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2024-06-28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精选6篇)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第1篇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峻,进行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 者:任传英 秦琳 郑绪刚 刘瑞霆 作者单位:德州市水利局设计院,山东,德州,253014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8)分类号:X3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 效益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第2篇

一、新乡市概况

新乡市地处华北平原,中原腹地,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辖四区二市六县,总面积8249km,总人口566万人,耕地面积619.48万亩。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1488.43亿元,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2.63万元/人。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一产业186.70亿元,占12.54%,第二产业880.67亿元,占59.17%,第三产业421.06亿元,占28.29%。

新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区域差异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新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212 x 108立方米,产水模数17.8 x 104立方米。20,全市总用水量19.26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总量已远远超过水资源总量,超出的5亿立方米,是农田灌溉的引黄水量。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30年左右,新乡市人口增长将达到最高值,用水也将达到最高点,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地下水超采,近年来,新乡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由的5.7米下降到年的7.4米,形成了辉县市峪河——凤泉区——七里营——小冀和汲、延、封、长等地下水漏斗区,漏斗区总面积达1263平方米。

当前,新乡市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还浪费大、污染严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生活用水单耗大,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偏低,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水污染严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可用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厂近年来,由于人类自身活动的复杂性,造成各种灾害性气候频发,这些问题都对新乡的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足解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矛后的根本出路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所讲的经济,有多方面的含义,从字面上讲,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是国民经济,社会经济,小的方面,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三、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起,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起,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健全节水体制,以经济手段为中心,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由年281.97m,降低到2011年的17m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2.99m"降低到2011年的49.32m,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立方米。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和先进地市相比,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交叉,部门纷争不断,体制不顺,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节水产业发展缓慢,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农业节水。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占总用水量的2启0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综合灌溉定额263.2m,和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20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 ,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工业节水。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进设备工艺,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生活节水。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落实好阶梯水价,普及节水器具,强化管网维修检查,降低漏失,强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生态节水。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强化水功能区管理,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超采,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实现水生态文明,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全部划归在一起,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地方行政法规,强化考核,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节水机制,完善节水下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实行差别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健全水权交易市场,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多渠道投入资金,强化节水技改

由于体制原因,用水单位节水资金融资是一大难度。要多渠道多层次加强节水资金的投入,以节水养节水。新乡市某企业研制的XSD电脑控制器主要适用于沟槽式水冲厕所。该企业在推广时使用的方法是:先安装,然后用节约下来的水费抵产品费。这样,就用节水获取的效益作为节水的投入,形成了一种节水投资的良性循环。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第3篇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福利经济学,计算方法

在我国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很有必要, 因为一方面,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8, 而水资源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态势;另一方面, 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在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 用水效率不高[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贯彻节约保护水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3]。近10年来,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4,5,6,7,8], 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系统评估政策影响效率的一种工具, 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福利经济学[9]。近年来, 成本效益分析法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手段, 被应用于公共投资项目和生态公益项目的评估[10,11,12,13,14]。

本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 以可供水总量为可比性约束, 引入用水效用概念, 按照一定的用水优先序原则, 计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和净效益, 从经济上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合理性。

1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笔者尝试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中, 系统和全面地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合理性。

首先澄清节水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狭义上的节水指具体的节约用水行为;广义上的节水拓展到水资源保护、蓄存控制和经济合理性的范畴, 包含了降低用水需求量, 减少供水与用水过程损失量、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与此相关的水价结构、管理法规等内容[15]。节水型社会建设又进一步将节水含义拓展到了节水型经济结构的形成、节水制度的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公众节水意识和技能提高、可替代水资源的利用等[16]。

不难看出, 狭义的节水往往指向某项具体的节水措施或工程, 广义的节水则从技术层面拓展到多领域、多学科, 而节水型社会建设又将节水含义放到社会层面上做全面考量, 从政策、策略、经济结构、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寻求解决方案。伴随着节水与节水型社会研究领域的扩大, 其研究范围也扩展到整个城市或地区, 不再拘泥于单独的工程或局部的利益。

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和净效益

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可分别从全社会和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进行考量。前者可以得出某工程或项目的总体可行性, 后者则可以揭示出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工程或项目实施中的利益变化问题。应该指出的是, 节水型社会建设不仅应满足总体可行性, 而且需关注相关群体的利益变化问题, 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使节水型社会建设真正获得各社会群体的主动支持。

