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2024-08-28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精选7篇)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第1篇

动物学野外(海洋)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06

实习地点:大亚湾,红树林,南澳市场等

实习内容: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贝类多样性,具备对贝类的基本知识。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种不同类群动物的分类特征,巩固并应用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

2、学习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这次实习,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理解动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内容

6月8号至6月10号,在生科院动物学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海洋动物实习。

6月8号,前往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在退潮的滩边仔细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贝类和螺类。捡了一些贝壳和螺类后,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6月9号,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澳市场参观,了解各种海洋经济产物。给我们介绍市场上海洋中的经济产物,调查常见食用海产的种类及分类特征。然后,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的过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教了我们怎么样分辨真假珍珠。下午我们就来到了珍珠岛。我们乘坐了大概十几分钟的快艇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捡贝类。我们捡到许多种的贝类,还有捡到海参和海胆。不过最后海胆海参都被我们放回去取了。最后在晚上我们把标本清理干净。

6月10号,我们先去标本室鉴定标本。

三、实习数据

1、贝类及螺类简介: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类的通称。主要形态特征是身体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内脏囊在发育过程中经过旋转成为左右不对称,并缩在一个螺旋形的贝壳内,又称单壳类或螺类。足部广阔,常位于身体腹侧,故又称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肺螺亚纲的种类无厣)。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口腔形成口球,内有齿舌能刮食食物。大部分螺类用鳃呼吸,营底栖生活,有一部分螺类有“肺”能呼吸空气,称肺螺类,能营两栖生活。螺类多半生活在水体较肥沃,水草较多的静水环境,非螺类比较耐污,能在有机质丰富、溶氧不足的表面生活。螺类种类繁多,海淡水均有大量分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2、实验数据

管角螺:腹足纲、中腹足目、盔螺科。主要生活在近海约10m的泥沙或泥质的海底,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它的外型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是高级海产品。

车轮螺:俗名,轮螺、滑车轮螺。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异腹足目、车轮螺科。贝壳低圆锥形、低圆锥形到平旋,胎壳逆旋,脐孔广阔。壳表通常有独特的螺旋雕刻。口盖角质,内侧有小柄。壳表褐色斑较多,有多条螺沟,壳底脐孔色泽淡。有时也称“螺旋梯螺”。在扁平的圆形贝壳底面阶梯般的折褶,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大脐孔。

疣荔枝螺:俗称辣玻螺、辣螺,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分布在潮间带岩石间,一般食用品种。

毛蛤:瓣鳃纲、毛蚶属。

棕蚶:双壳纲、蚶目、蚶科、须蚶属。形态特征 俗称白顶蚶,贝壳呈卵圆形。壳高30.0mm,壳长49.2mm,壳宽22.0mm。壳面中央微压缩,壳顶部微凹出,贝壳前端短,后端长,前后端边缘均为圆形。背腹缘略平行。壳棕红色,壳顶部具有2条白色放射状条纹,放射肋细密,与生长纹相交成念珠状。韧带面前方短而宽,铰合部略弯曲,齿短而密。壳内淡红棕色。

棕带仙女蛤: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仙女蛤属。

环文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菲律宾帘蛤:南方俗称花蛤,辽宁和上海称蚬子,杂色蛤,山东称蛤蜊。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凸加夫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唐冠螺: 软体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鹑螺超科。

凤尾螺:在海南又称大法螺、海神螺,民间俗称凤尾螺。贝壳褐色而有黑斑,螺塔高而尖,壳口大,壳口内呈橘红色,外唇有黑斑,内唇有细斑马纹,甚有光泽,壳长可达30公分以上。大法螺可作号角,其声深厚嘹亮。

鹦鹉螺:头足纲、鹦鹉螺亚纲、鹦鹉螺目、鹦鹉螺科。鹦鹉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卷曲,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中华鲎:又叫“鲎鱼”,马蹄蟹,属肢口纲节肢动物,剑状尾,全身黄褐色,通常生活在南中国海。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

美国红鱼:别称:眼斑拟石首鱼、拟红石首鱼。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

扇贝:扇贝是扇贝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的代称,约有400余种。该科的60余种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之一,壳、肉、珍珠层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马蹄螺: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马蹄螺科(Trochidae)海生软体动物,矮圆锥形的壳一端平截。

