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2024-05-24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精选8篇)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1篇

湘潭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新闻理论 708

适用专业:新闻学 传播学

注意:所有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析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新闻理论

2.发展新闻学

3.媒体融合4.媒介内容管理

5.接近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社会有哪些新闻传播工具

2.简述“经济体制决定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的命题内涵

3.简要回答新闻媒介如何引导舆论

4.简述将新闻指导性寓于新闻特点之中的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2.从“软实力”角度谈新闻媒介如何影响与作用与国际关系

四.小论文(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要求:以“论坚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及当下意义”为题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并在文后附50字左右的“摘要”并列出3—4个“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2篇

复旦大学199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宣传

2.通讯社

3.政党报纸

4.新闻信息传播的三种类型(三个层次)

5.西方新闻学中有关报刊的四种理论

6.我国党报工作的基本原则。

7.曾格案件(1733年,美国)

8.报房京报

9.《消闲报》

10.《晋绥日报》的反克里空运动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概述我国新闻工作中贯彻战斗性原则的主要要求,并就其意义必要性作一说明。中 央报刊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也请做一评述。

2.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竞争的实质与利弊,并就当前我国新闻竞争的特点及对策 做一说明。

3.试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洋旗报”(挂洋商招牌的抗日报纸)及其进步意义。

4.《申报》《新闻报》等演变为企业化大报的历史原因和对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3篇

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80年的新闻摄影实验室。2000年, 荣获“天津市达标实验室”称号, 2007年获得“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实验室”称号, 2008年被批准为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11年通过天津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目前下设摄影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中国广告历史文化博物馆、大学生自主创新工作坊等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用房2 510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 378万元。

当代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给传媒业不断注入新的增长因素和发展动力, 也为高等院校传媒类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我校领导审时度势, 敏锐地意识到, 必须紧紧跟踪大数据时代传媒业不断变革的技术前沿, 在本校传媒类专业教师队伍中, 不断更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首先, 在领导层面转变思想, 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传媒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其次, 在教师层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指导能力和水平;再次, 在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 调整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 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传媒类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 实验中心所做的一切都要着眼于教学、立足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只有紧紧抓住教学这一根本, 所有的工作才可以高效、有序地开展。因此, 我们着力进行教学体系建设, 并在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做出实验中心建设规划, 使实验室功能、硬件设备与教学需求相吻合。

中心将开设的所有实验课程视为一个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整体系统, 本着优化实验教学结构、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原则, 理清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形成相互联系的关系网,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各门实验课程之间能够相互提供支持和反馈, 从而形成互惠互利的网状实验教学格局。

:我们了解到, 贵中心近年来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应用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您能从中选取2~3件高端仪器设备, 简述它们在实验教学中显现出来的突出特点以及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的作用吗?

刘卫东:我们中心在天津市教委及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 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作为传媒类的实践教学设备, 我们在广播电视演播和后期制作方面、在建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工作坊上投入比较多。从2009年开始, 中心单独开辟出120平方米的区域,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工作坊。陆续投入200余万元, 在工作坊下设立若干工作分支, 目前已经建成公益影像工作坊、广告创意工作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坊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创新工作坊。此外, 新闻采访制作工作坊、影像大师工作坊正在筹建之中。

工作坊所购置的设备, 都是同一时期最先进的设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课程要求, 或者是学生为参加全国传媒类、广告类大学生比赛, 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实训科目请求,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在工作坊做实训或实践训练, 最后学生要拿出自己的创作成果 (作品) 来。这项措施推出以来,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大学生创新工作坊建成之后, 引入项目评审准入机制,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开放时间灵活、学生自由度较大, 根据兴趣、课程和科研课题等设计开发了多种创新项目, 目前已经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6项, 校级23项。如广告系王功等同学主持的策划案“气泡来袭”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奖, 并应邀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电视编导专业2009级权宇婕、李子一、苏扬三位同学的《入口平淡, 回味无穷—评<太阳花籽>中烘托主题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三届大学生影评大赛优秀奖。摄影系窦富林同学拍摄的“老邻居”组照获得全国青年摄影师大展全场大奖, 等等。播音系同学在第十三届齐越杯朗诵艺术节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劲酒第二届“夏青杯”朗诵大赛、中国国际动漫节声优大赛、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第九届馨蕴朗诵大赛中获得多项优异成绩。

我们将媒体请进校园, 开辟了国内较早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节目。学生自主编辑播报的“电话广播”, 新开设了“点播读报”“新闻点评”等栏目。这些作为特色教学项目, 2012年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

:在采访中, 不少高校教师反映设备利用率低是目前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咱们中心在维护和保障现有设备正常运行, 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杰:为了充分提高设备使用率, 我们提倡“宁可使用烂了, 不可放置坏了”, 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我们在管理上打破教学资源之间的孤立与隔膜, 加强资源的横向沟通与联系, 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例如, 我们尝试建立“网状互惠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思想是打破教学资源之间的孤立与隔膜, 加强资源的横向沟通与联系, 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通过管理体系的调整, 扩大共享范围, 提高使用效益, 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在此思想指导下, 我们对设备管理拟采取互通互惠共享管理的设想。2012年, 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着手开发基于校园卡和校园网的高校仪器设备联合管理系统。

