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成语范文

2024-07-25

喜的成语范文(精选5篇)

喜的成语 第1篇

生命是一首悠长的诗,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浓,可以淡,亦可以轻轻地欢喜。就因为你给我的清喜,让我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这世间的一切美好。是你,让我知道,生命的绚烂总在清喜之后。今天,我轻轻的想起了你,想起了,你给我的那些清喜。我把他们整理出来,送给你……

-------题记

喜欢是一种很简单的情愫。或许我们永远说不清楚因为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喜欢一样东西,一首歌,或者一个人。但是,当你走近它,你就感觉那里很安静。你喜欢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看或者想。

喜欢,有时候就是那样简单的东西。当别人问起,你红着脸,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当你一转身,心里有困顿,你仍然愿意到那里去,去怀念你心底的喜欢。诉说给它听,却不管它是不是懂得。

喜欢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缘自你心底的柔软。它轻轻地来,默默的走,甚至有时候你都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可它,就那样的存在着。不扰人,不被扰,静静悄悄,无声无息。

小时候,时常坐在庭院里,一个人,自言自语。就那样坐在天空下,仰望着蓝天,看星星眨眼,听星星说话。然后,自己对着天,编那些别人听不懂的故事给自己听。

那时,母亲就会不无担忧的和父亲偷偷的说,“这孩子不会有什么病吧?”父亲凝视着坐在庭院天井里看天的我,然后,轻轻的说,这孩子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是在告诉天和那些花,她的喜欢呢。

于是,我也独承受了父亲悄悄给与的喜欢。一颗糖,一块饼干,一条小辫绳,几分零花钱,一个大鸡蛋。

渐渐地,上了小学,识了字儿。我把自己对天的喜爱,对水的热爱,对花草的情意不再用自言自语表达出来了。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记在本子里,老师说,这叫日记。懂得用文字记录自己心声的我,是那样的开心。

还记得,当我把自己写的描写自家菜畦的文章读给父亲、母亲听的时候,父亲的眼睛闪着那种幸福、快乐而又慈祥的光,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于是,我有了自己的本子,有了自己的诉说心事的地方。父亲给我买了好多本子,让我写。因此,那个喜欢随时自言自语的孩子,因为识了字儿,能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欢乐而变得很快乐。

童年的时光,因为一种我对文字的喜欢,父亲对我的喜欢,而激发了我喜欢读书写字儿的快乐。

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当别人都去玩儿的时候,我就趴在自己的小桌子上写一天的心情日记。当然,有时候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吵了架也会用他们来写一些不喜欢,小愁绪,甚至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牢骚话。生活因为这一点点的小喜欢,变得多姿多彩,我也从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诸多快乐。写的高兴了,就拿出来给父亲读一段。

那时,父亲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的花。吃过晚饭,他总是给自己沏了一壶茶,坐在躺椅里,扇着蒲扇,听我读自己的胡思乱想。然后,也不说话,但眼神是那样的喜欢,喜欢。因了父亲的喜欢,小时候我的作文总在学校、区里和市里得奖。

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点小爱好是因何而起的时候。我总能依稀看到父亲当年的身影,那么慈祥的看着我。

工作后,我变得很懒惰了,很少把自己的心情再用这些本子记录下来。即使被迫要写,也胡乱的在网上搜罗一遍,然后胡乱的拿来主义。可是,我仍然还是喜欢当年的那点子‘小喜欢’,带给我的简单的快乐。

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年,我因为想念他,而重新拾起这些文字。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我喜爱的文字,变得悲悲戚戚。以至于,很多次我都做梦,梦到父亲就那样定定的看着我。仿佛在问我,你忘记了自己的喜欢吗?

是啊,这是我的喜欢啊!为什么逐渐的行走中,我却丢失了这份带给我美好心情的喜欢?

