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尊师礼仪

2024-08-24

古代的尊师礼仪(精选8篇)

古代的尊师礼仪 第1篇

古代的尊师礼仪

完颜绍元

【学习目标】

知识重点:

了解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礼仪。能力重点:

学习体会尊师礼仪的精神内涵。

【预习】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有关典故。

2.查找资料,你还能找到哪些古代的尊师典故与作品? 3.思考:今天如何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古时,逢学校落成或新的学年开始,都要举行隆重而俭朴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水池中采集萍蘩、芹藻等各种水生植物,祭祀先师孔子。师生依次肃拜奠献,祭物虽薄,态度却相当庄重。

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既 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对颜回中心诚意的赞赏(《风俗通义》卷七)。

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此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处境再艰难,做学生的都应该始终尊敬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大家老老实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数年后,孔子带领学生返回鲁国,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始时,都要学生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因为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学生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泮池跃鲤》说的是清代天津府学泮池中有跃鲤之瑞的故事,读者则可借此设想新学年开始时众学生簇拥在水边争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们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众先贤的文庙。

释菜之外,还有一系列弘扬尊师重道品德的仪式或规矩,其对象也由“先师”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如新生入学,应向老师敬献贽仪,依各人家庭经济状况,“无论薄厚”,借此表示心意。听老师讲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哪怕是位尊九五的皇帝,也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听讲》说的就是北宋仁宗继承帝位时,还未脱离课堂受业的学生时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听学士孙奭和冯元为他讲解儒家经典。每逢这位学生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时,老师便停止讲课,宋仁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快端正态度,认真听讲。皇帝如此尊师,各级官员更当惕厉,以明清时代的州县官学为例,只要是上面派来了新的老师,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礼”,绝对不许有轻视老师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为发生,“苟有此风,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先生将食,弟子馔馈”、“先生已食,弟子乃彻”等种种仪节讲究。做得更地道一些,还有学生主动相帮老师做家务干杂役的。

据说现在有些农村地区,仍有学生将菜蔬放在老师门外以表示尊敬的风俗,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古代释菜之礼的余韵不衰。夫子闻说,或许要感叹“礼失而求诸野”了。

(选自《千秋教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完颜绍元(1955—),满族。做过火头军、箍铜匠、搬运工,业余从事历史和民俗文化方面的撰述。199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作者转变身份为该出版社的编辑,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其作品追求在 2 历史资源中孜孜发掘切近生活原貌的细节,从中提取别有旨趣的话题,缀织成文。主要作品《风水趣谈》、《千秋教化》、《趣说古代官场生态》、《天下衙门》、《流氓列传》和《细说汉高祖》等。

【导读】

作者完颜绍元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古代的尊师礼仪,避免了一般历史著作堆积史料、枯燥乏味的缺陷。

“千秋教化”这一专题,主要谈的是古代的尊师传统礼仪。“教化”一词,长期以来已经被儒家提炼为最重要的政治观念。《礼记·学记》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里就已经表明,“化民成俗”是国家一个重要的政治理想,而主要的实现途径在于教育。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课文里主要介绍的是古代尊师释菜之礼。《礼记·学记》同样对此有所记载: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释菜之礼的形成,也表明了人们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不在物质的奢华,朴素的物品一样能透出真诚的情感。

阅读时请思考,古代人们对于尊师如此看重,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传统?

【学习活动】

1.分享交流你自己所找到的尊师典故与作品。

2.关于师道尊严我们都不陌生,但现实中的问题往往令人深思。四十前“师道”的尊严被践踏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些兢兢业业的教师被自己的学生戴高帽、剃阴阳头、游街批斗。有的还死在造反的学生之手。四十年后的今天,据某报报道,北京几个中学生因值日不认真被老师罚做500个蹲起,最终导致尿血。现实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决不应成为我们否定师道尊严的理由。那么,请你谈一谈,今天的时代我们如何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好传统。

【学习延伸】

阅读辅助教材《由温总理尊师重道想到的》一文,思考,今天国家大力提倡“尊师重道”有什么意义?