通过高校设备联合管理系统, 调用各高校设备数据库和师生数据库, 提供远程检索各高校设备情况、预约设备等服务, 达到仪器设备的校际共享, 发挥高校联合规模优势, 实现设备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在设备实际管理方面, 各高校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在使用流通方面保持渠道畅通、互惠互利。在实际使用中, 各学校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和优先使用权, 仅对外开放查询和接受预约功能。在不影响本校正常实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将空闲设备提供给校际共享使用。

推行本系统之后, 各高校除了扩大设备使用频次之外, 并不增加过多的额外负担。但其益处显而易见:各高校的设备规模情况、设备结构、设备更新率、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等基本指标可以通过本系统检索实现便捷查询;兄弟院校之间的设备交流更加快捷, 各高校投资建设重点、优势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直观呈现, 在本校投资建设时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和借鉴, 便于从天津及周边地区发展整体角度考虑投资和布局、规模及方向, 扬长避短, 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避免重复建设,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 天津各高校基本上都采用了校园一卡通, 并且均采用电子设备管理系统。各管理系统虽然操作界面不尽相同, 但主要功能大同小异。建设基础较好, 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小, 无需特别的硬件投入, 不增加师生的持卡数量, 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使用方便。

本系统能够及时查询各高校仪器设备的现状, 进行远程维护和设备预约操作, 减轻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劳动负担, 提高了设备管理和使用效率, 扩大了设备的校际交流和应用, 实现了设备共享的初衷, 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 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 也有利于开设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贵中心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很多经验和成果值得推广与借鉴, 您能为我们介绍贵中心近期取得的较为突出的建设成果及在建设和评审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色吗?

刘杰: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 中心逐渐形成体制健全、管理规范、条件良好、共享充分、实验教学运行有序、成果丰富、对外开放充分的教学基地, 对国内外尤其是天津周边地区同类院校实验室建设具备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2010年, 中心“网状互惠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项目荣获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国新闻教育学会颁发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创新奖”。

中心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参与各种比赛和科研创新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8年以来, 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专业比赛、展览300余次, 获得各级获奖328项, 各专业举办专业展览26次,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59篇。

我们的体会是:突出实战性, 追求实效性, 保持时新性。

实战性:就是在示范中心营造全真的传媒类实践教学环境。我们的做法是, 将媒体请进校园, 让学生在真实的、实战媒介的环境中学习。我们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合作, 建立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 编辑部就设在示范中心。《今晚报》“今晚经济周刊”视点版面由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自己编辑。目前, 中心正在和甘肃定西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创建“音乐台”节目, 计划今年下半年开播。

实效性:就是大力推行“求本、求实、求能、求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追求实际效果。在实验教学组织上, 中心利用科学合理的网状互惠实验教学体系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上, 采用中心统筹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体现以生为本。在教学评价上, 中心采用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方式, 把从业标准作为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实现产学研结合。

时新性:就是不断追求新意, 在教育教学的细小环节上鼓励创新。积累“小的创新”, 成就“大的突破”。如新闻学专业将“采写编评摄”的专业技能, 在毕业班上整合成一门综合检验课程, 请媒体的编辑记者直接把关。广播电视新闻和编导两个专业, 就学生的作品进行师生共同“诊脉”, 改革了考试的方式。摄影专业和广告专业采取与业界同行合作的方式, 进行专业考试。实验示范中心给予设备使用和课程改革方面的支持。

:我们注意到, 中心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 请问贵中心在引进优秀人才,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卫东:建设一支实践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 教学、科研、技术兼容, 核心骨干相对稳定, 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鼓励教授、副教授参与实践基地工作;设立专项经费, 有计划地选派专兼职实践教师到业界顶岗挂职, 全额资助专职实践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 同时要求每位实践教师能设计并指导一项以上技能实训项目。支持实践教学队伍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包括:大型仪器管理培训、实验技术开发培训、实验技术应用培训、实验室管理培训、岗位实验技能竞赛、资助“专题学访进修”、资助相关人员获取专业学位和技术操作证书等。

中心制定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实验中心坚持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试讲、试做, 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贵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与服务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杰:中心在人才培养、引进, 实验项目更新、创新性实验、论文、项目, 实验教材、讲义,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鼓励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开放, 积极组织参与各级各类比赛, 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勇于创新、自我管理, 加强横向联系, 扩大资源共享、扩大示范辐射范围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8年以来, 实验中心对外开放, 接待国内外兄弟院校师生、实验室负责人、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等参观交流600余人次。

来访高校有:英国莫海德大学、美国北达科达州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第二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

来访相关单位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广电集团影视学院、天津电视台 (新闻频道、经济频道、生活频道)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平有线电视台、南开有线电视台、天津日报、假日100天、城市快报、每日新报、今晚报、今晚经济周报、滨海影视公司、双木广告公司、广告人杂志、金鹰广告公司等。

中心面向社会开放, 实现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中心网站可以实现大型仪器等共享资源的查询和预约。中心与海河教育园区、海泰高新技术园区、滨海新区影视、动漫文化产业园区、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今晚传媒集团、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集团、和平区有线电视台、西青有线电视台、五大道旅游局等有多种交流活动。

刘卫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 (省级) 教学名师, 天津市 (省级) 精品课程负责人。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带头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主任, 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 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 中国组织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等;还兼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85”研究基地驻所高级研究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等。编撰多部学术著作, 在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4篇

图式理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中。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1980)阐明了图式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其内涵,拓宽了其应用的范围,从而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将“图示”一词引入教育领域,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组织,是学习者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产生作用并使之成为学习者知识库的一部分的过程。”