于是,我又试着拿起了笔,打开了书。人说,开卷有益。是呢!开卷有益,在这开卷中,我一篇篇的读过去,感受别人的悲与喜的同时,我也逐渐又找回了自己的“喜欢”。

喜欢,他是我的朋友,知己,亲人和爱人。我沉浸在自己简单的喜欢里,感悟着平淡的喜欢带给我的简单的快乐。我想,再次夜晚做梦梦到父亲,他的眼神应该还是那充溢着喜爱、温暖的喜欢的眼神吧~~~

生命的绚烂总在你清喜之后的浅淡里,轻轻地发芽,轻轻的开花,然后散发淡淡的清香……

喜的成语 第2篇

在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有一次,我和外婆去超市买东西。超市里的人真多啊,那些售货员叔叔阿姨个个忙得满头大汗,但仍然不辞辛苦地认真工作着,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呀。看他们这样累,我忍不住对一位售货员阿姨说:“让我来帮帮你吧。”阿姨惊奇地张大嘴巴,说:“你……行吗?”“让我试试吧,慢慢学。”阿姨答应了,她先让我在一旁看。只见她麻利地拿起读码器对准条形码一照,价格马上就出现在小屏幕上,全部照完之后,又在键盘上打了几个字母,最后收一下钱,就大功告成了。

哈哈……原来这么简单,我忍不住跃跃欲试。哎呀,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才把面前货品的条形码照完了,可键盘上的字母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半天打不出一个。阿姨“扑哧”一声笑了,对我说:“这样吧,我来打字,你来照条形码。”我爽快地答应了。时间慢慢过去了,我越来越熟练,工作顺利地进行着。我正暗自得意呢,困难就来了。

一位顾客捧着一大堆的东西过来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快,快,我赶时间……”这下我慌了手脚,一下子乱了秩序,还有些条形码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进去,真是越忙越乱,最后还是阿姨帮我搞定的呢。一晃,都下午五点了,我得回家了,临走时,阿姨还送给我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今天的工资。

浅析田代三喜的医学特点 第3篇

关键词:田代三喜,后世派,日本汉方,李朱医学

田代三喜出生的室町时代末期, 是以《和剂局方》 (后简称《局方》) 为主导的宋医学一统医学界之时代。正如富士川游所说:“我邦名医虽多, 像祀者唯鉴真、田代三喜二人也”, 可见其日本汉方界的地位。由他首倡以李朱医学为代表先进的明代医学, 一扫《局方》统治多年的僵局, 风靡于关东一带, 三喜也因此被称为李朱医学的开山鼻祖。

一、田代三喜生平及问题点

留存下来关于田代三喜的资料不多, 不明点也甚多。医学界普遍认为田代三喜生于宽正六年 (1465) 武蔵国越生 (今埼玉县) , 15 岁时便志于从医, 由于当时非僧侣不能为医, 遂于妙心寺出家为僧。长享元年 (1487) 随商船渡明, 师从早前入明留学行医的僧医月湖, 学习李朱医学。在明十二载, 并于明应七年 (1498) , 携月湖著书《全九集》《济阴方》以及其他医书回国。回国后初居于镰仓江春庵, 后因当时统领关东的足利成氏邀请, 而移居至下综 (今茨城县) 的古河, 故后世人多称其为“古河三喜”。移居不久, 三喜脱离僧籍, 还俗娶妻, 数年后返归故里武蔵国。但时时往来于关东各地为人治病, 救民数甚众。三喜67 岁时, 曲直濑道三因仰慕其名, 拜于其门下学医七年, 直至三喜去世。

三喜名号颇多, 如矢数道明所举:名道导, 讳三喜, 字祖范, 号范翁、回翁、支山人、意足斋、江春庵、日玄、玄渊、善道等。但江户时期的考证学家目黑道琢在其著《骊家医言》中指出“道导”实则并非三喜。他认为入明学医, 游学于月湖之门者实为道导, 三喜乃其弟子。曲直濑道三以道导、三喜二人为师, 故从二师之名中各取一字, 取名为“道三”。远藤次郎认为上述说法似乎更接近事实。至于医学界为何如此难以正确地把握三喜之事, 他认为这或许与其弟子曲直濑道三有关。道三强调自己的医学流派是属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流派, 因此, 为了使自己的流派之始更具有正统性, 道三或许改变了某些历史事实而作出来的三喜之貌。而实际上, 从三喜开出的药方或与他相关文献中, 却可以看到的是一位民间医生的形象。

