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2024-06-02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精选10篇)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第1篇

片中穿插了一些名人失误集锦,他们的生命殒落在山谷中,看着那些定格时间的年份,我对这些意外感到十分痛惜。但是,一代又一代攀岩爱好者前赴后继,有的战死疆场,有的享受胜利的荣光。为了年轻而热血的心,这一段旅程他们义无反顾。

大自然面前的人类如蝼蚁般渺小。曾几何时,地震后灾区的一片狼籍,海啸无家可归的愁怅,灾荒时人们饥饿的目光,一幅幅图片触动着人们心弦。这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玩笑,无人可违背它的意志,在顺从的另一面即是死亡。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在心中不屈的意志下,人类向命运发起了抗争。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带我们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奔向未知的宇宙。大江决堤,我们用身体筑成一道道钢铁长城。冬季天寒地冻,温室让人们在雪中看到了姹紫嫣红、五彩斑斓。

纵然前路坎坷,危险扑朔迷离,亚历从山脚开始攀登,这不仅是一次力量与意志的抗争,还是人类与自然的角力。

或许,自然以强大的力量迫使人们遵从;或许,自然以恐怖的灾难让人类屈服;但,人类从未认输。一线上为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已成为后来者踏在前人的肩膀。命运,不是害怕的理由;苟活,并非人类的意志。

在他登顶之后,俯瞰众生万物踩在脚下的,是当初望而生畏的EI Cap。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永不言弃!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第2篇

纪录片全长100分钟,讲述了33岁攀岩家Alex Honnold在6月徒手攀爬1000余米高酋长岩的故事。影片拍摄历时两年,记录了Alex从准备到最终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攀登全过程。

酋长岩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岩壁之一,位于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它看上去几乎是一块直上直下、没有植被的花岗岩岩壁。Alex的这次经历之所以值得被记录,是因为他全程徒手攀爬,不使用绳索作保护,只有一个人、一双攀岩鞋、一个镁粉袋。

酋长岩刚在屏幕上出现,我们就「哇!」地惊叹了一声,大家都是攀岩人,越是有经验,越明白这件事的难度——酋长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攀岩的宇宙中心”。就像创业的人去北京,攀岩的人都想去酋长岩一展身手。攀爬酋长岩大体两种方式,攀爬能力较弱的人利用器械来辅助攀登(Aid climbing),另外则是全靠个人双手双脚来攀爬的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注意,这两种方式都系着攀岩绳。而徒手攀登则相当于不系绳子的自由攀登,没有任何外部保护措施,一脚踩空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极个别奇才外,大部分自由攀登高手能在4天左右登顶。我攀岩近6年,至今连去酋长岩的信心都没有。即便是带绳子的自由攀爬,完成酋长岩也是世界无数攀岩人的终极梦想,大多数攀岩人则想都不敢想。

我只认识两个自由攀爬过酋长岩的人,一男一女,都是澳洲最顶尖自由攀岩高手。他们是赞助运动员,攀爬年限是我的好几倍,即便如此资深,二位也会骄傲地把“爬过酋长岩”写到个人简历的前面。目前还没中国人自由攀爬过酋长岩,就在Alex 完成他历史性的徒手攀爬后没几天,一队由阿迪达斯赞助的专业德国攀岩队在上面爬了5天也没能完成。而在片中,Alex只用了3小时56分钟就登顶了。

那么难,还一点错都不能犯,这自然很惊悚。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曾在加拿大攀岩地Squamish度过两个夏天,这里在攀岩圈内有“小优胜美地”之称,有一堆与酋长岩类似的光滑花岗岩,攀岩风格也类似,只是角度不如酋长岩那么陡峭,难度因此也小得多。

在Squamish,我每天都能看到人徒手攀爬,他们常常是一群人结伴,爬到三四十米就登顶从上面走下来。不过高度并不重要——离地十几米后掉下来后果都一样。更重要的差别是攀爬的线路类型:绝大多数徒手攀爬的人,只选择那些带裂缝的、能把手掌塞进去的路线。Alex在纪录片里也提到,当你把手塞进岩石裂缝里,以一种特定方式转动它,就能感到骨头和肌肉被牢牢卡在里面,很稳当,也很有安全感。除非你选择放手,否则不会脱落。

影片中Alex面对的挑战是,一千多米长的酋长岩,不可能一路上都是完美的手掌尺寸裂缝,甚至不可能一路上都有裂缝。整个岩壁涉及数十种不同风格的线路,每一种涉及不同技巧,得全部精通了才有可能。

本质上,攀岩爬的是岩石的弱点——裂缝是弱点,岩面上的岩石凸起也是弱点。要一路爬到顶,就要找到一系列持续、不间断地岩石弱点。Alex选择了一条叫“搭便车”(Freerider)的线路,全长900多米,只有差不多100米的完美手缝,其余是只能塞进手指一两个关节的手指缝,或者是要塞半边身体的宽缝,或者是没什么岩点的大光板等。

“大光板”是一种线路类型,指没有真正岩点的岩壁,整个人全靠摩擦力挂在石头上。我们戏称这种攀爬主要靠“信”,信念越大,脚踩得越狠,摩擦力就越大。越是害怕,越不敢下脚,就越可能会掉下去。这是我最害怕的一种线路类型,在系着绳子时,我也常常怕得动弹不得,因为它毫无安全感可言。

想象一下,你趴在一个几乎垂直的岩壁上,指尖扣着岩壁上一个小凸起,脚尖和岩壁的接触面积只有小指甲盖大小,全靠攀岩鞋底上的粘性橡胶和岩石间的摩擦力承受一个人的身体重量。摩擦力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这么小的接触面积而言,哪怕脚尖稍微转了一点点方向,摩擦力也许就小了,平衡瞬间消失……光想想我已经双腿发软。

这种紧张让我反胃,我打心眼里没兴趣,即便是徒手攀岩的人,对大光板这种线路也总是避而远之。大家选择徒手攀爬有很实际的原因,比如不好找搭档,或者时间有限,不带装备爬更快。我听说过最实际的一个理由是腰不好,穿不了攀岩安全带,只好徒手爬了。Alex 二十岁不到时开始徒手攀岩,起初只是因为太害羞,不敢开口找搭档。

显然,十几年后的他离这个初衷已经太远了。

这家伙的所作所为不是一般的疯狂。

攀岩教科书

Alex并不是个疯子,《徒手攀岩》拍摄的是一个周密的攀岩工程。

事实上,影片中真正惊悚的无保护攀爬酋长岩的镜头只有13分钟,前一个半小时讲这个目标在Alex心里怎样酝酿了8年,他又如何集中花2年时间来准备。在奇观背后,整个准备的过程像是一本攀岩教科书,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所有人都能学习的。

不知情的人看到Alex不带绳子攀爬的视频时,往往以为这是他第一次爬这条线,自然觉得他这种想法和他所表现出的能力一样不可理喻。其实在真正不带绳子攀爬之前,Alex会在绳索的保护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线路,直到弄清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拿酋长岩来说,他记得线路上1000多个动作中的的每一个,知道每一个手点摸起来、每一个脚点踩上去的感觉。他甚至特意爬错,这样万一出错也不会慌张,知道怎么应对。那段吓人的大光板,他系着绳子至少练习了90次以上,有次他连着不用手爬了5趟。

