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2024-06-20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精选8篇)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1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猜谜和回顾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启蒙单元,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略) 【实验用品】 仪器:燃烧匙、、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电教仪器】 幻灯片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猜谜语,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设问】诗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风实际上又是什么? 【讲述】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 课题1 空气 【设问】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讲述】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 空气成分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回到二百年以前,走进拉瓦锡的实验室,来看一看拉瓦锡是怎样探究空气成分的。 【多媒体展示】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讲述】.让我们回到课堂,那么我们能否模仿拉瓦锡来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板书】: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背景信息】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硫+氧气 二氧化硫(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水 【教师活动】: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 【学生】探讨装置的可行性 【老师】引导,点拨,激励,评价 【板书】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总结】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到室温再读数;点燃红磷立即深入瓶中,并塞进瓶塞; 4、冷却后在打开止水夹。 …… 【设问】 1、 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与什么物质的体积有关? 2、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 3、 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4、 实验中空气表现了那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板书】:2.空气的成分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 【总结】: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及杂质 % 78% 21% 0.94% 0.03% 0.03% 【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板书】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讲解】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2查阅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 3、查阅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污染的来源、如何减少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污染指数等。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 3、空气的成分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2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磷)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1(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引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提出问题1】氧气具有哪些用途?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学会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培养自学能力 【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的一组讨论题,分别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温故知新,学会对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3】 氮气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么性质。暗示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讨论稀有气体的用途

两人一组对决,记忆、互查三种物质用途的掌握情况。及时记忆落实

投影展示图,请同学们说说由这幅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 畅说欲言。提高识图能力 组织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3篇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

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

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摘要: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倡导学生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课题探究教学则为实现这一宗旨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课题探究教学趋于形式化、表面化。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出现的问题,以促使学生能够依托课题探究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题探究,教学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2]崔允郭,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4篇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焰色反应;催化剂;蔗糖燃烧;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入门之初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体验到化学学科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趣味实验还可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举并介绍一些趣味实验教学案例,作为抛砖引玉之文。

1 突出实验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化学

与发达国家的教材相比,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明显偏少。我国教材中的实验选题通常强调突出知识目标,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1]。这一现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拓展和研究趣味实验的空间,比如我国现行教材大多提及“二氧化碳”、“酸碱指示剂”、“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如碘和淀粉的显色反应)等等[2]。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实验。

实验1 使红色的酚酞水溶液褪成无色并冒白雾

(1)实验过程及现象

①杯中盛放约150mL清水,放入一小片石碱(或绿豆大小一撮普通洗衣粉),再滴入1~2滴酚酞指示剂。滴入指示剂后无色透明水溶液变成红色。

②再在杯中加一勺干冰(哈根达斯蛋糕店有售)。加干冰后红色褪去,杯口产生大量白雾(见图1)。

(2)实验说明

①还可将上述实验中的酚酞指示剂换成紫甘蓝的菜汁或广泛pH试纸的浸泡液(一叠黄色pH试纸浸于约40mL水中,加热近沸点再冷却,取其浸泡液)。用广泛pH试纸的浸泡液做该实验,实验现象为:滴入数滴指示剂后,无色透明的水溶液变成深的蓝紫色,加干冰后蓝紫色变蓝色,再渐渐变成青色、绿色、黄色,杯口产生大量白雾,如最后再加些白醋,该水溶液还会变成红色。

②取用干冰要用勺子或镊子,切勿用手直接拿,以免冻伤。

实验2 有趣的七变色实验

(1)实验过程、现象及原理

在一个杯中放入约150mL清水,首先加入2滴碘酒,杯中清水变碘水而成浅黄色溶液(像茶水,见图2中第2个杯);第二步加入约0.5mL米汤(或淀粉指示剂),杯内溶液立即变蓝色(碘与淀粉在水中反应呈蓝色,见图2中第3个杯);第三步加入几滴维C果汁,蓝色褪去(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碘被还原成碘离子,见图2中第4个杯);第四步加入一小勺加碘食盐,蓝色又复出(加碘食盐中含有作为氧化剂的碘酸钾,碘离子又被氧化成碘,见图2中第5个杯);第五步加入一小片纯碱(或一小撮普通洗衣粉等),蓝色又褪尽(碘遇碱液发生歧化反应,见图2中第6个杯);最后在杯中加一勺干冰,加干冰后蓝色又复出,而且杯口产生大量白雾(干冰溶于水和碱液中和,引发反歧化反应而又生成碘,干冰温度极低,使四周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聚成小水珠而呈白雾状,见图2中第7个杯)。

