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

2024-08-24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精选11篇)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 第1篇

一说到公德文明,想必大家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当今社会处处都在讲公德文明,但是许多人只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去实行它。

现在的人真的是很奇怪,天天喊着要讲公德讲文明,但是却打着它的`牌子,红灯照闯不误,公物照样破坏,更别说是在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了。

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如果社会中的成员只说不做,那何来的公德文明之说呢?只有在肯定了某种良好的风气的同时,自己也能付诸实施,才能真正的做到讲公德讲文明。

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列宁称之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有宏伟的理想,远大的报负;他有美妙的言辞,高超的演讲才能;他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可是他却事止说,从不亲身实践,从不为实现理想而付出,所以始终无所成,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草”,转而投入到起义之中,流尽最后一滴血,才实现了自我塑造。看来,只有将言语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方可有所成。古人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而无为终无所成。”

俗语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如果我们只做不说也是不合适的。但此说非彼说。这里的“说”,并不是指你做到了讲公德文明,就应当说出来,让人知道,你若这样做,只会让人误认为你是在炫耀。我这里所指的“说”,是宣传的意思,宣扬这种讲公德讲文明的行为,因为在我们做到讲公德文明的同时,必竟应当带动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而且社会也需要我们大声宣传这种行为,让其他人能真正的做到“耳濡目染”。

这个社会是很庞大的,光靠一小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要做到人人都讲公德讲文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就应当互相宣传互相带动,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讲公德文明的时候,切不可只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也不可只知自己埋头苦干,光练不说,而是应当说与练相结合,这才是“真把式”。

当然,要做到处处讲公德讲文明也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千万不可以轻易放弃、半途而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志坚则不畏事不能成也。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事情不会成功:只要人人努力,就不怕事情不会成功,难道不是吗?

难道你不觉得在车上给老弱妇幼让坐,扶他们过马路……是一道很美的风景吗?

所以,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人间就会有真情存在。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世界一定会处处是公德是文明。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 第2篇

由这幅漫画可以看到,在写这“母子上车处”的地方却站着一些身材高大的男人们。他们对这五个大字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排着队,还恬不知耻的闭目养神。而那对瘦小的母子却被挤到了一旁。这些男人是文盲不识字吗?不,他们是不讲文明,缺乏公德。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讲仁义,有爱心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孔子就曾经说过:“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也有: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三国时,孔融四岁知让梨;宋朝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世界首富盖茨坚持做慈善事业……。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不能自私自利,应该有爱心,讲文明。

这些“文盲”的行为让我想起了其它不文明的现象:有人在电影院抽烟、大声喧哗,只顾自己快乐,不顾他人感受;有人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把垃圾在大街上乱扔;有人以权谋私,贪污挥霍公款,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正如一位伦理学家说得好:中国不是没有道德,缺失的是公德,只有私德,私德是很完善的,欠发展的是公德,正是由于私德的过分发展和完善,使公德萎缩了、埋没了。

当代社会公德的实现条件 第3篇

改革开放后,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公共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公共性的需要。因此都希望社会能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要通过建设和谐文化,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教育和引导人们立身做人以诚为本, 进而培育诚信的人文环境与人际关系;倡导友爱向善、互帮互助的风尚, 弘扬谅解宽容、豁达大度的精神, 倡导以每个人自己的友爱之举赢得他人的友爱之心, 多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随即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存的环境和生存空间, 人们在不断交往中规范了社会公德体系, 提高了社会公德意识, 保证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变成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地。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在现代生产力日益发展的情况下, 过去根本不具备道德意义的行为, 现在成为道德调整的对象。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人们生活的社会化程度和集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个体的行为随时都影响着社会的公益、他人的利益、生存环境等。所以对社会公德的需求更加迫切。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在实践中形成, 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二、政治文明的有力保障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了更好的搞好社会公德建设, 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 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与政治文明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促进, 社会公德需要政治文明的保障, 政治文明需要社会公德的彰显与推进。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因此解决我国社会公德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坚持不懈的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首先要营造一种公开民主的政治气氛, 让更多的普通的民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上来, 逐步养成民众的民主意, 提高公德认识水平。还要加强党风建设, 密切党群关系,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要加强公德宣传,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德观念。通过宣传教育, 形成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光荣、高尚, 破坏社会公德耻辱、卑下的强大舆论。尤其是政治领导者要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品德, 严格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好表率。对于那些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的先进人物要表扬、鼓励;对于那些破坏社会公德的人要揭露、谴责;形成社会舆论上的“道德法庭”, 在全社会树立起一个荣辱标准。