为了训练头脑,Alex专门采用一种叫“视觉心像”的技巧。他会在面包车的地板上打坐,闭着眼睛在脑子里爬这条线。如果爬错了,或感觉不对,他就从头开始再想一次,直到对每一个细节胸有成竹为止。不仅如此,他还会想象所有出错的可能性,体会自己坠落入百米空气、身体撞击地面的感觉。

这个技巧在攀岩中运用很广,属运动心理学范畴。它一方面也能增强肌肉记忆,同时有助于突破头脑里的障碍,不管这个障碍是对坠落的恐惧,还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我也在使用“视觉心像”这个技巧,在攀爬难线时,我难免会在同一个难点处掉入空气几十次,这种挫折记忆对人的自信心打击巨大,以至于下次我再爬到同样地方时,在脱落之前便期待着失败,连试也不想试。克服这种困境,我会躺在床上在脑子里“爬”这条线,从系绳子、穿攀岩鞋开始想,做每一个手部动作,精准地踩上每一个脚点,画面以与现实中攀爬同样的速度展开。

尽管躺在床上不动,随着脑子里爬得越高,我会开始感觉到手臂酸胀,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我强迫自己更深长地呼吸,将心跳慢慢降下来。我来到掉落了无数次的难点,看着头顶那个要抓握的手点,没有丝毫犹豫地出手,因为用力而不自觉地发出呐喊声——想象中的这次攀爬没有掉落,一路爬到了线路顶端。

这样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直到我能打破头脑里的障碍,下次在现实中攀爬时不再期待失败。

当然,所有技巧和方法管用的前提是攀爬实力,这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Alex从5岁起就开始攀岩,至今他爬了28年。在这28年里,他几天不爬就不舒服,就算不能去野外,也要去岩馆里练一练。任何人在任何一件事上投入这么多时间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Alex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身体也被训练得专门化了。

Alex的手指不同常人地粗壮,他自己开玩笑说是“香肠手”。指力是攀岩人的“超能力”,我自己才爬了不到6年,已经能负重几十公斤,悬挂在10mm宽的木条上,此时手指和木条的接触面积不到第一个指节的一半宽度。我这种指力在攀岩界不值一提,Alex可以在这种大小的木条上做引体向上,而最强壮的攀岩人甚至只靠小拇指,就能把身体拉上去。

一个冷知识是,手指其实没有肌肉,主要由骨头和肌腱构成,有研究发现攀岩人的手指肌腱比普通人要粗一倍。从这个角度看,攀岩人的手指和能在水下几十分钟的自由潜水家的肺一样变态。

攀岩人的身体肌肉,也不像健美运动员那样大块。因为攀岩是一项对抗自身重力的运动,讲究肌肉力量和重量的比例,这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攀岩人的肌肉更细长,更追求效率而不是大小,看起来就是精瘦型。再则上肢肌肉明显比下肢发达,所以攀岩人的腿往往细如竹杠。

攀岩人最发达的上肢肌肉,主要集中在背部,因为攀岩时要用肩背将身体往上拉,结果造成后背用于上拉的肌肉与前胸用来下推的肌肉大小不均衡,出现典型的攀岩人含胸驼背身姿,Alex 在这点上也挺明显。

影片就是这样用了一个半小时细致地塑造Alex这个人物,展现他作为攀岩人的生活状态和为了徒手攀登酋长岩所做的准备,所有这些铺陈,都是给最后的惊人壮举祛魅,也更容易让大众从中得到共鸣。

不,我不想成为Alex

“那么你想成为他吗?“电影结束,室友转头问我。潜台词是,既然你也是攀岩人,又觉得他这么了不起……

答案是否定的,可千万别成为他。

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也许很复杂,在影片里,Alex把这种极限挑战简单总结为“武士精神”:在拿生命当筹码的这场攀爬中,他逼近个人极限来获得完美体验,哪怕只有短短一刻也会满足。这光听听就觉得热血沸腾,谁不想在这个缺陷的世界上,以不完美的人类身份去接近完美呢?

我差点就全信他了。可惜这个诚实到残酷的人对自己也不例外,Alex在片中暴露了另一个动机——片中 年他第一次尝试攀爬酋长岩,到达大光板一段时感觉不好,便放弃了。之后开车离开优胜美地,他丧气地说,“也许我就是烂透了”。

哈,原来这家伙跟我一个样:厌恶自我。

我多么熟悉这感觉,一种自我厌弃的无底洞。某种程度上,我成年以后的人生几乎都被这个东西驱使着。它是只住在身体里的饥饿怪兽,以人类的自我厌弃为食。“你烂透了”,“你一无是处”,“你的人生没有意义”…… 它通过发起周期性存在危机达到目的。

在心理学家看来,厌恶自我与童年经历息息相关。Alex自称小时候有颗“黑暗之心”。父亲被怀疑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从小到大很少与他交流。“我们会开几小时的车都不交谈,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他来说不太舒服“,他在自传中回忆。

母亲则很少鼓励和赞赏他,不管他做什么,总是“还不够好”,Alex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家里人从不拥抱,也几乎不用“爱”这个字眼,是个非典型的美国家庭。

幸好他年幼接触攀岩,一拿起就再未放下。等到19岁时,Alex尽管考上加州伯克利大学,却与环境格格不入,在这个理应充满了有趣灵魂的精英环境中,他交不到朋友,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度过了一生中最隔绝和孤寂的一年后,Alex选择退学,向攀岩寻求庇护。

徒手攀岩带有一望即知的危险性,后果越严重的极限运动,在做成之后成就感越高,越能让那个哇哇大叫的怪兽闭嘴。Alex 承认自己好几次因为经历感情的失败而去徒手攀岩,听来其中不乏自我毁灭的意味。

在看完纪录片后,我和攀岩的伙伴们,有两三天时间,一凑到一起就会反复热烈地讨论这部《徒手攀岩》。大理小院的居民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全职攀岩之前,我们都曾有一份主流社会认可的学历和职业,也许更容易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回看Alex。

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后,我在很多文章中发现,观众们正在把Alex塑造成一个人定胜天的英雄,大家同时对影片的另一个重点避而不提:他与女友的相处。

在“正常人”女友的对照下,Alex的很多想法显得又可怕又可怜。女友问他,在做决定时能否将她考虑进去?“如果我有要活得久的义务,显然我得放弃徒手攀岩”,Alex回答,“但我觉得,我没有这个义务。”

“你总说让我小心,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不再做(徒手攀岩)这些事,但这会让我对你生出憎恨,因为我此生最热爱的事情被碾碎了。“Alex的回答冷静,又冷酷。

这让我更觉得Alex很可怜:这个人无法从平凡生活中获得满足,也没有可以依赖的亲密关系,他所有的只剩攀岩,而且还是最危险的一种。

我如今也离不开攀岩,对我们这些人而言,攀岩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关键。如果几天不爬,就开始焦虑不知所措,心里反复质疑自己:你还是攀岩人吗?如果不是攀岩人,那你是谁?这是个可怕的无底洞。我不希望自己成为Alex 那样为攀岩一次又一次放弃亲密关系的人,更成熟的态度是正如他的女友所说,“你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对Alex而言,攀岩的筹码更大。不管Alex怎么将徒手攀岩去危险化,怎么在外人面前不把它当一回事,都无法改变它极其危险的本质。

四五年前,Alex在墨西哥徒手攀爬了一条500多米的大岩壁线路,那里是一种石灰岩的岩石,跟花岗岩不一样,几乎没有裂缝,而且石头质量差很多,岩点更容易断裂。他成功完成了攀爬,跟徒手攀爬酋长岩的疯狂程度有得一拼。

几年前我也去了那里,当地攀岩人告诉我,因为风化,Alex曾经抓握的一个大石片已经崩塌掉落了。我忍不住想,如果Alex正好遭遇了崩塌呢?除了技巧、毅力和周密的准备,极限运动最终还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他能每次都这么幸运吗?

