的、职业化的演唱表演人才。

14、音乐制作:《音乐制作》就是把高科技用于音乐创作,它是音乐与高科技二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完美体系。电脑音乐又称“MIDI”音乐,电脑音乐制作可以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于一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音乐创作、表演与制作等前期、后期工作。

15、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为学生提供音乐的基础性感性认知,又以提高学生全面修养为宗旨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中的经典文献作简单的浏览、介绍和欣赏分析,让学生系统地、渐进地接触音乐,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音乐历史和有关作曲家的创作思想等知识。同时,强调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阐明音乐艺术的特点和音乐美的规律,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和发展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开阔审美视野,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6、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是一门阐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科学。通过讲授我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了解其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思想感情,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力,为从事音乐表演作必要的相应知识准备。

17、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是通过对西方(主要指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习,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探求其发展规律,掌握几个发展时期形成的主要乐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从而,试图总结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观念中的长处,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确立一种从历史和人文的多角度认识和理解音乐西方音乐的观念。

18、艺术概论:《艺术概论》是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重要艺术现象的理论分析、阐述及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理论、艺术常识、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联性。

19、表演:《表演》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包括表演基础知识,局部形象塑造,完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人物形象的创造等内容。

20、形象设计《形象设计》课程主要偏重于舞台表演中的形象设计,结合了化妆、服装、舞美、表演等元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舞台形象的设计来更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使表演更具时尚风格。

(三)、综合实训

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就业导向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自己动手,强化和锻炼职业关键能力,增强竞争意识。本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有:声乐、歌舞排练、表演、音乐剧排演、毕业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等。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本专业严格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

3.具有演绎不同风格及体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

4.了解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7.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坚实功底和突出的表演、创、编、导,及初步, 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设置

现设三个方向:声乐表演、器乐表演和舞蹈表演。

① 声乐表演: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

② 器乐表演: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唢呐、打击乐等);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萨克斯、小号、爵士鼓等)。

③ 舞蹈表演: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华民族民间舞、现代舞。

专业理论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法、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电脑音乐制作。

专业选修课: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唢呐、打击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萨克斯、小号、爵士鼓、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华民族民间舞、现代舞。

四、就业方向

各级各类艺术团体从事演奏、演唱或管理工作。

五、学制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3篇

一、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影视领域不断发展, 影视表演艺术规则逐渐独立于大表演艺术理论体系, 促使影视教学更加专业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当代国内外先进的影视表演理论, 力求使影视镜头教学这门课程建立在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上。 在确保镜头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的同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要密切关注国内国际迅速发展变化的同类学科, 把镜头教学同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

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表演能力的培养

(一) 专业课程对影视表演能力的培养

表演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 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是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是紧密结合的, 根据课程的设置, 影视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演员基本能力和表演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

(二) 表演能力是影视表演人才的重要法宝

现今大多数的院校都已经开设影视表演专业, 注重直接为舞台服务的影视表演人才培养。所以, 学校在培养影视表演人才的课程设置上也需要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的脚步, 更加注重通过演员内心世界的情感培养来提高表演能力。

三、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北京电影学院其表演专业有两个方向, 表演创作与表演教育方面。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也有三个方向话剧表演专业、影视表演专业和音乐剧表演专业;中国戏曲学院设置的表演类专业更加偏重戏曲方向, 如戏曲表演、布袋木偶表演等。 上海戏剧学院除了同中央戏剧学院一样对表演、导演、主持做了区分, 对表演的细分更是众院校之最。浙江传媒学院表演系归在电影学院, 表演 (影视) 专业、表演 (歌剧) 专业并于音乐学院下。

在影视表演专业中, 浙江传媒学院就有其独特的地方, 在专业上比较明确, 且学制四年, 这与国外学制一样, 但是, 浙江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却不同:前两年基本都是通识课程和表演理论, 如:台词、形体。在教学内容上, 主要以表演训练为主。在第三年, 课程主要是留在鉴赏方面的影视理论, 而训练也是以短剧排练和公演两方面为主。第四年, 主要以实践为主, 让学生接触以校内拍摄为主的短片角色。但是, 毕业作品仍以舞台戏剧为主。这种培养方式比较适合培养影视演员。 但这种以戏剧表演教学为主来培养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存在一定的复制性, 所以在中国影视表演专业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四、专业主课程设置在影视表演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

