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导向作用

2024-07-24

班主任的导向作用(精选8篇)

班主任的导向作用 第1篇

薪酬体系的导向作用

一家企业的薪酬体系代表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看法,因为从根本上讲,哪些岗位员工薪酬的高低直接反映的是本企业对此类员工的重视程度。一般说来,薪酬结构由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四部分构成。而在这四个构成部分中,究竟受哪些要素影响,体现的就是企业薪酬体系的导向作用。曾有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在企业创业者和一帮老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老员工越来越跟不上企业的步伐,于是,企业开始从外部“招兵买马”,吸引人才。吸引人才相对来说来薪酬的要求较高,而原来老员工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如果不考虑新员工要求,人才引进不来;而答应新员工要求,又会得罪老员工,引起老员工的不满。为此,该企业只好采取薪酬双轨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员工实行“一人一策”,采用“打补丁”的方式来完善薪酬体系,于是薪酬体系越来越复杂,并且出现“同样岗位新员工的薪酬高于老员工,今年引进的员工的薪酬高于去年引进的员工”的现象。新老员工之间、新员工和新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尖锐,搞得公司领导左右为难:不进人企业难以发展,引进人带来冲突;本来想找人来帮忙,结果越帮越忙,领导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协调员工之间的不平衡心理。

以上企业存在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薪酬政策明显违反了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原则。薪酬的导向和原则应该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公司应该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体现新老员工的各种具体情况,给予新老员工的工资差异明确的说法。其实,老员工不平衡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为自己在该企业工作时间长,为企业的贡献大,报酬理所当然的应该高一些;新员工则认为自己的学历高或者技术好,市场上就是这个价格,并且离开原来的单位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拿高一点的薪酬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连这点都不能满足,自己也没有必要到这个公司了。

我们知道,企业中哪些岗位的薪酬高哪些岗位的薪酬低反映的是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及各种因素的平衡,也就是薪酬的导向。在薪酬的计价要素里,业绩、能力、工龄、学历、职位等等,总得有个优先顺序。不同企业强调不同方面。另一方面,这些薪酬决定要素也不是完全彼此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如能力和业绩基本成正相关性,学历是能力高低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技术型企业中。上述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实现新老员工的公平感,解决之道就是进行统一标准的薪酬体系设计。把薪酬的重点体现在诸如业绩、能力、工龄、学历或职位等等要素中,同时要搞好新旧薪酬体系的衔接,尽量把薪酬调整过程中带来的波动降低到最低程度。在薪酬体系中分别照顾到新老员工的利益,分别给他们薪酬差异明确的说法,不管什么员工执行的都是统一标准的薪酬体系,只要条件一样,岗位相同,报酬也一样。使得员工认识到,员工之间薪酬的差异不是公司薪酬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是个体差异引起的。员工之间的公平感自然就增强了,员工关系好处理了,企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当然,新旧薪酬体系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最好先采用过度的方法,设置的各项薪酬决定要素足以体现公司各类员工的情况,通过计算取得和旧的薪酬体系的完美对接。实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各薪酬要素的比重进行调整,以体现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通过薪酬的导向作用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控制和价值高低的判断,真正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的薪酬体系。

班主任的导向作用 第2篇

徐学武

《 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25日07 版)

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公正为原则、以扩大民主为路径、以考准考实为目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使考核成为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执政为民的“风向标”、干部使用的“测量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标准和具体行动,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在工作实践中,济南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有科学内涵的考核目标、量化为具体可考的客观指标、细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三个方

面:一是强化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比如,县(市)区考核淡化GDP考核,强化经济社会全面考核和各项指标均衡发展;市直部门(单位)建立业务工作目标、公共责任目标、创新创优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强化民生考核指标。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等20多项民生指标的考核。三是强化“潜绩”考核指标。突出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投入等体现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潜绩”进行考核。通过创新和完善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地把发挥本单位、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接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执政为民的“风向标”。只有坚持政绩由群众评价,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地方是否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广大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的感受最直接、评价最实在。基于这一认识,济南市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评价,凸显考核的民意指向,突出群众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注重通过制度设计,将群众的评价结果写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成绩单”,请群众评优劣,让干部知差距。比如,大力推行“群众满意度”考核,考核范围覆盖所有应当参加实绩考核的考核对象,采取电话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行风评议等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年中和年终各开展一次,分别按40%和60%的比例计入