回到影片,Alex的第一次尝试因为感觉不对劲,提前结束。下山后,摄影团队、合作的朋友都告诉他,这次放弃是好事。然而Alex后来承认,如果没有摄影团队在,那一次他很可能会硬着头皮继续爬——硬着头皮的结果,也许就是失败,失败就是丧命。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第3篇

Alex在参加电影节时终于有机会和观众们一起看自己无保护徒手攀岩的过程,他的手心也不断冒冷汗。“哇,真的挺吓人的。”Alex说,“其实看人Free solo比实际去爬要难多了。”在长达两年左右的拍摄过程中,Alex从来没有浏览过任何关于自己的素材。现在的他看到观众们在电影院里吓得直捂眼睛,整个人高兴坏了!

对于我等凡人,不使用任何保护措施攀登约1000多米高的酋长峰(El Capitan)不会出现在有生之年的愿望清单上。恐怖的是Alex仅仅用了3小时56分钟就完成了正常人需要3天才能搞定的传统攀岩。《徒手攀岩》全程真实记录了这一挑战人类心理与体能极限的壮举。

大家都说Alex的眼睛里有星辰闪耀,有可能是因为他常年住在自己改造的房车里,整个人非常接地气,所以看起来有点傻憨憨的,十分真诚。,他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只有19岁的Alex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成绩优异的他直接从加州伯克利大学退学,“偷”走家里的卡车开始四处攀岩,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自己热爱的运动中去,从此上了道。

无保护独攀(Free Solo)的界定是没有保护员、绳索和安全带的攀爬,其风险必然是致命的,属于岩石上最极限的冒险。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引起误判,导致惨剧发生。一阵风,一块下落的碎石,一只来偷吃饼干的鸟儿都有可能令攀爬者失去平衡,从几百米高处坠落身亡。就像Alex在影片中伤感的提到,大多玩儿无保护独攀的运动员都去世了,包括许多曾一起搭档的顶尖选手。他们不仅仅是登山伙伴,更是挚友……

Alex一战成名的Free Solo挑战要追溯回,23岁的他在愚人节当天完成月华拱壁独攀震惊岩圈。随后他越战越勇,一路刷新全国著名岩壁线路的首次无保护独攀记录,连攀速度记录等,改写了攀岩这项运动的极限。

在影片《徒手攀岩》中Alex挑战的地点位于优胜美地(Yosemite)国家公园的酋长峰,(ElCapitan)这里从未被人无保护独攀征服过,也早在他的计划之中。每当Alex想要突破自己极限的时候,都会回到优胜美地的山谷里。“优胜美地拥有干净的花岗岩岩壁,高耸庞大、攀登难度高,为当今最好的攀岩者提供了几乎没有限制的挑战。比如,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尝试过无保护独攀酋长峰上任何一条路线。”Alex几年前还在他写的攀岩经验分享书《孤身绝壁》中表白优胜美地和他的“上帝”酋长峰。很快,他自己刷新了这项历史记录。

户外极限运动的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它帮助人们逃离一切世俗和喧嚣。在悬崖峭壁之间,渺小的人类绷紧那丝神经纤维,不断重复着高风险的肢体运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阻隔了所有的烦恼。如果你知道失误即死亡,便不会出错了。

“耳边有微风吹过,我感觉自己踏入空中,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我百分之一百的确定,我不会脱落,正是那种确定感让我不会脱落。”对了,医学界专门“抓”他去做过科学研究。核磁共振的结果发现他脑内的扁桃体和普通人不一样,这也印证了Alex对恐惧的理解和控制力确实异于常人。

群山的召唤让这个有胆有谋的少年一次次战胜恐惧,踏上征途。

《徒手攀岩》由亚裔美籍导演金国威(Jimmy Chin)和他的拍档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联合执导,历时两年多完成全部拍摄,真实记录Alex从训练到登顶酋长峰的全部过程。这是继《攀登梅鲁峰》(Meru)之后两位导演第二次紧密合作,同样聚焦极限山地运动。《攀登梅鲁峰》讲述了Jimmy金国威与他的两位同伴征服喜马拉雅梅鲁峰的过程。影片摘走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却没能获得奥斯卡的亲睐。

Jimmy金国威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黄金单身汉之一,他是一位知名冒险家、登山家,同时还作为专业摄影师为《国家地理》杂志、大型运动品牌拍摄图片和广告,是一位冉冉升起的电影人。

,他在一次聚会中与Chai相识,顿时被这位来自纽约上东区的睿智女性吸引。当时他正在为自己与另外两位同伴冲顶梅鲁峰失败的经历而苦恼。Jimmy金国威把自己拍摄的喜马拉雅高海拔登山素材发给Chai希望得到一些专业的建议,没想到三个月后才收到回复。漫长的等待让他以为Chai既不对自己感兴趣,也不喜欢他拍的素材。

Chai在访谈中完全否定了Jimmy以上两种猜想,当时她只是带着头盔,穿着防弹背心在枪林弹雨的科索沃拍摄自己的纪录片。等她回到纽约浏览过所有素材之后,兴奋的告诉Jimmy她看到了一部纪录长片电影的可能性。

后来两位导演的合作不可遏制的发展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开始约会了。意外的关系变化令Chai对两个人继续专业合作感到迟疑,最后却无法控制自己,闭着眼睛跳上了这艘船,因为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这位毕业于普林斯顿比较文学专业的美女混血导演的毕业作品曾获得Tribeca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那时的她只有24岁。在短暂跟随大师Mike拍摄了电影《Closer》之后,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纪录片拍摄并稳定的产出优秀的作品。

Jimmy非常直白的表态如果没有Chai的专业支持,他无法完成这些作品。两位导演分工明确,Jimmy负责组织专业的拍摄团队,自己也扛起机器在一线跟随Alex攀爬同时进行拍摄。而Chai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克制来确保影片的准确性,在后方组织采访和梳理影片线索。

《徒手攀岩》两年多的制作过程中,拍摄和剪辑始终并行。 Jimmy甚至发现了Chai和Alex两个人身上某种神奇的相似之处。“她电影的剪辑谨慎且细腻。在尝试所有一切之前绝不会回头。这显然就是登山者的特定思维模式——她不会放弃。”

当Alex开始严肃考虑关于酋长峰的无保护独攀冒险时,他已经成为户外题材影片市场上的焦点,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广告、社会活动之中。只要画面里有Alex在爬山,必定能立刻锁住观众的眼球,令人无法再移动半步。最终Alex还是选择了与自己相识多年的Jimmy带领的国家地理团队,因为他相信Jimmy和Chai在意这个故事,而且能够以一种不妥协其安全的方式记录此次尝试。

记者Lisa Chase的一篇报道补充解释了Alex这次至关重要的选择,他在大多数电影中,只是在为品牌做事。“你来到岩壁,进行拍摄,反复攀登17次。”但是Chai不一样,Alex第一次与时刻关注真实的人一起工作,这令他感到安心。

更加分的是两位导演的职业背景互为补充,非常清楚另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事情。Jimmy认为这使得“碰撞的世界行之有效的运行。”两个人于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拍摄《徒手攀岩》时出生了。

