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2024-05-13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精选8篇)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1篇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摘 要 多媒体走进课堂,是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一件大事,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而高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 误区 主体地位 文本对话 板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86-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走进语文课堂的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语文课堂通过多媒体方式,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静为动,突出重点、打破难点,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原来没有使用多媒体,一支粉笔一本书,全凭教师一张嘴;而如今课堂上全方位使用多媒体,学生老师却成了看客,已经陷入了另一种误区。

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主动学习者演变为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个性化的感悟。有的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画面精美、引人入胜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一节课中教师不停地拖动着鼠标,屏幕上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交替上映,五彩缤纷的课堂,令学生应接不暇,由于较快频率的放映,表面上看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然而多数学生走马观花,对于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整堂课老师轻松了,指导学生的时间少了,学生舒服了,练习的时间也少了,学生积累运用文本语言,感悟课文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完全成了多媒体课件的看客和俘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鸟岛》时,先是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鸟岛的位置,接着让学生观看多个鸟岛的视频,出示大量的飞鸟、鸟蛋图片,学生整堂课在图片、动画或者视频之间徘徊,并没有深入文本,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整堂课传统教学手段中的诵读感悟、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都在美妙音乐、动画特效等光、声、图像的多媒体展示中被湮灭了,学生成为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

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语文课的题材和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师生对话、生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时,为了防止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我没有按以往那样把课堂活动预设好,而是一上课,师生交流: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轻松点,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什么地方呢?板书(黄山),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这几位同学有机会去过了,留下了印象。班上还有不少同学没去过,今天这节语文课,会带你走进黄山,让你饱览它的无限风光(一起看视频),然后,让学生说旅游感想,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你说黄山石怪,我说黄山松奇,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而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在他们眼中黄山的松都变“活”了。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课文中优美的段落,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完全陶醉在文本中。最后我又及时鼓励学生回家继续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让他们自己去获得更大的收获,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而不再是看客。

二、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以视听代替朗读

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能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容量越大,学生的收获也就越多,因此让学生以视听替代朗读、想像。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朗诵水平很好的教师也用班班通录音作范读,学生诵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已逐渐减少甚至没有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江南春》时,用的课件十分精彩,在典雅的古筝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美丽的江南春景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特定的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诗的内涵,提高他们欣赏古诗文的情趣。接着这位老师利用精美的课件逐字逐句为学生剖析诗意,领略诗的意境,分析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的写作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整堂课学生只朗读了两次课文。如此优美抒情的诗,仅依靠多媒体的展示解释、教师的讲解是难见效果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诵读感悟是理解诗中所含特有的韵味的唯一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怎么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如:在诗歌教学时,多媒体绝不能替代学生的朗读,诗的意思、意境需要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可以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精美的画面、音乐反复地诵读,在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中学生自然而然领悟了诗的意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是老师的精心讲解无法替代的。

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诗句里包含的诗意,许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用画面和声音来表现,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文化鉴赏水平。教学中我常利用多媒体创设让学生想读就读的情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同时,读的形式多样:齐读、个别读、引读、带读、赛读、分角色读、变姿势读等,根据读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趣盎然的读书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多媒体课件的幻灯片成了活动的黑板,而真正的黑板成了“白板”

一位教师教学《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下了很大的功夫,海底动物的图片应有尽有,视频、音乐令人眼花缭乱,一节课上完黑板上居然没有写一个字,把本来应该写在黑板上的重点词句都挪到了课件里。课上完了,学生都沉浸五光十色的声影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十分模糊。

板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是一堂课全部知识的凝练和浓缩,是一种思维的再现。板书具有制作与呈现同步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识记课文的重难点,也可以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消化,符合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心理规律。多媒体教学缺乏传统板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整体性功能,多媒体的分屏显示,使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处于分离状态,扰乱了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难以掌握。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将注意力都放在画面、声音、动画上,就会忽略授课内容。教师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课文里体现重难点的关键词句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历历在目,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在出示课件的同时,把“蚂蚁”“搬粮”“勤劳”,“蝈蝈”“乘凉”“懒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重点词句有条理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通过板书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更好地把握了课文的主题。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要恰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找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发挥多媒体现代化作用。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2篇

教学中的运用与误区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信心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不过在课堂教学中以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等一些误区,合理使用多媒体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

