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古诗

2024-06-30

有关战争的古诗(精选10篇)

有关战争的古诗 第1篇

于濆(唐)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

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

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有关战争的古诗 第2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有关战争的古诗 第3篇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师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万物依赖水才能生存,但水从不居功,从不争名夺利而有所求,这句话可以看成是关乎班主任的师德和奉献精神。班主任的工作看似只对学生发生作用,但一个学生会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了学生也就影响了家庭,若干个家庭又会影响社会,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必然能影响社会,也就可能“利万物”了。班主任的作用如此之大,如果自以为是,不以身作则,不讲师德,那么班主任就失去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时显得底气不足,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班主任没有师德也会使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班主任、对自己失去信心,等这些学生长大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品德高尚呢?班主任没有师德会使校园这方净土变得污秽不堪,校园都不是净土了,社会上哪里还有净土呢?

二 、 问 渠 哪 得 清 如 许 , 为 有 源 头 活 水来——— 班主任专业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诗《观书有感》,这句诗可以看成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启示。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学生所受的各种熏染也更加复杂,学生本身也变得难以捉摸,要面对每天都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传统的“三本书”老师或者“一桶水”班主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班主任必须与时俱进,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工作和律师、医生一样,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都不可替代,但这种专业性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传统观念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提出自己的意见,质疑教师的专业性,但通常不敢对律师、医生的专业性有所质疑,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任重道远。班主任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情况,如果每次都以不变应万变,往往会被“杀”得措手不及,只有未雨绸缪,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处变不惊,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生活信条,作为一名班主任也应该如此,必须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第二曲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诗《终南别业》,这句诗可以看成是对班主任成长的“第二曲线”的启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像学生提高成绩,从二三十分提高到五六十分容易,再提高到七八十分就很难了,要提高到九十分就更难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会迎来一个瓶颈期,这时候班主任仿佛置身于某个高原,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但另一方面却也呼吸困难气喘吁吁,想要登上更高的地方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遇此情况,很多班主任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下滑期和衰退期。1996年,美国人扬·莫里森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他认为,“第一曲线”代表着传统的、现实的发展状态,是指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所经历的生命周期;“第二曲线”则代表着个人未来的发展状态,是一个人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的服务对象、新的市场所进行的一场彻底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并由此而展开的一次全新的生命周期。

在班主任的职业生涯中,应该力图避免下滑期的到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寻求实施“第二曲线”的策略,即寻求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但“第二曲线”同样可能出现“第一曲线”的情况,即“第二曲线”本身也存在下滑期,那么就要在“第二曲线”上再加上新的“第二曲线”,并且不断累加。

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败决定学生命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贞观政要·论政体》,在《荀子》中也有类似记载。我们可以把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比喻成水和船的关系,班主任是水,学生是船。班主任工作的得失成败,往往会决定学生的命运。优秀的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最终使学生成人成才,而拙劣的班主任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反而可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甚而导致其抵制学习乃至仇恨社会,走向极端。班主任应该多做载舟的事情,不做覆舟的事情。虽然存心覆舟的班主任几乎不存在,但因为有些班主任对教育规律把握得不准确,工作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失误常常把载舟变成了覆舟。在覆舟已经成事实后,有些班主任往往还打出是为学生着想的旗号。但出发点的正确,并不能抵消因为过程方法的不正确而造成的最终结果的错误。事实上,班主任和学生的水与船的关系,还是一种师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成就的关系。只有学生得到发展,班主任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不能健康发展,班主任的价值也就无处体现。成就学生的同时,班主任也完成了自我成就。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诚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启发,而水给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尤其多。作为一名班主任,确实有必要做到见水必观。

摘要:古人观水,写下无数心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关水的诗文。这些诗文虽然不是针对班主任工作写的,但许多诗文现在读来,对班主任工作还是有很多启发。班主任应该“见水必观”,透过这些诗文反省自己的工作。

有关朝鲜战争的几个问题 第4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中文专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最早是一九九八年在香港出版的;二零零三年在大陆通过审查出版时,因为时间紧迫,只是作为余论增加了几篇论文;二零零七年修订再版,对正文做了少量修改,又增加了几篇新论文。尽管我的基本看法在书中都已有反映,但以这种形式叙事,难免有些叙述不畅和内容重复。因此,我与苏礼文先生商量,希望他在翻译的过程中,按照我的思路对内容直接用英文进行重新编辑。与此同时,我本人也对书中讨论的问题做了重新梳理,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篇章。新的中文书(珍藏版或第三版)于二零一三年一月出版,只是为了避免再次送审的麻烦,不得不使用了原来的书名。