Jimmy回忆起自己有一天在外拍摄时接到正在剪辑室里拼接素材的Chai的电话,“我刚刚把《徒手攀岩》变成了一个爱情故事。”“太好了!”Jimmy愉快的回复道。当你选择与某人组团打怪时,信任是尤为重要的筹码。

拍摄一部关于极限运动的纪录片本身就是一项极限运动。摄制组需要大量的素材支撑故事的发展与人物塑造。Jimmy作为一位具有户外经验的探险运动员和职业摄影师,他希望影片保留一种经典的电影风格,这需要大量技术和实操拍摄的突破。

首先,由于拍摄题材的特殊性,所有的摄影师必须是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攀岩者。也许一个攀岩者可以被训练成一位摄影师,但是拍摄可没有时间等候一个摄影师从零开始学登山。

此外,当摄影师被吊在几百米的高空,他们每个人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拍摄单位,做自己的摄影助理,完成精准对焦工作的同时还要确保镜头的平稳运动。要知道,摄制组选择的Cannon C-300相机加上17-120mm变焦镜头可是一套大家伙,导演开玩笑说没想到拍完全片只砸烂了两台相机。

整个摄影组需要不断的反复跟随Alex训练来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保证“隐形”拍摄,把对Alex的外部影响降到最低。虽然Alex的无保护攀岩行为让所有的人手心冒汗,但是登顶酋长峰的想法已经萌生出8年之久。长达两年的有保护攀岩练习使他可以默背下在岩壁上的所有动作的细节。对于拍摄团队也是如此,好像大家排练了一出规范的舞蹈表演,只不过这次舞台在纯天然的悬崖峭壁上。

每个摄影师都清楚的知道他们要抓到的镜头是什么,在什么方位需要如何拍摄,何时移动,何时推进,练到最后都是程式化的。Chai特地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每次路过某个洞的时候,某只鸟总在那里;把手伸进某处岩石的裂缝,已经有三只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Alex冲顶挑战当天,5位摄影师潜伏在岩壁上时刻准备着进行拍摄,一支三个人的跟拍小组留守地面。另外还有一架直升飞机负责岩壁的全景拍摄和Alex攀爬过程的航拍,一共9台相机同时纪录主人公的疯狂冒险。讽刺的是,挑战当天在地面拍摄的摄影师其实是训练演习时在岩壁上跟拍Alex最频繁的人,但他不幸两周前陪女朋友滑冰把腿给摔坏了,只能待在大本营。嗯,看来有时候平淡无常的生活也是危机四伏啊……

这种“消失“的拍摄方式为Alex提供了他最需要的自由和自在。“他希望被拍摄,但是他不希望感受到被拍摄。“由于拍摄团队都是与Alex相熟且亲近的朋友,没有人能够忍受有可能会拍摄到Alex掉落山壁遇难的情景。每一个人在拍摄时都承担了频临极限的心理压力,却要表现的云淡风轻,生怕影响到Alex的发挥。

Alex自己一个人在大森林里训练的时候,经常坐在房车里思考,一想就是一整夜。他没有别的其他工作,无需像都市人一样朝九晚五奔波生计。但是攀岩是一份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工作,他发呆思考的内容就是攀爬的方式和路线。这就是他所谓的准备的一部分。“对我来说,无保护独攀大岩壁最主要的就是做准备。实际上,在攀爬前的日子里,我已经完成了攀爬必须要做的功课。当我一旦开始攀爬,所要做的仅仅是执行。”

生活中的Alex就像一个大金毛,总是需要找事情做。他和同伴去攀岩的时候如果遇到糟糕的天气不得不待在帐篷里,他会变得异常烦躁,不停的提起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好日子。这时Alex的同伴扔来一本关于地球地理的书,告诉他今天的任务是在睡袋里看书。于是,Alex变得乖巧,把900页文字在一天内通读透彻。一个多么无趣,又多么有趣的人!

攀岩事业的成功使得Alex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他只要接拍两天的商业广告,便能挣到贫苦地区人们一辈子的薪水。Alex在南非乍得和队友一起探险时,看到当地的落后与贫穷,下定决心用自己攀岩所得创办基金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而他自己始终过着极简的生活,每个月的花销不会超过1000美金。是这项极限运动把Alex这个害羞的大男孩带出了自己闭塞的圈子行走四方,最终跳出狭隘的小我,变得更加谦逊平和。要知道,最开始他选择无保护独攀,也是因为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话啊!

或许对与极限运动挑战者的家人来说,攀岩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在肚皮之外,忽略个体需要肩负的社会与家庭责任。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带着某项天职来到这个世界,又怎能放弃所爱浑浑噩噩走过一生呢?况且,像Alex这种没有参考价值的特例小孩,95%的时间都是带着保护绳在不断的准备练习的。“我其实只会冒一次险,就是真正裸攀的那一次。”

《徒手攀岩》承载着丰富的登山哲学与美学,当观众们看到某个人有如此疯狂的理想并付出行动去实现时,收获了极大的精神满足。Alex因为有了铁杆摄制组的陪伴,在征途上不再孤单。导演挺着大肚子完成长达8个小时的采访,当她听到观众亲口告诉自己Alex故事激励他们走出一个又一个人生困境,无尽的满足和成就感冲淡所有拍摄的苦难。

当电影院里片尾的字幕伴随音乐冉冉升起,久久不能平静的观众们呆坐在原地,纳闷刚刚看完的到底是纪录片,还是恐怖片?直到影院的工作人员们拿着扫把走进来,满地划拉爆米花含蓄的清场,大家才不情不愿的站起身,重返现实世界。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第4篇

孤身绝壁,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只凭借手脚,勇士和疯子混合体,有人赞叹他们是英雄,而有人视他们为病态,是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样的运动和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人类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而这群人是异类,始终反其道而行,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他们的心理是扭曲的。在纪录片中,主角亚历克斯参与了一个医学项目,大脑成像显示,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区域与常人完全不同,对于可以使大多数人产生刺激反应的内容,他无动于衷。他自我调侃,“我的大脑完整吧?”这个项目只是想弄清楚为什么有人对于极度危险如此着迷,但仍旧没有什么确切答案。

《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注目着一些极度危险的时刻,却有着一个异常安静的主角。亚历克斯是个清瘦的小伙子,有着深色头发和巨大的黑色瞳孔,他与世界始终隔着一层难以名状的隔膜,不会被外界影响,也不屑于对旁人解释自己。他只是要做徒手攀岩这件事,没什么可说的。他也会有“正常”的恐惧,对于一座向往已久的岩壁心生胆怯,但他终究还是要爬上去。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标准的结构,主线记录了亚历克斯征服不可能任务——酋长岩之巅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他的回忆、自述以及家人、恋人和朋友们的采访,追溯了他的童年和成长经历。这个故事的核心本身就是一个奇观,人们不知道下一步自己将见证奇迹还是见证毁灭。在这个故事的背景中,穿插着很多同伴的讣闻,一个个著名的攀岩者死在一处处绝壁之下,这究竟会给圈内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每个人在岩壁底端登上第一脚的时候,到底是带着必胜的信念还是怀揣着赴死的决心?这是属于他们的谜。