二、田代三喜的医说特点

成书于弘治二年 (1556) 的《三喜十卷书》一直被誉为田代三喜的代表作, 但却无人亲见过, 矢数道明认为自己所购得的《三归廻翁医书》或与《三喜十卷书》是为同一书, 从《三归廻翁医书》中可探三喜之医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吸收了明代基本医学要素

田代三喜认为所有病因皆可分为“风”、“湿”两邪, 风、湿的消长表现为寒暑燥火。体内致病因素为“血”、“气”、“痰”, 因此可分为血之病、气之病、痰 (水毒) 之病。而三者之中, “血”、“气”最为重要。其治术:病由气发, 通气汤主之;由血发, 补荣汤主之;由痰发, 和中汤主之”。朱丹溪擅治气血痰等杂病, 关于治病因素, 朱丹溪曰:“血气者, 身之神也, 神既衰乏, 邪因而入。”又曰;“气之为痰, 或痞或痛, ……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痰之为患, 为喘为咳, 为呕为利, 为眩为晕, 心嘈杂怔怦惊悸……, 皆痰饮所致。”对其治法朱丹溪概括为:“以气、血、痰为主。凡病血虚, 四物。气虚, 四君子。有痰, 二陈。”由此可见田代三喜的医学体系, 其气、血、痰病理观及治术与朱丹溪关于杂病的论治是何其相似。三喜的通气汤和补荣汤来自四君子汤和四物汤, 和中汤则是对治痰法的融汇贯通。

然, 田代三喜和曲直濑道三师徒为代表的“后世派”并非仅接受了李朱医学的主张。李东桓认为人体中所谓的“元气”为“胃气”, 脾胃受损, 百病由生, 故被称为“补土派”。朱丹溪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恒不足, 因此注重“滋阴补血”, 故被称为“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其他二人则主张“火热为害”, 刘完素重用清热法, 张子和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击病邪。与后两者相比, 李、朱显然偏重“补”。实际上, 后世派之所习所用固然是以中国金元和明代医家的著作为主, 其中很多是出自金元四大家及其弟子之手, 但其医学主旨则是以“察证辩治” (田代三喜称为“辨证配剂”) 为主, 在治疗上也没有偏重或好用温补的特点, 而作为“察证”的纲领, 自然离不开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概念。因此尽管日本医学界喜欢用“李朱医学”来标示三喜, 乃至整个后世派的学术源流、特点与边界, 但实际上无论是月湖还是三喜, 都不是纯粹的李朱医学。

2、局方医学与辨证配剂的基本理论

他的医学理论一言之为“基本处方与增减法”, 即“辨证配剂”。其著书《本方加减秘集》中, “本方”即为基本处方, “加减”即为增减。他另一代表性医书《和极集》也以“基本处方与增减法”为基础而成的。其实在金元医学中也能看到此法, 只是未成主流。那么何为“基本处方”?