古代的尊师礼仪 第2篇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故事,看看的人是怎么尊敬老师的:

1、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2、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o,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5、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苓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6、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7、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浅议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特点 第3篇

关于礼仪的起源, 人们有着诸多的探讨, 大体看来有神生说、人性说、天地人统一说、理说、人与环境矛盾说这几种。每一种学说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而实际礼仪的产生就是伴随着人的活动开始的, 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出现, 礼仪制度正是为了处理人与神、 人与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运而生的。因此, 礼仪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民众的礼仪, 这种礼仪完全是一种生活习惯, 就像是习俗一样, 只不过有一些精华部分被长久地保留并形成固定仪式;第二阶段为人类文明时期的礼仪, 它是在国家形成、等级制度建立后形成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 它的目的在于治人之道, 施行礼教。

礼仪有五礼之说, 即“吉、凶、宾、军、嘉”五种, 而凶礼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包含丧礼、荒礼、吊礼、会礼、恤礼。荒礼是指国家发生灾荒的时候, 国家采取的礼仪措施;吊礼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时哀悼与慰问;会礼是指会合财产的意思;恤礼是指对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而丧礼是对死者表达敬意的一种礼仪方式, 即便是在今天, 丧礼的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丧葬文化礼仪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来自原始社会起长期在社会上流行的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二是数千年前盛行的源于血缘关系的宗族、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三是以儒家为首的各家思想学派的影响; 四是东汉以后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2正是由于这种多层次的互相矛盾的宗教信仰, 还有丧葬观念, 产生了我国发达繁杂的丧葬礼仪和厚葬传统, 并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点之一。

首先是葬前礼仪, 这是指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初步处理和向别人发布死亡消息的仪式。“属纩, 打扫室内营造严肃气氛, 把遗体换新衣移到正堂;招魂, 爬上屋顶手持死者衣物, 向北方空中大喊, 三遍后将死者的衣物卷起来扔到屋下, 然后接住取出衣服覆盖在尸体上。”3报丧与奔丧, 一般来说报丧有口头, 也有讣文。口头的话, 需要死者的儿子亲自前往, 讣文则是对有特殊关系或十分重要的亲属才使用的。奔丧是听到死讯后便迅速赶往死者的所在地;洗尸与饭舍。洗尸, 就是清洗尸体, 和沐浴一样, 洗尸的水要买水, 结束后安放尸床上。饭舍在洗尸后进行, 把珠、玉、米、贝之类放入死者口中。

其次是治丧礼仪, 指的出殡前的整个过程。铭旌与佛事, 铭旌出殡时放在灵柩前, 祭奠时放在灵座右, 入藏放在盖棺之上。佛事活动一般为吊唁期间诵经三日昼夜不绝, 出殡时众僧引导, 口诵经文;入殓, 分大殓和小殓。小殓, 用衣服包裹尸体, 大概为19套。大殓在小殓的次日, 就是将尸体放在棺内, 入殓时孝子要抱着尸体大哭;出殡与哭丧, 出殡, 就是把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再安葬, 一般放在正堂的西阶。古代功臣出殡还要用军队仪仗。哭丧, 是死者的家人表达悲痛、惜别之情的方式。 哭丧的类型有很多, 无声的泣、有声的哭、大哭的号等。

最后是葬后礼仪, 死者家属进入居丧生活。有接三与做七, 守孝与五服, 扫墓与祭祖。死者在死后每一步都有着礼仪规范, 不仅如此, 就连丧葬的形态都有很多种, 比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树葬等等。 通过细致的丧礼, 可以看出古代礼仪由开始的简陋到日渐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尤其是时代背景的影响, 以及新思想的介入。

摘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 礼仪可以说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里, 礼仪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特色。礼仪既让人们有礼有节、温文尔雅, 又让人们固执残忍、观念落后。在整个礼仪文化中, 丧葬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 由于人们多层次的信仰结构和繁复的历史背景而形成特有的丧葬观点, 以及繁复的丧葬礼仪。通过丧葬礼仪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文化礼仪的多姿多彩, 以及一种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厚重感。

