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2024-08-06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精选8篇)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第1篇

教研组活动计划

学年:2010-2011 第一学期制定时间: 2011.9 制定人:董雪荣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育教学主导思想为主,结合校教研计划,以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教研组计划。

二、教研目标:

1、做到搭建好平台,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得到发展。

2、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和教学观。

3、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要融入教师的个性和智慧,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体现“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才华——动态评价——教学心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模式,工作计划《(综合)教研组计划》。

三、教研安排:

1、九月份:

(1)学习校教研室工作计划,本学期的重点工作。

(2)制定本组(综合组)的活动计划。

(3)学习新课标、新教法,将本学期课程有个完整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

(4)集体备课、听课,新教材研究。

2、十月份:

(1)做好学科竞赛活动。

(2)集体备课、听课。

(3)做好同课异构课、过关课安排,指导上好微型课、过关课等。

(4)配合教研室做好“蓝青工程”拜师活动。选出师徒人员。

3、十一月份:

(1)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交流研讨。

(2)教师基本功训练(简笔画)。

4、十二月份:

(1)做好网上上传教研“八个一”工作。

(2)上交本组要求的资料。

(3)总结教研工作,提出下学期教研工作的思路及方向。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第2篇

固镇县石门小学

2014年2月15日

计划 合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工作思路:

本学期,综合教研组将认真解读、贯彻、落实学校和教务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设计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学生发展为本,遵照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新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有研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有效发挥综合组的优势,努力做到目标清晰化,过程措施精细化,成果效益最大化。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杜绝不合格课。

3、突出教研组的教研功能,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4、通过研讨课、集体备课活动提高教师驾御教材和课堂的能力。

5、拓展教学范围,把课从课内象课外延伸,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使之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本学期工作设想:

初步探索课题研究,以研促教。随着教学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要加强课题研究,做到“以

研促教”,用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

1、严抓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继续开展超周备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使每个教师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

3、认真开展好研讨课、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提高教师驾御教材和课堂的能力,通过共同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教研活动等机会,观看优秀的录象课和远程优质课,借鉴一些好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5、发挥综合组的优势和教师的特长,教师轮流主持一次教研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6、鼓励教师组织好校内外各项活动。

三、工作安排

二月

1、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

2、制订本学期的教研计划。

3、教学常规检查。

三 月

1、观看远程教育讲座,加强老师对远程教育应用的认识,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2、组织好兴趣小组活动。

3、教学常规检查。

四 月

1、开展研讨课活动。

2、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3、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

4、教学常规检查。

五 月

1、田径运动和“七彩阳光”广播操比赛。

2、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

3、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

4、教学常规检查。

六 月

1、庆“六一”文艺汇演。

2、教学常规检查。

3、各兴趣小组汇报展示。

4、学期工作总结,作好资料台帐整理工作。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第3篇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 科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 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迁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中, 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 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从2002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 区域教研就一直致力帮助学校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 特别是2007年开展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项目以来, 区域教研更加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统一部署之下, 成立课题实验组, 分类分校组建研究团队, 开发课程模式, 让各实验学校做到校校有专攻, 校校有特色, 并帮助学校打造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 适时向全区学校辐射实验成果。同时在教研模式上不断创新, 组建骨干团队, 下移教研重心, 手把手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实施。在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仑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范式。

一、课程开发:借助课题研究形成校本开发模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现阶段该课程的课程纲要还未正式颁布。同时该课程不是学科课程层面的“依本施教”, 它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校本开发, 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而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 以提升课程质量。北仑区教研室通过项目研究, 统筹规划, 最终确定10所学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学校, 并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研讨与交流, 形成四种课程开发模式, 供全区同类学校借鉴、学习或复制。

