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记的作文

2024-06-25

苏州游记的作文(精选8篇)

苏州游记的作文 第1篇

今年的暑假,我的.安排可是丰富多彩,最难忘的事就是去苏州乐园游玩。

我和爸爸妈妈一进园,就坐上了环园火车,一路上,我们惊呼声不断,看见了一道银色的大瀑布挂在陡峭的山崖上,爸爸告诉我说,是人工瀑布,我们的建筑师真不简单,真是太神奇了。接着,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城堡。哇,这是白雪公主的家吗?简直和童话故事里描绘的一样漂亮。我迫不及待地下了火车,坐上了跳跳蛙,太刺激了,我吓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然后我们又到模拟海滩,抓了几条小鱼,玩了好久,我都不肯离去,因为沙子很细,踩在脚下很舒服。后来爸爸带我去玩遥控汽艇,爸爸玩得好棒,真让人羡慕。最后,我们来到了苏州乐园的最高处——狮子山,我和爸爸妈妈比赛,看谁第一个到山顶,我一刻也不敢停,拼命地往上爬,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第一个爬到了山顶,累得气喘吁吁,我站在山顶大喊大叫:“我赢了!我终于爬上来了!”胜利的感觉真好!

我的苏州乐园,什么时候我能再见到你 ?真 想永远留在这儿!

苏州游记的作文 第2篇

这一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没想到,有同学比我来得更早……

终于出发了,我们坐上豪华大巴,大巴发动了,载着我们向苏州驶去。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绿光农场的门口,于是,我我们排好队进去了。走着走着,我们就来到了“花草阁”,一进去,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片绿油油的小花小草在争奇斗艳。我入神地看着,过了一会儿,我们离开了“花草阁”,向着下一个景点――“亲子动物园”走去。

来到“亲子动物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只只大公鸡和可爱的小白兔。那边有一白一棕的两只兔子在一起,形影不离,好像在“谈恋爱”。接着,谁来了?原来是一只只肥胖的火鸡正向我们走来,它们挺着胸,翘着尾巴,好似一个解放军……“看!”一个同学突然叫了起来,我们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原来是一匹匹骏马在那里吃草,它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哞哞……”一阵奶牛的叫声传进了我的耳朵里,我跑过去一看,只见一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正在低头吃草。奶牛的旁边有一群山羊,其中的一只趴在一块岩石上,看上去像羊群的首领。

参观完绿光农场,我们又去了海洋公园。刚进门,我就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海洋剧场,我们看见了海豹和海狮的精彩表演。

看完表演,我们就要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们又看见了一条鲨鱼,正向我们游来,可是,它好像对我们没有兴趣,不一会儿又游走了。我们再次坐上大巴,向太仓驶去……

苏州游记的作文 第3篇

旅游数字足迹空间响应分析首先需要确定旅游数字足迹来源。旅游数字足迹的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通讯网和物联网[8],其次选择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方法) 。不同类型数据收集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旅游研究中有不同的应用( 表1) ,最后选择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GIS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基于文字信息( 在线游记、在线攻略和在线点评等) ,通过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进行数据挖掘,获取旅游者的目的地形象感知、旅游线路感知、旅游景点感知和旅游产品感知。

周永博等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案例,基于博客文字信息进行文本分析,提出遗产旅游“态度—价值”体验模式[9]。苗红等通过农业旅游景区游客游记评价网络信息文本的词频分析、 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总结游客需求、旅游活动内容和空间分布等特征[10]。杨昆等基于西藏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认知、情感、整体感知三方面分析西藏旅游目的地形象[11]。杨杨通过妈祖文化网站的文本信息为依据,使用ROST - CM软件对妈祖网站中妈祖文化相关信息进行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比较不同地域文化遗产网络信息展示差异与成因。照片是网络中游客留下的常见的数字足迹来源[12],通过对照片的分析,可清晰描绘游客的时空旅游活动轨迹。杨兴柱等基于Panoramio网站旅游照片空间坐标,使用Arc GIS软件绘制旅游者旅游地活动热点图、热区图和活动轨迹图,探索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南京市游客空间分布格局和路径轨迹模式[13]。李春明等借助Panoramio网站旅游照片空间坐标,使用Google Earth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核密度分析,获得厦门游客活动热点、热区和路径轨迹。研究者还通过传统统计方法分析旅游数字足迹[14]。Girardin等通过罗马斗兽场门票销售系统统计分析景区年内游客流量变化及原因[15]。基于旅游数字足迹分析过程,旅游数字足迹理论见表2。旅游数字足迹研究是新兴课题,也是交叉性较强的课题。从研究现状来看,基础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注重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探索,缺乏理论系统研究成果[16,17]; 应用性研究方面受制于数据采集难度,局限于单个城市或景区的研究[18,19]。在空间响应分析研究方面注重地理空间分析,忽视心理空间分析[20,21,22,23]。

随着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必须考虑到网络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影响力和旅游者接受程度,根据旅游者的反馈评价进行信息化管理升级,丰富并完善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实现景区对客流的监控和分流,为热点景区及时提供客流预警。通过旅游信息的发布导引旅游者在地理空间的分布,满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借助互联网分析旅游者行为空间规律显得越来越有必要。要研究网络环境下旅游者行为的空间规律,需要使用数据挖掘软件,收集整理旅游者在互联网留下的旅游数字足迹来还原旅游者的计划与行动,进而揭示深层次的行为规律。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 1研究区域