宝贝:生有一个贝壳的单壳贝类,隶属无脊椎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壳坚硬,卵圆形,3~4cm,螺旋部小,体螺层极大,壳口狭长,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里。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宝贝科(Cypraeidae)宝贝属(Cypraea)海产螺类。壳坚厚,小圆丘状,色豔丽,有光泽,常有斑点。壳口狭长,唇缘厚,可具齿。

骨螺:新腹足目、腹足纲、骨螺科。别名,刺螺。贝壳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壳坚厚。心蛤:古心蛤目、古心蛤科、犬鸟蛤。

鸟蛤:双壳纲、鸟蛤科。

玉螺:俗名,潮汕:肚脐螺、蚶虎。科属,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玉螺科。

蝾螺: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蝾螺科(Turbinidae)海产螺类。壳厚,壳口宽阔,壳面可有珠状突、瘤突或肋纹。

花螺:花螺在广东俗称“花螺”、“东风螺”、“海猪螺”和“南风螺”。其肉质鲜美、酥脆爽口,是国内外市场近年十分畅销的优质海产贝类。东风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纲蛾螺科东风螺属。

江珧:江珧亦作“ 江鳐 ”,潮汕俗名:割猪刀、杀猪刀。亦作“江瑶”。一种海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生活于海边泥沙中。肉柱味鲜美,为海味珍品。江珧属于双壳贝,它的贝壳大而薄,前尖后广,呈楔形。表面具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略斜向后方的小棘。颜色淡褐到黑褐,幼时略透明。足丝发状,很发达。

栉江珧:学名:牛角江珧蛤 中文俗名:栉江珧、牛角蛤、牛角蚶、江珧蛤、玉珧。壳喙位於前端位置。壳薄。真珠层并未延伸到末端。绞齿缺乏。前闭壳肌痕小,位於前端,后闭壳肌大,位于中央。

习见蛙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蛙螺科、蛙螺属。

环沟格特蛤: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

带凤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凤螺科凤螺属。

文蛤: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

丽文蛤: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

牡蛎:属牡蛎科(Ostreidae真牡蛎)或燕蛤科(Aviculidae珍珠牡蛎),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海菊蛤属(Spondylus)与不等蛤属(Anomia)动物有时亦分别称为棘牡蛎和鞍牡蛎。别称生蚝。

环纹坚石蛤:双壳纲、帘蛤目、尖峰蛤科。

半扭转蚶:双壳纲、魁蛤目、魁蛤科、、魁蛤属。

万宝螺:贝类动物、腹足纲、鬘螺科。世界四大名螺之一,万宝螺的壳厚而沉,前端还有些翘,像是撅起的小嘴,整个螺壳两种颜色,白色和咖啡色红色纵横交错,颜色鲜艳,光泽度很好,螺唇厚而圆润,颜色浅咖啡色,靠近螺的里面色泽颜色变深。

四、实验总结

野外实习是为了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掌握课外学习的方法,所以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弥补课堂上、书本上的种种不足,令书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清晰。有了实践,可以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对动物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把握。

除了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和完善之外,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的各种技能更是我们这次实习获得的重要宝物。要到野外实习,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在这次实习中,我学会了很多有用的技能。

在大亚湾和珍珠岛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技能。在海滨实习的几天,我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进行分辨,能说出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地位。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海洋经济产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可以将它们的中文名和俗名结合起来。观鸟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望远镜,因为之前接触不多,所以用起来觉得十分有趣。通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各种鸟类的形态特征和飞行路线,学会辨认部分鸟类的同时也学会如何科学记录数据。在红树林的实习中,我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红树林是一个对大自然有很大贡献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红树林土质肥沃,适合多种生物共同生存,这里食物网复杂,体现了大自然相互牵制、相互依存的规律。除此之外,红树林还具有涵养水源、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中一个无价之宝,其价值难以估计。

动物学野外实习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去了解形形色色的动物种类及生态习性,这是比课堂教学更为复杂、生动的学习方式,它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第2篇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1]。由于园林树木丰富的物种数量和单调枯燥的专业术语给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小的阻力,多数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归纳总结,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烦琐,知识点难记、易忘,尤其在实践环节上难以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颇高,要在树种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树种生长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特性,以实现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现状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但是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诉、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和重语言、轻感触的“五重五轻”现象[2],学生因为缺少实践,对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和配植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模糊,流于表面,从而很难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总的说来,当前“园林树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难以达到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研究生代替教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由于人数较多,实习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拥挤无法靠近树木进行细节观察,或者因为听课效果不好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3],甚至有学生因为排斥研究生指导、认为遭到教师忽视而削弱学习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时间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是“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感性验证与丰富。但实际上,目前园林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时极少,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室外讲授和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室外讲授部分,共计80学时,分为两学期(48+32),其中实践学时32(24+8)学时,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教学实习却由最初的三周改为两周,最后改为目前的一周,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秋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树木形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直观认识,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掌握,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合理应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习方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记,缺乏观察思考。传统的教学实习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采下标本向学生逐一介绍物种的种名、科属、主要识别特征等,学生一味地听、记,对植物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很少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甚至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也大多只是为应付实习考试,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掌握的效果。