考核总分。再如,建立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三位一体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24小时了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引导广大干部眼睛向下、亲民为民。这种突出民意指向的考核方式,有效推动了各级各部门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形成了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重视民生的工作氛围。

干部使用的“测量仪”。政绩考核是干部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在激励、约束干部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确保政绩考核的客观准确。为了对干部工作实绩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济南市不断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一方面,注重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整合考核主体、考核力量和考核项目,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考核新格局,形成考事与考人相统一的考核体制。同时,开展多方位、立体化考核,坚持在定性基础上形成定量结果、在定量结果中体现定性评价。另一方面,注重运用考核结果。一是将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建设挂钩。通过个别访谈、情况通报等形式反馈考核结果,坚持定期回访、跟踪问效、督促整改,并及时调整考核成绩比较差、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班子。二是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挂钩。建立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实行品行、业绩、能力“三记实”。同时明确规定:凡调整、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查看干部工作

实绩档案,综合分析日常考核记录与任职考察材料。三是将考核结果与精神激励、物质奖励挂钩。依据综合考核得分,严格按照成绩和比例确定获奖单位,下发表彰决定,给予物质奖励,不搞平衡照顾,确保激励效果。通过客观准确的政绩考核,使表现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能力平庸的干部看到差距、考核落后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发挥奖状的正确导向作用 第3篇

每当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表彰,班主任们就开始为奖状发给谁而烦恼了。特别是“三好生”的确定,学生一直把它当作最高的荣誉,家长也最希望孩子能够拿到它。若是在以前倒也简单,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分排名,取前6个且体育成绩为“优”的当“三好生”。但今年不一样,自从严格实行“江苏省教育新政”后,试卷上没有分数,只有等第。考完之后发现,三门成绩除了个别同学得“良”外,其余全部是“优”,这可怎么办呢?

经过与全组老师的共同讨论、研究,确定了以“平时表现+民主投票+期末检测情况”三结合的方针。

首先全班评议,看哪些同学平时表现较好,初步提出人选。然后老师打印出选票,每人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好生”。老师统计结果,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和结合期末检测情况确定人选。费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名单确定了下来。想到一发完奖状就开始放假了,心情不由得放松了下来。

哪知第二天连续接到了两位家长打来的电话,其中一个家长说:“我看了孩子的期末试卷,他在期末考试中一道都没错,折算成分数就是300分,考这么好为什么没能拿到三好生?”于是我只好耐心地解释:“三好生的评选有多项条件,成绩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你的孩子在其它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这样离三好生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的。”这样的解释好像并不能让她满意,在极不情愿中结束了这次谈话。

另一位家长也有意见,他说:“我的孩子在这次考试中考得还不错,素质报告单上各门功课都是优,平时表现也很好,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凭什么我的孩子拿不到三好生?”我委婉地说:“你的孩子平时表现是很好,但我们班像这样的孩子很多,而三好生的名额很少,于是全班进行了民主投票,你家孩子的票数太少,所以这次很可惜没被评上。”这位家长激动地说:“难道民主投票真的很公平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反思与改革

回过头来想想,即使以“三结合”的方法来评三好生也不太恰当。因为民主投票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比较感性,他们选的学生往往是与自己比较好的人。所以,选出的结果很可能与老师的期望结果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还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你认为自己达到三好生的标准吗?结果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达到标准。从另一方面来讲,得到三好生的毕竟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将受到打击。