首先在中国, 金元以前所兴盛的是以《和剂局方》为代表的宋医学, 因此又称“局方医学”。本来中医应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来给出药方, 而局方医学的问题在于据证验方, 即方用药, 按图索骥, 如此本末倒置。金元医学则主张, 治疗本来就不是选择即已存在的药方, 而是基于每个患者的病症, 查明病因及发病原理, 并以此为基础来诊治。这与田代三喜的“辨证配剂”、曲直濑道三的“察证辩治”内容是为一样。另一方面, 从当时医学主流来看, 田代三喜之前的日本医学也是以《和剂局方》为中心的局方医学, 由三喜、道三等人带来的金元医学, 使日本医学焕然一新, 这种医学走向与中国的情况相似。作为引入金元医学的重要人物, 田代三喜与曲直濑道三在采用金元医学的方式上, 存在着微妙的差别。道三是将“察证辩治”贯彻到底, 而三喜则倡折局方医学与“辩证配剂”两者之衷。也就是认为《和剂局方》中存在着许多优良的处方, 把这些作为基本处方, 再根据患者的不同, 各种病症不同, 基于“辩证配剂”之论或增或减, 配出与患者相适用的处方, 如此才是为他的基本医学理论“基本处方与增减法”。这种方法理论在取局方医学长处的同时, 又对应了各患者的不同病症, 是为克服局方缺点的有效之法。曲直濑道三并没有采用此基本处方的理论, 而是完全贯彻其“察证辩治”。但下一代的曲直濑玄朔及其后代曲直濑流的门人们都采用了与三喜相同的“基本处方及其增减法”。至于其中的原因, 可能一是以“察证辩治”来开方治病在实际应用上十分困难, 并非后人都能有如道三般的医学造诣;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处方多是治病经验累积的成果, 以此为基本, 再加上增减之法, 多半即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还保持了医术水平, 因此后代多用此法。从医学理论的变迁来看, 田代三喜所采用的方法论的确对之后的日本汉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佛教医学的影子

从田代三喜近年来被发现的著作《酬医顿得》一书中, 可见其也精通佛教医学。“施术者与药师如来举杯对饮, 交流中顿悟出有效治疗之法”, 他认为这是得到治疗之法的捷术, 因此而得此书名。田代三喜一方面要求“辩证配剂”, 另一方面又推崇向药师如来投以处方来探听答案之法。这可以理解为治疗中若出现常人心智无法解答的问题, 则通过向药师如来请教以寻求解决之道的方法。他还论述了“以心传心”的治疗法。施术者 (医者) 以脉诊对患者行医, 接着在施术者与患者间平放一碗煎药, 其液面可以映照出药师如来的满月。施术者想着患者适用的处方, 若是能治愈患者弊病的良方, 液面则会平静得如镜面一般, 能清晰地照出满月;若处方不对, 则映照出来的满月是歪曲变形的。从满月的变形之态, 可察药师如来之意, 进而思考出更有效的药方。远藤次郎认为这种是信仰与医疗技术高度结合的方法论。另外, 从田代三喜的名号之一“三归”, 为天、地、医主 (人) 三者归依, 与佛教中的“三归”, 即佛、法、僧的归依意思相近。由此可展现出田代三喜几乎未被人论及到的僧医的一面。

三、总结

且不论他从哪里如何学到, 仅从其所著医书来看, 三喜的确精通金元医学, 但并非如现在一般所说的一边倒向金元医学。总的来说, 他的医学是在镰仓时代以来的局方医学、佛教医学、金创治疗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新传来的金元医学而成的。

参考文献

[1]矢数道明, 大塚敬节.近世汉方医学集成[M].东京:名著出版社, 1979:5.

[2]目黑道琢.骊家医言·道导[M].近世汉方医学集成, 东京:名著出版社, 第107卷:422.

[3]矢数道明.近世汉方医学史[M].东京:名著出版社, 1982:94-95.

[4]中山清治.我国後世派の祖「田代三喜」[J].东京:有明医疗大学杂志, 2010, 2:45-48.

[5]黄欣.日本名医田代三喜医学体系初探[J].日本医学介绍, 1999, 20 (9) :428-429.

[6]朱丹溪.格致余论·虚痰疾病有似邪崇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53.

[7]朱丹溪.局方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30.

[8]朱丹溪.丹溪心法·痰附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6:85.

李兹喜的“年薪” 第4篇

李兹喜站起身来擦擦手,回身到里屋拿了课本,空着肚子踏入了教室。坐在教室最里边的儿子李准看见父亲准备上课,顿时显得垂头丧气。他也饿着肚子。

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班仁乡金祥村是全县最贫穷最边远的村子。在金祥村油落小学,李兹喜一人身兼多个角色:校长、教师和勤杂工,而且这种角色已经当了13年。