三、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 第4篇

关键词:传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社会公德作为一种道德,必然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自然地它也应该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必须从决定这一社会的社会公德状况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作为这一结论合乎逻辑的推论,要正确探析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文化原因,必须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人手去求得答案。

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本质论关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同时并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结论及上述推论,我们说,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对该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公德具有制约作用。

经济关系即经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个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即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只是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每个人心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的、次要的。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生产者以出售自己的商品及服务为目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这种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极易形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团体格局”的社会基层结构,所谓“团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与“差序格局”的对比中提出的。他认为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是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必然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社会公德”的含义,我们说,“公共场合”和“公共生活”是社会公德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据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关系的形成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是社会公德形成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小私有制经济。虽然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统治地位,使得我国的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长期得到排挤、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现状造成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公德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经济关系原因。

二、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而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无非经历了两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类型,即专制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专制的政治制度下,为维护政权的牢度,达到对劳动者长期统治剥削的目的,统治阶级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把民看作奴隶,他们不仅不鼓励人民群众关心国事,反而想方设法禁止人民关心国事。正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摧残,人民群众谈“政”色变。淡出政治领域、公共事务领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很难形成人民群众关心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很难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在民主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切身地体会到了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每个人在享受自主、平等权利的同时都会把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国事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局面。在这样民主的政治制度下形成国民的公共意识、公德观念是自然的事。据此我们可以说:专制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缺失的重要原因;民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公德形成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现状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国民只关注与私人生活或专注于故纸书堆,而缺乏关心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意识和公德观念,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制度原因。

三、中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一般地会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反之,则会有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因此,与小私有制的自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落后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私德的成分就多些;与商品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先进的成分就多些,道德体系中讲公德的成分就多些。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就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滞后性。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关系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影响,人们在形成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传统的同时,往往流露出轻视社会公德的倾向。如建立在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儒家伦理思想在处理私德与公德的关系从而建立道德体系时,是在确立先私后公的关系之后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排在“国”和“天下”之先的。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可见,在孔孟看来就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论,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为基础并从私德中推延而出的。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在《论公德》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大多数人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替的根本原因,“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可见,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以儒家伦理思想占主导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传统社会公德缺失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描写社会公德的作文 第5篇

读罢这则记叙,先是对那个一脚踢碎玻璃罐的小青年感到愤然,再是对扫掉碎玻璃的好心人及欲去做好事的“我”感到肃然。但文中使我有点想法的,却是伞下一对中的那位女同胞。这人在她脚上的新皮鞋被沾污之际,竟然脱口而将‘’缺德”者的恶行,归结到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或许这只是那些“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们的口头禅,但却很使我不舒服,

牢骚是允许发的,鲁迅就常发。但此种毫无逻辑的牢骚,未免让人莫名:一个人的缺德与12亿中国人的公德心何涉?你不也是中国人吗?那你的“公德心”呢?Www。sanwen。com

缺德者固然该贬,但这样的`牢骚人也不可褒,因为缺德者一旦悔悟,是很有忽然做起好事来将功补过的可能的;而牢骚人却往往恒守“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信条,不肯施德于人。而且这样的“君子”,必是在当他自身利益受到别人损害时才愤愤不平起来,“动口”发他的牢骚的,于是这牢骚就更无意义可言了,伞下那一对中的女同胞就是例子。

谈社会公德的作文 第6篇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幼儿园的小孩。在表面能看出我们这个社会是个有道德有文明的和谐社会,但是内部还隐藏着许多不讲文明不讲道德的人。

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我补习完作业后,走在回家的路上,街上冷冷清清,没有那么繁闹。我走到公园,一个高大男子,大概30岁左右,嘴里叼着烟,“大摇大摆”的走过。他的旁边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那位老人没看他,只是低着头好像在想着什么。眼快抽完了,男子弹了弹烟灰,一甩手,熟练的扔出烟头。烟头掉在地上,还有点点的火星,那男子吐了口痰,“浇灭”了烟的火星。那老人看见了,走上前去,摸了摸口袋,好像在找纸巾。他拍了拍手,露出了无奈的表情。那老人二话不说伸手把烟头抓住,走到了垃圾桶旁边,扔进了垃圾桶里。老人还是拍了拍手,低着头走了。

