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心理结题

2024-05-29

体育学院心理结题(精选6篇)

体育学院心理结题 第1篇

超越自我、携手同行

体育与健康学院心理素质拓展结题报告

为积极推进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开展第15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月)活动的契机,针对体育学院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信任背摔和毕业墙等素质拓展活动,进行体验式实验教学,达到增强我院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全面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效果。

一、活动前期准备

为扎实、有效、安全的开展此次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我院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素质拓展培训场地的考察及拓展培训师的邀请

邀请杭州合致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户外素质拓展培训师韩宗芳作为本次活动的拓展师,负责本次活动项目的安全有效开展。在活动开始前,特意邀请韩老师前往我校素质拓展基地进行考察,确保严格按照场地要求,开展活动。

(2)活动前期宣传及公开招募参与同学

制作所用横幅、海报、宣传稿,以及利用QQ群、微博、人人等网络媒介宣传本次活动。以各班心理委员为主要联系人,面向全院,招募参与同学。本次活动得到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要求报名的参与同学众多。

(3)安全保护措施的准备及工作人员分工

本次素质拓展活动是在专业拓展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活动开始前,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准备活动开展所必须的如绑手带、保护垫等一系列安全保护用具,确保本次活动安全进行。

二、活动开展情况 1.活动时间

2012年5月28日下午16:00 2.活动地点

杭州师范大学素质拓展训练基地(风雨篮球场旁)3.活动对象

体育与健康学院本科生40人 4.活动内容

(1)信任背摔(个人心理挑战与团队合作项目)

该项目要求每一位队员依次站在背摔台上,背对保护队员倒下,其他队员把他接住,并安全放到地面。拓展师首先组队,进行技术教学,分别对背摔队员和台下保护队员做出要求和指导。

素质拓展师进行保护动作教学

指导教学结束后,项目正式开始。首先,拓展师在每一位学员在上背摔台前,组织所有队员为他们加油,即把手放在他的肩上,高喊其姓名。接着,遵循呼应原则,在背摔队员准备好之后,大声询问下面的保护队员“准备好了吗?”,听到呼应“准备好了”之后,大声数“1、2、3”后,果断地倒下。保护队员接背摔队员时,先放脚,再把上身扶正,让背摔队员站稳后才可以松手,即完成整个项目。

“信任背摔“活动现场

(2)毕业墙

这是一个模仿海员逃生的项目。假设我们的战舰被鱼雷击中,所有队员必须在40分钟之内,不得借助任何能够延长身体的物品,全部爬上这堵高4米的墙逃生,只能从墙的正面攀爬,不允许从两侧攀爬(通常船舱与甲板的距离为4米)。任何1名队员没有爬上去,项目都视作失败。

拓展师首先进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在全部人掌握好基本动作后,要求所有人摘取身上的一切硬物,采用搭人梯的方法,队员间相互鼓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共同攀爬“毕业墙”。

拓展师指导技术动作

攀爬“毕业墙“现场

三、总结

通过此次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项目活动的开展,借助专业的素质拓展培训力量,即为我院学生增添了一项户外运动的专业知识,又在“信任背摔”及“毕业墙”的高难度项目中,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的勇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毅力,更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发扬了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本次活动的专业性、教育性及娱乐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好评,更进一步促进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育与健康学院团委学工办

2012年5月30日

体育学院心理结题 第2篇

绿园区正阳小学

“全方位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长春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市教科所审批立项的科研课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校选择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子课题。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为了深入研究,我校申请继续研究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主要情况向总课题组汇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各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效果,这比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科渗透式教育,则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课堂经济学的要求。

小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故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在本阶段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有意识、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具体目标:

(一)、根据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中普遍存在是心理问题,制定出有层次、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目标体系,努力尝试开展和探索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4、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以师生间合作和学生的主动

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转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教学,提倡民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5、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通过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观、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同时,研究和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有助于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并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学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一)、建立组织保障

1、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新成员,由课题组成员到大部分实验教师,再到全体任课教师,辐射开来,由校长亲自主抓,制定实验课题方案计划,让心理健康教育尽快走入课堂。

2、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小学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尝试,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学专家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在实践中请他们予以指导。

3、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阅卷调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根据调查的结果反馈到各班,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

4、学校有一名教育心理专职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要求全体学科教师改变观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5、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下总结经验,形成文字,以便应用和推广。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二)、我们初步制定了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

1、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1)、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学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师生应该民主平等、积极合作,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自然地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良好的教态,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互动局面,促进师生情感互动。采用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解放出来。