《徒手攀岩》中有一条隐线,关于亚历克斯的情感,他自小生活在一个关系不太亲密的家庭中,从没被父母拥抱过,他承认自己的阴郁,但也并不太以此为意,他依靠攀爬绝壁成名之后,出书、演讲,但仍然居住在一辆房车里,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成立了基金帮助贫困的人们接通电力,他也经历过一些感情,但最终不了了之,而如今有了一位稳定的女友。你看,这些回溯像是心理分析,但最终也无法导出什么结论,有时与众不同,有时也与常人无异。其实,人类基因中总有自毁的倾向,烟草与酒精,速度与激情,其实哪一项也都很危险,只不过徒手攀岩将自毁的可能性变得显性有放大到极端。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件事情能让自己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对于亚历克斯以及他的伙伴们而言,徒手攀上峭壁是唯一的自我体认和自我认同的途径。这些登山者们有一些慢慢老去,不再能重登岩壁,有一些死于壮年,而以他们的标准去审视一生,那些坠落于山崖的和那些老病于床榻的,哪一种才算圆满?这是属于他们的又一个谜。

亚历克斯开始登攀酋长岩的时候,拍摄团队也在做着准备,那些人也都是登山者,是他的朋友,在摄像机后面,有时,他们不忍去看,这个团队要记录下朋友的壮举,但也可能会目击死亡,好友从山崖坠落的最后一瞬将永远蚀刻进他们的大脑,永不消逝,那将会是怎样的记忆。没有什么工作比这个更残忍,他们工作的常态是注视生与死的相切线。

电影《徒手攀岩》首映观后感影评 第5篇

单人徒手攀登酋长岩

堪称“攀岩界登月之举”

电影《徒手攀岩》曾斩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等多项大奖。讲述了著名“徒手攀岩”(也称“无保护攀岩”)大神亚历克斯·霍诺德挑战徒手攀登酋长岩的经历。

酋长岩号称是全球最难攀爬的路线,耸立于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是一块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酋长岩岩壁高约3000英尺,几乎呈90度山体,高耸入云壮阔伟岸,是全世界攀岩爱好者都想征服却无法征服的圣地,有“攀岩界的宇宙中心”之称。

亚历克斯·霍诺德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不依赖任何器具的情况下单人徒手攀登酋长岩,用时3小时56分完成,这是世界首次并且是唯一一次的壮举,堪称“攀岩界登月之举”。随着亚历克斯的步伐,观众仿佛也同时经历了一场“生死挑战”,“一边感慨大自然的壮丽,一边是几乎90度直角的悬崖视角令人手心冒汗,真切地体会到了极限运动的高能魅力。”

美国权威媒体毫不吝惜对这一人类壮举的赞美之词,《纽约客》评论称此举是“应当载入人类成就史册的又一篇章”。

8位攀岩摄影师

执镜用生命在拍摄纪录片

实际上,攀岩的过程不容易,拍摄攀岩的过程同样也是一项挑战。由“职业攀岩者”组成的拍摄团队和亚历克斯一样面对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极限挑战,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多名摄影师像攀岩者一样悬吊在几百米的高空,跟随亚历克斯的攀岩路线不断移动机位、调整角度。影片制作周期长达807天,由8位专业攀岩摄影师共同执镜完成拍摄。也引得观众们赞叹不已,“根本就是用生命在拍摄纪录片”。

对于为何要冒险拍摄这部电影,伊丽莎白表示是亚历克斯的故事吸引了他们:“我们想要描述的就是有很多恐惧需要克服的小男孩亚历克斯,他害怕吃蔬菜,害怕拥抱……但后来他找到了方法克服这些恐惧……最终攻克了人生一座高峰。我们觉得这部电影不光适合攀岩家或者户外爱好者看,也适合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攀岩的意义不只在于攀登,在攀爬的过程中你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可能性、鼓舞人心、追求梦想。”

克服恐惧最大的技巧

大神透露就是不断训练

影片以大量篇幅记录了亚历克斯·霍诺德细致入微的准备过程以及他与女友的生活点滴。面对徒手攀岩这项死亡率极高的极限运动,他必须以性命作为赌注,以上千次的练习克服岩壁上的一个个难关,与此同时也要懂得及时放弃和自我调整。

发布会现场亚历克斯亮相与观众交流。作为“攀岩界的神级人物”,亚历克斯表示,挑战3000英尺岩壁,克服恐惧最大的技巧就是“不断训练”。亚历克斯表示,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自己对攀岩本身的恐惧只有2分,因为经过了两年坚持训练和准备。至于克服恐惧的方法,他坦言“最大技巧就是不断训练,直到不再害怕恐惧”。

对于大家关心的为何要做这么危险的徒手攀岩,还能无视摄像机,亚历克斯说并不是自己学会了如何无视镜头,“而是我对整个摄影团队非常信任,因为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在攀岩时,根本不会注意到镜头的存在。”

亚历克斯表示攀岩已经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存在的意义之一。“我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带绳索试攀爬、记录和熟悉每一个岩点,以及无数次失败基础上的,在这次挑战之前,我几乎做到了我所有能想到的准备和训练,我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影片在IMAX大银幕上超强的视觉冲击震撼着观众的眼球,观众可以将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见证这一挑战人类极限的伟大壮举。现场亚历克斯也表示,看完电影感觉IMAX是最接近他自己真实登顶时的画面和感觉。

《徒手攀岩》观看有感

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徒手攀岩》,9月6日在国内上映,而在之前,早已经在美国上映时就获得了大量的好评和口碑,可以说是火遍了整个美国。《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让人的震惊有多大,可以说是攀岩界的登月也不为过,精彩程度毋庸置疑了,其高潮部分的每一帧都徘徊在生与死之间。

单单看《徒手攀岩》中男主的这份勇气,就如第一次登月的那种视死如归的坚决。当然影片的表达的却不仅仅是他的这种勇气。说到纪录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真实性,而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是没有添加任何的特效。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总是让观众那么着迷的一个原因了。它往往能从另一个角度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美。

而这部《徒手攀岩》的画面堪称恐怖片,国内票房让人堪忧?其实不然。对于没有见过的画面和没有见过的美,人们总会抱着一种好奇和尝试的心态去追寻着。这用生命换来的画面,无疑十分容易吸引到别人的目光,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得到,即使不能做一个创造者,那么也会愿意做一个见证者,欣赏别人带来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美。

其实极限运动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像这部纪录片《徒手攀岩》中男主那么火的人却少之又少。早在国内的极限运动达人吴永宁也火了一把,但是不久之后因为一场事故终止了他的极限生涯。在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心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勇气了,然后往往“运气”可能也成了他们一大需求。因为“运气”很可能就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极限运动的“勇士”用勇气和运气挑战他们的整个极限生涯,当然许多人也会因为许多的顾及或者各种原因退缩了,而也有的人也因为运气不到位失败了。所以真正挑战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那些退缩的或者失败的,也会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徒手攀岩》完全是攀岩界中一次史诗性的成功。

那么《徒手攀岩》这部影片最具争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了。众所周知,这种极限运动的纪录片的拍摄难度也十分的大。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拍摄的,那么就需要一个信得过的团队进行辅助拍摄。在《徒手攀岩》中男主为了拍摄,就需要请自己的朋友进行拍摄。但是作为男主的朋友,看着男主随时可能落下悬崖摔死的画面,基本都是拒绝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提心吊胆看着自己的朋友面临这种危险,当时可以说是很难凑齐一个团队。这就是其中之一的友情。