这个世上,人和人都平等,何必要让一个老人“帮助”一个年轻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为大家着想?先来评价一下这个年轻人:扔了烟头,还在上面吐痰。干干净净的地被年轻人弄成那样,他的行为是不是那么恶劣?如果我们都向年轻人一样,我们的家园会怎样?再来看看这位老人:不嫌肮脏,爱护环境。老人的行为和年轻人的行为恰恰相反,被垃圾污染的地,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品质才铸成一片干净。舒适的家园。如果我们都向这位老人学习,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不会舒适呢?

社会公德的作文800字 第7篇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少不了我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少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什么是个人修养呢?它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

爱岗敬业、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夫妻和睦、助人为乐、勤俭持家、拾金不昧……中华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第8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现状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 他们热爱祖国, 向往进步、思想解放、善于学习、热爱生活、兴趣广泛, 对社会主导性公德规范持认同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 爱护公共财物, 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的原则。但毋庸讳言,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多元化, 学生来自不同类型学校, 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不同, 使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自律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遵守社会公德言行方面, 受社会不良影响较为严重, 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现象。

1. 公共卫生意识淡化

随地吐痰, 乱扔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 在许多大学的宿舍、教室、花园、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 经常目睹有人随手扔烟头、纸屑、果皮等废弃物的现象。

2. 公共秩序意识淡化

不少大学存在食堂买饭不排队,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现象, 教学区内肆意打闹, 上课随意打手机、发短信息, 也有不少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 在图书馆抢座、占座等现象。

3. 公共财产意识淡化

不少学生对学校的公物毫不爱惜, 任其破坏, 如有的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 不及时关教室的门窗, 教室门把手经常不翼而飞等。

4. 法律意识淡薄

打架斗殴、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现象时有发生, 助学贷款屡催不还, 同居、婚前性行为现象增多。

二、高职院校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1. 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职学生生源多元化, 学生来自不同类型学校, 成长环境和教育模式不同, 使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自律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五年制大专的学生, 不但年龄小, 是非观念淡薄, 而且大部分五年制大专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 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这样就使他们在遵守社会公德言行方面, 受社会不良影响较为严重。

2. 学校教育的因素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长速度较快, 但高职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 在完成规模扩张的同时, 内涵发展没有跟上, 这其中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德育教育发展缓慢,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投入不够。

3. 社会环境的因素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 在我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化、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各种价值理念并存甚至冲突的现实, 当前, 社会土壤、社会环境, 或多或少地遭受到一些“污染”, 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这种在一定范围、程度上存在着的不良社会氛围, 对我们大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深化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 不仅影响青少年, 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 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 完善自我的人格。

2. 加强课堂教育, 提高师德水平

课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途径, 高职学生文化层次、道德理论层次等参差不齐, 差异较大。在课堂教育中, 应结合社会发展对高职需求的现状和高职学生自身实际, 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和社会现实教育, 消除高职学生自我认识偏差, 树立信心, 恰当定位人生目标,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道德理论整体水平。

首先,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要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与造就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同等重要的“两课”教学目标。学校要将“两课”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放在一个适宜、恰当的位置。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增加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内容, 特别是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其次, 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 加强高职学生的民族人文素质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品位。21世纪中国的希望关键在于民族人文精神的再造。这种新的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 博大的精神力量, 巨大的感召力量, 它对人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而它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再次, 我们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 适当地渗透社会公德教育。例如,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我们可以举一些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实例, 比如“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香港检出的问题鸡蛋事件”等, 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接受了教育, 让学生懂得实现个人利益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不能泯灭良心, 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 高职高专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场所, 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 这和社会公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两者相互促进。

3. 加强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 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要求, 利用现代化设施、手段、校园传播媒体, 加大社会公德教育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 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的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 为学生的道德实践养成, 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在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 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总之, 一方面要美化校园, 以整洁优美的环境熏陶人、感染人, 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增强其社会公德意识。

4. 加强社会公德实践, 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高职学生在思想上普遍认同, 社会公德的行为规定和准则, 但要把道德理论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炼, 才能实现。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训练和检验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比如, 组织大学生每天轮流打扫宿舍楼周围环境卫生或教室的卫生, 让学生自己检查校园内的卫生或不文明现象等,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把社会公德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公德素质,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高职院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公德教育的重任, 让我们高职学生在获得高技能的同时具备高素质, 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1]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2]杨小微.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重建的研究及反思[J].中国德育, 2008 (5) .[2]杨小微.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重建的研究及反思[J].中国德育, 2008 (5) .