(2)、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仅与他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他的学习动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对学科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兴趣盎然、高兴地学。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优化心理因素、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习竞赛,进而合理奖惩、保证心理安全,从而激活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3)、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应学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深刻的正向或负向影响。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设计和运用课堂提问、耐心等待、演板练习、作业讲评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实际的不同要求,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迸发出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心理困扰。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情感情绪,体谅和理解学生的情感情绪。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学习疲劳、学习厌倦、学习紧张、学习懒散、学习分心、学习烦躁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疏通、调节、排除、化解,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人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由内在的观念、心态和外显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组合而成。小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初步形成期,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正义感、责任心、进取心、意志力、诚善品质、乐观胸怀、行为能力等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市、区教育科研部门专家指导下,由教导处具体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顺应性、渗透性原则,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

性,增强学习适应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2、具体实施步骤:(1)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要求教师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观、教学效益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一切。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3)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能形成学生好奇、探究、坚持和精细等理智的习惯,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之中,克服接受式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5)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困难生。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2、注意问题

(1)、要讲究有机进行

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2)、要讲究适度进行

一般每节课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程度,二是要注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策略,把握最佳时机。

(3)、要讲究灵活进行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每位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1、教材处理。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目标,并相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各学科、各个领域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课科程标准和各课教材中去,使显性课程外的各课,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每一册教材甚至每一单元,教师要根据训练思维的项目做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并合理在本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制定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依据,我们分析了小学19门学科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贯彻和实施,此外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的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渗透。

3、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科心理渗透 :为了更好地实施发散性心理辅导,除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科心理渗透。一般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门学科都要提出运用心理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制定鼓励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论文的管理措施。,倡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边实验边总结。

课题组按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和阶段性总结会,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进行情况,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实施。

三、成果与成效

成果:

(一)、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出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6年来发表论文几十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5篇,有22篇获奖,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教学设计集》、《教学反思集》、《案例分析集》、《论文集》、《阶段计划集》、《阶段总结集》、《评课集》、《学生心理记录集》等。

(二)、课题成果评选中我校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在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心飞翔”活动中有80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2009年

张舒老师代表正阳小学做国家级心理课题汇报课

2009年 心理剧《我是农民工的孩子 我自豪》获市二等奖 区特等奖 并改编成情景剧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放

2010年 心理班会“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参加市里大赛 成效:

1、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科知识的传授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小学所必修和选修的19门功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贯彻于6个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科学类课程(语文、社会、思想品德、生活等)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的自然常识、健康、数学、科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运算法则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健康、科学、自然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艺术、体育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

(二)、改变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前分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激发兴趣,渗透学法。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婉转动听。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出现积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整个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合作性学习,培育发展一种和谐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在科研中成长起来。

四、结论与反思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

(一)、学科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教师之间不平衡和自身不平衡、年级之间不平衡、学校发展不平衡)

(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智。

(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刻。原因:

(一)、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教书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有可无。

(二)、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中制定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教育行政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却远不如像智育那样重视,教育手段相对贫乏,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步伐。

(二)、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问题,制定教材和相关规定。

(三)、建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并尽快推行。

(四)、加强学科渗透与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课题从制定实验方案到实践活动,自始自终都得到市教科所、教研室领导,区教科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关心及具体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课

题已进入结题阶段,但并未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促成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改造、学会生活。”坚持“在各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教育系统化,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绿园区正阳小学

体育学院心理结题 第3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干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社会“晴雨表”十分敏感, 其价值观、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 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如何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问题而引起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 怎样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其心身健康, 使他们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 成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有效利用体育锻炼价值和功能, 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干预学生消极、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 能够增强学生耐挫力, 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1 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的释义

心理健康是指, 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 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勇气面对与适应外部环境, 即遇到任何挫折和因难, 都不会心理失衡, 能以正确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淡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1]。观察学生心理是否健康非常困难, 一般有3项原则: (1)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2)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过程。 (3) 人格的稳定性[1]。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解决的矛盾等出现。一般时间短、程度较轻微, 随情境改变而减缓或消除;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深, 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产生错觉或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心情沉重、心灰意冷, 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由于突然遭受严重挫折、重大情感事件、学习或生活压力, 使在校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尤其是出现了学生用现有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 以致陷于痛苦、不安状态, 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等症状和行为障碍[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使之尽快摆脱心理危机[3]。

2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 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 《礼·大学》中有“心宽体胖”, 意即心理健康的人, 身体就好;反过来, 身体好的人, 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 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具体表现如下。

2.1 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 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发展, 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 促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还能促使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的发展, 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 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耐受能力, 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改善学生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 避免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 完善学生个性及心理品质

体育倡导“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崇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因此, 通过体育锻炼可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身某些行为, 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争取获得胜利。同时, 每一个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又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可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思想和愿望, 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形成良好品行, 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表达出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及修正个性不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 参加体育锻炼, 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树立自强意识, 进而改变整体精神面貌。