4.考核体系简单,对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主,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为辅的方式。实习报告所占比重通常较大,多为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树种的总结和个人的收获感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的内容有所总结,但多属“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一般在教学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对植物近距离实物感知不充分,也没有仔细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消化,离开实习的特定环境后遗忘速率和比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实习过程中,对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间接知识不如对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获得的直接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牢固,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地域的集中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园林树木野外调查的方法,熟悉标本的野外采集与记录和标本的制作处理过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和识别树种的能力;并对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构成,以及自然群落物种组成的丰富性、合理性做初步了解,为实际应用中建构多样的人工群落做铺垫。为此,对“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调整教学实习目标,加强野外实践。在以往的“园林树木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往往放在认识的植物种类数量上,野外实习成了单纯的认“种”比赛[4]。然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量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应用到城市园林中,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提供充足信息,因此必须适当调整实习目标,增加野外实习的时间,把以单纯认种作为单一目标的野外实习逐步改变为以增强植物识别能力、提高个人应用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以树种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为基础,强化系统分类知识,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结合实际生境分析植物群落配植模式,具备基本植物景观设计和分析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使野外教学实习成为奠定园林应用基础的实践过程。

2.改革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纯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因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教学由“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和“引导式”[5],通过对树种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拍摄植物细节特征和景观图片等来分析树种的特性和应用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加强前期的预习了解和后期的复习巩固,逐步由简单的认树形成系统的科属概念,拓展树种的认知潜力。在具体方法上还可以结合情景教学[5,6]和歌诀[7]等手段,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合科研创新,加强学习兴趣。随着科研任务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地区的特点、实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集中实习讲解之后利用自由实习时间加入小型科研任务,或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拟题,如“自然群落层次结构的组成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类群的变化”、“自然种群对人工群落设计的作用”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加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需求,获得对树种应用、景观特色的深层次理解,构建植物景观设计的独特思维,提高学生园林树木的综合认知和创新运用能力。

4.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习内容,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协作,也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无形中相互促进,提高个人能力。因此,最终的考核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基础,结合个人成绩,体现团体协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通过计分方式实现(表1),小组集体协作成绩占40%,其中小组标本的采集制作10%,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报告20%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10%组成;个人成绩占60%,包括个人实习报告10%,植物识别考试40%和带队教师评价10%。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保证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

四、“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成效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措施在不改变教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目标的调整和实习及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对野外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都有明显加深。学生野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出工不出力”、“混实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实习考核成绩及课程考试成绩都有提高。甚至在实习及课程结束后,日常参与植物景观拍摄和物种鉴定的人数也明显增加,讨论、提问的内容也从过去单纯的问“种”逐步转变到具体种类的生态适应特性、景观配植及功能应用上来。可见,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课程、自觉提高个人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野外教学实习作为“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环节,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对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貌掌握,还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成出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促进、提高发展,为“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3):43-4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2):62-64.

[4]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1):102-104.

[5]陈昕.“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30-32.

[6]王四川.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25.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探讨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药用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样性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植物,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同其它科学一样,药用植物学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科学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

一、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除课堂理论讲授、多媒体影像设施的利用、实验课观察各类植物标本外,实践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包括课程中零星时间的野外教学活动和课程后的集中野外教学实习。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是中药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环节,具有独特的形式、内容和效果。不仅是对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学和其它相关课程课堂知识和室内实验内容的必要补充,更重要的是旨在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印证、扩大、巩固和加强药用植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前所述,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药用植物代表,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植物界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由此激发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3.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然界中,除极端的例子外,每一个物种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有机个体,而总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分布区中,不同的物种有其特定的分布区,不同的物种又有其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不是杂乱的堆积,而是构成一个有序的空間格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知识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够加深理解。

4.重点认识各大植物类群中常见的重要科、属、种的特征及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仅高等植物约有470科,3700余属,30000余种。