苏州全市面积8488. 42km2,其中市区面积2742. 62km2,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 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 虎丘区) 。苏州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011年苏州市旅游局正式面向游客打造以智能导游为核心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建成政务、景区( 点) 、旅行社、酒店网站群和智能移动手机导游系统。苏州园林分为古典园林、风景名胜、现代公园和市( 县) 区园林四类,其中古典园林14个,风景名胜4个,现代公园4个(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官网) 。拙政园为5A级旅游景区( 点) ,虎丘、留园、狮子林和网师园均系4A级旅游景区( 点)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之一。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核心旅游资源,是苏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代表性景点,对目的地旅游者数字足迹的数据采集、行为分析和结论普适性上都有典型的标本价值。同时,作为研究案例地, 苏州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较为成熟的目的地,苏州智慧旅游发展也是我国旅游城市智慧旅游发展的标杆,研究成果对其他旅游城市智慧旅游发展能够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1.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选择旅游者发表在网络上的游记。选择在线游记的原因是: 1对旅游数字足迹的数据源类型来看,互联网是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2在线游记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标签数据。 3在线游记属于主动旅游数字足迹,主动旅游数字足迹由于是游客经过加工整理,带有旅游体验分享目的的旅游活动信息,因此信息质量高、有序、分析价值高。

网络游记选取自携程网。目前,携程网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提供商( 2013年占据市场33. 9% 的用户份额,中国在线旅游预订报告,2012—2013年) ,拥有大规模的注册用户,在线旅游信息保存相对完整,信息更新速度快,适合作为样本来源库。2014年10月我们在携程网的攻略社区搜索引擎中输入 “苏州园林”,得到1577篇游记。为了减少样本统计偏差,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选择1000篇,作为最终统计分析样本。我们使用ICTCLAS分词软件进行在线游记文字的分词处理和词频统计,将游记内容粘贴到. txt文档中,命名为苏州园林. txt。通过分词软件得到分词后的文档,命名为苏州园林-分词后. txt; 使用ICTCLAS进行词频分析,得到游记中词语出现频率的数量, 从中选出与含有空间信息的词语,形成词频统计表,录入到EX- CEL表中,命名为苏州园林. xls。

1. 3研究方法

CM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研究旅游者心理空间响应。语义网络分析(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是文本分析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描述相关研究对象的知识特征,形象地呈现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该方法以高频词为节点( Node) ,以高频词组合共同出现的次数为节点之间的关系( Link) ,通过构建语义网络有向图分析高频词组合在文本中的语义。语义网络分析法由于具有词频分析方法所不具备的词语关联分析功能,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文本分析。

对旅游者发布在网络上的游记中旅游活动信息进行GIS分析,研究旅游者数字足迹地理空间响应。首先将文本信息转化为Excel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活动地点、经度和维度信息。 然后将Excel数据库导入Arc GIS软件,旅游活动地点的坐标数据通过软件在地图上生成不同的点,建立旅游者数字足迹信息数据库。同时,对研究区域边界和行政区划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底图。在GIS空间分析工具辅助下,得到旅游者数字足迹的空间格局图分析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热点、 热区和活动轨迹等空间响应分布。

2研究结果

2. 1旅游者数字足迹心理空间响应

对预处理后的文本( 苏州园林-分词后. txt) 采用ROST - CM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针对网络信息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软件。该软件由于使用便捷,广泛应用于在线游记等网络旅游信息的抓取和分析。点击ROST - CM软件界面的功能性分析下拉列表框中的社会网络分析选项,在待处理文本框中载入待处理文件,点击“快速分析”按钮,即可生成语义网络分析图( 图1) 。

我们将旅游者在线发布的游记作为分析文本,借助ROST -

目的地形象感知: 从网络图形( 图1) 可见,“苏州”和“园林” 是样本游记中出现频率很高,成为两个重要的节点,从旅游者感知角度直观证明了园林在苏州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根据语义网络分析图的规则来看,越靠近中心节点的词与节点的关系越密切。根据图1可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苏州”一词辐射出的语义网络除了具体旅游景点外,更多体现了消费者对苏州旅游形象的整体感知,如“园林”、“古典”、“古城”、“江南”、“水乡”、“文化”等,这与苏州网络旅游形象十分吻合; 二是“园林” 一词辐射出的语义网络集合了更多有关消费者对苏州园林的感知信息,如“中国”、“著名”、“遗产”、“文化”等,这与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知名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一致( 表3) 。

旅游线路感知: 根据语义网络分析图( 图1) ,围绕“苏州”出现的苏州之外的地名有“古镇、上海、南京、杭州、北京”,从这些地名可清晰地看出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线路。从近距离来看,消费者在旅游线路上除了选择苏州外,往往选择苏州周边古镇; 从中距离来看,消费者在旅游线路上除了选择苏州外,往往选择上海、南京和杭州; 从长距离来看,消费者在旅游线路上还会加入北京( 表3) 。

旅游景点感知: 旅游景点方面,从类型上分主要有园林、博物馆、历史街区、寺庙等4种( 表3) 。如“狮子林”属于园林类景点,“苏州博物馆”属于博物馆类景点,“山塘街、平江府路、观前街”属于历史街区类景点,“寒山寺”属于寺庙类景点; 园林、博物馆、历史街区、寺庙类景观都属于文化类景观,这与苏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自然旅游资源匮乏密切相关,也与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名声有关。