如果教育变成了人人追求拿“三好生”奖状,而忽视教育的过程、方法、艺术,那么这样的教育岂不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成了一种变了味的教育。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小学放寒假前,没有把奖状直接发给学生,而是以喜报形式寄至家长的单位。这样的用意很明显,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起到汇报作用;二是让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今后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这样做副作用也很大,此举的后面所包含的是功利主义的心理,以奖状为激励手段,全面展开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得到奖状的毕竟是少数学生,也就是说,少数家长会很高兴,但没收到奖状的家长会觉得很没面子,如果他们把不良情绪朝孩子发泄,那么孩子将会受到二次伤害。这背离了发奖的初衷,期末评奖制度应予以改革。

1. 取消“三好生”的评比

“三好生”是数年来一成不变的一种奖励制度,就连爷爷、奶奶们也会这样问:“今年你有没有拿到三好生奖状?”看来,“三好生”已深入人心。“三好生”本来包括学习好、品德好和体育好。但在实际评比时,由于品德好和体育好缺乏评价的标准,评起来很麻烦,结果往往是“印象好”加“成绩好”。“三好生”变成了“两好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三好生”评比就显得有点“过时”。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专家呼吁取消“三好生”的评比,这样就不用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了。顾明远教授指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得好,在班级里公布哪些学生是好学生,哪些学生是差学生,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尊严,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要再让一张“三好生”的奖状把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对立起来。

2. 让每人至少得到一张奖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当然,这里的“不漂亮”是指有明显缺点的孩子。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也导致他们的发展也不一样。那些存在明显缺点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激励与表扬。以前,他们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奖励,只有成绩好并且比较“听话”的同学才能拿到奖状。但当他们看到别人领奖时,眼睛里却充满渴望、失落、妒忌、自卑。因此他们把奖状看成一张价值非凡的“宝贝”。其实他们也有优点,老师应找出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人人都拿一张奖状。多了一些表扬,就多出一大批幸福的孩子;多了一张奖状,就多了一大批自信并进一步走向成功的人。多一份鼓励,他们有可能会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的鼓励教育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滥发奖状,老师所发的每一张奖状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3. 关注过程,及时发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及时评价、表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及时发一些这样的奖状:读书好、听讲好、作业好、卫生好、做操好、写字好、画画好、唱歌好、实验好、课外阅读好……。有时,还会发一些特别的奖:奇思妙想奖、超级小助手奖……。每个星期发一次,让他们每个星期都有所期待、有所改变。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自己的强项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功,体验快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4. 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

发奖不仅仅是把奖状送到学生的手里,更应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可以在每个月里举行一次隆重的发奖仪式,可邀请学校领导和家长共同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同时也把其父母请上颁奖台,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说上几句真挚的话,最后进行合影留念。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对学生的心灵形成强大的冲击力。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班主任老师只有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才能激起他们改掉一切坏习惯的决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5. 让奖状富有个性

发挥奖状的正确导向作用 第4篇

每当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表彰,班主任们就开始为奖状发给谁而烦恼了。特别是“三好生”的确定,学生一直把它当作最高的荣誉,家长也最希望孩子能够拿到它。若是在以前倒也简单,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分排名,取前6个且体育成绩为“优”的当“三好生”。但今年不一样,自从严格实行“江苏省教育新政”后,试卷上没有分数,只有等第。考完之后发现,三门成绩除了个别同学得“良”外,其余全部是“优”,这可怎么办呢?

经过与全组老师的共同讨论、研究,确定了以“平时表现+民主投票+期末检测情况”三结合的方针。

首先全班评议,看哪些同学平时表现较好,初步提出人选。然后老师打印出选票,每人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好生”。老师统计结果,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和结合期末检测情况确定人选。费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名单确定了下来。想到一发完奖状就开始放假了,心情不由得放松了下来。

哪知第二天连续接到了两位家长打来的电话,其中一个家长说:“我看了孩子的期末试卷,他在期末考试中一道都没错,折算成分数就是300分,考这么好为什么没能拿到三好生?”于是我只好耐心地解释:“三好生的评选有多项条件,成绩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你的孩子在其它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这样离三好生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的。”这样的解释好像并不能让她满意,在极不情愿中结束了这次谈话。

