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024-06-1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精选13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1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

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

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

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2篇

让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

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

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

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

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方法,实验,收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验、査阅文献等,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物理实验中,还应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物理课堂上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一、科学方法因素分析

第一步: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本节课有两大知识点要掌握,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是源于发声体的振动;二是认识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第二步:按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课堂实验自主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并由情境自然过渡到认识声音的传播,从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第三步:研究知识点建立及扩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知识点和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因素。

1. 知识点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对于新课的引入,采用幻灯片形式将大量有关声音产生的信息反复多次地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在观察图片时能提出课堂可供探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图片展示法。

实验1:在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应用小鼓、竖笛模型、扬琴模型、音叉、烧杯、水、纸片等进行有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听声音”到“看声音”到“触摸声音”这三个环节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去发现———微小量放大法和细微观察法。

实验2:每组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发声实验后,小组交换器材,再操作,再发现,做到每组学生操作并观察两组实验,组与组之间再讨论交流———搜集信息归纳总结法。

实验3: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认识声音的传播”,进行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真空”在现实条件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用抽气机往外抽气过程中,仅减少了罩内的空气数量,但达不到真空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减少,发现了闹钟声音的减弱,从而进行了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推理法。

实验4:在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的“土电话”的实验,通过一段长长的棉线,师生进行了远距离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距离,通过空气传声,声音听不清楚,但通过“土电话”的装置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进而说明固体能传声———观察法和比较法。

2. 知识点引申和扩展中的科学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介质传声速度”这个问题,展示不同物质的传声速度表———图示法。

对于回声的介绍,通过幻灯播放各种图片,认识回声形成的原因———图片展示法。

3. 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

在第一个知识点和第二个知识点的过渡中都采用了设疑提问的方法。如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一定都能听得到?第二个知识点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介质中可以传声,介质传声的速度是否都一样———设疑提问法。

二、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科学方法多达十余种,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倶到,教师应适时抓住教育机会,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1. 教学过程中的无形渗透

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循序地进入研究环节。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应先从学生自身的发现过程出发,教师点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些良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再通过讨论和指导修正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过程就是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表象是通过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和领悟知识,从而在思想上实现自觉提升。

2. 教学过程中突出科学方法,直接指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应用研究

物理教学中,在讲授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科学方法,以此设计认知方案,如实验方案、观察手段等。如指导学生应用方法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发现:微小量观察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推理法等可以采用直接教授的方法,否则学生就不会应用,这样的模式可以起到明晰学生思维方向,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作用。

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时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有时是显性的直授,其目的都是融入学生的思维,化为他们学习生活实践的具体行动。

三、科学方法实施过程的影响

1. 学生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我在新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初二物理启蒙教学阶段的一堂具有浓厚探究氛围的课题。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日后的研究中也习惯性地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生应用观察法时,应注重观察的顺序,如观察对象是一个空间,则观察顺序为从前到后、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等。在第四章研究光学时,我发现,学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对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就有了顺序,即通过对比观察到所成像的大小、远近、正倒的情况,能注意到物距的变化影响像距的变化,等等。这是在初二物理学习初期,强化科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收获。同时我发现,学生能自觉地对学习中遇到的科学方法加以归类,或在自我探索中自觉地将科学方法加以应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除了在成绩上有很大提升外,还出现了不少物理学科兴趣爱好者,他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了课外,像一个小发明家似的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制一些小型物理模型。如一名学生自制了一把小杆秤,将其拿到学校与实验天平対比准确度,虽然东西很粗糙,但基本结构都有,他的杆秤分度值是十克。这个实践过程很普通,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索精神、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实践方法,我将该学生自制的杆秤在班上进行了展示,并夸奖了他的实践精神,学生本人也很受鼓舞。在他的带动下,班级也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特别是实验探究氛围。在电学电路学习中,当他们对试题讨论后仍分不出对错的情况下,能有意识地向教师提出借助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检验的想法,他们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了。