我在书中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斯大林为什么会突然改变主意,同意金日成发动对南方的战争,毛泽东为什么不顾一切困难,坚持要出兵朝鲜参与这场战争,实际上都是对决策动机的推断。这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决策动机的研究不同,关于共产党国家的决策动机,由于其决策程序的隐秘性和独断性,加上档案解密制度的不完善,研究者往往看不到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记录那样的文件,所以只能依据已知的间接史料进行推断。因此,在我看来,这里关于决策动机的看法(即推断)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合理与否的问题。只要这个推断合乎逻辑,且与人们已经掌握的史实没有抵触,就是可能的、合理的,尽管它未必是真实的。

关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到目前为止的历史叙事可以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两个前提:第一,斯大林根本改变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时间就在一九五零年一月;第二,斯大林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行动有苏联自己的需要。于是,问题就变成: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斯大林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使他感到必须要通过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来进行补偿?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月二十六日,中方提出了关于旅顺口、大连港和中长路的协定草案,要求在两年内收回中国在东北的全部主权;一月二十八日,苏联退回经修改的中方文本,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要求;一月三十日,斯大林给金日成发电报,表示同意他的军事计划并愿意提供帮助。由此可以推断: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对朝鲜南方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重建或保障苏联在远东地区的这一传统战略的支撑点。朝鲜半岛作为出海口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沙皇的外交大臣和苏联外交部都曾经提到,顾维钧也曾提出希望苏联放弃旅顺港而在朝鲜半岛寻求出海口和不冻港(穆拉维约夫致尼古拉二世函,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俄历),抄录自大连开埠建市档案展览展件,二零一一年九月;茹科夫和扎布罗金关于朝鲜问题的报告,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九日,АВПРФ,ф.0430,оп.2,п.18,д.5,л.1-7;Kathryn Weathersby,“Soviet Aimsin Korea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1945-1950: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CWIHP Working Paper,1993,№8,pp.9-11;Notes of a Conversation with Admiral Leahy,April11,1945,box77,No.5,V.K.Wellington Koo Papers,Butler Library,The Columbia University)。所以,斯大林很容易想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中方提交的协定中有一条规定:一旦出现战争局面,“中苏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以利共同对敌作战”。苏联在接受这个文本的同时,提出在议定书中再加一条:“苏联的军队和军用物资将自由地从满洲里车站到绥芬河车站以及沿中国长春铁路往返调运,其运费按中国军队调运的现行价格计算。”(АВПРФ,ф.07,оп.23а,п.18,д.234,л.17-22,29-34.)这样一来,无论在朝鲜的军事行动结果如何,苏联都可以继续掌控辽东半岛,以保证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

制约斯大林决策的条件就是战争爆发后美国是否会进行干预。一九四九年莫斯科拒绝朝鲜和批评苏联驻朝使馆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担心金日成的军事行动会招来美国的干涉。斯大林当然不会简单地被金日成的豪言壮语所忽悠,实际上,同意金日成来莫斯科进行商谈就表明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判断。杜鲁门一月五日的声明和艾奇逊一月十二日的演说使斯大林感觉到美国对朝鲜问题可能会采取回避态度,但斯大林不会轻易相信美国人的公开声明,他需要更可靠的证据,而苏联人确实掌握了这样的证据。一九五六年九月米高扬告诉毛泽东:“朝鲜战争开始前,我们情报机关破译的敌人的电报说,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报告,他主张朝鲜南北双边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要进行干涉。”(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三日,私人收藏)这样,发动战争所带来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尽管如此,斯大林在与金日成会谈时还是要求他必须征得毛泽东的同意,以便在不利的情况下让中国出面援助朝鲜。

关于毛泽东的决策动机

从一九五零年八、九月主动提出出兵,到十月接受斯大林的要求出兵,由于战场局势的变化,中国派兵入朝作战的动机有所不同。根据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的言行,中国的决策动机有以下几种可能:

nlc202309012020

第一,由于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而引发的对抗美国的革命激情。打败美国,完成革命,无论是对外与帝国主义抗衡还是对内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毛泽东此时的冲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革命情结(八——九月决策)。