(一) 基地资源校本化开发

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 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依赖于校本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利用和改造。基于北仑区各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状况, 区域教研通过子课题来引领实验学校探索课程资源的功能转化, 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小港实验学校拥有规模较大的农艺园和配置一流的学校科技馆, 这些原本只是科学学科基地, 没有充分发挥更多作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引领, 转化基地功能, 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田园小灶———我为班级赚班费”“科技节”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再如江南中学, 有精美的纸花制作室, 原来只用于劳技制作以及校本课程“纸花艺术”教学活动, 而在课题组引领下该校开发了纸花艺术节, 以纸花为载体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主题活动, 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郭巨学校, 利用学校周边的“总台山”资源, 从认识总台、探索总台、推荐总台三个层面提出不同要求, 并以“烽火魂·乡土情·民间艺”为主线设计不同活动, 将校外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活动巧妙结合, 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 系统规划整体化设计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 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 整合周边社区资源, 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以淮河小学为例, 该校将牡丹社区、芙蓉社区、边检站列入学校课程基地, 根据社区特色和边检站功能分别确定“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 创设“阳光城”为课程载体, 设立“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在序列化的课程整体设计中,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分别展开活动: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养成教育。序列活动中, 以“阳光城小市长负责制”进行自主管理, 聘请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其他优秀人员为“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 力求以活动为载体, 以综合为特征, 以实践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辅以“七彩阳光卡”“特色阳光币”“阳光活动章”等激励体系, 创新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阳光城”课程模式也因此被很多相关报纸杂志报道, 享誉全国。

(三) 传统活动课程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学校文化活动重活动表象, 学生往往被安排、被设置, 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活动品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学校传统活动, 将活动做深、做长, 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 从而获得体验、提高能力。以蔚斗小学为例, 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 开发了“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 课程理念到位, 活动环节清晰, 学生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自主制订活动计划、深度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 原有的学校活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 该校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分年级开设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及各类节日课程, 如走进端午节、春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 形成了“蔚斗烙印”课程特色。

(四) 无痕德育品牌化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自我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 而学校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同时, 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实现德育无痕化的最合适的课程。泰河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发了经典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如“今天我当家”“大手牵小手, 你我共成长”“争做最美泰河人”“奉献赛事服务, 传承志愿精神”等, 把少先队队课、雏鹰争章评价活动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 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提高了学生责任意识, 养成了奉献精神,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其中《奉献赛事服务, 传承志愿精神》依托北仑区女排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 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大队, 在志愿服务中, 学生不仅学习了男篮、女排等赛事规则, 更多地体会了服务他人、奉献付出的美丽情怀。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 “泰河手拉手志愿大队”已有较大的影响力, 成了区域德育品牌。

通过区域教研项目组的推广, 此四种校本开发模式为区内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区域教研项目组定期组织同类课程组建学习共同体, 相互交流、研讨, 不断完善课程开发模式并向外辐射。

二、课程实施:通过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区域教研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 除了帮助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外, 还要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 让课程指导教师“心中有法”“手中有术”。因此通过教研创新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 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是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 “经典主题”系列化教研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根据校情确定经典特色主题, 同时组建跨校的骨干团队定点定时帮助学校打造“经典主题”。与此同时, 骨干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过程中的所学所悟带回本校, 从而带动本校经典主题的深入实施。如2013年, 区域教研组建跨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团队共同为泰河学校打造经典主题“大手拉小手”, 通过区域教研五次系列活动, 团队成员从整体方案设计到各环节的课内指导, 与该校课程指导教师一起将该主题精耕细作, 做深做实, 成为该校德育特色品牌活动。又如蔚斗小学的“我的毕业典礼”活动, 历经八年, 面向每届毕业生, 既有固定的毕业主题内容, 每届学生又有新的创意。该主题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的毕业大餐。

(二) “转换角色”体验式教研

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做一回学生, 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体验学生学习生活, 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行为, 改进指导方案, 这是北仑区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例如, 在区级教研研讨课“家庭一次性用品的调查表设计”中, 由骨干教师执教, 其他参训教师做学生, 举手发言, 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听课教师不仅体会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心理, 也从学生角度观察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提问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 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 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研讨课的亮点、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讨论。短短几分钟, 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点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体验式教研, 教师们在以后的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中就多了一份从学生视角切入的自觉性。

(三) “团队指导”协作式教研

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又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提倡的指导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各学科知识, 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这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大手拉小手”系列主题活动的指导中, 我们采用跨校教师团队协作指导的方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 完整指导这一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 指导教师设“主教”和“助教”各一名, 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即时网络点评, 以“即点即评”的方式观察课堂教学现场, 通过“助教”及时调整指导思路和方法。这种教研形式, 打破了常规教研中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观摩的模式,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及时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并让更多的教师置身课堂指导中, 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课者。