根据野外实习的重要性,我院安排不同专业野外实习时间在1~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野外实习,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结合数年来指导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亲身体验,就如何搞好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广大同行相互交流和探讨。

二、野外实习前精心准备

1.联系实习地点,确定时间

实习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时间确定是野外实习首要任务,选择地点除了要考虑实习成本外,还要考虑当地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初次确定实习地点前院系领导、带教老师应到预定地点观察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当地群众了解山地路线,进行实习路线考查和植物的预采工作,详细了解实习地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根据确定的实习时间,预定实习的交通、食宿等事宜,并确定交通便利、有安全保障、药用植物较多的实习路线。

我院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时间通常选在8月下旬至9月初(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此时开花、结果植物较多,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便于观察鉴定收集整理。我们依托泰山、徂徕山,主要是泰山、徂徕山及周边的药用植物为实习地点。泰山、徂徕山植被类型有森林植被,灌丛、灌草丛植被,山顶灌丛草甸、草甸植被,石质稀疏植被,作物植被,共五类。其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植被、土镶、垂直带谱比较完整,植被群落类型多。

2.实习带队人员的配备,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院系学院领导负责管理组织、协调整个实习工作;学生所在班主任负责野外安全、协调工作;带教老师主要负责野外教学工作,要求带教老师有丰富的野外采药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进行现场直观教学,强化课堂和试验的教学内容。在实习期间,各带队小组成员,要求严肃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3.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强化实习安全教育

在实习前,院系负责教学的领导组织召开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及意义,充分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介绍实习基地的情况;强化野外实习安全教育,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服从指挥,不要满足好奇心采集危险地段的植物;遵守纪律,不得擅自离队单独行动,应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走失;不乱尝野果、不吸烟弄火,确保野外实习安全。山林中行走时组员之间距离不可拉得太远,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标本情况下,应以木棍等探路,防备遇到蛇等动物。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克服野外食宿条件差和野外活动强度大等困难,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精神。

4.实习用品的准备

野外实习前两周,根据实习学生人数、规模应预先配齐实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工具。文献资料包括学校自行编制野外实习指导手册、购买的地方植物志。实习工具包括扩音器、采集袋、高枝剪、标本夹、吸水草纸、标签、镐头、解剖针、放大镜、镊子、铅笔、GPS、摄像机、手电筒、感冒药、跌打药、防蚊虫叮咬用品等,统一装备齐全到实习地点,再分发至各实习小组。

5.学生的组织和指导

实习前,应根据参加实习学生的人数、规模进行必要的分组,一般每10名一组,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并结合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安排有责任心、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实习组长。实习期间,主要负责领取、发放、保存、归整实习工具和工具书等物资;负责对组内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负责清点集合、出发及实习过程中本组成员人数,向本组成员及时传达有关通知,向老师及时汇报组内成员遇到的情况等,确保实习每一环节有序进行。

三、野外实习的教学总结

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多的关注学生识别了多少种药用植物,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辨认一种植物之前,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各器官外部形态特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揉搓、光照的辨认方法和技巧,对植物进行科学的辨认。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手、眼变勤了,脑子变活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第4篇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 可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认知范围,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 因而, 各院校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非常重视, 不断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法, 以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达到实习教学的目的[3,4,5,6,7,8,9]。中南民族大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在野外实习方面针对以往的问题摸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习效果。

2 野外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 采集的标本数量过多

在传统野外实习中, 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 均以辨认、采集标本为前提。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 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 而野外实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每年的7~8月份, 各个实习地点都会聚集多所大学与植物有关的实习生。如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每年的野外实习都集中在大别山天堂寨风景区或京山的太子山林场。每年走的路线基本也相同, 老师讲解和采集的标本也大致相同。此外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 既浪费又对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2.2 考核模式不当,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 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自主积极性, 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10,11,12]。

中南民族大学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 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 每个同学鉴定一份标本, 而且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 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 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 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在考核上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

2.3 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和吃苦耐劳的训练

大学生现多为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 怕吃苦, 喜欢独断独行, 做事有时欠考虑和不计后果, 遇到困难就会怨天尤人, 悲观失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力训练是每一位任课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野外实习是开展思想教育和吃苦耐劳教育的大好时机, 使用恰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3 对策与建议