由于李兹喜的坚守,金祥村100多名适龄儿童无一辍学。

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

从罗甸县城到金祥村,有两种走法:一是坐车,在山路上颠簸三个半小时;二是走水路,乘一个多小时快艇顺蒙江河到油落山脚下,再爬两个小时的山。

油落小学其实是一栋紧挨着山坡立在半山腰的低矮土房。三问屋子,一间是村委会,中间是教室,最小的一间,被李兹喜用来当了厨房和卧室。

教室里的12套课桌椅已经破旧不堪,窗玻璃早就没了,土坯地面坑坑洼洼。“黑板”是在墙面上用黑漆刷出的一块长方形,有三分之一已经随着墙面的老化而剥落。

门前一块约1O米宽的三角形地块显然是被细细平整过的,断了一根支柱的木制篮球架倒在这个晴天扬灰,雨天滚泥的操场一角。

只有高悬在屋顶上的国旗崭新鲜艳,猎猎作响。

站在这个操场上,前后左右,除了山,还是山。一条羊肠小道绕过操场一侧伸向山脚。往上走,是李兹喜每周末回家的路,往下走,是通往他每天去打水的芭蕉弯。

早上9点多,学生们沿着山路三三两两地来了。由于居住分散,最远的要走1个多小时才能到校。20个学生,11个一年级,9个二年级,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每节课50分钟,都被李兹喜分成两半。头半节,教一年级新课,二年级的在一旁做练习:后半节又反过来。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李兹喜说。

以前,油落小学有4个年级,他常常忙得顾此失彼。给四年级讲课时,三年级的孩子盯着黑板发愣,上二年级的课时,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声越来越大。有时候下课了,他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已经站在拼音图前不停地念了1个小时。

2006年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这超出了李兹喜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只好转学到班仁乡中心校去了。

一下子撤了两个年级,让李兹喜感到很怅然:“要是我当初把英语学好就好了。”但他同时又欣慰:“我教四年级有时候都有些吃力,一些生词我也解释不通。他们转到中心校肯定比在油落好。”

“说到底还是自己基础不太好。”这位憨厚寡言的教师总结道。

这天,二年级正在学一首小诗,李兹喜刚抄了三行,黑板就满了。他用口音浓重的普通话问:“同学们抄好没有?我要擦掉了。”

在课堂上,李兹喜坚持讲普通话,虽然他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平翘舌和前后鼻音。

最让他头疼的是音乐课和美术课。李兹喜不太会唱歌,翻来覆去也不过是“太阳当空照”等几首,可孩子们唱一次开心一次。他也不会画画。当地条件有限,孩子们只能用铅笔画一些平面图形。

自从去年雨季操场上的木头篮球架被水泡坏后,孩子们就只剩下一个破足球可以踢踢了。最受欢迎的还是活动课。20个孩子围成两个圈玩追逃游戏,又紧张又兴奋,尖叫着追逐,笑倒在地上。

这时,站在一旁的李兹喜,脸上是平静,满足的笑容。

一年工资365斤苞谷

下午4点30分,把孩子们送走,李兹喜开始做晚饭。儿子李准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儿去了。

李兹喜并不是金祥村人,他家在离村20多公里外的班仁乡。

1995年,20岁的李兹喜初中毕业,在班仁乡算是学历较高的人了。乡教育辅导站站长找上门来,问他愿不愿意去教小娃娃。其时,油落小学已经空了两年,他的前任因为吃不了这儿的苦,“自己找出路”去了。李兹喜想,自己喜欢当老师,也得“找点儿活路”,便背起行李走进了油落山。当时双方商量着先教两个学期试试看,可他没想到,自己竟会在油落山扎下根来。

最初的教室是在一名村干部家的茅草房里,四处漏雨,三、四个孩子挤坐在村民自己钉的板凳上上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李兹喜找来各种形状的石块,教孩子们认“长方形”,“正方形”,再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这些教具,到今天还在用着。

每个学生每学期交30元书杂费,李兹喜得到的报酬,是这些钱购买课本后的剩余,再加一年365斤苞谷籽,由学生家长平摊。由于没有稻田,苞谷是当地人的主食。一般把苞谷粒碾成苞谷面后煮着吃,大米要等到集日才能在乡里买,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我当时想,只要不饿饭就行。”李兹喜说。