第二,根据苏共与中共的国际分工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责任和义务,并以此取得对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从中也可以看出陈兼所说的存在于毛泽东内心深处的“中央王朝”的理念。在毛泽东的意识和话语中,东方情报局(参见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主导权的转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二零一一年第六期,27—37页)和亚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和革命时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八——九月决策)。

第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当战场形势已经发生逆转的情况下,想要在军事上取得全胜的考虑大概应该淡薄了。相反,这时中国自身的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边境安全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按照黑海会议的安排,让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万一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实际上,斯大林十月五日给毛泽东的电报已经表达出这种意向。这种结果是毛泽东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十月十三日决策)。

第四,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以保障中共政权的巩固。当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空军不能协同志愿军作战的意见后,在军事上与美军抗衡的保障条件已经消失,出国作战的前景自然十分暗淡。相反,如果初战不利,被美军打回,还可能引火烧身,造成更不利于边境安全的局面。这时毛泽东的说法是:“即使打不过美国也要打。”(王焰等编:《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47页;彭德怀关于高岗问题的一次谈话,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彭办主任王焰抄记,私人收藏)显然,向南推移“国境线”在这里已经不是主要考虑了。这就是说,在保障边境安全和中国主权之外,毛泽东应该还有更深层的考虑。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是一个经过多年战乱洗劫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国内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社会动荡,国外是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压迫,再加上蒋介石虎视眈眈,伺机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出兵作战不利,无疑会给新政权的生存带来威胁。新中国必须借助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借助中苏同盟的政治威慑,来保证中国的安全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然而,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已使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信任荡然无存,中国只能以出兵朝鲜的方式表明自己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从而取得斯大林的信任(十月十八日决策)。

中文第三版新增加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林彪称病,不愿挂帅出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读者中或许并没有引起关注,但在中国却是社会上一直津津乐道的传闻。通过对中国史料的详细考证,我想说明的是,由于林彪重病在身,毛泽东并未考虑请他挂帅;毛泽东最初考虑的志愿军领导人是粟裕,而粟裕因感到不便指挥林彪的部队而称病不出;林彪虽不主张出战,但仍积极参与了出兵朝鲜的谋划,并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倚重。

二、中朝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在三年战争中,中国与朝鲜之间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分歧,这表现在军队指挥权、占领汉城是否继续南下、朝鲜铁路管理权、是否接受美国的停战条件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中朝之间发生矛盾的问题上,斯大林最后都是站在了中国的立场上。这一方面反映出,在中国派兵入朝后斯大林改变了对毛泽东的看法,中苏同盟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所谓中朝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神话。

三、毛泽东在朝鲜战争中的重大决策失误。一九五一年一月联合国提出在各方面都对中国十分有利的停火议案,美国政府左右为难,只得表示同意,而把赌注押在中国不会接受这个议案之上。中国领导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估计形势,且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轻易地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这一决策的后果是,中国彻底失去了在朝鲜战场及国际舞台上的有利地位,从此在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局面。针对中国社会上对毛泽东出兵决策是否明智表示怀疑的看法,本书认为:实际上,由于战争延长两年而使中国付出的重大代价,并不是一九五零年十月出兵决策造成的,而是一九五一年一月的收兵决策造成的。

战争的古诗 第5篇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战争的古诗 第6篇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

战争的古诗 第7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8、 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2、(《左传-曹刿论战》)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有关战争的古诗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战国时期,兼并,统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中有如此叙述:“一些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兼并”是指把别的国家的领土并入自己的国家,可以是相互的行为。“统一”则是部分联为整体,可理解为一个占主体的力量来推行的行为。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一个从兼并到统一的过程。

一、战国初期晋国统一机遇的丧失

战国时期,如果从公元前475年算起,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是东周衰微,诸侯攻伐。较大的诸侯国有秦、晋、齐、楚、燕,较小的有鲁、郑、宋、卫等。秦、晋、齐、楚在春秋时期曾当过霸主,其中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战国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战争多,规模大,群龙无首,交互攻伐。攻伐的目的是削弱对方,壮大自己,进而以自我为中心统一天下。可以说,分裂中潜伏着统一的因素。“天下莫强焉”的晋国,居各国之中,处四达之地,如果内部稳固,并力向外,而且策略正确,具有统一天下的潜力和可能性。可是晋国内斗严重,既有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内斗,又有大臣之间的内斗。内斗的结果是君主大权旁落,十来家大臣互相杀戮,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因而,晋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遇。