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输入新信息的时候,需要将新信息与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而对新信息的反映和组织都依赖于头脑中已存的图式,只有输入的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图式论者认为,话语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是让我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建立起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因为话语的理解涉及到话语本身以及听话者。因此,有效的理解要求听话者具有把获得的话语材料与个人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而理解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所获得的话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曾通过论证和实验研究证明图式理论能促进听力理解。本文基于图式理论对大学新闻英语视听教学进行以下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1实验方法

笔者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选取3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参加测试,测试所用新闻视听材料是Bohai Oil Spill和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均来自央视英语新闻网站:http://english.cntv.cn。选用这两篇文章是因为对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都很关心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时事新闻,这样就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相关图式,那么测试中应该会有好的表现。而对于跟自己专业联系不太密切的新闻知识,他们可能不太熟悉,那么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难度。在这种前提下对学生的新闻英语视听能力进行测试,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背景知识,即图式对学生视听理解水平影响情况的具体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便可以对学生在熟悉语篇与不熟悉语篇的语境中的视听理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l。

为了验证不同题型(选择、听写、简答,每种题型满分10分)对受试者信息处理策略和视听理解的影响,笔者分两次对受试者进行测试,结果见表2。

2实验结果与发现

从表1可以看出,受试人无论其语言水平高低,在听辨、理解自己熟悉的背景材料时的表现均优于听辨、理解自己不熟悉的背景材料。其具体表现是:两个学院的受试学生测试一的成绩均比测试二好,即理解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材料要优于自己不太熟悉的材料。这一发现证明:图式是影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新闻英语视听理解水平的重要原因。

通过表2我们发现,两个学院的受试学生无论接受哪种题型的测试,其视听成绩总是测试一比测试二好,这与表1所反映的情况一致。也说明图式在学生视听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我们还发现,两组受试学生无论是做测试一,还是做测试二,其选择题的得分明显高于其它两种题型,而听写成绩又高于简答。这就表明,在相同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学生的视听理解还受到不同题型的影响。

二分析与建议

新闻英语视听由于语速快、词汇量大,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科技等背景知识纷繁复杂等原因,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然而,运用图式理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1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是指听话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有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与社会文化知识和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即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是有关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三种图式对把握视听材料的内容、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语言图式

语言知识是视听理解的基础。而我们所说的语言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等几个方面。其中词汇和语法都要通过语音得以表达,所以学生对重音、连读、缩略、弱读、失去爆破等都有所了解。另外,现如今英语视听更加注重真实情景下的视听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至少将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以及它们的发音差别告知学生。除此之外,很多国际新闻材料中会有记者采访,而当事人未必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这样让学生了解几种主要国家英语发音的特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新闻英语的词汇名词多、缩略词多、新词多,也因此成为新闻英语听力的一个重要障碍。英语新闻中经常使用首字母缩略词,如UNESCO、PEC、WHO、IMF等;还有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地区的名称,如Czech等;以及各国重要领导人的名称,这些都应该鼓励学生积累起来。

在语法上,新闻英语与一般的英语听力材料相比,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新闻英语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容纳最大的信息量,所以长句和复杂句比较多。比如使用插入语、同位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扩展句子。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向学生讲述分析英语新闻的语法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英语新闻时,头脑里时刻抓住“谁”“做了”或“说了”“什么”这一句子主干。

从语言图式来说,作为主干专业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生比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要好这一点是公认的。而调查问卷中体现的成绩差距恰恰也就说明语言图式是影响视听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内容图式

英语新闻包罗万象,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军事、教育、医学、宗教等诸多方面。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对新闻中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是新闻英语视听成为教学难点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新闻内容(内容图式)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视听理解的失误;反之,学生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细,对新闻材料的理解就越正确、透彻。这说明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越容易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图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内容图式的构建对学生提高新闻英语视听水平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闻热门话题,教师应鼓励和督促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报刊等渠道进行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从而拓宽知识面,扩大背景知识容量,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endprint

只有学生具有丰富的新闻背景知识,才能快速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内容图式,从而准确把握新闻内容。表1的分析结果就充分证明内容图式对提高学生新闻英语视听能力的重要性。而表2中之所以选择得分高于听写,而听写成绩又高于简答就是因为选择中的选项和听写中的已给文字都能激活听者头脑中积累的新闻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而简答则缺少了这样的激活因素。

3形式图式

英语新闻一般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做新闻导语,把对事件的细节进行补充说明次要的内容放在导语之后,充当背景补充材料的信息放在最后。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中的灵魂。听懂了导语,也就听把握了大致内容,有助于听者做出很好的猜测和合理的推断,然后结合积累的新闻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来降低新闻理解的难度,从而更好地全面地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和训练学生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新闻导语上,按新闻的六大要素寻找有效信息来帮助理解新闻内容。

总之,本文实验与分析表明,学生对新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积累的图式知识越多,就越能够进行准确的猜测和推理判断,理解起来就越容易。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培养他们对新闻英语视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闻英语视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提高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闻英语视听理解水平,就务必要帮助并督促学生构建丰富的图式理论。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郭秀平.图式理论对新闻英语听力的影响与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22- 31.

[3]过宇.浅析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新闻听力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175-177.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2):42-45.

[5]刘秀美.试论新闻英语听力图式的构建与激活[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11).

[6]汪兴权.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1):103-106.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5篇

基础理论考试真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的倾向性?

2、新闻事业有哪些社会功能??

3、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4、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

5、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论述题

6、为什么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职业能力?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而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8、试述我国报业的管理体制和特点?