可是,因为村民实在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有的就连每学期几斤苞谷籽都交不出来,李兹喜几乎从来没有按时足额拿到过“工资”。单身时尚且常常有“过不去的时候”,何况一年后,李兹喜和村里的姑娘陆小招结了婚,养家糊口的任务就更重了。

婚后,陆小招搬到班仁乡,独自耕种李兹喜家里的两亩多地,而李兹喜则留在村里,吃住靠上了岳父岳母。每个周末,李兹喜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与妻子相聚。

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荫妻教子,李兹喜总觉得愧疚。每到寒暑假,他总是拼了命地帮妻子多干一些农活儿。即便这样,家里也时时困窘。

有一年陆小招生病,送进医院后,李兹喜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是父亲帮他付了2000元医药费。李兹喜心酸地回忆,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自己只能拿着编织口袋到处去借。半夜里,5岁的儿子李准常常饿醒,哭着说“爹,我要吃饭”。

“我只好把手指伸进他的嘴里,让他含着,拍着他的背,让他慢慢地睡去。”实在没有办法,李兹喜下了很久的决心,嗫嚅着开口向学生们“讨工资”。

那天下课后,李兹喜拿着装粮的口袋走进教室。“我对娃娃们说,老师今天开始就没苞谷吃了,按照惯例,要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收‘学费’,但是,因为上学期有10多个同学没有交,所以老师的粮食不够吃了。你们回家问问大人,谁家有余粮,先交点来让老师吃吧。”一口气说完这段话,李兹喜“觉得自己的脸很热。”

那是李兹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学生们讨要自己的“工资”。

2005年秋季开学时,学生的书费迟迟收不上来。眼看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和家长干着急,李兹喜也一连几个晚上辗转难眠。捱到8月19日晚上,无法入睡的他打着手电筒,独自步行20多公里山路回家,敲开门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是:“把家里那头年猪杀了卖吧!”

“我当时就不同意,我说你杀猪卖,两个小娃娃要不要过年?他说不杀猪我没有书费,当时他就流了眼泪。”陆小招回忆。争执到最后,陆小招还是眼泪汪汪地看着李兹喜把年猪换回500元钱,带着崭新的课本回到金祥村。

没有成功的一次“逃跑”

“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弯。春来不听田鸡叫,秋天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在金祥村,最苦的事是缺水。世居在此的布依人要么喝“望天水”,要么靠人扛马驮从芭蕉弯运水回来。李兹喜没有马,1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以双肩背回50斤水。

每天清晨,当太阳随着鸡鸣犬吠爬上油落山的时候,李兹喜便将装水的白色胶桶放进背篼,出发了。下山半个小时,上山得1个小时。背着50斤水,李兹喜依然可以轻快地避开路中间的牛粪和石块。胶桶的盖子早弄丢了,他得小心不让水溢出来。这些水,学生们要喝,他和儿子李准还要煮饭洗脸。

李兹喜不是没有想过离开。

2003年,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说打工每月收入1 500元,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想了几天,李兹喜背着包向学生们道别,转身走上了回家的路。

教室里顿时乱成一团。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到坡上干活儿去了,只有三组组长陆友立还在家。他的女儿跑回家,哭着说李老师走了。陆友立一听慌了,赶紧组织学生们去追,李兹喜已经走到梁上去了,学生们在后面边哭边喊边追,大家抱头哭成一团。

忆及当时情景,陆友立这个农家汉子几度硬咽难言:“他说他在这里过不下去了。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我们苦在一起,只要你不走。你苦闷就找我说,没有菜了就到我家菜园子里摘,没有饭吃了就到我家来吃,你走了娃娃们怎么办?”