二、战国中期七强对峙下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七强争雄局面,从此进入战国中期。这个时期较短,具有过渡性。

此时,七强之中,地处崤山、函谷关以西的秦国,相对安定,发展也相对滞后,而东方六国则纷争不断,相互牵制,相互削弱,无暇西顾。魏国继承了晋国较为丰厚的一份遗产,怀着统一天下的宏图,较先崭露头角,四面出击,也四面受敌,遇到挫折而困顿下来。其余五国的势力互有消长,难以形成明显优势,除了夺取对手部分土地,谁也吞并不了谁,更谈不上统一天下。

三、战国后期秦国优势下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从此,历史进入战国后期。这一时期较长,许多政治的、军事的重头戏相继登场。

变法,历来有之,东方各国施行在先,不甚彻底,收效较小。秦国商鞅变法有后发优势,比较彻底,收效巨大:革新政治,奖励耕战,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军力,为秦国对外扩张并进而统一天下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孝公的继承者惠文王当政时,秦国轻易地夺取了魏国西河之地,并向北扩展,疆土扩大到今陕北一线,从北方对东方各国形成侧翼包抄之势。向南则轻易地占领了巴、蜀,即今长江上游四川、重庆一带,从南方对楚国形成侧翼包抄之势,并重兵驻防黄河龙门到崤山、函谷关一线,进可攻,退可守。由此看来,秦国从战略上掌握了主动权,历史也把统一天下的使命赋予秦国。

反观东方各国,对秦国的举动似乎没有察觉,或者鞭长莫及无能无力,仍纠缠于混战之中,大规模战争发生在魏、赵、齐、燕之间,韩、楚也未置身事外。魏自失去西河之地后,被迫迁都大梁,从此国力一落千丈,与赵交战,齐军援赵,魏军大败,然后是齐国孙膑、田忌统帅的大军彻底打败魏国庞涓军,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燕将乐毅攻齐,齐将田单反击,互相削弱。此消彼长,这些战争实则帮了秦国的大忙,使秦国的优势更加凸显,由相对优势发展到绝对优势。

魏、赵、齐、燕如此,而韩与楚呢?强国狭缝中的韩国回旋余地小,国力日益削弱。趁北方各国纷争之际,楚国向北向东扩张,吞并鲁、越,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力强大,但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应敌,强大的表象下有其虚弱性。秦国对付韩国比较容易,任意攻击,对楚开战则比较慎重,针对其弱点,采取逐步切割的战略。白起败楚破郢,是关键性的一战,楚都从此东迁,国力日渐衰微。

与战场较劲相配合,合纵连横也是一段精彩插曲。合纵,徒有虚名,实效甚微,东方六国并没有组成巩固的联盟,拼凑成一支像样的联军。连横倒是给秦国的战争机器注入润滑剂,便于它将东方六国各个击破。

东方六国的态势是朝三暮四,翻云覆雨,而秦国自孝公到始皇,七世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稳步坚定推进。

到了秦王政即位,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将统一战争推向高潮。秦赵长平决战,秦王政亲临前线督战,秦将白起全歼赵国主力精锐四十万,从此东方再无可与秦军抗衡的力量。不久以后,秦将王翦向楚国发起扫荡之战,攻克寿春,占领楚地全境。

大势已定,水到渠成。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2年,九年之间,秦国相继打败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一个齐国,迫于秦军的凌厉攻势,齐王率众请降,齐国问题和平解决。这是公元前221年的事。至此,战国时期结束,天下归于统一。

有关战争的古诗 第9篇

1987年,我被抽调到省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派赴茶陵县落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肃反错杀人员有关政策,为错杀人员平反昭雪。有一天,我偶而在茶陵县城一家旧货商店发现数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回忆几十年前谭老讲的话,这些革命战争公债券是难得一见的实物,可惜大多破烂不堪,我从中选购品相较好的两张。随后,我在茶陵县老苏区腰坡、高垅、小田、思聪等地走访一些红军家属,并在茶陵县档案馆、县党史办、县博物馆、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现将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有关问题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一、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的特征