2.3 体验快乐, 舒缓情绪

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可使学生从中得到快感。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大脑会分泌一种可支配心理和行为的肽类, 这种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 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 并可消除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 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 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症等疾病, 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对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 使得群体性活动和交流减少, 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 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的群体性、竞技性、娱乐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 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亲和力。体育锻炼中不必用言语即可交往, 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学生可以通过手势等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 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 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 一些体育集体锻炼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和鼓励的要求, 只有参与者密切配合, 发扬团队精神, 才能获取好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 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增强自信, 提高自我效能感

顽强、果敢, 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 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而体育锻炼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 备受教育家和心理咨询医生关注的活动。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有益。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 不断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 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 运动技能和技巧得以提高, 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获得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 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 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自信心, 消除忧郁。

3 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反应与体育锻炼干预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会有所反应, 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 也可能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为突发性、自闭性和过激性, 危机期学生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 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

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首先, 防止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其次, 促进学生交流与沟通, 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使其树立自信心并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为学生提出适当建议, 促使问题解决。

3.1 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反应

3.1.1 学业方面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 使一部分学生疏忽了学习, 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玩游戏、吃饭、交友、游玩等方面。还有一些学生因家庭原因花费大量时间做兼职, 影响了学习。由于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 一些学生经常旷课, 且平时很少看专业方面的书籍,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面对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 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 严重者可能有自杀行为。

3.1.2 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学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 因而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他们强烈渴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 因而有相互交换情感体验、倾诉内心想法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但有些人在交往过程中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修养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导致不受欢迎, 缺少知心朋友, 性格孤僻, 由于与同学相处时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失落和挫败感。

3.1.3 感情方面

当今,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 他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经济学家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信中说:“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占10%, 离婚率又占50%, 也就是说95%的谈恋爱大学生要受到伤害。”还有很多人在失恋后不能面对现实, 从而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心理, 有的可能有自杀行为或攻击行为, 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

3.1.4 家庭方面

家是漂泊者的避风港, 是心灵的驿站, 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因此, 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及子女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例如, 有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大学生, 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 存在性格方面的缺陷, 进而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 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往, 严重者产生自杀想法或行为。

3.1.5 生理缺陷及疾病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想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大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或患有疾病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

3.2 体育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为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不同的干预效果。把握各类体育项目的特点, 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 传统武术运动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武术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过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 其所有动作是以自身防卫与进攻本能为基础, 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 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大学生练习武术可内修精神、性情, 外修技术、身体, 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 从而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礼仪修养等, 完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2.2 集体性运动项目

篮球、足球等技术多样和战术灵活多变的球类运动, 对学生协调性、灵敏性和体能等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 球类运动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对抗, 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对抗。集体性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学生参加集体性运动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 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 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3.2.3 激励性与挑战性项目

学生若表现出胆怯等心理, 教师就应指导其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学生不断克服胆怯心理, 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若学生有好逞强、易自负的心理表现,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跳水、体操等项目让其参加, 促使其收敛个性。

3.2.4 调控性与耐力性项目

假如学生遇事不够冷静, 教师就应指导其多参加棋类、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项目, 以帮助其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学生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 教师应为其选择长跑、跳绳等项目, 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会逐步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苏巧荣, 苏林雁.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体育学院心理结题 第4篇

一、优化课堂环境,促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

境的核心.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

进入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二、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的心态.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如:100米跑步练习中,设定两条起跑线,让速度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2.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利因素.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

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有些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在课堂上,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会改.教师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加以启发、引导.

3.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互帮共进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4.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自制力与进取心.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学生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会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学生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平时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活动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学生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是不确定的.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意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课堂结束的延伸,渗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竞技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在课堂结束时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在课外活动时间成长.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

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得好的同学来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意义的教育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差异的学习情绪,如焦虑、依赖、压抑等,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排除,使他们形成自信和乐观的情绪.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气氛的形成,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中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措施.探索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健康心理气氛,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时代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结题报告 第5篇

结题报告

第四小学王淑艳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全面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从2004年3月1日起,在五年二班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的实验工作,从这时起,班级中的健康教育工作就已经植根于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班级中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健康制度,开设了健康课,建立了心理咨询角;并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将“健康教育”纳入到班级的教学之中。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班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可喜的收获,我很受鼓舞,希望能借此机会在 1

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推动我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提高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实验,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之中,提出“健康”、“科技”、“创新”三大理念,将师生的身心健康放在了十分基础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我班实际及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制定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植根于班级的管理之中,明确规定了中队、小组、心理咨询角,各科任课教师要相互配合,每学期均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学初,各小组进行讲座:“学会调整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让学生谈自己在新学期的心理感受,学会自

我调整,正确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并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在新学期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中队则召开《交谈心灵,步入健康》的主题班会,以及由我谈“如何尽快适应新学期生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使学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灵活性、批判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信心。

