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2024-08-02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精选11篇)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第1篇

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

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大学生心理和谐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关系中探求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 者:唐荣双 陈铭彬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5(9)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   和谐教育   和谐校园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第2篇

一、序论提出中心论题: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说明写作意图:通过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探讨,了解大学生活,切身投入维护校园和谐,丰富校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二、本论

1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1.1对依法治校和和谐校园的理解;

1.2依法治校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3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探索;

2八荣八耻构建和谐校园

2.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养什么人”;

2.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怎样培养人”;

2.3 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2.4 八荣八耻为镜子

三、结论

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发展,和谐校园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一、大学生对创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 人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人的和谐与否, 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大学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的主体, 其中学生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 和谐校园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 将逐步确立自我, 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对于大学生来说, 完成这一角色的转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关以后能否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也关系到以后能否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因此, 大学生的和谐不仅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而且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二、校园大学生中的不和谐现象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校园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的不和谐音, 主要表现为:

(一) 理想信念淡化, 人生观、价值观偏离。

一些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了, 个人理想实现了, 可以松口气了, 因此, 在学习上, 马虎从事, 听课不认真, 思想开小差, 注意力不集中, 认为“60分万岁”;在思想上, 不关心政治, 认为“政治可有可无, 唯有金钱是真的”, 他们认为“谁富谁光荣, 谁穷谁狗熊”, “谁赚大钱、谁发大财谁就是英雄好汉”, 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 没有兴趣, 感到厌倦、没有动力。

(二) 集体主义观念弱化。

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 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奋斗, 不顾集体、国家利益,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谋职就业时, 把到收入高的行业就业看作是改变个人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阶梯。“7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对班级体活动表现出懈怠、消沉、无兴趣, 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三) 人际关系僵化, 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由于现在的很多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 “小公主”, 坐享其成, 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同学之间往往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 互不相让, 甚至走向极端触犯法律。看到对方取得成绩不是羡慕而是嫉妒, 不是赞扬而是贬低。相互之间不是以尊敬的方式对待而是以鄙视的方式、仇视的方式对待。

三、大学生中出现不和谐现象的原因

(一)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教育小环境的不协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改革开放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人, 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以及多元的价值取向, 从而也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驱使广大民众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 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忽略了追逐目的的手段的正确与否, 忽略了个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改变也必然会随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中来, 从而出现了和我们学校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不和谐音。并且, 由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以权谋私、不劳而获、通过不法手段迅速聚敛大量财富, 也使得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二) 学校教育大环境和家庭教育小环境的不协调

学校教育从培养全面的人出发, 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仅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过分注重子女智力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发面的发展, 在生活上什么都包办了, 很多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说, 还养成了颐指气使、不懂谦让感恩, 不负责任等一些恶习。学校的教育被家庭生活环境的教育所抵消。

(三)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的僵化

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教条化、空洞化, 对学生光灌输大道理, 没有实际例子加以佐证, 脱离现实生活, 使得这种教育显得空白无力, 甚至有的老师自己立场都不坚定, 态度模棱两可, 学生更加无法坚信。

四、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其中之一, 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所以, 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必须内外环境都要抓。外, 要抓家庭、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内, 要抓学校教育环境自身的和谐发展。

(一) 社会、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 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 强调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 我国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而学校教育更要和社会变化接轨, 及时根据社会的变化, 引导学生去辨别, 加强其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从而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 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提供有关教育资讯, 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

(二) 校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1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爱生乐教,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努力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人际氛围和有压力但不压抑的学习氛围。为营造这种氛围, 可以设立校长信箱、教学开放日、心理咨询箱等, 让学生的心声能正常表达, 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的服务意识。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由内及外对学生进行引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辨证统一观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外部行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思想起作用的, 是人的大脑意识、思想转化为肢体的行为。所以, 教育人必然要从人的意识着手, 解决思想问题, 而思想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也不是引用一两句至理名言就能完事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耐心细致的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者的意向要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 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内心, 从思想意识上感悟过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并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改进教育方法

现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比如, 多让学生参加英雄、模范人物的报告会, 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多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发表看法,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知道其困惑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吐露其心声, 调节其心理压力, 进行正确引导;开展以“科学求真、道德向善、艺术唯美”为宗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倡导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拼搏、学会奉献、学会负责;开展“助人周”、“孝心周”、“治学周”活动来践行诚信友爱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育于活动中, 能更好地潜移默化, 又避免了说大道理让学生心里产生抗拒心理, 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形成, 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 向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春修:《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5 (10) [1]刘春修:《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5 (10)

[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中国教育报, 2005 (4) [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中国教育报, 2005 (4)