我收藏两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都是壹圆券。1933年7月发行的壹圆券,横式,票面117×61mm,正面黑色图文,上方自右向左横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革命战争公债券”18个字,左右两侧椭圆花环内“壹圆”记值汉字,中心图案为根据地标志性建筑大门,门内为根据地风光图。中心图案上加盖22mm的红色方印,方印字迹不清。中心图案下面长方形框内自右向左横书“财政部长谭余保”。右侧直书“字第号”,“字”前加盖红色“持”字,在“字第号”之间手工填写号码“056011”。左侧直书“公历一九三三年七月”。券面四周双框内为网状花纹与∞花纹,四角花环内面值“壹”字。背面白底黑字,自右至左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苏发行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条例”,条例共十条,主要内容有:一、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为彻底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争取革命战争全部胜利而募集第二期公债,以充裕战费,故定名为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二、公债定额为国币15万元。三、公债利率定为周年一分。四、公债券分伍角、壹元、伍元3种。五、公债规定一年还本还息。从1934年9月1日起还本还息。六、以本项公债交纳1934年的商业税、土地税等国家税。七、本项公债准许买卖、抵押及现金担保。八、如有人故意破坏信用、破坏价格者,以破坏苏维埃与革命战争论罪。九、公债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经售与还本付息。十、本条例自1933年7月1日公布施行。最后署名是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谭余保、副主席李端娥、陈珠妹。另一张是1933年11月发行的壹圆券。正面图文与7月发行的公债券的图文基本相同,只有一处不同,就是财政部长为甘泗淇。背面为白底黑字,自右至左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苏发行第二期革命公债条例”,条例主要内容:湘赣省苏为充裕革命战费,经中央政府批准,特发行第二期革命公债15万元,在广大群众热烈要求下再补发20万元作为经济建设资金。其中8万元用于发展对外贸易,8万元用于粮食调济,4万元帮助合作社。公债利率为周年5厘。利息从1934年12月起分6年支付,每元每年利息大洋5分,本金从1937年12月起分3年偿还,第1年即1937年还金额30%,第2年还30%,第3年还40%。因该张公债券左侧字迹不清,经查阅历史档案,从1933年10月22日《湘赣省苏维埃财政部增发二十万二期革命公债发行工作大纲》历史文件中了解到该公债券左侧有以下内容:增发20万第二期革命公债票额分为伍角、壹圆、伍圆;公债准许买卖、抵押、并作担保品之用;购买本公债者,交银或交谷棉听其自便,稻谷棉花价格,由当地县政府公布;如有故意破坏公债信用者,以破坏苏维埃经济论罪;公债发行事宜由各级政府公债发行委员会负责,所收款项交分支库,所收谷子、棉花则交与仓库保管委员会;该条例自1933年11月1日起施行。

从以上两张公债券发行条例来看,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第二期公债券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发行的。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券以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名义印发,使债券具有权威性。在战争环境下,为取信于民,以商业税、土地税等国家税为公债担保,准许公债买卖、抵押及作现金担保,可以用现金、稻谷、棉花购买债券。债券为纸质,石印,仅正面印有简洁图案与文字,背面印载条例内容,以上各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岗山,先后在茶陵、宁冈、永新、遂川等县建立和恢复了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1928年,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岗山会师,成立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一部分到达井岗山。井岗山根据地是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又称湘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处罗霄山脉中段。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留下一部分红军与各县地方政权及党领导的赤卫队继续坚守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①。1931年10月,苏区中央局为了适应湘赣边区革命斗争需要,决定成立了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军区,分别由王首道任省委书记、袁德生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启龙任省军区总指挥,统一湘赣各县革命斗争,继续深入土地改革。广大群众从自己切身利益上认识到红军与苏维埃政府是为了解放老百姓,因而更坚定拥护和支持红军与苏维埃政府,湘赣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红军最早的根据地,土地革命开展得最早,党和群众的工作基础比较好,各县都有地方武装,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来说,湘赣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屏障。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引起国民党政府惊恐,进而对湘赣苏区连续发动军事“围剿”,造成苏区经济困难。为了扭转苏区经济困难局面,增加苏区财政收入,省苏政府纠正专靠打土豪罚款筹措革命费用的作法,调整为整顿税收,以税收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征收农业税、营业税、山林税,提高工农银行票币的信誉,帮助发展各种合作社运动。同时发展工商业,苏区内煤矿、铁矿、锅炉、樟脑、纸业等企业,出租给私人开办或由合作社开办,允许商人自由营业,恢复各市镇的商业。增加国家税收,是解决红军战费的主要途径。1932年12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了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券8万元来补充红军经费之不足。