在《徒手攀岩》这部影片当中,用了前面的80分钟进行铺垫,而对于其最精彩的只在后面的20分钟。对此会有网友觉得太多余,其实不然。在前面的80分钟看到了男主的生活环境,从小被要求完美,长大之后依然保持了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而对于他所追求的事情,开始家人是反对的,但是后来还是支持了男主的梦想。这就是其中之一的亲情。

而《徒手攀岩》中受到争议最大的,那就是男主的爱情。在影片的前80分钟的铺垫中,可以看得出,男主的女友是一个比较物质的人,对于男主来说可以说得上不算真爱了,对此很多网友就会指责他女朋友。但是在男主的眼里却不一样,作为一个极限运动的人,他对于许多的“欲望”都看得很淡了,眼中更多的是自己攀岩的梦想了。

《徒手攀岩》freesolo电影影评及观后感悟 第6篇

徒手攀岩,世界十大危险运动之一,在这项没有任何保护机制的运动下,攀岩者无法出现一步差池,后则便会危及生命。

于我看来,这无异于是给予疯狂者——那些无法融于常人,难寻普通人常有的情绪的人的挑战与尝试。

正如影片中所提到的,热爱这项运动的人很少,因为大部分人已经死了。是否徒手攀岩者总有股悍不畏死的气魄,以迎面一座座的山峰与挑战?

姑且将这个问题抛开,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喜爱这项运动的是什么人?

无比的凌驾于生活的热爱

超脱于普通人的世俗观念

天才的偏执与疯狂的天才

孤独的游者

是我们不可揣度不可理解的人

心系天地

超脱自然

他们怕死吗?怕!

P是唯有热爱才能使其感受生命的意义

这意境是宁静的冒险

如使我的生命没有攀岩那其便索然无味不如去死

全部精髓

自由的独唱

乔祉璇

这是一种境界。

徒手攀岩是一项难度系数高,危险系数极大的运动。热爱这些运动的人不断地挑战极限,与自然抗衡。无数的人付出了他们的生命。痴迷于与这些陡峭而不同寻常的峤岩“约会”。这是一件令他放松而享受的事。他可以专注地完成他的梦想,不受任何限制。攀岩是他的一部分。是有孤僻的他的一种交流与抒发情感的方式。所以他把它称为自由的独唱 。完成极限运动是一件常人完成不了的事情。这需要你真正的热情,精神无比集中,费脑力与体力,不能犯错,否则将是致命的。这是一场生命的堵注,你的任务是保持一切的平衡,达到极致。而许多偶然因素会打破平衡,所以,达到的是一种境界,自由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唱出自己的声音。

《徒手攀岩》首映观后感影评 第7篇

在首映现场,包括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和青年演员李纯、张淞、易大千在内的文艺界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和其他嘉宾济济一堂,一起共享这部奥斯卡级别的视觉盛宴。8月31日,《徒手攀岩》将开启全国30城IMAX点映活动。

主创亲述幕后难事

首映礼当天,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导演身着一身白色连衣裙,彰显本人轻松心态的同时不失大气端庄,虽然只能用英语与观众交流,但华裔的身份让颜值超高的她同时拥有独特的东方之美,现场观众笑称她是“被导演才能耽误了的女演员”。导演在与观众的交流中说到:“能够回到中国宣传这部电影十分的激动。”而亚历克斯·霍诺德以一贯的运动风格服装出场,亚历克斯甚至表示他当天所穿的鞋子和拍摄《徒手攀岩》时的是同一双,虽然身为“世界徒手攀岩第一人”,亚历克斯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仍然令人钦佩不已。两位嘉宾在与现场观众亲密的映后交流中分享和探讨了有关攀岩、电影和人生选择的理解与思考,亚历克斯·霍诺德一改片中内向平和的性格,幽默诙谐的解答了现场观众对于他、对于徒手攀岩的种.种好奇。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导演在现场介绍了《徒手攀岩》的拍摄难点: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层面。导演表示:我们的电影拍摄了很多的故事,是一个小男孩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将他克服恐惧的天赋应用在攀岩中,无论亚历克斯成功挑战酋长岩本身还是《徒手攀岩》的拍摄,都是各自领域的一次“壮举”。“《徒手攀岩》并不是一部只适合攀岩爱好者的电影,因为我们每个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亚历克斯对此倒是表示的相当轻松:攀岩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我存在的意义之一。他还说到:“徒手攀登的难度对我来说和别人一样,包括以此带来的恐惧感。我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带绳索试攀爬、记录和熟悉每一个岩点,以及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在这次挑战之前,我几乎做到了我所有能想到的准备和训练,我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对于可能永远无法体验徒手攀岩的观众亚历克斯说到:“我虽然是唯一一个徒手攀登酋长岩的人,但在电影里,在IMAX银幕之上,大家都是随我一道攀岩登顶的人。”

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在观看过影片后表示:“会尽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给自己打气,让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观众,敢于二刷这部电影。”史航老师的发言引发观众笑声一片,整个现场观众都从观看电影的紧张氛围中轻松起来。

“荣耀登顶”幕后特辑现场首发

除了提前观赏到奥斯卡获奖佳作,首映礼现场的观众更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大礼:在大银幕上观赏了《徒手攀岩》“荣耀登顶”拍摄特辑,这支特辑可能是至今世界范围内在IMAX银幕上的唯一一次播放。“荣耀登顶”拍摄特辑展现了亚历克斯登顶酋长岩的珍贵幕后画面,既有《徒手攀岩》另一位导演,同时也是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丈夫的金国威拍摄前的精心准备:“每一个细节都要检查两次”;也有有过酋长岩攀登经验的摄影师麦基·谢弗的拍摄心路:“我知道那些岩点有多滑,我知道这样做有多不安全”,“我不想看到他坠落身亡,那样的记忆太可怕了”。

在影片中,悬崖峭壁上的亚历克斯身边几乎只有鸟儿飞过,但在镜头背后,是8位同时兼任攀岩家和摄影师的拍摄团队的共同协作。彼此的信任与激励,正是亚历克斯与整个团队能够制作出这部伟大影片的基础。在特辑中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导演对此做了完美的总结:“攀岩的意义不止在于攀登,在攀爬的过程中你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可能性、鼓舞人心、追求梦想。”“发生的事有助于巩固一种信念,只要努力得当,你就有可能实现梦想,你就可以克服恐惧。”正如特辑中一位摄影师对亚历克斯所说:“是你激励了我(拍摄这部影片)”,这样亲密无间的信任与激励令人动容。坐在观众席上的亚历克斯也是首次观看这支特辑,回想起拍摄期间发生的种.种,回想起和拍摄团队亲密默契有如伙伴的关系,亚历克斯表示“这正是影片成功的契机之一。”

第9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徒手攀岩》将于9月6日全面登陆国内院线,预售已全面开启,同步上映IMAX和中国巨幕版本。8月31日,《徒手攀岩》将开启覆盖全国30座城市的IMAX版本点映活动。

2019《徒手攀岩》观看心得

在上映的电影《星际迷航5:最后的边疆》(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里,科克船长以无保护攀岩的方式攀上了酋长岩(El Capitan)。

尽管从小就是“星际迷航”系列的粉丝,《星际迷航5》看过不下十次,但一来没去过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二来不是在大银幕上观看此片,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仅仅是——这位离舰休假的船长时刻不忘磨练心智,以及攀岩看着挺刺激的。这种感受与观看《碟中谍2》开头,阿汤哥帅气地无保护攀岩,似乎别无二致。