(2)实验说明

①上述实验所加试剂量要小,否则既浪费试剂又使后几步反应变迟钝。

②碘酒可用市售碘酒,也可自配:取75%的乙醇 100mL加入3g碘粒、3g KI即可;维C果汁可用药片自配1%的维生素C溶液,一片维生素C药片含维生素C约100mg;加碘食盐中的碘化物为碘酸钾,有氧化性,和碘离子反应生成单质碘。

③常压下干冰的冰点为:-78.5℃,故取用干冰要用勺子或镊子,切勿用手直接拿,以免冻伤。

实验3 学生自做简易焰色反应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①取一个小杯,放入约2mL水,再加入黄豆大小一撮食盐,搅拌溶解,得到食盐水。另取一束细铁丝(如只有一根铁丝,则可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再取一个酒精灯,点燃酒精灯并观察火焰(见图3左侧照片),火焰较淡。将铁丝一端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至无异常颜色。冷却后用铁丝这一端蘸取食盐水,将湿的一端再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现象(见图3右侧照片),火焰呈现清晰的黄色。

②准备一根一端附有铜锈的铜丝(铜锈呈绿色)。如果身边只有不生锈的铜丝,那就另备一个小杯,杯里放入约2mL稀盐酸待用。点燃酒精灯,将生有铜锈的铜丝的一端插入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观察现象(见图3中间照片),火焰呈现清晰的绿色。如果是新的铜丝,则先将铜丝的一端插入稀盐酸中,再将蘸湿的一端置于酒精灯火焰中灼烧,也可使火焰呈现绿色。

(2)实验说明

蘸取稀盐酸的铜丝或铜锈在灼烧时,会有较多微小颗粒扩散出来,故焰色就明显变绿了。

上述这些趣味化学实验具有视觉冲击力,易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通过做这类趣味化学实验,会深刻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2 贴近生活发掘有趣的科学探究小课题

结合社会和生活,初三实际上有许多趣味小课题值得探究。例如:何为蓝瓶子实验?何为大象的牙膏实验?茶水为何会变色?鸡蛋加水再加食用油为何能调制出色拉酱、蛋黄酱或蛋奶酥?84消毒液为什么会使杯中红茶褪色?怎样简易地鉴别真假黑米、红酒、香醋?从橙子皮中获得的橙子油碰到乳胶气球为什么会使气球一碰就破等等[3,4],这些都可以设计成可自行操作和探究的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可使学生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4 有关催化剂的趣味探究实验课题

有一个较著名的“香烟灰烬催化蔗糖燃烧”的趣味实验[5]:将一块方糖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先是熔化,然后碳化,蔗糖始终不会燃烧,但如果将该块方糖沾少量的香烟灰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它却能够燃烧起来(如图4)。

此实验国外有不少文献报导过,其中日本的《化学の教育》是这样分析的:烟灰中含有碳酸盐,碳酸盐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另外,美国的化学期刊曾有文献报导烟灰中含有稀土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对蔗糖的燃烧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香烟灰中到底是什么化学物质在起作用呢?笔者把这个有趣的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和学生一同探讨。探究过程如下:

步骤一:用各种灰烬做促使蔗糖燃烧的实验。结果显示:稻草灰、木灰、茶叶灰、棉花灰、纸灰、鸭绒灰、羊毛灰、鸡毛灰等十余种灰烬对蔗糖的燃烧有催化作用。而涤纶布料灰、塑料薄膜灰对蔗糖的燃烧没有催化作用。经归类分析后(如涤纶布料等灰不含金属元素)再探讨:这种催化作用是否与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有关呢?