哭罢,李兹喜和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我要是走了,自己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但是娃娃们肯定没书读了。”他说。

尽管“一只脚踏在田里,一只脚踏在教室里”,一眼看去,李兹喜还是与其他的农民不同。他语速平缓,几乎从不高声谈笑,衣着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这个平时十分沉默内向的老师在孩子们眼里有独特的魅力。村小组长陆友立说,李老师脾气好,对学生好,“框得住学生”。

农村教育前线的“黑户”

李兹喜一直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当他听说教育部要逐步取消清退代课教师时,他没把这件事和自己联系起来。“我以为我是‘黑户’,连代课教师都算不上。”

从2005年开始,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李兹喜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感人事迹。“苞谷老师”的故事开始流传。当年,李兹喜被评为贵州省黔南州优秀青年志愿者;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今年5月,他到北京接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标兵”称号。8月,他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与荣誉一同到来的是外界的资助。从2007年9月起,罗甸县财政每月向李兹喜发放600元生活补助。2008年10月16日,由香港慈恩基金会捐资修建的油落小学新教学楼举行了竣工典礼。再过几个星期,李兹喜和他的孩子们就要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了。

但李兹喜的身份,仍然是个代课教师。

由于学历太低,李兹喜很难考取教师资格证,而这是如今转为公办教师的一道不可不跨的门槛。而且,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不可能给仅有20名学生的村小学一个公办教师编制。

但李兹喜很平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只知道好好教书,并没有期望自己的做法能为将来的生活带来什么。”

今年5月,李兹喜收到一封从沿海发达省份寄来的信。来信人说,他从报纸上读了李兹喜的故事后,强烈怀疑其真实性。“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国家,贵州省办教育的钱哪里去了?”信中质疑。

李兹喜认认真真地回了一封信,告诉对方,由于地方财力、基础和现实所限,贵州部分县乡的确还十分贫困,但现在正在慢慢好转。

2007年,罗甸县全县财政收入不到两亿元。“许多不了解情况的外省人都不能理解我们的现状。”贵州省罗甸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泽惠说。

罗甸县境内几乎全是莽莽大山,当地以布依族居多,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路很常见。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23:1的教师编制配比,金祥村20名学生不够配一个教师。“但是难道让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到乡中心校去上学吗?”李泽惠说。

因此,尽管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已经持续了近3年,罗甸县现在仍然有70名左右的代课教师,而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找到替代者。在这70多名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分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中,只有李兹喜和另一名教师受到特殊照顾,享受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

喜的五言诗句 第5篇

1. 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2. 喜报纡芳轸,深期办酒壶。

3. 喜师来访我,幽会兴何长。

4. 喜得真消息,仍安岭表居。

5. 喜尔年将壮,为儒志可嘉。

6. 喜怒皆和气,天全一片春。

7. 喜游蛟井寺,复见炎州竹。

8. 喜闻有行役,结束不待车。

9. 喜去春月满,归来秋风清。

10. 喜乐民宜甚,平反笑屡春。

11. 喜居夏屋成,竹树讙燕雀。

12.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13. 喜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

14. 喜就三冬学,仍开橘秫齑。

15. 喜称吾子赋,羞道不年时。

16. 喜见新除目,焚香洗眼看。

17. 喜作羊城客,忘为鹤发翁。

18. 喜有吟诗癖,吾侪得往还。

19. 喜雨濯炎夜,馀飞入晨光。

20. 喜于无声地,暂傲羲皇俗。

21. 喜得狼烟息,弓弰壁上悬。

22. 喜见石浑沦,忘言意独真。

23. 喜觉阳和近,山园策丈行。

24. 喜雪仍喜雨,相须旬日期。

25. 喜雨推窗早,僧寒困酒初。

26.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

27. 喜结海上契,自为天外宾。

28.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

29. 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

30. 喜教儿联句,那知是梦中。

31. 喜得华亭鹤,看承过所宜。

32. 喜晴弹玉指,林下见幽人。

33. 喜与水云会,甘与水云同。

34. 喜愠与荣枯,居这悉晏如。

35. 喜君午际来,凉雨正纷泊。

36. 喜雪静氛埃,繁云即日回。

37. 喜说山居胜,兰亭一盼中。

38. 喜趁林泉约,来同樱笋厨。

39. 喜脱诸公忌,愁违李与谈。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四六级英语经验备考英语六级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