另一位家长也有意见,他说:“我的孩子在这次考试中考得还不错,素质报告单上各门功课都是优,平时表现也很好,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凭什么我的孩子拿不到三好生?”我委婉地说:“你的孩子平时表现是很好,但我们班像这样的孩子很多,而三好生的名额很少,于是全班进行了民主投票,你家孩子的票数太少,所以这次很可惜没被评上。”这位家长激动地说:“难道民主投票真的很公平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反思与改革

回过头来想想,即使以“三结合”的方法来评三好生也不太恰当。因为民主投票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比较感性,他们选的学生往往是与自己比较好的人。所以,选出的结果很可能与老师的期望结果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还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你认为自己达到三好生的标准吗?结果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达到标准。从另一方面来讲,得到三好生的毕竟是少数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将受到打击。

如果教育变成了人人追求拿“三好生”奖状,而忽视教育的过程、方法、艺术,那么这样的教育岂不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成了一种变了味的教育。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小学放寒假前,没有把奖状直接发给学生,而是以喜报形式寄至家长的单位。这样的用意很明显,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起到汇报作用;二是让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今后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这样做副作用也很大,此举的后面所包含的是功利主义的心理,以奖状为激励手段,全面展开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得到奖状的毕竟是少数学生,也就是说,少数家长会很高兴,但没收到奖状的家长会觉得很没面子,如果他们把不良情绪朝孩子发泄,那么孩子将会受到二次伤害。这背离了发奖的初衷,期末评奖制度应予以改革。

1.取消“三好生”的评比

“三好生”是数年来一成不变的一种奖励制度,就连爷爷、奶奶们也会这样问:“今年你有没有拿到三好生奖状?”看来,“三好生”已深入人心。“三好生”本来包括学习好、品德好和体育好。但在实际评比时,由于品德好和体育好缺乏评价的标准,评起来很麻烦,结果往往是“印象好”加“成绩好”。“三好生”变成了“两好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三好生”评比就显得有点“过时”。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专家呼吁取消“三好生”的评比,这样就不用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了。顾明远教授指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得好,在班级里公布哪些学生是好学生,哪些学生是差学生,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尊严,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要再让一张“三好生”的奖状把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对立起来。

2.让每人至少得到一张奖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当然,这里的“不漂亮”是指有明显缺点的孩子。我们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也导致他们的发展也不一样。那些存在明显缺点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激励与表扬。以前,他们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奖励,只有成绩好并且比较“听话”的同学才能拿到奖状。但当他们看到别人领奖时,眼睛里却充满渴望、失落、妒忌、自卑。因此他们把奖状看成一张价值非凡的“宝贝”。其实他们也有优点,老师应找出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人人都拿一张奖状。多了一些表扬,就多出一大批幸福的孩子;多了一张奖状,就多了一大批自信并进一步走向成功的人。多一份鼓励,他们有可能会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的鼓励教育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滥发奖状,老师所发的每一张奖状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3.关注过程,及时发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及时评价、表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及时发一些这样的奖状:读书好、听讲好、作业好、卫生好、做操好、写字好、画画好、唱歌好、实验好、课外阅读好……。有时,还会发一些特别的奖:奇思妙想奖、超级小助手奖……。每个星期发一次,让他们每个星期都有所期待、有所改变。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自己的强项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功,体验快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4.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

发奖不仅仅是把奖状送到学生的手里,更应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可以在每个月里举行一次隆重的发奖仪式,可邀请学校领导和家长共同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同时也把其父母请上颁奖台,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说上几句真挚的话,最后进行合影留念。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对学生的心灵形成强大的冲击力。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班主任老师只有把奖状发到学生的心里,才能激起他们改掉一切坏习惯的决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5.让奖状富有个性

奖状的“脸”一直就是长方形,而它的“心”几乎也未变过,都是那几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如果把它的外形变得“卡通”一些、可爱一些,孩子们会更喜欢。例如: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把奖状做成心形、五角星形、圆形、椭圆形等,还可以用五颜六色的彩纸自己设计奖状并打印出来。同样奖状的“心”也应该变得充实一些,如:在奖状里贴上他们与老师的合影、他们的作品、老师的签名……,这样会更贴近他们的心。奖状不仅是一种荣誉与鼓励,更是一段美好、幸福的回忆。