(四) “沙龙研讨”故事式教研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兼职教师) , “沙龙研讨”因其轻松和谐的氛围, 能更好地接纳、吸引各个层次的教师, 这种沙龙漫谈式教研是北仑区在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又一尝试。例如, 在暑期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中, 开展“品歌谈课程”活动, 教师分别以“最初的梦想”“记住起初的美好”“追寻, 在十里桃花间”“十年脚步”“加德满都的风铃”等歌曲引入, 在品歌中畅谈各自对课程的理解, 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 表达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厚感情,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之情。再如, 在区教研员与骨干团队教师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中, 以沙龙谈话的形式, 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制作过程, 畅谈了对“自主学习社区”的基本认识, 介绍了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与操作过程, 同时也展示了利用自主学习社区的相关课例。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学术研讨融进故事讲述之中, 更能深入人心。

三、课程保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课程长效实施的“软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也是一大难点, 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 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 课程管理要逐渐向课程领导转变, 行政推动要向“软件支持”转变。区域教研要架起行政推动与课程实施间的桥梁, 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参谋, 争取提供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一) 出台指导意见, 规范课程实施

区域教研应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 通过行政出台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从区域层面规划课程的目标、大致的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 提出高质量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包括课程计划编排、指导人员设置、指导常规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职责界定以及评价制度的建立等, 并通过创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 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树立典型, 做好示范。

(二) 三级教研联动, 形成长效机制

三级教研分区级教研、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带动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 不断注入新的教研内容, 关注课程发展趋势, 讨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 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其便捷就近的原则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 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和内需力, 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优质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软件建设。

(三) 联手德育部门, 搭建交流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 因此, 要与德育部门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区域教研则要引导学校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 并在区级层面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如义务段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在区域层面的引导下, 各校可效仿开展一年一次的成果展评活动, 形成常规工作, 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上述教研范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 北仑区基层教研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当然, 作为“范式”, 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发展, 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第4篇

一、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保证活动课程有序实施

教研组是学校保证学科教学有序推进的最基础的教学团队,没有教研组,学科教学就会缺少主心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单一,课程涉及面广,与多种学科相关;课程实施中,活动时间与空间多变,活动可以在一节课里完成,也可以在一个学期里完成,甚至更久;活动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也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发挥教研组的核心作用,由教研组的统一部署和协调管理。

2003年9月,我校在全市实施新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学校决定把原来信息技术教学、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教研组进行改造和重建,组成了包括信息技术、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不久,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我校举行了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教研组向全市各校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老师介绍了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把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牢牢地定位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上,具体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一)教研组成员经过努力能达标的工作计划(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

教研组常规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课程中提出的信息技术教学,劳技教学,与音乐、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等。这些活动计划,都是教研组所能直接管到的,也较易操作。计划的制订既要按照国家指导纲要的意见,又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各种活动资源,并拟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教研组成员要指导学生去具体实施,最后帮助学生完成活动评估。8年来,我们在学生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已整理出150余项课题,有些已经把成果转化改造成为校本课程。

(二)由教研组提议校领导课程小组部署制订的工作计划(学校层面的工作计划)

由于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有些活动光靠教研组是无法完成的。对此,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由教研组提议,请校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制订全校性的工作计划。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教研组主动配合学校各部门(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等)、各学科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外,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学校各部门、各教研组的支持和配合。

(一)课程管理

1. 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的实施

这种管理既能直接或间接体现学校校长的办学意志,又能很好地理顺学校各处、室,各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能把学校的办学意志顺畅地贯彻到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各备课组,直到每个师生。实践证明,由“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来统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实施,不失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办法,也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课程管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需求和过程作必要的跟踪,其目的正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高活动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随时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指导计划、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所以,教师要能结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并实施多元化、发展性的学生评价策略。

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要营造一个让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和操作程序,没有现成的最好的模板,它需要教师、校外专家、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多方协作、彼此学习和共同研究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对个别教师或者少数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尽管个别或少数教师会“先行一步”),它需要的是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为每个年级制订了每学年的课程计划,并为学生所取得的活动成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学校规定每年4月份一个月为学生研究成果汇报、交流活动月。为丰富活动月活动内容,从中穿插相关专题讲座。