语文教学

误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深入到各农村小学课堂中,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活力,多媒体它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息信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思维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打造高效课堂有前所未有的作用。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多媒体的运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了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声、图、文、影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诱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最强进的动力。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可以直观的看到,可以用耳朵听到,可以有静止的优美风景,也可以实现或感动或紧张的故事情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生动形象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强烈了,兴趣被激活了,学习便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战争》单元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导入时就深有感触。“战争”二字并不陌生,但对于战争这件事是谁也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我搜集部分了关于古代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影视剧片段和关于战争的图片,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了战争给这个世界,给给人类所带来的伤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平时代的宝贵,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本单元的主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带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去了解本首古诗,感受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沉痛灾难。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不费一言一语,顺利完成。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张嘴的教学环境下,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真正魅力。而且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而多媒体的运用,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如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课文《三峡之秋》一课,是描绘了长江三峡秋天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色。可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三峡,尽管课文以生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三峡一天中的优美景色,尽管教师以动情丰富的语言来讲述,来形容,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一切只能凭借自己在脑海中的想象那一幅幅景色画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如果能把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本课中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宁静,夜晚的神秘„„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优美得音乐,恰当的解说,让学生直观的领略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更能拓展延伸到巫峡与瞿塘峡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多媒体能把枯燥的文字用具体的图像、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语文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个作文题目会让学生冥思苦想,尤其对一些偏离实际生活的想象作文。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有生活环境和眼界的局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绞尽脑汁的想象去发挥,仍然不得其法,难以激发其灵感。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这写作文的图片或影像,用于作文教学当中,会让抽象的作文题目具象化,有了更强的感染力,让学生不断搜集到写作素材,学生不但有了写作兴趣,还启发了写作思维。如我在教学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天马》这一单元习作“未来的马”或“假如我有一匹马”想象作文指导时。学生平时很少见过真正的马,只有在影视剧中偶尔有所了解。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马这种动物,然后了解马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未来社会中,这种动物还会以哪种形式出现?还会给人带来哪些便利?所以我在网络上搜集了较多马的图片,在影视剧中截取了马在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片段,并加以解说。学生兴致很高昂,不时会冒出这样或那样有去的问题,我都耐心解答。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对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我就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大家喜欢吗种种动物吗?”“马在我们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重要吗?”“在我们现在这样和平舒适的年代你想不想也拥有一匹马呢?”“你想让它帮你做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想拥有一匹会飞的马,带他环游世界;有的说想拥有一匹智能的马,以后他学习中的难题都不会再害怕了;还有的说想拥有一会干活的马,帮妈妈干家务;听到这些我很吃惊,我没有只言片语的提醒,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跳跃到了作文主题上来了。

(四)、拓宽思维、激发想象

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尤为重要。但是怎样启发呢?用什么样的语言呢?语言不准确,怎样把形象的预言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引导变成了误导;语言不够生动具体,引导效果不好。语文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思考。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想象力。

一、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现今的多媒体教学运用中不可忽视的缺点也在语文课堂中逐渐凸显。如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中课件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对多媒体课件所依赖,被多媒体课件所制约;缺乏教师主导,缺乏师生互动交流,造成学生思维能力下降;对多媒体课堂把握不够,造成课堂混乱等。所以,笔者认为在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能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让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重难点都迎刃而解,但往往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从“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不能过多依赖,只有对那些复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样重难点才能突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真正抓住多媒体教学的精髓,才能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个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使我们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发挥出多媒体的最佳功效。

(二)使用多媒体肯定会有良好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设计课件时,是重要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合理,生动的课件,让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并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投,过度依懒课件。但我们现在教师吧多媒体课件当成了万能的教学仪器。教师思路被课件所制约、牵引,导致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还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件制作背景鲜艳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了大量的音乐视频等素材,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还有的教师在生字教学时,喜欢生字词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去读,去组词,但忽视了生字教学时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还有的学生会被花里胡哨的动画、音乐所吸引,对正常的教学产生干扰作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弊病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但是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往往重视课件的美观而忽略的课件的内容与指导性,本来采用传统教学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节课,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基本一样。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课件中每一张幻灯片的出现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每出现一个文本框或艺术字就有“风铃”、“鼓掌”、“爆炸”等系统自带声音效果,有的甚至截取影片中的声音,同时设置彩色文字等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结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名21世纪的基层教师,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会用、善用、创新使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会学语文、学会语文,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参考用书》六年级(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把握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编 张仁贤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第一版

