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馆观后感

2024-08-12

省博物馆观后感(精选5篇)

省博物馆观后感 第1篇

追随历史的脚步

那天,我们班一起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历时2小时,走马观花似地看完。其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有不少外国人,他们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面对着眼前神秘的东方神器,叹为观止。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自己伟大祖先创造的光辉成就而自豪?谁不感到我们的历史何其辉煌?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邦域都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学成就,青铜器、陶瓷、雕刻、书法、绘画等等,其中的每一项成就都能让那些老外“喝上一壶”。

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

个人觉得把这个放在第一位比较有自豪感,六朝至隋朝,瓷器一统天下,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而瓷器玉石般温柔的质感,自发明以来就受到人们地喜爱,绚丽辉煌的陶瓷文化,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也许玲珑剔透般的雕刻,只是统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而精美的陶瓷,只是皇家御用的金贵之物;又或只是千万陪葬品中用来充当数量中的一类。但在我看来,粘稠的泥土和适当的火候的智慧般的结合,无疑造就了中国千年难得一见的瑰宝-------瓷器。可能受性别的影响,喜欢它的质感,花纹和那种独特的秀气。时间的洗涤只会让它们更加亮丽,风采斐然!楚文化

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春秋时楚庄王成就了霸业,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千秋传奇。战国时,楚国又成为七雄中灭国最多、拓疆最广的诸侯国。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楚墓中,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我只选取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的截图,楚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我个人的感受所能领会得完的,看到两王的兵器排于一列时,心莫名其妙地感到震撼,当真是越王的剑比楚王的矛要长啊,历史果真在两王的兵刃上就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不成?“卧薪尝胆“的成语解释会永久性的和吴越两王有渊源吧? 至于哲学、文学和艺术上,楚国在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顶峰。以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是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以屈原诗歌、庄了散文为代表的楚文学,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之源头。

藏品精萃/书画

古代读书人借文字和绘画技巧以扬名天下的不在少数吧?字如其人的当真也多:豪放,帅气,雄浑。。。这些用来形容字体风格的字眼和描述人性格的词汇雷同度确实高。“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让学林用来称苏渊老果真是贴切。如果从文化本体上来界定和从历史地位上来评述这些古代的文人,怎能不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画虎画皮难画骨,字书画强调的是格高韵清而意境雅逸,尤其强调独弹而自出机杼。挥毫运笔纯任自然,点画线条酣畅通达,即进入了王僧虔所说的那种“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高级境界,既有天马行空般的气势,又有天人合一性的内蕴。古人以行草面世,运笔恣肆矫健而骨力洞达,结构奇崛跌宕而生动多变,章法疏密有致而开合自如,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笔墨变化,那“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线条展示,不仅是一种审美构造,更是一种墨象语境和情感符号,显得大气磅礴而才气横溢。

而绘画古人则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注重于笔情墨趣的挥洒,讲究诗意禅境的表现,可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梅花,疏影横斜,清气弥漫。古松,大气磅礴。兰竹,超凡脱俗。我为之感叹和感动!

这个“曾侯乙编钟”截图只是《曾侯乙墓》中的一部分,省博物馆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单独的个体来作为列展,因为喜欢音乐,所以还是决定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来写。虽经千年,其音质、音色如今毫不逊色的恐怕曾侯乙编钟就算得上其中的一员吧?情操的提升自是少不了音律这一部分的功劳。以前只是在历史课本中看到它的缩图,真正见到它的时候脚步停留在那里,任同学呼喊半天也不见移动,它本身就是魅力所在!