(二)学生管理

根据国家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学校这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教研组提出了让学生和教师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参加3个“1”,学会“2+1”。

3个“1”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年都要听1次专题讲座,参加1个课题研究,参加1项社会实践活动;“2+1”是指每个学生要学会2项体育技能,学会1项乐器演奏。学习要有计划,最终还要有评价。3个“1”和“2+1”要求的提出,有力地推进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当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把学生综合素质列入中考成绩总分的一部分。我校由于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都如实地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手册中,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分有据可查,所以这些管理办法也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教师管理

学校明确每个教师通过培训必须达到“一主一副一课题”的目标:“一主”是指教师具有的专业课知识和能力;“一副”是指教师应具有的非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一课题”是指要求教师每年指导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学校还把这一培训要求列入教师考核内容之一。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全校教师很快具备了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就有了保证。此外,培训内容还包括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由于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措施落实,考核考量得当,保证了教师的培训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工作由教研组拟定计划,上报学校后由学校安排时间进行。

三、以教学科研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教研组活动简报 第5篇

综合教研组公开课活动圆满结束

为了提高综合组教师的综合素质,2012年10月16日至2012年11月26日,学校教导处和综合教研组精心组织老师们开展了为期六周的教研活动暨公开课展示活动。要求上课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真正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活动期间,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规范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各自的教学能力。每次公开课后,老师们都要交流自身的想法和预期目标的落实,听课者围绕每节公开课的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整体特点等项目认真点评。在锻炼自己帮助他人的同时提高了全校教师整体的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每一次的教学公开课都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都能全程跟踪听课。在本次学公开课活动中,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起听课,并且还能坐下来和教师进行的交流,这充分体现领导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这次公开课活动中,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能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地听课,并进行交流。青年教师更是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他们听课的态度认真,不断地记着笔记,并且还向老教师询问本次课的评价情况,相信他们会在不断地学习中快速地成长起来的。

2012综合教研组计划 第6篇

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

中心小学

综合教研组

2012.2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在新思想、新理念下,本学期综合科教研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为动力,以精细化管理为模式,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教育科研为抓手,以抓好课堂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为途径,以学生学会创造为目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前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课堂常规,利用多种电教媒体手段营造灵活、愉悦的课堂氛围,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力争组内的每位教师都能够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优秀课,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基本情况

我校综合教研组包括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思品、安全教育学科教师,同时由校长、副校长任课并组织建立的教研组活动。其他成员组成活动组织,必须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既安排课堂实践,又有理论学习。

三、工作重点

1、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积极投身于教学、教研改革。

2、将各科目组的常规活动组积极开展起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如何在本学科中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对策探讨”,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

4、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学习、实践与反思交流的平台。

5、学期初督促综合组教师制定好各年级的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制定好教研组的研究专题,确定研究目标,力争每位教师均能参与课题研究。协助学校做好期初、期中、期末三次全面教学大检查及教学开放日教学活动及组织教师进行新课改教学实验,期末订好期 末复习计划,开展复习研讨活动。

6、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勇于实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丰富教研活动内容,继续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教研课以及实验汇报课,活动做到有专人上课,组织听课,有评课记录。同时组织教师进行“精品课”试验,每学科每学期准备一堂“精品课”,确定备课内容,备课顺序,并且经常地进行检查、指导。

8、扎实课题研究,抓实过程管理。积极探索,以学校教科室《“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研究》为总课题,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的策略探讨”为本组教师研究方向与目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中要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定要上好研究课,评好课,积累综合实践教学成果,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质量。抓好经验论文、实验报告、专题论文的撰写工作,力争有组员论文区级或区以上获奖或者刊物发表或交流,提升教师科研理论研究水平。

四、工作目标

1、各教师立足本学科阵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研究,重视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四十分钟教学效益,使学生全面、全员、全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做好校本课程的研究。根据学科特色,努力创新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机会,留心收集创新学习的案例,并多撰写论文和教学体会,多投稿有收获,争取每位教师有一篇以上的论文或教案在区一级以上评比或业务刊物中获奖或发表。