关键词:凶礼,丧葬,古代礼仪

注释

11云中天.礼仪[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22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东西方教师节的起源与尊师礼仪 第4篇

摘   要:教师节,一个专属于教师的神圣节日,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第一个教师节是由葡萄牙于1899年设立的,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日”,旨在向全世界的教师表达国际社会的崇敬之情,迄今共有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庆祝教师节。葡萄牙、德国、捷克、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师节各具特色,但究其根本,都是对教师及教育工作的感谢与尊重。我国教师节的起源可追溯至1931年,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将教师节定在每年的9月10日。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是否将教师节日期改为孔子诞辰的论争,目前尚未定论,但无论怎样,丰富教师节文化内涵、组织有特色的庆祝活动、重建尊师重道传统美德都是我国教师节发展应该遵循的趋势。

关键词:教师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师日;启示

一、东西方教师节溯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至今仍是人们对教师工作的最高褒奖。教师这一职业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在对教师工作重要性普遍认可之后,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尊敬教师的良好风气。于是,一个代表教师荣誉的节日——教师节应运而生。“节日和庆典是人的‘超感觉的深层的经验,因此将成为不可放弃的教育媒介”[1]。如何加强教师节的教育功能,打造良好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同时防止个别人借教师节行不正之风,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梳理西方教师节的起源及礼仪,希望能够找到异域经验以资借鉴。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教师节的国家,首个教师节距今已有115年的历史。1899年5月18日,葡萄牙科英布大学学生向教师献彩带表达尊敬的庆祝活动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葡萄牙政府遂将此日设立为教师节。其后,世界各国群起效仿,设立了本国的教师节。1966年10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倡导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布:从1994年起,每年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World Teachers Day),目的是为了向全世界的教师表达国际社会的崇敬之情,“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明天的公民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100多个国家在这一天庆祝教师节。每年的世界教师日都有一个主题。例如,1997年的主题是“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的孩子”;2003年的主题是“打开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大门”;2010年的主题是“复兴始于教师”,在这一年,联合国四大主要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负责人共同表示:“教师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并联合发表了题为《复兴始于教师》(Recovery Begins with Teachers)的致辞。致辞肯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社会经济、文化与和平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认为“教师是变革的推动者”,也是“和平的维护者”,并且发起了“分享英雄教师的故事”活动,号召人们收集有关故事、照片和视频以纪念在自然灾害、冲突和其他危机中作出贡献的教师。

我国教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1年5月,著名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发表了旨在“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教师节宣言》,向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呈请批准设立教师节,这是我国最早有关设立教师节的论述。这一建议虽然未能被国民政府接受,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边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人们一直将6月6日作为教师节。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孔子诞辰(农历八月二十七)定为教师节,并颁发《教师节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1949年6月6日,上海的教师们在大上海戏院庆祝解放后的第一个教师节,陈毅到会讲话,徐特立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教师节谈新民主主义教育》一文。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1951年5月19日,教育部时任部长马叙伦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时任主席吴玉章以书面讲话形式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并将其并入“五一国际劳动节”,教师节逐渐名存实亡。1981年8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关于“建议设立教师节”的读者来信,来自北京的作者章连峰建议将9月1日设立为教师节。1981年11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族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1982年,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师田家骅提议将9月10日设立为教师节。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在向国务院呈交的报告中指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2]。1985年1月,国务院时任总理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教师节的议案;1月21日,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全国教师节。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将我国教师节改期在推测出的孔子的诞辰(9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于2013年9月5日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拟将每年9月28日定为教师节。早在2004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就倡导修改教师节时间并明确表示,“建议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日期”;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的任文利及山东省教育协会的王瑞等人认为,将我国教师节的日期改为孔子诞辰,既可以缅怀孔子,赋予教师节更广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可以强调“师道尊严”,从而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的品德。但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也紧随出现,知名时评人舒圣祥和邓清波分别从社会视角和法制视角驳斥了教师节改期的可行性。舒圣祥认为庆祝教师节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等实际问题更为重要,以此才可激发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职业发自内心的尊敬。邓清波则在法律层面阐述了教师节改期的立法障碍:孔子的真实诞辰并未有定论,有违法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再者,孔子并非仅仅是教育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尤其是儒家的精神象征,这会在客观上导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感观错位,并且弘扬传统文化也不仅只有推崇孔子一条路可走。到目前为止,是否更改教师节的日期还没有定论,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定于哪天,设立教师节的实际意义在于如何让辛苦一年的教师开心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以及向社会传达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重要信息,使教师职业真正地成为受人尊敬的工作。