2. 2旅游者数字足迹地理空间响应

根据游记词频分析,从中选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空间信息词语,形成词频统计表———苏州园林. xls,表中的关键词反映出游客活动的空间节点。使用百度的拾取坐标系统,得到空间节点的经纬度。将这些点的经纬度录入到对应的EXCEL表格中, 形成苏州园林-经纬度. xls旅游者数字足迹空间坐标表。将经纬度信息导入Arc GIS,不同的坐标位置生成不同的点,建立旅游活动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数字足迹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在GIS空间分析工具辅助下,得到旅游地游客数字足迹空间格局图,进而分析旅游行为的空间分布( 散点、路径和热区) 。

热点分布: 从热点分布图( 图2) 可见,苏州园林旅游者数字足迹呈现出高度的地理聚集特征,形成“主副两极分布”的空间分异模式。主极为苏州老城区,副极为东山。在主极中,姑苏区占主导。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基本集中在这个区域,说明苏州旅游者空间选择具有明显的遗产导向性。姑苏区除了是苏州著名的观光区,还是城市商业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能够综合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的旅游需求。东山成为副极除了靠近主城区,具有区位优势之外,太湖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有机结合的特色也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苏州城市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旅游活动地点的分布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而且随着距离的拉大,旅游活动地点逐渐变少。

热区分布: 从热区分布图( 图3) 可见,苏州园林旅游者活动热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核心热点区、次核心热点区、次群热点区和次散点热区( 表4) ,核心热点区主要集中于姑苏区。姑苏区是苏州城区的核心圈层,内有拙政园等世界文化遗产、观前街等商业街区、苏州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如家等宾馆饭店。次核心热点区位于吴江市同里镇。同里曾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杰出成就奖,江南六大名镇之一,镇里退思园作为世界遗产扩展项目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补加入苏州古典园林。同里距离核心热点区空间距离较近,这也是成为次核心热点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次群热点区集中在东山,主要有仿古雕花楼、席家花园、紫金庵、古村陆巷和灵源寺等。次散点热区主要是虎丘景区、寒山寺、 直等地方。这些散点热区基本围绕核心热区姑苏区分布。

从热区分布可清楚看出姑苏区在苏州园林旅游者数字足迹地理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姑苏区地处苏州城市核心区,2012年由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三城区合并设立姑苏区。姑苏区设立后将成为苏州传统文化的精华区。姑苏区文化遗产价值突出, 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集中地区。姑苏区除定位在古城旅游名片外,还是商业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综合发展区。

轨迹分布: 从轨迹分布图( 图4) 可见,苏州园林旅游者活动轨迹呈“五星放射状”结构。五角星的中心是姑苏区,五个角分别为沙家浜、周庄、 直、同里、东山和苏州乐园。旅游者活动基本以姑苏区为中心,向五个角辐射。从轨迹辐射范围来看,苏州作为文化遗产旅游地,其对旅游者的行为空间辐射影响既有范围又有重点。从空间范围来看,旅游行为以姑苏区为中心,不仅辐射到各个区( 高新区、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等) ,还影响到各个市( 昆山市、常熟市等) ,苏州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了主次分明、相互影响的产品群。

根据行政区划来看,活动轨迹主要分为区内轨迹、区间轨迹和市间轨迹三大类( 表5) 。区内轨迹是指在姑苏区内的旅游活动轨迹。姑苏区不仅是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区域,还是来苏州的游客集中购物与吃饭的区域。区间轨迹主要有四小类,分别是姑苏区—高新区(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 姑苏区—吴江区(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退思园) ,姑苏区—吴中区(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东山) ,姑苏区—相城区(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七里山塘) 。市间轨迹主要有两小类,分别为姑苏区—昆山市(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周庄) 、姑苏区—常熟市( 代表路线为拙政园—沙家浜) 。

3结论与讨论

3. 1结论

旅游者数字足迹在心理空间上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特征: 旅游者数字足迹在心理空间上形成“整体形象感知≥路线感知≥景点感知”的从整体到局部响应表现。游客在旅游出行之前首先感知到的是苏州园林的整体形象。苏州园林的网络旅游形象最为鲜明,因此苏州园林是苏州旅游线路的中心点。苏州其他景区网络形象不是特别突出,旅游者在旅游路线中并不把它放在中心地位。在交通上以火车为主,体现出在线消费者喜欢自由行的特点。饮食上小吃文化明显,住宿上以经济型宾馆为主,开销不大。旅游地有较知名的集游、食、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街区观前街。从消费时间上来看,网络形象属于城市遗产旅游地,夜游项目丰富,加之在线消费者的年龄较轻,因此旅游消费者晚上活动较为频繁。通过在线游记中游客对旅游地的空间感知的词语描述可发现,游客对旅游地的空间感知随着旅游时间的推进和旅游体验的加深而逐渐具象和生动,从而形成“从静态到动态”的效果。