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植根于班级、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明确规定了各学科教学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及学科学习的调整与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心育和情育的内容,教案中也要明确写出指导方法。

二、提高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

班级长期坚持有每学期心理教育活动计划;有心理信箱,有心理教育宣传角,结合校阶段工作主题及班级学生特点,班级板报每学期心理指导专题不少于3期,使学生自觉学习心理知识,积极把握

自身心理状态,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主要从个性心理和学习潜能两大方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使用心理档案,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有意干涉,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坚持对学生进行前测、中测、后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学习、生活。另外,班级、学校积极邀请或聘请专业心理人员到讲座、讲课,同时积极做好本其他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工作

我重点研究课题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内容,调整学生生活、学习心态,挖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潜在功能,平和学生的各种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

结合音乐课的教学,与学生合作进行“通过音乐开启心灵,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可持续发展学力”的研究。现已做好课题的前期准备。

快乐体育结题报告 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革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中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的身体教育活动。“快乐体育”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活动过程。“快乐体育”是指体育教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社会、学习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三、理论建构依据:

1.“终身体育”理论:《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作为《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2.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主义。

3.“综合式”教学理论认为:其一是融合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学习理论的老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其主要是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系统讲解教材内容,及时练习与反馈;其二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觉取向,其要点是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整理、搜集和汇编符合农村小学各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生活化、儿童化、趣味性强的学习器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农村小学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1.快乐的体育教材开发

①一、二年级(水平一)体育教材开发

②三、四年级(水平二)体育教材开发

③五、六年级(水平三)体育教材开发

2.快乐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①一、二年级(水平一)快乐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②三、四年级(水平二)快乐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③五、六年级(水平三)快乐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座谈访问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八、步骤及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

1.酝酿主课题构建子课题,申报工作。

2.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制定课题实践方案和子课题的实施。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按计划全面启动。

2.搜集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验证实验方案。

3.汇总各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在中期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再作调整,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5.收集积累各种资料,开发校本教材

(三)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1.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2.开结题鉴定会,进行研究成果的鉴定

3.体育教学的校本教材水平一的编写

九、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根据生活化的体育器材的选择原则(即:选择时注意器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遵循普及性、趣味性、科学性和安全性),我们通过调查、实验、搜集、整理或重新创编,我们共整理出了28种适合我们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用的生活化器材作为实验器材。

具体的有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身边随手可得的的物品,如:手帕、红领巾、绿领巾、书包、课桌、凳子、木夹子、马夹袋、衣服、鞋子、橡皮筋、纱巾、布块。

第二类:是生活中的民间传统体育器材进行再加工,也可以是生活中废弃的物品,经过简单加工整理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锻炼中。

2.“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2.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根据实验班在跑、跳、投掷项目中使用实验器材的兴趣进行了统计,通过实验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

2.2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改变了课堂教学内容竞技化,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3摸索出了4种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2.3.1结合生活中传统节日,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传统节日是小朋友最喜欢过的节日,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节日。

2.3.2运用童话故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从小到大,孩子们几乎都是听或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他们更愿意过童话般的生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课的主题设计为一个童话故事,让师生共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会使学生全身心地

投入学习。实践证明,运用童话故事等情景中完成教学,学生更愿意接受,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例如:龟兔赛跑、狼来了、保卫家园等等。

2.3.3利用季节变换,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我们将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为一次有趣的郊游,将一些枯燥的技能技术的学习结合在郊游的每一个环节中,会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刺激,同时又学到了新知。

2.3.4充分、合理运用地方资源,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我们农村小孩家长日常田间、地头的劳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比如:果园里摘桔子、打枣子、打板栗;农田里挑水稻、打谷子、撒种子等等,也将这些劳动的动作作为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些辅助练习,卓有成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体育器材的生活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质体质健康水平

3.1实验班比对照班的身体素质提高更快

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程度差异进行了比较,从程度差异对比指标看,实验班高于对照班的数量明显增加,而无一项低于对照班。

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均值差异进行了比较,从比较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低于对照班的指标数量明显减少,而高于对照班的指标数量明显增加。说明生活化的体育器材的使用,加快了学生生理、身体素质的提高速度。

3.2实验班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状态显著提高

十、研究成果与分析: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研过程中,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含义,较好的把握了新课程理念,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题实验中,学校定期开展课题教研活动。教学受到上级领导及听课教师的好评,课后的交流也使我们感受颇深。这样的活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发展。

3.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也都能积极的参加校队的各项活动。学校现有两位专职体育教师,学校场地小,无训练设施,但校领导十分支持我们体育组开展活动,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购置训练器材、翻修地面,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更好的活动场所。教师因材施教、因材施练,使得学校体育各项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上一篇:2024年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蟹爪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