二、西方国家教师节概况

(一)葡萄牙的教师节

作为世界上最早设立教师节的国家,葡萄牙的教师节礼仪体现出很强的人文精神。1899年5月18日,在葡萄牙的科英布大学,毕业生通过向教师敬献彩带的行为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教师接受彩带后在彩带上题字并将彩带赠还与学生,鼓励学生能够再接再厉、更攀高峰。学生们手持彩带,在校园里载歌载舞,尽情地享受着校园生活的美好。狂欢活动一般持续到午夜,学生们会点起篝火、点燃彩带,寓意教师的光辉将照耀着自己一路向前。葡萄牙政府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全国教师节,以此纪念科英布大学的庆祝活动。

(二)德国的教师节

德国作为拥有悠久教育传统和优良教师培育制度的国家,对教师节亦十分重视。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后,将每年的6月12日确立为教师节。教师节全天,德国各地都在热烈地庆祝这一节日,从首都柏林到各省、市、区,逐层逐级地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的教师代表。柏林的政党首要领导人以正式讲话的形式,表达政府和执政党对教师工作的真诚敬意。学生们也纷纷在这一天送给教师特别的礼物(通常是巧克力),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收到礼物后都会拿出来公开展示,并给学生写信表示感谢。

(三)捷克的教师节

作为德国的近邻,拥有同样悠久教育传统的捷克也有着特殊的教师节礼仪。捷克政府于1955年将夸美纽斯诞辰——3月28日定为教师节,表达捷克人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并以此纪念夸美纽斯对近现代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在教师节前后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捷克举国上下都要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政府要向优秀教师代表颁发荣誉奖章,家长要向教师赠送精美的礼品来表达谢意。捷克教师节还有一项不同于他国的传统:功成名就的学者要在教师节去看望他们的小学启蒙教师,颇能体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情。

(四)法国的教师节

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卢梭等大教育家,教育创新不断,教育理论和思想层出不穷,具有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法国人将教师比作人类智慧的天使,教师普遍受到法国人民的尊重。但是,法国并未单独设立教师节,而是将教师节与12月25日的圣诞节合二为一,这在世界范围内仅此一例。每年的12月25日,家长和学生会带着精美的礼物到教师家做客,地方长官和社会知名人士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庆祝活动。

(五)英国的教师节

同法国一样,英国也未设立教师节,这与英国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教育体制都有所不同。全英教师大罢工等类似事件大多发生在英格兰,威尔士的教师协会偶尔也会参与其中,而苏格兰人却往往会把自己抽离出来,不参与英格兰的教育事务,也拒绝英格兰介入他们的教育事务。英国的四个部分基本上都是各自发展自己的教育事务,所以想要设立一个全英国统一的教师节非常困难。在英国从事中文教学工作的华人教师们于2000年设立了首个英国的教师节——虽然不是官方主导,但在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UK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和英国中文学校联合会(UK Federation of Chinese Schools)的共同努力下,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被定为中文教师节。在英国,第一个教师节——中文教师的教师节设立了,有些“乌龙”,却与英国人的幽默精神非常契合,很有特色。