3、综合类教师团结合作,发挥特长进行特色辅导,做好学校的形象工程。

4、组内各教师应明确本学期主攻目标:以学科教学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及探讨。

五、工作措施

1、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抓落实,积极参加学校或区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进行听课、评课及赛课。参加这种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了解当今新课改的发展情况。每学科组教师分派一位教师上教研课,教研课重点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策略研讨”。教研组长安排几个听课组,并组织相关科目的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听课组成员必须认真听好每一节教研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使每一位组员积极配合将整体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教研组长配合学校教科室共同落实各项教研活动,如教学常规检查、成绩抽检、问题研究、课题开发等工作开展。

本期本教研组计划开展以下活动:每双周四下午(17:00—17;20)为教师集中学习时间。

2、教学总结反思要真实.认真珍惜每一次的校内校外教研活动,听好每一堂课,学习好、记录好每一次讲座的内容,能够不断充实自己,并能适应当今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形式,从中吸取别人新形势下的优秀教学经验,做到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想法。

3、教研活动要及时

倡议每位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应力求及时、不拖拉,所教相同科目的教师要每学期至少进行分组集体备课2次,并做好相应备课上课研讨记载,从而达到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充实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和进度,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认真执行。

2)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上课教师课前要定好上课地点、执教内容及时间。做到“集体备课——试教——开课、评课——重建课、评课”等环节。

3)组织教师交流学习,认真实施听课制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学期教研组教师不少于15节。

4)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尝试将备课与教学参考书结合附录,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可操作性,努力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为教学服务,做到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师公开课要尽量学会并使用多媒体。

5)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设计评比,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等优质课评比,4、课题研究要积极建议每位教研组内成员合力开展有意识的教研课题研讨课活动,并积极地接受各种任务。可以分组建立分工合作。

1)抓实课题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科研实践水平,落实子课题《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策略探讨》的课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展示,评价改革。教研组以“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策略探讨”为研究课题,本学期教研活动围绕此主题开展系列研讨、实验课活动,积累经验,整理资料,扎实开

展课题研究。

2)探索评价改革。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把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3、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改充实科研,深化理性思考,自觉总结与反思已有的课改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取得新的进步。做到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研究,及时记录、反思、总结。

4)期末要整理课改资料,写好课改小结,并及时汇总上送

5)教师专业发展要坚持

教研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研是教学的航标灯,为教学指引着方向,为教学开辟一条平坦的路。在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中,以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探索各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在教研时间上严格考勤保证教研组出席人数,并明确中心发言人,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由于开学以来学校活动比较多,在集体备课的安排上,如果实在错不开时间和上学期一样,就要求老师自主备课。教研组规范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以集体的智慧研究教学,在教研中继续落实组长组织,每次制定中心发言人,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我申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民主性,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与交流,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中心发言教师做到有准备,教研内容切合实际,有自已的见解,有理论、有实践,并有详细的记录。教研后注重教学实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教研活动真正为教学服务。

本学期组织一次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及实践操作策略探讨”为主题教研活动,要求在本次公开教研活动中充分体现教研活动的互动性,在教研活动前每位科任教师都做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加强合作学习,提高有效教学进行积极讨论。

六、活动安排

综合实践教研组计划 第7篇

中学二组学习共同体由凤鸣山中学,重庆市天星桥中学,大学城一中,青木关中学,实验中学五个学校组成。本期综合实践学科的组长由吴键担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综合实践课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特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活动,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动性、自主性的特性;遵循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关系;运用课时适用于分数使用相结合的灵活性、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的内容

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要首先了解他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包括制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

三、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要求

1、区里成立专门的综合实践课领导小组,以中学二组共同体为小组,负责本校的综合课程的组织和研究,要集中体现学科的特色,共同体小组要对综合实践课进行统筹规划。

2、综合实践课课时安排要灵活操作,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也可讲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但是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教师、(组织)、有活动设计、有活动记载等。

3注意不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限定在某一学科老师身上,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充分发挥体育与艺术类教师的优势,对活动的指导作用。

4、采取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的原则,不断地总结经验,各班或学科教师每学期要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形成经验材料,要有发展的意识。

四、工作安排

学习综合实践学科新理念,制定并贯彻区内教研工作计划,开展综合实践专题研讨活动,举行共同体评课,议课交流活动,征集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五、预期的效果