9、经营管理在新闻媒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6篇

一、名词解释

1.及时性报道策划 2.类比推理 3.信度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专栏?有什么作用?

2.评论版的要素有哪些?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许多报刊都设立“更正栏”,如果看待“更正栏”的设立? 4.社会研究的三种目的

5.什么是非概率统计?它有什么特点?

三、实务题(90分)1.比较两个标题的制作

标题一 刘翔钙化点被成功移出

《新京报》 标题二 刘翔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有一位主刀医生祖籍杭州

《杭州都市报》

2.从观点、论证、论据等方面比较下面两篇评论 3.分析一篇消息

4.根据给定的材料写一篇消息(材料是关于株洲娱乐方式海选年轻青岛干部)5.根据材料写一篇评论

云南大学2009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使用与满足理论 2.大众文化 3.框架效果理论 4.宋代邸报 5.邓拓 6.BBC

二、简述题

1.媒介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2.李普曼队传播的贡献 3.邹韬奋的办报思想

4.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的影响

三、分析题

1.用传播理论分析王菲被“人肉搜索”的材料 2.根据材料写一篇论说文

材料一:是中国果新闻奖开设电视新闻直播,无人申报 材料二:中国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材料三:中央台等新闻媒体对汶川地震进行现场直播

材料四:QQ等新媒体第一时间播报地震信息并在各种论坛里进行讨论

云南大学2005年新闻传播实务试题

一、术语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1.新闻价值 2.黄色新闻 3.新闻策划 4.民生新闻 5.交叉采访 6.镜头化描写

二、简述题(第1和2题每题10分,第3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一定义不足以界定新闻?为什么要在这一定义加入“有影响”的这一限定,从而形成新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最近发生的有影响的事实报道”。何谓“有影响”,“影响”的对象指什么?

2.大众化报纸和严肃报纸对新闻的处理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简要陈述其各自的特点。

3.联系新闻报道案例,阐述现代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则及其操作规范。

三、实务操作题(第1题30分,第2题20分,第3题30分,共80分)1.应用所学过的新闻知识评析下面这篇新闻稿(30分)

购买盗版人数居高不下 国民版权意识亟待加强

12月12日电(记者)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国民购买盗版出版物的比例居高不下,从1998年至2003年一直保持在43%至76%左右,其态势之严重令人忧虑。根据这次调查,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盗版购买率达56.6%,农村居民盗版购买率达42.3%,与1998年相比,城市居民的盗版购买率基本持平,但农村居民中购买过盗版的人数比例不断增加。调查表明,盗版音像制品是人们的主要购买对象,其次是盗版图书,盗版教材教辅和计算机软件。而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可随时买到想买的出版物是人们选择盗版出版物的主要原因。调查还显示,我国国民购买出版物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新华书店,在购买图书上还以的比例保持一定优势,而将近一半的人从街头报摊购买书报杂志,至于音像制品几乎大多数是从街头小贩或小店中购买的。当然,这些街头小摊贩大多销售的是盗版制品。

2.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要求你对盗版相关的问题采写一篇报道,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报道角度?先结实什么是报道角度,再叙述你觉得可行的角度以及这样的角度所体现的新闻价值。(20分)

3.就盗版问题,写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30分)。

云南大学2005年传播理论试题

一、简答解析(第1题10分,2.3.4题各20分,共70分)1.麻醉功能

2.请简介“发展传播学”与“知沟”的概念,并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请简介“两极传播”与“创新扩散”的概念,并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4.请用相关传播学理论阐释新闻媒介引导舆论的功能。

二、论述(每题40分,每题1000字以内)1.请论述传播思想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的学术过程。2.请用传播学理论对下面这篇报道进行分析、解释和评判。

12月1日,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ITV)面向全国推出《都市剧场》、《七彩戏剧》、《法治天地》和《魅力音乐》共6个全新的付费电视频道。至此,SITV向全国有线数字付费电视用户输送的频道数已经达到11个,成为播出频道数量最多的付费频道开办机构。据悉,SITV今年10月又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12个全国性付费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内容涵盖生活娱乐、竞技体育、影视剧集等。除了这次推出的6个频道之外,不久后,全国第一个专业情景剧频道——《欢笑剧场》,第一个定位于中老年观众的专业频道——《金色频道》和以赛事转播及竞技体育节目为主的《劲爆体育》等3个频道也将与观众见面。据SITV相关负责人介绍,12月1日开播的6个频道均具有很强个性化及专业化特点。其中,《都市剧场》频道每天精选大量都市题材影视剧集,采取4集首播、8集联播的方式,周末则有“两天看完一部剧,精彩剧集不错过”的特别编排,这将给都市人提供巨大的休闲空间;《生活时尚》频道立足追求卓越品质、享受悠闲生活的时尚人群,每天独家挑选国际时尚界最具声誉的法国FASHION TV 3个半小时美丽、前卫的时尚电视素材,与世界潮流同步;《极速汽车》频道立足赛车和汽车文化类节目;《七彩戏剧》频道则面对戏迷观众,让他们不出家门、过足戏瘾,不仅有传统戏剧,而且中青年观众喜爱的话剧也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法治天地》频道则通过多角度案件剖析,用可看性、知识性强的节目、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传播和普及法律知识;《魅力音乐》频道也与国外知名音乐频道合作,为年轻一代提供大容量前卫、流行的音乐节目和资讯。SITV常务副总经理高悦在谈到这些专业化频道的开播时说:“SITV这次新推出的频道,既保持了原有24小时全天候大容量、大密度的编播方式,同时更注重全国市场目标受众的不同特点,集成适合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爱好电视观众收看的各类专业频道。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划以彩票信息为特色的《幸福彩》频道和以高清电视节目为特色的《新视觉》频道。”据了解,自从今年9月9日SITV全国性付费电视运营平台开通以来,全国各地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中已有70‟在收看的付费频道。这批新频道的播出,又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云南大学2004年新闻传播实务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时新性 2.隐性采访 3.人物专访 4.亲社会内容 5.首席文字 6.新闻策划 7.专栏