3.1 学生分散实习, 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现有4个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即罗田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 英山大别山实习基地, 京山的太子山林场实习基地以及2013年新开辟的京山绿林镇绿林寨实习基地。每年实习的学生人数为250名左右, 分别分散在4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而且该院根据需要, 聘请武汉植物园的有关专家进行讲解, 以缓解师生比例不足。学生实习的地点不一样, 采集的标本也就大部分不相同。此外, 在实习前, 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 采集为辅, 能认清的则不采, 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之间的关系。

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签别特征, 还要注明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 采集人等;“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 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老师在讲解时, 学生可用相机将植物拍摄下来, 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同时, 老师要提醒学生杜绝随意采集, 随意丢弃的现象, 并将其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一个指标。学生采集标本时, 要分工协作, 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 有的同学负责记录, 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 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整个团队的同学都参与进来, 职责明确, 避免有学生偷懒, 脱离集体单独行动的现象。

3.2 明确考试形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的实习基地的同学, 要求在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考察。考察形式:由老师随机采集一些标本, 随机抽取20个标本给同学们辨认, 要求他们说出这些植物是哪一科、哪一属、哪一种植物, 有何鉴别要点。且考试提前通知。同学们明确考察形式和内容后, 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老师讲解时不但认真听讲, 认真做记录, 认真做标本, 而且利用休息时间,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动出去辨认植物。最后实习结束时, 按预先要求进行考核, 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辨认率达到80%以上, 达到了该次实习的基本要求, 学生满意归校。

3.3 适时开展思想教育, 进行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训练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 若能适时开展教育, 其效果则是众多教育途径中最为有效的。如讲解一种叫瓦松的植物, 该植物长在屋顶、墙头及岩石上, 虽然身处这样贫瘠、恶劣的环境, 他们依然会捧出一抹新绿、一朵小花, 坚强地完成繁衍后代, 造福人类的使命。瓦松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湿, 消肿, 治肝炎, 疟疾等疾病的作用。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人才, 在当今社会普遍急功近利, 心浮气躁的环境下, 要耐得住寂寞, 要向瓦松这些植物学习抗逆境、困难和挫折, 勇敢地面对和生活, 不断提升自己, 让自己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员虎将。又如在讲解五味子的生境时, 可以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五味子生长在杂木树林下土地肥沃的地方, 需要高大的植物为它遮荫, 这样才能长势良好, 而人工栽培的五味子, 没有了这样的环境, 则瘦小枯干。说明植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群落关系, 否则很难正常生长发育。假期间同学们相互协作, 相互团结, 不仅辨认了很多的药用植物, 增长了知识, 而且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得到深化, 可为收获颇丰。实习的最后一天, 一般会组织同学们到实习地旅游景点去观光, 无论是大别山的天堂寨, 京山绿林镇的绿林寨, 还是太子山林场的王莽洞, 景点离驻地都很远, 来回几十里的路程, 同学们都是步行, 在欣赏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 也对他们的意志力进行了一次较好的锻炼。

3.4 整理植物名录, 丰富馆藏标本

实习结束之前, 要求各小组将已压好的标本进行整理, 同科的植物放在一起, 以便学生结合实物比较同科不同种植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 加深所学科的植物特征的印象。如药学学生是首次在京山绿林镇的绿林寨进行实习, 该基地的植物分布及生长情况不太清楚, 通过该次实习和药用植物物种名录的制定, 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该地区植物物种分布情况, 为后续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些标本将会永藏在药学院药用植物标本馆中, 丰富馆藏标本内容。

3.5 展示图片资料, 丰富校园文化

每年实习结束后, 同学们都会把所拍摄的植物图片进行展览, 以汇报学生实习的情况。展览的图片中:有的是植物图片, 其上注名该植物的名称及功效;有的是同学们采集和辨认标本时的照片;有的是同学们以当地美丽风景为背景的合影。总之展示的图片丰富多彩, 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 也是科普宣传的奇葩, 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吸引了不少其他专业同学的眼球, 迎来阵阵喝彩和赞叹, 增强了同学们专业的自豪感。

4 结语

各种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中的配合使用,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培养了合作精神, 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 学会了融会贯通,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进了师生感情, 丰富了校园文化, 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摘要:结合新形势下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包括学生分散实习, 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明确考试形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适时开展思想教育, 进行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训练;整理标本, 编制药用植物物种名录, 丰富馆藏标本;展示图片资料, 丰富校园文化, 以保证药用植物野外实习质量。

贵阳市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组织 第5篇

摘 要 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的意义;贵阳市中学生的生物野外实习应该如何组织;中学生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关键词 生物学 野外实习 知识准备 器材和资料