专业主课是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方案中新增的课程, 包括戏剧表演理论课、形象塑造剧目课、情感性民间舞课。通过课程开设,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影视表演能力。

(一) 戏剧表演理论课

戏剧表演理论课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去把握人物形象。在理论指导实践时, 使实践摸索的过程缩短, 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作品内容进行诠释。戏剧表演理论课中提及灵魂能够使演员置身于场景中, 也只有把情感带入到表演中才能使作品具有灵魂。因此, 借鉴戏剧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并运用到影视表演中,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活动, 然后通过丰富的语言表现出来, 才能使表演艺术更加富有活力和真实性。

(二) 情感性民间舞课

情感性民间舞是加强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并从情感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身体表情。情感性民间舞课程会以不同的情感分类, 通过多种情感表达赋予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 从而在肤体上展现出不同的表情特点, 加强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能力, 深入了解身体各部位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自我的优势与劣势, 充分发挥优势, 加强训练劣势, 使身体的表情更加丰富, 表演能力才有实质意义的提升。情感性民间舞课程的设置能使学生把对民族情感的理解、对审美情感特点的捕捉, 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凸显出自己的情感性特点。

(三) 形象塑造剧目课

形象塑造剧目课, 是对角色形象的塑造, 是学生根据影视角色, 运用所掌握的表演知识塑造出直观的、生动的角色形象, 只有深刻理解了角色, 表演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此课程是建立在剧目排练课的基础上, 塑造、刻画典型人物性格, 以及拟人化的影视作品。课程的设置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形象诊释中, 懂得如何使内心与动作达到统一, 情感体验与表现相结合, 能具备塑造影视形象的表演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 市场对影视表演人才的要求也提升了, 演员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根据社会实际情况, 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需更加明确, 课程设置也需更加完善, 使课程内容能够在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影视表演专业应培养什么人才, 能否将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输送到各地区的专业文艺团体任演员, 课程设置与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影视表演能力的重要方式。

摘要:对于表演专业课程设置, 学院根据各课程开设的合理性、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以及课程之间衔接有序的原则安排表演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符合表演专业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表演专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以, 科学的课程设置对教学质量的促进,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表演能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翔.教学方法探讨[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0:68-72.

[2]孟飞.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180-182.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4篇

播音学在我国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形成历史短,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自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播音系以来,已发展成从中专、大专、本科(一本、二本、三本)、硕士和博士的多个教学范畴。播音专业名称最初为1963年的“中文播音专业”,1998年教育部把播音专业改名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在更多的被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目前为止,中国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基地是中国传媒大学在1996年成立的二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发展飞速,使得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关注和羡慕的对象,更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事此类职业。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许多人垂青,许多学校先后增设了该专业。至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20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其中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非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包括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等。非专业艺术学院包括综合类院校(如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农林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师范类(如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政法类(如西北政法大学)、体育类(如西安体育学院等)。众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得每年有过万播音学生毕业,就业市场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竞争激烈残酷。

2、开设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最初,播音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未开设表演课程,随着时间推移,“播音教学中是否需要引入表演教学”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一方指出播音主持是专业和尊重事实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加入表演,就会出现虚假成分;另一方指出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表演者所具有的当众性和创作力,一定程度的表演会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的驾驭节目。

笔者从播音教学实践出发,关于表演教育在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感受颇为深刻,并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有声语言的训练而忽视包括体态语在内的整体表达训练的倾向已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私下读稿远胜于课堂表现,有的学生主持节目不着边际、思维混乱,有的感情苍白等等问题众多。实际上,播音主持和表演都要求学生肌肉要有真实感、延伸感、挺拔感、协调感和松弛感,并且要具备注意力、自然状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等。解放天性、注意力集中训练、无实物训练、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训练和话剧演出等表演课程中的练习,可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增加多种能力,提高专业和业务水平。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1、表演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

目前,全国专门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340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而国内众多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了表演课程,并不同程度地不断加大表演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专业艺术院校的表演课程,本科设置为一年,第一个学期为表演基础的学习,第二个学期为表演创作。就笔者所在的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表演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以表演基础方面的学习为主,为40个课时,其中课内为32课时,课外为8课时。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诉求,是教学计划的设计依据,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1]。表演专业有着自己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与方法,以培养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为目的, 这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开设的表演课程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表演课程应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教学目标在于教理论、授方法、重实践,开发学生的表演潜力,树立学生的良好台风,解放学生的表现天性,提高学生的即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立足于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表演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艺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体系。