2. 教师方面的变化

其一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深入研究。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我在备课时总要翻阅大量书籍,如国外的科学教育教材、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等,寻找课堂上可用的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做些小实验,精心发现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加以总结和归类;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展符合他们能力的探究实验;相应的演示实验,着重做好现象呈现和引导,让学生科学观察与分析。一堂精心设置的蕴含方法论的物理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其二是思维的创新和突破。通过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我发现以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时,思维较零散,现在能够自主总结和归纳了,方法明晰、指导有效,拓宽了教学视野。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科学方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科学方法如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品味思想、感受喜悦,这将是教师不断努力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4篇

老师 王老师 学生 王金娇娇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世界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四、回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5篇

仙阳中学 张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两只,直尺一把,纸屑若干,铁架台一只,水槽一个,音乐喇叭一个,乒乓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直尺,音叉(包括音叉和音箱)。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学习不久的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让学生观看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人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鸡叫声、电话铃声、丛林中的鸟语、掌声、婴儿哭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教室里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教室里可以用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

击打音叉。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

三、探究性活动二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视频播放演示课本P36图3一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思考:①该实验直接说明了声音通过什么传播?②声音的传播是否借助其他物质?

问题:在生活中是否只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说出讨论的事例结果,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体验: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其他同学几乎听不到)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听的同学体会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把正在播放音乐的音乐盒放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同学们能听到声音吗?

现象:同学们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是怎么样声音传播,即空气、桌面、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交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声音的传播吗?比如古代人为了能够更早的发现敌军会趴在地上听马蹄声的交流„„

四、请大家阅读课本P37、P38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五、课堂归纳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四>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第6篇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7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

现象:

振动:物体的来回运动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 打击乐器:搞击面的振动

1、固、游、气都能振动发声 乐器 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

弦乐器:弦的振动

2、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能听能听到声音(人耳范围20次/秒-XX0次/秒)

3、振动停止,发声(不能是声音)也停止 “余音未绝”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

1、声音传播需介质,固、液、气都能传播

2、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水波)

3、声速: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记)

4、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钢:5200m/s,水1500m/s)、气体最慢。

人耳构造:

三、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过程:声波 臌膜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

四、回声及其利用(1)条件:0.1s以上 (2)应用s=vt/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8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活动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2、指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让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教师: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二、小实验

1、观察桌上的材料

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2、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3、教师有图有真相youtuyouzhenxiang.net示范制作方法: 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打电话

1、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9篇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在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大家对声音的兴趣都十分浓厚。由此,一方面结合《纲要》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实现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的指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特点的幼儿活泼、好奇,喜欢新奇的特点,设想通过《好听的声音》这一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一选材能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自然的事物,为幼儿的倾听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辨别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倾听悦耳的声音,辨别不同的声音。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制作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形式了解声音。

活动准备:

①玩具或乐器的引出,能为幼儿带来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②录音机的使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③识字与瓶子的提供,为孩子打开了动手操作的大门,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与同伴大胆的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形式:

小组、个别、整体

活动过程:

1、导入,我采用了猜测法来进行导入。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法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用录音机放出小猫.小狗.火车等声音,让幼儿对他们的声音感到好奇。)

2、活动展开:

①玩玩具,找声音,让幼儿自己动手,找属于自己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②增进幼儿对声音的了解,让幼儿回忆身边的声音。让幼儿能正确分辨出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正确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③自由操作好听的声音,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让幼儿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做喜欢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做的好听的声音。我们可以帮你的声音设计一个名字,这样它就不会孤独了。

④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好听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好听的声音不刺激我们的耳朵。

3、结束部分: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声音,最后我们一起来到操场和草地上听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让幼儿亲临自然,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好听的声音。

4、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收集或制作好听的声音,也同父母一起完成。这样能提高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合作能力,共同找到或创造出好听的声音。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多孩子来说这种活动是与父母增进感情并能激发幼儿自信和自主的造作能力和活动。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活动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制作好听声音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相关文章:

1.听听的声音作文

2.动听的声音作文

3.《好听的声音》教案

4.好听的声音作文

5.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

6.有趣动听的声音作文

7.《好听的声音》教学反思

8.聆听的声音作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 第10篇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

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声音》 第11篇

1、知道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四、游戏:听一听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12篇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了解吃饭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能按时吃饭,不挑食。

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13篇

设计意图:

声音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总爱用不同的玩具敲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对声音是怎样来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高声尖叫。因此,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分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噪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同时也求使活动尽可能地游戏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2、难点: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发挥幼儿想象力。

活动准备:

1、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等。

2、录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鸟叫声、马蹄声、风声、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

3、沙锤、盘子、木碗、锅盖若干,人手一份,听课教师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他是谁:请四名幼儿事先藏在遮挡物后面,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大家根据说话的声音,猜一猜都是谁在说话?)

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谁在说话?(请一幼儿说一句话)这是谁的声音?(幼儿猜)小朋友真棒!再听听这又是谁的声音?(四名幼儿一一说一句话让幼儿才出是谁)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铃铛或三角铁)我们来听听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轻敲)老师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了?现在怎么没了声音?(老师停止了动作,它就发不出声音了)

小结:原来物品要运动运动起来,它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

2、感受声音的不同

(1)老师准备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们做好朋友?这些东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爱惜、保护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气了发出的声音就不好听了,想不想让他们发出好听的声音?(一一出示响筒、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请幼儿敲敲、听听,引导幼儿说出清脆的、低沉的声音,高音、低音)。

(2)老师改变敲物品的快慢,请幼儿听听有什么变化。(节奏快、慢的声音)

(3)请小朋友说一说,除了刚刚听到的这些有趣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要求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这是什么?在哪里会用到它?(做操的操场上、比赛场上、户外活动时……)在这些场合,它都能帮助我们。如果老师在上课,它突然冒出声音来会怎样?(让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不同的物品发出的声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动的快慢也使声音的节奏不同,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噪音。老师经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声喊叫,上课用适量的嗓音读书,为什么?(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3、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教师: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会想象到什么事物?

(1)鸟叫声:这是什么声音?想一想,鸟儿会在哪里快乐的歌唱?我们也来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鸟叫的声音,做出鸟飞的动作)

(2)马蹄声

(3)风声

(4)笑声

(5)掌声

(6)打雷、下雨声

(7)牛叫声

(8)公鸡报晓声音

(9)汽车: 听到汽车的声音,你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在什么地方?

(10)母鸡带小鸡声音:去捉虫子

(11)警车声:警车出动,去抓坏蛋了

(12)加油声: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13)火车汽笛声:火车在铁轨上飞驰

小结: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老师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声音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乐队,我们一起来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让幼儿听听声音,说出相应的象声词。)(分组发放道具)

小小乐队

我的沙锤沙沙沙,我的盘子叮叮叮,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锅盖铛铛铛,有趣的声音一起来,沙沙砰砰叮叮铛,真呀真热闹!

小结: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小朋友们以后仔细观察,试着模仿,就会发现很多乐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我在活动开始时,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铃铛、响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盖等简单直观的教具,让幼儿对声音产生兴趣,分别感受各种声音的不同,将目标重点牢牢抓住。在这一环节,还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通过口哨出现的不同场合,让幼儿自己分辨什么是噪音,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什么声音不应该出现的场合,引申到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接着通过分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鸟叫声、马蹄声、风声、打雷下雨声、笑声、掌声、牛叫声、公鸡报晓声音、汽车喇叭声、母鸡带小鸡声音、警车声、加油声、火车汽笛声,让幼儿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最后通过探索--发现—操作,让幼儿在演奏中发挥幼儿想象力,从而达到目标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把握得当,幼儿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轻松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参与的积极性高。

上一篇:幼儿中班艺术说课:有趣的树叶下一篇:干部七个坚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