Yosemeti,又译约塞米蒂

直到在IMAX厅里看了纪录电影《徒手攀岩》(Free Solo),我才稍稍理解这项被称为“小众中的小众运动”的魅力所在。用片中一位攀岩家汤米·考德维尔(Tommy Caldwell)的话来说:“想象一下,这是一场奥运金牌争夺赛,如果你得不到金牌,你就得死。这就是无保护攀岩运动。”

《徒手攀岩》记录了攀岩家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花费3小时56分钟攀上2900英尺(约883.92米,注,高度与时间均为官方确认的数字)的酋长岩“顺风车线路”(Freerider)的全过程(尽管片中仅用片尾13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展现),同时探讨了什么是无保护攀岩,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无保护攀岩。而后两者显然比记录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无保护攀上酋长岩,更有意义。

在观看《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之前,可能需要了解一些背景,这或许有助观众观影时理解亚历克斯在片中呈现出的微妙心态变化。

1869年,早期环保活动家约翰·缪尔(John Muir)首次以无保护攀岩方式攀上了位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内的教堂峰(Cathedral Peak,919英尺,约280米),无保护攀岩这项运动至此诞生,而这项被称为“Free solo climbing”或“Free soloing”的运动,从一开始就与环保主义、挑战自我等价值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因为无保护攀岩运动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危险性,虽然从攀岩圈内部来说,对于每一次突破性的无保护攀岩都大加溢美之词,但在圈外却广遭非议,认为这项运动本身就给其他攀岩爱好者传递了错误且危险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生产能量棒出名的Clif Bar公司在解除了与5位无保护攀岩者的赞助合同,其中之一便是亚历克斯·霍诺德。

可以这么说,在欧美的流行文化里,对于无保护攀岩者存在某种悖论,一方面认为这些人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另一方面又在赞美无保护攀岩里的“超人”一面,本文前述的两部电影《星际迷航5》《碟中谍2》恰是这种“超人”观念的注脚。

而亚历克斯为什么要去无保护攀岩酋长岩西南坡的“顺风车线路”呢?(注,酋长岩北坡是可以徒步走上去的)

你会在《徒手攀岩》里看到两个答案:一个有点冠冕堂皇,那是亚历克斯自己说出来的,他把参与无保护攀岩这项极限运动定义为“武士精神”,一种美国人理解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即在以生命为赌注的攀登中,获得完美的体验,哪怕这种体验有如樱花绽放般短暂。“我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步步向更大的目标迈进,终于到了今天,即便看似疯狂的目标也成为可能了。”他说。

而另一个答案却并不美好。当观众通过亚历克斯对于自己童年的讲述,你能了解到糟糕的父亲教育方式,也能隐隐发现他或许存在某种心理隐疾,而无保护攀岩是这个童年并不快乐的少年找到的发泄方式,他通过一次次无保护攀岩,寻找到了心中的平静,他又希望通过这项运动证明自己,但只是证明给自己吗?片中有句台词似乎是一个窗口——当他在无保护攀岩界小有成就时,“可惜父亲(死了)看不到了。”

酋长岩,这块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是攀岩爱好者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徒手攀岩》纪录片也在说明一点,亚历克斯攀上酋长岩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漫长的训练与缜密的准备才实现的。

如果看过纪录片就会发现国家地理频道的记者一直就在亚历克斯身边,不妨重读《国家地理》杂志是如何

“霍诺德选择通过Freerider线路登上酋长岩……这条线路共有30段,难度非常大……这是一条崎岖的线路,沿线布满大量裂缝和缝隙,有些很大,有些还没有指关节宽。在攀登过程中,霍诺德把身体挤入狭窄的裂缝,趾尖踩在火柴盒宽的壁架。在有些地方,要仅凭指尖挂在岩壁上,身体则悬在空中。Freerider线路对攀登者的各项体能都是极大考验——手指、前臂、脚趾、腹部力量,还有身体的灵活度和耐力……霍诺德之所以能如此镇静,部分原因可归结于他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此外,他还会花费数小时反复识记每一个关键绳距中的确切手脚放置点。霍诺德是一个勤劳的记录者,每天都会仔细记录自己的练习情况,并通过一本详尽的日记评估自己每一次攀登的表现情况。”

从豆瓣到烂番茄,我发现中外观众对于《徒手攀岩》的评价都是相似的,虽然总体上都在赞美这部纪录片给人带来的震撼感,但又对无保护攀岩这项运动颇有微词。正如《Vanity Fair》的专栏作家理查德·劳森(Richard Lawson)所言:“敬畏这个男人的成就,又害怕他成为他人的榜样。”是啊,这部纪录片如果能够“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人,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2019《徒手攀岩》观看体会

8月30日,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徒手攀岩》首映,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携影片主人公、传奇攀岩家亚历克斯·霍诺德亮相。影片将于9月6日上映,8月31日,《徒手攀岩》将开启全国30城IMAX点映活动。

电影《徒手攀岩》讲述了著名“徒手攀岩”(也称“无保护攀岩”)大神亚历克斯·霍诺德挑战徒手攀登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巨型岩壁——酋长岩的经历。

酋长岩耸立于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是一块全球最大的花岗岩巨型独石。酋长岩岩壁高约3000英尺,几乎呈90度山体,高耸入云壮阔伟岸,是全世界攀岩爱好者都想征服却无法征服的圣地,有“攀岩界的宇宙中心”之称。

亚历克斯·霍诺德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不依赖任何器具的情况下单人徒手攀登酋长岩,用时3小时56分完成,这是世界首次并且是唯一一次的壮举,堪称“攀岩界登月之举”。美国权威媒体毫不吝惜对这一人类壮举的赞美之词,《纽约客》评论称此举是“应当载入人类成就史册的又一篇章”。

《徒手攀岩》的拍摄过程同样是一次“壮举”:影片由华裔伉俪导演金国威与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共同执导,制作周期长达807天,由8位专业攀岩摄影师共同执镜完成拍摄。

对于为何要冒险拍摄这部电影,伊丽莎白表示是亚历克斯的故事吸引了他们:“我们想要描述的就是有很多恐惧需要克服的小男孩亚历克斯,他害怕吃蔬菜,害怕拥抱……但后来他找到了方法克服这些恐惧……最终克服了人生一座高峰。我们觉得这部电影不光适合攀岩家或者户外爱好者看,也适合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攀岩的意义不只在于攀登,在攀爬的过程中你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可能性、鼓舞人心、追求梦想。”

对于大家关心的为何要做这么危险的徒手攀岩,还能无视摄像机,亚历克斯说并不是自己学会了如何无视镜头,“而是我对整个摄影团队非常信任,因为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在攀岩时,根本不会注意到镜头的存在。”

《徒手攀岩》观后感精彩影评 第8篇

画面震撼,叙事冷静,去掉抓马的“幕后”部分,只从这个顶尖选手自身愉悦角度出发,不产生刻意的共鸣,却会被“沿途平常人看不见的美景”给感动。最重要的一天开始时,没有任何刻意的仪式煽情的语言,才凸显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最终freesolo的三十分钟,在壮观的镜头视角和清晰的呼吸声音中,观影体验达到高潮,无不手心冒汗。电影纪录也就在“挑战”体能和头脑中,爆发出生命来源于个体的自由,倍增攀登高处的意义。