发挥学生操行评语的导向作用 第5篇

操行评语是学校、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给予的结论性总结,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受到激励和感染,指导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写好学生操行评语是我镇三级评价工作中学生评价的重要工作之一。评价具有鉴定、管理和引导的职能。如果在处理过程中过分强调鉴定和管理职能,忽略引导职能,极易造成评价者(教师)与被评价者(学生)的对立。评价者在评价中占据主动地位,他(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价值观念等意愿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式、标准;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和无权地位。这种一边倒的评价极容易导致被评价者的反感,产生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对立。这种状况不但使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评价管理职能的发挥也会打大折扣,甚至会走向他的反面。要使操行评语较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亲切”是前提

学生的操行评语要写得亲切感人。教师应以第二人称的写法,像跟知心朋友谈心一样,去拨亮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去赢得一颗颗真诚的童心。如有的老师为一位学习上“惰”性较严重的同学写道:“„„拖欠作业是你的敌人,消灭敌人定能夺取胜利,振作精神,发奋读书,三好学生是不会拒绝你的。”也有的老师对不重视学科学习的学生写道:“你心灵手巧,兴趣广泛,精巧的小制作使你获得‘小巧手’称号。维妙维肖的相声表演使人难以忘怀,老师们夸你,同学们羡慕你。未来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相信你,会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这样的评语学生想看、爱看,教师的`期望也就能转化为学生的行动。

二、“准确”是关键

写学生的操行评语,就是对学生的表现画相。要画得像,就要写得准。随着学生操行评语的改革,评语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现像有所克服。教师们注意了写出学生的个性,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我看过几届小学毕业生学籍卡上的评语,发现不少学生几年来的评语几乎相同。如某学生三年级至六年级的操行评语均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值日工作、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只不过有时把这几句话的顺序调换一下,或稍微改动修饰词而已,看不出该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轨迹。这样的评语难以起到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三、“素质”引导是方向

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为此,在对学生的操行评价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任务、观点、内容、形式也随之改变。学生操行评语的导向应突出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这还未能引起全部学校、全部教师的足够重视,看到的学生评语,仍有一部分是对学生尊师、守纪、上课、完成作业、当值日生及参加体育活动这些方面的表现进行描述,

当然也有相当部分重视学生操行评语研究与改革的教师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如我校的郑老师对一位学生写道:“只要你多参与集体活动,就会感到集体的温暖,也会热爱集体。只要你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能学会尊重别人,也会更珍惜友情。人可贵的是信心和勇气,你要克服自卑心理。别人能行的,你也行,不是吗?近来你学习上多花了功夫,学习成绩就提高了。”此类评语燃起了学生希望之火,扶起了自信之树,成为他前进的动力,这就体现了素质的导向。教师如果能对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给予评价和指导,这无疑是对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一种导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当学生碰到挫折时,就鼓励他以坚强的意志对待,做一名生活、学习的强者„„这些都是学生将来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四、教师的“自我完善”是基础

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评价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教育观念和发展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影响上万成亿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我见过的评语中曾有这样的语句:“贪玩是你的大敌。”显然,这位教师对“玩”有偏见。他未能认识到“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摆正学习与玩的关系,既能学得专心、学出成效,又能玩得开心、玩得痛快。而且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增长才干,在学中丰富、完善玩,会玩也是一种能力。又如有这样一则评语:“你是个沉默寡言的好孩子,从不惹是生非„„”很明显,这位老师的观念就是:听话、安守本分、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样的评价是不科学的。郑老师对沉默寡言的学生写道:“你如果能活泼、开朗些,就会有更多的欢乐,就会交更多朋友,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可见教师的教育观不同,对学生的评价就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必须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评价学生,指导学生;才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正确地由事入理分析学生的表现;才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描述学生的表现,并进行适度的评价。教师有了良好的师德,有了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就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积累学生操行评语的“素材”。