2、表演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重于实践,脱离实际

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绝大多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明显脱离实际,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通常40个课时中,32个为理论学习课时,8个为实践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全部设置为理论学习课时。学习表演,要培养学生的“三种素质(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2]和“三种能力(一是基本功、基础训练,二是一整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三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3],仅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的历史等理论是没办法完成的。完成理论教学只是达到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关系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

(2)重视程度欠缺,教育方式僵化

有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仅作为副设的专业基础课或是考查课、选修课,对表演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表演知识进行表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育方式较为僵化,教学目标较为空泛,教学手段较为单调,教学状态片面,教学气氛缺乏生动和互动,与一般课程教学模式雷同,考试环节采用笔试等。由于各种原因的扩招,专业人数不断增多,使得表演课学生数与课时不匹配等。

(3)缺乏专业表演教师

很多非专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课由教授播音主持或是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首先,全国专门培养表演专业人才的院校屈指可数,他们的教师和毕业学生人数较少,大多从事专业表演事业,或是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从事教学工作。其次,一般来说聘请专业演员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往往上课时间不够稳定、课时费较高难以接受。非专业表演教师在传授理论方面可能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在示范、排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显能力欠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很难学到真正有用的内容。

(4)缺乏专业合适教材

鉴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材的选用就非常重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鲜见有专用的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教材和教学法,基本只能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表演教材。现在绝大多数院校是代课教师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写适合表演课程的实用教学讲义。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表演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

1、以表演基础教学为主,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

在学习表演之前,几乎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要加强和注重表演基础训练,完成起步教学,打好表演基础,解放天性等基本素质训练及单人事件小品和双人交流小品等。表演教育充满特殊性,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具体的训练方法也不相同,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方法训练,“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刀切”方法,尽量使用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在表演材料的难度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练习,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推陈出新。鼓励欣赏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表演课程学习的基础,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的学习要与实践应用环节交融穿插,使学生能想、能说、能演。把表演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应用环节,既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规律,又遵循创新人才培养原则,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即兴能力的锻炼和创能力的培养

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音外,即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极其重要。现在电视台和电台的许多节目以现场直播形式为主(如访谈类节目),非常考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即兴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表演练习中,老师在课堂上下即兴出题,模拟动物、表演小品等,同时学生即兴反应、迅速思考、发挥想象力投入表演。在表演中不断通过想象和生活经验来设定场景、人物、剧情,在自然当众的状态下进行创作,提高创作思想、观念、状态和意识。

4、课堂形式的多变和考试环节的重塑

改变课堂单一的理论传授,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尽量调和上课人数众多的矛盾,在大课教授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小组授课、一对一授课等,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基本理论课融会贯通,以此进行表演教学。教学地点开放,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表演晚会,进行艺术比赛,排练与演出相结合等。表演考试无纸化,去除试卷考试,表演课程考查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表演技能,而非表演理论记得是否准确无误。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相对完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表演实践教学体系, 扩大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对培养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

[2]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5篇

UserUser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介绍与课程设置

表演系为我国文艺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话剧、影视表演艺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获国家和国际大奖的就有近百人次,他们在广大观众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杨在葆、祝希娟、焦晃、赵有亮、潘虹、奚美娟、李媛媛、丁嘉丽、吕凉、刘威、宋佳、王洛勇、尤勇、陈红、于慧、宁静、剧雪、陆毅、周杰、任泉、李冰冰、佟大为、胡歌、严宽等都是表演系的校友。

近两年来,为了办好音乐剧表演班,上海市科教委和学院领导给予了上海戏剧学院极大的支持,“音乐剧表演教学工作室”成为上海市科教委的“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之一,与欧美音乐剧演出实体和艺术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专家来校讲学,开设“音乐剧表演工作坊”,我们的学生与美国学生一起接受音乐剧表演的训练并在上海和美国举行了汇报演出;在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的训练下,学生们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不仅在话剧、影视表演方面取得了成绩,学生们还大胆地参加了中国版《悲惨世界》和美国音乐剧《我爱你》的招聘演员面试,受到了世界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喀麦隆·麦金托什先生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我爱你》的导演裘·比夏弗的好评。裘·比夏弗在来信中写道:

“今天我写这封信,是想告诉您我在面试时非常欣赏您的学生,诚切地恳求您能让她参加我们的演出,我为她在学生时期就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非常的激动„„ 我希望她出演的角色是全剧里最难、最重要的。她将从喜剧到正剧总共演出15个不同的人物,还将演唱多首不同风格,不同音域的歌曲。我觉得这将是她演艺生涯中最难得的一次机会。”

目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已建立了一支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师资队伍和音乐剧教学资料库,为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介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与介绍,以便大家了解:

《表演基础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创作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地行动,建立正确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首先是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训练,包括创作注意力,创作想象力,生活观察与感知力、模拟力,节奏感和信念感等。接着要对学生组织舞台行动的能力进行训练,了解组织舞台行动的规律,把握舞台行动创作的主要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行动揭示出时间、地点、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并以小品为主要教材形式,在创作实践中寻找正确的创作方法,建立正确的舞台创作自我感觉。有效地完成了以上训练表明做好了进入角色创作的准备。本阶段中心环节还是舞台行动。

《表演片段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以剧本片段为教材,教会学生运用一年级所学的内外部技巧,以剧本为依据创造人物形象。要学会在作家创造的规定情境中按着人物的个性行为逻辑真实有机地行动。创作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和行动。学生还要学会运用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剧本进行补充和修正,通过教学排练,以真实、合理、有机、有效的行动过程创作出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本阶段要学习分析剧本片段和人物的科学方法,学习塑造人物个性的技术技能,初步掌握剧作的风格体裁,在表演中体现这种风格体裁。以上内容分三个学期逐步完成。

《表演多幕剧训练》

该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主要以多幕剧为教材,写实主义戏剧剧本对贯彻本阶段表演教学内容更为有利,第二批或第三批也可以考虑适当选用写意戏剧、先锋戏剧或风格感更强的多幕剧。学生要学会分析多幕剧的剧本和角色,创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学会掌握角色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解决演员与角色的远景问题。在合成阶段学生要学习将自己的表演创作与灯光、服装、道具、音乐、效果、化妆等艺术创作进行深度的融合,还要学习与导演及各艺术创作人员的合作。在最后的演出中,学生还要学习与观众的交流和共同创作,在重复创作中保持演出青春等问题。

User Page 1

上海戏剧学院专升本:http://sh.yuloo.com/gaoxiao/staedu/

UserUser

《声乐与语言发声》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剧培养方向为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舞台语言的发声基础。掌握如何运用声音的技巧技能,为表演艺术,塑造人物角色,提供语言声音 的条件。同时,进行歌唱训练,掌握音乐节奏,节拍,音准及乐感。达到说与唱相对统一的教学目的。

《语言技巧训练》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艺术言语能力的训练。它包括基本功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表现力训练三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艺术言语的内、外部技巧;掌握戏剧艺术言语的基本创作规律和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培养学生自如地驾驭艺术言语的能力,并在艺术创作中懂得如何调动和运用艺术言语手段进行角色台词的再创造。为更塑造角色、完成戏剧演出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形体技巧训练》

本课程的性质为专业基础课。它是影视、舞台表演艺术的一门必修课,它包含了舞蹈、武术、体育、戏曲以及各类人体的动作选取提炼的对演员的体形、技能表现有益无害的内容。通过科学、规范的芭蕾基本功训练,把学生原始状态的身体,如树苗修枝一般变得舒展、端正、挺拔,在解放关节的同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身体的控制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加强节奏感。通过舞台技能技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跌、扑、翻、滚、打等技术。通过外部形体语言可塑性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模拟各类生命形态的变化,还应将形体技能与创造形象结合起来。形体对演员的整体形象塑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体是演员进行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用自己的神情姿态的变化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千百万化的形体语言作为影视剧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没有脱离了形体语言的表演,哲人孟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体课的教学目地是让学生掌握自己创造的工具,运用形体技能技巧,使学生的形体更富可塑性,创造内外统一,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

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报名咨询电话:021-51602254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6篇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构建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众多教学工作者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尝试。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评价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和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近年来,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形成专业、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发展、提高音乐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法略显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评价方法多为传统的考试形式。考试一般在音乐教学进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考试内容以音乐理论或音乐表演为主,主要考核学生这一阶段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但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了应对考试,很多学生会在考试前突击学习,在短时间内完成本阶段的所有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收获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短期内完成的,具有暂时性和盲目性,并没有完全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其二,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重视考试的评价功能,而忽视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成绩。显然,传统的考试评价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平时偷懒,考前强化”的不良习惯。