曾侯乙墓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它位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因发掘前未经扰动,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仪式,这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的大体组合沿袭春秋时期的传统: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曾侯乙墓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特点,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集中反映了我国当时先进的冶铸科学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地编钟、鼓、琴、瑟、笙、箎(chǐ,)、排萧8种共125件乐器。种类全,数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乐器是新发现,为世界考古史上所仅则见。这批乐器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纪我国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用具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墓中出土的金盏重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小动物有牛、羊、猪、狗、鸡、鸭一类家禽家畜,似乎是祈祷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墓中出土的兵器包括戈、矛、戟、弓、箭、盾、等,其中“殳”和多戈戟是考古发现中仅见或少见的兵器;墓中还出土了许多车马器,其中两件矛状车具是用于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

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华夏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谈中”。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省博物馆观后感 第2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它是1965出土于湖北江陵山1号墓,是战国时期的,看上去并没有很大,但上面居然刻了凤、鹿、蛇、蛙等55种形态各异的动物,我就是因为这而感到惊讶!没想到一个小屏风竟然可以容下那么多动物,看得我眼花缭乱,还有一些不认识的动物,古代人的雕刻技艺真是高超啊,佩服,佩服!

接着,我们去了二楼看书法作品,哇!好羡慕哦!书法家写的字真棒!我好想拜书法家为师。

最后,我们又去了地下一层看女尸,一看,把我吓一跳,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女尸全身都是白色的,连舌头都是白色的,真是恐怖到极限了!但是,让我佩服的是两千年以前的人没腐烂,竟然保存的这么完好。

省博物馆观后感 第3篇

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 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 先后有20 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中原大地, 数千年来居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更是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中华古都,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 同时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等古都。可以说,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化程度加快, 中西方文化交流加深,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热爱中国, 并积极投身到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博物馆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综合场所, 其解说词的译文对中国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中外文化背景与思维习惯的差异, 解说词的译文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首先从西方观众视角解读中国博物馆解说词的得失。

一、中西方思维差异

那么, 中西方思维差异究竟是什么?笔者举例:美国的弗洛姆和日本的铃木大拙认为“西方的心灵更倾向于分析性、客观性、概念化, 而东方的心灵特点则可以概述为综合的、整体化的、主观的、直观的。”左庵写道:“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 细分明析, 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 综观合察, 寻求直觉顿悟。”早在1898 年,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标准的影响之大, 成为评论翻译者水平的唯一标准。然而文物翻译不同于公文、外交等其他行业翻译, 具有相当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 既要翻译其躯体又要翻译其灵魂。既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观念, 在翻译中遵守的“信、达、雅”原则不能完全在文物讲解词翻译中展示。

二、国内博物馆译文现状

作为一名河南地区博物馆的外语讲解员, 肩负着对河南文物文化对外宣传和传播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 不仅担任博物馆的英文讲解任务, 同时还有馆内的英译资料的翻译工作。这不仅仅是把英文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就能一劳永逸, 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在做翻译工作的同时对以下博物馆译文的普遍问题感同身受。

(一) 字母大小写混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小写。有的译文把首字母大写, 有的是大小写混写。究竟什么时候该大写, 什么时候该小写, 都显得没有规矩可言。中国是个礼仪之邦, 除了言行举止得体, 还要书写统一规范。博物馆活动宣传的大型展板或标语文章中时不时会出现字母大小写混乱的问题, 着实是个门面问题。

(二) 音译文没有注解。中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博物馆里的文物自身带有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一特色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一些文物很难找到对应的或专有的英文词汇, 接下来只能考虑选择音译法用来翻译。往往单纯的音译让外宾不知所云, 不知何物, 离文物英译的最终目的渐行渐远。

(三) 选词不恰当。在翻译一些专有名词上, 如果词语选择不妥, 意思也会大相径庭。例如, “瓮”一词orn, urn都代表, 在一些博物馆展板译文中都出现过。又如, “龟甲”一词tortoise shell, turtleback都代表, 同样在博物馆展板译文中都出现过, 但哪个更为准确、严谨呢?