3、《语文新课程标准》

4、《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电子期刊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电子期刊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与误区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3篇

然而, 在多媒体雨后春笋般走入音乐课堂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 对此现象已关注和研究多年, 现提出一些看法与同行商榷, 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避免“过度”, 善于“精”用

由于科学运用多媒体手段使音乐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所以这一手段在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以迅速推广。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多媒体多多益善的过度使用倾向,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当中, 不少教师在多媒体运用上煞费苦心, 一堂课几乎全部展现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如此导向下, 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过度”追求多媒体的倾向。

毕竟,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它的使用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具体来说, 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确定不同的量、不同的时机和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所谓不同的量, 即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本堂课确定的重、难点和要实现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来选择, 确实使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所谓不同的时机, 即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 寻找最佳切入点, 将多媒体运用到刀刃上。所谓不同的年龄, 即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例如,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可多选择一些直观性、趣味性强的多媒体方式帮助教学。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 如果仍然运用太多简单、直观的视听材料, 学生必然失去兴趣, 多媒体运用反成为画蛇添足。

●切忌一味追求视觉, 注重教学实质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多媒体的优势, 将主要心思放到了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上, 千方百计地在“靓丽”、“新颖”、“震撼”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多媒体画面与音响的确令人叹服, 学生也确实被吸引、被打动, 但一堂课下来, 静心思考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 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甚至遗憾。

应时刻记住, 我们是在教学, 是要通过这一堂课, 让学生获得既定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本质。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的视听表现形式, 势必会出现表面热闹、实质缺位的本末倒置后果。例如, 我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初步学习二声部歌曲的知识与演唱技巧, 只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 并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 学唱时轮流播放两个声部的伴奏, 课件并不复杂, 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扣紧了教学主题, 达到了教学目的。

●严防多媒体“唱主角”, 巧妙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与地位

由于教师过分迷信和追求多媒体的作用, 往往使本来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而教师只有极少的几次点拨, 这点点拨也只是起到了纵向串连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 而学生则始终是看、听, 完全被影像和音响控制。显而易见,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更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教学中一条不可动摇的大原则。因此, 我们设计多媒体教学, 切记误入“穿新鞋走老路”的歧途——教师仍然是在“灌输”, 只不过用的是“多媒体”工具;学生仍然是在被动接受, 只不过接受的是影像和音响。

科学的多媒体运用, 应该对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过渡在作品中的作用, 先按原速播放几遍, 接着启发学生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欢腾场面和气氛;然后教师又放慢速度播放, 听后让学生前后比较, 说出场面和气氛的不同, 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教师主导作用被巧妙运用, 又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积极调动, 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直观有度, 激发想象

音乐欣赏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 而不少教师为增强直观、形象的效果, 往往大量使用自己制作或从网络上下载的多媒体资料课件。正是这种充斥课堂全过程的直观化、形象化, 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审美创造的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与体验。

音乐欣赏中十分注重个人的想象体验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融合自身感情、生活体验的想象, 把音乐描述的情境、形象“再造”出来。但这种形象、直观要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服务, 绝不能代替甚至阻碍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如教学歌曲《小企鹅》, 为引发学生对比较陌生的南极场景和小企鹅体征的认识, 只需要显示部分简单的图片即可,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和歌曲去自己想象和体验, 这样才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质。

走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68-02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它能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拓宽信息容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直观性等同于重复教材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有的教师误认为直观性就等同于教材的屏幕再现,制作的课件主要是对教材文字、图片的一种简单重复再现。这样的课件,既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智慧,缺乏使用价值。

那么,多媒体课件中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示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直观又高效的教学呢?

1)重组教材,强调重点内容。不少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课文的重点学生不易把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筛选内容、重组教材,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老人的动作、语言描写是学习的抓手。教師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画出相应的句子,再通过媒体集中出示,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感悟老人清瘦、健康的特点,自信、豁达的品质,教学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2)残缺再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爱听也不会听,教学效果很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可检测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其实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低年级的课文都比较简短,教师可以把整篇课文或某段文字打乱了顺序出示,让学生在认真朗读,或在认真听同学朗读的基础上排一排句子的顺序。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倾听,还能当场检测学习的效果,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篇、段的意识,提升语文能力。

当然,这种残缺再现课文的形式是多样的,还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填一填,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体悟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段落结构形式非常相似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出示填空:“正当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就 。”让学生根据这种结构把三段故事讲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既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故事内容,理清了故事脉络,又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培养了想象力。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趣,很有吸引力,这样的课件也就真正实现了价值。