旅游者数字足迹在地理空间响应上形成“空间集聚、圈层分布和中心放射状“结构: 旅游者数字足迹在旅游地空间上表现为围绕景区形成聚集现象。旅游品牌口碑效应是导致数字足迹呈现空间聚集现象的主要因素。网络口碑效应对数字足迹空间聚集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剧空间聚集现象。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加速和夸张效应。苏州园林旅游产品由于开发较早, 投入较大,知名度较高,因此网络传播人群广、网络媒体类型多样,网络口碑传播效果远远好于传统面对面口碑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导致旅游者在选择文化遗产景点风险感知下降, 在线决策行为更为顺畅。二是产生个性分布现象。旅游者通常会对网络传播的信息进行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信息的选择和行为的决策又与旅游者个性、网络消费习惯、网络熟悉程度相关, 再加之旅游地具体实际状况,导致地理聚集现象产生不同结果。 苏州园林旅游者数字足迹空间分异模式为“主副两极分布”,这与景点在该地区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相关。苏州园林众多,是遗产群,但相聚不远,所以形成极点区。

旅游者数字足迹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冷热不均现象。根据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活动地点的空间坐标分布密度,旅游者数字足迹分布区域可以分为核心热区、次核心热区、次热区和冷区。 核心热区位于数字足迹分布区域的空间中心,次核心热区、次热区和冷区围绕核心热区呈圈层环形分布。旅游者数字足迹的核心热区是围绕苏州园林景区向外围扩散而成。在线口碑效应导致品牌传播速度加快,效果增加,选择景点时形成从众心理,在空间上反映为热岛效应,继而带动园林景区周边旅游发展。苏州主要古典园林位于核心热区姑苏区。同时拥有多处次核心热区,说明旅游在线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强,兴趣较为广泛。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苏州园林旅游景区的区域带动效应较为明显。

旅游地数字足迹空间活动轨迹表现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结构。由于苏州园林是苏州的首位旅游产品,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苏州园林旅游产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市场号召力。旅游者在网络上进行旅游目的地搜索时苏州园林景点通常出现在首页,并且出现频次远远高于其他景点。苏州园林旅游景点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设施相对发达。 苏州园林数字足迹的中心为姑苏区。姑苏区在苏州是旅游资源丰富之地,属老城区,地处区域的中心位置,具有配套完善发达的旅游产品服务设施。因此,在数字足迹的中心放射状结构中, 苏州园林景区是旅游者活动路线的交汇点。旅游较为发达,遗产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早,旅游要素配套全,商业设施发达,网络环境较好,往往形成数字足迹的交汇中心。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动机具有多元性,旅游产品选择时苏州园林景区是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通常旅游者会选择一些邻近园林景区的景点参观游览和旅游消费。因此,数字足迹的活动轨迹呈现出中心放射状的结构。苏州园林旅游者数字足迹的轨迹放射形状为五星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交通的便利性、旅游景点的相辅相成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旅游景点的空间距离等。

3. 2讨论

本文研究的内容虽然是景区的数字足迹,但对城市和区域尺度旅游者数字足迹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旅游者在城市的旅游活动基本围绕在景区周边,因此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者活动轨迹基本上能够代表旅游者在城市的旅游行为规律。区域旅游地由若干旅游点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构成,旅游者区域旅游地数字足迹由旅游点的数字足迹组成,对旅游点的数字足迹空间活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可以推广到旅游区的数字足迹研究中,为更大尺度的旅游活动数字足迹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旅游者数字足迹的空间响应机制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智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规划依据。具体来讲, 数字足迹分析帮助行政部门更为精准地掌握旅游者行为规律, 把握旅游行为空间特征,找出旅游市场消费偏好,优化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监控游客活动,控制游客流量,引导游客流向,构建旅游地游客行为监管机制与反馈平台,营造良好的旅游地信息化管理环境,制订智慧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者数字足迹空间活动分析有助于旅游景区管理者进行智慧景区管理和数字化营销。具有核心景区形象通常是旅游地网络形象标志,核心旅游景区网络形象的构建是旅游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者数字足迹空间活动分析有助于旅游景区管理者构建旅游地网络形象,更好地发挥网络作为旅游口碑传播新媒介和旅游产品营销主渠道的功能。获取旅游者景点网络感知是旅游景区管理者制定景区规划、开发旅游线路产品的重要考量因素,景区管理者应当围绕旅游者数字足迹空间活动规律打造旅游线路产品群。

今后旅游数字足迹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应当构建旅游数字足迹的体系化理论,尤其在数字足迹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方法选择上。在应用研究方面,要从单个旅游点的研究拓展到区域旅游研究,从旅游地活动阶段研究拓展到游前、游中和游览整个旅游过程的研究,从在线游记攻略文本和旅游照片拓展到手机通话短信、景点预订系统信息等多种数据来源。只有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全方位全渠道进行研究,旅游数字足迹研究才能在信息旅游时代背景下解决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摘要:在线旅游时代的到来正在全方位、全过程地影响着旅游者的行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对旅游发展业态与运行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地开发和营销成为旅游地政府、投资者和管理者等旅游地利益相关群体关注的焦点。基于网络环境中旅游者留下的数字足迹,以苏州园林为例,运用ICTCLAS、ROST-CM和Arc GIS软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探索旅游者行为数字足迹在旅游地的空间响应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数字足迹在心理空间响应上表现为“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特征,类型涉及旅游地整体形象、旅游线路感知和旅游景点感知。2地理空间响应在热点、热区和活动轨迹分布上形成“空间集聚、圈层分布和中心放射状”特征。3从响应机制来看,旅游地网络旅游形象影响旅游者决策和空间分布,旅游者在线口碑分享影响旅游地网络旅游形象,旅游者网络行为影响旅游者空间分布。

苏州游记的作文 第4篇

吸走的水

钱静琦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五(3)班,江苏 苏州 215028)

我正在看科学书。那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拿一个盘子,一支蜡烛,一个玻璃杯。然后把蜡烛放盘子中,点燃蜡烛,用杯子扣住,往盘子里加水,会怎么样呢?