(四) 译名使用不规范。如果博物馆中同类文物译文截然不同, 对于外宾来说会认为他们不属同类文物, 理解上会产生误区。如, “铜器”一词有多种翻译bronze ware (object) , brass ware (object) or copper ware (object) 等。究竟使用哪个最规范?至今也说法不一。

综上所述, 文章作者归纳了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尽可能使用现有规范的统一翻译用语, 力求译文措辞精准, 短小精悍, 异化与归化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对等, 在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译文个体优美。笔者认为文章作者总结得恰到好处, 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自身工作实际来看, 国内的英文解说词通常采取在原文基础上对照翻译的办法。而国外博物馆的英文解说词采取信息补充的方式, 提供关于展品的更多内容 (涉及名称、时间、来源、大小等信息) 。以西方人的观点和角度出发, 按西方人思维和阅读习惯, 结合两国文化恰当增减重要及非重要信息, 达到异化和归化的结合。

三、启发

(一) 提升翻译人员翻译水平, 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翻译人员是翻译工作的核心。大部分人认为会外语就能做翻译工作, 实则不然。作为翻译人首先要对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有基本乃至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历史文物翻译的特点有明确的归类, 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对有效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 贴切用词, 提高翻译质量。

(二) 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和扶持文物翻译工作, 内外兼修。对内, 给予文博行业专业人员以更多对外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从西方文化角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掌握翻译技巧, 把握用语习俗, 将相关专业人员推进国际化专业人才进程。如果说一味要求译者一字不落地翻译, 而业内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翻译常识, 遇到不可翻译不易翻译的内容无从下手或弃之不理, 有可能对翻译工作造成损失和影响。对外, 翻译工作就是民族文化传播工作,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指定专家对官方媒体、网站、刊物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给予指正, 使官方媒介引领行业翻译规范化, 有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三) 提高讲解员的外语讲解水平。一直以来, 国内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很少有国外学习的机会。凡大都市或省级博物馆的外宾接待量尚可, 仍有相当部分地区博物馆受到外国观众参观量少的制约, 导致外语讲解员平时缺乏语言环境和交流对象, 又少有和同行们交流的机会, 存在讲解员缺乏经验和历练, 外语讲解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这种不足说明一部分博物馆的外语讲解员缺乏日常口语练习, 只停留在外语讲解词的书面表达, 还没转换到口头表达的境遇。更别说新生词汇、俚语、习俗用语的使用了。目前, 除了个别博物馆组织与国外的业务、活动往来外, 国内应设有专业组织机构组织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出国交流实习, 为他们搭建一条外语讲解员业务交流学习的渠道。

(四) 由专业翻译人员负责印刷排版校正。对外宾来说讲解词的译文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快捷途径, 是面对面的交流, 是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最终关卡, 十分重要。往往因为排版印刷人员的工作失误或翻译业务的不熟练, 导致错误译文直接面世, 这样的译文还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阻滞了文化传播。即便发现不妥之处及时纠正, 因博物馆是公益性公共传播场所, 也会持续造成一定范围的不利影响。因此, 排版印刷人员一定要由专业翻译人员负责, 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国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9 (3) :74-77.

参观省博物馆和黄埔古港 观后感 第4篇

今天,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群同学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游览了省博物馆和黄埔古港。

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我们乘着一辆大巴出发了。虽然车里的汽油味很难闻,但是我们没有在意这些,因为我们内心的热情高涨,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道路。

听老师说,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黄埔古港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集展示、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

车停下了。我们开始游览。

首先,我们来到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它是黄埔古港景观区依据历史资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筑群。馆内设置了《流淌的辉煌》专题大型展览。展览以图片、实物、模型、蜡像、电子屏幕影像、展示和DVD播放等形式,让观众了解广州海上丝路在历史积淀上过程中,耀眼的辉煌。纪念馆主体建筑包括有二层前后两进的黄埔税馆、永靖兵营、买办馆,和“古港遗风”纪念牌坊。

接下来,我们陆续游览了历史陈列馆、哥德堡号、姑婆屋、旅日华侨楼、梁氏宗祠(人文历史博物馆)、镬耳屋、黄埔村牌坊、胡氏大宗祠等地方。可以说,几乎所有地方我们都走了一遍。