(二)评价形式不够全面

大部分高校只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缺乏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等综合性的评价形式。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这种绝对性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众所周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音乐教学开展,促进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提升,虽然传统的评价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具有一定作用,但对改善教师教学效果并无显著意义。从高校音乐课程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形式过于独立、片面,未能全面评估课程的开展价值和效果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

现在,大部分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都是教材中的知识。而音乐表演专业具有实践性,并不能完全的套用常规的评价标准来展开。尤其是每一个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时能够全面的照顾到学生的特殊性,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评估。显然,泛化的评价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四)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

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考核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虽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较最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结果的评价较有权威性,而在学生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由于接触较少,其评价并不具有绝对性。此外,音乐表演专业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相比,理论课程安排较少,仅凭卷面考试成绩、课堂作业等评价内容,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该将实践表演的成绩纳入其中,拓展一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二、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策略

(一)采取多种评价方法

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表演技能,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上,将自身特有的音乐表演风格全面的展现出来。由于音乐表演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单纯的阶段性考试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真实客观的学习成绩。为了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应在理论、表演考试的基础上加入阶段性测试、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学生自评等多元的评价方法,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二)评价形式多样化

为了进一步突出课程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应全方位整合多样化评价形式,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展开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有助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更快地进步和成长。而针对教师所展开的评价,则可以通过不同评价人的考核标准,发现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促使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构建更加的完善,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评价指标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开展的。因此,针对不同特点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非常必要。可以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素养、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细化评价过程

音乐表演专业对于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较大,显然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掌握情况,仅凭卷面的考试是无法客观做出评价的,想要获得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数据,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入手,还应细化评价过程。如针对某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对某音乐作品的演绎,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状态、身体因素等。只有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更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钢琴基础课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科学性,直接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有着重要影响,对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学形式的改革分析

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传统上课模式基本以单独授课为主要的上课方式,单独授课方式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指导和教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出,使学生钢琴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但这种方式上课时间过长,有时候会拖延教学进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集体课是由美国引进的教学方式,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钢琴教学,用数码钢琴替代实际钢琴,整个专业的学生可集体上课,戴上耳机弹奏,互不干扰,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从屏幕观察教师的授课情况,既节约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分析

钢琴基础课程对演奏的技艺要求较高,音乐是一种艺术,有其自身的韵味和特点,在音乐见解、音乐趣味、音乐处理或弹奏等各方面,允许其在一定程度上变化和浮动,乐曲的处理只要不脱离音乐的本质范围,自我改动和设计都是被允许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特点以及对钢琴知识的基础,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针对同一教材,教师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处理要求。教学方式的改革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音乐与技巧统一性教学,采用独到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在有限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综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材内容的改革分析

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钢琴基础课程的基础高低不一,其入校时钢琴演奏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为其表演专业方向不同,对其培养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钢琴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大纲,特别是教学所用教材以及教学使用的曲目选择上,应该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在教学中应该在有限时间让学生了解并接触不同时期的音乐,区别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底蕴和艺术视野。

综上所述,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表演专业课程安排 第8篇

一、从实际出发, 加大对原有教学大纲的修订, 势在必行。

我院的影视表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在2 0 0 1年一直沿用至今, 7年过去了, 学院从部属院校到划归山西地方与广电部共建, 从成人干部学院、高职高专到现在学院升本在即, 始终是名称在变, 教学大纲基本没有大的调整, 在这样的状况下发展会出现明显的内功不足, 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家级一类院校的教学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现阶段国内的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均以此为模板, 2 0 0 3年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台词、形体课课时数均压缩了一个学期的课时量, 在教学任务没有改变、生源水平逐年下降、课时量压缩的状况下, 教学效果明显呈递减趋势, 为保证教学效果, 只能减少教学内容, 从而导致学科教学链条的不完整性, 举例:声乐课是影视表演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必修课, 教学任务一是“声音”的训练, 二是“乐”感的培养, 其结果是教学结业的音乐会 (2001—2003届均举办) , 然而现实当中, 这两项每一个模块都是在一年的教学中无法完成的, 更不要说是在高职高专这种背景下面对的学生进行教学了, 所以从2 0 0 4届去掉了结业声乐汇报演出, 同时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剧片段也压缩了一半的课时量, 利用有限的课时, 加大音乐基础、视唱、声音、气息等基础训练的练习,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压缩教学任务, 减少教学内容, 精密与台词、表演等主干学科挂钩, 反复研讨每一届生源情况, 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一环节的“金钥匙”。