关于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理性分析 第9篇

一、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表现

(一)在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中缺乏公共道德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大,公共交往越来越频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了公共生活的圈子。可是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插塞等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时常发生。一些人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责任互相扯皮,而且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些现象中,我们发现所谓公共道德意识的缺失。实际上表现为公民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民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利益和职责关系,缺乏基本的社会化规范。

(二)人际关系的功利取向较强烈

在很多人眼中,经济实力、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是区分人角色的重要判断标准,功利色彩浓重而人情味淡薄,世态炎凉。对富豪、掌权者趋炎附势,而对贫穷潦倒者视而不见。在商场,服务员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做出羡慕或蔑视的目光。这些现象表明,现代公民意识中平等、公平的价值评判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以及人文精神相当淡薄,“势利眼”视野与“一视同仁”的公共道德水火不容,人际关系上的强烈功利取向必定使大量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及其成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有违公共道德。

(三)人际交往缺乏诚信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更是公共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意味诚实守信,也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要做到待人诚恳,相信他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诺必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是讲诚信的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其中不单是制度安排问题,而且包括将诚信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之一加以大力弘扬。可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范围广泛、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司空见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偷税漏税无孔不入等等,这些行为令人发指,已经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及市场经济的基石。从有毒大米到有毒奶粉,诚信危机扰乱了公共道德秩序,若不加以挽救,将动摇人际交往中人对人、人对组织的基本信任,人人自危,一个充满不信任的社会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会带来良心贬值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四)环境意识淡薄

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公共道德,不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应当对人讲道德,也应当对自然讲道德。启蒙时代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高扬了人的价值,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潜能;另一方面却使人在自然面前摆出了高傲的姿态,自然的价值仅仅在于它是人满足自己无穷欲望的对象和工具。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与工业文明一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冲突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西方人开始逐渐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哲学、环境伦理把保护环境、善待自然,作为公民的公共道德的重要内涵。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期,面临着经济建设、人口庞大、自然资源有限等巨大压力,由于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一些个人和集团为了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做出许许多多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破坏了自然平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排放废弃物等等行为严重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诱发各种疾病,如癌症,致使人的生存面临威胁。滥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锐减,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过度开采矿山、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表明我国公共道德体系中的环境意识在相当部分人身上还十分淡薄。

二、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毋庸置疑,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一系列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由长期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其中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巨大影响,是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根本原因。

(一)自然经济条件下私德意识的历史惯性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以及树立其上的政治、文化结构,造就了中国人比较发达的私德意识。在经济上,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活动,生产生活领域比较狭隘,人际交往比较简单、单一。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所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没有提供公共道德意识产生的土壤。在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将公共道德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在专制统治下,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道德。“严格的尊卑关系、宗教的等级特权、统治和服从以及由此而来的泯灭个性、愚昧盲从、忠于个人等。”这一方面使得那些顺从专制统治的人产生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依附性的奴化意识,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满专制统治的人极易产生对国家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公共责任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公共道德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上,中国人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教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妥协和容忍,达观和幽默感,关于人性的透彻了解,通过律己而养成的品格,所有这些形成了个人所追求和社会所赞许的部分道德结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延续下来。虽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已经消亡,但是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发达的私德意识仍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会潜藏在当代人的意识结构之中,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死灰复燃,妨碍现代公共道德意识的构建。