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比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对生命自然界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组织野外实习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生物大自然的机会,这对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一、为什么要组织中学生进行生物野外实习

组织一次生物野外实习,对生物学老师来说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情,有很多繁杂的事情要准备,而且这样的活动或许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我认为,野外实习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通过野外实习活动,将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野外观察、标本采集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并对生物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可以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知识准备

组织实习之前,一定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准备,否则实习就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变成一次普通的郊游。

由于现在野生动物在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在加上采集和观察等方面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植物作为野外考察的对象,这样实习效果更有保障,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也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我们主要针对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

(一)对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关于植物和生态的内容进行强化:

(二)对贵阳市常见的植物,如: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等,拾要介绍其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并指导学生使用《植物检索表》,作为必要的课外知识补充,以便学生在野外辨识常见植物。

(三)教授学生掌握采集和保存植物标本的方法以及选择合格标本的条件。

三、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事前准备工作

野外实习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短暂但又终生难忘的学习经历。要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充分践行和检验学过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实习基地的选择。

一般来说,植物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应遵循地形地貌复杂,植物资源丰富,交通设施方便这几个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我推荐两个地方作为贵阳市中学生野外实习的基地。

1、黔灵公园。

黔灵公园园区山岭沟壑众多,坡向齐备,具备各类型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现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自然更新的次生植物为主。植物已知共计128科350属476种,其种数约占全省植物的8.17%,(其中蕨类植物占10.12%,裸子植物占26.56%,被子植物占8.06%),在面积不大的区域里含有如此多的植物,再加上交通极其便利,所以是贵阳市中学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的首选之地。

2、香纸沟。

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35公里的乌当区新堡乡,植被为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区系并重。拥有天然柏树林、天然松树林、马脚冲天然林、锅底箐天然林、四寸沟天然林、天然杨梅林、葫芦冲古树林、灯杆坡古树林等几大天然林场。虽然交通相对不太便利,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在此野外露营延长实习时间,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实习内容也可以安排得更丰富一些。

(二)实习的组织与要求。

中学生活泼好动,拉到野外更加兴奋,因此要搞好野外实习,组织工作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应有一个实习领导小组,由生物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组成。实习前,生物老师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野外实习的知识培训。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将全班按照10-15人划分为若干小队。每个小队由1到2名学生干部带队。生物老师和班主任为总领队,生物老师负责全班实习指导,班主任负责全班组织纪律。

组织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实习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我总结了三个基本要求:

1、学习要求。

(1)掌握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2)熟悉运用《植物检索表》来鉴定和认识主要的常见植物,每人至少能辨识20种常见植物。

(3)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分布规律。

(4)每人采集并制作3-5份优质小标本,小组制作20份不同植物优质小标本。

2、纪律要求。

由于实习地一般设在景区或者保护区,所以必须遵守实习所在地规章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是在采集标本的时候,要爱护保护区的植物,听从带队老师和当地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指导。

3、文明要求。

要发扬团结互助、尊师爱生的精神,讲文明,有礼貌,不乱扔垃圾,照顾好公家及私人物品。

(三)实习器材和资料的准备。

1、小队需带物品:

A.参考书:《贵州植物志》、《常见植物检索表》。

B.仪器设备:简式解剖镜1架、海拔表1个、指南针1个、望远镜1个、温度计1支、湿度计1支、皮尺2条、钢卷尺2个。

C.采集用具:采集袋2只、枝剪2把、高枝剪1把、号牌60个、吸水草纸1捆、标本夹2个、绳子若干、采集记录本1本、花锄1把、集气瓶2个。

2、个人需带物品:

笔记本、旧杂志(夹标本用)、铅笔、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生活用品不在此列出,带队老师应根据需要另外提供一份详细的生活用品清单。

四、中学生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野外实习是一个周密安排且十分紧凑的野外教学过程。学生将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亲自到自然环境中去验证、感受和观察,从而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中去。根据中学生物学习的要求,野外实习的基本内容与安排如下。

(一)野外观察与识别

1、指导学生观察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构成,植被的分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运用湿度计在对应时段记录森林中空气湿度值,并与市区普遍数值进行比较;采集森林中的空气样本,通过小实验与在市区采集的样品进行二氧化碳含量高低的对比;用感官感受森林空气与城市空气质量的不同等。