3)艺术再现,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教材中不乏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次触摸那优美的语言,都会触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如教师可以把《月光启蒙》中诗一般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出示,配上柔和的音乐和背景图片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文中的儿歌、童谣配上音乐唱一唱,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都会油然而生。

误区二:形象性等同于欣赏图像、声音

多媒体技术能通过图像、声音等将原本只能想象的画面形象地显现出来,多角度多场景地呈现文本。但是,殊不知语文教学中不能以欣赏图像、声音来代替学生的想象。如《云房子》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这段话以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雨后天空中云朵的千姿百态,字里行间充满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喜欢出示一张张图片,有冬瓜形状的云、花朵形状的云、房子形状的云等,希望以形象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这样做也会把学生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框死在这几幅图片上。“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只能像这种花这样开吗?云房子到底是尖顶的还是平顶的?有没有烟囱呢?……学生对文本描绘的事物是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的,教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描绘属于自己的画面。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呢?

1)冲破时空限制,弥补认知不足。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相关的认识,这对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可以恰当地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将文本描写的情境重现在学生面前。如对《卧薪尝胆》中诸多的历史性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越国兵败会稽是怎么一回事,勾践夫妇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又是受的怎样的屈辱……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把当时的地理位置、战局形势等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帮助他们理顺人物关系,又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调动已有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基于旧知识的认知建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零。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作一种学习的资源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座桥梁沟通起新旧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说,在教学《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时,可以出示以前学过的《说勤奋》《谈礼貌》等说明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文章一般都由提出观点、典型事例说理、强调观点三部分组成,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以前玩过的景点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勾起学生回忆,营造一种如临其境的氛围,激发一种贴近生活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误区三:大容量性等同于包罗万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使时空得以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拓展知识并不是要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都在课堂上塞给学生。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既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看得抓耳挠腮、心痒难耐,又补充删掉的原著情节,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很全面,却又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学生对于文本根本没时间进行细致的品读。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优势呢?

1)有针对性,对症下药。一篇课文可补充的知识点、空白点有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进行拓展。唯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理解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铺垫,才能对症下药。《理想的风筝》一课,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适当补充一些作者苏叔阳在“文革”期间受迫害时以及患上了癌症后写下的乐观坚强的文字:“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苏叔阳放飞的不仅是亲手制作的风筝,更是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有延续性,深化学习。一篇好课文好似一把打开学生文学世界和心灵世界的钥匙。如何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用好这把钥匙是关键。如《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的,语言生动凝练,是一篇上好的白话译文。因此,学完课文后,不妨让学生趁热打铁读读原文,无需教师点拨,学生基本就能对照课文进行理解。通过这种延续性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简单方法。

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第5篇

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了,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就谈谈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应避免的一些问题。

一、避免多媒体只为公开课教学服务。

许多学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中间,有管理方面要求不严格的原因,有硬件数量不足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相关课件的匮乏,自制又有困难。针对这些,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一是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特别是网络上)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了,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还可与兄弟学校交换使用(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可利用软件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建立课件库供教师选择使用。二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再辅以其它工具制作完成。一般的课件可用PowerPoint制作。三是在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硬性规定每册教材必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目前,真正具备条件的学校还不多,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面、使用率。

二、有扬有弃,不独重多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它常规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甚至干脆用多媒体替代黑板与挂图。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完全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教学。

三、谨防“以电脑为中心”,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想用多媒体教学,但又怕操作失误,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蜕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再说,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

四、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CAI的介入而被忽视。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掂一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角等几何图形时,要让学生动手触摸、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和物体的角,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这样教学,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设计的“加法计算”课件,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而是冷冰冰的“你错了”。这种设计就缺乏人性化,阻碍了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感情的交流也会阻碍知识的交流。

六、要避免滥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还要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应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依靠课件。

走出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第6篇

────对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的反思

青铜峡市邵刚中学 师树军 75160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逐步普及和推广,勿庸置疑,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师认真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之大、传输效率之高是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直接原因。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在,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在多媒体课件制做中犯了科学错误等。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可见多媒体教学必须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决不能让多媒体来简单地代替教师的授课,笔者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将多媒体生吞活剥到自己的课堂中,或大屏幕投影,或大屏幕电视,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静悄悄地看,声光流动、有趣、多彩,但华而不实,本该由学生操作的实验变成了动画图象,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被某学校领导认为是大胆尝试多媒体手段教学的示范课,授课内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师首先播放了历时6分钟的卡通故事——猴子捞月亮,接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就故事中看到的现象说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笔者在此不敢妄下结论这是一节事先排练好的作秀课,但我身为一个多年从事物理教学的人也难以从中看出所谓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更何况初学的孩子!平面镜成像规律本该是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结果授课教师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多媒体手段,导致顾此失彼、本末颠倒。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又有多少呢!