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开始充实起来,为根据地的发展与反“围剿”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当时最紧迫的工作是扩大红八军,扩大独立师为军,扩大各县独立营为团,使湘赣苏区红军迅速成为军团,从18岁至35岁的党员、团员由党组织决定调一部分到红军去,加强红军的领导和党的工作②。由于红军扩大,军费增加,省苏维埃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当时全省土地税、山林税收入约10万元,营业税每月约1万元,土豪罚款每月收2万元,造币厂每月造银币1万元,这些收入只能维持4个月的开支,二十一师新兵的经费开支更难维持了③。为红军紧急筹集战费,1933年7月湘赣苏维埃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发行了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5万元,以充裕革命战争费用。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后,国民党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对湘赣红色区域进行第五次“围剿”,在经济上实行更严密的“封锁”。苏区的货物如烟叶、纸张、钨砂、樟脑、石灰不能出口,苏区人民需要的日用品如食盐、西药、布匹等不能进来。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召开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只有“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中央政府发行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一百万元供给红军作战费,二百万元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作本钱,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这样去打破敌人的封锁。”④。1933年11月,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谭余保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经中央政府批准增发第二期革命公债20万。除原发行15万元公债供给革命战争经费外,增发20万,以8万元用于发展对外贸易,8万元用于粮食调剂,4万元帮助合作社。

三、革命战争公债的顺利发行与发挥重大作用

1932年12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第一期)短期革命战争公债八万元,由于群众踊跃认购,实际发行公债11万元。1933年7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发行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5万元,计划发行20万元。1933年11月份,经中央政府批准增发革命公债20万元,第二期公债金额共计40万元⑤。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金额共计48万元。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发行顺利,超额3万元。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推销进度缓慢,直到1934年4月,全省还有7万公债没有推销,湘赣省委与省苏政府组织突击队,深入到各村进行政治动员,“没有推销的七万元公债,做到四万元全部收谷子,三万收现款”⑥。根据以上情况,两期公债推销任务基本完成。

各级政府对发行公债十分重视,县、区、乡三级都成立了公债发行委员会,县一级公债发行委员会9人至11人,由经济部长、工农检察部长、财政部长及群众团体派人参加,由县苏政府主席为主任。区级公债发行委员会7至9人,由区苏主席任主任,财政、经济、检察部长参加。乡级公债发行委员会七人组成,由乡代表选出,由乡苏主席任主任,深入到村进行宣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革命竞赛,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屋场与屋场相互竞赛。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以最大的努力推销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有几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不使一个不觉悟的工人、农民及红色战士的手上不拿着光荣的革命公债;购买革命公债,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购买革命公债粉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争取革命战争全部胜利……。推销公债采取政治动员、革命竞赛,表扬先进的办法。毛泽东同志于1934年1月2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表扬江西长网乡先进事迹:“长网乡青壮年男女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长网乡一千五百人,推销了四千五百块钱公债,其他工作也得到很大的成绩”⑦。省苏财政部、国民经济部《特别通讯》第二号,表扬了茶陵县购买公债的竞赛活动,“严塘区开展竞赛,一个晚上买公债六百三十元,超过六十元的有陈茂、谭四春,县委工作人员带头买公债八十元,县苏工作人员买公债四十元”。苏区人民经过苏区工作人员的政治动员,自愿购买革命公债。但有的地方采用摊派办法,命令群众购买公债。湘赣省委发现永新县有的地方摊派公债,省委责成永新县委立即以革命竞赛的办法,进行政治动员,在小组会,支部会,群众大会上,自动报名购买,“如有一块是摊派的或不愿的,均须退回原主”。⑧。在革命战争艰苦的岁月里,苏区人民以购买革命战争公债的实际行动来支持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都是自愿的。

湘赣省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对粉碎国民党军队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发挥了重大作用。