(六)美国的教师节

在美国,教师节通常定于5月的第一个完整工作周的星期二,这一节日会持续整整一个星期,所以这一周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谢师周”(teachers appreciation week)。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有家长联合会,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家长联合会的家长们就会一起买一份富有心意但并不贵重的礼物送给教师,并与教师一起开展联谊活动。学校也会在“谢师周”的最后一天组织教师的聚餐活动,教师们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校长会到场并对每位教师表示感谢与祝福。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在教师节当日,全国最佳教师还会在白宫接受总统颁发的荣誉证书[3],并且每年都会有媒体直播颁奖盛况。美国的中小学生也会在这期间为教师送上一份代表自己心意的小礼物,一般是自己制作的贺卡或者其他一些手工作品,还有一些小物品(譬如小镜子、小玩具等),但不会超过5美元(因为美国相关法律规定,教师不得接受学生的超过5美元的礼物),教师们都会很开心地把学生送的小礼物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或是把祝福卡片贴在办公室的墙上。

三、西方教师节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的教师节过得很有本国特色,但究其根本,都是对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感谢与尊重。我国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的同时,也出现了给教师送礼的不正之风。笔者认为,这既是对教师的不信任,也是对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且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一些素质不高的教师的品德,同时也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4]。对比西方国家的教师节,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和家长送给教师的礼物多为具有纪念价值或是颇具心意的小物品,其价格并不高,有的国家甚至明令禁止教师接受贵重的礼物。丰富教师节文化内涵,组织有特色的庆祝活动,是我国借鉴西方教师节礼仪的关键所在,领悟教师节的本质所在,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庆祝方式的教师节是我国教师节发展应该遵循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

[2]王炳州,陈思巧.建立用了五年时间——方明先生谈教师节的由来[N].北京青年报,2002-09-10.

[3]李琳.教师节在国内外[J].农村天地,2003(9):31.

[4]朱近赤.走出教师节送礼之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14.

尊师礼仪的基本要求 第5篇

学生参加晨会

作为深受老师教诲的同学们,理所当然应该热爱和尊敬自己的老师,那么作为西山校园里的中职生不能只将尊师作为口号,应该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无论是在校外或是校内,遇见老师应主动问好。

2、进出校门或是在楼梯上遇见老师时,不要与老师抢道,应该主动给老师让道,让老师先行。

3、看见老师手中拿着许多东西,要主动上前帮忙。

4、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要说“请问”,老师回答后,应说“谢谢”,然后再对老师说“再见”方可离开。

5、老师在与人交谈或做事时,不可随意打断、干扰老师,应站立在一侧,等老师交谈完毕或是做完事后再找老师。

6、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惹老师生气,老师不在时,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不让老师担心。

7、珍惜老师的工作及劳动成果,认真完成老师每次布置的各项任务。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 第6篇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抗金名将岳飞: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他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尊师礼仪》文明礼仪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为人类开”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二、教学内容

1、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 时完成 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7、服 从 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8、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9、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三、知识连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泽东尊师:

毛泽东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 毛禹珠 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1965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给 毛禹珠 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课间礼仪》文明礼仪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课间活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间安全意识和课间礼仪意识。

2.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遵守课间礼仪,争做“课间礼仪之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课间安全意识和课间礼仪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教学难点:

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课前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渲染课间情境。

2、引发思考,组织交流。

3、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创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让我们也来为校园增添光彩,你、我、他,我们共同来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快乐的和谐课间。(板书:共创和谐课间)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

现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课间,就有许许多多活动有秩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课间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课间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有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在课间都是怎么做的?(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课间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如:①准备下节备品。②有秩序上下楼。

③爱护公物,节约用水,去厕所不打闹。

④室内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不乱动他人物品。⑤室外安全游戏,文明礼让,互帮互助。⑥尊重他人劳动,保持校园卫生。⑦极目远眺,保护视力。

2、联系实际,选择适度礼仪(1)讲述礼仪现象(2)讨论、交流

3、提高认识,商讨共创和谐课间。

(1)师:我们都是校园的主人,课间的主人,和谐课间需要我们共同创建。要创建和谐课间,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2)共同商讨

归纳共创和谐课间的措施,并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措施,积极参与。如:①学习课间活动礼仪、童谣。②编写我班《课间礼仪常规》。③做课间活动宣传报。