二、紧密结合表演专业的特点, 学科互补尤为重要

“声乐、台词、形体、表演”课程的教学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互动教学, 学科的交融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探讨, 更主要的是共同解决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 声乐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声音的可塑性”,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 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 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 让他们歌唱,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 进行判断、评价、提示, 再应用教学语言, 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 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 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 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 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声乐的练声幅度、呼吸、音高、声音的张力等方面与台词和表演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很多的困惑, 这是必然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闲暇之时多互相听课, 客观的进行教学业务交流, 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实行互动教学

(1) 从毕业的几届学生情况来看, 学生入学音乐基础几乎是“零“, 所以, 在教学中不得不增加基础乐理与听音练耳课程的设置, 用九周每周两课时进行强化学习,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举措, 否则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效果。

(2) 《音乐欣赏》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课程,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需要专业的引导, 所以教学计划中将中国民族

谈声乐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文陈莹媛

摘要:歌唱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歌唱时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 有良好的歌唱欲望,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要求, 否则是唱不好的。因此, 声乐学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 歌唱技能的训练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要结合起来进行。学生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既利于歌唱, 又利于声乐教学, 同时, 学生自身竞争力也提高了。

关键词:歌唱心理素质培养声乐学生

歌唱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运动过程。心理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歌唱。一旦心理状态不好, 就会影响到歌唱。声乐教学过程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即包括歌唱时的心理因素, 又包括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心理状态。声乐学习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会出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就会产生一些焦虑、紧张、自卑的心理。这样的心态上课, 肯定是上不好的。甚至有些学生一上声乐课就有负担, 上课思想不集中, 无法领会老师的意图, 发声状态不协调等等。声乐学生的这些心理状况对于歌唱和声乐教学都是不利的, 要及时排解。可以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 或者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 自己调控心里来解决。声乐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要作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把声音技术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因为, 歌唱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歌唱的实践中才能锻炼养成。声乐教学要借助心理调控的手段, 让声乐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民间音乐、音乐剧片段等内容改为欣赏课程加以教学, 如果有可能应将该门课程设为必修课。

(3) 尝试音乐剧创作在课堂上的互动。

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下的表演专业声乐教学, 重知识、重技能, 轻艺术、轻体验, 关注点单一, 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以音乐为主线的“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创造力有机结合, 使声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比如音乐剧〈感恩的心〉就是利用某表演班的真人真事, 在表演进行到观察生活练习阶段的一次尝试, 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高职高专特点, 学为所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近年来, 教育部规定各类院校的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直接挂钩, 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专业的前途由毕业生就业率决定逐渐成为事实, 就我了解我们表演专业的学生, 从往年就业来看, 就业率高达9 0%以上, 但当演员的学生比例很小, 最多占到2 5%且逐

一、声乐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等。培养声乐学生的心理素质, 就是要在歌唱中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说, 声乐教学过程就是提高学生心理活动水平, 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过程。

心理因素对歌唱和表演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声乐学生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紧张。这有很多原因引起, 尤其是在考试或者演出时。当然声音技术是一方面, 俗话说“艺高人大胆”。而心理素质不好是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平时唱得很好, 一上舞台就大打折扣, 再好的声音也表现不出来。所以, 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 技术掌握得好,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歌唱水平。目前, 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名优秀的声乐学生不只是掌握高超的技能,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态, 有自信但不骄傲, 有准备但不怕失败。心理素质提高了, 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增加, 学习也会更有效果。

年递减, 其中包括继续考学的、跟剧组、话剧院签约、从事表演教学等等, 2 5%的学生从事着, 如工会、电视台记者、编导、节目主持等工作, 有4 0%的学生从事着和专业不相干的工作, 剩余的1 0%在寻找就业机会, 从这一点上来看, 高职高专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来从事表演的幸运儿所占比例很小, 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显示专业水准的机会可能就是“一展歌喉”了, 所以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在校期间, 应挖掘自身潜能, 利用学院优势提高实践能力, 广泛与社会接触, 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例如编导、节目主持播音、节目制作、录音等相关专业知识, 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 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语块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通信学会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