[3]《加强高校党建建设和谐校园—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N].中国教育报, 2006 (12) [3]《加强高校党建建设和谐校园—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N].中国教育报, 2006 (12)

[4]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4]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

[5]吕明、陈刚:《谈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功能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6 (6) .[5]吕明、陈刚:《谈和谐校园软环境的内涵、功能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6 (6) .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第4篇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 第5篇

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让我们共同来重温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问题。

关于和谐。有人把和谐作抽象化阐发,说:和谐是一种声音,和谐是一道风景,和谐是一缕阳光;有人把和谐作生活化解释,说:和谐与稳定是连襟,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谐与发展是形影,相随相依,时刻不分;也有人把和谐作人性化定论,说:和谐是你快乐时与他人会心地一笑,你得意时衣角悄悄的一拉,你痛苦时肩上轻轻地一拍,你失意时掌心重重地一握,见人跌倒时扶他一把,逢人困难时帮他一下。关于和谐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定义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上通过的《决定》中以此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要求和目标提出。在《决定》第二部分中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第三部分提出:“保持高等学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第五部分中还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学科精神,”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如此可以这样结论: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而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和谐,校园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作为高校如何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实现和完成《决定》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和任务,学习之后给了我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思考的课题。我从四个部分阐述: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

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经。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她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二)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定》分别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五部分给高校提出了任务。因此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就业技术支持。

(三)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体现着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一)民主法治校园。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这是因为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加速大学和谐校园的建成。

(二)公平正义校园。和谐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真正意义上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学校内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师生员工,都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从而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三)诚信友爱校园。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可以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同时,诚信友爱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充满活力校园。要使校园充满活力,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不断的改良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园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有利于学生和有利于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校园。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要使校园运行安定有序,必须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必须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同时,和谐校园又是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

(一)学科发展的和谐。学科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之一。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同时,学科发展的和谐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规模与质量的和谐。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其着眼点是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同时要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的发展观,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给少数智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也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给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空间,使规模和质量二者和谐发展。

(三)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应该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四)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法制与法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同样,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因此,要真正促进其相互融合并和谐发展,关键还在于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人文性,在人文精神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教师是根本。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和成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克服个人随意性行为,强化秩序规范。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必须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状态下进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谐校园要依法治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做到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处理进人、干部提拔、教师职称评定、选拔先进工作者等敏感问题时一定要体现规范、公开的理念和效果。

(三)坚持教师发展为本,激活教师内在动力。实现这一途经,学校要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尊重和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她要求学校在实施校务公开过程中要进一步在力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从校级层面来说,学校教代会制度要健全完善。每年应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不仅事关学校的重要决定和决策要经会议表决通过,而且教师关注的许多重要事项,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也应在会议上告之全体教职工,从而在校园范围内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第6篇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孩子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我们校园虽然不大,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寝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如何,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大学生的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大学校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业方面的不和谐:弄虚作假;与社会交往的不和谐:普遍伪造自我;经济活动的不和谐:信用差;道德精神的不和谐:道德缺失.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实质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体现,是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根据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特点,着力完善诚信教育体系,探索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路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构建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

在我们的校园里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学校管理新格局。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我们美好的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要继续坚持我校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我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

我校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

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7篇

关于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一种文化形态.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既要挚守其自身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责、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还要辩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博采众长.从而创建开放多元、卓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作 者:陈步云 CHEN Bu-yu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浙江,金华,321004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4(3)分类号:G641关键词:和谐文化 大学教育 大学文化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第8篇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等,展现在心理结构还相当稚嫩的大学生面前时,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还无法使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平静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产生心理失衡在所难免。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1.3 校园环境的影响。

校园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影响、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的方式代替,使得一些学生感到极不适应,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惘。

1.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我评价不客观、性心理的发展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年龄的增长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发生了飞跃,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也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在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察上容易片面化、理想化。

2. 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适应不良问题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此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试就此问题作心理原因探析,结合我院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辅助提出对策。

2.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努力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我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加强师资、设施、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在经费上给予有力的支持,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利用现有途径和手段外,还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实践锤炼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心语报、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介绍心理调控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3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对建设和谐校园的认识。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和谐校园就是协调发展,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相处融洽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学习的和谐、生活的和谐、心理的和谐、环境的和谐、择业与就业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高校教育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

3.1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重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必须首先实现每一个单位和谐。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和细胞,是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为每一个在大学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应有的内在的追求,也成为时代发展对大学的外在要求。

3.2 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高校办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如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师资、设备和管理一时还跟不上,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的需要较不相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等,这样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包括校内和谐和学校与外部的和谐,这就必然要求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校园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和谐,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推动高校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 关注学生心理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4.1 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为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实现执政兴校资源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法制定学校的管理制度,并体现以下要求:一是合法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民主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三是程序性,即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必须经过起草、审议、表决、公布等程序;四是针对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针对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行为;五是可操作性,即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必须具体可行。