8.交叉蒙太奇 9.记录片

10、散射光

二、简答及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

1.何谓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当今的报道十分注重“新闻地方化”原则,请问什么是“新闻地方化”?它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哪一方面? 3.在新闻业务中,编辑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记者能否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发议论?为什么?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倾向?5.镜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三、新闻业务综合实作(70分)

1.根据所给的材料,拟订一份报道提纲和采访提纲。(100字左右,15分)2.根据报道提纲,写一则报刊用的消息。(300字左右,25分)3.根据所写的新闻报道,写一则各媒体通用的新闻专栏评论。(1000字左右,30分)(文章略)

云南大学2004年传播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8分,共48分)1.内容分析 2.“地位授予” 3.“媒介即讯息” 4.信号与象征符 5.新闻真实性原则 6.《麦克布莱德报告》

二、论述题(1、2题每题15分,3、4题每题16分,共62分)1.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

2.从“5W”模式到循环互动模式、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传播学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3.传播学视野中的“三贴近”。

4.如何看待我国大众传播界出现的“广电集团”现象?

三、解析题(40分)用传播学理论解析央视从单一频道到多个频道的传播格局演进。

云南大学2003年新闻传播实务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32分)1.显著性 2.报道角度 3.文牍语言 4.新闻导语 5.时务体 6.编辑意识 7.版面设计 8.隐性采访

二、简答及论述(第8题11分,其余各题6分,共53分)1.何谓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包括哪几方面内涵?

2.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经验之一是“与采访对象相识在采访之前”,请问:这个经验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在采访之前做到这一点?

3.选稿有哪些基本标准? 4.图片配置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什么是光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独家新闻”?试述独家新闻的特征和分类 7.比较论述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各自优势。

8.什么叫新闻失实?下列这段报道是否有失实之处?如果有,请指出具体句子、说明其造成失实的原因并提出避免类似失实的方法。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嘶叫,他从嫉妒的疼痛中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黄继光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的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目前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黄继光一跃扑上了敌人的枪眼。”(新华社朝鲜战地报道《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三、综合实作(65分)根据所给的材料,改写一篇报刊用新闻报道;根据所写的报道,写一篇报刊用新闻评论。具体要求如下:

1.新闻报道在300字左右,有完整规范的体例,制作标题; 2.新闻评论在800字左右,评论体例为短评或专栏文章。(文章略)

云南大学2003年传播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32分)1.中介因素 2.大众传播 3.社会雷达 4.“电视人”与“容器人” 5.反馈 6.“知沟”

7.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8.新闻自由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1.信息与讯息的区别。2.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新闻的时间性、时新性与时宜性的关系。4.试述社会责任理论。

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试述“培养分析”的主要观点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8.画出并解释“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三、分析题(每题9分,共18分)

1.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众口铄金”的原理。

2.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原理。

四、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3题16分,共52分)

1.综合分析全球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球信息化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引导舆论并实施舆论监督。3.对比分析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方法和观点。

云南大学2002年新闻传播实务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3分,共21分)1.倒金字塔结构 2.延缓兴趣结构 3.社会新闻 4.复活报道 5.春秋笔法 6.编辑方针 7.标题新闻

二、简答及论述(第6题9分,其余各题5分,共34分,必要时请继续联系具体案例简要分析)

1.何谓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当今的报道十分注重“新闻地方化”原则,请问,什么是“新闻地方化”?它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哪一方面?

3.在传播活动中,编辑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题文相符”的含义?

5.与报纸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的优势是什么?

6.记者能否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发议论?如不能,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倾向?

三、综合实作(45分)根据所给的材料,改写一篇报刊用新闻报道;根据所写的报道,写一篇报刊用新闻评论。具体要求如下:

1.新闻报道在300字左右,有完整规范的体例,制作标题; 2.新闻评论在800字左右,评论体例为短评或专栏文章。(文章略)

云南大学2002年传播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人际传播 2.“5W”模式 3.枪弹论 4.议程设置 5.新闻价值 6.遵从性心理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信息与一般信息相比,具有什么特征?