二、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历代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推广使用,一些教师正走向一种“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每节课必言多媒体,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撇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课堂效果,一味地去追求表面上的丰富多彩,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象,结果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类似看一场演出,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这反而降低了课堂效果。这种认识误区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身上也很突出,机械性地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上够规定数量的多媒体课时,甚至是要求教师每节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活动中竟然以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使用多媒体或者是使用了多少媒体手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管理者的错误认识使授课教师往往勉强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堆积到计算机上来,难怪有许多教师发出“这是书本搬家,毫无必要”的感叹,在一些评优课竞赛活动中,一些评委还存在“没有电教手段不予考虑”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本人认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必须破除“多媒体迷信”,不能认为有了多媒体手段才算得上是现代化教学,迫使一些教师生搬硬套多媒体,本无必要也非用不可,最终结果是表演作秀、哗众取宠。我们不能置课堂教学效果于不顾,而应客观地考虑传统方面的因素,如教师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也只有如此,才能指引多媒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致于顾此失彼。

三、多媒体教学必须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我们应用多媒体的目的就是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决不能只停留于表现形式上,那样就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误导学生,笔者在讲授“磁场的性质和特点”这一抽象的概念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模拟了磁场的性质和特点,将这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很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无论是听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反应良好,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取得了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可见,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强知识记忆效果,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必须注重科学性和必要性

随着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通常喜欢用自己开发的课件,应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但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防止课件的“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杂乱化”及课件的不可操作性。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公开课教学,这位教师设计的“并联电路的连接”课件中,当开关将电路接通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设计者将电流设计成像河水一样从电路的一端慢慢流向另一端,事实上当开关闭合时,整个电路中同时有电流流动,而不是缓慢地从一端流向另一端。可见,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必须要吃透教材,绝不能出现科学知识的错误,对学生产生误导。

五、应用网络媒体资源要坚持博采众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眼下,随着校园互联网的开通,广大中小学教师拥有了巨大的多媒体资源库,我们能够充分汲取他人优秀的多媒体软件为我所用,既节约了时间又减轻了工作量。但是,我们在利用别人劳动成果时,必须坚持博采众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切忌照抄照搬。一些教师不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懒于自主开发课件,习惯照搬别人现成课件,常常使多媒体教学 产生东施效颦的结局。岂不知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是有差别的,古人早就懂得淮南之橘种到淮北便成枳的道理,我们当代教师怎么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呢?有些教师甚至在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论文等竞赛活动中,急功近利,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7篇

淇县高村镇实验中学

郭赞梅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误区

淇县高村镇实验中学

郭赞梅

电脑多媒体的诞生与使用,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电脑多媒体课件,有他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一些实际的事物;可以更有效地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文本中.因此,电脑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种效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但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才能算的上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此种看法势必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本人就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现象,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们的思考。

(一)不正确、不合理的课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主要体现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有些材料并不理想,或者教师制作技术的不成熟,制作不出合适、恰当的优秀课件,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求次”的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

至影响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在我们教学古文的时候,有时会遇到文中古时的器物,现在已无法见到,学生无法理解,制作课件时也不容易找到材料,只好用一个相似的事物来代替一下。结果就影响了整个课件的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前不久教研时听了一堂课,对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肯定,但总觉得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反尔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这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二)过多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师的主导作丧失。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极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博学睿智的教学机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一味地依赖多媒体,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我认为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臵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所以任何情况下,教

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不要走入为了使用而使用,却不考虑是否真正需要使用,不要让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过多的多媒体课件会影响师生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四)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会束缚师生的思维。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