综合课教研组活动计划 第8篇

一、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的现状

1. 院系科研数据的缺失与教研管理系统的建设

教研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从信息科学的角度, 院系的教研管理可以理解为, 利用教研活动产生的信息对教研工作中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的管理。教研活动产生的信息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和科研信息, 它既是院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自然产生的生产性数据, 又是院系管理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数据。院系的教研管理是开展正常教学科研活动、进行日常行政事务管理的必要性和基础性工作。

据调查, 教学信息由于更多的是因“事”即学生事务而产生, 并且院系和职能部门需要彼此配合做好具体的教学教务工作, 所以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互通共享。而科研信息则主要是因“人”即院系科研人员而产生, 其信息互通共享的情况较教学信息就差很多。

理论上, 院系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实体单位, 客观存在着丰富的第一手科研信息。实际上, 由于科学研究相对于院系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高校院系往往很难从自有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获取全量充足的科研数据, 这就造成了院系科研数据的缺失。

虽然院系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获得部分科研信息, 但是由于两个单位工作方法和管理预期的差异, 导致了院系对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复用率不高, 也就是说, 高校职能部门以全面的宏观统计数据为主, 而院系则更需要翔实的微观数据。张文英等[1]指出, 教育部进行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和学位办进行学科评估时, 有关院系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使用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

笔者认为, 院系建设教研管理系统是减少科研数据缺失、补全教研信息的有效可行方式。即院系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考核、项目申报、经费报销等科研管理在院系内部的工作流程, 采集、审核并固化科研信息, 以数据的形式集中存储, 从而保障后续通过计算机方式进行的各种应用。同时教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也需要统筹考虑与教务科研等职能部门的数据对接, 即能以相同或相近的数据格式、便捷高效地互通共享数据, 减少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

正如上文提到科研工作自身独立性所带来的影响, 院系如果仅仅从教研管理的角度建设教研管理系统, 则其话语权会非常有限——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系统的数据采集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为此, 利用绩效考核的“抓手作用”, “强制性”地推动教学科研人员全面、准确、真实地提供教学科研数据, 是教研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

2. 院系绩效考核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 欧美国家率先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绩效评估, 进行动态管理,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绩效考核是高校系统对高校教职工进行聘任、晋级、奖惩、留用或解聘等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引入并实施了人员绩效考核, 实现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岗位绩效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管理、服务人员, 绩效考核可以以工作时间和工作效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对于高校教师, 则可以以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2]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 由于我国高校评估体系以及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教师科研考核的力度, 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以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科研计量评价法。[3]

然而, 绩效考核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 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对绩效考核的内涵认识不足, 定位出现偏差。绩效考核不单纯是一个考评结果, 更体现了绩效管理过程。目前, 高校的绩效考核更多的是关注于考核结果本身, 而对考核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却关注不足。

二是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考核工作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流程不够明确和具体, 缺乏对绩效考核方法、程序的培训和指导监控, 绩效考核的规范化、质量化和科学化有待提高。

三是对绩效考核的评价重当前、轻未来, 发展性评价相对不足。绩效考核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科研活动效果的滞后性, 实行灵活弹性的考核周期, 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化导向, 还应当考虑从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考核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考核。[4]

四是考核缺乏反馈机制, 考核结果不能充分利用。特别是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 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 将考核结果多样化地运用到薪资、奖惩、晋升、聘用等人事决策中。

院系作为实施教师考核的一线单位, 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师考核工作量的认定、教师职务聘任、人才项目申报等, 经常出现材料的反复提供、重复筛选, 数据量大并且缺少历史数据, 不仅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及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给院系人事管理工作增添了很多重复工作。因此, 院系也亟须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人事管理水平, 这也是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新途径。

3. 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的建设情况

传统的以手工方式统计各类数据的科研管理方法, 不仅费时费力, 而且效率低、错误率高, 严重影响科研考评, 甚至会造成决策层失误。通过文献调查, 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但这些系统主要侧重于科研项目、成果、经费和统计报表等的管理, 缺少将科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综合设计。