五、“多元主体”提高评价科学性

教师的导向作用心得体会 第6篇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 有其父必有其子”,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母不母,则子不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从呱呱坠地到他成家立业的一、二十年里,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很长,受到的影响也很大。然而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苏 ・柯瓦列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亦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做人。可以说,有其师必有其“徒”。

学生的家长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或者整天忙于生计,他们很少或者不能系统地有规律地传授给孩子各科知识,也不能时时陪伴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质,他们只是有限地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其不良习性还会惯坏孩子,毁了孩子的前程。因此大凡学生都有向师性,年级越低,向师性愈强。在儿童的心目中,教师具有无可置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常常听一些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家好似“小皇帝”,有时谁的话都可以不听,全家人则以他(她)为轴心,但老师的话孩子却言听计从,布置的家庭作业他(她)认真完成,安排的公益劳动也乐意接受,那些孩子常常骄傲地提到:“我们的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学生开始挑剔老师。决定学生对老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一个好教师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风亮节的人格品质产生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并终生受用。

一些学生不太喜欢政治教师和语文教师,倒不是他们课上得不好,而是他们上课时讲得头头是道、情绪激昂,而课后却做了一些有悖言论的事,伤害了学生的感情。故教师的为人师表,要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中、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模仿着。

为人师表,人之楷模,学生效仿之对象。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教师应提供良好的范例,以真、善、美正确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一般说来,学生都喜欢多才多艺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思想、行为、品德、特长,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特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在无形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教师治学严谨,学生就多勤奋;教师才高八斗,学生就会学富五车;教师一身正气,学生就少歪风;教师讲究书法,学生就注重书写;教师喜欢写文章,学生就爱作文;教师酷爱运动,学生就会加强体育锻炼;教师充满爱心,学生就有进取……

一个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也许有的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而在其他某个或几个方面极有禀赋,也有的在中小学表现碌碌甚至不可“造化”,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爱因斯坦、拜伦、爱迪生等。如果一味地“恨铁不成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大动肝火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学生的精神的摧残,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外活动变得十分丰富,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无所不及。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起着关健的导向作用。如果教师懒散,学生就懒散。以体育锻炼为例吧,假如早上教师不爱晨炼,课余不爱活动,学生肯定不注重锻炼。一旦教师喜欢晨炼,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那么学生就会纷纷仿效之,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中。要是教师再作一些技术指导,学生的长进就会很大。这样,课外活动整个校园就会出现龙腾虎跃,一片生机。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特长拿用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对虚心学习、有心仿效的学生,教师要毫不保留地耐心地传授、指导。比如你字写得好,对爱好书法的学生就应时时指点,并自觉地用它去影响、带动自己的学生写好字。许多学生毕业时一手漂亮的字同老师的如出一辙,就在于学生有心效仿、教师倾其所能加以引导的结果。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上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能够认识、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案例导入,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创设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求真求善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现实生活中分析比较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初步树立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2.难点:价值的概念和价值观的概念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2005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揭晓,获得本感动中国人物奖项的分别是 :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的歌手丛飞。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学成回国,夺得连续空缺六年科技大奖的学者黄伯云。坚守在贵州深山,为村民健康付出青春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为一句承诺,在北大荒为烈士守墓37年的上海知青陈健。听不到声音,但是却用美丽舞蹈打动观众的残疾艺术家邰丽华。保家卫国,为打造雄狮锐旅而鞠躬尽瘁的司令员杨业功。20年行走在马帮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在太空中遨游五天五夜,再次见证中国实力飞跃的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这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下面,同学们可以针对这十大人物的事迹发表一下个人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总有一种力量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句话最能表达同学此时的感受。我们在感动于这些获奖人物事迹的同时,有的人也不免生出这样的疑问:“就为一句承诺,放弃回上海的机会,放弃家庭,在北大荒为烈士守墓37年,陈健这么做值吗?”“饱尝生活艰辛,拒绝他人捐助,独立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妹求学12年的洪战辉值吗?”„„可见,在分析、评价问题时,“价值”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它表达了我们对问题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价值,我们应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一)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价值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而是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它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下面同学们运用哲学上价值的概念,列举几个生活中具体事物所包含的价值的例子。(学生发言)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映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陈健的“坚守承诺”;洪战辉的“自立、自强”;杨业功司令员的“保家卫国,鞠躬尽瘁”;赤脚医生李春燕“坚守深山、无私奉献”,不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吗!刚才同学们在发表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的感想时,有的同学盛赞他们,有的同学提出了“陈健、洪战辉这么做值不值”的疑问,这就反映出了我们身边同学的不同价值观。