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于2004年正式开馆,该馆坐落在清代“粤海第一关”的古港遗址———广州海珠区黄埔村。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意在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黄埔古港的历史风韵和今日风采。由“古港遗韵”、“扶胥生辉”和中心陈列厅三部分组成,其中“古港遗韵”为一幅长31米、宽1.5米的汉白玉描金壁画,复原了当时古港商船热闹来往的繁荣景象;“扶胥生辉”是将散落在民间的石板、石墩等古物收集起来的一个展区,可让游客亲手触摸发思古幽情;中心陈列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展示古港昔日的辉煌。在展馆的壁画区内,横亘着一幅长31米、高1.5米的大型汉白玉描金壁画。画内描绘了黄埔古港“一港通商”时期万船来埠的繁荣景象,著名的“歌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等都位列其中。据了解,这幅壁画是在一些外国人写生留下的图画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全画力求逼真地反映出黄埔古港当时的繁华景象,堪称经典之作。

展馆2楼是全馆的中心展区。此处沿用了清朝古建筑风格,区内按照传统的“锅耳房”形状设计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弯”。这布置26个展板,古港的辉煌和古村的遗韵尽归于此。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4块重修南海神庙碑刻也收藏在这里。

百年沧桑。当昔日的辉煌逐渐消失在慢慢淤积的古港渡口,黄埔村沉默了。今天的黄埔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港口码头那种繁荣的景象,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底蕴。一块青砖,承载着一段辉煌;一片瓦砾,掩盖着一个故事;一块碑石,铭刻着一处繁华。

最令我难忘的是肥仔庄园。我们在那里用餐,主要吃农家菜。肉类主要有鹅、鸡、鱼。吃的就是它们不同的烹调方法,不过这里的古法焖鹅很有特色,比较好吃,口感鲜甜、肥而不腻,是用六七斤重的鹅,走油至金黄,避免了把鹅烧煳,换另一大锅焖大约半小时,整个过程用荔枝木烧制,有特殊香味;再浇上采用传统生抽王混砂糖、盐、酒、蒜蓉、五香粉以及其他秘方酱料,在上盘前在碟子下铺满土豆、香糥芋头,又粉又糥渗透满满烧鹅汁。这里另一个特色,现摘新鲜蔬菜来现炒,新鲜可口,真的十分好吃。

参观省博物馆 第5篇

一 活动主题: 找寻岭南改革足迹,提振青年红色精神

二 活动目的:使广大党员同志深入了解国家博大精深的民族、科技文化,从中体会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力的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三 十年以来是如何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丰硕的发 展成果,让广大党员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借此培养广大党员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以青春的激情实际的行动坚决定不移地支持、投身 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发挥党员们的积 极性。

三 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初定为12月下旬,地点是广东省博物馆

四 活动形式: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五 活动对象:广州大学法学院学生预备党员、积极分子

六 活动性质:思想性,启发性的七 活动内容:通过参观省博物馆让成员感受历史演变、时代腾飞,感受社会进步与周遭变

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参观过程中,每位党员要细心留意,认真考察。在参观结束后,在每位党员 以拍照的形式或参观结束后以文章的形式上交作品,支部将通过评比优秀作 品的方式进行展示共享和交流。

八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由项目负责人初步拟定方案后,党支部会议讨论改进,由负责人根据此次活动的主题和思想向党支部各成员宣传,鼓励各党员同志积极参与,深化对本次活动的认识。活动后,及时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活动成果。

2、由党支部组织支部成员与展馆取得联系,确定好日期和时间(提前三天预约,3、整理参观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如博物馆的历史,参观小贴士等等),活动前三天通过邮 件提前发给参观的人员,让他们对博物馆先有个大致的认识。

4、宣传委员做好本次活动的海报,提前一个星期将其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以此鼓励和号 召大家积极参与。

(二)具体的活动流程

(1)8:30am 支部各成员在广大站集中出发

(2)参观广东省博物馆

(3)馆前大合照留念

(三)后期工作安排

1、参观人员写观后感,通讯稿,照片,ppt等宣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宣传委员负责)2 活动总结:由本次项目的负责人组织活动总结会,总结活动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九、方案可行性分析本次活动形式颇为生动,能激发起党员同志的积极性本次活动采取分工形式,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活动用品

1、活动横幅。用于本次活动的宣传与合照

2、活动海报。用于本次活动的宣传。(绘画海报即可)

3、剪刀、绳子。

上一篇:质量现场整改计划下一篇:暑假打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