“家里正好有这几个东西!”我心里想著。

我立刻从家里拿出了实验器材:打火机,蜡烛,玻璃杯,盘子,水。开始实验!

我正等待结果的出现。突然!蜡烛灭了,水竟然自己跑到了杯子里去了!太不可思议了!

可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起《快乐科学》中说蜡烛燃烧时会消耗氧气!我就想通了,氧气减少会使气压下降,所以水都跑进了玻璃杯里了。

原来,水就是这么被“吸”走的呀!科学可真是神奇呀!

“小讨厌”—静电

卢朱涛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五(1)班,江苏 苏州 215028)

秋高气爽,当我们感受到秋天的凉爽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讨人厌的静电也随之而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在我们穿化纤衣服的时候,如果关上灯,你就可以听到几声“噼里啪啦”的声音,冷不丁能把人吓一跳,还能看到蓝色的火星。有时,我们可以在街上看见某位阿姨的长发优雅的“飞”了起来。有时,在我们手拉手的时候,“啪”的一声就把两个同伴的手电麻。还有时,当我们准备拿某件金属物品的时候,“啪”的一声使我们措不及防。

为什么会这样呢?哦,原来是静电在作怪。

电脑搜索显示:静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电流,静电是摩擦对分离的过程,而摩擦是不间断接与分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各类物品都可能由于摩擦或者移动而产生静电。

静电是把双面剑,不要以为它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它的作用可不小,比如可以用来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复印等。

苏州周庄游记作文 第5篇

周庄之美,首先在水,周庄的水清澈见底,不知名的小鱼在湖里欢快的游荡,一条条载着游客的观光船在湖面上来回穿梭,穿着古时衣服的船夫在船上唱着古老的船歌,看着两岸的风景,听着这悠扬的歌声,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回到了明朝。

周庄的古典体现在了沈万山的府邸,沈万山以富有和精明著称,这座面积20xx平方米的七进院落,从布局和建筑风格上来讲,都十分精美临水就势、深宅大院、古色古香,而院中《西厢记》等古典戏文砖雕,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都足以使人赞不绝口,导游的一则故事充分的体现了沈万山的精明,有一天,皇帝到了沈万山的家里,因为到了吃饭的时间,沈万山就盛情款待,其中的一道红烧猪蹄很合皇帝的味口皇帝就问这菜名,因为皇帝姓朱,所以聪明的沈万山灵机一动说这菜名叫万山蹄,万山蹄由此而来。

周庄的桥、周庄的建筑无不透露出历史的美,故人的聪慧。

苏州游记作文 第6篇

拥有5历史的拙政园是苏州第一园林,更是国家文化遗产。园子里的长廊曲曲折折,几乎贯穿了整个园林,荷花的娇羞之态更加衬托了拙政园的美。高大的树木,形态万千的假山将池塘环绕。曲折的回廊,闲适的书斋,幽僻小巧的天井,每个角落都蕴含着古代建筑的精美。

拥有水乡之都的枫桥夜泊,自然少不了河流桥梁。粉墙黛瓦,亭台楼阁,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如此古典、精致,真让人流连忘返。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诗人张继的千古名诗令寒山寺远近闻名。后来又有许多名人在寒山寺留下了墨笔,刻在石碑上,保留在寒山寺。寒山寺香火鼎盛,各地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寺里的几口大钟极其引人注目,它们各不相同,钟上刻着许多的经文,敲一下,钟声响彻整个寒山寺。

苏州游记作文 第7篇

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我们到了苏州去参观了苏州金砖博物馆,刚到门前,只见古色古香的气息,各种砖型的墙,墙上印满了梅花,桃花,梨花的图案。再往里走,来到了大门口,只见上面有几个大字,苏州市金砖博物馆八个大字,博物馆外形如城堡,进到里面,到处是瓷器、刺绣、缂丝。最著名的就是金砖了,金砖长60厘米,宽40厘米,是用来打造紫荆城的,这种砖坚硬无比,用枪打野打不穿。我来到了一个大蒸炉前,厘米应该是烧金砖的。参观了接近两个小时,我不由得佩服明代人的智慧。

我们又来到了下一个景点---金鸡湖景区。我们刚到那里,就望见了那湖泊,水呈浅绿色,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海草漂浮在水面上,水上有一座小亭,说不定曾经李白在此吟诗作赋。向远方眺望,可以看到一座像裤衩一样的大楼。

最后,我们去了山塘街,这里如同水乡一样,各种美食、服装、玉器应有尽有。我本来准备大采购一番,可是,因为钱太少,所以只好买了两件物品。

2015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第8篇

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 一次召唤, 一个承诺……凡此种种, 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 让你去经历, 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 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1. 诗意与哲理浑然一体的“引导语”。

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 即便是命题作文, 通常情况下, 也会有一段引导语。 这道题的引导语共有三句话, 其中, 后两句都是未说完的话, 用“……”表示, 只有第一句话说完了。 而这三句话中, 既有长句, 更有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 它们排列组合起来, 几乎是一首现代小诗。 特别是在轻轻地诵读之后, 你便会感受到这不是在读文, 而是在读诗, 带有诗的节奏, 诗的韵律, 诗的味道。