2.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对新闻的本源是如何认识的? 3.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4.符号系统中信号与象征符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试述“沉默的螺旋”的主要观点。

6.画出并解释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对牛弹琴”的荒唐之处。

2.请用传播学理论解释《皇帝的新装》中大家心里明知,却纷纷夸奖“新装”的美丽。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贡献。

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创新 第7篇

【内容提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现实生活总是把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新课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新闻工作更是如此,与时俱进一直都是新闻更好服务于受众的指针和方向。于是新闻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与创新交相辉映。

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实践和创新亦步亦趋,同步并肩才能面对新的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是新闻观念的创新,要淘汰某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新闻观念。例如,把新闻传媒单纯看作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而与市场毫无联系的社会舆论机构的观念;把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作相割裂、相对立的观念;把新闻传播等同于某些思想观念的生硬灌输,等同于简单的、乏味的宣传的观念等等。如果新闻观念没有相应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

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在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方面,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与生生不息的新闻实践和创新相此,新闻管理体制显得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新闻传播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各种传媒遍布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占领市场和赢得受众,很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进行各项机制的创新,如用人机制的创新、劳动报酬分配机制的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资本运作机制的创新等等。

三是新闻业务的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新闻报道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对受众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概括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坚持以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宣传创新。

首先是视觉创新。就是把目光及时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新闻宣传要为群众所接受,报道的视角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的很多报道之所以离读者距离较远,往往从领导的角度、部门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去向受众介绍,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新闻报道成了硬性的“灌输”。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地认可甚至可以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况,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用这种服务性的思维去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会事半功倍。报道的认可率高不高,关键就取决于有没有转换报道视角,有没有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东西。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

其次是题材创新。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去寻找富有魅力的新鲜素材,开掘新闻亮点。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寻找新鲜素材、新闻事件、新的思想、新的规律、新的经验的过程。新闻题材的创新,切入点要放在老百姓的关注点、聚焦点上。没有百姓关心的新颖素材,新闻宣传就会失去活力。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挖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媒体每天都有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工作性强,但内中也含有群众关注的信息。采编人员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进行优化处理。追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寻找群众关切度高的题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公众的聚焦点。媒体要善于从工作性报道中开掘新闻富矿,而且应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药价虚高,一直是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平价药出售、深受群众欢迎的“老百姓”大药房,进驻杭城后却遭到同行全面封杀。浙江日报记者抓住这一新闻事件,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进行跟踪采访。以《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为开篇,整整一周内,每天用半个版的篇幅连续报道。这组报道不仅受到广大读者赞扬,也大大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它之所以收到好的效果,就因为题材贴近百姓,既积极引导舆论,又体现“民之心声”。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理论 第8篇

“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

1980年, 作为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四届大学生, 魏然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 (今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 并且在大三时选择了攻读六年制的本科双学位。“我是教育部第一批双学位学生, 研修国际新闻学专业和英语专业。国家招收双学位的背景是刚刚对外开放, 各方面急需懂英语也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界也面临这个突出问题。”魏然回忆道, “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广播电视局干部司的一个副司长到上外做攻读双学位的宣传动员, 他说我们现在对国外了解太少, 要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 但是驻外记者需要复合型人才, 得又能采访、又能翻译、又能摄像、又能开车, 而外语学院的学生是最有机会成为‘全能记者’的。当时有两个学校搞双学位试点, 一个是北外, 一个是上外, 叫作‘一加一双学士’, 我们的待遇就相当于研究生。”魏然的语气平静却自豪。正是当年这样的求学经历与专业背景, 让魏然在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当时人才稀缺的国际新闻工作领域。

1985年, 魏然被分配到央视国际部实习, 1986年开始正式从事记者工作。魏然介绍, 他曾经参加过《动物世界》《外国文艺》等进口栏目的译制工作, 并且参与了早期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创建。这段专业记者的经历却给后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魏然带来了另一种反思与比照的空间, 用他的话说, “做记者看问题比较务实、比较具体, 而做学问是反过来的, 需要对个别现象进行普遍归纳。做记者的逻辑和做学术的逻辑不太一样, 简单地说, 就是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而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在魏然看来, 做记者和做学问需要面对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 这种逻辑的迥异曾经给他带来过转型的艰难和困惑, 但至今想来也帮助他拥有了横跨实务与理论的双重视野。“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很关注实务的学科, 当年做记者的经验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现在看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记者是怎么去考虑的, 联系起理论来也不会那么抽象。如果没有做过记者, 有些问题也许就会觉得无从衡量, 比较混乱。”魏然说。

1988年, 魏然离开北京前往英国威尔士大学深造, 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漫长征程。跨文化的背景以及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 让他很快就对有别于国内广播电视体制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 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因为自己的背景是做电视新闻记者的, 对新闻业务有足够的培训和经验, 所以在国外进修以后, 会经常反思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而BBC其实是我对电视台认知的一个全新了解, 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念。比如说新闻专业的价值判断、媒体的独立空间以及BBC的管理运作模式和专业精神, 从中我开拓了视野, 知道了做事情 (即报道新闻事件) 是有不同方法的。”

正因为如此, 魏然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比较央视与BBC针对同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异同。“我当时选择的事件是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访问, 想通过这一事件, 看看央视同事们的报道和BBC的报道有什么差异。因为两个媒体在组织形式、运作流程、采访方式、记者的培训背景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我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新闻解说词、比较新闻报道的图像和文字, 同时对比新闻的制作流程、制作标准等等, 结果发现国内的报道和BBC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这是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 两国虽然语言文化不同、体制背景不同, 但是新闻报道还是有共同性的, 而我认为这个共同性就来源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尽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让魏然觉得“蛮有意思”, 但是他坦言, 硕士研究只是分析了新闻报道的本身, 却没有涉及媒介对社会影响这一部分。“硕士时只是对who said what (谁说了什么) 这部分有研究, 而对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部分还没有涉及。我后来想要把研究继续做下去, 我的英国导师说, 那你就要继续念下去。于是, 我就在导师的鼓励下申请到美国的大学去念书。比较幸运,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录取我去读博士。在印第安那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对媒介社会效果方面的研究和训练的机会更多了。”