首先是有力支持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湘赣根据地初期的红军,用“打土豪”罚款的方法筹措军费,随着红军的扩大,根据地的扩大,就不适应形势发展了。1932年10月17日湘赣省委向中央报告称“苏维埃经济问题特别困难,甚至五分钱伙食费都没有发,冬衣问题尚没有着落”,湘赣省党的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纠正专靠打土豪罚款来筹措革命战争费用的倾向,加强苏区经济建设,以税收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支持,顺利发行革命公债,这样依靠群众力量来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湘赣省苏政府以公债资金扩大湘赣省工农银行,实行低息借贷;建立铸币厂铸造银元。帮助发展消费合作社与生产社合作社1千多个;恢复锅铁厂、石灰厂,创办樟脑厂及五金矿山,发展赤白区域贸易,整顿税收,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通过发行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向市场回收货币。湘赣工农银行于1932年1月15日正式开业,1933年1月15日,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1933年后,在省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湘赣分行增加了纸币的发行量,革命战争公债与革命公债顺利发行,向市场回收货币,有效调节货币的流动量,以稳定币值,平稳物价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蓄备一批战略物资。在战争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发行公债时,允许群众以稻谷、棉花折价购买公债,进一步充裕了战略物资蓄备,以确保红军作战需要。

1934年5月至8月,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集中重兵一面隔断湘赣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的联系,一面占领湘赣根据地所有县城,湘赣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但是,最终未能打破“围剿”。1934年8月7日,湘赣省红军主力红六军团奉中央军委命令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同志率领下,最先突围西征,与湘鄂边区贺龙同志会合。留下部分干部和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湘赣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团与恶霸、地主返回乡里,无恶不作,凡与红军稍有联系的群众,就杀人烧屋,财产抢劫一空。苏区群众出于对共产党的信任,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革命战争公债券,1951年7月,中央邮电部部长朱学范、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率领中央政府南方根据地访问团在茶陵访问后,人民银行全部给予兑付,这些苏区文物已是难得一见了。

注释:

① 谭余保:《坚持在湘赣边区》原载《红色风暴》第四集。

② 1932年11月中共湘赣二全大会通过的《扩大红军决议案》。

③ 1933年2月湘赣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

④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51年版113页。

⑤ 1933年10月湘赣省苏维埃财政部《增发二十万革命公债工作大纲》。

⑥ 1934年4月21日湘赣省委《关于收集粮食的决定》。

⑦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51年版132页。

⑧ 1933年1月15日湘赣省委《关于红军新胜利与我们的紧急工作》。

描写战争的古诗 第10篇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现代文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fū)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①君子:本文指丈夫。

②役(yì):苦役。

③曷(hé):通“何”,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桀(jié):通“撅”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翻译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在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音:

踌躇(chóuchú)

阙(què)

了(le)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1、数千年来,人类有记载的战争1.5万余次,直接或间接地杀戮了35亿人。仅在近100年间,全世界因战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5万亿美元。战争不仅使无辜平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还造 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零伤亡”不是零

“零伤亡”是近期局部战争发起者追求的目标。他们试图达到己方“零伤亡”。然而,尽管他们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势,“零伤亡”也没有成为现实。对于作战地域内的平民百姓来说,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惨痛的伤亡。

3、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平民直接死于战争的有2278人,间接死于战争的有10多万人,更不用说几十万难民流离失所、伊拉克整体经济水平倒退30年了。

4、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令人战栗的生物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1944年,日本的细菌武器曾在我国湖南常德、浙江、宁波等地造成鼠疫流行;在东北沿海一带造成 鼠疫、霍乱流行。侵华日军的哈尔滨“731”细菌部队,长春“100”细菌部队、广州波字“8604”细菌部队、南京荣字“1644”细菌部队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52年间,美国曾多次在朝鲜北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的,长海县撒布鼠疫菌、霍乱菌和脑炎病毒,企图造成疫区,使我后方陷入瘫痪。

5、战争给人类的伤害 人们最痛恨的就是战争。因为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自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战争历时四年之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死伤人数共计6千多万人。战争历时四年之久。在抗日战争中,我军顽强抵抗。敌军死伤人数约两百六十八万人。我军伤亡人数达三百三十一万人,人民伤亡八百四十一万人。战争历时八年之久。残害儿童 日本侵略者对儿童也不放过,无数中国儿童死在日军的机翼下、枪尖上、道口下。由于日军的狂轰滥炸,大肆屠杀,无数的儿童也惨遭炮火。有的失去父母,无依无助,幼小的年纪便开始流浪。在日寇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甚至用儿童威胁人们提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活动的情报,大量儿童在亲人目睹下惨死在日军屠刀下。在残暴成性的日军里,竟然多次发生将儿童的内脏做成下酒菜的极端恐怖的事情。

上一篇:摸鱼儿,摸鱼儿黄机,摸鱼儿的意思,摸鱼儿赏析下一篇:北汽新能源参加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