而你在轻轻诵读与品赏的同时, 又会感受到诗意中的哲理。 “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我们谁不在出发呢? 我们谁又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出发呢? 因为, 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呢? 因为会有一种期待, 会因为一次召唤, 或者一个承诺。 原来, 出发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 我们一旦出发了, 就不会一无所获。

这样的引导语, 不仅引导考生对题眼“出发”有了一个基本的领悟, 也引导他们围绕出发开启一次诗意与哲理的穿行, 甚至会走向更深更远。

2. 当下与曾经水乳交融的“文章标题”。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回望自己曾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往日的花样年华和喜怒哀乐的命题。 “那一次”而不是“这一次”, 不是“现在”, 因此, 所写的人和事是你曾经的岁月, 是你曾经走过的路, 是你拼搏和奋斗的开始。 人生若没有过往, 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而“记得”又分明指向现在、当下。你必须是一个站在当下的自己, 来回望那个曾经的自己。 曾经的自己不可能是现在的自己, 而曾经的自己又必须是以现在的自己的阅历与视角来观照的自己。 于是, 现在在你笔下呈现的虽是曾经的自己, 但也无法摆脱现在的自己, 当下与曾经早已水乳交融, 无法分离。

又因为“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那一次的出发是出发, 这一次的出发也是出发, 因而用今天对出发的感受、体验来审视曾经的、那一次的出发, 其意义或价值将会得到升华。

3. 严格与关怀互为表里的“写作要求”。

分条表述的四点写作要求中, 有三条用了否定词“不”。 而同样是用了“不”, 其中的三、四两条是非常明确和严格的“不要”:“不要少于600字”, 这是关于量的底线, 少了会被扣分, 这很严格;“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不能在文中出现, 甚至暗示也不能, 这是关于文品的底线, 突破了就有泄密之嫌, 扣分可不是一丁半点的事。 这些底线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已讲过, 这里的提醒就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无尽关爱。 因此, 这样的“不要”看似严格, 其实是一种关怀。

而第二条关于文体的“不”, 本身就是一个严格与关怀完美结合的典型。 诗歌与戏剧是不能写的, 但除了这严格的“不能”之外, 其余的文体是完全放开的。 考生不仅可以写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 而且可以选择写散文、小说, 写杂感、随笔, 写书信、日记。 即便是第一条关于将题目抄写到答题卡上的要求, 也在友善的提醒中蕴含着不可疏忽的严格。

评卷扫描

1. 大凡优秀的作文, 不仅能紧扣“那一次”, 更能充分体现“出发”。

考场作文与平时写作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就是对是否切题的要求特别高。600字必须对题发挥, 600字必须体现题眼、凸显文章的主题。 就这道题而言, 600字中的大量篇幅应该用在“那一次出发”上, 而不是表现“那一次出发直至到达的全过程”。

优秀的作文在“出发”二字上, 也有两个层次的表现:

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发”。 这些考生多半写一次出远门或参加某一次夏令营或参加某一次比赛, 主要描写老师的相送、家长的一送再送或同学、朋友的送行, 也有写自己出发前和出发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一句话, 那就是一次离开原地、离开家、离开故土到另一处去的出发。

另一种情况的“出发”就不只是距离上的从一端到另一端, 从一地往另一地, 而是一种从普通走向高尚、从低品位走向高品位、从目光短浅走向视野开阔的精神、气质、境界等层面的“出发”。 这种出发扣住了“出发”的引申义、比喻义甚至象征意义, 是又一层次的“出发”。 这样的文章相当少, 因而容易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而无论哪一层次的优秀作文, 考生也多半能在叙事和描写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三言两语的议论或抒情, 使文章更加精彩。

2. 良好层次的作文, 大多写的是“那一次”的“经历”或感受。

有一部分考生其实完全可以写出优秀的一类文, 可惜由于审题不慎, 而遗憾地与佳作失之交臂。 他们审题时的思路想必是清晰的, 但写着写着就情不自禁起来, 以为不把一件事情的全过程写出来、写完整, 就似乎对不住自己, 因为, 这一经历自己记得太清楚了。你“记得”的肯定很多, 可这不等于都要写到文章中来啊! 这类文章中不是没有“出发”, 而是相对于全过程来说, “出发”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被整个过程冲淡了;而在说及故事的感受或收获时, 正好相反, 这些考生只一味地感谢那一次“出发”, 而丢下了文章所写的篇幅较大的重要的人和事。 因为这些缘故, 这类作文只能被评为“良好”层次。

3. 中等的作文, 基本上就是讲述了一个亲情、友情或励志故事。

这些考生基本上不顾题目, 一看到“记得那一次”, 就信笔由缰地一气写来, 直到把自己熟悉的一个亲情、友情或者励志故事写完, 才强行贴一个“难忘那一次出发”的标签。阅卷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有的考生所写的故事是“借鉴”了他人的成果, 只是稍微改头换面。 再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 最终只能得到一个虽然及格但平平的分数。

4. 比较差的作文, 既不是写“那一次”, 也不是写“出发”, 甚至连一个故事也写得不像样。

这样的文章所占的比例还不算小, 据抽样统计, 接近20%。 例如, 有的考生写初一出发, 初二又出发, 初三再出发, 那出发早就不是“那一次”了;有的考生, 阅卷者根本不知道他写的是一则什么样的故事, 或者说不知道他为何要写这样低俗的人和事;有的考生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 让人越读越糊涂;等等。

迷津指点

一、抓牢题眼, 吃透“出发”