从1990年到1995年, 5年的美国读博生活给魏然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也正是这段时间基本奠定了他之后20多年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我在美国接受了更加科学、严格的实证训练。我的导师对我影响特别大, 他叫David Weaver, 是提出著名的传播效果理论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 的Mc Combs和Shaw的第二代弟子。做他的学生就受到他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我们当时有很多关于媒体与政治传播的议题可以做, 同时我还在印大的商学院接受了更多的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训练。”魏然很感念这段求学时光给他带来的帮助, “我觉得自己受益最大的就是博士班的几门方法论课程, 它们从高层次的、实用的角度, 帮助我从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发展等方面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 我的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更加扎实。”

魏然继续聊道, “在印第安那大学的时候, 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 她叫Chris Ogan, 是一位非常能干、非常出色的女教授, 她的研究专长是‘传播科技’。我曾经跟她修读过几门传播科技的基础课程, 也一起合作了一些课题, 慢慢地我对传播科技的兴趣也比较大。当时的新媒体传播科技包括现在已经快淘汰的录影机、录像机, 还有刚刚出现的卫星电视。我们一方面从传播科技的角度研究, 另一方面从传播效用的角度研究, 我多年的研究兴趣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研究范畴”。

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读博期间让魏然受益最深的研究方法与新媒体这两大领域也成为他保持至今的两项研究专长,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受美国主流研究学派影响至深的他与国内同时期成长的新闻传播学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别。就像他自己说的, “关于为何做学者, 如何做学问, 以及长期的学术生涯的规划, 有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有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 我就走上了今天做学问的这条道路”。

“学术的成就来自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谈及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现状差异的时候, 魏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国外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和研究典范的树立。从研究工具到理论框架, 从研究设计到实证调查, 这一切都首先需要系统的、高强度的训练, 而这个在国内可能做不到,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说到这里, 魏然回忆起他当年在印第安那大学选修的一门“高级研究方法论”课程。“我们的课一个礼拜要念200页文章, 念完后要选中其中一篇进行点评, 每个人轮流做,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我来说是受益最大的。这门课后来的期终大考进行了6个小时, 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才结束, 如果老师不让停的话, 我们大概还可以考到4点、6点, 因为你必须把一个学期学到的东西都用出来。比如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让你设计一个问卷, 你得考虑怎样把要访问的问题设计得比较中立、客观、科学, 这就需要根据理论性的概念进行原创思考。再比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自由, 要求你设计五个能够把它问出来的指标问题。或者测量生活的幸福满意度, 要求测量出来的结果要有规范性、有效性等, 然后还要看你怎么去分析。”魏然感慨地说, “我今天的学术能有所成就, 就是因为受过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这其中, 我们还需要对学术研究最核心的哲学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才不至于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 也就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

由于先后担任过几家国际主流的新闻传播大众期刊编委的缘故, 魏然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水准及其与国际间的差距有着较为中肯的认识:“从我的印象中, 国内传播学者提出来的传播学研究选题都非常好, 选题有敏感性, 也非常切实, 比如新媒体、微博、社交网站等等, 这些方面和西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只局限于做单一事件的描述, 却超不出这个单一事件的局限, 也就是说只告诉你研究的现象是什么, 却说不出为什么, 或者现象和理论上有什么相关性, 以及哪个理论能解释此现象。毕竟, 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理论的创建, 因为理论终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个最重要的知识来源, 所以, 只有创建而不是描述, 才是对学问的最终贡献。”

不仅如此, 魏然还坦率地说道:“国内的很多文章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意见很多、观点很鲜明, 但是仅此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观点, 但仅有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做学问的关键是要通过严谨的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 通过理论指导, 科学地分析、系统地统计数据之后再得出结论, 而这一点, 国内还缺少一个对传播学方法论进行系统培训、规范和运用的学术文化。”在谈到不少亚洲学者的投稿往往因为英文写作的语言弱势和学术规范性问题而被无奈毙掉时, 作为美国传播学期刊《大众传播与社会》首位华人主编的魏然说:“不过, 我现在看到国内有一些年轻学者, 英文也比较好, 读的英文文献也比较多, 写出来的东西也开始比较像样了, 有理论导向, 有数据, 有论证过程, 比较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 这是一个很好的起色。”

对于学术人生的苦乐, 魏然显得很平静, “做学问是一件苦差事, 要耐得住寂寞,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跟风, 因为学术需要很扎实的东西, 它不但看你的投入, 而且也看你的产出, 它不是比聪明和比速度的龟兔赛跑, 而是比坚持、比耐力的马拉松赛”。魏然回忆起当年在美国读书时, 和他同班的5个同学起初都比他厉害, 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比得过他的论文发表量以及科研能力, “有时候我们开学术会时彼此遇到都会很感慨, 可见社会科学的成功不是靠灵感, 也不是靠小聪明, 而是靠真正的耐心与坚持”。回首近30年的学术生涯, 魏然坦言, “你进步最快的时候往往是被别人批评最多的时候, 如果别人都说你好, 你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做学问是一个很苦的历程”。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选择, 比如做生意, 或者做官, 他淡淡地说, “做学问更适合我的喜好”。

“我很希望帮助国内青年学者建立学术规范”