陈春燕等提出, 科研管理系统可为高校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 极大地提高科研业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并且与单位其他的系统相配合, 统一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从而能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5]葛暾和也提出, 高校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必须以校园信息化平台为依托, 以职能管理系统、校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为基础, 是高校信息化向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的重要延伸[6]。2004年, 已有研究者探讨高校院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7]而近两年, 类似研究更是将视角转向科研项目与绩效考评综合管理系统的领域。[8]

上述研究表明, 教研管理系统和绩效考评系统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可以而且应当融入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 这也为在高校院系层面建设基于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例参照。

针对院系在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现状和问题, 结合院系对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教师绩效考核的双重需要, 本文提出“以教研信息为核心,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的系统建设策略, 充分借鉴现有科研管理和绩效考评信息系统的优点, 建立院系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 加强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 化解院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研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院系管理工作效益, 为高校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与教师绩效考核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也为院系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先期技术和管理上的准备。

二、基于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策略与设计思路

总体上, 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以人事数据为依托, 以校园网资源为基础, 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平台。由每位教师独立提供各自的教学科研数据, 通过系统功能的开发, 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向人事、教学、科研等不同领域延伸应用。具体来说, 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依次推进, 逐步完善。

1. 系统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是以教学科研信息的采集和组织为核心, 以教师、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为推动力, 通过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的方式, 完成教学科研数据的全面、准确录入, 再经审核确认存入数据库。建立阶段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 是以人事信息为基础的绩效考核, 实现考核数据 (即个人教学科研数据) 的输入和审核、绩效业绩点的审核及绩效结果的反馈。

建立阶段的建立关系到后续阶段的实施, 甚至影响到整个系统建设的成败, 因此, 在建立阶段有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是数据的组织, 分为教研数据和个人档案。教研数据既要考虑到系统后续阶段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应用, 也要为与高校职能部门系统对接预留扩展空间。个人档案[9]是指在系统中建立每位教师的信息分类视图, 包括人事、教学、科研、成果、奖惩等数据, 累积更新, 这样为后期转变为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数据依据。

二是审核的设定, 包括录入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和绩效业绩点计算的审核。

数据审核主要是审核权限的设定。由于院系对教学科研绩效数据审核的分工不同, 院系专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各专业教研室都可能承担对数据真实性审核的角色, 因而在系统开发时不应当固化审核用户的角色权限, 而是通过审核用户自主筛选审核内容的方式完成数据审核, 这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数据关系设计的复杂度和系统开发的难度。

三是绩效结果的反馈, 包括考核范围的圈定和结果呈现的方式。考核范围是指系统应当能够按照学科专业、职称职务、团队个人等划分圈定, 为岗位管理、分类考核预留了可扩展的空间。系统在绩效计算时, 会根据考核范围的不同按照对应的规则计算和分类统计, 只是对用户而言, 考核范围圈定的效果是在绩效结果中呈现。结果呈现应不仅仅依赖于系统的界面反馈和报表统计, 还应当预留与办公邮箱、手持终端等系统或新媒体的对接空间。

2. 系统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 即在完成绩效考核应用的基础上, 实现人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初步应用, 启动对学科评估、教学评估、院系内重要教研机构验收评估等数据支撑功能的开发, 同时可以考虑将系统与院系内部网站和邮箱系统、外部人事和教学科研系统进行初步对接。

建立阶段是通过“强制性”的绩效考核初步搭建系统, 其功能应用还停留在教师用户的半主动使用 (即便不愿意也必须使用) , 应用阶段则需要化用户的被动使用为主动参与, 以提高系统利用的活跃度、体现系统开发的价值, 才能保证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

上述系统功能主要是对人事教学科研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查询分析等应用, 一是由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兴趣和习惯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逐步培养过程, 二是缘于应用功能的深度开发 (如在线职称申报、项目评审等) 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在院系层面实现这些功能还必须与外部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深度对接。

3. 系统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 即对内完成学科评估、教学评估、机构验收等系统应用, 完善院系综合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 对外进行系统的深度对接, 实现人事、教学、科研各项事务申报评审等深层次应用。本文所述的院系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申报评审等功能, 既不是越过高校职能部门管理程序的独立申报, 也不是在已向职能部门申报之外的重复申报, 而是从院系系统中提取申报所需要的数据、按申报要求形成规定格式的材料、经申报人和院系审核确认后、通过系统对接提交给学校。这样即能提高工作效率, 也能够留存每一笔申报评审记录, 为院系实施针对性、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历史数据。