会写作的人总会抓准题中之眼, 吃透题眼的形与神, 做出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料的精彩解读, 进而写出让人叫绝称快的好文。 对于“那一次出发”这道题而言, 谁吃透了题眼“出发”, 谁就能写出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

1. 在引导语的帮助下理解“出发”。

出发是一种行走, 是一种刚开始时刻的行走。 出发既是一种行走的状态, 也是一种人生的状态。 因此, 引导语的第一句就提醒我们:“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同时, 每一次的出发, 理由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的出发,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 引导语的第二句话, 用了三个分句加以列举, 并用省略号引发我们发散思维。 而且, 任何一个理由或者原因, 都会引发或者导致或者成就一次出发。 我们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出发, 更要明白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出发, 才会有一次次的经历和一次次的收获, 才会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 才会让你无法忘怀。

2. 在比较的思辨中定位“出发”。

一是在过程中比较。 出发永远是每一次经历的全过程中最初的那一刻, 出发后还有漫长的过程, 还有各种风雨需要承受, 最后才是“到达”。

二是与“到达”比较。 出发是为了到达, 但“出发”绝不是最后的“到达”。 虽然, 每一次到达又常常是下一次出发的开始, 但它依然不是到达。 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79年的一首《盼望》诗对此做了形象的诠释:“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

3. 在选材取材中落实“出发”。

艾青诗中的“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的场景, 正是对出发最好的落实与表达。 对海员来说, 出发时刻是起锚时的浪花;对军人来说, 出发时刻是背上行囊时的从容;对农民来说, 出发时刻是扛起锄头时的惬意。 那么, 对我们未成年的初中生来说, 出发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同学们。 即使你们抓不到如艾青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个性的出发画面, 也要紧扣“出发”, 集中笔墨写好出发前和出发时的情况, 出发后的内容则必须略写, 而且主要是写感受和收获。

对于出发前的情况, 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也可以写各种准备, 还可以写各种牵挂、交代甚至预见等。 对于出发时的情况, 同学们既可以写三步一回首的犹豫, 也可以写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不舍, 还可以写此时此刻所见之景之物之人之事, 更可以写此时此刻的所想所忆所思……总之, 只要是发生在“出发”这个点上的, 就是切题的、准确的和有意义的内容, 就会使文章真正变得丰富、充实、精彩。

二、记得“记得”, 务必在场

“记得那一次出发”是一道让写作者无法置身事外的命题。“那一次出发”虽是你曾经的过往, 但你至今“记得”, 而且不只是记得一个大概的过程。 因为, 出发的主角就是你, 无论感动还是伤心, 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记得”二字则明确地告诉你, 这是一次在场写作, 是一次虽在当下但又不得不回到既往的写作;同时, 所写的虽是过去, 但你此刻必须置身其中, 将你当初的和当下的感受、体验展露出来。 因此, 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写作。

顺便说一下, 在场的写作特别强调关注当下。 一是要有当下意识, 要把每一次写作都作为一次神圣的心灵之旅。 二是要有在场的姿态。 我们身处的时代日新月异, 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 因此, 我们必须要用当下的视野, 贴近灵魂, 呈现真实, 把握生命的终极价值。 三是要有在场的技法, 善意呈现, 自然浸润, 体现正能量。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还记得, 初中时的我, 满怀着对加拿大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希冀远离母亲的切切察察, 体验独立的生活。我从中国出发, 踏上了为期三个月的留学之旅。 (“多姿多彩”“切切察察”等词语的运用, 有形有态, 有声有色。开头非常简洁的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出发”是源于一种召唤、一种期待, 更是一种逃离。有意思!)

那次出发, 记忆犹新…… (紧扣“出发”, 紧扣文题, 单独成段, 非常醒目)

大雨滂沱, 母亲撑着雨伞送我上学校的大巴前往机场。就在我满天欢喜地摆脱母亲的唠叨时, 她却以我身材瘦小搬不动行李为由, 要驱车跟在大巴后面一同前往。 (一个追求独立, 希望摆脱;一个借口瘦小, 不舍相送。此情此境, 活脱真实, 让人叫绝)

我不论如何拒绝, 她硬是不同意。 望着母亲已有丝丝皱纹的面孔, 看着她乌黑的眼珠像是在恳求我似的, 我无奈地答应了。 (一边是母亲丝丝的皱纹和恳求的眼神, 一边是无法拒绝后的无奈, 依然是两幅情景对比呈现, 很是揪人)

坐在车子最前排的我, 心绪如雨如麻般地乱。 从大巴的后视镜中, 我清晰地看到在雨中, 母亲的灰色轿车紧追不舍。 (如雨如麻的心绪, 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当代初中生在亲情包围下的尴尬境遇)

“唉, 这种小事, 出发了都穷追不舍, 我都多大的人了!”我叹息道。 (借叹息直抒胸臆, 也是一次智慧地点题)

到了机场, 母亲跳下车来, 慌忙的眼神中透出焦急与担心。 她穿着绿色的户外装, 只顾帮我搬箱子, 却忘了打伞。 雨滴落在她身上, 打湿了衣服。 这是何等地糊涂! 我刚低头叹息, 余光中却瞥见母亲挪动着的微胖的身子。 她双手提着大箱子, 用脚将箱子费力地挪上台阶。 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 可她却转过身来, 满怀热情地朝我招呼。 (此处描写, 不是“背影”, 胜似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接下来, 便是安检门前的字字叮咛, 如雨滴般滴落在我的心里, 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似乎是道别了, 我有些不舍, 便耐心地聆听这出发前的最后的叮咛。 (“我”被母爱感动着, 从心乱如麻变成了耐心地聆听叮咛)