总之,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把握:从其形式来看,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内容来讲,价值观念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价值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总之,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讲,是他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

(二)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社会意识如何产生?由什么决定?

(学生发言)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2、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有不同价值观;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发生过变化,受什么影响发生了变化?

(学生发言)

本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 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以上“感动中国人物”推选标准的制定,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这“十大人物”的当选,反映出了社会公众对他们的认同,这也是社会公众价值观的体现。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2005年年初,“《感动中国》2004年人物”节目颁奖盛典播出的时候,有超过6000万的观众收看,节目在全国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上百家媒体对评选活动表示出空前的关注,许多媒体还专门发表了社论。中央电视台目前已将《感动中国2005》活动列为2006重大项目,力争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其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三)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板书)

2、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板书)

3、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权书)

在超女、韩剧已经成为上世纪80年后新生代精神生活和精神偶像的一个固定符号的时候,23岁的洪战辉在公众面前被逐渐推上一种榜样的位置显得有些突兀。超女代表的是一种不涉道德的“平民英雄”文化,洪战辉代表的则是凡人的不平凡的亲情与韧性,但在公众眼里,这已然成为80年代后的新生代人们的两种精神偶像,紧密地关涉着年轻人们的价值取向。洪战辉的感人事迹和引起的反响给在超女所代表的时尚与前沿文化的浸淫下的新生代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从什么样的社会偶像身上才能汲取真正给人以向上动力的东西?

在《郑州晚报》联合新浪网的调查中,洪战辉已经被多数人视为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社会道德偶像。洪战辉的仁爱之心,做事的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足以承担一个时代“道德英雄”偶像的称号。洪战辉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朴实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有别于时尚明星的感召力,又是一种亟待发扬的榜样的力量。

五、课后小结

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是:

(一)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二)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试论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8篇

一、政治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首先体现在政治的舆论导向作用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又翻转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给予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 并在社会上层建筑中居于统治地位。政治所要处理的, 主要是国家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 并表现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

舆论作为公众言论, 对人们的行为有支持、约束等影响, 其形成过程一般为:问题的发生→意见的表露→意见的扬弃与综合。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应和时势的晴雨表, 它可以预测社会动向、引导社会发展, 是调节决策科学化的有力杠杆。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 就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为了强化新闻的政治导向作用, 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长期不懈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制建设;宣传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宣传各项政治改革的业绩与经验;宣传先进事迹与模范人物, 真正使正确的政治思想深入人心。一定要坚决反对淡化政治乃至疏离政治的错误倾向。

二、经济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也体现在经济的舆论导向作用上。经济, 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政治思想意识等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闻的经济舆论导向作用, 首先要大力宣传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目标与具体任务, 促进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还要大力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农”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 大力宣传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协调关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宣传对外开放政策, 以及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典型事例……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三、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更体现在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上。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社会艺术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 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辞海》缩印本第1858页) 早在18世纪, 英国著名人类科学家泰勒就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全面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转引自《文化学词典》第109页) 。到20世纪, 美国的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两人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又提出了文化的新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类活动的产物, 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转引自《文化学导论》第7页) 所有这些关于文化的定义都说明:文化是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等在内的一个大的综合体。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文化热, 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新闻的文化舆论导向, 重点是宣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宣传“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

上一篇:有关写环保的广播稿下一篇:社区公共户落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