三、系统的构架与建立阶段的实现

基于对C/S (Client/Server) 和B/S结构的多层结构优点的分析, 本文系统采用了B/S结构的多层结构设计, 前端采用JSP、ExtJS、JavaScript技术和Eclipse平台, 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和Struts开发技术, 以及涉及服务器端数据库和有关TCP/IP协议的网络编程技术。

目前, 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需要, 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建立阶段的开发, 实现了教研数据的录入和教师绩效考核, 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1. 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由普通用户, 信息审核员, 绩效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组成。普通用户对应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 负责个人绩效数据的申报、审核驳回后修改及考核结果的查询;信息审核员负责绩效数据的审核, 它没有特别指定使用人, 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各专业教研室指定人员都可以承担该角色;绩效管理员一般是学院人事管理工作人员, 负责绩效业绩点计算的复核和系统绩效规则的调整。

2. 消息管理模块

消息管理模块包括公告管理和消息管理。公告管理是系统内部通知、事项的发布渠道, 消息管理包括系统短消息和简单邮件, 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管理员之间包括绩效沟通在内的往来联系, 在接入办公邮箱后还可以实现系统主动推送绩效反馈信息。

3. 人事管理模块

人事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的基本模块, 具体表现在, 既要以人事数据为基础建立用户的个人档案, 又要依托人员的职称、岗位、专业、团队等信息在系统中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则。人事管理模块中人员的基本信息, 由绩效管理员批量导入系统, 普通用户无修改和删除的权限。人事管理模块还预留了与外部人事系统对接的接口和二次开发人事工作申报流程的功能。

4. 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和科研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数据录入的主要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实现了个人教学信息的录入、编辑 (包括审核驳回后修正) 和查看, 包括授课信息、指导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成果和奖励等, 后期还将继续开发查询统计和工作申报功能。

5. 科研管理模块

科研管理模块实现了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编辑 (包括审核驳回后修正) 和查看, 包括文章专利、刊物级别、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会议、奖项荣誉等除教学信息以外的个人绩效数据, 后期还将继续开发查询统计、项目申报等功能。

6. 绩效管理模块

绩效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的核心业务模块, 包括数据审核, 绩效审核和绩效反馈。数据审核是控制教学科研数据的流转。绩效审核除了要协同人事管理模块设定系统绩效考核规则外, 还要依据绩效考核办法, 对违反规定造成教学、科研和安全事故及论文造假等, 进行绩效业绩点的扣罚甚至是绩效等级的处罚。绩效反馈是根据系统绩效规则形成考核结果, 并对结果按照系统指令要求处理, 结果的呈现可以是系统的界面报表, 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利用内部消息、邮件、短信等反馈给考核者。

四、展望

通过将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结合的方式建设综合信息系统, 院系可以避免单独开发教研管理系统或绩效考核系统时面对的困难, 实现稳步启动、两者兼顾。而本文所提出的三阶段的系统建设设计思路, 既考虑到了当前院系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又为院系全面深入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参照方式。

然而, 院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长期开发的系统工程,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院系管理实践的桥梁纽带, 不仅需要决策层的重视和持续支持, 也需要院系内部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

摘要:作者分析了高校院系当前教研管理、绩效考核及其系统建设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科研数据缺失、绩效考核定位偏差、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院系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以及按照系统建设、系统应用、系统深化三个阶段依次推进、逐步完善的建设策略;并结合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工作实践, 阐述了系统第一阶段的实现和后续的开发路径。

关键词:教研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文英, 廖春良, 李淑娟, 孙璐.高校院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 2004 (3) :31-32.

[2]林立芹, 张丽云, 臧彦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2 (18) :145.

[3]赵彩伟.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评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15-19.

[4]王小丽.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5) :79-83.

[5]陈春燕, 束亦清.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 (9) :21-23.

[6]葛暾和.基于校园信息化的高校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41-46+53.

[7]张文英, 廖春良, 李淑娟, 孙璐.高校院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 2004 (3) :31-32.

[8]宋秀兰, 何德峰, 孟凡悦.高校科研项目与绩效考评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 2011 (19) :24-26, 29.

上一篇:社会保障的作业下一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