本文将从社会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可行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效益必须从全社会而非个别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去考察;②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是相对的, 它是相对于没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情景下全社会总用水效益的增加;③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的计算应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

2.1 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应是在水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而增加的用水效益, 即

B=Bs-Bn (1)

式中:B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Bs为节水情景下全社会的用水效益;Bn为无节水情景下全社会的用水效益。

在节水情景下, 用水者i的年用水量为wis, 其单方用水效益为eis, 则其年用水效益bis可表示为

bis=eiswis (2)

n个用水者在节水情景下的总用水效益Bs可以表示为

Bs=i=1nbis=i=1neiswis (3)

在无节水情景下, 用水者i的年用水量为win, 其单方用水效益为ein, 则其年用水效益bin可表示为

bin=einwin (4)

则无节水情景下的社会总用水效益Bn可以表示为

Bn=i=1nbin=i=1neinwin (5)

对比节水情景和无节水情景的总用水效益之差, 则有:

B=Bs-Bn=i=1n (bis-bin) =i=1n (eiswis-einwin) (6)

2.2 净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净效益指效益与成本之差, 成本指某时段内某地区用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货币投入。

用水者i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年成本C可表示为ci, 则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年成本可表示为

C=i=1nci (7)

n个用水者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净效益P可表示为

Ρ=B-C=i=1n (eiswis-einwin-ci) (8)

3 计算方法及步骤

3.1 计算方法

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 提高单方水用水效益, 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用水效益的提高。总的用水效益应等于各种用途用水 (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 效益之和。

本文通过有无节水型社会情景的对比来计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初始年的用水效率作为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情景, 同时为了使两种情景具有可比性, 假定年用水总量不变。

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 3类用水中, 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应优先得到满足, 因此, 可以认为无论是节水情景还是无节水情景下, 虽然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水量不同, 但它们都已优先得到满足。根据福利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在有、无节水型社会建设情景下, 生活用水的效用是相同的, 可以理解成其效益也是相同的。当然, 为达到同等效益, 两种情景下所用的水量会有所不同, 这会导致生活用水转移到生产用水, 从而增加了生产用水效益。生态用水效益同此理。换言之, 总用水效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用水效益上。

令s和n分别为有和无节水型社会的情景, i=1, 2, …, k, 代表k个生产用水者, 则式 (6) 可改写为

B=Bs-Bn=i=1k (bis-bin) (9)

同理, 式 (8) 可改写为

Ρ=i=1k (bis-bin-ci) (10)

本文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生产用水效益。令:ais, ain分别为用水户i在有、无节水情景下的用水效益分摊系数;qis, qin分别为用水户i在有、无节水情景下的用水定额, 则式 (3) 中的eis可表示为

eis=ais/qis (11)

式 (4) 中的ei, n可表示为

ein=ain/qin (12)

则式 (9) 可表示为

B=Bs-Bn=i=1k (bis-bin) =i=1k (aiswisqis-ainwinqin) (13)

则式 (8) 可改写为

Ρ=i=1k (bis-bin-ci) =i=1n (aiswisqis-ainwinqin-ci) (14)

Pt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第t年的净效益, ic为社会折现率, 则计算期内的净现值PW可表示为

ΡW=i=1n (1+ic) -tΡt (15)

3.2 分析步骤

步骤一:收集计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步骤二:收集城镇居民用水定额、城镇居民人口、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等数据。

步骤三:获取计算地区各年份两种情境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步骤四:根据式 (12) 计算出各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

步骤五:收集整理地区各年的节水投资额和已建成工程的维护成本, 分别计算出各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

步骤六:根据各年节水的效益和成本编制现金流量表, 并以给定的社会折现率计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净现值和效益成本比。

4 案例研究

本文选取了我国北方8个典型地区, 以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为依据, 对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由于所用数据多依赖规划, 计算出的效益是在理想状况下获得的, 可理解为最大可能效益。

本次研究的计算年限为20年, 社会折现率定为12%, 工业供水效益分摊系数取2.5%, 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取50%, 工程年维护成本定为投资额的2%。计算结果见表1。

注:2.32为平均效益成本比。

从计算结果来看, 试点地区节水的效益成本比有较好的一致性, 8个地区节水的效益成本比落在0.95~3.23之间, 除山西省侯马县之外, 其余7个地区节水的效益成本比均大于1。按12%的社会折现率折现后, 8个典型地区20年节水的总效益为468.7亿元, 总成本为202亿元, 净效益为266.7亿元, 效益成本比为2.32。由此可见, 对于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北方地区来说, 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5 结 语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具之一, 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成本和效益, 便于进行对比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是一种相对效益, 即相对于无节水型社会建设情景下, 全社会用水效益的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不仅体现在部门内用水效率的提高, 也体现在其节约出的水量为其他部门所用时所产生的效益, 因此,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益分析要从整个地区的高度出发, 打破部门界限, 进行系统研究。