安检需要穿过一段玻璃挡住的路, 母亲是不能送了。 我回头望去, 母亲衣服的颜色因被雨打湿而成了深色。 岁月终究还是在母亲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她微笑着, 眼角处已经有了皱纹。 她的眼神中似乎透着焦虑, 却又好像怀有欣喜;似乎很无奈, 却又透出一丝坚定…… (又一次回望, 用自己的灵魂贴近亲爱的母亲。笔下的文字, 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我头一转, 便没再回头。此刻, 心里反没有了期待中的喜悦, 只觉得既感动又温暖。 (经历了一番出发时的相送之后, “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温暖”了!)

出发了!在加拿大的生活充满了挑战, 没了关爱的叮咛, 也没有了备好的热气腾腾的三餐, 我学会了独立, 也念起了母亲的好。 (写到达之后的生活及收获, 只用了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处理, 便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出发”时刻, 真的非常聪明)

如今, 又是一个雨天。我想起了那次出发。神圣的母爱溢满我的心灵, 给了我面对挑战的力量。 (又一次的真切体验, 再一次的人生收获, 使得“那一次出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评:这次写作中, 以出发远游、夏令营活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求学等为题材的文章特别多, 但能写得好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位小作者却很聪明地描写了母亲从学校到机场这一段的出发相送, 再现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初中生的情感转变与成长过程, 也真实地呈现了母亲对出远门的孩子的不舍。两相对照的画面不断地交替呈现,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感动于出发的这一刻, 羡慕着这两代人。

二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八月的骄阳把大地烤得炙热, 往日清凉的湖边凉亭里也不见了人影。 而我在这种酷热的天气下, 背上背包出发了。 (既介绍了环境, 也交代了出发的缘由)

妈妈总说我不肯吃苦, 这不, 她给我报了一个夏令营, 让我去锻炼锻炼。 听到这个消息时, 我自然是万般不情愿, 但终于没能说服她, 只好背上她为我整理好的背包, 无奈地踏上这段旅程。 (一段心理描写, 再次交代了这次出发的原因)

坐上大巴, 空调呼呼地吹着, 与外面的酷热真是截然不同。 可后面的一切肯定没有这么舒服与容易吧。 (概述了出发时坐在大巴上的感受, 同时想象着夏令营的情形)

下了车, 眼前便是一片自然之景:没有高楼大厦, 没有人潮涌动, 有的只是几棵参天绿树和一片与河相连的绿草地。 (此情此景, 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

老师分发了帐篷让我们自己搭建, 说今晚便在这里休息。听到这个消息, 我仿佛被推到了谷底, 不由得埋怨起来。不过, 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 我只好对照说明书, 研究起如何搭帐篷来。炎炎烈日下, 整整一页的说明书看得我头昏脑涨, 最后, 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才将帐篷搭好。累得满头大汗的我赶紧躲进帐篷中, 以为会舒服些, 谁知帐篷里同样闷热无比。下午, 我在心里一个劲地埋怨妈妈不该把我送到这种地方, 还要参加一系列烦人的活动。好不容易吃过晚饭, 太阳终于落下, 月亮似乎显得亲切了许多。辛苦了一天的我倒下就要睡着了, 可是, 就连蚊子也不放过我, “嗡嗡”地一个劲地围着我吸血。想着还要这样度过好几天, 泪水不禁涌了出来。 (这段文字很是逼真, 无奈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

夏令营终于结束了。再次踏上大巴, 吹着空调, 感觉真是惬意极了。坐在车上, 我回想着过去几天中发生的一幕幕, 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嘛。 回到家, 妈妈激动地抱住了我, 问我累不累, 我只是一笑而过。

后来, 我去亲戚朋友家时,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会坐着聊天, 而是会主动帮他们做些事情, 一句句表扬的话也随之而来, 听得我心里暖暖的。 (当时抱怨, 但夏令营结束后, “我”还是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

回想那一次出发, 与其说是让我提升生活能力, 不如说是对我精神的磨砺。我从畏惧困难到主动接受挑战, 从埋怨妈妈到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那一次出发, 教会了我许多。八月的骄阳即将再次炙烤大地, 这一次, 我将克服困难, 再次向前出发! (最后的议论卒章显志, 但有些内容在前文中找不到对应的描写, 感觉有为议论而议论之嫌)

总评:这也是一次出发, 没出国门, 只是参加夏令营。如果小作者能紧扣“出发”二字做文章, 写足自己出发前的不情愿、出发时的痛苦以及妈妈的再三劝说和鼓励, 虽然境界不一定很高, 但肯定是扣题的, 也是真实的。遗憾的是, 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夏令营的全过程, 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准确地说, 真正扣住题目的文字也就是开头的三个自然段, 约占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鉴于小作者记叙文写作的功底还是不错的, 且文章所写也非常单纯与可爱, 故判为二类文。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行热泪, 苦也要面对, 因为坚强;每个人都有无言的伤, 痛也要承受, 因为成长。请以“依然渴望长大”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隐痛精灵阳光希望诱惑那一刻

手机咖啡馆生命风雨兼程

上一篇: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下一篇:经济个人简历