多年以来, 魏然与国内学术界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1995年博士毕业后,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5年, 那里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让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大陆学者。“美国毕业后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 它是中西方交界的一个点。”魏然说, “当年出国还不是很容易, 因为语言不通, 有些人认为出国没什么收获。而到香港, 一来很近, 二来可以讲中文、查阅一些中文资料, 大家都很乐意来。那时候每隔3个月, 中文大学就会邀请一位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或者院领导过来做访问, 国内很多大学的新闻学系主任、院长我都认得, 每次开会都能遇到很多老朋友, 所以我跟国内的渊源非常久, 也非常深。”

2000年, 魏然从香港中文大学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至今。他说, 国内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中国学者去美国写文章、做研究, 论文的题目都应该是写中国, 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做学问是应该以理论为导向的, 广义地讲, 理论是不分文化也不分社会的, 理论是一种比较规范、比较客观的表述。因此, 学术应该是一种对研究理论比较公开、比较自由的选择。”

如今, 魏然已经是南卡罗莱纳大学终身冠名的讲座教授, 这是美国大学对全职教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与重大研究成就的学者的认可,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是第一位获此名衔的海外华人传播学者。魏然说:“我们这些人在海外待了很久, 虽然不能讲是功成名就, 但至少现在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由地选择做学术研究了。我个人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还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 所以我有一个理想, 就是帮助国内的青年学者建立一种学术规范, 把国外标准化的学术规范引进国内, 特别是引进到传播学界来。中国有很多学者非常优秀, 文笔也非常优美, 但就是研究与写作过程不够规范。我并不是说量化研究是唯一的路径, 但是量化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中是主流, 而且只要通过训练, 每个人都可以学得到。所以, 把美国主流的学术文化、主流的学术标准、主流的学术规范介绍到国内提供给青年学者作为参考, 我觉得这些事情都做起来将是我能给中国传播学界做的贡献。”

恰如魏然的心愿,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 2010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尽管坦言当年申请时的淡然, 但魏然对这个身份非常珍惜:“‘长江学者’就是一个契机, 让我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回国内做讲座、做课题, 包括完成很多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比方说我刚跟张国良老师合作了一个关于手机新闻的课题, 同时我和传媒大学很早也有合作, 现在是他们的校外兼职博导和特聘客座教授, 每次过来也都很方便。”

不仅如此, 魏然还希望借助一个有海外背景的学术团体为国内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协助。“这个团体叫作国际中华传播学会, 1989年就成立了, 它的发起人是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李金铨博士, 我是现任会长。学会主要是由在美国的华人新闻传播学者组成, 同时也有一些对中国传媒感兴趣的美国学者参加。我做会长的两年以来, 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积极吸收国内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化的会议, 同时也帮助国内的新闻传播院校召开国际会议。我们是非常国际化的一个学术团体, 会员有两三百人左右, 大家在美国生活工作比较久, 对国内外的环境都相对了解, 这个学会就相当于一座中介桥梁。”

对此, 魏然说道:“做学术是需要有团体的, 要互相影响、互相支持, 否则个人做研究就不会那么顺利, 甚至做不下去。”

“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魏然对学术研究的创新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理论是希望有创见的, 做学术研究第一要有理论性, 只有描述而没有理论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第二, 重复使用理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比如像议程设置这个理论, 已经存在了40多年, 如果你总是原封不动地重复, 就会过时。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对所使用的理论有所创建, 尤其是扩展和充实这个理论, 这样做出来的成果, 价值才能更高, 也更符合顶尖级刊物的要求。我认为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就是我们做学术最核心的东西。”

尽管非常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 但魏然却并不认为学术研究存在某种“中国模式”。“首先我非常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 就像人发展到一定阶段, 越成熟就越自信, 国内有这种情绪、需求、表述都可以理解。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是对知识体系建立的一种误解。如果我们觉得西方的铁路、火车、汽车都是很先进的东西, 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有‘中国模式’的铁路、火车、汽车呢?人类是需要承认共性的, 社会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它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符合人类的共性。”魏然说, “‘中国模式’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一种政治需要, 而不是学术需要。政治和学术是不同的范畴, 如果把政治当成学术, 就不对了。”

和许多个性鲜明甚至略带张扬的学者所不同的是, 魏然的风格始终是温和平静的。他的谦恭与低调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他的学术甚至信仰却是开放并且西化的。访谈那天, 他穿了一件黑色的T恤, 左胸口印着红色的INDIANA UNIVERSITY英文字样, 那是他的母校, 也是曾给他的学术人生带来过最大影响的地方。魏然说他当年上外的同学有的已经成为知名主播, 有的做生意发了大财, 有的当上了大领导, 而他却认为, 大概只有做学问的人生更适合他的个人喜好。

在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派的影响下, 魏然持重严谨的性格帮助他在历经考验的学术长跑中耐住寂寞, 不舍初衷, 并最终有所成就。他说, 人在不同的年龄, 人生的体验和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如今, 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 或许正在回首往昔的过程中完成着对自己的坚守和超越……

【魏然简介】

魏然, 男, 美籍华裔传播学者, 1962年出生, 祖籍河南。现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终身讲座教授 (美籍华人中首位冠名的传播学讲座教授) 、博导,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2009年获批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10年7月受聘上海交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目前还是香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海外学术评鉴委员以及香港大学海外评审委员。同时, 他还担任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 (SSCI) 学刊主编 (首位华人主编) , 新加坡《亚洲传媒》特约主编, 美国《传播学年度报告》编委以及其他6份美国和亚洲的传播类学术刊物编委。

魏然先后于198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和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 1990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 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上一篇:感恩贺卡下一篇:卖汽车的创意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