德州市真实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 第4篇

关键词:真实节水;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09-2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海河流域,是典型内陆中小型发展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GDP以年均15%的速度快速增长,在社会经济得到可喜发展的同时,作为满足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形势却越来越变得严峻。

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地下水严重超采、水环境不断恶化等,已成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资源、区域、经济、水质、浪费等各种因素造成的“缺水”,已迫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和更深理解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而“真实节水”,又是近年来引入的节水新理念,在节水型社会中应用推广更有其重大意义。与传统节水相比,真实节水是从资源上的节水,是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传统的节水是指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尽量杜绝用水的浪费,节省水或少用水,它并没有从水的资源性去考虑,节约用水能提高水的利用率,但它并不能节约水资源,节约出来的用水量再去提供使用,并没有把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那部分水减下来,故它不能改变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的弊病。为此,我们更应当提倡和推广“真实节水”。

1 德州市概况

德州全市总人口558万人,面积10356km2,共辖2市、8县、1区,含114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农业人口403万人,耕地面积804万亩。德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是第一产业。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州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力、纺织、造纸为主的工业体系。

德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温度适宜,且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自1956年起至今,年平均降水量554.8mm。1964年降水量最大,为1033.7mm,1968年降水量最小,为285.6mm。年平均蒸发量1086mm。德州市内河流众多,其中跨省河流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马颊河;跨市的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以上均属海河南系。

德州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1.53亿m3,人均211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亩均占有量143m3,仅为全国平均的8%。据1995-2004年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的调查,因为开采不均,夏津-武城、宁津两个区域的浅层地下水已经超采,面积分别为915km2、809km2。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达到“真实节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下水超采

德州市是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1m3的干旱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地下水大量超采,现已形成宁津、夏-武两个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其中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650km2;夏-武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800km2。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现已形成德州、衡水、沧州大的深层区域漏斗,并且已引起了部分地区的地面沉降。

2.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德州市农业生产的节水灌溉率仅为12%,相对较低,灌溉水生产效率仅为1.2kg/m3。这一情况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配套水平低,除去总干渠采用衬砌外,其它渠道天然渗漏情况非常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1。城市用水浪费也比较普遍。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56%,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55m3,远远大于同等国外先进城市水平。

2.3 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

全市水价偏低,从水价上看,水的价值根本没有体现出来,价格杠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低于家庭收入的1%,这样的水费支出比例导致用水节水不够重视。另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节水环节没有足够重视起来,大多数企业生产用水成本甚至不足其生产成本的2%,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业生产不收取水资源使用费,这些都导致公众节水行为缺乏利益驱动,重视程度不够,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4 计量设施使用率低

目前,德州市的水资源监测技术相对落后。一是监测点较少,布局也不够合理,现仅在主要的河流的10个断面设立了监测点,各河流支流口以及主要入河排污口均无监测站点,导致不能及时获取入河的污染物的信息;全市只有34个浅层地下水设有长期观测井点;缺乏深层地下水长期观测点。第二,各地区的化验室水处理设备不齐全,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多处观测井失修,监测因此受到影响。在农业用水上,用水计量率较低,大量用水灌溉农田,浪费十分严重;工业用水无法进行水平衡测试;城镇生活用水计量没有完全做到一户一表。这些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的现象,造成用水管理混乱,水资源浪费现象较普遍。

2.5 非常规水的利用水平不高,没有实现“分质供水”

德州市在非常规水的利用方面起步较晚,2004年德州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污水回用率较低,仅用于农田的灌溉;雨水、洪水的利用才刚刚起步。河流汛期的洪水和非灌溉季节的引黄河水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是绶解本市缺水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看,非常规水利用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由于城市中水管道系统开发的力度还不大,还没有根据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而实施“分质供水”。

2.6 水环境日益恶化

德州市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目前仅有约60%左右的城市污水进入管网。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進入河流水体导致河流水体污染严重,也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水环境恶化。