3、藻类、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4、辨认各种常见植物: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各个感官的作用,除了用眼睛观察叶、花、果等标志性特征,还要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特点,如果只是机械地听老师介绍或者用检索表检索,很快就会忘记,而通过感官感受后往往容易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鱼腥草有特殊的气味,蝎子草会扎人,辣蓼的叶片是辣的,大戟科的植物有白色乳汁等等。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分工,采集和压制小标本并填写完整的采集标签。

(三)野外生活体验

贵阳周边山林有丰富的野菜资源,如:蕺菜(折二根)、蒲公英、落葵(木耳菜)、钻形紫苑(剪刀菜)、小藜(灰灰菜)、地肤(扫帚菜)、蕨菜等,在午休时间可带领学生采集野菜体验野外生活。注意:采集野菜时尽量不要连根拔起,只采摘可食用部分即可,量不要多以品尝和体验为主,以免破坏当地野生植被;最后的烹制一定要由老师鉴定后进行,以免误食;老师没有此经验的,则取消本项内容。在体验野外生活时向学生宣传安全意识、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户外行为准则。

五、实习小结和考核

实习完毕后,应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实习进行小结和考核,巩固实习成果。主要内容有:使用《植物检索手册》对采集的小标本进行辨认,并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标本于实验室保存;写总结笔记,简明扼要地介绍实习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哪些植物构成,分布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冯志坚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第6篇

1 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习小组划分过大, 学生不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 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

(2) 目标不明确, 仅以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为主要学习目的。

(3) 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遇到辨认不出的植物会直接询问, 教师也会直接告之, 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难以锻炼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形成瞬时记忆, 容易遗忘。

(4)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观察植物走马观花;考核方式单一, 易使学生机械记忆, 不能灵活运用各科鉴别要点, 教学效果不佳。

(5) 野外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学校一般安排学生在学期末即7月初实习, 而此时并不是绝大多数药用植物最佳观察鉴定时间。加之时间短, 学生不易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的记忆。

2 对策

2.1 细化实习小组, 规范标本采集, 进行标本评展

教师应细化实习小组, 使更多的学生有实践机会。在采集标本时, 要特别强调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 而且将标本的制作能力纳入实习考核中。要求学生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 注重对植物采集时间、生长环境、产地、花、果的形态特征等做详细记录, 这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有很大帮助。药用植物的辨认需要有直接的感性经验, 需要学生经常对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期进行观察比较。例如7月中旬, 土大黄在低海拔地区已经进入果期, 在高海拔地区还是花期。实习结束后, 学校应组织标本展评话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将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教师在实习期间也可以针对性地采集、制作一批高质量标本, 以充实馆藏标本。

2.2 检索表的查阅和编制

鉴定植物是药用植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鉴定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单纯认药不应是主要的学习目标, 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的提高才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工具书, 教师通过对检索表的专题讲解, 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它查出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 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药用原植物编写检索表, 这有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 提高综合分析及辨别能力, 掌握植物亲缘关系及分类理论, 对寻找和开发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3 注重生态环境考察

药用植物的生长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 反之植物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因此, 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十分必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的类型, 掌握各种群落类型和生态类型的特点, 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 了解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的影响, 掌握药用植物的分布生境, 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

2.4 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强化室内实习环节

教师应把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 并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分布情况, 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 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先查阅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分布、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药用价值等资料。调查完毕后, 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实习资料整理, 编制分种检索表, 查阅文献, 写出药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4]。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植物的资源调查, 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材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 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药材特征, 了解其功用。通过采用普遍认识药用植物与专题调查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等实践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保护植被以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寻知求学的学习方式。

2.5 建立全面有效的考核制度

随着实习内容的不断改革以及学科的迅速发展, 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传统的考核只注重植物辨认,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将考核形式及内容作了相应调整。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勤奋程度、药用植物的辨认及形态的描述、检索表的查阅、检索表的编制、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实习报告的撰写6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程度应作为首要的评定标准;另外在确定植物名称的同时, 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归类到科, 阐述该植物的主要鉴别点, 并能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和思路出发, 写一份实习报告, 避免抄袭。采用以上措施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能较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情况, 促进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培养了钻研精神, 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

2.6 调整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应确定在6月底和9月初, 分2次进行。这2个时段分别是多数药用植物的花期和果期, 其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可随时进行标本的采集、花果的观察和解剖, 描述花程式等。实习总时间应随着实习内容的变化而调整, 可延长10~14天,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系统掌握实习内容, 进行细致的整理工作[5]。

2.7 制作药用植物电子标本

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药用植物进行数码摄像记录, 并独自制作一份药用植物学的学生版电子标本, 通过资料查询, 确定植物的基源, 并附上详细的形态特征、入药部位、功效等的描述, 使学生能将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再现, 加深印象。同时还可将制作好的电子标本传至学校的资源网页, 形成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 便于以后的复习和交流。该方法活跃了学生思维, 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改革, 学生能准确理解药用植物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合作性实践活动, 提高了查阅科技文献能力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为将来更好地认知、利用药用植物, 进行药用植物种类的鉴别、新药筛选、中药资源普查等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秦琴, 李羿, 游元元.浅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4) :113~114.