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这样大学校园就自然和谐了。

4.2 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载体,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4.2.1 充分利用大学里的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各班的心理委员,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做到有情况及时反馈。

4.2.2 在系学生会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部,以该部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配合院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干部的心理培训,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团队辅导活动,带动全系学生塑造健康心理。

4.2.3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及时的、有必要的心理干预。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重新适应生活。

辅导员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学生已经被打破平衡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减轻事件对学生的压力;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更通达、开放的态度。

5. 结语

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提供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安定团结、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及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学校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应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表,旨在进一步提高认识,使高等学校把这项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方式、设备配置等方面规范化、科学化,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高水平发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对社会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他们的心理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高校的一重大任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必须尊重大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一般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会大学生怎样去做,怎样去生活,更要做心灵智慧的启迪者,教会学生怎样去创造性地做,做得更好,更好地生活,共同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和谐校园.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08.

[2]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3.

[3]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践先进性.人民日报, 2005-4-25.

[4]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07.

铸造大学精神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第9篇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 第10篇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几个概念界定

1、和谐理念

2、文化

3、多校区大学

三、校园文化研究综述

1、宏观校园文化研究

2、区域校园文化研究

3、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前言的研究现状和第一章的研究综述是否可以合并在一起)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校园文化的概念

2、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1、文化管理理论

2、文化圈理论

3、文化交融理论

4、和谐文化理论

第二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作用

一、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1、形成的几种途径

2、多校区大学发展现状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特征

1、多元性

2、统一性

3、排异性

4、融合性

5、可塑性

三、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办学中的作用

1、凝聚作用2规范作用3辐射作用

4、协调作用

5、融合作用

6、创新作用

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

2、加强文化建设背景

3、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

4、创新人才培养背景

5、构建和谐校园背景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难题

1、统一管理面临困境

2、活动组织难度增加

3、文化冲突依然存在4、师生归属认同不一

5、诉求差异很难满足

第四章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1、精神凝聚人心

2、制度保障有力

3、行为规范文明

4、载体丰富高品

5、活动特色鲜明

6、环境整洁优美、校园和谐安定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性思考

1、整合理念——提升性建设

2、整体规划——战略性建设

3、优化资源——效益性建设

4、深度交融——发展性建设

5、分类管理——特色性建设

6、扬优保重——品牌性建设

7、制度创新——长效性建设

8、统筹协调——和谐性建设

大学生建设和谐校园倡议书 第11篇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美好生活”。近年来,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类的自省,低碳环保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显然是不正确的。建设和谐校园,应该将低碳环保进行到底。

节能减排可谓老生常谈,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却总会看到———在多媒体教室里,即使天色很好,一些同学在看不清屏幕时不是把窗帘拉开,而是索性打开电灯,把明媚的阳光拒之窗外;在水房里,即使水盆中的水足够使用,个别同学还是将水龙头大开着,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样漂洗得干净。这还不必说宿舍里没有人用却成天开着的电脑;也不必说园艺师傅手里浇灌花木的水管中哭泣的流水??不少企事业单位迫于政府节能减排的压力,在指标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采取了限水限电的非常措施。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笔者倡议加大低碳减排工作的落实力度,这样才不至于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白色污染。在禁塑令颁发两年半以后的今天,塑料袋依然在我校大行其道。据笔者分析,在这些“白色污染重灾源”中,小摊处于各种监管的边缘范围,因而禁塑效果不佳;而对于学校餐厅,因为饭菜价格便宜,加上就餐座位有限,所以很多同学就选择用塑料袋把饭装走吃,导致塑料袋迟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记者在走访一家私营餐厅时,一个勤工助学同学说:“每天在这里把饭菜打包带走的学生都很多,人们都喜欢方便干

净么。”那么此举真的可取吗?据了解,塑料本身含有大量有害成分,尤其在遇热时甚至会产生不少剧毒物质。当温度很高的麻辣烫、盖饭被放进塑料袋中,再被送入口中时,就不只是可口的食物了,恐怕还有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在此,笔者呼吁学校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禁塑令,同时也呼吁我校学子,为了个人健康和周围环境,请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环保低碳的概念范围其实很广。我们可以利用大四毕业的机会多购置一些二手生活必需品、书籍和衣物,这样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使同学节省了不小的开支。作为一名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笔者建议学校设立“毕业生旧物银行”,用以帮助下一年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不但表现了同学们的爱心,增强了毕业生对于母校的认同感,还可以支持环保、支持低碳。减少生产就会减少碳排放。我们的一个行动虽不起眼,却能对低碳环保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的规定下一篇:主题实践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