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五)依赖多媒体,将滋生教师的惰性思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许多教师教案从网上下载,课件从网上下载,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从网上借用的现成资源,很少有自己的劳动创造。此种情况将极大的制约教师的健康成长。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第8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运用,辅助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知识传输量、生动的画面、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功能, 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化学课的教学效率, 使化学教学课堂更加有声有色。同时这一场教育革命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入教学, 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但是本人在观摩多位教师的公开课时, 却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有的教师过分迷信多媒体, 过于依赖一些教学软件,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 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 板书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 只根据原有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讲授, 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整个课堂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程序, 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放映员”, 学生成了“观众”, 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千篇一律的显示及程序化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另外教师的操作点在键盘和计算机上, 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 还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 这种注意力在空间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阻断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本人认为, 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 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 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关注教学的生成性问题, 时时调整教学思维, 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讲授过程。现代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因此, 教师只要现代教育技术, 抛弃传统教育手段的思想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应有的作用, 产生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处理好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是有的教师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 或者为了教学方便, 对实验教学一律采用多媒体演示, 把本该属于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一律用模拟效果代替, 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投影形式一下子显示出来, 学生了解、掌握到的实验印象很肤浅, 导致实验效果很差。因此本人认为, 计算机模拟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用模拟效果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是不可取的。教师在通常情况下不要把化学实验制成课件, 应将化学操作实验摆在教学的第一位, 这样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对以下有关实验内容采用多媒体演示: (1) 污染环境、有一定危险性、操作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如:氯气的制取及性质, 水的电解等易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难于演示的实验。 (2)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如:撤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导致炸裂试管;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爆炸;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试管外等。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可将步骤分解, 放慢动作, 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 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 克服了传统教法由教师讲解其错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不能加深学生印象的缺陷。 (3) 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的差别不大, 对比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 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 引导观察, 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既简单明了, 又记忆深刻。 (4)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变化规律。这些微观世界一般情况既看不见, 又摸不着, 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 变抽象为直观, 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 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学生的记忆将更为深刻。因此, 教师只有将CAI课件作为辅助手段, 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 才能取得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三、要处理好多媒体的运用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扩大信息空间, 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 模拟难于再现的化学实验, 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是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办到的。然而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 过于依赖教学课件, 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 许多问题只是用鼠标把答案结论一点而过, 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

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河北衡水中学, 河北衡水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按逻辑顺序应包括复习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式方法导入新课, 对整堂课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课堂导入?在课堂导入的实施过程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注意哪些事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原则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最大限度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我认为,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 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一语道破, 会使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将知识横向联系并向纵向方向发展, 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领会知识, 也就是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时, 可以以点带面, 形成行之有效的知识网络。比如在讲氮族元素时, 可以在讲授每节新课时。适当联系前一节的内容整理补充,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 讲完这一章时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将是一棵树而不是一堆烂树枝, 其实这也是引入的务实所在。

2.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 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 导入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各种典故、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故事比题、灵活地探究解决问题。因此本人认为, 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启迪思维应该是同步的。只有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指明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重点,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 透过现象, 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才会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要处理好制作选取课件和教学需求的关系

教学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 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 或只是照搬一些软件现成产品,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涉及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盲区, 难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加之有些产品视听效果、影像质量较差, 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人认为, 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取的教学课件, 都应根据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来正确使用, 都应遵循“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原则。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后, 供教师选用的课件素材也日渐丰富。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选取, 才能发挥

喻, 甚至教师的亲身经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实验、“厨房化学”, (比如用食醋和鸡蛋壳就可以制出二氧化碳) 都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 它们都可以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 缩短教师与学生、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的距离,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 从而愿意学习, 乐于学习, 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3. 面向大多数原则。

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 不要过于深奥, 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并且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纳新知识的到来。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教师以清晰、简练、有条理的语言, 开门见山, 开课点题, 如我在讲授“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用长度来衡量物体的长短, 用温度来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 那用什么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呢?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再如我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这样导入新课:“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 我们用速度来描述, 那么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我们用什么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语, 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在学习中自然会将其与物理中的“速度”相联系。

2.展示实物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将高深的化学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卤族元素》一节的教学, 教师可通过展示胶出其在化学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综上所述,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要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于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 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待多媒体,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排斥, 不迷信, 在研究印证的基础上吸纳。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放弃化学学科的特点, 置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化学试验而不顾, 而简单地去搞多媒体教学。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引入现代教育科学技术, 才能使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特色。因此,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 让我们共同努力, 用精心和智慧去创造化学课堂教学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师书恩编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3年.

[2]李克东, 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提质增效措施下一篇:戏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