[2]尹海波, 王冰, 许亮.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4 (10) :~177.

[3]李羿, 万德光, 钟世红, 等.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8, 30 (2) :93~95.

[4]郭庆梅, 金一兰.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和综合测评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1) :207~208.

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第7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85-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科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学的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动物)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要正确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环境状况,就必须对各自然和经济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有关部门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抓住影响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

因此,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地理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地理教学始终把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原理,在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在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野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在地理科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1999年以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基本是沿用前苏联的地理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部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为主题开设各自然地理学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相配套的野外实习。2000年以后高校地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改革,将原来根据部门自然地理学各组成要素的地质、气象气候、地貌、水文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合并为自然地理学,分科进行的野外实习也随之合并成地质、地貌和植物、土壤地理2大块进行,除了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自然地理學外,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与环境规划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开设自然地理学位专业基础课,大大拓宽了选修自然地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象,课堂教学内容高度综合与精简。

2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革新的思路

作为高校师范专业地理科学系的学生,毕业后要去中学从事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工作,目前中学教改强调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中学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和开展野外活动,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对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高校自然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思路是:顺应高等教育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特点,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和地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把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地理学科的改革原则,增大野外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整野外实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革新

3.1 挖掘野外实习资源

(1)罗浮山——南亚热带山地景观

罗浮山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东距惠州67km,西距广州99km,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地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面积260平方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有比较完整的地貌剖面和垂直分异明显的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罗浮山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有些植被,尤其是在沟谷内的植被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物种保存较好,反映水热条件变化的植物种类丰富。罗浮山区就有植物种类1600种,约占广东省现存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这些条件,不仅适宜训练学生学习植物分类、样方调查、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景观垂直递变。罗浮山脚有部队的培训基地和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学生食宿问题可以较好的解决。所以成为我们首选的野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2)丹霞山——国家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约45km、仁化县城南约8km的锦江东侧,总面积约180km2,由200多座奇山异峰组成,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组成。韶关的丹霞山是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红石公园”之称,是世界上最典型和最大的丹霞地貌区,也是地理学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3.2 优选野外实习方案

野外实习方案包括野外实习点和路线的确定,实习点与线路的选择是野外实习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基础环境条件,极大地影响野外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实习点与线路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择优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多样性,住宿条件较好而且又经济实惠的实习点与线路,只有这样野外实习才能保证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选择具有南亚热带山地景观的罗浮山作为植物、土壤野外实习点,通过对植物、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野外观察和植物群落演替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罗浮山植被、土壤发育的自然条件、水文、地质及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考察研究,达到植被、土壤野外实习的教学目的。选择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点,通过考察研究丹霞山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对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形成成因的思考。

3.3 革新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凭借要素,使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操作方式[1]。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根据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野外教学环境条件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点,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授课,学生听的单一方法,积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方法[2],灵活、多样地运用团队协助方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等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在植物地理调查中,我们指导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地采集华南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常见植物,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辨识,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和认识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灌丛草甸等植物群落的主要植物。分组进行沟谷雨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样地实习调查与量算。经过实习,同学们对南亚热带山地的常见植物有了教清楚的认识,掌握和认识了华南地区的优势植物,掌握和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学习方法,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是野外实践教学较好的方法。

3.4 制订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教学大纲实践性部分的具体化,是根据开出的实习课程来选择适宜的教材或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野外实习地点的具体特点而定,一本好的野外实习指导教材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野外实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无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野外实践指导书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野外实习计划: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实习路线安排、实习的组织形式等;二是具体的实习内容与任务,包括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用具和准备工作,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的要求;三是参考文献,收集该实习点前人做过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等。

4 结语

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较好地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书本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开拓学生的多维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巧和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野外实习中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的经验教训,优选实习方案,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2):26~27.

[2] 刘可静.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6):85~90.

[3]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3,15(2):72~73.

上一篇:心理描写的作文:从众心理下一篇:公务员入党申请书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