步骤二:用各种纯化学试剂做促使蔗糖燃烧的实验。结果显示:碳酸钠、碳酸钾等不能促使蔗糖燃烧。而氧化铜、氧化钙、二氧化锰、氧化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铅等金属氧化物能促使蔗糖燃烧。

学生最终认为香烟灰中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在起催化剂作用。这一结论应该比上述国外的那些推测更具科学性和可能性。

实验5 有趣的“点纸成金”实验课题

“点纸成金”实验在国内是较著名的趣味实验,较早是用硫酸铜来做。2010年有人改用FeCl3来做[6],并获奖。该获奖实验的具体做法为:用氯化铁溶液将几张相同的滤纸润湿,干燥后点燃滤纸。实验结果表明该滤纸与普通滤纸不同,不能燃烧完全,而是很快变黑,滤纸边缘出现红热现象,反应产物为黑褐色固体,且该产物能被磁铁所吸引。用导电仪测试该黑褐色产物,发现它能导电,故可推论该黑褐色产物中主要是含单质铁。

学生在做该实验时,进一步设计了一些验证该黑褐色产物是单质铁的检测方法;一是铁和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二是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并有火星四射的特殊现象。

验证实验1:把上述黑褐色产物研碎后放入一试管,加入少量水(盖住黑褐色产物),不断搅拌以赶走气泡。静置片刻后沿试管内壁缓慢注入浓盐酸,使溶液的酸度不断增强,实验结果表明黑褐色固体只有部分溶解,溶液呈黄绿色,但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现有气泡冒出。

验证实验2:把含有氯化铁黄色滤纸折叠后将其一端在灯焰上灼烧至黑色,冷却后再将其灼烧至发红,迅速插入氧气瓶中(见图5),发现黑色的这端会在氧气中燃烧,但没有火星四射的现象,重复多次现象仍如此。查找资料又发现Fe3O4也有磁性及导电性,于是学生质疑“点纸成金”实验的产物推断为铁的结论可能有误,但一时也无法去争辩。巧的是《化学教学》期刊2013年12期发表了由高校专家撰写的题为《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实验的再探究》的文章[7],作者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该实验的产物进行了图谱比对分析,结论是即使加热的程度不同,如在酒精喷灯下灼烧,仍然不能还原得到单质铁。这篇文章的结论证明学生的探究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探究课题,它通过对“点纸成金”这一趣味实验的探究将多个实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化学探究实验的学科价值和教学功能。

3 小结

综合上述,趣味实验的设计要求教育工作者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努力寻找创新趣味实验设计的切入点,为更好地设计新颖的趣味实验打开思路,提供方向。还要多多了解、学会趣味实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比如通过比较实验原理、装置,找出异同点,获得分类、对比等研究方法以及物质性质决定研究方案制定等思想方法,使趣味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当今的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

[2]姚子鹏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09.

[3]张平,竺际舜主编.生活中的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141.

[4] Yann VERCHIER,Nicolas GERBER. Wonderful Chemistry In Life [M]. CHINA MACHIME PRESS,2013:7.

[5]王程杰主编.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6]李平,杨菲.“点纸成金”——在滤纸上还原Fe3+离子的实验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46.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形成过程,并能形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 认识。

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

3.知道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离子并初步形成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动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以期达到直观认识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并感受归纳和总结在化学学习中

魅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离子的形成

2.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1.离子形成的过程

2.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实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各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吗?

3.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的结构?

生:回答(教师点评)

4.完成屏幕展示的练习

师:根据课前自学,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了什么粒子呢?

生:离子

【板书】三.离子的形成 【板书】1.离子的形成 师:我们一道看看离子的形成 【活动一】

(讨论1):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改变吗?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讨论2):什么是离子呢?

【板书】2.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自学课本85页注释1)

(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3):离子带哪些类型的电荷?

【板书】3.离子类型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下面的粒子

生:完成屏展练习

师:离子怎样书面表达呢?

生:用离子符号

【板书】

4、离子符号

【活动二】: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歪带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1)写法:(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先写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所带电荷数及电性.

例: 阳离子Na+ Mg2+ Al3+ NH4+

阴离子Cl-O2-OH-SO42-

【提示】

1、阳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2、阴离子右上角标的电荷数值为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2)离子符号的意义(自学课本85页注释)

(讨论4):例:O2-能表示哪些含义?

(1)氧离子或一个氧离子

(2)氧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数字的意义)

师:2Na+呢?

(讨论5):阴离子和阳离子能形成化合物吗?