④开展课间安全知识竞赛、礼仪知识竞赛。⑤晨检时,讲一讲新发生的课间礼仪故事。⑥做“小小课间监督员”。⑦评“课间礼仪之星”。„„

三、总结激励

在这节课中,大家交流了许多共创和谐课间的想法,这多么令人欣喜!清脆的下课铃声马上就要响起,欢声笑语即将在校园飘荡。相信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间一定会充满阳光。板书设计:

活动有序 注意安全 共创和谐课间

文明礼让 互帮互助

《语言文明》文明礼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此次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1、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

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2、知识问答

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的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

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说什么?(早上好)

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

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

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

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

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

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

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别客气,没关系)

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

……

3、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

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到下流的词语。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4、课堂小结

古代的尊师礼仪 第8篇

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 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 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 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古代礼仪教育, 虽然就教育内容而言, 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 有着一些腐朽的、封建的东西。但是, 就其教育效果而言, 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效教育。单从那些古时曾在中国游历过的外国人的描述中, 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美誉的获得中, 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现如今, 礼仪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行”分离, “说起来一套套, 做起来全忘了”。在礼仪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该向古人取经。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礼仪环境的建设, 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 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 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一。

一、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建构家校结合的教育体系

礼仪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助。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学生家长愤而指责学校将其子女教得毫无修养, 而此家长言行举止间尽显粗俗。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会弱化学校教育的成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非常强调家庭礼仪教育, 他们认为礼仪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西汉刘向在《烈女传·母仪》中写道:“古者妇人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 耳不听淫色, 夜则令瞽诵诗, 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德比过人矣。”古人认为胎教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这究竟有多少科学道理姑且不论, 但古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

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古代强调家庭礼仪教育这一观念的借鉴及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注重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家庭守则, 提倡以家庭为单位保持传统美德。与我国部分家庭纵容乃至赞赏下一代的失礼行为相反, 他们对于下一代的行为严格约束, 新加坡在家庭教育中时时强调要为他人着想, 教育小孩在玩耍时不得大声喧哗, 看电视也要注意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及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 使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另外, 他们也很重视社会礼仪环境的优化, 新加坡严禁一切色情暴力得书刊杂志出版, 强调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约束;韩国则时常在电视台播放以礼仪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

二、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立足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

古代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儒家文化正是“礼”的文化, 儒家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是“礼家”。儒家治国安邦的观点是“为政以礼”, 对人民“齐之以礼”, 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把礼的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孔子认为人“不学礼, 无以立。”在治国方面, 他也反复强调“为国以礼”、“以礼治国”。到了汉代, 汉武帝由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 儒家的礼治在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且与封建整体、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学说紧密结合起来,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过一段话, 很能反应儒家文化与古代礼仪的关系。他说:“儒家很成功的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理解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 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古代礼仪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因此, 现代礼仪教育不能单方面重视国际礼仪规则的传授, 更应基于我国国情, 强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来选择教育内容,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儒家文化注重修身的精神, 又能在连续的传承的文化中获取礼仪知识。我们不能被古代礼仪传统中的腐朽之物蒙蔽, 而放弃其精华。较之西方的礼仪而言, 立足于儒家文化的古代礼仪的精华更能得到国人的心理认可, 更有助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礼仪行为的形成。

三、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注重传统仪式的辅助作用

传统仪式不仅具有中国风味, 也可以使礼仪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2006年3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二女生杨静致信市长李宪生, 建议举办“楚服成人礼”, 得到李市长的重视。杨静对“成人礼”从日期、服饰、程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后人对于祖先创下的传统仪式的向往与肯定, 也唤起了许多人对这些传统仪式的注意。

成人仪式的缺位, 虽不是中国年代年轻人缺乏责任感的主要原因, 但至少使之少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啃老族”的大量涌现, 跟意大利的利玛窦来中国游历后向西方介绍的中国, “即使非常穷的人也要努力工作来供养父母直到送终”有了多大的差别;跟孔子所要求的:“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又有多大的距离。所以杨静的信得到李市长的重视, 迅速将信转至团市委。该建议与团市委召集专家研究的意见不谋而合。成人仪式的精髓, 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 所谓“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 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 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 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

[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

上一篇:中国山水画教案下一篇:汉字多奇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