有些人追求幸福,有些人寻求突破,多元化的世界才会活跃地健康发展。比如,亲密关系的磨合,有时候就是在共同寻找这种认知落脚点。所以,征服这个世界之前,先征服自己。

《徒手攀岩》观后感精彩影评 第9篇

标题Free Solo,即无保护攀岩,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赤手空拳地攀岩。片中的男主人公亚历克斯就试图一口气爬上高达900多米、岩壁几乎垂直的伊尔酋长岩之巅。在影片的前八十分钟,他几乎都在反复测试、训练攀爬这座高峰。片子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的在生理和心理上作出的准备。

片尾,亚历克斯终于越过极限平面和怪兽大裂缝,一个长焦镜头对准攀上岩间的他。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中,没有人可以忘记这一幕:在航拍阔远的视域里,一半是苍翠的峡谷树林,一半是垂直岩壁的顶端。脚步轻盈地跃上山顶的平面,亚历克斯的身体像一个黑红的微缩点,和被他征服的山峦相比如此渺小,但又因他的渺小让人更感震撼。

影片结束后,我和朋友说:他爬的这个优胜美地,不就是我们四年前一起去过的那个国家公园吗?她回道:是啊,你不记得了吗?当时我们爬的那座山,就在伊尔酋长岩对面,爬上去就可以看见了。可就算是那一座更矮的,我们也半途而废。

我想了想那个下午精疲力竭的日落,只有长叹一口气,觉得人比人气死人。

看完电影,大多数观众都会和我在前文中一样,生发出对极限运动者的钦佩。他们是孤胆英雄,是不服输的追梦人,是赤诚和伟大。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除了亚历克斯的冒险之外,另一样始终无法被我忘怀的存在,是始终凝视着他的摄像机。

纪录片导演金国威早前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有着丰富的户外经验和户外运动的拍摄经验。此番要拍摄一个攀岩者,他要求所有的摄影师也同时要是资深的攀岩者。唯有如此,才能最清晰地记录下这场峭壁上的冒险。

在影片中,摄像机很多时候是隐形的。大多数时候,观众只能看见亚历克斯一个人在岩壁上攀登,而看不见拍摄团队的存在。只有在幕后花絮照里,被悬挂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大显神通的摄影师们才一一显形。

这种“隐形”的跟随对于亚历克斯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把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摄制组始终跟随着亚历克斯的攀岩训练。在他渐渐摸索出伊尔酋长岩的轮廓的过程中,摄制组也逐渐找到了最合适的拍摄角度。在最后的攀岩当天,我们看到的镜头,是由5位岩壁上的摄影师、3个留守地面的跟拍摄影师和1架负责航拍的直升飞机提供的。

然而,极限运动的性质,让摄像机的凝视始终暗含伦理学的隐忧。虽然用亚历克斯的话说,他喜欢区别风险与后果两个词。即当他攀岩的时候,他会倾向于想,他摔下峭壁的风险几率,其实很小,而不是想他摔下去的后果会十分严重。但无论如何,作为无保护攀岩者,他失手的可能都无法忽略,更不用提片子列举出的他许多已经遇难的前辈了。

于是影片记录的,其实是一个有高概率死亡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镜头的注视是否道德?或者说,怎样的镜头注视才可以是道德的?

早在1959年法国新浪潮的先驱就讨论过影像和伦理的关系。吕克·慕莱说:“追踪镜头(track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随后是戈达尔更著名的宣言:“横移镜头(travelling shots)是一种道德问题。”这些宣言主要和当时电影对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处理相关。他们认为,横移、特写镜头消弭了观众和主体,也就是屠杀遇难者间,本应存在的距离,因此既失去了对主体的尊重,也失去了观众对历史事件形成自我感知的自由。

镜头的选择之所以格外需要审慎,正是因为电影所展示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看过《天堂电影院》的人都会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小男孩多多从放映师那里得到了一些电影胶片。他把胶片存在盒子里,但胶片易燃,差点引发了火灾。

这是一个再显而易见不过的隐喻:正如菲林易燃,电影确实可以危及现实,即它展示的主体。

尽管摄像机大部分时间保持隐形,《徒手攀岩》里也承认过这一点。影片到中段的时候,亚历克斯曾尝试过一次无保护攀登,但半途而废了。随后,镜头记录了摄制组成员间的一次对话。其中一位成员忧心忡忡地说:“只有当亚历克斯真正有自信和安全感的时候,他才能自如地应对摄像机和其他人在场。而这正是拍摄的窘境。这窘境从未被突破:只要我们有人在,就必定有所不同。”

然而意外的是,金国威说:“去年他回心转意(指放弃攀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说明,我们的在场没有给他硬着头皮上的压力。这真的让我放心不少。”

这是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对话。正是这段对话减轻了影片在剥削纪录片主体,或把他的探险和可能的死亡用作奇观和卖点的嫌疑。导演不因亚历克斯的放弃而失望,因为比起作为纪录片主题的攀岩是否能在短期内完成,他更如朋友般关切亚历克斯的生命。

影片进行到亚历克斯最后的历险。留守在地面的摄制组和他们的长枪短炮第一次集中出现,与岩壁上的亚历克斯穿插对照。多数时候,摄影师沉默地注视着镜头里的亚历克斯,但在后者要以几乎违背人体工学的方式通过怪兽大裂缝的时候,摄影师也忍不住要背过身去。他摇着头对同伴哀叹:“真不敢相信你们还敢继续看。噢不,我不想看,我不能看。”

当亚历克斯终于有惊无险地通过最后一个关卡时,一个摄影师感慨:“今天是亚历克斯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天。”另一个已经被吓到虚脱的同伴回应道:“这绝对不是我最精彩的一天。我受够了,这是最后一次了,我们再也不要做这个了。”

在这过程中,导演金国威则完全缺席了。他的声音只在画外通过通讯设备出现,小心翼翼地向自己的同僚确认:他通过极限平板的时候,请告诉我好吗?

与亚历克斯一往无前的孤勇相对照,导演和摄像这种设身处地的宽宥、紧张和不忍看,更让旁观者心生动容。他们对于攀岩产生的反应,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范例:不是置身事外的路人,不是视觉奇观冷漠的消费者,不是感知到血腥味闻风而来的嗜血的鲨鱼。只有在一种“不忍看”的态度里,相机的“看”才成为道德的。

《徒手攀岩》观后感精彩影评 第10篇

体育题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讲述极限冒险家艾利克斯徒手攀岩酋长岩,儿女情长没有气短英雄,如果说登山相当于极限运动的马拉松,而徒手攀岩是极限运动中的100米短跑,是皇冠上的明珠,凭超高风险和死亡概率无异于“自杀”,具备超常极限经验和心理素质的非常人,需面对气象等自然环境、客观条件和心理生理机能的多重考验,前方白骨累累,依然前仆后继,这些人肯定不是脑子坏了只是谜一般信仰在精神层面深处推动事业感融入生命,作为纪录片拍摄也存在难点,摄影机角位放置,叙事路线和角度,对白话语选取,介入事件的角度,考虑事故善后和镜头伦理,登顶后上帝视角的斜拉将渺小的人和陡峭险峻巨大花岗岩壁的对比的壮美表现到极致,主角心理活动展现平实,却举重若轻,也营造参与者和拍摄团队极度紧张甚至悲壮的气氛环境,挑战死亡威胁下人性伟岸的光芒,主人公情绪高度平稳,自制力极强,壮举之后接着日常惯例训练的平静和理性让人“难以理解和置信”,带来另类心理冲击和震撼,征服前无古人的记录,又不以为然!!

上一篇:15中学生运动会的广播稿下一篇:迎接新生优秀作文550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