3 措施及建议

3.1 完善节水的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德州市区已制定了一系列强化水资源管理有关水管理的法规、规章。但这些多是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管理职责制定的,没有统一依据,缺乏全局性、联系性、科学性,导致各部门在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需要建立适应统一、科学的管理水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水资源优化配置相衔接的政策体系

为水资源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打好基础。创造适应市场运行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新机制。在政策方面要制订有利于节约用水、非常规水利用、污水处理、地表水地下水回灌涵养等方面的政策。提高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计量、监控系统是实现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权管理的基础。

3.3 完善水资源监测和计量系统

目前我市的水资源监测和计量系统还很不完善,仅能对大的河道进行水量水质监测,不能满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必须加大用水计量的策量设备建设力度。工业生产用水要计量到每个用水户和生产井,生活用水做到一户一表,农业用水要计量到斗渠和每个取水井;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使用的科学的统计。要完善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系统;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测网络,保障河道水质功能;建立水资源监测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多水源监测系统,通过这些系统能及时了解本地区水资源状况,为有效及时地反映德州市水质状况提供依据。

3.4 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非常规水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我市的用水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德州市河流集中,水量充沛,汛期明显,非常规水源丰富,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德州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节水作用很大,现在是市场经济,单纯的行政手段已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而目前的水价又比较呆滞,一般十多年才动一次,动时往往只是单一水源水价的调整,不能体现水资源的真正价值,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5 根据市场和水资源的现状,应建立灵活的水价体制

不同水质的水源制定不同的价格,刺激用水户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用水的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善的节水治水体系。实现用水的总量控制,根据各县市区的具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量,利用宏观调控措施调解水资源,将用水指标层层分解,明确到下设区县、乡镇、灌区、用水户。

3.6 建立政府—公众信息交互平台

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5篇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第6篇

班级 :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

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社会建设起着重要而又不同得作用,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修建水库8.5万座,建万亩以上灌区5611处,使中国以占世界8.6%的耕

地、6.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础工程建设

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仅仅是基础工程建设是远远能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而政府

在其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础工程建设

根据地区经济用水主导行业状况,以及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情况,可

分为工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农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生态退

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旅游服务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我国在基

础工程建设上投入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南水北调工程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南水北调工程要想发挥预期效应,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

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工业建设措施:(1)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展;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用水水平。

(2)积极采用先进节水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

(3)逐步改革生产工艺,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工艺和设备或用水方式,实现少

用水或不用水。

节水型社区建设措施: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

(2)加强节水器具推广普及。

农业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

节水灌溉包括: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溉、节水灌溉制度和科学管

理方法。

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耐旱品种、有机肥料、薄膜覆盖、抗旱保水剂等。

服务业节水措施:(1)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公共场所采取限期强

制更换措施。

节水器具: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

(2)对饮食业、洗浴业、洗车业、游泳馆、建筑施工等高耗水服务业,按定额

进行用水和排污监管。

(3)加强文明消费、文明用水的宣传。

(4)注重经济手段节水,制定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硬件措施和建立用水协会等试

试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是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

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用水者协会、水票制、冲突调节规则、水权

交易规则等。其作用是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本质是从浪费水的旧体制转向高效用水的新体制,需要经历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1)全民参与机制:建立用水者协会、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用水协会

参与灌区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3)改革农业水费计收制度;

(4)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

(5)政府扶持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2)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力和义务

(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

(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

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根据

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态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对

于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实行强制性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实现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根据地区的资源情况选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调整,通过产业分工

和相互交易实现共同繁荣。

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将区域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

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水权细化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

分配给各县(区)、乡(镇)、村、企业和用水户,明确各级水权,公民和单位用

水只能在分配到的水权范围内用水。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作用:水权管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制度环境的有效性,也就是能否提供成本节约的制度运行机

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好中国的水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和工程措施问题,管理体制和

非工程措施也非常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不仅会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涉及人们经济利

益关系的调整。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一

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

政府职能对

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主导作用:

(1)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

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制定水资源规划,编制区域内水资源配置方案,明晰各级水权,确定各行

业单位用水控制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

(3)贯彻国家水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区域水管理的政策规章体系;

(4)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

(5)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制度,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

(6)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向全社会发布各种用水信

息。

节水型社会对政府转型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的转型,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

(1)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对水量、水质分割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2)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水公共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要兴建、管

理工程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要在经营性领域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市场,建

立利用市场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和社会资金投入的新机制。

(4)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前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必

不可少的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几个星期的节水型社会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提高节水

上一篇:当代警察核心价值观下一篇:交通安全幽默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