生:(由于课前自学了相关内容)能

【活动三】:探究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师: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

【动画】 氯化钠的形成

师: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 MgCl2 NaCl MgO KCl 等

师:氯化钠由哪些粒子构成?

生: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活动四】:探究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显电性。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联系: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拓展提升】: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图

【讨论6】: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第三课时】

三、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形成 2.离子

3.离子类型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第6篇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引发学生讨论发言: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7篇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化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我们每天都跟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但还没有对物质作详细的研究。初中阶段将要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我们的生命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物质。本章主要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氧气、水和二氧化碳) 通过本章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区别。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一些实验操作行为。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1] [2] [3] 下一页

初中化学课题1空气 第8篇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入门, 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课程, 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新课标的实施, 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目标已不再适应现今的化学教学, 因此, 教学者在教学时还要注意改善课堂, 适应新课改, 让初中化学从“学会”真正转化为“会学”,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者的指引下,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这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更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理念。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成为了死记硬背的教育工具,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者还要做到在努力创新化学教学, 设计课堂教学新思路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化学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要想改变课堂教学的传统局面, 教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

1. 充分利用化学本质。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 要想学生爱上化学, 愿意自主学习化学, 利用化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就要努力利用课堂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而在化学课程学习中,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许多有趣的实验, 若能够在化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化学的实验现象, 则化学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 同时学生也会被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 从而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有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 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教学者就可以利用“烧不坏的手帕”这一实验让学生进行思考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这种实验原理是利用乙醇可以燃烧, 而水不能燃烧, 并且水可以通过蒸发来降低手帕的温度, 只要手帕的温度降低到燃点就不会产生燃烧现象, 因此, 若将手帕浸在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 就可以制造出不怕火的手帕了。在这一实验中, 其实就涵括了燃烧的条件, 及燃点、温度和氧气, 教学者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种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对这种神奇的现象进行想象思考和积极讨论, 在此基础上将燃烧具体条件推导出来。这种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印象, 同时更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长期坚持这种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与这种实验相类似的实验, 如利用花瓣变色向学生演示指示剂的性能特点, 让热水中的白磷通氧燃烧, 制造“水火相容”这一独特景象, 化学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物质特性分析, 因此, 教学者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化学本质, 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让化学课堂能够从开课之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化学教学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就不是难事了。

2. 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行分层施教。

传统的教育模式, 无论是哪个层次, 什么能力的学生都进行相同的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 聪明、有能力的学生被束缚住, 能力差的学生又跟不上, 这种有教无类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化学教学改革要注意传统教学的缺点, 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化学教育, 让学生能够在每节课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般分层施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育之初, 教学者可以通过师生交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2) 在了解的基础上, 将学生进行分类, 让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同程度的教育, 保证教学有针对性, 结合这两方面的教学, 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 让其树立对化学学习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 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3. 构建友谊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流可以让教学者对学生在任何时间的学习心理都有详细的了解, 在学生面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时也能够及时进行指引, 保证学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对化学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之初, 由于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化学, 对于化学中需要记忆的繁杂的元素符号和周期表肯定会产生厌烦心理, 此时, 适当的师生交流就会让教学者在理解学生学习难点的基础上, 耐心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另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课堂气氛,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如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游戏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鼓励学生鼓起勇气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的游戏中, 通过有趣的课堂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使学生在逐渐了解化学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对化学的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 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让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望而却步, 即使遇到化学难题也不愿意主动提问, 若教学者能够及时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那么一些胆怯的学生也更愿意与教学者接近, 积极弄懂自己不懂的知识点, 同时教学者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这种双重进步下, 学生对于化学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长此以往的教学局面, 也会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化学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化学教学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既重要, 又是一门乐趣多多的课程。在进行化学教育时, 若教学者能够积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化学本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 那么在教学时, 教学者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光, 还能让学生爱上化学, 愿意学习化学, 提高课堂效率, 也可以切实做到引导学生开发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摘要: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不仅能够教授学生基础性的知识, 还要通过不同科目的教授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化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理解化学本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方面, 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能力, 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教学者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而这些改革从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传统化学死板的教学局面, 为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打下了铺垫。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韩丽华.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4) .

[2]黄筠薇.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3) .

[3]赵志江.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2) .

上一篇:邮差弗雷德读后感下一篇:初二音乐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