(二)计划经济时期公共道德的建设与受挫

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奉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公共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后期公共道德却夭折了。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中,十分强调道德的因素,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仅被理解为在物质生产力上,更是在道德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公共道德被广泛地提倡,树立了一系列符合共产主义道德的典型模范,共产主义道德被许多人实践着,人们之间形成了利他助人、平等团结的和谐关系。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人心向上等在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大批艰苦奋斗、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名英雄,出现了无数大公无私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即使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这种建立在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道德,被严重地政治化和庸俗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武斗、砸烂公检法、批斗走资派、互相揭发告密等等,打着“革命”的旗号演绎着无数人间悲剧、闹剧,不仅践踏着起码的公共道德,而且连私德也被动摇,更遑论共产主义道德这种未来社会的崇高意识形态。权威的神化与继后被神化权威的坍塌,不仅动摇了作为道德基石的“奇里斯码”,而且暴露出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公共道德是否适宜的问题。文革结束后形成的价值真空,实际上提出了构建什么、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公共道德的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讲,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公共道德建设滞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既为公共道德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道德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公共道德,市场经济也为公共道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但是无庸讳言,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趋利和利己的一面,对公共道德有不利的一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相应地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设定,将个人的利己欲望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在资本时代就是追求财富的增长。这种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不顾整体利益的道德意识往往导致人们对道德权利的强烈追求而对道德义务置若罔闻,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就很容易发生侵犯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共产主义道德的夭折、市场经济的利己动机,造成了今天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现状。精神的荒芜和道德危机使人们呼唤公共道德建设。

三、加强公民公共道德建设的途径

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的自身道德素质,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靠教育,靠提高群众的自觉意识,又要靠社会舆论的监督,靠发挥法律和制度的强制约束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个人道德,为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本、是根。如果个体不注重道德修养,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是一种奢望。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儒家文化,它的道德特点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进而推及家庭、社区、国家、天下,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差序格局。因此,个人良好的公共道德,必须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自身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端正自己心态,严格遵守道德准则,养成文明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做到知行统一。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公德,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的公共道德水平只会滞留,不会有任何进步。涓涓细流,终会汇成大海,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点点滴滴做起,使个人道德的根扎深扎牢,社会公共道德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日本或者韩国,就拿过马路这样的小事情来说吧,只要红灯一亮,即使路上没有车辆,任何人都不会乱穿马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所在。社会舆论蕴含着巨大潜能,褒善抑恶,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媒体,一方面应表扬先进,完善真善美。对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使广大群众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汲取力量,从模范事迹和良好行为中受到鼓舞,引起情感共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大力谴责和鞭策不道德行为。对随地吐痰、排队插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广大群众的齐声谴责,使不良社会现象无立足之地。

这样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公民道德境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三)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根本

培养公共道德意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但是教育并非是万能的。“道德教育只是一项道德传递和以德育人的活动,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指导,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指导的活动。道德指导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况且大多数道德教育是学校范围内的道德指导活动,虽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的根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威慑作用。对掠夺公共财产、侵犯公共利益、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社会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余玉花,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

[3]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写社会公德的优秀作文 第10篇

他刚到汉堡时,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在欧美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碍别人,这叫公德。

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面盆大小的落地式烟灰缸,里面全是银白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耱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间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文明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中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美好的环境培养人们的公德,比如说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的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评说社会公德的作文怎么写 第11篇

今日主要讲“德育”,听到老师举的无数个例子,深感中国德育危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和日本的孩子一起参加夏令营发生的决然相反的态度和意志,充分体现了整个中国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深思反省!不仅仅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更应该引起全民的关注!在旧中国,鲁迅为了唤醒国民,他选择了弃医从文;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素质却逐日下降!社会公德更令人担忧!

走到大街上,一排排路灯成了道路的一大门面,然而,你在抬头仔细看看,一路上不是看到灯柱摇摇晃晃,就是灯泡成了个大花脸,不是被杂碎了,就是被盗走了;这就不说了,在厦门,一到夏天,道路两旁的芒果树都结满了大大小小的青黄不接的果实,可不到两天,你再走过来瞧瞧,果实被摘了,那摘了就算了,它还得受皮肉之苦,树枝被折断了,叶子撒了满地,更可怜的是还没成熟的芒果丢的到处都是,本来是想绿化环境,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但是看到这种情形,能不心痛吗?!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卸给本地市民,新闻据报道,很大一部分是外地打工仔的所为,由于在家乡很少吃到芒果,而且多摘点还能拿到市场卖,一举两得,看那表情也没一点羞耻之心,反而觉得挺光荣的,哎——真没话说,社会公德都被踩到地上了,现在还得动用了城管专门来对此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听了就觉得可笑,不过这恰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文言文辞职信「网络走红」下一篇:《赴汤蹈火》美国西部片最佳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